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申报的2项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模拟边坡遭受侧向高频周期性冲击荷载的动力测试装置”和“一种模拟隧道遭受高频周期性底入式侧向式冲击荷载的动力测试装置”,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并获得授权(专利号:ZL2018 2 0709547.2和ZL2018 2 0706049.2)。

    这2项专利依托“四川西昌等城镇和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区工程地质调查”项目,通过自研的物理模型试验装置,模拟不同地震工况条件下受断裂控制的隧道围岩和边坡岩体破坏模式。该套物理模型试验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测试方法经济、可重复,真实再现了地震区隧道围岩地震波动力作用响应过程和响应方式以及极震区边坡遭受侧向冲击荷载动力作用响应过程和响应方式,为高地震烈度区大型工程隧道围岩稳定性和高边坡稳定性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隧道和边坡防治工程结构设计、地质灾害预测等提供科学依据。

     

     

     
     
    成都地调中心获2项实用新型专利

     

    倪化勇,男,38岁,博士,专业技术六级,成都地调中心水环室主任。专业方向:油环境地质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全面开展了大渡河流域、雅砻江流域、汶川震区孕灾条件和崩塌滑坡泥石流发育分布等调查以及形成机理和成灾规律研究,涉及4个流域单元、10个行政县、1.5万平方千米,提升了西南高易发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区域特征认识。开展了成渝经济区沿江发展带长寿-忠县段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以及长江岸坡稳定性评价,提出了川东红层边坡安全开挖利用模式。系统开展了金沙江下游重大水利水电开发地质环境响应调查和监测,对向家坝库区水岩作用和斜坡稳定性影响、库下水动力-输沙条件变化和水下地形影响进行了评价。探索开展了西部盆地型城市(成都)和山地丘陵型城市(长寿)城市地质调查,建立了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和重庆长寿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组织编制的《支撑服务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地质环境图集》和《支撑服务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地质调查报告》(2017)为成都市城市规划建设和地下空间宏观规划利用提供了地质支撑;组织编制的《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地质调查报告(2015)》、《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得到了国家领导人批示与社会各界广泛肯定,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国土资源管理起到参考作用;编写完成的3个流域、8个县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汶川和芦山地震应急调查报告、绵竹汛期地质灾害巡排查报告等成果为震后地质灾害避让、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提供了地质支撑;积极开展9个县近万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提升了群测群防能力。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系统建立了大渡河流域、安宁河流域和汶川震区泥石流发生的24h、1h时间尺度雨型体系和不同雨型下(短临降雨控制型、短临降雨主导型、前期有效降雨与短临降雨平衡型、前期降雨主导型)泥石流发生的临界条件和非线性预警模型;系统开展了冲沟型泥石流起动机理试验研究,揭示了雨强、雨水入渗、含水量、土体破坏失稳及泥石流起动响应;研究了震后泥石流起动机理与降雨、地形等起动条件的变化,从泥石流发生频率、规模、粘度、流速、流量、历时、堆积特征以及链式环境效应系统探讨了地震对泥石流的影响和地震诱发泥石流的特征;研究提出了矿渣型泥石流的分类体系、起动机理与动力特征;主编《地质灾害排查规范》,为相关工作提供了参考。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形成了一支由30人组成的水工环地质调查研究队伍,建成了城市地质与环境地质、灾害地质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地热地质三个团队,团队先后获得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二等奖各1项,先后培养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先进个人1名、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获得者1名以及国土资源部第二批杰出青年培养计划入选者1名。

    倪化勇

    西昌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安宁河谷平原中部。安宁河谷平原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区,区内人口密集,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集中。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成昆铁路、京昆高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还有一批基础设施正在规划建设中。但是受安宁河、则木河活动断裂影响,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加之复杂地质环境条件、强降雨,各类地质灾害十分发育,严重威胁重大工程和城镇规划建设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近日,为主动服务地方政府防灾减灾、推动地质科普宣传同时落实安全生产活动月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西昌等城镇和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区工程地质调查项目联合凉山州国土资源局、西昌市国土资源局、西昌市教育局开展了大型防灾减灾科普培训。

