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2月15日,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5届年会暨地质公园建立20周年纪念会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举行,旨在回顾我国地质公园建设20年的成长历程,交流旅游地学理论与实践取得的新成就。

    原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为会议发来贺信;中国地震局原局长宋瑞祥,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孟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赵文津、卢耀如,原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等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吴珍汉主持。

    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安徽黄山世界地质公园

    吴珍汉表示,35年来,旅游地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旅游地学理论得到了长足进步;20年来,我国地质公园事业实现了飞速发展。这两件大事在中国地学发展史上、在中国园林建设史上、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秘书长王艳君宣读了原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发来的贺信。孙文盛在信中表示,地质公园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既保护了地质遗产和自然环境,又普及了地球科学知识。他认为,在纪念地质公园建立20周年之际,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是非常必要的,中国创立地质公园值得国人引以为荣。

    随后,与会嘉宾从旅游地学理论的建立到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他们一致认为,此次会议是对地质公园建设的一次系统梳理,对地质公园今后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发展中,希望地质公园建设能够与爱国、爱家乡的情怀紧密结合;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理解地质、懂得地质。

    在学术报告环节,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陈安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张绪教,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首席专家、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秘书长张忠慧等15位专家,从不同角度交流了旅游地学理论与实践所取得的成就及地质公园建立20年的发展历程。

    此次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承办,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办公室协办。

    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发展中

    自从1985年建立中国旅游地学研究分会并首次提出“地质公园”以来,中国旅游地学事业已走过33个春秋。30多年来,中国地质公园从无到有,从首创到持续走在世界前列,中国旅游地学行业的专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截至目前,我国已先后批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212个,总面积5.15余万平方千米,授予资格58个;批准建立省级地质公园343个;批准建立国家矿山公园33个,授予资格55个。同时,我国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37个,总面积4.6万平方千米,在全球140个世界地质公园中位居首位,占比达26%。中国是世界上地质公园数量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一个类型多样、分布遍及全国的地质公园体系已初步建立。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会长陈安泽

    新时代提出新要求,也更需要新的担当。作为一门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旅游地学如何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为全球的旅游地学提供示范?近日,《中国矿业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旅游地学创始人、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会长陈安泽。

    《中国矿业报》:中国旅游地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哪些成绩?

    陈安泽:从1985年旅游地学这一名词被提出,经广大地学界的努力创新,一门以地球科学为理论基础,以服务旅游为方向,以满足人民美好的精神生活需要为宗旨的地学分支学科——旅游地学已初步建立,并已在中国地质大学等四所高校建立了旅游地学本科专业,《旅游地学原理》已经出版,《旅游地学大辞典》即将出版。旅游地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广泛走向世界。

    在旅游地学理论指导下,中国创建了地质公园,并带动欧洲地质公园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可见,旅游地学在地学发展史、园林建设史以及在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矿业报》:当前,中国旅游地学面临着什么样的形势?

    陈安泽: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站起来、富起来的中国,正在向强起来的中国转换。人民的需求已由主要满足物质生活需求,转化为主要满足精神需求,这些都为旅游地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2018年,自然资源部组建,其下设国家公园管理局,把所有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公园进行统一管理,这为过去侧重为地质公园服务的旅游地学创造了更广阔的服务空间。同时,文化与旅游部的建立,为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旅游地学必须与文化相结合提出了要求。随着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一个全球性旅游地学的高潮正在兴起,旅游地学必须更深入地走向世界,这也是旅游地学面临的新形势。

    《中国矿业报》:新时代旅游地学应该如何发展?

