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吉林大车背沟等8幅矿产地质调查》项目为2020年度新开项目,为了解工区基础地质概况,建立统一的野外工作标准和认识,项目组克服人员少、天气冷等困难,于2020年4月14日至4月19日,对工区进行了实地踏勘。在新立村一带,发现了变质砂岩、斜长角闪岩、二云母片岩等,并具有“构造混杂”的特征,推测其与古亚洲洋闭合有关。 

     
     
    郑大贺在野外测量产状

    近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重建古亚洲洋构造域东部洋-陆转换以及东亚大陆北部陆壳聚合过程方面取得新认识,研究通过专题地质填图,查明了中亚造山带研究中争议较大的西拉木伦河蛇绿混杂岩的物质组成和构造变形特征;通过系统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蛇绿岩的成因类型及其代表洋盆的构造属性,获得了反映碰撞造山作用的关键变质证据,为重建古亚洲洋构造域东部洋-陆转换以及东亚大陆北部陆壳聚合过程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GSA Bulletin》和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上。

    我国内蒙古东南部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南部,发育多条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被认为是西伯利亚和华北古板块之间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地区。由于对各条蛇绿岩带的成因类型和形成时代的认识分歧,导致地质界对该区晚古生代海洋盆地的构造属性和洋陆的演变过程,至今仍存在较大的认识分歧,这也是回答东亚大陆北部聚合过程的关键。西拉木伦河蛇绿混杂岩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东南部,其中蛇绿岩属于何种成因类型和所代表洋盆具有何种构造属性(是古亚洲洋演化晚期的残余洋盆、裂谷型小洋盆还是弧后盆地),是制约该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重大地质构造问题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建峰研究员、李锦轶研究员及合作者在对西拉木伦河北侧杏树洼和半拉山蛇绿混杂岩开展1:5万专题地质填图基础上,对蛇绿混杂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进展:

    一是揭示西拉木伦河蛇绿岩代表一个类似现今太平洋的广阔洋盆,而不是裂谷或红海型小洋盆。在以往工作中,前人曾将杏树洼混杂岩中灰黑色板岩、变质粉砂岩及灰岩划分为正常的沉积地层单元,命名为上志留统杏树洼组(S3x)或西别河组(S3x),将其中的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石划分为晚期侵入体。本研究表明,该地质单元为一套遭受了强烈的剪切变形的以硅泥质和凝灰质粉砂岩为基质,包含大小不等蛇纹岩、(枕状)玄武岩、辉长岩、硅质岩以及灰岩等外来岩块的构造混杂岩;在哈什吐井子村北山坡上可见代表洋岛/海山残片的枕状玄武岩、硅质岩和灰岩互层的复合岩块(图1)。对混杂岩中不同产状镁铁质岩块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其中既包含正常洋中脊(N-MORB)、富集洋中脊(E-MORB)、洋岛玄武岩(OIB),也包含岛弧以及陆缘弧等多种成因的蛇绿岩残片;对硅质岩岩块的分析也揭示其中存在深海和半深海环境的硅质岩。蛇绿岩和硅质岩成分的多样性表明,它们代表一个类似现今太平洋的广阔的海洋盆地,而不是裂谷或红海型小洋盆(图2A)。

     图1. 杏树洼蛇绿混杂岩中洋岛/海山岩块剖面及典型照片

    二是证实西拉木伦河蛇绿岩带是西伯利亚和中朝古板块之间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位置。西伯利亚古板块南缘和中朝古板块北缘早-中二叠世及之前的地层中碎屑锆石的年龄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图2A)。对混杂岩基质开展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获得2484Ma、1862Ma、456Ma以及280Ma年龄峰值(图2B)。通过对比表明,华北古板块北缘是混杂岩基质的主要源区,其中少量中、新元古代锆石的存在暗示西伯利亚古板块南缘也提供了物源。基质中存在两侧陆缘物质的贡献指示西拉木伦河蛇绿岩带代表两大古板块的最终缝合带,这也与晚古生代末期安加拉和华夏植物群地理分区反映的板块边界位置是一致的。中亚造山带东南部五道石门-二八地、达青牧场-迪彦庙以及贺根山等蛇绿岩混杂岩中碎屑锆石组成显示西伯利亚古板块南缘的亲缘性,它们代表西伯利亚古板块南缘增生过程古俯冲带或弧后盆地的位置。

