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中国网1月22日讯(记者韩琳) 2019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今天在京开幕,会议正式公布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18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评选结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此次评选结果的通知称:此次评出的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在有效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基础地质问题、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地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等方面成效突出,是地质调查工作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典范。

    2018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是:

    1.鄂西地区页岩气调查科技攻坚取得重大突破

    2.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理论创新与新区找矿突破

    3.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完井与重大地质科技创新

    4.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成并运行

    5.创编首套中国自然资源图系

    6.“地质云2.0”上线服务

    7.现代区域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体系构建与示范

    8.塔里木盆地地质结构与深层油气调查获多项科技创新成果

    9.新一轮省级区域地质志编撰完成

    10.南疆地区找矿突破支撑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

    中国网:2018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正式公布

    中国网10月10日天津讯(记者韩琳) 今天,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地质调查新进展论坛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宣布“地质云”2019年新产品上线服务。该产品上线升级十余个重要地质调查应用系统和专题服务,实现了全国一万多个地下水监测站点的自动监测与数据服务,并有助于及时掌握全国和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

    据介绍,“地质云”是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持研发的国家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旨在通过数据资源整合和信息系统集成,全面提升地质调查数据采集、汇聚、处理、分析、共享与服务能力,为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提供核心动力,及时、有效地满足政府部门、行业用户、社会公众等各类用户对地质信息的多元需求,以信息化带动地质调查现代化。

    2017年、2018年分别上线了“地质云1.0”、“地质云2.0”,实现了地质调查数据共享破冰和高效服务。2019年,围绕云平台、智能化、大数据“三位一体”建设,地质云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云上数据资源和系统功能得以全面升级,取得重要进展。

    在第21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展览区,参观者们兴致勃勃地体验“地质云”系统。(韩琳 摄)

    一是地质调查“在线化”全面推广应用。自2019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464个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全部使用“地质云—地调在线”模块,搭建项目级云上工作环境,成功实现野外数据采集、项目数据存储管理、数据处理建模、数据集成应用、项目组内部信息共享、项目组织实施等多项功能。截至9月底,在线化登录75万次、形成调查文件72万个,支撑深化项目预研究及一定范围内实现成果进展共享,进一步提高了调查效率,“云+端”现代化地质调查工作模式构建取得明显进展。

    二是四个领域智能化应用加快推进。第一是智能调查,成功研发地质调查智能空间平台,实现野外端数据采集、云上大数据综合分析处理和智能编图。第二是智能识别,基于遥感影像的地质灾害隐患智能化识别形成初步框架,并开展了实验研究;研发上线了岩矿智能识别模块(实验版)。第三是智能搜索,利用用户画像、知识库等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地质云资源搜索的精准性。第四是智能管理,开展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管理辅助,实现全局项目、人、财、物、安全生产等的云上综合管理和智能调度。

    三是云上数据产品“质”、“量”齐升。新增上线7000余个资源环境权威信息产品、90万件成果地质资料、10万个重要钻孔数据(累计深度2500万米)、8万米重要岩心图像数据等。首次在线发布完整的全国1:20万、1:25万地质图1264幅。云上累计共享96个国家核心地质数据库、1.3万个资源环境权威信息产品、500万件成果地质资料、100万个重要钻孔数据(累计深度2.5亿米)、37万米重要岩心图像数据等,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实施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社会公众了解地球结构、物质组成和演变历史等提供了权威信息服务。

    四是上线升级十余个重要地质调查应用系统和专题服务。上线地质云“双评价”系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系统),支撑全国、区域、省级及市县级“双评价”数据集成、成果展示和在线评价。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实现与25个省级数据库的互联互通,系统掌握全国地质灾害隐患本底数据、群测群防数据、部分专业监测数据和灾害事件等,及时掌握全国和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国家地下水监测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全国一万多个地下水监测站点的自动监测与数据服务。城市地质信息服务系统提供330个城市自然地理地质条件、地质结构、地质资源、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等信息,为全国、城市群、城市三个层次规划决策提供信息支撑服务。

