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春天是东北最好的季节,一场透彻心扉的春风吹过,吹醒了大兴安岭皑皑白雪下沉睡的大地,吹绿了广阔平坦的松辽盆地,吹化了蜿蜒千里的辽河。伴随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全面铺开,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地质调查团队聚焦找矿突破需求,积极统筹谋划,主动担当作为,服务东北地区13个大型资源基地建设,为东北地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基础地质支撑。基础团队长期从事野外一线的基础地质工作,为了探寻地学奥秘,他们不畏丛林沼泽、不惧严寒酷暑,调查一个个露头、分析一组组数据、绘制一张张图件。他们以孜孜不倦、坚持真理、以苦为乐的地质调查精神,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向人们展现了白山黑水的地质史卷,让人们领略了沧海桑田的地壳变迁。

     图1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团队合影

    近年,基础团队聚焦找矿突破需求,积极统筹谋划,主动担当作为,在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中亚造山带与古生物调查研究、数据更新与综合编图等传统优势学科方面成效显著,为服务东北地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地质支撑。

    变质基底调查崭露头角,创新性成果明显

    该项工作带头人主要由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地质室陈井胜副主任、赵辰和张超三位博士组成,近年主要致力于地球古老克拉通岩石圈早期构造演化样式及变形特征(以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冀东地区、鞍-本地区等为研究重点)、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辽-吉造山带构造演化等。通过地质填图和基金项目工作的开展,近年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

    团队赵辰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置身于华北克拉通太古宙构造体制研究中。面对常年和爱人两地分居的状况,并没有影响他坚定的地调科研脚步。通过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1:5万区调项目,在华北冀东地区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厘定出冀东安子岭花岗绿岩带为典型的穹脊构造样式,冀东太平寨高级变质区为卵形构造域,为古板块重建以及探索板块构造在地球上的启动与演化机制提供新的构造地质学证据。

    在张立东研究员和邢德和正高级工程师都曾是基础地质室的“老主任”,通过他们主持的“辽东-吉南地区区域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创新提出了“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是我国保存最好的古元古代洋板块地层系统,重新厘定了硼矿等矿产资源产出的建造构造特征,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新资料。目前,两位先生虽已退休,却还在为沈阳地调中心的发展奉献着余热和提供技术上的指导。

    陈井胜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通过主持“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大规模辉绿岩床群侵位机制及古环境与古地貌响应”联合基金项目,发现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地区存在多期次基性岩浆活动,这些岩浆活动总体与全球13-14亿年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事件有关,使得我国元古代构造岩浆活动与全球构造事件接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这一成果背后,也是他强忍着岳父岳母常年卧病在床、自己父母身体也不乐观的情况下的艰辛付出。

    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地质室主任汪岩正高级工程师,同时任基础地质室党支部书记,平日大部分时间需要处理基础地质室的全面工作,而这并没有影响他地调科研的步伐。通过主持的“松辽盆地西缘扎赉特-巴林左旗区域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在内蒙古东南部阿鲁科尔沁旗双胜镇一带新发现古元古代一套变质杂岩,为中亚造山带南部的微地块的成因和演化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团队钱程硕士和张超博士,家里孩子小,没人帮忙照顾。但是通过主持的“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的开展,取得了系列创新性地质成果,如新厘定出了“龙江-乌兰浩特微地块(27-14亿年)”,为兴蒙造山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构造格局的厘定提供了新资料。而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是和他们的爱人和家庭默默奉献和坚定支持密不可分的。

    另外,沙特阿拉伯地盾精细填图项目是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团队首次走出国门,与世界先进的地质填图方法技术接轨迈出的重要一步。陈井胜博士与团队成员李斌、尤洪喜、孙巍和江斌等人员克服了全新的填图理念、地质条件和恶劣气候带来的不便,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在异国他乡传递着中国基础地质人的精神。目前已完成了3幅1:10万地质图的野外数据采集和地质图说明书的编写工作。这不仅是基础团队个人业务能力的展示,更是团队协作的胜利,为沈阳地调中心建立国际化区域地质调查队伍、培育国际化地学人才、打开国际化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细解剖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造山带团队接力再奋进

