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邀请,蒙古国地质调查中心主任Nyamdarj Ganbold、总工程师Gantulga Munkhzul、主任顾问Ayurzana Gotovsuren和Davaa Shojin教授等一行六人于2018年10月29日至31日来华参加第三届东北亚地质矿产研讨会暨东北亚地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会议,并做了“ Present situation of Geochemical Mapping in Mongolia ”、“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in Mongolia”大会报告。

    11月1日,Nyamdarj Ganbold主任一行来到沈阳地调中心进行访问。沈阳地调中心方面认为,蒙古国位于中亚造山带的中心部位,与中国具有漫长的边境线,在地质构造和成矿规律上具有诸多可比性,支持蒙方提出的联合开展大阿尔泰地区地质与成矿规律研究、跨境典型矿床对比研究等合作。Nyamdarj Ganbold主任表示,沈阳地调中心与蒙古国地质调查中心已经建立了深厚且长久的合作基础,取得了系列互利双赢的科研成果,希望中方能够加大对蒙古国基础地质调查等相关项目合作力度,促进蒙古国资源勘探开发,同时诚挚邀请中方考察团访问蒙古,共同开展野外地质调查。东北亚研究室负责人就有关合作项目提出了建议,双方就具体的工作方向和合作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谈结束后, Ganbold主任一行参观了沈阳地调中心办公大楼,听取了中地调超算平台建设和运行情况介绍,并观看了系统演示。随后,沈阳地调中心向Munkhzul总工程师赠送了该单位付俊彧教授新编完成的《东北地区大地构造相图》。

     

     

     

     
     
    蒙古国地质调查中心参加第三届东北亚地质矿产研讨会...

    2017年8月14-1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调研组一行4人赴新疆阿尔泰项目组和罗布泊钾盐项目组检查调研野外临时党支部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落实情况。

    调研组认真听取了新疆阿尔泰野外临时党支部和罗布泊钾盐野外临时党小组对野外党支部工作和项目工作的汇报,包括支部成立背景、党员组成、支部学习和党建活动开展情况、“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和野外资金使用情况,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就如何实现科研和生产相融合,党建和业务相互促进进行了认真探讨。

    调研组对两个野外临时党支部(党小组)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党支部(党小组)切实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在困难和危险面前,支部党员同志也真正起到了模范先进带头作用。阿尔泰支部党员能够克服困难,在野外坚持开展党课学习和党建活动;在野外采样困难的区域,第一时间安排党员同志冲锋在前,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罗布泊党小组党员既克服了罗北洼地严寒酷暑、风沙遍地的恶劣自然条件,又克服了施工工期长、施工难度大、无通讯信号等艰苦的生活条件,通过对项目团队成员及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谈心,增强了团队成员有所作为的使命感;通过党员同志长期坚守阵地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与工人同吃同住,坚持及时解决工人对生活方面的需求,发挥了党小组的桥梁纽带和战斗堡垒作用,增强了项目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缓解了群众长期在戈壁荒漠工作生活的烦躁情绪,使得项目工作得以扎实推进。

    调研组结合“加强野外项目组临时党组织强化廉政风险防控要求”和近期出台的制度对项目组的野外资金使用、租车和劳务费用支出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检查。

    调研组还认真了解了职工的“四态”现状并进行了慰问。资源所纪委、监审处、党办相关同志参加了本次调研。

     检查调研组在阿尔泰野外党支部检查工作

     检查调研组在阿尔泰野外党支部检查工作

     检查调研组在罗布泊钾盐野外党小组检查工作

    检查调研组在罗布泊钾盐野外党小组检查工作 

    资源所赴新疆调研野外临时党支部建设工作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杨福全、耿新霞等研究员历经数年精心编写完成了《新疆北部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规律》,近日正式出版发行。

    本著作在成矿理论的指导下,以新疆北部中亚造山带(阿尔泰、东天山和西天山赛里木湖周边)的VMS型矿床和SEDEX型矿床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块状硫化物型成矿系统时空结构,阐明了成矿构造环境、深部过程、物质迁移、巨量金属富集和成矿作用;探讨了复杂构造体系下块状硫化物型成矿系统形成与演化;查明了成矿“末端”结构与成矿效应,建立了矿床和矿集区模型,推动了新疆块状硫化物矿床深部找矿勘查。

    本著作全面反映了新疆北部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新疆块状硫化物矿床进一步找矿勘查提供了科学依据。 

     

     
    《新疆北部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规律》正式出版发行

    唐颜师古曰:“志,记也。积记其事也。”我们所熟知的,古有三国志,今有各地方志,无一不是存史宝库,为我们传承历史、了解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中国地大物博,既有高耸入云的大山,也有大小不等的盆地,既有起伏不平的高原、丘陵,也有坦荡肥沃的平原。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的国土,似是一个构造精密的人体,需要我们一点点去探索,一步步去摸清。

    何其幸哉!在中国区域地质志项目组的努力之下,我们慢慢摸清了祖国母亲的脉络。福建、海南、湖南、河北、宁夏、贵州、江西、陕西、辽宁、天津10个省(区、市)正式出版的地质志书和地质图件(含数据库)日前已公诸于世,当代参考之,后代传承之。

    所谓十年磨一剑。这样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耗费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为首的项目组人员近十年的功力。在“中国区域地质志”成果发布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很激动,他说,地质志的编撰是国家地质调查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喜事。

    这样一件大喜事,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呢?为此,中国矿业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区域地质志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为大家一探究竟。

    《中国矿业报》:大家都知道,我们第一代《区域地质志》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既然我们已经有了一部区域地质志,为何会考虑再编撰一部呢?

    李廷栋:在出版了第一代《区域地质志》之后,我国地质事业又迎来了蓬勃发展,获得了海量的基础地质资料,取得了丰硕的调查研究成果。根据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和“加强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我们反思,地质基础研究和地质理论创新薄弱,地质综合研究和成果集成不够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地质工作健康发展,滞后国家战略需求。同时,《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地质勘查规划》(2005-2020)要求,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建立地质图文更新机制,开展全国基础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和成果集成工作,编制新一代全国系列基础地质图件。为此,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了重编中国区域地质志的任务。

    与此同时,我们还考虑到通过编志,把海量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调查研究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和集成,以志书和系列地质图件的形式,使之系统化、规律化、理论化,使之成为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被广泛应用并具有宏观影响的大成果,奠定中国地质调查第二个百年的地质基础。

    中国区域地质志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

    《中国矿业报》:根据需求,《区域地质志》编撰有着怎样的规划?

    李廷栋:新一代区域地质志编撰按照统一标准、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的思路,分省级、区级和全国3个层次编纂。整套系列成果将包括32个省(区、市)地质志,16个重要构造单元、成矿区带或经济区地质志和全国性专业地质志书,全部编纂工作计划于2021年完成。

    整套志书包括地质志六七十部,约1.2亿字,系列地质图件300余幅和新的全国1∶50万地质图数据库。目前,我们已完成26套,出版10套。以江西省为例,各个省级、区级地质志都包括一套志书、一套地质图件和一个数据库,其中图件包括:地质图、地质构造图、岩浆岩图、第四纪地质地貌图、航磁异常图和重力异常图。部分省区还编制了变质地质图、岩相古地理图、基岩地质图、海底地貌图等。

    《中国矿业报》:与以往相比,这部中国区域地质志的编撰,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效?