    地质云井场调度指挥系统应用服务于16口油气钻井,并成功拓展应用到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井场监控,提供远程监控、辅助决策,及时会商功能。地质调查业务管理大数据系统实现全局项目、人、财、物、安全生产等的动态与历史数据一站掌控、数据分析与辅助管理决策。“地质云”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上线智能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功能,实时向野外人员推送雷电、暴雨、大风、台风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2万余条。上线地质信息专题服务,面向“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脱贫攻坚、青藏高原、海岸带、黑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提供精准服务。上线“地质云•陕西节点”等,打造行业地质信息共享平台。

    五是进一步夯实了基础设施支撑与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服务器新增6.4%、内存新增21.4%、存储新增83.7%;所有地质云物理节点完成网络安全三级等保。

    截至2019年9月底,地质云访问量达到286.4万次(累计799万次),注册用户2.8万人,数据产品浏览95.7万次(累计275万次),数据产品下载55.7万次(累计105万次)、下载量26TB(累计48TB),显著扩大了地质数据共享服务规模,提升了地质信息服务水平。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聚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着力推进地质云、智能化、大数据“三位一体”建设,加强地质调查数据在线化采集和智能化处理,深度挖掘开发地质资料,开发满足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等各类用户的权威信息产品,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中国网:“地质云”新产品上线服务 共享一批资源环境...

    5月16日,“海洋六号”船圆满完成2019年深海探测共享航次任务返抵广州。

    中国网5月16日讯(记者韩琳)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圆满完成2019年深海探测共享航次任务返抵广州。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一次大规模深海探测共享航次。航次历时36天,航程3000多海里,完成了来自国内不同单位的多项科考任务,实现了需求统筹、平台共享、效率提升,并取得一系列联合创新成果。

    充分高效共享,实施了六个渠道20余项重要任务。

    共享航次承担的任务来源于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前沿领域知识创新工程、大洋航次等,项目涉及海洋地质勘查与环境调查评价、研发设备规范化海试、深海探测仪器试验性应用、冷泉系统科学研究及远洋科考综合试航等,开展了20多项海上科学考察任务,以多方项目合作的方式,实现联合调查创新。

    参航单位和人员众多,涵盖18家单位111名科学技术人员。

    本航次参加单位包括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声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能源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以及中船重工集团707研究所等18家涉海机构,111位科学技术人员(含科考船员29人)参与执行深海探测共享科考航次。

    创新成果丰硕,取得了四个方面主要进展。

    第一,实现了大型国产调查设备试验性应用。对4500米级深海热液探测自治式潜水器系统(“探索4500”AUV)进行了试验性应用,对深海富钴结壳规模采矿车开展了海上试验;第二,完成了多套自主研发深海设备的规范化海试。以“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ROV)为平台,开展了水合物开发环境原位监测与探测装置、多参数剖面探测系统等自主研发设备的海上试验,完善了深海探测技术配套和公共试验平台建设;第三,多类型潜水器协同开展冷泉调查获得新发现。开展运用“海马”号ROV和 “探索4500”AUV两套潜水器在南海北部陆坡西北部海域开展联合调查,发现了新的海底大型活动性“冷泉”,基本查明其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生物群落、自生碳酸盐岩及流体活动等;第四,系统规模开展冷泉调查研究。以南海北部活动冷泉区为目标区,运用多种手段对海底活动冷泉进行取样和观测,获取了一大批冷泉系统相关生物、水、气体、沉积物等样品及数据。

    探索机制创新,做出了海洋科考航次共享有益实践。

    中国地质调查局属科考船及船载仪器设备全年多海域多航次开放共享,创新了共享模式,共享航次接受各渠道来源项目申请,航次申请评审受理快速灵活,建立了共享航次方案审查专家库,实现了学科交叉。

    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建立了有效的海洋科考航次共享机制,积极利用科考船舶及船载设备向社会开放,充分释放服务潜能,为实现“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提供了有效支撑。

    4500米级深海热液探测自治式潜水器系统“探索4500”AUV作业团队合影。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富钴结壳规模采矿车通过“海洋六号”共享平台开展海上试验。

    冷泉系统中的贻贝与海螺群落。

    冷泉甲烷气体喷溢口。

    中国网:“海洋六号”回家 深海探测共享航次取得系列...