    培训在西昌中学举行,凉山州国土资源系统、教育系统、西昌市各乡镇地质灾害监测员以及学校师生等300余人参加培训。培训采取多媒体讲座的形式,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基本概念”、“国内外典型地质灾害危害”、“西昌市地质灾害特征”、“地质灾害野外识别”、“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措施”、“地质灾害临滑前兆特征”、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避让措施”等几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项目组向参培人员介绍了我国在地质灾害领域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各部门应该承担起的相应责任。同时结合西昌市多山地形的特点,从防范和避让地质灾害的角度,采用生动的实例,讲授了在山区如何选择安全地段修建房屋的相关知识。

    西昌市第七中学后山发育规模中等的滑坡隐患,直接威胁学校操场和教学楼。通过此次地质灾害科普培训活动,同学们表示对地质灾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地质灾害发生时的科学避难路线。此次科普培训活动也得到了相关媒体的大力支持,凉山州电视台和凉山日报均对此次科普培训进行了相应的报道。

    宣讲培训结束后,成都地调中心向西昌市有关部门赠送了数百册地质灾害宣传手册、挂图。

    凉山日报2018年5月30日第二版对活动进行报道

    成都地调中心野外项目组积极开展地质科普工作

    根据安全生产月活动安排及庆祝建党96周年工作部署,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安管处、党办、监审处、办公室等部门组成综合检查调研工作组,于6月23日-28日,深入四川冕宁、攀枝花,云南宣威、大关等地区开展“安全、党建、纪检、保密到一线”活动。

    深入基层,全面开展培训检查工作

    在为期6天的行程中,工作组辗转2000多公里,先后与西昌和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区工程地质调查、乌蒙山区北部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乌蒙山区地质矿产综合调查等三个二级项目下属的9个子项目组,共计16支地勘队伍、70余名野外一线工作者进行了座谈交流。

    工作组在听取项目汇报的同时,结合安全、党建、纪检、保密工作检查情况,开展了安全、廉政、保密培训,并为项目组提出了中肯意见,强调了责任的落实,尤其是对联合组队、委托业务的监管责任,以及野外廉政风险的防控进行了重点提醒和强调。针对“四态”调研中一线职工反映的实际困难,工作组从解放科研人员时间精力、加强野外工作保障防护、创新学习教育方式等方面予以了回复。

    周密部署,确保项目出成果、出人才、安全廉政保密不出大问题

    检查调研中,谢渊同志向各项目组传达了近期局党组、中心的重大决策,对项目组提出了4项具体要求:一是围绕大局、主动作为,积极为中心发展建言献策。二是对接需求、创新作为,打开工作思路。三是落实责任、创先争优,打造一流地调科研团队。四是以问题为导向,加强服务,立足管理部门强化野外后勤保障工作。

    王全海同志强调,意识是保障项目工作顺利推进的根本,各项目组要在强化政治意识、安全意识、廉洁意识、保密意识上下功夫,从思想上筑牢防微杜渐的堤坝。

    服务需求,找准项目立项依据

    工作组以需求为导向,在检查调研中先后与宣威市国土局、大关县开展国土局开展了工作对接,从灾害治理、特色农业、矿产开发等方面,了解了地方政府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实际需求,为中心下一步在相关地区开展水工环、土地地球化学调查、矿产调查立项工作,找准了依据。

    与乌蒙山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座谈

    对攀西钒钛铁石墨矿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组进行野外检查

    与宣威市副市长邹威同志座谈

    与大关国土局座谈

    成都地调中心“安全党建纪检保密到一线”活动深入到...

    2017年6月份是全国第16个“安全生产月”,活动主题是:“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加强野外安全生产,推动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防范和遏制安全事故发生,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野外项目组积极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

    活动方式包括开展安全隐患集中排查治理和重大危险源、重大隐患公示公告活动,开展应急演练,结合工区及项目特点举办安全知识培训及播放安全警示片,为工作区老百姓科普防灾减灾知识等。

    6月8日~12日,成都地调中心谢渊副主任带队赴西藏拉萨、扎西康等地区开展“安全、党建、纪检、保密到一线”活动,局人教部主任助理王兆国同志、局人教部综合处胡海波同志参加指导。工作组在冈底斯资源调查项目组开展安全生产专题培训活动,参与并指导了项目组消防演练、安全检查等系列活动。

