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宜兴市太华镇金丝皇菊种植区

    “这几年,依托富硒产业园,村里慢慢带着村民们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江苏省宜兴市太华镇村民告诉记者。在太华镇茂花村富硒产业园,“富硒稻米”打响了名声,不少客商慕名而来。

    富硒土地资源和富硒康养的新概念,吸引了大量投资项目签约落户太华镇。太华富硒灵芝康养小镇项目和太华荣盛富硒国际康旅度假区项目,总投资达75亿元。乾元茶场生产的茶叶含硒量是普通茶叶的3~5倍,目前已批量生产且投放市场。产业园还引进了1000多株黄桃树苗和7万株金丝黄菊苗。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宜兴太华迈出了一大步。而这一步的关键,就在于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这里发现了土壤中的关键元素——硒。

    发现天然富硒耕地,并提供地质依据

    土壤中的硒是如何被发现的?2003年~2007年实施的1∶25万江苏省国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测试了2.4万余个土壤样品,查清了10余万平方千米土壤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首次在江苏发现了几处较大的硒含量异常带,富硒土壤面积累计达700平方千米,硒含量大于0.6毫克/千克的成片土壤主要有4片。分布在苏南宜溧山区及其山前地带的数百平方千米的成片富硒土壤资源是其中面积最大的一片,地质专家初步判定这一地区的富硒土壤与地质作用有关。

    此后,江苏地调院开展了一系列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研究,通过持续多年的跟踪调查与“剥笋式”解剖分析,在江苏省宜兴与溧阳交界地区发现了纯天然富硒大米和茶叶。

    江苏地调院农业地质环境课题组随之加大了在宜溧富硒土壤区的工作力度,通过大宗农产品种植范围与天然富硒土壤产地的对应关系调查,划定了多片稳定生产稻谷的富硒耕地。在走访当地农户和相关人员后,经过土壤沉积剖面测量,证实所采集到的富硒米属于正常生产所获、没有人为添加富硒的原料,剔除了土壤富硒人为因素。

    地质工作者对富硒产地的岩石及相关第四纪沉积环境又进行了补充调查,通过对富硒耕地中的稻谷与根系土的跟踪取样分析,终于在2010年发现了当地稻谷富硒的线索——当地土壤中的硒主要由富硒岩石自然风化沉积而来,富硒米的出现与自然富硒土壤有关。这为当地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地质依据。

    挖掘富硒土地资源,建立开发利用示范基地

    天然富硒土地资源是开发富硒农产品、发展富硒特色农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为探求本土资源优势,实现“双提升”中的“提升产出效益”,江苏地调院借助“矿地融合”推动了地质矿产和土地资源全方位协同一体化发展。

    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原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合作部署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江苏地调院发现,宜兴市44%的农用地土壤属于富硒土壤,拥有2万公顷以上的天然富硒土壤,主要分布于南部低山与丘陵地区,包括芳桥镇、张渚镇、太华镇等地区,并圈出23处富硒开发区,其中5处适宜开发种植富硒水稻、7处适宜开发种植富硒板栗、11处适宜开发种植富硒茶叶。

    基于这一调查成果,江苏地调院提出与宜兴市太华镇人民政府共建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2016年,江苏首个天然富硒土壤开发应用示范基地由此建立。示范工作的开展,不仅为宜兴市申报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及标识提供了数据支持,而且推动了地方富硒农产品品牌认证。

    依托江苏地调院建立的自然资源部国土(耕地)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科技人员在太华镇茂花村富硒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筛选出了大米、金丝皇菊、茶叶、小麦、大豆、油菜籽油等富硒品种。如今,这些富硒农产品已陆续上市。

    其中,富硒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生产的水稻籽粒硒含量均值为0.16毫克/千克,是富硒大米标准的4倍,并建成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在生产富硒大米的同时,生态鸭也投入市场。

    探索优势土地资源开发模式,推进地质调查成果落地生根

    江苏地调院发挥自然资源部国土(耕地)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平台优势,推动了宜兴富硒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江苏把发展富硒特色农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以宜兴为模板,在全省推广应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让更多的乡村振兴发达起来。

