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深入学习陆昊部长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调研时的讲话和局党组十七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地调局党组关于开展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调研活动的部署,进一步找准基础地质调查在新时代的定位,做好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的顶层设计,协调11个工程的工作部署,聚焦重大问题,协同攻关,经局总工程师室、基础调查部同意,2018年6月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组织召开基础地质调查与地球系统科学战略研讨会。会议分二个议题。一是邀请三位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讲课,介绍地球系统科学;二是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中的11个工程简要介绍2019-2022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并开展对接研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陈喜教授、深部探测中心首席、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董树文教授应邀做了学术报告,分别介绍了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地球关键带科学、我国地壳结构与深部过程的前沿进展。

    傅伯杰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地球科学和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态势。他指出:当前,地球系统科学已成为地学研究的最大主题。全球变化、大陆地震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已大大超出了单个和传统学科的能力范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要求以跨领域和多学科的视角,以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视野认识地球。

    陈喜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背景、观测、模拟和预测,重点介绍了中欧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下一步研究重点是基岩风化带,如西南喀斯特地区岩性在石漠化进展中的作用等课题。

    董树文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深部探测专项(Sino Probe)对中国大陆岩石圈和地壳结构的研究成果。他指出,地球表层系统就是层圈相互作用,目前整个系统建立不起来的重要原因,就是岩石圈的数据还不对等,还需要“补课”。

    李廷栋院士、肖序常院士、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12位工程首席、二级负责人、六大区域地质调查中心、地质所的领导专家和研究生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并就如何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做好新一轮地调项目论证开展了热烈研讨。

    下午,12位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的工程首席介绍了工程项目的进展和下一步布局。大家进一步围绕地质调查业务布局调整、地质调查计划-工程-项目调整优化等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既是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又是全局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议。一是各个工程开展了首次对接,为做好2019-2022工作部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为进一步做好一级项目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条件;二是各工程明确了协同攻关的地区和目标,提炼了重大问题,为多学科、多手段和多方法联合攻关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探索和初步确立了工程-项目协调、协同和联合攻关的机制,今后将继续围绕重大问题,联合不同的工程及项目,共同研讨,联合攻关,搭建新的协同攻关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和机制。

    地质所召开基础地质调查与地球系统科学战略研讨会

    为深入学习陆昊部长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调研时的讲话和局党组十七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地调局党组关于开展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调研活动的部署,进一步找准基础地质调查在新时代的定位,做好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的顶层设计,协调11个工程的工作部署,聚焦重大问题,协同攻关,经局总工程师室、基础调查部同意,2018年6月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组织召开基础地质调查与地球系统科学战略研讨会。会议分二个议题。一是邀请三位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讲课,介绍地球系统科学;二是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中的11个工程简要介绍2019-2022年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并开展对接研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陈喜教授、深部探测中心首席、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董树文教授应邀作了学术报告,分别介绍了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地球关键带科学、我国地壳结构与深部过程的前沿进展。

    傅伯杰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地球科学和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态势。指出:当前,地球系统科学已成为地学研究的最大主题。全球变化、大陆地震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已大大超出了单个和传统学科的能力范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要以跨领域和多学科的视角,以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视野认识地球。

    陈喜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背景、观测、模拟和预测,重点介绍了中欧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下一步研究重点是基岩风化带,如西南喀斯特地区岩性在石漠化进展中的作用等课题。

    董树文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深部探测专项(Sino Probe)对中国大陆岩石圈和地壳结构的研究成果。指出,地球表层系统就是层圈相互作用,目前整个系统建立不起来的重要原因,就是岩石圈的数据还不对等,还需要“补课”。

    李廷栋院士、肖序常院士、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12位工程首席、二级负责人、六大区域地质调查中心、地质所的领导专家和研究生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并就如何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做好新一轮地调项目论证开展了热烈研讨。

    下午,12位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的工程首席介绍了工程项目的进展和下一步布局。大家进一步围绕地质调查业务布局调整、地质调查计划-工程-项目调整优化等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既是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又是全局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议。一是各个工程开展了首次对接,为做好2019-2022年工作部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为进一步做好一级项目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条件;二是各工程明确了协同攻关的地区和目标,提炼了重大问题,为多学科、多手段和多方法联合攻关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探索和初步确立了工程-项目协调、协同和联合攻关的机制,今后将继续围绕重大问题,联合不同的工程及项目,共同研讨,联合攻关,搭建新的协同攻关和学术交流平台和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地质所所长侯增谦院士、地调局总工室主任、副总工程师徐学义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辞。基础调查部副主任、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负责人张智勇研究员介绍了计划的总体情况。

    地质所召开基础地质调查与地球系统科学战略研讨会
        福建省1:5万莆田、笏石、平海幅环境地质调查项目是由莆田市国土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福建省煤田地质局共同组织实施的项目, 2014年6月莆田市人民政府、福建省煤田地质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三家单位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组进行了项目总体设计的评审,并于当日进行了三方合作协议书的签字仪式,项目正式启动。

      目前,该项目完成1:5万遥感解译面积2280平方公里。1:5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面积1300平方公里。其中调查路线53条,调查点363个,填写调查表格共计582张,其中水文地质点225个,工程地质点231个,地质地貌点89个,海岸带侵蚀与淤积调查点28个,地表水点7个,泉点2个。

      对区内水位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特征取得的初步认识。

      初步查明了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工作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风化带孔隙裂隙水以及基岩裂隙水,海积平原地区大多为咸水,以松散层孔隙水为主。风化带孔隙-裂隙水及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及台地,为淡水区,水质好,水量较贫乏。部分地区受区域构造控制,储有较为丰富的构造裂隙水。局部地段出露的咸水温泉,表明构造裂隙咸水的分布,可能向内陆延伸更远。不同含水层咸淡水界线还有待进一步查证。

      初步了解了区内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建立了工作区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工作区地表水系发育,河网密布,城区供水主要依靠东圳水库,低山丘陵地区普遍开采浅层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部分地区作为饮用水。秀屿区由于工业园区发展,近年来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东庄、笏石一带地下水位出现了明显下降,局部地区浅层水井已干枯。
    此外,在调查和水文地质钻探施工的基础上进行了水文地质参数试验,了解了试验场地的水文地质结构和含水层的主要水文地质参数。

      初步查明了工作区工程地质条件。在沿海地带,广泛分布有软土,主要为滩涂及海相沉积的淤泥层,空间分布差异性大,对工程建设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山前地区的工程地质特征主要为残积土及风化带的广泛分布,岩石风化厚度一般为10-50m。本区出露的基岩主要为南园组晶屑凝灰岩以及南部地区广泛分布的花岗岩,受区域构造控制,节理裂隙发育,局部岩石破碎,易引起边坡失稳、滑坡等地质灾害。

      初步查明区内海岸线变迁及海岸带侵蚀淤积现状调查。目前,兴化湾海岸线带变迁的遥感解译工作已经完成。工作区岸线主要有砂质岸线、人工岸线和基岩岸线三种类型,滩涂类型主要为泥质和砂质两种,堤岸后侧可见人工养殖场。围海养殖、围海造陆改变了海水水动力条件,岸线淤涨较明显,局部地区滩涂宽度可达200-300米。






    福建省1:5万莆田、笏石、平海幅环境地质调查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