    中国网讯(记者韩琳)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鳌山论坛——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研讨会暨世界海洋大会海洋生态地质分会于9月22日至23日在青岛举办。代表国际滨海湿地最新研究成果的22个学术报告在大会亮相。其中,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建设的滨海湿地增温研究全球观测网首批野外监测站的运行成果获得高度评价。

    会议现场

    据悉,此次会议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举办,主题为“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来自美国、丹麦、荷兰、西班牙以及国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等50余家单位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者着眼于气候变化、水体污染、生物入侵、蓝碳埋藏等影响湿地生态功能的热点问题,研讨了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践经验,力求为全球科学家搭建一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滨海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全球变暖会通过与温度有关的环境因子变化影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野外自然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模拟增温试验是进行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有助于解决“气候变化和相关环境因素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等科学问题。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叶思源研究员介绍,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于2018年开始建设滨海湿地增温研究全球观测网(Coastal-wetland Research On Warming Network,简称CROWN)首批4个野外监测站。这4个监测站布设于我国北方芦苇和互花米草植被类型的滨海湿地,分别位于辽宁盘锦、山东东营、江苏盐城新洋港和四卯酉滨海湿地,与美国佛罗里达湿地、西班牙埃布罗三角洲以及丹麦斯凯灵恩半岛湿地建设的监测站共同组成了全球典型滨海湿地生态地质环境监测网,可以开展全球不同纬度带、不同生境、不同历史演化阶段的湿地生态系统对比研究,为全球科学家解决滨海湿地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平台。

    滨海湿地增温研究4个野外监测站分布及盐城新洋港站视频截图

     

    辽宁盘锦芦苇监测站

     

    山东东营芦苇监测站

     

    江苏盐城新洋港芦苇监测站

     

    江苏盐城四卯酉互花米草监测站

    这些监测站的监测对象包括滨海湿地的大气、地表水、孔隙水、土壤和植物等多圈层多要素。自动监测的内容包括增温和非增温条件下的光合、生态系统呼吸、硫化氢释放通量以及地表高程动态变化。现场调查的内容包括生物量调查监测、表层土壤和孔隙水取样、环境理化参数初步测试,以及芦苇生境区大气下垫面的二氧化碳、水分等物质和能量交换监测等。监测站可持续地产出数据,每站每天可获得46个观测参数的监测数据,自2018年5月至今4个站累计获得约7600万组数据,总数据量超过30G,大部分数据可以实时在线观测,并通过“地质云”共享下载。监测网运行一年多以来,通过连续观测收集环境气象数据,设置增温情境对比研究增温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初步掌握了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产力的影响情况。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数据分析

    叶思源表示,监测网获得的长期监测数据将有效甄别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地质过程对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的影响,揭示滨海湿地生物地质演化过程的影响机理,应用于湿地保护与修复实践活动,服务于政府决策和湿地管理部门,助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网:我国滨海湿地增温研究观测网已初步掌握气候...

    中国网讯(记者韩琳) 9月10-11日,“‘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暨上海合作组织地质青年实践交流营”在古城西安召开。本次论坛是在“欧亚经济论坛”框架下,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简称“上合地学中心”)共同举办,论坛主题为“推动地学高水平合作,助力矿业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西安市政协副主席李佐成出席会议并讲话。

    此次论坛对上合地学中心成立5年来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框架下,上合地学中心现已建设成为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睦邻友好的重要平台、服务国际矿业投资的桥梁和纽带、国内地学科技创新和国际成果交流的重要一极,以及地学人才与文化交流使者的摇篮和地学领域智库研究的重要伙伴。截至目前,自然资源部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已与上合组织国家签署了共11份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40余份项目合作协议及意向书,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上合组织及丝路沿线国家开展实质性地学合作奠定良好基础,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了进一步推动上合地学中心建设,促进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提出了四点倡议。一是充分发挥上合地学中心的平台作用,不断深化双边、多边地学合作与交流,促进域内国家地质科技创新与发展;二是促进国际矿业投资与产能合作,助推丝路沿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快域内国家地质矿产信息的共享,适时发布矿业投资信息;四是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加大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

     

    中国地质调查局向巴基斯坦地质调查局移交双方联合开展的国家尺度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资料。(韩琳 摄)

    中国地质调查局向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移交双方联合开展的国家尺度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资料。(韩琳 摄)