    陈安泽:新时代旅游地学发展的总方略是:

    一是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旅游地学是以地质景观资源为核心、服务旅游为宗旨创立的一门新学科。在过去的30多年中,侧重于从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去研究,侧重于从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角度研究,研究领域偏窄,学科体系不够完善。今后,在研究方面要拓展到全部地学景观,要加强地学文化、地学生态环境、地学美学、地学与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研究,使旅游地学成为指导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地学文化旅游的完整体系。

    二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研究方法。实践-理论-再实践,进而完善学科体系,是创建旅游地学的基本方法。今后要继续坚持,但要大大扩展实践对象,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并发明一系列室外样本收集、室内分析测试的仪器、工具和手段,创新传播地学知识的手段与方法,使旅游地学从定性走向定量。

    三是建设一支有理想、有奉献精神的地学队伍。创新、团结、奉献、开拓是引领旅游地学发展的基础。创新是灵魂,团结是力源,奉献是宗旨,开拓是方针。今后,要把全国有这种信念的同仁组织起来,形成一支强大的旅游地学队伍,以保障旅游地学顺利开展。

    四是组建一批有战斗力的旅游地学组织。以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为核心,推动全国每个省(市、区)都有分支机构,建立团体会员、个人会员制度。在5年内,要发展个人会员2000名、团体会员50名~100名。推动地学文化旅游联盟发展,与各类地质公园、国家公园、自然公园组织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最终推动世界旅游地学组织建立,使中国成为世界旅游地学中心。

    陈安泽与地学旅游人员考察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矿冶大峡谷

    五是开拓服务领域。以地质公园为核心平台,将服务扩展到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整个地学文化旅游、全国地学研学旅行工作、建设地学文化镇村工作、推动地勘与矿业转型发展、推进高校建设旅游地学本科专业、推进旅游地学研究到科研机构以及将地球科学知识普及到全国公众中去。

    《中国矿业报》:您对中国旅游地学今后的发展有什么思路和想法?

    陈安泽:发展旅游地学任重道远。对旅游地学今后5年的发展,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依托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创建一批地学内涵丰富、功能多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管理服务水准的“地学旅游研学基地”。5年内要建设50家。

    二是规划推动一批“地学旅游精品线路”。5年内要规划建设20条~30条,平均每省1条。

    三是培养打造一批“地学文化创意产业园”。5年内规划建设10家。

    四是培育打造一批“地学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基地”。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在5年内培育5家~10家,以提高地学旅游纪念品在旅游商品中的特色。

    五是培育打造一批“地学文化特色小镇”、“地学文化村”。从精准扶贫和普及地学知识出发,5年内建立20家,总目标100家;5年内建立地学文化村100处,总目标5000处。

    六是组织撰写出版《中国地质公园科学导游指南丛书》100部、《中国地质文化旅游胜景》丛书10部~20部、《精品地学旅游线路导赏词》30部。

    七是组建“高校用旅游地学系列教材编委会”。组织编写出版9部核心教材:《旅游地学导论》、《地质学基础》、《地理学基础》、《旅游学概论》、《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地学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环境与地学遗产解说》、《地学旅游规划与设计》等。若干参考教材:《导游必读旅游地学手册》、《旅游地学大辞典英文版》、《地学旅游900问》、《地学景观美学概论》、《地质公园学》、《中国地质公园史》、《世界地质公园史》、《中国旅游地学史》。

    八是推动高校旅游地学本科专业建设。在现有4所高校的基础上,5年内再有5所~10所高校建立相关专业。培养一大批旅游地学本科生、硕士、博士。

    九是推动旅游地学研究机构体系建设,促使建立中国地质科学院旅游地学研究室,并在高校及地质单位建立10个~20个旅游地学研究中心(含台湾和香港)。

    十是以省旅游地学研究会和各研究中心为平台,建立地学文化旅游导游培训体系,年培训导游1万名。

    此外,还要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合作,指导《地理中国》栏目,拍摄10部地学旅游科学专题片,拍摄10条~20条地学旅游路线专题片。同时,以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为平台筹建旅游地学基金,建立旅游地学成果评选制度,旅游地学研究项目及学生资助制度,定期公布优秀成果,并给予奖励。还要争取在5年内举办一次世界地质文化旅游大会、举办一次中国地学文化科普大会,并要全面落实铜仁倡议书。

    我们已迈入新时代,旅游地学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全体旅游地学同仁要团结起来,共同为旅游地学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一套完善的研究方法、一支有地学思想的队伍、一个有战斗力的组织,以开拓更宽广的服务领域。中国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旅游地学这一名词,是全球旅游地学的创立者,目标是使中国人创造的旅游地学成为世界领先的地学分支学科。我国要通过5年的努力,把旅游地学做大、做强、做精,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全球旅游地学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为世界旅游地学发展提供中国经验

