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阿拉伯国家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揭牌。谷兰丁 供图

     

    为中阿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发放聘书。谷兰丁 供图

    中国同阿拉伯国家是好朋友、好伙伴。历史上,中阿因丝绸之路相知相交。习近平主席在致2017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阿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双方互利合作领域越来越广,成果越来越实。”

    9月9日,在2017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阿拉伯国家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揭牌成立。该中心的成立,填补了中阿国家博览会在地学领域的空白,旨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中阿地学共同体,提升环境治理能力,促进中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地学研究水平,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

    开展多领域的地学合作研究,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提升中阿友好关系意义重大 

    阿拉伯国家是“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通亚欧非三大洲经济通道的重要节点。2016年1月,中国政府发布首份《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提出要深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产能合作、能源合作、卫星及其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合作、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合作。

    建设中阿地学中心国际合作平台,开展多领域的地学合作研究,摸清阿拉伯国家能源资源禀赋情况,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提升中阿友好关系与地学合作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阿拉伯国家开展目标国或地区的地学研究、基础地质调查、重大工程地质勘察、重要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岩溶地质对比与研究和地质矿产图编制,可为产能合作、互联互通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基础地学资料,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和安全运行,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繁荣,进一步促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关系。

    阿拉伯国家石油、天然气、金、铅、锌、铁、铬、磷、铀等能源资源潜力巨大。其石油储量超过1000亿吨,约占全球总储量的2/3,我国超过一半的石油进口也来自于该地区。开展阿拉伯国家能源与矿产资源评价,了解阿拉伯地区的区域成矿规律、资源能源潜力及分布格局,可以为国家制定资源能源战略和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能源资源勘查开发提供信息支撑。同时,对接中国产能优势和阿拉伯国家需求,有利于就业、绿色环保的产能合作,实现互惠互利。

    阿拉伯国家沙漠覆盖面积大,水资源严重缺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极端气候条件频发,地质环境非常复杂。开展与阿拉伯国家多边地学合作,进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岩溶地质对比与研究以及技术信息交流、水土污染和地质灾害防治、脆弱区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估、环境监测、防治荒漠化和岩溶区石漠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能力,进而促进阿拉伯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阿拉伯地区横跨阿拉伯板块与非洲板块,两者在地质演化史上原同属于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阿拉伯板块是世界上最小和最年轻的岩石圈板块之一,中生代晚期从冈瓦纳古陆分裂出来。非洲板块二叠纪脱离冈瓦纳古陆,三叠纪向北运移与阿拉伯板块拼合。新近纪以来,红海裂谷带又将非洲板块与阿拉伯板块分离。独特的构造位置和演化历史,许多重大地学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解决。与阿拉伯国家合作开展地学研究,有利于提升区域研究水平,促进地学理论创新,解决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中阿地学合作中心的建立,将加快中阿政府间地质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提升阿拉伯国家的地质调查与研究水平,增加我国在阿拉伯地区地学理论与技术方法领域的影响力,是助力中国地质调查局实现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调局”的重要一步。正如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地学合作推进交流会上指出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拥有专业领域齐全、方法技术先进、装备比较精良、经验比较丰富的专业技术队伍,我们愿意秉持“平等相待、真诚友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与阿拉伯各国的地质学家一起,搭建地学合作研究平台,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成果,共同促进地球科学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能源资源合作为主轴,以环境灾害和生态地质调查为两翼 

    中阿地学合作研究中心研究区域包括埃及、沙特阿拉伯等22个阿盟国家和地区,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局共同建设与管理,以“传承友谊、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为宗旨,以建立中国—阿盟稳定的多边合作平台为基础,重点开展地学领域的交流合作,构建以能源资源合作为主轴,以环境灾害和生态地质调查为两翼,以双边地学国际人才培养与智库建设为突破口的合作格局,助力中阿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增进友谊。

    中心业务发展坚持“三个面向”:面向世界地质科技前沿,推动地质科技进步和人才成长,提升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国际地位与在国际地学界话语权需求,开展中阿合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部署国际合作,支撑和服务好国家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国防安全,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倡议;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制约资源和环境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国际合作攻关。

    坚持“三个导向”:需求导向,面向解决国家能源、矿产、环境、灾害和基础地质问题加强中阿合作;问题导向,通过合作破解重大地质科技问题;目标导向,围绕中阿合作主要目标部署工作任务。