    李廷栋:通过海量资料的综合研究和重大地质问题的攻关,我们在地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诸多新发现、新认识,为地质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支撑。

    首先,我们提出了洋板块地质学的学术思想,为认识中国大陆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理论基础。我国存在大面积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造山带,洋板块地质学的研究是破解造山带诸多地质难题的钥匙。

    我们针对洋板块地质学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一是在造山带研究中加强了洋板块地层系统的研究。从俯冲增生杂岩研究入手,来识别洋板块地层组合,包括海山、洋底高原、洋内弧、深海-半深海等不同构造环境形成的沉积地层,再造了造山带中洋板块从洋中脊形成到海沟消亡的全过程。二是根据蛇绿岩类型划分进行了造山带构造环境及其演化的研究。从板块裂离到聚合的各个阶段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蛇绿岩,已发现60多条蛇绿岩带。我们强调,要建立不同类型蛇绿岩的鉴别标志,厘定蛇绿岩类型,重建这些蛇绿岩带所代表的洋盆构造性质,再造造山带洋盆构造系统。从洋盆演变、洋陆转换角度研究蛇绿岩,开辟了蛇绿岩研究的新思路。三是进行了洋陆转换过程的研究。重点研究了洋陆转化过程中沟-弧系统内沉积岩的物质来源、俯冲带岛弧岩浆岩的形成机制。前弧玄武岩、玻尼岩、埃达克岩、富铌玄武岩及高镁安山岩组合,是洋陆转化形成大陆初生弧的代表,是洋盆向大陆转化的标志性岩石组合,我们给予了重点关注。

    其次,在地层古生物的研究中获得众多新成果。一是按照地质发展历史进行了分阶段动态地层区划。地质志的编写涉及不同的地质时代,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地层的分布发育特点随着时间迁移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在地质志编写过程中,根据地质发展特点编制了不同地质阶段动态地层区划图。在“地质志工作指南”中我们分六个阶段进行了详细的地层区划。二是提出了我国中-新元古界划分的新方案。通过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总结对比,特别是在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及相当地层中获得1360Ma左右高精度年龄数据,提出中-新元古界新的划分方案和在蓟县系与青白口系之间建立两个待建系的建议,获全国地层委员会批准,并被纳入2014年新颁布的《中国地层表》。三是古生物的研究获得众多新成果。在全国地层古生物的调查研究中,获得许多重大的新发现、新认识和古生物的新属、新种。

    同时,重建了重要造山带岩浆岩的年代格架。依据5000多个锆石年龄数据,厘定出多期重大岩浆事件,重建了阿尔泰、准噶尔、天山-北山、秦岭-大别、柴北缘、昆仑、兴蒙、喜马拉雅等中国主要造山带和全国岩浆岩时空格架,探索了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为中国大陆物质组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此外,提出中国大陆板块构造启动于新太古代的新认识。应用洋板块地质学的新思维,对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专题研究;在内蒙古新太古代色尔腾山群发现了代表洋板片俯冲熔融产生的富Nb玄武岩、高镁安山岩两类岩石组合;在辽吉构造带及其它地区相当岩层,也识别出代表洋盆地层系统的混杂岩组合,证明中国大陆板块构造体制始于新太古代。

    最后,强调了第四纪地质研究的环境意义。本次志书的编写,把第四纪地质作为单独的篇章进行论述并编制了相关的地质图件。通过河北省泥河湾盆地的专题研究,建立了华北地区第一个完整的新生代地层层序,确定了第四系与新近系界线位置,提出其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同时,还建立了我国华北全新世地层层序,并依据沉积特征及气候演变的阶段性,确定了全新统底界以新仙女木事件结束(年代为11700cal aBP)为标志,并以全新世气候适宜期起止时间为界划分了全新世内部各阶段划分方案。

    《中国矿业报》:全国城市地质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各地对城市地质的关注度与日俱增。请问《区域地质志》是否对城市地质工作有所帮助?

    李廷栋:我们这套《区域地质志》对城市地质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

    首先,我们在部分省(区)进行了城市地质调查研究,重点查明了城市地质条件、存在的地质问题与地质资源等,主要包括:地质结构、物质组成、地质过程及其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相互影响等,补充了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等相关的地质工作内容,引导城市地质资源合理利用,规避城市地质安全风险,全面支撑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促进城市人地和谐。

    其次,我们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地质志中增加了城市地质篇章,充分收集论述了基岩地质、深部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与新构造活动等的调查研究成果,编制了相关地质图件,系统建立了城市地下三维结构和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管理决策平台以及面向公众的城市地质信息服务系统。

    《中国矿业报》:请问《区域地质志》的编撰对搭建协同攻关和人才培养具有什么意义?

    李廷栋:一是发展了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模式。地质志书的编纂工作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领导下,由地质研究所牵头,联合6个大区地调中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和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31个省(区、市)国土资源厅或地勘局及所属地调院、所,以及各有关地质院校,共同完成三个层次志书的编纂工作,形成了“1+6+33+n”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模式,开创了产、学、研联合攻关的新局面。密切了中央与地方、地调部门与科研院所、科研单位与地质院校之间的关系。

    二是搭建了科技人才培训的桥梁。通过9次成果交流会、30多次现场考察研讨和50多次协商、咨询会议,各学科专家和基层地质工作者互教互学,取长补短,使年轻的地质学家充实了基础知识,提高了地质鉴别能力,形成了40几个约800人组成的高素质综合研究与地质编图的科研群体。

    三是工作指南发挥了引领作用。为使地质志编纂工作有序、高效进行,我们编写了《中国区域地质志工作指南》,同时正在编制海洋地质志的工作指南。“指南”根据国内、国际有关规范、规定和地质新理论、新技术方法,结合我国地质构造研究程度,进行了地层、构造区划和岩浆岩分类分期,对地理底图、地层、岩浆岩、构造、第四纪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编图、地质数据库等应反映的内容、精度要求、工作方法等,都做了明确规定,提出了严格要求。“指南”不仅对编志工作“统一思想、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发挥了指导作用,而且对地质行业开展地质综合研究与编图也提供了参考,发挥了引领作用。

     

    关于中国地质,这里有你想知道的

    9月17日~20日,经济地质学家学会(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简称SEG)2017年科学年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这是该学会自1920年成立以来第一次在亚洲举办科学年会。

    本届年会以“亚洲矿床:中国及其邻区”为主题,主要关注当前全球矿床学研究领域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热点话题,探讨中国及其邻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解决全球矿业低迷问题的领导作用,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等30余个国家的近8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现场

    分报告现场

    聆听报告

    参观学术展板

    举办高规格会议意义重大

    9月18日,大会组委会主席Richard Goldfarb主持了开幕式,中国科学院院士翟裕生、莫宣学等出席。

    在开幕式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表示,矿床地质学的发展,需要秉承“大地质观”,丰富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内涵;需要秉承“大资源观”,推进更多门类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需要秉承“大生态观”,确保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安全;需要秉承“大数据观”,充分挖掘地质数据潜力并发现新的科学规律。本次SEG年会围绕中国及邻区矿床地质有关问题开展深入交流与研讨,这对于推动矿床地质学的发展,乃至矿业的复苏,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李金发还表示,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到后工业化时代的今天,世界各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依然十分强劲。目前,矿业受全球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周期性下行特征,国际矿业市场低位运行。在此背景下,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围绕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重大需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矿产资源调查研究,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矿业可持续发展。

    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彭齐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邓军也分别致辞。彭齐鸣表示,“一带一路”为国际矿业合作创造了巨大的机遇,这将成为推动地球科学特别是经济地质发展的强大动力。邓军说,此次会议将研究重点放在东亚地区演化的理解和世界级矿床的形成上,为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科学家提供了一次了解亚洲的良好机会,也使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进步和变化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会议主办方之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及邻区范围内一些世界级、超大型矿床与成矿带的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已成为国际热点,具有重大的经济和学术意义。本次年会致力于交流中国及其邻区大型成矿系统的地质特征及成因规律的研究成果,旨在通过会前会后的野外实地考察、会议报告、短期课程、学生汇报和展板等形式,使与会人员更好地理解中国及其邻区国家大型矿床的成因及资源潜力,促进成矿作用、成矿规律研究,促进广大矿床学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同时对我国未来战略找矿勘查活动提供优化建议。