    中亚造山带精细解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伴随着沈阳地调中心的不断发展,一代又一代地质人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上世纪80-90年代,以唐克东研究员为代表的沈阳地调中心老一代专家,组织我国北方有关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联合进行基础地质研究,为东北地区构造格架的建立和古亚洲洋的演化历史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1∶100万东北地区构造体系图及其说明》、《中国北方板块构造文集》(第一集-第五集)等大量论著的出版与发表,建立了西拉木伦加里东弧-陆碰撞褶皱带和东乌珠穆沁加里东陆缘活动带,将锡林浩特杂岩解体为俯冲-增生杂岩和陆缘火山-碎屑岩南北两带,当前许多重要地质问题的主体认识依然遵从这一时期的综合研究成果。

    到了二十世纪初,面积性地质调查工作逐渐加快,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工作的开展,为解剖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奠定了基础,以张立东、付俊彧、刑德和、汪岩、杨晓平正高级工程师等为代表大区专家,在林西-巴林左旗-法库新发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蛇绿构造混杂岩,提出了“双向俯冲”模式,确定了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位置及时限;解体了华北板块北缘构造带和扎兰屯岛弧带的物质组分,复原了洋壳的俯冲过程;完成了东北亚地区主要构造单元划分,提出了古亚洲洋构造域是古生代造山带镶嵌一系列微陆块的基本格局。

    随着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持续开展与综合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中亚造山带研究团队的年轻一代接过前辈手中的火把继续在探索之路奋进。如,张超、钱程、秦涛、杜继宇、李斌、那福超、马永非、时溢、张丽等技术骨干,他们以精细解剖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为目标,联合国内外科研单位青年学者,从图幅尺度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扎进露头尺度的精细研究工作,先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东北区创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列原创性研究成果:解剖了法库-昌图-公主岭-双河镇地区的构造混杂岩,明确了古亚洲洋南部大陆边缘系统组成和结构;将原划“扎兰屯地块”重新厘定为早古生代弧盆系;新识别出一系列古老微地块等。他们以年轻人最具有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潜力,持续推进精细解剖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工作;他们以火热的热情和坚毅的信念,接过前辈手中的大旗,用自己的青春书写新时代的地质印记。

    发挥传统优势学科作用,古生物团队持续发力

    地层古生物是沈阳地调中心的优势学科,研究团队具有优良的传承和深厚的积淀。自1962年建所以来,特别是上世纪60-90年代,老一代专家们为东北地区区域地层系统的建立和各门类生物化石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东北地区古生物图册》等大量地层古生物论著的出版与发表,在古生代腕足类动物群、安加拉植物群,中生代林家植物群、羊草沟植物群、热河生物群、黑龙江鸡西—龙爪沟生物群以及木化石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展现了沈阳地调中心在该领域曾处于国内一流水平、部分研究居国际领先地位。该时期是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团队的辉煌四十年,团队人才济济,生物门类齐全,涌现出多个分支学科的专家。如:黄本宏、郑少林、张武三位研究员是古植物学界顶级专家;张立君研究员不仅是介形类专家,而且掌握东北地区大量区域地质资料,被称为“活地图”;王五力研究员既是是叶肢介类等无脊椎动物专家,又是大地构造专家;谷峰老所长擅长双壳类,苏养正研究员擅长腕足类,郭胜哲擅长珊瑚、蜓类等。他们足迹遍布东北,为东北地区基础地质研究以及能源矿产寻找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研究持续取得了一些新成果,有关早期被子植物及银杏类化石的研究曾合作在美国《Science》及英国《Nature》杂志共发表了3篇论文,木化石研究成果也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以上成果曾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二十一世纪早期,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研究团队张立东、邢德和、陈树旺、丁秋红、郑月娟等研究员成为中流砥柱。他们在辽西地区开展了1:5万北票等4幅区调,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创性成果,出版了《辽西义县组-冀北大店子组火山-沉积地层对比》、《辽西中生代珍稀化石及其生物群地质图集》等专著,发表了一系列地层古生物论文,将地层古生物研究推向另一个高潮。然而,即便如此,受上世纪末期地质行业大萧条的影响,地质人才断层、流失严重,导致沈阳地调中心的地层古生物学科逐渐没落。