    2017年6月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在凉山地区的四川西昌等城镇和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区工程地质调查项目组和乌蒙山连片贫困缺水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联合开展安全总结与交流会议。期间,两个项目组交流了北斗的使用经验与注意事项,安尔康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为项目组培训无人机使用安全注意事项。项目组还分别对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野外调查中的安全隐患、行车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总结剖析,并提出防范举措。

    贵州武陵山白沙项目组于6月开展安全生产自主学习活动,并结合当地环境、民俗等实际情况,从人身安全、资料安全、财产安全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包括人身安全、行车安全、资料安全、财产安全等4各方面的注意事项。

    “四川西昌等城镇和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区工程地质调查”项目组积极与凉山州地质环境监测站、西昌市礼州中学进行对接,以科普讲座方式对当地中学师生、老百姓进行有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特征、危害以及西昌市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以及简单实用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遇到突发地质灾害时的应急避让措施。项目组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具体的实例,从避让地质灾害的角度,教授当地居民在山区如何选择安全的场地修建房屋,并向大家普及了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政策法规。活动中,项目组向当地赠送400余册地质灾害宣传手册和宣传挂图。

    冈底斯资源调查项目组开展消防演练活动

    冈底斯资源调查项目组开展现场应急救护演练

    无人机使用安全注意事项培训

    凉山地区两个项目组联合开展安全生产总结交流会

    贵州武陵山白沙项目组组织安全生产工作自主学习活动

    项目负责人周洪福博士在西昌市礼州中学开展科普讲座

    项目组在野外通过安全挂图学习安全生产知识

     
    成都地调中心野外项目组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

    西昌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境内有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昆铁路、京昆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受安宁河断裂及其分支断裂的影响,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区内斜坡岩体破碎。加之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叠加影响,各类地质灾害十分发育,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各类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围绕安宁河断裂带进行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综合调查期间,“四川西昌等城镇和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区工程地质调查”项目组积极与凉山州地质环境监测站、西昌市礼州中学进行对接,多次通过科普讲座方式对当地中学师生、老百姓进行有关地质灾害的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特征、危害以及西昌市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以及简单实用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遇到突发地质灾害时的应急避让措施。项目组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具体的实例,从避让地质灾害的角度,教授当地居民在山区如何选择安全的场地修建房屋,并向大家普及了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政策法规。科普过程中,项目组向当地赠送400余册地质灾害宣传手册和宣传挂图。

    项目的科普活动在当地受到极大欢迎,老百姓和学校师生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防范地质灾害的有关知识和实用技巧,可有效避免地质灾害带来的伤害。科普培训也得到了地方国土部门的认可,有利于服务于西昌市防灾减灾工作。

    项目负责人周洪福博士在西昌礼州中学做科普讲座

    项目组向地方赠送地质灾害防治手册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野外调查期间不忘科普防灾减灾知识

    9月5日-1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开展了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调项目野外质量、安全、保密联合检查,分别对四川西昌等城镇和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区工程地质调查、乌蒙山连片贫困缺水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成渝地区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等项目实施了野外检查。

    水工环项目涉及灾害调查、打井找水、土壤调查、地方脱贫等工作,与人民群众福祉联系密切,是成都地调中心极为重视的地质工作领域。此次检查由科技处主任工程师郑万模带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室负责人及二级项目负责人参加,并特邀西南项目办资深专家参与,严格贯彻落实成都地调中心科技处-业务室-项目三级质量管理制度,对项目进度及工作量完成情况、工作质量、质量体系运行情况、科技创新目标实现情况、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及安全生产、保密工作情况、阶段性成果等进行了全方位检查,检查成效大于预期。

    质量是地调项目的第一生命线

    成都地调中心一直视项目质量为第一生命线,实行科技处-研究室-项目三级质量管理体系。科技处代行法人代表和工程首席职责,与二级项目签订责任书,做好二级项目质量管理和目标考核,抓实项目重点环节的技术监督和指导;业务室承担起学科发展责任,做实二级项目;二级项目负责人对项目质量、成果目标、经费管理和科技创新、廉政防控、安全保密负有主体责任。