    会议内容好比饕餮盛宴

    SEG是矿床学领域最权威的国际组织之一,其在业界的影响力十分巨大。据该组织执行理事Brian Hoal介绍,目前SEG已拥有来自近100个国家的超过7000名活跃会员,SEG科学年会也已经成为全球矿床勘探研究学界最前缘、最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

    有专家指出,亚洲占有全世界1/3的土地,承载了世界上60%的人口。亚洲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增大,也带来了资源紧缺与生态环境问题。矿产资源勘探越来越多地依靠矿床学理论与技术的进步,这就要求人们对我国和邻区的成矿背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根据本届会议“亚洲矿床:中国及其邻区”这一主题,组委会安排了非常丰富的会议内容。据介绍,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通过深入交流超大型成矿系统的地质特征与成因,更好地揭示经济发展区的资源潜力,提出未来更高效的勘探战略。与会专家学者以专题报告、大会报告、短期课程和展板等多种形式开展交流。

    大会报告邀请了来自全球的多位矿床勘探研究专家,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全球矿业形势现状与展望、深化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认识、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一带一路”沿线成矿规律与矿产开发等。分会场的专题报告和展板主要涉及的主题包括:中国金矿床、中国斑岩矽卡岩铜钼金铁矿床、中国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华南钨锡矿床、阿尔泰晚古生代成矿作用、亚洲超大型矿床等。按照国际惯例和SEG年会传统,本次大会还设置了会前和会后短期课程和野外考察,主题主要包括:胶东金矿床、贵州类卡林矿床、铁-铜-金斑岩/矽卡岩矿床、IOCG矿床、钨锡矿床、金川铜镍铂族元素矿床、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Lluís Fontboté应邀在开幕式上做了Future Supply of Mineral Resources(矿产资源的未来供给)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从19世纪60年代至今全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他表示,依照传统观念,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因为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的特点,产量已经达到或将要达到峰值,今后的产量将会逐步减少,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险。但是,从矿床地质学研究的角度来看,目前人类勘探开采的矿床绝大多数集中在浅表(500米以浅),地球深部的矿产资源储量依旧丰富,因此只要开展深部找矿,就能缓解矿产资源枯竭的困境。从这个角度来说,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依然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社会效益、环境问题、投资市场、深部探矿技术等问题目前依旧是制约矿产勘探与开发的瓶颈。下一步,我们需要努力做到降低生产成本、发展勘探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影响等,还需要建立新的矿床地质模型,进一步提升地球物理学、矿物学等学科水平。

    此外,本次SEG科学年会也云集了众多国内外矿床勘探学界的“大牛”专家。一位与会学生兴奋地向记者表示:“平常的学术会议,如果能邀请到这些人中的一位或几位参会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次是第一次见到这些国内外‘大牛’们聚得这么齐!”他开玩笑说,本次大会的“星光灿烂”程度完全可以被看作是矿床勘探学界的“奥斯卡晚会”。

    知名科学家们不仅带来了一系列精彩的学术报告,同时也分享了他们近些年来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让众多矿床勘探研究者真切体会到这些“大牛”们做研究的态度。(本文图片由孙敬、王启祥拍摄)

     

    矿床学界“奥斯卡”盛会精彩纷呈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名师讲堂”第十七期专题策划举办了“成矿规律研究方法及应用”学术报告会。王登红研究员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一百二十余名师生作了精彩报告。

    报告简要回顾了成矿规律研究的历史,强调了成矿规律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基本概念和逻辑问题,总结了成矿规律研究作为地质找矿工作的常态化内容的工作性质、一般思路及其重要意义。并以阿尔泰成矿省的成矿系列研究、南岭成矿带深部探测、危机矿山深部找矿、甲基卡矿田超大型锂矿的发现等不同尺度、不同区域、不同性质的实际工作摸索出来的实践经验,为大家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实例。

    大家一致认为该报告对于提升矿床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和找矿勘查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报告结束后,王登红研究员与多名师生就找矿规律及技术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现场交流。

    “名师讲堂”是地学文献中心“地学情报综合研究与产品研发”项目成果。通过特聘知名专家作为“高级研究馆员”以及邀请国内外知名学术专家,紧扣地质工作研究热点难点,举办学术报告,传递前沿信息、分享科研成果、交流观点认知,支撑地质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本次报告的视频及ppt等相关产品将挂于地学文献中心、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门户网站,免费供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地勘行业单位及大专院校师生学习交流。

     
     

     

    地学文献中心名师讲堂“成矿规律研究方法及应用”圆...

    7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一行6人在赴新疆阿尔泰地区“块状硫化物型成矿系统成矿规律研究”野外项目组进行野外安全、质量、保密等综合检查及慰问。

    综合检查组认真听取了野外项目组负责人的野外工作汇报,包括已取得的工作成果、目前野外工作的执行情况以及工作的进一步安排。安全生产处人员检查了项目组的驻地安全、野外用车安全、野外安全保障情况和野外工作资料保密情况。最后在野外现场与项目组成员实地沟通并进行慰问。

    检查组对新疆阿尔泰项目组的工作给与了高度肯定。阿尔泰项目组在野外不畏辛苦、工作扎实,保证了野外工作的质量;积极的进行各类安全教育,充分的保障了野外人员安全;妥善保存各类地质资料,保护了国家地质机密信息。检查组利用野外综合检查的契机,在开展检查的同时,积极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思想,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以及局安全生产工作会的要求,为项目组人员具体分析地质调查安全生产形势,解决野外工作实际问题。

     

    综合检查组野外现场检查 

     

     
    资源所赴新疆阿尔泰野外项目组进行安全、质量、保密等综合...
          20161025-27日,新疆东准噶尔地区晶质石墨矿找矿突破与理论创新研讨会在新疆富蕴县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和新疆国土厅主办,新疆地调院协办。

    会议特邀了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石墨矿专业委员会向琦副秘书长及国家305项目办潘成泽副主任,分别作了题为 “中国天然石墨行业发展现状及展望”和“国家305项目十三五工作部署”的专题报告。会上,各地勘单位介绍了阿尔泰-准噶尔成矿带晶质石墨矿床及稀有金属矿床勘查现状及取得主要进展,充分交流阿尔泰-准噶尔成矿带近几年地质矿产调查成果,梳理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问题,分析下一步找矿方向及工作部署。会议还组织了与会代表野外实地考察新疆青河县孔可热大型晶质石墨矿

    中国地调局基础部副主任张智勇和新疆国土厅副厅长朱振芳对东准噶尔地区亿吨级大型晶质石墨矿带的勘探成果予以高度评价,明确指出需进一步加大地勘基金投入,查明该地区晶质石墨矿储量,把新疆东准噶尔地区建成国家晶质石墨矿资源勘查开发基地,为国家战略资源储备提供保障。

    本次石墨找矿突破与理论创新交流会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建立健全地质找矿新机制,落实中央与省级地勘基金协调联动,促进发展省部合作,实现新疆找矿新突破,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研讨会开幕式

    研讨会现场

    野外现场讨论

    听取汇报
    实现新疆找矿突破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1995年5月,在甘肃地矿局三大队大水金矿调查,进行镜下观察。

    陈毓川:矿床地质学家(1934年12月7日浙江省平湖县人)

    1959年毕业于乌克兰顿涅茨理工大学。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等。

    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区域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研究及勘查工作。在锡、钨、铁、铜、金等矿床,桂北、宁芜、南岭、阿尔泰地区及全国区域成矿规律、矿床成矿模式、矿床成矿系列研究领域和矿产勘查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自1983年起,在任地质矿产部地质矿产司司长和部总工程师期间,对推动地质找矿、黄金储量较大幅度增长以及低品位金的堆浸提取技术的推广等起了重要作用。出版专著20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1997年获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附件《院士传记》之陈毓川

     

    陈毓川

     

    陈毓川院士研究土屋铜矿资料

     

    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90%的能源、95%以上的工业和农业原材料来自于矿产资源。同时,我国矿产资源形势严峻,特别是石油、天然气、铁等优质、大宗支柱性矿产资源相对不足。

     

    日前,记者在浙江丽水市调研、采访浙江地质七队时,巧遇正在这里为“院士大讲堂”授课并参加院士工作站签约仪式的著名矿床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先生。记者就目前的矿产资源形势、如何突破找矿瓶颈、成矿系列理论、找矿模式等问题采访了他。

     

    陈毓川院士愉快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并说他是中国矿业报的长期读者,尤其喜欢看中国矿业报的深度报道,希望报纸继续围绕“矿”字做文章,做深做透,培养一批真正懂矿业又懂新闻的采编人员。

     

    中国矿业报记者:当前,随着矿业形势的变化,对于我国矿产资源形势的判断也已经不像前几年那么趋于一致。作为矿产领域的权威专家,您对此有何看法?