    坚持“四个服务”:一是服务于地质调查事业发展的需要;二是服务于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的需要,降低中资企业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资风险;三是服务于提升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国际地位和形象、增强在国际地学界话语权的需要;四是服务于地质科技进步和人才成长的需要。

    中心将统筹地质科学研究、地质矿产调查、资源勘查评价、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及产能合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合作规划部署,既注重与发达国家地学机构的理论与技术前沿领域的学习交流,更注重与发展中国家的地质调查合作。加强与阿拉伯地区重要资源国和重要地质调查机构、地学研究机构、境外著名大学的长期合作,加强联合项目、培训、访问学者、博士—博士后教育等合作交流,建立长期合作交流机制。同时,着力国际合作网络与合作平台建设。

    围绕六方面合作愿景,敲定九项主要任务 

    王研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地学合作推进交流会上提出了六方面合作愿景,包括加强中阿地学合作的战略研究和规划部署,开展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管理政策及管理机制方面的经验交流与优化,推动地学新理论与方法技术的交流,大力开展基础地质调查领域合作,加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和海洋地质领域合作,共同搭建地质矿产信息共享平台。

    根据《中国—阿拉伯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业务发展规划》,中阿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将主要承担能源资源潜力及勘查开发形势跟踪分析,重点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合作,重要成矿带成矿动力学机制、成矿作用与演化研究,高分卫星数据国土资源推广应用示范,地下水系统理论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岩溶动力学与资源环境灾害效应研究,地质矿产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中阿合作战略规划研究以及人力资源交流与培训等主要任务。

    比如:利用我国先进、快速的地质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方法技术,在苏丹、摩洛哥、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重点地区开展中、大比例尺遥感地质解译、地质填图、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合作调查示范工作,同时促进“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在阿盟地区的推进速度。

    研究重要成矿区带金、铀、铅锌等大型—超大型矿床时空分布格局、形成机理与成矿环境,探讨成矿动力学机制及成矿作用、成矿体系及演化。

    结合阿拉伯国家需求,开展地学、农业、林业、环境、城市规划等领域高分卫星数据推广应用的合作。

    研究北非及西亚地区极度干旱区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合理化配置、咸淡水综合利用等关键水资源管理技术。制定适合阿拉伯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地下水库”建设方案,降低水资源损耗率,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地下含水层保护的建议。

    依托“全球岩溶”大科学计划,开展阿拉伯国家岩溶动力学理论研究,创新岩溶地下水系统调查及对比研究工作;开展阿拉伯地区跨界岩溶含水层研究与管理工作,探索具有地区特点的地下水有效管理模式……

    合作的平台已搭建,友谊的桥梁已架起。相信随着中阿地学合作中心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在中阿各国地质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地质科学合作研究成果将为推进中阿合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延伸阅读: 

    中阿地质科学合作研究初显成效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地质调查领域的较大规模合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为解决当地民众饮水问题而开展的水文地质调查。进入21世纪以来,中阿地质调查国际合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中阿地质调查国际合作网络初步搭建

    中国与摩洛哥、苏丹、沙特阿拉伯等3个国家在地质调查领域建立了双边合作关系,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或项目合作协议6份,实施合作项目7项。

    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多边合作平台,推进对阿多领域务实合作。利用中国国际矿业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等平台,加大与阿拉伯国家在矿业投资、岩溶环境与气候变化、水工环地质调查、地质填图、地球化学填图、卫星遥感地质解译、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拓展中阿地质调查合作网络。中国地质调查局还建立了西非北非地学中心,夯实了中阿地质调查合作基础。

    中阿地质地球化学填图合作渐成规模  

    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与摩洛哥、苏丹等国地调机构合作开展了1∶5万~1∶25万地质填图和地球化学填图,完成不同比例尺地质填图6493平方千米、地球化学填图14440平方千米、遥感解译26912平方千米。

    编制了不同比例尺地质、地球化学专题图件近500余张,圈定铜、金、铬和铂族元素等各类地球化学异常300余处,发现金矿化点2处、铜矿化点1处、铁矿化点2处,提高了合作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和吸引矿业投资的能力,也为合作国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地质数据。

    中阿地质科学合作研究初显成效  

    中国地质调查局与苏丹等国地调机构合作,总结研究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提出新古代泛非运动奠定了东北非地区的构造格局,对东北非地区进行了构造单元的划分。对东北非地区矿产资源概况及成矿特征的研究,提出东北非地区优势矿产资源为金、铜、铂族元素及稀土元素矿产,共划分出12个Ⅲ级成矿区带,圈定了15个成矿远景区。