     图2. 中亚造山带东南部索伦-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形成过程示意图

    三是提出古亚洲洋闭合之后西伯利亚和中朝古板块之间发生强烈的碰撞造山作用。在前人划分的“双井片岩”中解体出半拉山蛇绿混杂岩。不同于杏树洼蛇绿混杂岩,半拉山蛇绿混杂岩遭受了强烈的变质变形作用,基质为长英质片麻岩,岩块包括蛇纹岩、斜长角闪岩、角闪石岩(堆晶辉长岩)以及石榴斜长角闪岩。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石榴斜长角闪岩锆石核部年龄为279±4Ma,与半拉山中变辉长岩的形成时代相近;边部的变质年龄为256.5±1.3Ma,为晚二叠世。基质长英质片麻岩锆石边部年龄为250.2±1.0 Ma和251.5±2.5 Ma,与斜长角闪岩变质年龄相近,共同指示半拉山蛇绿混杂岩变质时代为晚二叠世末期。传统的矿物温压计计算和相平衡模拟揭示,石榴斜长角闪岩岩块经历了顺时针变质P-T演化轨迹,变质峰期的温、压条件分别可达700-725℃和8.5-8.8kbar(图3)。考虑到半拉山蛇绿混杂岩的变质特征,结合区域沉积、岩浆、变质、古地磁以及构造变形等资料,认为西伯利亚和华北古板块在晚二叠世末期沿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发生了强烈碰撞造山作用。

     图3. 半拉山蛇绿混杂岩中石榴斜长角闪岩P-T视剖面图

     
    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晚古生代末期洋-陆转换以及陆壳聚合...

    长夏炎热,伏暑为最。在这热情似火的八月,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烟台中心”)的钻探技术支撑团队正在全国多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为国找矿的地质工作。

    在金都招远,高耸的钻塔昂然挺立,超千米深孔钻机正向地球深部探掘;在胶莱盆地,连绵起伏的青山与整齐划一的红色队伍形成鲜明对比;在渤海海域,“海洋地质十七号”调查船正锚定目标沿着蔚蓝海面向海底深处钻进。与此同时,在汾西深处、中原腹地、皖南地区,均活跃着烟台中心钻探工作人员辛勤劳动的身影,他们与大山为伴,与黄土为友,头顶着烈日,脚踩着泥泞,用实际行动投身到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

    新矿种施工,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

    2024年,是烟台中心钻探技术队伍建设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烟台中心面临着施工人员最多、作业范围最广、钻探任务最重、地层矿种最杂的现实情况。据了解,其工程勘查室年度共承担陆域49个钻孔、海域22个钻孔合计17890米钻探任务,涉及金矿、铝土矿、铀矿、铜矿、铁矿等多类型矿种,分布在5省9个项目13个工作区。面对新领域、新矿种、复杂地层带来的挑战,烟台中心钻探技术团队集智攻关,制定了“一矿种一方案”“一工区一对策”的施工方案,通过优选钻进工艺、优化钻进参数和泥浆配比等措施,有效解决各矿种施工面临问题,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针对山东莱西金矿工作区矿化带部位断层泥较多、孔内严重漏失问题,技术团队两次实施水泥封堵,成功穿过漏失破碎层,有效改善孔内漏失情况。针对招远滕家矿区断裂带地层水敏性强、破碎易漏失问题,技术团队充分总结以往经验,对照已有岩心资料,确定地层漏失位置,提前调整冲洗液降失水性能,顺利穿过构造断裂带。针对山西汾西铝土矿工作区地层破碎漏失严重、供水困难的情况,技术团队创新引入空气泡沫冲洗液工艺,在合理处理地层漏失问题的同时有效缓解了工作区供水难题。针对河南驻马店铀矿工作区地层松散易坍塌情况,技术团队邀请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专家实地指导论证,探索应用双聚防塌冲洗液,采用全孔提钻取芯工艺,进一步增强孔内稳定性,保证了岩心采取率。针对首次独立承担海域钻探任务且海况、地层不熟悉的实际,技术团队积极收集国家海洋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单位以往调查成果,聘请经验丰富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利用海上作业“窗口期”加紧施工,目前已实现自主海钻能力“破百”。

    通过一系列方法举措,技术团队有效处置各工作区施工问题,使得效率明显提升:山西汾西工作区单孔施工周期压缩一半,台月实进尺达到650米/台月,较首月提升50%;山东招远工作区施工的1600米钻孔于6月底顺利终孔,全孔台月效率达661.1米/台月,创历史新高,1900米钻孔首月台月效率达795米/台月,再创中心台月效率纪录。经过不断地实践锻炼、复盘总结,技术团队逐步掌握了在漏失、松散、破碎等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应对措施,实现了浅海地质勘探“百米”的突破,丰富了多矿种施工的专业技术储备,打开了烟台中心钻探事业发展新局面。