     

    陈毓川: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需求大国,同时一些资源又是非常贫乏,优质、大宗支柱性矿产资源相对不足,比如石油、天然气、铁、镍、锰、铬、铜、铝、钾盐等。但是,这不证明我们没有矿,只是还没有发现和开采出来。我国有极其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未验证的找矿线索还有很多,西部地区工作程度低,东部成矿带找盲矿潜力大,老矿山深部、外围找矿潜力大,我国矿产资源潜力很大。

     

    根据矿产资源前景分析,除富铁矿、铬、钾盐、铂族、金刚石等资源前景不明朗外,其它矿产均有较大找矿前景。我这样说主要出于5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是我国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从地质构造的成矿环境来分析,中国是显生宙时期全球性跨洲际的三大地质构造成矿带的交汇地区。中国地域内从前寒武纪以来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相对地球其它地区活动性强,造成很多重要成矿区(带)是多期地质构造成矿的叠加产物,如华北地台北缘、天山-北山、秦祁昆、三江成矿带、柴达木北缘、阿尔泰等。第二是已发现很多找矿线索,还未验证。50多年来已发现的各类异常75000多处,经过不同程度检查的有25000多处,尚有2/3有待检查。第三是西部地区工作程度低。1∶25万区调刚覆盖,中比例尺物化探工作尚有较大空白区,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及物化探工作还刚开始,已进行矿产勘查工作的地区面积很少。近年来,我们投入的工作量有限,却已显示很多重大进展,有不少地区尚可找地表矿。第四是东部成矿带找盲矿潜力大,如胶东及秦岭金矿的深部第二成矿带的寻找,南岭钨、锡、铅、锌、金、银的找矿可能性,辽吉地区硼、金、银的新发现,祁连成矿带的钨矿远景很大,赣东北成矿带中的金矿不断发现,以及赣北钨矿、大别山钼矿等。第五是老矿山深部、外围找矿潜力大。东北鞍山铁矿附近的新进展,青海锡铁山铅锌矿深部的新发现,滇东北麒麟厂深部大型铅锌富矿体的找到,江西相山铀矿深部找矿潜力很大等。

     

    中国矿业报记者:看来,我国矿产资源的潜力仍然较大。那么,在陈院士看来,如何才能突破瓶颈,尽快实现具有宏观影响的找矿成果呢?

     

    陈毓川:首先就是要切实加强基础性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第二是要持续加强矿产勘查工作,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开展新一轮矿产评价勘查工作,国家应加大投入开展普查工作,为商业勘查减小风险提供条件;重点加强西部地区矿产勘查工作,建立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新基地;中东部加强深部找矿;开展老矿山深部、外围勘查工作,延长矿山寿命、生产周期;积极开拓新矿产资源;进行国外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第三是要充分依靠科技加强深部找矿工作,学习、应用与进一步探索成矿地质规律,应用成矿系列概念,注意“矿集区找矿”和“缺位找矿”。

     

    中国矿业报记者:请您具体诠释一下成矿系列的内涵?怎样将成矿系列的理念有效应用到找矿的实践中去呢?

     

    陈毓川:成矿系列是矿床地质科学中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的一种学术思想,用系统论、活动论观点研究在地质历史发展各阶段、各特定地质构造环境中成矿作用的过程及形成的矿床组合自然体。矿床的成矿系列亦是一种矿床的自然分类,其主要的学术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为矿床是地质环境中的组成部分,成矿作用是形成地质环境的地质作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矿床在自然界并非单个存在,而是以有成因联系的矿床组合自然体存在;三是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期间或构造运动阶段,在一定的地质构造单元及构造部位,与一定的地质成矿作用有关,形成一组具有成因联系的矿床组合自然体,称为矿床成矿系列;四是矿床成矿系列内的矿床在时空域中具有一定的演化规律和分布规律;五是在同一地区先后形成的矿床成矿系列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及演变性,并可出现对早期矿床成矿系列的叠加、改造;六是在一个地质构造旋回涉及的构造单元内所形成的各类矿床成矿系列,具有一定的演化规律、分布规律及内在联系,组成矿床成矿系列组;七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但具有类似地质构造环境和同类成矿作用,可形成类似的矿床成矿系列,但又各具特色,组成矿床成矿系列类型。

     

    成矿系列所研究的对象是时空域中矿床的自然体及其时空结构、形成地质构造环境、形成过程、演化规律以及矿床自然体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通过对这些客观规律的研究、探索和掌握,应用于指导区域找矿,提高找矿效率,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对成矿规律的认识。应用成矿模式找矿的案例如赣南黑钨矿石英脉五层楼模式,新加地下室(矿床成矿模式)以及宁芜火山岩地区玢岩铁矿成矿模式(区域成矿模式)。

     

    中国矿业报记者:在多年的找矿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您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模式,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成果?

     

    陈毓川:根据近几年危机矿山找矿的经验,提出了地质研究、物探(化探)技术、坑钻施工“三位一体”模式,即第一,地质研究提出找矿思路;第二,物探(化探)推断找矿地段;第三,坑钻施工揭露深部矿体。地质研究的内容包括成矿地质作用研究,如沉积作用、火山作用、岩浆侵入作用、变质作用、大型变形构造作用、复合作用;成矿(矿田)构造研究,如沉积成矿构造体系、火山成矿构造体系、侵入岩成矿构造体系、断裂成矿构造体系、褶皱成矿构造体系、复合成矿构造体系、成矿后构造;成矿特征及流体标志研究,如矿床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流体成矿标志。物探应用技术内容有高精度磁测,包括大比例尺直升机航空磁测、地面高精度磁测及其三维反演技术。电法包括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1000多米、瞬变电磁法(TEM)1000米以浅、激电剖面(中梯、测深)、大地电磁测深(EH-4)1000米、负电阻率法(CR)700米~800米以及分量磁测、激电测井。煤田物探包括地震、电测深。新方法试验包括金属矿地震、地井TEM、井中磁测δT、井中三分量磁测和地面磁测联合反演、井中激电解释软件开发。钻探技术是指500米~1000米常规钻探技术、1000米~1500米主要钻探技术以及坑内钻700米~800米(云南大姚六苴铜矿)。

     

    在这个过程中,地质研究、物探(化探)技术、坑钻施工三者必须并重,没有主次,只有先后。地质研究必须以理论为指导,物探技术应探索新的装备及方法,1000米钻机为常规装备,1500米钻机为主要装备,2000米钻机为备用装备。

     

    中国矿业报记者:就目前各地的找矿形势,作为这方面的顶尖级专家,您对项目的组织者以及正在进行找矿的地质技术人员有什么提示?