    阿拉伯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取得初步成效,编制了东北非地区1∶250万地质图、矿产分布图、构造岩浆岩图及成矿区带及成矿远景区划分图,制作完成了东北非地区遥感影像图,建立了苏丹等国矿产地数据库,建立了东北非地区矿产地数据库。研究成果显示,阿拉伯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潜力巨大,优势矿种有金、铅锌、铁、铬、磷、铀和油气等。

    中阿水工环地质调查合作成效显著  

    阿拉伯众多国家水资源短缺,居民饮水困难,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成为阿拉伯地区贫困的重要根源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与阿尔及利亚、埃及、摩洛哥、苏丹等国,合作开展了水文地质环境调查、供水勘查及供水工程等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完成供水井300余眼,解决了超过200万人口的生活用水问题。

    与阿尔及利亚合作开展11个省市的城市供水、排水和防洪水文地质调查。施工供水井224眼,包括生活用水184眼、农业灌溉36眼和工业用水4眼,总涌水量达到了每小时3.65万立方米,解决了约40万人口的生活用水和经济发展所需的供水问题。

    与苏丹合作在南达尔富尔州首府尼亚拉南部Baggara盆地开展水文地质环境调查、供水勘查及供水工程,建成大型供水水源地2个,输水管线、供水厂和加压泵站3个,以及相应的供水和监测维修等设施,完成供水井20眼,日均供水量为4万立方米,保障了近50万人口的供水。

    中阿地质调查人才培养与交流成果突出  

    近10年来,中国政府以平等、合作、共赢为宗旨,通过学历学位教育、短期研修、技术培训、现场技术指导等多种方式,与埃及、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也门、苏丹等6个阿拉伯国家开展了人力资源交流与合作。

    举办13期短期技术培训班,涉及地质矿产管理、地质调查与矿产资源评价方法技术、地球化学填图与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技术等多领域,为阿拉伯国家培养矿政管理、地质调查技术人员90余名。

    为苏丹培养地质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3人。通过国际合作项目,为苏丹、摩洛哥等国家培养地学专业技术人员30余名。针对摩洛哥对地质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软件操作方面的特别需求,对20余名地质人员进行了GeoExpl(International)软件针对性培训。 

    打造中阿地学共同体

    5月17日,利用我局“一带一路”区域地学信息共享技术研讨会多边合作平台,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环印度洋项目科研人员与与孟加拉国地调局副局长Sirajul Islam Khan先生、副局长Nasima Begum女士进行了会晤。

    青岛海洋所龚建明研究员介绍了该所的海洋地质调查能力、研究成果,以及由青岛海洋所承担的环印度洋项目相关情况。Sirajul副局长介绍了孟加拉国的地质概况及海洋地质调查能力,双方就开展人员培训、技术交流及海洋地质合作调查进行了深入交流。他对两国开展海洋地质合作表达了浓厚兴趣,希望尽快签署MOU以便推动两国在海洋调查领域的合作。

    据了解,在全球构造格局中,印度洋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现今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以及南极洲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历史上曾处于特提斯构造域,其构造演化过程极其复杂,该海域有许多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孟加拉湾海域沉积物厚度大,大部分海域沉积厚度在10km以上,局部地区超过15km,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较高,该海域发育一系列含油气沉积盆地,具有较好的天然气水合物远景。

    21世纪海洋丝绸之路建设对沿线国家间海洋地质调查领域合作提出新要求,合作前景广阔。

     

    双方合影

    青岛海洋所与孟加拉国地调局进行交流

        2015年7月18日,受中国地质考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龙长兴研究员邀请,希腊爱琴海大学副校长Nickolas Zouros教授顺访地科院力学所交流访问。
       龙长兴首先对Nickolas Zouros副校长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其介绍了我所目前的基本情况。张岳桥主任做了题为“中国大陆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的研究进展报告,介绍了在西藏、云南、秦岭等地的新构造与活动构造、活断层方面的最新进展及下一步编图计划。吴中海副主任研究员介绍了目前正在编制的中国活动断裂分布图以及古地震研究情况。侯春堂副所长表达了今后在新构造与活动构造、地质遗迹与地质公园等领域,以及访问学者、研究生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意向。
        希腊爱琴海大学副校长Nickolas Zouros教授感谢热情接待,介绍了个人研究经历及目前研究方向、希腊爱琴海大学的基本情况等内容,希腊爱琴海海域中岛屿众多,风景优美,但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活动断裂发育,为地震多发区,希望今后可在地球物理、地质构造与断裂及地质公园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
        交流会后,Nickolas Zouros副校长参观了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室和十三陵应用地球物理实验基地。