    此次水工环野外检查正是按照三级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路来推进,对三个二级项目以及相关的4个委托业务和两个联合组队业务进行了重点检查。检查范围涉及项目技术思路、野外卡片填制、野外草图编绘、钻孔布设等,并和项目组进行了深入有效的沟通,对项目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技术问题,提出了有效指导。同时,检查组还就检查结果逐条登记、打分,指导项目现场整改,确保项目质量不出问题。检查组一行还对项目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了专门检查和特别指导。

    安全和保密是项目的两条高压线

    “安全生产、保密工作不仅是地调项目的生命线,也是高压线,一旦不慎触碰,项目质量成果便不得保证。安全保密这两根弦要时刻绷紧。”检查组刚落脚就对项目组人员郑重要求。

    检查中,检查组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野外工作车辆和驾驶员的安全管理情况、野外作业现场生产安全情况、安全生产管理平台运行使用情况、涉密测绘成果管理和使用情况、存储处理涉密测绘成果设备使用情况、对外协项目保密安全工作监管情况等多个方面工作进行了详细检查,并对照中心制定的检查项目表,逐条登记。检查组针对发现的保密、安全隐患点,与项目负责人进行了细致交流,并要求现场整改。

    此次检查在短短6天的行程里,检查组从攀西地区到武陵山地区行进2000多公里,冒雨赶赴工作现场,上矿井、下稻田、攀山爬坡,尽可能将工作做细做实,取得了良好检查成效。

     

     

    牢牢把握地调项目质量、安全、保密三条生命线

    云贵高原干热河谷观测网络成立大会日前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召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高原林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6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云贵高原干热河谷观测网络,并举行揭牌仪式。

    会上,各单位围绕“干热河谷典型生态脆弱区水、土、气等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开展了深入学术交流,探讨了观测网络的运行机制、组织模式及学术交流机制等运行机制,对下一步联合申报、成果产出达成了共识。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国自然资源系统观测站网刚刚起步,打破传统不同生态、环境独自观测研究的行业壁垒,构建“产学研”一体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大科学平台,本观测网络的建成对于研究云贵高原干热河谷的生态系统演替及退化、恢复与重建,解决土壤侵蚀、水热失衡、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等资源环境问题,服务区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国土空间规划和保障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等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科研价值。

    参加观测网络的6家单位特色突出、优势互补,涵盖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泥石流研究、土地退化、生态修复、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地球关键带的物质能量循环研究和观测等方面,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发展需要,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又一科技利器。下一步,该观测网络将坚定不移地将绿色和创新嵌入发展基因,为推动云贵高原经济高质量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助力。

    会议邀请自然资源部、云南大学、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岩溶地质研究所、中科院亚热带所等有关专家参会。 

    ͼƬ

     

     
    云贵高原干热河谷观测网络成立大会在云南昆明召开

    应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邀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长安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共同编写了《地质灾害InSAR监测技术规程》,现已完成全国范围内的征求意见及行业协会的评审,即将于今年内发布实施。

    《地质灾害InSAR监测技术规程》(下称《规程》) 基于研究团队近年来在InSAR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的成绩及在地质灾害研究工作方面的积累,历时两年完成,旨在搭建InSAR技术与工程应用间的桥梁,指导地质灾害InSAR监测的方案部署、SAR数据选取、监测方法运用、监测资料整理、地质灾害分析等工作,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监测预报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规程》针对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灾害分别提出了InSAR监测技术要求,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定地质灾害InSAR监测的技术标准,将在全国公益性地质灾害监测工作中推广使用,其他性质的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可参照执行。

    地质力学所近年来大力开展新构造运动变形与地质灾害的InSAR观测工作,及时跟踪国内外InSAR地学观测的最新进展,承担了InSAR相关项目十余项,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完成了2008年汶川地震构造变形模式InSAR识别、2010年玉树地震发震断裂InSAR定位、2016年新疆西昆仑山地震同震三维形变场InSAR提取、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地质灾害InSAR调查等工作,尤其是2016年正在开展的金沙江下游库区地质灾害InSAR识别和监测工作,有力的促进了InSAR技术的进步和地质调查成果的转化。

     

     地质灾害InSAR监测技术规程

     

     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同震地表变形InSAR观测结果与构造活动分析

     

     2016年新疆西昆山6.6级地震InSAR提取的三维形变场

     

     InSAR监测的金沙江下游某库区典型滑坡变形

    地质力学所组织编制完成《地质灾害InSAR监测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