     

    陈毓川:在找矿工作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第一是我国东部已知矿床深部找矿潜力巨大;第二是地下500米~1500米范围内多数矿床类型存在赋存工业矿体的可能;第三是延深500米~1500米的矿床基本上属于同一成矿作用系统,完全可以运用浅部的成矿规律指导深部找矿;第四是物探、化探技术应用,物探方法是深部找矿的必要手段;第五是深部找矿必须投入大量坑钻工作量。

     

    另外,我特别强调,科学部署矿产勘查工作是取得找矿成果的保证。勘查工作的科学组织管理过去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比如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点面结合;区划、区调、科研、物化遥、普查“五统一”部署;重点成矿区带部署,相对稳定,并兼顾一般;近年资源危机矿山勘查工作中提出“综合研究定方向,物化探等测定靶区,坑钻工程去验证”的工作方法,效果很好;急需矿产组织不同规模的勘查会战;勘查、开发一体化等。矿产勘查工作部署的关键是中大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和区划工作是科学部署的基础,异常矿点筛选与查证是核心工作,普查是关键环节,科学研究工作要贯穿于整个勘查工作全过程段,按勘查进程和情况变化及时调整部署。

     

    中国矿业报记者:您认为应当怎样处理矿产勘查组织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潜能与积极性?

     

    陈毓川:我认为整体部署、有效勘查与加快勘查面临多方矿权分割的难题,需要协调、整合,需要中央、地方、企业、地勘单位联合,建立多赢的新的勘查运行机制。这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政府应起主导作用。

     

    勘查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承担勘查工作的人员及团队的素质。勘查工作是一项科学探索性工作,是创新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考虑各方面的地质矿产因素,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认识,但又要不限于此,去认识新的现象,发现新的规律,因此对工作者要求很高。为此,我认为,一是要充分发挥全国地勘队伍找矿主力军的作用;二是组织团队要老、中、青结合,以老带新;三是要对每一位工作者明确需要调查研究的问题,建立定期汇报研讨制度,项目设计中要含综合研究经费;四是地勘局、地质队要大力加强综合研究工作及定期召开找矿及科技成果、工作部署交流研讨会,有目的地组织青年骨干外出考察相关矿床;五是重要成矿区带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组织相对稳定的研究部门,与地勘局、地质队结合,长期进行地质矿产资源研究、交流、研讨工作,形成制度;六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需要加强对地质技术人员的培训,分层次、有计划地进行,并列入地质工作计划,保证经费落实;七是产学研结合,有目的地组织、邀请科研、教育单位科技人员参加,定向研究,定向培养人才。

     

    其中,最关键的是培育年轻地质人员从事地质工作的事业心,树立光荣感、责任感和进行探索的兴趣感。要从学校培养做起,要提高地质找矿工作在社会中的地位。

     

    中国矿业报记者:您曾经有针对性地提出过“522找矿模型”,请您具体阐述一下这个模型。

     

    陈毓川:“522找矿模型”中包含了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5”即5个客观因素:一是地质工作程度和已有地质资料,二是地质找矿理论,三是探测技术方法,四是多元信息综合分析与预测,五是资金与工作量投入。主观因素里面的第一个“2”,即政府政策与管理和工作区的社会环境。第二个“2”,即科学的组织管理,工作团队人员的素质及其创造性的工作。

     

    当前,矿业市场持续低迷,矿业投入锐减,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大形势不会改变,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属性决定了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在有资源潜力的前提下,应用“522找矿模型”,用好5个客观条件,有政府的政策与管理保障,主观上搞好科学部署及充分发挥地勘队伍的作用,组织好工作团队,实现找矿大突破是有充分信心的。

     

    陈毓川院士简介:

     

    出生于1934年,浙江嘉兴人。曾先后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等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获得过李四光地质科学工作者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出版专著16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余篇。陈毓川院士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是我国成矿预测研究及矿产勘查矿床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

    实现找矿突破不能一曝十寒
      (一)南疆地区大型资源基地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滕家欣,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矿产勘查方向。

      通讯地址:西安市友谊东路438号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邮编:710054;E-mail: 353080235@qq.com

      工程目标:以锰、铅锌、铁、铜为重点,围绕玛尔坎苏锰矿、黑恰-岔路口铅锌矿、塔什库尔干铁矿等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及重要找矿远景区,系统部署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初步查明沉积型锰矿、层控热液型铅锌矿、沉积-变质型铁矿等主要矿床类型的找矿潜力、找矿方向等,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理论指导和基础地质支撑。实现找矿重要新发现,新发现一批具有进一步找矿价值的矿(化)点和物化探异常,圈定找矿靶区60处,为形成新的大型资源基地奠定坚实基础。对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总结重要类型矿床找矿技术方法组合,形成一批创新性地质科技成果。分层次培养卓越地质人才、杰出地质人才及优秀地质人才。

      工程任务:围绕玛尔坎苏锰矿、黑恰-岔路口铅锌矿、塔什库尔干铁矿等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及重要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1∶5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加强异常查证,选择重要地区开展矿产检查和工程验证,新圈定一批找矿靶区。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西昆仑铁铅锌资源基地调查与勘查示范、西南天山成矿带霍什布拉克-乌拉根地质矿产调查、东昆仑成矿带木孜塔格铅锌铜金多金属矿调查评价区地质矿产调查、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锰多金属矿产地质调查、阿尔金成矿带柳沟-拉配泉地区地质矿产调查。

      (二)西北主要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计文化,研究员,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西安市友谊东路438号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邮编:710054;E-mail: jiwenhua1968@126.com

      工程目标:以东昆仑、天山-北山、祁连、秦岭、阿尔泰5个重点成矿区带为单元,围绕17个整装勘查区、32个找矿远景区及周边地区为重点,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初步摸清5个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圈定新的成矿远景区与整装勘查区,对重要的找矿靶区,安排少量的大比例尺地质、物探、化探工作等开展概略查证工作。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基础信息资料服务。圈定500余处找矿靶区,促进大型资源基地的建设。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4名、优秀人才20名。国土资源部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建强中国地质调查局造山带地质研究中心。

      工程任务:在卡拉先格尔、小热泉子-卡拉塔格、昆仑河-开荒北、卡瓦、崖湾-大桥等重要成矿远景区以及成矿有利地段开展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以营毛沱、祁漫塔格、滩间山、同仁-合作等重点勘查区和整装勘查区为重点,开展异常查证、矿产调查评价。开展典型矿区和浅覆盖区找矿技术方法示范。对已完成1:5万地质矿产调查地区的成果资料进行系统总结。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阿尔泰成矿带喀纳斯和东准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准噶尔成矿带浅覆盖区铜多金属地质矿产调查、天山-北山成矿带那拉提-营毛沱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东天山景峡地区地质矿产调查、祁连成矿带肃南-大柴旦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东昆仑铜镍多金属资源基地调查、秦岭成矿带文康-凤太地区地质矿产调查。

      (三)东特提斯成矿带大型资源基地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王立全,研究员,区域构造与成矿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北三段2号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邮编:610081;E-mail: cdwliquan@163.com

      工程目标:以铜、金、钨、锑、铅锌、铬、锂等为主攻矿产,以斑岩型、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为主要成矿类型。围绕东特提斯成矿带内的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和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调查,提交60-80处可供进一步开展矿产勘查的找矿靶区,提交15-20处新发现矿产地。加快推进地质找矿工作,引导商业性勘查,助推形成3~5个大型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基地,为国家宏观决策服务。推动西藏地质找矿新机制,拉动基金跟进和商业性勘查投入,进一步实现藏中、藏南找矿工作新突破。坚持“公益性地质工作更加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先行作用,加强地方需求、地方优势资源和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紧密结合,为乌蒙山特殊困难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与扶贫攻坚提供资源基础和地质信息服务。形成青藏高原地质找矿和罗平生物群研究2个国内一流团队,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3~5名、优秀人才20~25名。建成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和罗平生物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工程任务:在冈底斯-喜马拉雅、西南三江、南盘江-右江、乌蒙山等地区,围绕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和找矿远景区,综合部署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开展综合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工作,提交一批可供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的找矿靶区和新发现矿产地。在乌蒙山区开展岩溶石山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特色农业区土地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助推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罗平生物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冈底斯-喜马拉雅铜矿资源基地调查、西南三江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调查、龙门山-滇中成矿带通安和宁蒗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武陵山成矿带酉阳-天柱地区、乌蒙山区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南盘江成矿区贞丰和富宁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川(滇)藏铁路沿线地质矿产调查。