    Nickolas Zouros副校长介绍希腊地区活动断层分布

    彭华研究员向Nickolas Zouros副校长介绍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


    Nickolas Zouros副校长参观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

    王红才研究员向Nickolas Zouros副校长介绍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室


    Nickolas Zouros副校长参观十三陵应用地球物理实验基地

    希腊爱琴海大学副校长到地科院力学所进行交流访问


    本次尼泊尔地震发生原因。


    4月25日,尼泊尔旅游胜地博克拉发生8.1级左右强烈地震,震源深度约20千米,我国拉萨、日喀则等地震感明显。


    据了解,此次地震是尼泊尔80多年来遭遇的最严重的一次地震。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协助搜救,同时地质专家们也从专业视角对造成此次强震的具体原因、影响以及引发的次生灾害等做出了及时分析。


    尼泊尔位于全球地质活动最频繁地区之一


    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徐德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尼泊尔地震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挤压逆冲造成的。


    尼泊尔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区,而这里是全球地质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在全球14座8000米以上山峰中,有8座位于尼泊尔境内或与邻国边界,地震正是两大板块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全球共有6大板块,其中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区便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所在地。


    事实上,自2000年开始国内外已有多名地质学家对位于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的尼泊尔表达忧虑,认为从历史经验推测,该地区已积累了足够爆发一次高等级地震的“能量”。在近15年的时间,尼泊尔不断被世界各地的地质学界警告。


    美国《科学》周刊于2001年8月24日曾刊登文章称,喜马拉雅山脉将发生一次、甚至数次特大地震,震级将超过里氏8级。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地震研究者嵇少丞也一直对尼泊尔有所担忧。2010年,嵇少丞在美国探索发现频道的一档科普片《大陆苦旅:地质与生命的内在联系》中担任解说嘉宾,他在该节目中称:“尼泊尔具有发生巨大地震的危险性,因为那里的逆断层已经超期服役很久了。”


    逆断层是一个地质构成的专有名词,主要由两个断裂的地质板块水平挤压与重力作用而形成。在尼泊尔附近,由于印度板块不断向亚欧板块挤压,存在着一个绵延数千千米的巨大逆断层带。进一步讲,即印度次大陆和亚洲大陆曾经是两个完全分离的板块,但随着板块的漂移,4000万年前这两个板块碰撞在一起,印度板块开始不断向亚洲板块挤压,每年的挤压速度大约在3毫米~45毫米左右。两大板块的挤压不仅诞生了喜马拉雅山脉,而且随着板块持续挤压所产生的压力会不断集聚,当板块断裂带无法承受压力时,便会出现一次大规模的释放,而地震便是这种压力释放的最主要表象。


    而在尼泊尔与我国西藏的交界处,即喜马拉雅山南麓,发育着3条主要的断裂,从南向北依次是主中央断裂(MCT,Main Central Thrust)、主边界断裂(MBT,Main Boundary Thrust)和主前断裂(MFT,Main Frontal Thrust)。嵇少丞说,“尼泊尔东部曾在1934年1月15日发生过大地震,造成10600人死亡,这次地震断裂发生在上次的西边,估计是主边界断裂带上。”


    对于此次地震的性质,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计算得出的震源机制解,表现为低角度逆冲断层(走向约290,倾角10°) 推覆方向由北到南,当地东西向山脉(属于喜马拉雅山脉)一下子长高了几米, 引发一系列地表破裂过程及喜马拉雅山南坡的雪崩。


    事实上,印度板块对亚洲板块不断的挤压其作用不仅表现在中尼交界地带,“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以及云南持续的地震,都和印度板块对亚洲板块的挤压有关系。”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陈会忠说。


    地震预测在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难题


    即使现在的地质科学已经对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断裂带有了充分了解,但却依然无法准确判断地震何时会发生。


    在本次地震发生的一周前,加德满都曾召开过一次地质灾害研讨会,有消息指出,该会议对尼泊尔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了预告,但被忽视了。