    新矿区作业,激发任务保障新效能

    作为一支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队伍,烟台中心坚持将“支部建在项目上”,尤其对于钻探这个对组织指挥要求高、安全风险考验大的工种,队伍开进到哪里,党的建设、条件保障、安全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

    在队伍建设上,为积极响应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局系统提供钻探技术支撑,同时解决“工勤人员有活干”的掣肘问题,烟台中心党委积极谋划钻探队伍发展,统筹全中心钻探专业资源,充分发挥集团作战优势,组建130余人钻探大队,在人才、技术、装备等方面予以倾斜,为年度钻进能力突破2万米提供保障。

    在任务引领上,结合今年钻探工作任务重、人员多、分布广、骨干力量少的实际,烟台中心工程勘查室积极探索“1个党总支+7个机台临时党支部”的施工期组织架构,坚持将各项工作一同纳入支部议事日程,通盘考虑、全面推进,切实发挥“把方向、统大局”“议中心、谋发展”“解难题、保稳定”的组织优势,为全年任务顺利开展提供支撑、引领及保障。

    在作业模式上,烟台中心合理分析研判工作区作业难题,及时优化调整作业模式,针对山西汾西工作区钻孔数量多、孔深浅、地形复杂的特点,按照“优化班组配置、调整作业时间”的思路,将机台一分为二,采用“履带式+便携式”两个钻机联合作业,实行“长白班”制,有效规避夜间复杂条件行车风险,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和机台搬迁效率。

    在保障方式上,烟台中心针对新矿区情况不熟悉、关系协调难、用电保障难的实际问题,由科室主要负责人带队走访驻地自然资源部门、镇政府、村委会、供电所等,在青苗赔偿、土地占用、用电账户开设、变压器协调等方面达成共识,为任务开展奠定基础;结合各矿区任务实际,区分深孔、中深孔、浅孔等不同情况,针对性进行设备选型、管材复新、维修保养等工作,确保“因症施策”“对症下药”;在物资采购、材料供应、装备运输跨省保障难的情况下,探索实施“固定招标+框架协议+定点比价”的采购方式和“定点物流+自有车辆”的运输方式,确保采购公开透明、物资及时供应、装备安全运输,为高效开展施工任务提供支撑。

    在安全管理上,烟台中心针对每个矿区不同实际,科学制定野外矿区日常管理规定,完善安全风险隐患清单,从优化住宿区选址、调整用车时段、合理安排作息、加强安全检查和应急演练等方面入手,强化各级安全管理责任,督促施工人员持续用好安全管理智慧平台,实时监控钻探机台操作全过程。这些措施使得一线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现场安全作业环境得到改善,野外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新技术赋能,催生找矿突破新动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全力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烟台中心今年新购了多台钻探装备及配套设施,F1000D便携式全液压钻机便是其中1台。前不久,钻探技术团队采用该钻机高效施工完成了352米的岩心钻孔。

    在山东栖霞台前-西陡崖工作区的交接班会上刚上完大夜班的记录员兴奋地汇报着工作情况:“机长,当日进尺115.8米,当班进尺37.8米,我们又破纪录了!”据悉,该钻孔施工地层主要为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设计倾角75度,全孔历时5天,台月效率高达1981.1米/台月,单日和单班(8小时)进尺屡创新高,三项指标均突破烟台中心历史纪录。该钻孔的高效施工,体现了烟台中心在钻探技术力量和装备体系建设方面的显著成果。

    除了新设备的投入使用,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对钻探施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以来,钻探技术团队从现场作业需求入手,积极推进钻探行业前沿科技设备工艺的引入及研发,探索运用空气泡沫冲洗液、双聚冲洗液、成膜泥浆、变频离心机、海域升沉补偿钻机等多项技术措施,成功申报“一种钻杆内壁泥皮泥饼清除装置”“一种高速水接头多功能提篮”2项发明专利和2项针对设备改进、工具研发的实用新型专利,团队建设正实现由“传统施工”向“科研+生产”的模式迈进,为队伍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质生产力。