      (四)青藏高原能源资源综合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许志琴,院士/研究员,构造地质学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邮编:100037;E-mail: xuzhiqin@gmail.com

      工程目标:以大陆动力学理论为指导,以建立羌塘、伦坡拉等重要油气盆地和班公湖-怒江、冈底斯等重点成矿带的构造格架、指导和服务重要盆地油气调查和重点成矿带找矿突破为主要目标,以东特提斯演化和青藏高原生长研究为主线,以贯穿东特提斯和青藏高原的科技长廊的精细地质调查为基础,以多学科综合研究和高技术为手段,开展特提斯-青藏高原主要油气盆地和成矿带的构造-沉积-岩浆-成矿(油)综合调查。培养卓越人才2名、杰出人才5人,培养一批国际型的特提斯-青藏高原优秀团队。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的特提斯-青藏高原创新平台。

      工程任务:贯穿祁连-阿尔金-昆仑、羌塘、冈底斯、喜马拉雅4个地体及始特提斯缝合带、古特提斯缝合带、新特提斯缝合带开展地质长廊地质调查,对冈底斯地体和班公湖-怒江等大型成矿带开展构造-沉积-岩浆-成矿综合调查。开展2条冈底斯地震反射剖面调查工作。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西段重要矿集区及其周边开展区域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开展铁格龙南、多不杂、商旭、尕尔穷等矿区外围矿产调查评价。选择柴达木盆地西部工作程度较高的南翼山储油构造为主攻靶区,调查正在施工的油田钻孔并取水样分析;调查青藏高原不同类型的盐湖5个;开展西藏碳酸盐型盐湖(杜佳里、朋彦错、班戈湖等)卤水室外自然蒸发实验;完备西藏扎布耶盐湖、当雄错盐湖、班戈湖观测站的观测项目,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以蛇绿岩型铬铁矿为主攻矿床类型,在充分收集和分析评价区内已有的地质矿产、物探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对丁青蛇绿岩体及外围超基性岩体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和重力测量等基础工作。在普兰岩体的地表矿体周边布置20个20~30米孔深的浅钻,以查明矿体的延伸和矿体周围岩性的变化。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特提斯-青藏高原科技长廊和主要成矿带构造背景综合地质调查、西藏雅江与班怒成矿带铬铁矿综合调查、冈底斯-三江成矿带与中特提斯巨型成矿带综合对比调查、青藏高原北部盐湖锂等新能源资源综合调查、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铜多金属矿资源基地调查、青藏高原拉萨-羌塘地块构造热年代学填图和矿产调查、青藏高原上中下地壳物性结构和变形带成像。 

      (五)扬子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牛志军,研究员,区域地质和地层古生物学方向。

      通讯地址: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69号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邮编:430205;E-mail: nzhijun@qq.com

      工程目标:一是以锡、锰、铅锌、铜、金等矿种为重点,围绕南岭、湘鄂西-黔东南、桂东-粤西及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区带,以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和找矿远景区为工作重心,部署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提高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工作程度,摸清资源潜力,圈定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为实现“358”目标,形成亿吨级的环扬子铅锌远景区带以及花垣千万吨级铅锌基地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基础信息资料服务。二是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3名,优秀人才10~15名。三是建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花岗岩成岩成矿地质研究中心。

      工程任务:基本完成南岭、湘鄂西-黔东南、桂东-粤西及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内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1:5万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开展华夏陆块地质演化与成矿、钦杭结合带的形成和演化及其与成矿、秦岭-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扬子陆块前泥盆系盆地演化与成矿等研究。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湘西-鄂西成矿带神农架-花垣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武当-随枣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鄂东-湘东北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湘西-滇东地区矿产地质调查、南岭成矿带中西段地质矿产调查、右江成矿区桂西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桂东-粤西成矿带云开-抱板地区地质矿产调查。

      (六)江南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邢光福,研究员,区域地质、中生代火山地质与矿产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南京中山东路534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邮编:210016;E-mail: njxgfu@163.com

      工程目标:一是以铜、金、银、铁为主攻矿种,兼顾铅锌、锂、铌钽、铀等金属矿产和萤石、晶质石墨等非金属矿产,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钦杭成矿带(东段)和武夷山成矿带为单元,以整装勘查区及重点勘查区、找矿远景区为重点工作区,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地质调查,为开拓长江中下游第二找矿空间、再造一个德兴铜矿和再造一个紫金山铜金矿提供基础。二是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2名、优秀人才20名。三是建实火山地质矿产研究优秀团队。

      工程任务:重点在东乡-德兴铜金矿整装勘查区、紫金山铜金矿整装勘查区等整装勘查区以及重点勘查区和找矿远景区,围绕成矿带主攻矿种和主要矿床类型,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地质调查。围绕华夏造山系、钦杭结合带(东段)、江南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等制约区域找矿突破的重大地质问题,开展政和-龙泉-诸暨构造混杂岩带、樟树墩—伏川蛇绿混杂岩带大比例尺专题填图,开展浙江1:5万陈蔡幅关键地质问题区填图方法试点示范。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盱眙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武夷山成矿带龙泉-上杭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钦杭成矿带德兴-歙县地区地质矿产调查。

      (七)华北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赵凤清,研究员,前寒武纪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天津市河东区大直沽八号路4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邮编:300170;E-mail: fqzhao789@163.com

      工程目标:一是以华北陆块及周缘铁、铝、金、铜、稀土、有色金属等优势矿产资源的地质矿产调查调查为重点,依次围绕大兴安岭、阴山、燕山-太行、中条-熊耳山以及胶东地区开展地质矿产调查,以重点成矿区带为单元,以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找矿远景区为抓手,开展1:5万地质矿产调查,基本摸清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圈定新的找矿靶区和找矿远景区,引导地方和商业投入,逐步形成中型-大型后备矿产资源基地,有力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国家能源资源战略和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基础信息资料服务。二是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2~3名、优秀人才5~7名。三是打造华北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兴蒙造山带显生宙地壳增生和成矿作用研究团队,建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前寒武纪研究中心。

      工程任务:开展不同层次的调研,开展重大区域重大地质矿产问题的研讨。开展大兴安岭南段、豫西和晋冀成矿(区)带地质矿产综合研究,编制成矿带1:50万地质矿产图、构造建造图、系列物化探图件,梳理重大地质矿产问题,总结阶段成果。开展1:5万地质矿产调查工作。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阴山成矿带小狐狸山和雅布赖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内蒙古黑鹰山地区矿产地质调查、二连-东乌旗成矿带西乌旗和白乃庙地区地质矿产调查、燕山-太行成矿带丰宁和天镇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中条-熊耳山成矿区地质矿产调查、胶东成矿区栖霞-牟平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内蒙古集宁浅覆盖区矿产地质调查、永定河冲积平原区域地质调查。

      (八)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环境综合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朱群,研究员,区域地质与成矿规律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沈阳皇姑区黄河北大街280号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邮编:110000;E-mail: syzqun@sohu.com

      工程目标:一是争取至2020年完成大兴安岭、辽东-吉南重要找矿远景区的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工作,基本摸清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二是主攻金、铜、铅锌银、硼、石墨等优势重要矿产,优先部署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和重要找矿远景区的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工作,圈定新的找矿远景区和靶区,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基础资料信息服务。三是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紧密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以经济区为单元编制1:25万地质环境系列图件,疏理资料,提高认识,为经济区规划服务;在重点地区开展1:5万地质环境综合补充调查,对重大的环境地质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建立地质环境综合信息数据库。四是培养杰出人才4人、优秀人才15~20人,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五是支撑建设中国-东北亚地学研究中心。