    记者了解到,此次加德满都召开的研讨会并不是针对尼泊尔本次地震的问题,而是一个非政府组织的研讨会,目的是为了提高当地的防震减灾意识。


    “地震预测在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难题。”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说。他的机构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便致力于地震预警方面的研究,主要基于地震发生后的地震波比电波传输慢的原理。王暾认为,基于现有科技条件无法准确对一个地区即将发生的地震做出判断。比如,中国地震局每年会在年底召开下一年度的地震趋势研讨会,列出每一年地震重点关注的区域。中国地震局一位学者表示:“我们可以给出中国的地震重点监测区域名单,但这些区域今年会不会发生地震、何时发生,我们无法准确预知。”


    比如在芦山地震前57天,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根据一系列实地考察数据预测:雅安一带将发生6级~6.9级地震。但是,他们预测的发生时间范围是2月25日~5月10日,而可能发生强震的区域仅能精确到一个南北跨度大于100千米的区域。


    西藏日喀则地震不是尼泊尔地震的余震


    尼泊尔强震后,我国西藏日喀则地区相继发生5.9级、5.3级地震。人们不禁会问,这是尼泊尔地震的余震吗,会对我国西藏地区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国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地震并非尼泊尔余震。”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徐锡伟介绍,一般来讲,余震是在原来主震破裂范围内或附近发生的地震,与主震在同一个破裂面,而且破裂类型基本一致。我国日喀则地区的地震震源深度比较浅,震中位于发生尼泊尔8.1级地震逆断层的上盘块体以北,震源机制解显示是由近南北向的正断层系活动引发的,可以说是受到尼泊尔地震的触发影响而发生的地震,但不应认为是尼泊尔地震的余震。


    “日喀则地震与尼泊尔地震属于不同类型的地震。”徐锡伟说,按照地震断层面错动性质可将地震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型三类地震。一场大地震引发的大量余震,特别是强余震在统计学意义上是同一种类型的地震。但是,尼泊尔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内向北缓倾的逆断层上的地震,属于逆断层型地震。而日喀则地区的地震是藏南拆离系与控制近南北向拉张断陷盆地的正断层型地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也不属于余震。”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志峰也表示,尼泊尔地震后我国相邻地区很快发生地震,说明我国相关区域受应力扰动非常明显,后续要多关注这种应力调整是否会引发更多的地震。


    此前有报道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喜马拉雅地震带已进入7级以上地震的复发周期。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这个地区很多地方的地震都是双震型的,就是几年以内可能引起震级相当的另一次地震。


    “说喜马拉雅地震带已经进入活跃期,还不能完全这么讲。”徐锡伟说,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是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区域。这一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经缅甸到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区。这只是个宽泛的概念,并没有严格的边界。


    “如果短时间内某个区域不断发生地震,频度较高、强度较大,才能称其为进入活跃期。”徐锡伟说,从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到此次尼泊尔地震,如果不包括中间发生在我国境内的汶川地震和鲁甸地震,就不能说其已进入活跃期。


    “尼泊尔地震可能会引发青藏高原其它地区发生地震,但具体要看其内部应力状态是怎样调整的。”徐锡伟说,目前他和同事们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由尼泊尔地震引发的更长远影响现在还很难确定,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是否影响珠峰高度还不确定


    美联社援引美国密歇根大学地球物理学家马琳·克拉克的观点说,此次地震发生在地壳两大板块边界,一大板块支持印度向南,另一个板块支持亚欧大陆向北,两大板块相互挤压逆冲导致了本次地震的发生。数百万年以来,经过多次这样的地震影响,使珠穆朗玛峰高度不断升高。


    中国社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高登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板块挤压应该会对珠峰高度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因为现在仍不清楚板块挤压方式的具体情况,所以珠峰将因此升高还是降低、包括影响幅度暂时仍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不过,高登义说,1950年8月15日喜马拉雅山脉附近曾发生过里氏8.6级地震,当时曾引起珠峰的上升。


    他认为,多年以来珠峰高度是不断上升的,这种上升是一种长期演变的过程,所以目前仍无法判断一次地震对长期演变的直接影响。


    相关知识:


    为何各国对地震震级测定不同?


    尼泊尔地震发生后,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地震震级为8.1级,而美国地质调查局则测定为7.9级。为什么会有此不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蒋海昆表示,世界各国对地震震级的参数标准有一定差异,比如我国测的是面波震级,美国测的是矩震级。同一地震,不同机构测的震级有一定差异是允许的。

    两大板块挤压逆冲致尼泊尔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