    与此同时,烟台中心正依托近年来在全国多地开展岩心钻、工程钻、水文钻、海钻的经验成果和技术力量,联合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等多家行业单位积极申报海陆一体化钻探工程技术烟台市工程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主要以海域地质钻探为核心、深部岩心钻探为重点、水文钻探和矿山救援钻探为突破,构建较为系统的海陆一体化钻探工程技术方法体系,为全力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重要保障。

     

    创新引领 科技赋能 钻探技术支撑水平提质增效

    日前,自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主办的“昌宁-孟连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野外现场研讨会”上获悉,成都地调中心实施的西南三江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调查项目在昌宁-孟连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新认识。

    西南三江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调查项目于2015年由成都地调中心实施,经过两年的地质调查研究,在昌宁-孟连地区发现并厘定昌宁-孟连结合带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确认西南三江地区存在原特提斯洋,还发现长约40千米的榴辉岩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提出三江地区澜沧岩群并非以往认为的元古代基底岩系,而是一套与昌宁-孟连原特提斯洋俯冲削减过程有关的早古生代增生杂岩系统的新认识。

    为深入探讨基于当前新发现的原-古特提斯研究方向和关键科学问题,成都地调中心近日邀请了领域内众多知名学者专家在云南临沧召开了“昌宁-孟连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野外现场研讨会”。会议特邀潘桂棠研究员作了“聚焦洋盆俯冲增生杂岩带的识别——板块构造地质学发展新愿景”的讲座,还就南汀河蛇绿混杂岩带的变玄武岩、斜长角闪岩、堆晶岩、变质辉长岩、强烈变形硅-灰-泥组合,牛井山蛇绿混杂岩带的深水盆地相沉积岩、超基性岩、基性岩、洋岛-海山等等不同地质端元,勐库根恨河地区退变榴辉岩及其围岩,粟义地区蓝片岩及澜沧群构造变形样式等问题,组织专家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学术讨论。

    与会专家对西南三江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调查项目在昌宁-孟连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认识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并就新发现、新认识达成广泛共识,认为项目重建了三江早古生代俯冲增生模式,揭示了原-古特提斯洋陆转换方式,提出原-古特提斯洋是连续演化的过程,改变了前人原特提斯闭合古特提斯重新打开的传统认识,为推动洋板块地质理论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副主任张智勇认为,西南三江项目成果是“突破性进展、创新性成果”。一是实现了理论应用的创新,运用洋板块地质理论创新解析三江特提斯演化的实践取得成功;二是提出了应用俯冲增生杂岩系统填图方法的理念,找到更加适用于造山带填图的新方法思路;三是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发现,如确认了三江存在原特提斯蛇绿岩、发现了榴辉岩等,是基础地质研究中一个突破性的进展,抓住了国际前沿,为特提斯演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四是形成了一种创新性认识,冲破了前人认识藩篱,引领地质科技创新。

    张智勇副主任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几点想法,一是基础地质调查是取得重要发现的源动力,下一步应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大比例尺的填图工作;二是地质调查与科研相结合是取得地质科技创新的有效方式,各科研院所和调查单位应深度合作,扛起特提斯国际研究的大旗,引领原-古特提斯研究前沿,夺取特提斯研究的国际话语权;三是西南三江保存了原-古特提斯洋演化和碰撞闭合的记录,是原-古特提斯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应加强立典式“剖面”或“填图”工作,创建国内外原-古特提斯研究的基地;四是有效推广和充分应用俯冲增生杂岩系统填图方法开展造山带填图,聚焦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力争取得卓有成效的地质调查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云南省地调局相关领导出席了研讨会。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四川、重庆等地地矿及核工业系统诸多单位相关专家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野外讲解

    专家讨论

    专家讨论

    成都地调中心在昌宁-孟连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方...

    泰山是我国的文化名山,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名山,保留了新太古代28-25亿年丰富的地质成因信息,是研究该时期地质演化的天然实验室。2021年6月25-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与吉林大学联合赴泰山开展野外地质考察,天津地调中心前寒武纪地质室科技人员和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金巍教授一行6人参加。

    考察组一行考察了彩石溪一带斜长角闪岩、TTG片麻岩,傲徕山二长花岗岩,红门桶状构造辉绿岩墙以及泰山周边的泰山岩群变质枕状玄武岩。围绕泰山早前寒武纪古老地壳形成与演化、新太古代构造体制、变质岩区区调技术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金巍教授针对地质科研、地质教学向地质科普转化,地质遗迹开发与保护等提出了宝贵建议。