    可喜的是,随着新一轮的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大量古生物化石点的新发现和一系列新进展新认识的取得,促进了新一代地层古生物研究团队的成长,如:张渝金、张德军、公繁浩、黄欣等。他们不忘初心,坚持专业,长期工作在野外第一线,为与国内、国际学科研究前沿接轨而努力。基础地质室副主任张渝金正高级工程师,作为沈阳地调中心新一代古生物人的代表,联合沈阳地调中心古生物学者和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青年老师们,针对国家需要导向,积极申请项目,开展东北地区的地层和古生物工作。先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创新平台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心区创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新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新材料,建立了8个新属种化石,建立3个孢粉植物组合序列,首次证实了我国东北地区中侏罗世末曾存在寒冷期等,建立了晚中生代温室气候期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创性重要成果,为我国东北地区侏罗纪植物群演化、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团队将以“部辽西中生代地层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古生物陈列馆”为主要平台,合作建立沈阳地调中心的地层古生物工作基地,在人才培养、学术研讨,科普宣传等方面,积极与各大地质院校、研究院所、地方或国家地质博物馆等单位交流合作,以提升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学科的影响力。

    智能驱动与数据更新,综合地质编图工作持续跟进

    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团队有这样的三位老同志,他们是付俊彧、杨晓平和汪岩三位同志,都是地质矿产正高级工程师,具有丰富的野外调查、综合研究与地质编图经验,是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地质和综合编图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先后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参加工作,三十多年的地质调查研究风霜雪雨,斑白了他们两鬓,常年的野外地质生活给他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书架上、收纳箱中保存的一本本专业著作以及工作心得,记录了几十年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峥嵘岁月,特别是东北地区著名的三道湾子金矿、三合屯金矿都是他们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发现的找矿线索,并顺利转变为勘查目标,成就大、中型金矿床。特别是汪岩和杨晓平同志,爱人都在齐齐哈尔工作,两地分居已十年有余,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前进的脚步。作为为地质奉献了青春和智慧的老兵,他们现在依然在东北大地上奋笔疾书,为了找寻地质演化的真象,跑遍了东北大地每个角落,实时跟踪实施项目的进展,形成了500余份大比例尺剖面和素描图,开展了多次野外交流会,集成了500余幅1∶5万区调成果,参考了2000余篇文献,带领包括宋维民、刘英才、张广宇、那福超、庞雪娇、陈井胜、钱程、张超、张渝金、唐振、施璐等一众年轻的地质骨干,编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东北)(1:1500000)及说明书》、《东北地区1∶150万大地构造相图及说明书》、《中国东北及邻区1∶250万地质图及说明书》;完成了东北地区1∶50万无缝整合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按照洋板块地质学思想编制了大兴安岭成矿带和东北地区1∶100万地质图、1∶200万洋板块地质构造图、1∶200万岩浆岩地质图、1∶200万变质岩地质图等,并在此基础上编著并出版了《大兴安岭古生代“洋板块地质”研究进展》;编著并即将出版《中国区域地质志▪大兴安岭志》、《中国区域地质志▪东北志》。这些综合编图与研究成果,对古元古代辽吉洋、古生代古亚洲洋和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对矿产资源、能源的控制作用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启了大兴安岭及东北地区洋板块地质综合研究之先河,极大提高了东北地区成矿基础地质背景的认知水平。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三位老同志之间团结互助,对待工作尽心竭力,协同提高业务水平;在团队建设中一直以身作则、以踏实的工作作风为年轻人做出榜样,不忘沈阳地调中心“老带新”、“传帮带”的光荣传统,在业务上悉心指导年轻技术人员,促进年轻技术人员的成长,为形成研究室精诚团结、协作共进的学术氛围、造就研究室高凝聚力奋发向上的业务团队作出了表率。那些经过岁月锤炼的经历、镶嵌在地质图及研究报告中汗水、对青年人成长的悉心指导,一直是沈阳地调中心区调人代代传承的精神宝藏。