    论坛召开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分别向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巴基斯坦地质调查局移交了前期在两国境内联合开展的国家尺度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资料(低密度地球化学图集)。该成果由双方科研人员联合编制,收集了自2016年以来双方通过野外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获得的海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这些数据和图件是支撑和服务政府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决策最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料,可广泛应用于地质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矿产勘查、农业规划等领域。

    活动主办方在论坛举办期间还举办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揭牌仪式和“上海合作组织地质青年实践交流营”活动。依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的“武汉学院”,将为上合组织相关国家地学人才培养与交流提供平台,打造上合组织国家地学人才摇篮,实现“上合地学中心”服务上合国家人才发展的初衷。实践交流营活动也将有助于地质青年间增进了解,促进各国地学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化。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为“上海合作组织地质青年实践交流营”授旗。(韩琳 摄)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蒙古、摩尔多瓦、亚美尼亚、尼日尔、安哥拉、埃塞俄比亚、阿根廷、津巴布韦、摩洛哥、尼日利亚、加纳、柬埔寨、苏丹、约旦、古巴等23个国家地矿机构的领导和科研人员,自然资源部有关司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有关直属单位,地勘单位,地学研究机构,矿业企业,媒体方面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中国网:“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在...

    左图为盘锦的翅碱蓬示范区修复前,右图为该区域修复后

    中国网6月11日北京讯(记者韩琳)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国面临退化威胁的辽河三角洲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等滨海湿地经过修复治理,生态功能趋于正常,湿地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整体面貌大为改观。而这一成果的背后,地质调查起到了关键的科技支撑作用。

    滨海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我国约1万8千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分布着河口、三角洲、滩涂、盐沼、红树林、珊瑚礁、浅海水域等诸多类型的滨海湿地。无论是湿地的保护还是修复,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都需要科技的支撑。

    据了解,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近年在我国辽河三角洲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城滨海湿地等北方地区典型滨海湿地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工作,在滨海湿地生态地质调查、保护修复技术方法探索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近年在辽河三角洲等湿地探索开展了生态地质调查工作,工作区范围包括-6米等深线至陆域湿地范围,涉及芦苇、翅碱蓬等典型湿地植被生境,研究对象包括水、沉积物、大气、生物等多个圈层,工作手段包括地质取样、温室气体监测、地表高程监测、碳循环评估、侵蚀淤积调查监测、水质调查等。

    多年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构建了滨海湿地水-土-气-生多圈层生态要素探测技术体系,自主研发了温室气体测量、土壤固碳探测等技术设备,获得国内外专利16项;建成滨海湿地野外生态地质观测基地,初步查明典型滨海湿地多圈层生态地质环境特征,掌握了滨海湿地生态地质环境对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为滨海湿地保护修复提供了依据;建立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固碳效率评价技术方法体系,评估了滨海湿地土壤碳埋藏通量,证实了滨海湿地巨大的储碳空间和固碳能力,为发展蓝碳和碳汇交易奠定了基础;首次编制了全国8个国际重要滨海湿地生境演化序列图,基本掌握了湿地退化现状,发现围填海和沿海养殖扩张是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对湿地不同地质单元提出了保护与修复治理的对策建议。

    科研人员在滨海湿地野外采集资料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在摸清滨海湿地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并结合水文、地形等人工调控手段,建立了适用于不同滨海湿地的关键修复技术方法,在辽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滨海湿地取得了较好的修复效果。

    在盘锦,该实验室开展芦苇和翅碱蓬湿地修复示范,通过水文调节、微地貌改造,成功恢复水文联通性,湿地水域面积增加,同时结合改变土壤基质、优选种子源、采用“春浅灌、夏勤灌、秋落干”的水位管理方法等多种手段,提高了湿地植被产量,改善了湿地生态功能。

    在黄河三角洲湿地,该实验室通过建立生态水位和沉积基准面与植被生长的耦合关系,估算湿地生态需水量,提出构建黄河与湿地动态连通机制,当地通过修建引水沟渠,适时调整湿地水沙补给量,形成明水面-季节性积水-高地多级水分梯度带,满足不同植被水深需求。修复后,湿地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生态功能趋于正常。

    此外,该实验室还建成全球芦苇同质园,从全球范围内选取91个芦苇基因种,经过种植对比实验,优选出了4个耐盐性高、生物量大、抗病能力强、适应我国北方地质条件的基因种,可作为湿地修复优选品种推广使用。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局将进一步研究滨海湿地生态和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湿地保护修复的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积极推进滨海湿地生态地质国际研究中心建设。

    滨海湿地增温研究观测网(航拍画面)

    左图为芦苇示范区修复前,右图为修复后

    中国网:我国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取得进展 地质调查发挥...