    此次考察交流,为进一步探讨泰山“古老的岩石、年轻的山系”中古老岩石的形成过程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为泰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科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天津地调中心与科研院校的深度合作,对促进地质调查转型升级、服务地方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地调中心邀请吉林大学金巍教授赴泰山开展地质考...
        近日,中国地调局西北项目办组织专家,在新疆喀什市对西昆仑喀拉塔什-乌孜塔格山地区9个1︰5万区调项目进行了野外验收。专家组检查验收认为,这9个项目克服高原缺氧、交通极为不便等困难,完成了各项任务,在基础地质和地质找矿均取得明显新进展新认识。

        新疆1∶5万克孜勒吉勒干等五幅区调(河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调查队):在前人划分的“甜水海岩群”粉砂岩中采获Leiosphaeridia sp.(光面球藻)和Trachysphaeridiunm sp.(鲛面球藻)等化石,在肖尔克谷地组灰岩中采获Leiosphaeridia sp.(光面球藻)和dictyotidium sp.(球面球藻)化石;对第四系苦水海、甜水海、红山湖湖积物进行了重点调查研究,分析总结了新构造运动与湖盆沉积环境变化特征;在区内填绘出三叠纪、侏罗纪、古近纪不同时代侵入体,获得一批同位素测年数据;重点调查了通天桥断裂带物质组成、变质变形特征和变形序列;新发现铜矿化点10处、金银矿化点2处、铁矿化点3处。

        新疆西昆仑1︰5万J44E021018等五幅区调(新疆地矿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从原划中下二叠统阿羌群中解体出一套前寒武纪中深变质岩系,获得斜长角闪片岩锆石U-Pb SHRIMP年龄为1686±16Ma;特别是在原划中下二叠统阿羌群中填绘出一套枕状玄武岩、辉长岩及变质橄榄岩等蛇绿混杂岩组合,获得玄武岩和辉长岩的锆石U-Pb SHRIMP年龄为455±7Ma-546.3±2.1Ma,推测为其曼于特蛇绿岩带的东延;测区南部原划苏巴什晚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辉绿岩中获得锆石U-Pb SHRIMP同位素年龄为430Ma,认为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形成于早古生代;对皮什盖代牙-土木亚代牙一带原划为石炭纪托库孜达坂群、上石炭统皮希盖萨依岩组进行重新厘定,认为其大部分为长城系赛图拉岩群和蓟县系桑株塔格岩群;根据野外调查和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初步认为区内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形成于中元古代、奥陶纪、志留纪;新发现阿羌南铜矿化点、山节西铜矿化点、土木牙代牙铅锌铁多金属矿化点,并在测区南邻区发现具有良好找矿前景的肖尔库勒金锑(铜)矿点。

        新疆西昆仑1︰5万J44E021019等五幅区调(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首次在昆南地层区第四系中发现了火山岩层,并确认下更新统库苏拉克组的存在;在原划石炭系阿羌火山岩中获得了452-490Ma的锆石U-Pb LA-ICP-MS年龄,结合岩石组合及变质变形特征初步划归为为中-下奥陶统玛列兹肯群;在调查区南部的三叠系和侏罗系中获得了丰富的孢粉化石;对调查区侵入岩进行了详细调查和解体,获得一批同位素年龄,年龄值主要集中在265Ma和439-449Ma,初步建立了侵入岩演化序列;在调查区中部新发现了一条规模较大的近东西向断裂带,以及调查区南部多条具有“帚”状组合特征的左行走滑断裂,为研究阿尔金断裂的未端效应提供了资料;新发现了铜矿化点4处、砂金矿点3处、玉石矿1处。

        新疆西昆仑1︰5万J44E021022等四幅区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测区北部原阿羌岩组火山岩中获得471.1±3.3Ma锆石U-Pb年龄,初步认为火山岩形成时代为奥陶纪;在西长沟组玄武安山岩夹层中获得253Ma锆石U-Pb年龄;重点对测区原奥陶纪岩体进行了解体,获得一批同位素年龄(430-466Ma),并在石炭纪西长沟组及中二叠世黄羊岭组中发现多条闪长玢岩脉,测得锆石U-Pb年龄为214.4-218.6Ma;在苦牙克断裂带新填绘出超基性岩块和辉长岩体,获得辉长岩体同位素年龄为256.1-350.9Ma;新发现矿化线索铜7处、铁4处、金1处。