    7月6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徐勇所长一行赴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开展“8+6”新机制交流,贯彻地调局党组重大决策,落实地科院工作要求,探索推进地调与科研有机融合发展。金若时主任和徐勇所长共同主持了座谈会。

     

    会议议交流了双方发展定位、机构设置和特色专业、学科、人才队伍、科研条件平台建设等情况,并就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踏实做事,提升地质调查工作科技含量、解决地学科研关键问题、探索地质填图新颖表达方式等达成系列共识:一是在前寒武纪和第四纪等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加强合作。继承巩固“一老一新”传统研究领域优势,在华北构造地质研究方面做出新成果,在海岸带地质填图、第四纪与环境研究、地壳稳定评价等方面地物化遥水工环协同推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对接地方发展规划需要,在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做强做大。二是发挥地质力学特色专业优势,通过地应力监测和测量研究地下流体控制因素和方向,运用矿田构造解析方法,在砂岩型铀矿普查找矿、勘探开发工作中起作用、做贡献。三是在新能源、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方面加强合作,争取在工作思路和技术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会议确定了双方对接联络人,积极寻找契机,通过业务联系、项目合作,促进双方业务体系发展,共同推进地调与科研有机融合,落实“8+6”新体制。地科院力学所侯春堂、陈正乐、娄玉行、余佳,地调局天津中心赵凤清、陈安蜀、安树清、王存贤、俞礽安参加了座谈交流。

     

     

    地科院力学所和地调局天津中心开展“8+6”新机制交流...

    “我们漫游在石头森林里,犹如进入了一个童话的世界。这里有着大片大片绿油油的草地,怪石分布得很疏朗,掩映在争奇斗艳的似锦繁花中。有的藤蔓,把整块大石全部铺满,不注意看,还以为是人工修剪的灌丛;还有的……”在近日出版的《美丽中国——赵洪山世界地质公园行摄游记》一书中,赵洪山这样描述游历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的感受。

    6月1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大地出版社(地质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联合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和《美丽中国——赵洪山世界地质公园行摄游记》新书出版发布暨座谈会。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宋瑞祥为座谈会发来贺信。中国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中国旅游地学泰斗陈安泽,中国地质科普专家刘树臣,国家古生物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丽霞,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主任郑元等地质界专家20多人参加了会议。

    座谈会现场

    据了解,自然资源部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画册,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光晓主编、河南大学兼职教授赵洪山摄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丽中国——赵洪山世界地质公园行摄游记》,由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院长秦耀辰、副院长翟秋敏以及河南大学兼职教授赵洪山共同编著。这两本新书选取的都是中国的35家世界地质公园。画册和新书的出版,为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增添了色彩,使一幅幅卓然壮美的美丽中国画卷徐徐展开,对宣传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保护好我国的地质遗迹将起到积极作用。

    座谈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经济学理论内涵进行了学习和讨论。专家们表示,《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画册和《美丽中国——赵洪山世界地质公园行摄游记》以其特有的地质科学意义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自然景观,展示了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奇美和秀丽,将对促进地质遗迹保护和地学知识普及发挥积极作用。此外,画册采取中英文的出版方式,新书的每篇序言也采用中英文,有利于促进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十几年来,中国地质摄影家赵洪山跟随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步伐,用镜头拍摄了中国的35家世界地质公园,为我国建立了一个世界地质公园图片资料库,这是他对美丽中国留下的美好印记。这两本书记录了我国35个世界地质公园中的火山地貌、花岗岩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雅丹地貌、砂岩峰林地貌、冰川地貌、沙漠地貌等地质构造、地层剖面以及古生物类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这些地貌景观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地球陆地表面,创造了无数奇美的地质风景。

    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光晓和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副院长翟秋敏分别向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捐赠了《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画册和《美丽中国——赵洪山世界地质公园行摄游记》新书。

    《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等新书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