      工程任务:大兴安岭成矿带以铜、锡、银、铅锌为主攻矿种,开展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阿荣旗-大杨树、扎赉特-大石寨、扎鲁特-霍林郭勒和大板-翁牛特等5个重点地区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工作和多宝山-大新屯整装勘查区内重要矿产地找矿攻关示范及勘查区外围深部找矿远景调查。在辽东-吉南成矿带以金、银、铜、铅锌、硼、石墨为主攻矿种,开展宽甸-集安金铜铅锌硼石墨矿远景区、营口-岫岩-青城子金多金属找矿远景区、抚顺-辉南铜金铁铅锌矿远景区、松辽盆地南缘油气砂岩铀矿远景区、机房沟-采秀洞构造混杂岩带、辽吉古裂谷岩石地层对比等开展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辽中南城市群沈阳-抚顺重工业基地、鞍山-本溪钢铁产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和东部丘陵山地开展1:25万环境地质补充调查和1:10万环境地质调查。在长吉经济圈重点地区以长吉都市区、长吉北线工业新区、中线生态旅游产业带和长吉南线特色小镇和中新食品城为重点,开展1:5万水工环综合调查2220平方千米。提交成矿带提交1:5万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分幅图及说明书224幅,找矿靶区60处,成矿带1:50万建造构造图;提交辽中南城市群重点地区地质环境系列图件和专题研究成果报告5份;提交长吉经济圈专题研究报告及相关图件。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大兴安岭成矿带漠河-扎兰屯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辽东-吉南成矿带永吉-凤城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长吉经济圈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辽中南城市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等5个二级项目。

      (九)整装勘查区基础地质调查与潜力评价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吕志成,研究员,矿产资源勘查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西城区黄寺大街24号院21号楼中国地质调查发展研究中心,邮编:100120;E-mail: zhichenglv@163.com

      工程目标:一是优选一批找矿靶区。围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358”找矿目标任务,在整装勘查区和重要矿集区优选成矿条件好,资源潜力大的地区,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和矿田构造调查,全面评价整装勘查区和重要矿集区资源潜力,圈定可供社会资金选择和进入的找矿靶区465处,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资料和信息服务。二是支撑引领整装勘查区和重要矿集区实现找矿突破。在整装勘查区及矿集区中优选360处重点勘查区开展找矿预测,预测矿体赋存位置,提交工程验证方案,引导企业进行增储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50处,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三阶段目标任务的完成。三是建立科技创新引领找矿突破的工作模式,把科技创新贯穿于地质找矿的每一个环节,全面提升整装勘查区及矿集区找矿的科技水平。围绕矿集区、整装勘查区地质找矿工作对物探的技术需求和物探技术本身面临的强干扰等技术难题,以“精细设计、精细施工和精细解释”为指导,开展整装勘查区、矿集区特殊景观、地貌勘查技术方法的示范与推广,解决勘查过程中的勘查技术难题,推广示范一批实用找矿勘查新技术。四是完善勘查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及技术方法体系,建立整装勘查区1:5万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矿产地质专项填图及矿田构造填图技术方法体系。五是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3名、优秀人才10-15名。建立1-2个野外实验示范基地。

      工程任务:编制各类基础系列图件。在整装勘查区和19个典型矿集区优选重点地区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在整装勘查区及矿集区中优选360处重点勘查区开展找矿预测,预测矿体赋存位置,提交工程验证方案,引导企业进行增储勘查。完善勘查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及技术方法体系,示范与推广有效物化探技术,开展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技术培训。开展“358”第二、三阶段(五年和八年)目标任务评估,完成《找矿战略行动总体方案》修编,完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果总结,开展整装勘查区进展跟踪与部署研究,提出调整和完善整装勘查工作部署建议,组织开展专家巡回技术指导。完成典型整装勘查区实物资料采集、集成、应用与服务工作,总结形成整装勘查区实物资料应用与服务的技术方法,为整装勘查区地质找矿提供资料服务。开展整装勘查区矿产勘查激励制度创新研究,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基地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调整和优化建议,为重塑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格局提供决策依据。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整装勘查区找矿预测与技术应用示范、整装勘查区1:5万矿产地质调查实物资料应用与服务、全国重要矿集区找矿预测、中东部典型金多金属矿集区矿田构造调查。

      (十)大宗急缺矿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王登红,研究员,成矿规律与矿产资源评价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邮编:100037;E-mail: wangdenghong@sina.com

      工程目标:一是对钾盐、铬铁矿、铁锰等大宗急缺矿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锂、铍、铌、钽、锆、铪、稀土、晶质石墨等重要矿产开展调查评价,新发现一批矿产地,引导社会投资开展后续商业性勘查。二是创新理论与技术,取得一批示范性成果,为提高我国大宗急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发挥基础支撑和科技引领作用。三是培养卓越人才2名,杰出人才2名,优秀人才3-5名。四是加强盐湖科学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工程任务:开展柴达木西部新近系-下第四系深层卤水钾盐评价;开展海相盐盆地固液相钾盐异常查证;开展新疆罗布泊地区钾盐盐湖调查评价;开拓新时代、新地区盐盆地找钾调查;开展杂卤石和深埋型可溶性钾盐开采和深层钾盐溶采技术研究。全面梳理、总结“三稀”项目的成果,按时提交,争取及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开展湘中和桂中锰矿、新疆西天山铁锰矿、准噶尔周缘和西昆仑蛇绿岩型铬铁矿调查评价,圈定找矿靶区。在湖北利川盆地开展钾盐资源调查,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恩格勒、辽宁阜蒙务欢池—哈尔套、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上库力开展萤石矿资源调查,在福建武夷山桃棋-建阳岭根墙地区开展晶质石墨矿资源调查,圈定找矿靶区,提交矿产地并探求资源量。在四川攀枝花、河北张家口、新疆奇台及甘肃肃北等地区进行石墨资源调查评价,在山东临沂和安徽大别山地区开展脉石英资源调查评价,在山东沂源地区开展金刚石调查评价工作,圈出找矿靶区。对安徽栏杆地区含金刚石母岩开展研究,对其含矿性作出评价;开展苏皖地区金刚石靶区优选,提出苏皖地区金刚石找矿部署建议;开展鄂尔多斯陕北斜坡基性—超基性岩研究,对区内金刚石出土点产出赋存、空间分布规律开展综合研究,提出具有找矿潜力的远景区;对重点区开展评价,提交可供进一步勘查的靶区。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西部地区钾盐矿产远景调查评价、川西甲基卡大型锂矿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华南重点矿集区稀有稀散和稀土矿产调查、东部地区硼磷萤石等重要非金属矿产调查、中西部地区晶质石墨等特种非金属矿产调查、华北和扬子地区金刚石矿产调查。

      (十一)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胡健民,研究员,构造地质学与区域地质学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邮编:100081;E-mail: jianminhu@vip.sina.com

      工程目标:针对浅覆盖区(森林覆盖区、戈壁荒漠区)、平原区、岩溶区、南方强风化层覆盖区、高山峡谷区、活动构造区等特殊地质地貌区开展1:5万填图试点,探索适合这些区域开展1:5万基础地质调查的技术方法,总结针对不同类型特殊地质地貌区的填图技术方法,为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填图指南积累资料。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2名、优秀人才10名。

      工程任务:完成“覆盖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指南”、“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项目”工作技术要求(试行),完成平原区、浅覆盖区及高山峡谷区填图工作指南。积极推进西部戈壁荒漠区、东北森林覆盖区、东部平原区、西南岩溶区、西部高山峡谷区及新构造-活动构造区等特殊地质地貌区的填图试点示范工作。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西南岩溶区1:5万地质填图试点、内蒙古中东部荒漠草原浅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长三角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珠三角阳江-珠海地区海岸带1:5万填图试点。

