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0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4月2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北京举办地质调查共享服务产品信息发布会暨“李四光地质科普讲坛”。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持续推进科学数据资料开放共享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今年地球日活动周的一次重要活动,重点发布地质调查共享服务产品有关的信息资料,加快推进科普工作,提升科普能力。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会议并讲话。

    李金发指出,近几年来局党组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科学编制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2020年》,明确了中国地质调查局2020年、2025年两个阶段科普目标,并分解落实到了29个直属单位以及地质调查十大计划、50余项工程和300多个项目,依托“世界地球日”和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两大平台”建立了中国地质调查社会服务产品信息定期发布机制,主动、有效地向社会发布地质调查最新服务产品信息,以满足社会及公众对地学信息的需求。

    李金发要求,要紧紧围绕地质事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新要求,完善地质调查科普工作机制,增强对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着力提升科普工作能力,打造地质科普品牌,进一步完善科普考核奖惩制度,为地质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提升社会公众的地学素养做出更大贡献。

    会上,介绍了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年度报告、地调项目地质资料服务、核心数据库业务网的共享及系列地学产品。本次最新公布了1958项地调项目地质资料,75个核心地质数据库、自然资源专题数据库,8大类53个小类的地学产品等。至此,中国地质调查局已通过地质调查信息发布制度向社会公众发布了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各类地质资料14.6万档,1:5万区域地质图2381幅(公开版),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82万个(钻孔数),全国14个连片贫困区(乌蒙山区、罗霄山区等)共计678个县的32112档地质资料目录以及大量海洋地质成果图件、实物地质资料库藏信息、国产卫星遥感数据等共享地质信息。内容覆盖油气、矿产、地质灾害、海洋地质数据等十大专业类别,在“地质云”上可实现在线浏览、在线叠加分析、属性查询、数据检索与下载、数据服务查询检索等多项数据服务功能,实现地质信息产品“一站式”服务。

    此外,会议还宣布了首批科学传播专家聘任通知,梁金强、包书景、金若时、王贵玲、杨建国、周新桂、吕庆田、杨胜雄、熊盛青、殷跃平、蒋忠诚等11人被聘任为首批地质调查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王贵玲研究员作为专家代表作深部清洁能源资源科普报告。

    局各部室负责人、地质调查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各直属单位分管科技负责人、地质调查计划协调人、工程首席专家在局主会场参加会议。各单位科技管理部门负责人、二级项目负责人、科普基地与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负责人以及其他业务人员等在分会场参会。

    大会现场

     

    中国地质调查局举办地质调查共享服务产品信息发布会...

    金强

    2017年9月23-25日,以“弘扬丝路精神,共促矿业繁荣”为主题的2017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天津市隆重召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积极参加此次矿业大会。

    由广州海洋局制作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沙盘成为展厅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与会国内外代表纷纷前来参观并合影留念。沙盘前,中央电视台记者对广州海洋局科技人员进行了现场直播采访。广州海洋局总工程师杨胜雄在“地质科技创新论坛”作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技术与理论创新”的报告,广州海洋局矿产所副所长、中国地调局“李四光学者”梁金强在“非常规能源与新能源论坛”作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重要进展和突破”的报告,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广州海洋局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中取得的突破性科技创新成果。在中国矿业报矿业大会特刊中刊登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发展史》,全面概括了广州海洋局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广州海洋局“深入贯彻海洋强国战略,建设一流海洋地调队伍”的宏伟蓝图。此外,广州海洋局的“海洋六号”、“海洋地质八号”、“海洋地质十号”和“海马”号ROV模型也成为展厅中的亮点,展现出广州海洋局贯彻落实“深海探测”科技创新战略的装备保障实力。

    杨胜雄总工作“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技术与理论创新”报告

    青年科技人员向外国代表介绍水合物试采情况

    广州海洋局积极参加2017中国国际矿业大会

    “奋斗五号”海上作业

    1999年10月11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二海大队“奋斗五号”船缓缓离开了黄埔军校码头,这一次的任务是通过高分辨率的多道地震调查,采集约500千米的测线资料,初步判别调查区内可能存在BSR(似海底反射)地震标志,为我国进一步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积累经验。

    BSR,代表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基底,在BSR之上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是识别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重要的地球物理标志。