    在熠熠生辉的成果背后,是所有基础团队成员付出的艰辛和汗水。他们有父母,想为日益衰老的父母多锤几次背;他们有家庭,也想为日夜操劳的妻子分担家务;他们有子女,更想为可爱灵动的孩子讲故事、盖被子。在茫茫林海、在崇山峻岭、在荒茫沙地,纵然荆棘满目、浑身泥泞、满面尘土,经历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高峰和低谷,他们的眼中始终有光,心中始终坚信,执着坚守、孜孜不倦地献身东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正如古人谚语所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近年基础团队成果显著,先后完成1∶5万区域地质填图80余幅(其中全国特优图幅2幅、优秀图幅6幅)、1∶25万区域地质填图2幅,编制小比例尺综合图件与说明书5套,撰写科技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6部,获批国家基金8项、科技平台课题3项。这些成果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不同断代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

    目前,沈阳地调中心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三性工作定位进一步梳理东北地区基础地质工作的发展方向,继续充实发展“基础团队”,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分专业更加细致建实基础团队下设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调查研究团队(带头人:陈井胜、赵辰、张超)”、“中亚造山带调查研究团队(带头人:张超、杜继宇)”、“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调查研究团队(带头人:张渝金、张海华)”、“地层古生物调查研究团队(带头人:张德军、张渝金)”和“数据更新与综合编图团队(带头人:付俊彧、杨晓平)”,提升不同断代、不同构造域影响下的成矿地质背景综合认知水平,进而建实“中国地质调查局东部大陆边缘研究中心”和“自然资源部辽西中生代地层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相信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沈阳地调中心党委的正确带领下,在基础团队“老带新、传帮带”精神的感染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始终坚信“心有所向,行则将至”!“找矿求突破,基础在先行”,乘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东风,基础团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大有作为,为沈阳地调中心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找矿求突破 基础在先行——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基础地质...

    在廉政文化活动周期间,地调局沈阳地调中心开展了以“逐梦新时代,清廉促发展”为主题的廉政文化系列活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广泛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廉政宣传教育,有效促进沈阳地调中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高度重视、精心部署,确保廉政文化活动取得成效

    沈阳地调中心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研究决定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培育高尚道德情操,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为重点,制定《中心2018年廉政文化活动周方案》,以沈阳地调中心和各党支部两个层面,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活动,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激励干事担当,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稳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二、全面开展廉政文化活动,营造廉荣贪耻文化氛围和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一是沈阳地调中心主任、党委书记、纪委书记讲廉政教育课。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领导班子成员立足工作实际,深入阐述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如何更好地为各项地调科研任务保驾护航。二是在沈阳地调中心一楼大厅设置展板和大屏幕滚动播放廉政文化教育图片。宣传中纪委十九届二次全会精神、沈阳地调中心2018年党风廉政建设主要工作、廉政小故事等。教育广大干部职工要做“忠诚干净担当”好干部,弘扬清风正气,从内心深处崇廉尚实、爱岗敬业。为全体职工发放《国土资源系统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案例选编—灵魂的裂缝》,为各党支部发放《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文件汇编》,为党支部纪检委员、党小组纪检监察员和项目廉政监督员发放《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记录本》,并将其做为党支部学习教育和日常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三是积极参加局系统廉政答题活动。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党纪。通过参加此次答题活动,对广大干部职工如何遵章守法、遵守纪律起到了促进和教育作用。四是征集党员干部及亲属廉政寄语。广泛征集党员干部及工作人员家人对其的廉政寄语,通过图文的形式表达对党员干部及工作人员的廉政要求。五是发放局统一起草的廉政家书。传达局党组纪检组的关心关怀,提醒家属助廉,营造良好家风,推进廉政教育进家庭,践行“责任 创新 合作 风险 清廉”的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职工安心奉献,踏实工作。六是参观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组织在职职工参观阜新万人坑遗址,通过参观活动,学习了解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鼓励职工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为东北地质调查工作做出贡献。七是开展因公出国廉政纪律教育培训。为东北亚研究室从事境外地质调查项目的工作人员开展专题培训,讲解沈阳地调中心《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办法》、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违反外事纪律的典型案例和上年度局廉政风险防控专项审计发现的问题,规范出访行为。