        新疆西昆仑1︰5万J44E020023等四幅区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七〇四队):对原划石炭系阿羌岩组重新解体划分为滹沱系埃连卡特岩群、中新元古界包斯塘岩组;查明库牙克蛇绿构造混杂岩由蛇纹石化橄榄岩、辉石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和硅质岩等组成;在原划奥陶纪、石炭-二叠纪岩体中解体出蓟县纪沙伯能恰甫岩体(1558Ma/U-Pb)和青白口纪喀拉萨依岩体(901.4Ma/U-Pb);识别出柯希拉希能萨依推覆构造系统;新发现金矿化点1处、砂金矿点2处、铜矿化点8处、铜铅矿化点1处、铜铁矿化点1处、玉石矿2处、温泉2处。

        新疆西昆仑1︰5万J45E019001等五幅区调(新疆地矿局第十一地质大队):将原划分石炭系重新厘定为寒武纪红柳沟岩组;在原划石炭纪喀拉米兰河群解体出中泥盆世布拉克巴什组和早石炭世托库孜达坂组;将原划早-中二叠世未定名地层具体对比为早-中二叠世树维门科组;在布拉克巴什组下部灰岩中新采获腹足类化石,在托库孜达坂组和树维门科组硅质岩中分别采获放射虫化石,为地层时代确定提供新资料;将奥依亚依拉克一带原划石炭纪侵入岩解体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侵入体,并获得了一批同位素测年数据;在长城纪扎斯勘赛河岩组、中泥盆统布拉克巴什组、中二叠统马尔争组中新填绘出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夹层,并划分了火山韵律旋回,获得一批同位素测年数据;在调查区中部新发现昆中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填绘出枕状玄武岩、辉绿岩、硅质岩、灰岩等岩块;在阿克苏库勒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中新填绘出枕状玄武岩,并在其中获得270±1Ma的锆石同位素年龄,为康西瓦-鲸鱼湖结合带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新发现铜矿(化)点9处U-Pb,金矿化点2处,初步认为其木来克铜矿点、卡尔曼铜矿点成矿条件有利。

        新疆西昆仑地区1︰5万I44E002002等四幅区调(新疆地矿局第十一地质大队):在“志留系温泉沟组”中发现大量中酸性火山岩;在甜水湖南东侧填绘出阿图什组,进一步细划为二个段;将测区中部侏罗纪花岗岩体解体为英云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将东部大红柳滩南侏罗纪岩体解体为晚三叠世英云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新发现矿(化)点金1处、铜2处、铌1处,初步圈定了3个找矿远景区。

        新疆西昆仑地区1︰5万I44E002006等四幅区调(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对二叠纪黄羊岭群、三叠纪巴彦喀拉山群的基本层序进行调查,对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测区侵入岩进行了调查,填绘出侵入体30个,归并为7个侵入岩填图单位,获得一批214-217Ma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细粒闪长玢岩脉及石英二长岩中分别获得3.48Ma和10Ma(锆石U-Pb)的测年数据;在二叠系黄羊岭群中新填绘出一套基性火山岩,划分了火山旋回和韵律,获得3.41±0.13Ma(锆石U-Pb)的测年数据;对奇台达坂断裂带物质组成、变形特征进行调查,认为是一个复合断裂带,早期表现为逆冲走滑特征,晚期为逆冲特征;新发现铅锌矿(化)点1处、锂铍铷矿化点1处、金矿化线索5处。

        新疆西昆仑地区1∶5万I44E005003等五幅区调(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原划下二叠统神仙湾组中解体出一套枕状玄武岩、中基性火山碎屑岩及含放射虫硅质岩岩石组合,放射虫主要属种有Archaeospongoprunum compactum,Triassospongosphaeramultispinosa,Pseudostylosphaera japonica等,据此将其厘定为中三叠统上河尾滩组;将测区侵入岩划分为二叠纪酸性侵入岩和三叠纪基性侵入岩;在二叠纪神仙湾组中填绘出玄武岩、玄武质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及凝灰岩,划分了火山喷发韵律;填绘出尖山、化石山两条构造带,圈定出基性-超基性岩体;新发现铅锌矿点3处、铜矿点3处、金矿化线索1处、铀矿化点1处、石膏矿点2处,地质找矿成果显著,铅锌矿已转化为矿产勘查基地。

        上述重要发现和新认识,为西昆仑地区地层、岩浆岩、构造时空格架建立提供了宝贵基础资料,新发现的一批矿化点为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项目室内汇报、答疑


    室内资料抽查、讨论

                                     

    西昆仑喀拉塔什-乌孜塔格山地区1︰5万区调项目地质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