    除了宜兴,江苏地调院还在多地发现富硒土壤,在无锡、苏州、泰州、徐州等地共初步圈定富硒土地50万亩。随着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的不断推进,江苏地调院目前已与苏南五市进行了对接,初步选定常熟、太仓、金坛等地进行试点,推广宜兴经验,创新提出“建立质量档案—编制产业规划—建设示范基地”的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最终,总结富硒等特色优质土地资源的调查方法,探索建立江苏省富硒土地资源评价标准,形成富硒产业链开发的“江苏模式”。

    调查不是目的,让调查成果真正落地才是地质工作成果的终极体现。江苏地调院始终践行着这一信念,创造了地质成果服务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书写了新的篇章。

    乡村振兴的“硒”望之路

    2019年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南北盘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野外临时党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主体”,充分发挥好党员的“双带”作用,以“地质调查”为平台,将基层党建与基础调查、科学研究、找水打井、科普宣传等有机融合,充分调动项目组成员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实际行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贡献青春。

    宣威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属于国家重点扶贫区—“乌蒙山片区”38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在野外临时党支部的带领下,项目组以切实服务地方脱贫攻坚为首要目标,在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了解群众需求,解决地方用水难题,提供致富门路和普及安全用水常识等方面积极行动,取得良好效果。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通过支部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学习、交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努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是认真听取民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对接地方政府,了解群众迫切需求,在第一时间了解老百姓的所需、所困、所想,并根据地方需求提出对策及建议。 

    三是狠抓工作落实。着力为群众解决一批实实在在的困难和问题,在云南宣威市圈定富水块段12处,提供后备水源地8处,施工探采结合井9口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工程2处,直接解决了宣威市重度干旱缺水地区约1.1万人、4700头大牲畜饮水及1000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改写了当地群众饮用水窖水和溪沟水的历史。

    四是提供致富门路。针对群众致富无门的难题,党支部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一方面在来宾镇、龙场镇和乐丰乡一带发现并圈定富硒土壤面积约400平方千米,指导当地群众种植优质高原特色水果、蔬菜等高附加值的农作物,为宣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为乐丰乡计划建设的一个大型生猪养殖基地提供生产用水,让生猪养殖产业的扶贫举措落在了实处,易地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又多了一条打工挣钱、脱贫致富通道。

    五是关注群众饮水安全。通过在学校村庄加大饮用水卫生知识的科普宣传力度,为群众现场解答生活饮用水安全咨询,普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常识,提高了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推动了村民养成良好饮水卫生习惯的形成

    发挥野外临时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攻坚克难助力脱贫

    说起恐龙,大家的脑海中一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种生活在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的爬行动物,拥有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恐龙曾是地球中生代的霸主,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虽然恐龙没有人类超高的智商,但它们在整个地球生物演化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自从人类发现了恐龙化石,科学家们对它们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那么,科学家是如何研究恐龙化石,恐龙化石蕴含了哪些科学信息呢?2021年9月15日,应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冯伟民博士为金门路小学的师生们带来一场名为《揭开恐龙化石奥秘》的科普讲座,并向学生赠送了科普著作《生命曾如此辉煌》,受到了在场全体学生的热烈欢迎。

    冯伟民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学研究和博物馆科学教育工作,对古生物研究有着极深的造诣。报告会上,冯博士首先简述了生命从简单到复杂,从海洋到陆地、从低等到高等的演化历史,以及地质历史上重大演化事件,如33亿年前蓝细菌出现并制造氧气、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志留纪维管植物适应陆地生活、古生代晚期两栖类动物出现等。冯博士用丰富的图片和视频,介绍了本次报告的主角-恐龙在中生代三叠纪晚期登场并迅速演化出不同种类,在侏罗纪时达到鼎盛,成为动物界霸主,占据了海、陆、空三大生态领域,但由于环境突变,到白垩纪末期灭绝的过程。对于恐龙的灭绝,人类提出了上百种假说,其中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假说受到科学界普遍关注。