    中国网5月24日讯(记者韩琳) 记者从昨天在广西南宁开幕的“石漠化生态修复技术成果研讨会”上获悉,自2001年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在西南岩溶石漠化区组织实施了120多个地质调查项目及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累计投入经费约2亿元,目前已取得石漠化生态修复基础理论、技术研发、产业示范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在支撑石漠化地区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实效。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贫困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是制约当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参加此次会议的专家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们认真研讨了石漠化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状况,展示了我国所取得的石漠化生态修复技术成果,并就石漠化生态修复工作的经验进行了交流。据会议主办方介绍,有关石漠化生态修复基础理论、技术研发、产业示范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建岩溶生态系统、石漠化、水土漏失理论和研究方法。首次提出岩溶生态系统概念、结构特征、驱动机制和主要功能,创立岩溶生态系统理论,开拓岩溶生态学研究方向,揭示全球不同类型岩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明确石漠化概念及其分级,揭示了石漠化在加剧水土流失和漏失、减弱岩溶环境对降雨和地表水资源的调蓄能力、破坏植被、加速植物入侵速度、降低土壤质量、加深居民贫困等方面的危害,奠定了石漠化生态修复理论基础。

     

    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北盘江镇银洞湾村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区,这是当地农民开垦出来的花椒种植地。(韩琳 摄) 

    二是在水土调蓄和生态重建方面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了表层岩溶水综合调蓄技术、岩溶地下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岩溶石山景观生态型土地整理技术、岩溶土壤改良技术、岩溶石山火龙果栽培管理技术和人工诱导植被恢复等12项关键技术,编制技术标准10余项,为岩溶区水土调蓄和生态重建提供了技术支撑。石漠化生态修复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

    三是石漠化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示范取得实效。将西南岩溶区划分为8大石漠化治理类型区,明确451个石漠化县,对各区提出因地制宜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策建议。建立20余个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及其配套的关键技术体系,构建了“科研单位+政府+公司+农户+市场”的运作方式,为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提供了经验。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到广西平果县果化镇石漠化生态修复示范区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太平生态示范区进行了野外考察。

    果化镇龙何屯及周边山地曾是桂西南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石漠化面积占土地面积的70%。2001年,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相关单位,以果化镇龙何屯为中心,建立了果化石漠化生态修复示范区。通过十几年的系统研究和实践,果化示范区形成了以火龙果种植为主的特色生态产业,建立了以表层岩溶水开发为龙头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果化模式”及相关技术在西南八省300多个县40万平方公里岩溶区辐射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贵州黔西南州贞丰县北盘江镇银洞湾村村民上山照看花椒。(韩琳 摄) 

    自实施综合治理以来,果化示范区植被覆盖率增加60%,土壤侵蚀速率下降80%,水资源利用率增长5倍,土地利用率提高60%。带动西南地区治理石漠化2万平方公里,解决1500万人饮用水困难,指导30多个县实施土地整治500万亩。石漠化区火龙果等生态产业经济效益显著,由治理前的800元/亩提高到1.5万元/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不足600元/年增加到1.8万元/年。

    平果县推广火龙果种植5万亩,直接经济效益7.5亿元/年,带动近20万人脱贫致富。百色市推广火龙果种植20多万亩,年产值30多亿元。“果化模式”吸引西南八省干部和农民群众近20万人次前往考察学习,1000多万人间接受益。

    此次会议为期两天,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广西科学技术厅、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和直属单位,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广西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单位,平果县人民政府,有关高校、地勘单位、企业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贵州黔西南州关岭自治县板贵乡的火龙果种植园。(韩琳 摄) 

    中国网:地质调查服务石漠化生态修复 120个项目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