      (十二)重要油气盆地和成矿区带航空物探与遥感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熊盛青,研究员,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航遥中心。邮编:100083;E-mail: xsq@agrs.cn

      工程目标:紧密围绕保障能源矿产资源、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工作需求,采用先进的航天-航空-地面一体化技术与方法,通过开展高精度、高分辨率航空物探遥感综合调查与评价,为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查、区域地质调查、基础地学研究,以及国家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和国家扶贫开发建设等快速提供地球物理遥感基础资料和解释研究成果。以基础地质调查为依托,以服务能源、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为重点,按照超前规划、统一和连片部署、急需优先的原则进行工作部署,采用高新技术支撑和引领、勘查科研一体化、航空物探遥感综合勘查的思路组织实施,形成标准化的系列基础图件产品、按需定制的专题图件产品和综合集成的重大调查研究成果,并及时提供应用和服务,实现遥感资料的统一采集、统一初步解译和统一分发利用。到2020年底,基本完成重点成矿区带和同期地质填图规划区的1∶5万航空物探遥感综合调查,1∶5万高精度航磁国土覆盖率达60%。与此同时,通过加强实用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建立较为完善的航空物探遥感技术体系,保障航空、物探、遥感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卓越人才1~2名、杰出人才2~3名、优秀人才3~5名。建成国产卫星数据处理及服务基础软硬件平台。

      工程任务: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准噶尔盆地中西部开展航空重、磁调查,在西北重点油气盆地开展无人机航磁调查示范应用,开展基于航磁资料银额-河西走廊盆地群油气远景评价研究,开展塔里木中北部地区航空重力调查综合研究工作。在西南三江成矿带等成矿带开展航空物探调查,开展无人机航磁和航磁/放、航空时间域电磁、以及整装勘查区高分辨率航空物探勘查等试生产和应用示范。在典型景观区开展国产卫星数据的全要素遥感地质解译,开展基于北斗和多通讯技术的地质调查安全保障应用研发,建立整合地质、环境、社会公共资源的地质调查安全保障数据平台。在班怒成矿带、东昆仑成矿带、阿尔金成矿带开展高分辨率遥感调查,在新疆北山、营毛沱整装勘查区开展高光谱遥感调查。开展星载全极化SAR数据地质矿产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基于遥感地质试验场的地质应用技术方法开发研究等应用示范工作。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羌塘及塔里木等盆地航空物探调查、秦岭及天山等重点成矿区带航空物探调查、国产卫星数据质量改进与地质矿产综合应用示范、天山-北山重要成矿区带遥感调查、西北地区重要盆地和成矿带无人机航空物探资源调查。

      (十三)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冯安生,研究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技术推广和标准化建设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陇海路328号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邮编:450006;E-mail: sinomines@163.com

      工程目标:调查获取22种重要矿产节约集约利用基础数据,包括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指标,制修订相关矿种“三率”指标要求,调查我国尾矿利用现状、评价尾矿减量化和资源化潜力,开展相关数据的综合评价,支撑政府发布相关年度报告,服务矿产资源管理决策。开展4个矿产资源集中区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在资源潜力、矿产可利用性、技术经济、环境效应综合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提交大型资源基地对策战略建议,服务矿产资源中心工作。培养杰出人才1人,优秀人才1-2人。建设完善非金属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中心和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实验室。

      工程任务:第一,围绕“基本查清地质矿产基本国情,夯实国家宏观决策基础”目标,部署开展内蒙、四川、青海、新疆等四省四个重要矿集区1:5万资源环境综合调查,预测矿集区地质环境发展趋势,提出矿区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形成矿集区典型矿石综合利用技术,确定矿集区资源的开发顺序、规模,提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规划建议;开展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三率”等数据调查,查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三率”与尾矿等国情、矿情数据。

      第二,围绕“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目标,部署开展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工作重点是查清矿产资源利用现状,挖掘二次资源潜力,科学评价战略新型材料产业发展所需矿物原料的资源情况和可利用特征;部署开展大型资源基地资源环境综合调查与技术经济评价,建立一套可推广的矿产资源基地资源环境多目标调查技术体系。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22种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新疆东天山中段有色金属基地综合地质调查、内蒙古赤峰有色金属基地综合地质调查、青海祁漫塔格金属矿集区综合地质调查、川西稀有金属矿集区综合地质调查。

      (十四)沿边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工程首席专家:李高生,研究员,区域地质勘查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红莲南路55号。邮编:100055;E-mail: 18514777966@qq.com

      工程目标:以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为导向,围绕夯实沿边地区公益性地质工作基础和服务沿边重点经济区建设,部署各项工作。以10个重点成矿区带为单元,围绕3个整装勘查区(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整装勘查区、甘肃岷县寨上-马坞金矿整装勘查区、甘肃文县阳山金矿整装勘查区)、15个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主要部署在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找矿远景区及其周边地区。初步摸清10个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为国家能源资源战略和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圈定找矿靶区,新发现一批矿产地,引领拉动商业勘查,为提交金等重要矿产新增资源储量和打造资源基地提供基础支撑和科技引领;通过选区试点、系统对比和总结,初步形成不同地质地理景观区的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方法技术组合;集成全国金矿勘查和科研成果,这国家金矿资源战略制定提供支撑。培养金矿地质研究与勘查创新团队、军事地质信息工程创新团队,杰出人才5~10人,优秀人才20~30名。推动军事地质学科建设,建立军事地质重点实验室。

      工程任务:在大兴安岭成矿带漠河-塔河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在东马扎尔-老沟地区开展金多金属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在北山成矿带额济纳旗、辽东-吉南成矿带吉南地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在西秦岭成矿带甘肃文县阳山、岷县寨上-马坞整装勘查区和北巴颜喀拉成矿带玛多-班玛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在甘肃文县阳山金矿整装勘查区,进行异常查证,探获新增金资源储量。在东昆仑及北巴颜喀拉成矿带开展资源潜力评价,在冈底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南段措美-隆子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在西南三江成矿带甘孜-理塘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在环上扬子成矿带西南缘(乌蒙山连片扶贫区)东川-罗平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在河北五台-太行,安徽江南古陆,新疆西南天山、阿尔泰,广西钦杭等成矿带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东北内蒙古沿边及特殊地区地质矿产调查、西北沿边及特殊地区地质矿产调查、西南沿边及特殊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沿边及重点地区军事地质调查。


     
    工作部署

    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沈阳地调中心”)邀请,蒙古国地质调查中心Davaa Shojin研究员、Bolormaa Khasbazar研究员、Boldbaatar Gonchigdanzan高级地质师等一行三人来华参加第四届东北亚地质矿产研讨会暨东北亚地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会议(第一届东北亚欧洲境外地质调查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并做了题为 “Геохим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в территории Монголии( 蒙古地球化学研究与展望)”的大会报告。

    2019年10月29日,Davaa Shojin研究员一行到沈阳地调中心进行访问,沈阳地调中心朱群研究员对蒙方专家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向蒙方介绍了沈阳地调中心的主要职能、业务方向、人才结构及主要研究成果等,认为蒙古国矿产资源丰富,处于中亚造山带中部,双方可以共同开展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新疆-阿尔泰成矿带区域地质与成矿规律研究,三稀矿产资源成矿规律研究,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研究等合作。Davaa Shojin研究员对中方的会议邀请表示感谢,并诚挚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地质调查合作交流。双方就在蒙古国境内开展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研究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境外地质室主任鲍庆中教授级高工就有关具体合作内容提出了建议。

     

    蒙古国地质调查中心专家参加第四届东北亚地质矿产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