    恐龙虽然灭绝,但留下了无数化石埋藏在地层深处。化石为科学家研究恐龙提供了大量证据,它可以告诉我们恐龙的兴衰、存亡,是揭开恐龙奥秘的钥匙。冯博士重点讲解了恐龙化石的类型、科研用途以及科学发现。恐龙化石有很多类型:实体化石是骨骼石化后的物质,科学家可以通过恐龙骨骼化石直观地了解恐龙的形态、大小、骨骼结构,还可以推测出恐龙的分布和生活环境,甚至还能从骨骼现象辨别恐龙的性别;遗迹化石包括恐龙的足迹、巢穴、粪便或觅食痕迹,能反映恐龙的生活习性,行为方式,还能解释恐龙与环境的关系,为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宝贵信息;模铸化石主要指羽毛化石和皮肤化石,是恐龙遗体留在岩层或围岩中的印痕和复铸物,科学家通过这种化石可以研究恐龙羽毛的功能与演化,复原恐龙体表颜色,并为恐龙与鸟类的亲缘关系提供关键证据。我国科学家在辽宁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通过对恐龙羽毛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恐龙并没有完全灭绝,它的一个分支飞向了蓝天,成为了鸟类的祖先的假说。

    多彩的恐龙世界全靠化石来揭秘。恐龙化石蕴含了如此丰富的科学信息,才得以让今日的人们了解中生代恐龙的庞大家族、广泛分布、生长特点、繁殖行为、龙鸟关系、多样性发展、进化及灭绝等事件。今天当我们凝视着几千万年前恐龙留下来的化石骨架和足迹时,依然可以领略到恐龙庞大的身体和凶猛的气息,也才能真正感受到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描绘的庞然大物曾经在地球上是真实存在的。

    恐龙一直是小朋友们最喜爱的话题,此次讲座是青岛海洋所202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组织开展的专家进校园活动。冯伟民将自己的古生物领域的科研经历融入到科普讲解中,生动再现了恐龙这一中生代霸主的起源、演化、主宰地球到灭亡消退的过程,期间穿插了地球生态圈的演变、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地球科学的知识。

    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冯伟民对学生提出的“恐龙化石是怎么运输的?”“暴龙和特暴龙是什么关系”“最小的龙是什么龙,它总共有几颗牙?”“世界上最大的恐龙是什么,有几吨重?”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冯伟民的科普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了科学家解锁恐龙化石秘密的科研过程,领略了史前地球霸主的风范,同时也深深意识到每一次生物的灭绝基本上都是由地球环境变化导致,即使是恐龙这样强悍的曾经的地球主宰者,在自然界的威力面前也显得不堪一击。鉴古知今、居安思危,这也启示我们,为了人类能够长久的生存,我们需要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承担起我们应有的历史责任。

     

    古生物学专家走进青岛金门路小学开展科普讲座

    云南省宣威市属乌蒙山片区38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20年6月4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和宣威市板桥村联合共建的高品质生态农业扶贫示范基地投入运行。

    岩溶所在深入了解当地地下水、土壤、气候特征的前提下,与宣威市自然资源局、板桥镇人民政府、板桥村村委会密切对接,建设了生态农业扶贫示范基地。基地主要由一处机井、20亩温室大棚及配套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组成,用于种植第三代葡萄-阳光玫瑰葡萄。该品种为欧美杂交品种,有较强的抗病性,果实品质极佳,果肉鲜脆多汁,有浓浓的玫瑰香味,整体甜度能高达二十几,远超普通葡萄,市场价值很高。通过科学管理,预计亩产可达3000斤,每亩产值在10万元左右。

    基地的建成节约了村民建设大棚的投资,直接降低了他们的生产成本,不仅使板桥村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越走越快,更为其提供了一条致富之路。对此,板桥村簸米海子的刘昆宏深有感触。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带领了十余户建档贫困户共同承包起了基地的生产及运营。“终于找到了带领大伙一起赚钱的门路,我这头发不会愁得越来越少啦,真的感谢党、政府以及地调局岩溶所的专家们,感谢你们的无私援助。”刘昆宏激动的话语中也伴随着幸福的眼泪。

    岩溶所在乌蒙山区建立生态农业扶贫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