    三、各部门、各支部自主开展丰富多样的廉政文化活动

    基础地质研究室朝阳临时党支部参观了“北票市日伪时期死难矿工纪念馆”,牢记历史,勿忘国耻;陶海营子野外临时党支部参观阿鲁科尔沁旗双胜镇红星村史馆,认真学习了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坚定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楞吉曼达坂临时党支部观看党风廉政教育主题宣传片《大揭秘-共和国第一贪污案》,牢记“本本分分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的理念。扎赉特旗临时党支部学习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主讲的《正风反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了解了反腐败斗争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腐败对经济社会的危害;明白了当前我党面临的反腐败斗争工作的形式。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室锦州项目组观看了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代价》。辽中南项目组组织观看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长吉经济圈项目临时党支部集中观看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片《永远在路上》,之后围绕案例展开了热烈讨论。中俄蒙野外临时党小组全体党员参观同江市廉政文化主题公园。参观学习过程中,以古往今来的典型案例为警示,以廉政楷模为榜样,使全体党员得到了心灵的洗涤与净化。

    通过此次学习、答题、参观等活动,使全体党员筑牢了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坚定了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的决心,尤其在当前各项目组出野外初期,更加明确了哪些是工作中的红线,不能触碰。进一步凝聚了共识,统一了思想,为做好野外一线地调科研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沈阳地调中心项目人员在野外答题

    观看反腐教育片

     

    沈阳地调中心显示屏和展板廉政宣传

    沈阳地调中心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周系列活动

    贯彻落实局党组部署,加快推进“两重一主”工作,10月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顺利完成阿鲁科尔沁旗陶海营子地区“陶D1”井钻探工作,实际进尺为701.4米。钻遇地层均为林西组,岩性主要为灰色砂岩与暗色泥岩互层,发育方解石脉和黄铁矿颗粒。暗色泥岩中见植物、叶肢介化石。

    沈阳中心该井进行全井气测监视。随井气测结果显示随着深度的增加气测值有明显增大的趋势。在井深584米最大异常为2.06%。页岩气现场解析(大罐)结果表明:241.6米处泥岩中页岩气含量为0.21m3/t。该指标虽达到页岩气工业开采标准(1-2 m3/t),但陶海营子地区属于出露区,埋藏较浅,保存条件一般。为实现页岩气勘探突破,在构造活动较薄弱、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的地区继续开展页岩气调查有望实现页岩气勘探新发现。

    此外429.5米砂岩的方解石脉裂隙中可见荧光级别的油气显示,指示林西组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松辽外围西部地质调查井“陶D1”顺利完钻

    近期,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制作的《岩石有话说》、《探索遥远的冰川》两部科普短视频先后入选了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课件。由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推出国土资源管理“珍惜自然资源 建设美丽中国”科普宣传片系列,向全国广大党员介绍了土地、矿产、地质、海洋、测绘、林草等各领域知识。

    沈阳地调中心选送的两部科普作品均以用生动活泼的画面,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和生态保护理念以科普的形式介绍给大家,旨在提高广大党员的生态保护意识进而融入到“珍惜自然资源 建设美丽中国”的工作中来。《岩石有话说》通过中年地质学家和青年探险家在山间展开的一段对话,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岩石的分类与形成过程,并以此解读不同种类岩石记录下的地球故事。视频中地质学家“老丁”的形象源于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以此向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致敬。《探索遥远的冰川》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一带新发现的陶海营子冰川遗迹入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了冰川的前世今生,科普了遥远的冰川遗留下来的大型漂砾、U型谷、冰斗、刃脊、角峰、冰臼群和冰碛物等壮美自然景观;激发人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冰河世纪的动物化石。

    http://dygbjy.12371.cn/2020/06/16/VIDE1592289904949574.shtml

     

     

    http://dygbjy.12371.cn/2020/06/30/VIDE1593496368554222.shtml

    沈阳地调中心科普视频入选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