    与平常出海调查一样,船上的人员都很平静,但大家都未曾想到,这次看似与往常一样的调查开启了一个历史的新篇章。

    “奋斗五号”船刚驶出珠江口,业务部就开始忙碌起来,在关晓春部门长的带领下,开始往海里放电缆进行调试。

    那时,“奋斗五号”采用的地震仪是美国生产的DAS-1数字地震仪,比起现在的数字缆,调试工作强度大,电缆故障多。每一道采集的信号都靠一条细小的电缆传输到地震仪上,如果中间某一段有故障,就会造成很多接收道有问题,而每一次从电缆绞车上收放都有可能对电缆造成伤害。

    经过几个小时的放电缆试验,发现电缆坏道太多,于是决定就地抛锚检修电缆。经过两天的紧张检修,10月14日晚再次起锚赶赴工区。

    经过一夜航行到达工区,但是天气又变坏了,调查船只好避风等待,这一等差不多一周就过去了。10月21日,终于可以起锚去工区了。22日,开始放电缆调试,到下午17时34分,编号为XS-5测线开始工作,打响了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第一炮。

    经过22个小时的连续工作,完成了这条近170千米的测线调查。由于当时采用的是3480磁带,而每盒磁带只能记录1千米多一点儿的测线工作,大约8分多钟就要换一盒磁带。操作地震仪的兄弟们几乎没有空闲,记班报、写磁带标签,一轮接着一轮。

    这条测线完工后,天气又变坏了,直到10月27日早上收到气象预报,预计几天内会有相对较好的天气,才再次起锚,实施第二条测线作业。直到10月30日12时,3条设计测线终于全部完成,共计完成工作量534.3千米。

    因为这次调查任务的特殊性,二海大队专门安排计算解释中心技术员徐华宁上船负责现场地震资料处理,并配备了相关设备。在避风期间,徐华宁抓紧时间将第一条测线进行了简单的叠加处理。当处理出来的地震剖面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时,大家都睁大眼睛,仔细看着剖面的细节。基于当时对BSR肤浅的认识,大家感觉在地震剖面上某一段的反射记录好像有BSR的现象,于是立即把剖面打印出来传真回二海大队。时任大队总工程师杨胜雄及总工办主任张明在看到这个传真时都异常兴奋,都觉得这次调查成功了,指示我们继续保质保量完成余下的工作。这个好消息也传到了为了这个项目立项呕心沥血、正在医院住院的张光学副总工程师的耳里。

    返航后,由文鹏飞、徐华宁等组成的资料处理组开始正式对此次采集的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在处理工作期间,才发现原来在海上认为的BSR并非真正的似海底反射,而是被誉为震源激发造成的“鬼波”,是需要剔除的“有害”信息,真正的BSR出现在剖面上更深的位置处。

    经过1个月的工作,处理成果摆在了解释项目组负责人梁金强的面前——在XS-3、XS-4测线上发现了BSR,再结合其他的相关信息,推测出我国南海北部陆坡西沙海槽区存在天然气水合物。最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二海大队把这一认识写进了调查成果报告。成果经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专报的形式上报国务院,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批示“在南海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似海底反射波,意味着这类新资源在我国零的突破”。

    (作者系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处(项目管理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奋斗五号”执行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前期调查航次技术负责,主要从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

     

     
    可燃冰“零”的突破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以下简称《快讯》)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5年决定创办的内部期刊。刊物的宗旨是宣传与推介中国地质调查工作,沟通与服务社会公众,支持和支撑政府管理。通过快速反映地质调查工作新进展,及时展示地质调查新成果,充分展现地质调查行业新风貌,总结梳理地质调查工作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生动实践,成为地质调查事业与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两年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领导下,在各单位大力支持下,《快讯》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规划研究室,在摸索中前行,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形成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截止2016年底,共接收稿件837篇,刊发666篇(1483页,录用率80%),完成44期的编印工作,处理文字量约82万,附图1213幅。其中,2016年全年共接收稿件463篇,刊发219篇(804页,录用率47%),处理文字量约48万,附图614幅,针对地调局重点业务推进方向,完成十大科技进展、能源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地热等26期的编印工作,比年初预定的18期超额8期,有力地宣传了地质调查成果,初步实现了打造成业内权威内部刊物的目标。 

    一是刊物定位越来越准确。《快讯》宣传内容上定位于中国地质调查最新亮点成果;文章风格上力求“比报刊网络更精准科学、比学术期刊更通俗易懂”;宣传重点上有较强的针对性:刊发的服务国家精准扶贫,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乌蒙山区优势矿产调查评价专辑);打造世界一流中国地质调查局品牌,提升地质调查的成果水平(钻探技术、岩溶、地球化学专辑);服务国家能源矿产调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天然气水合物、地热、海域油气、陆域油气、页岩气专辑);为解决国家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供支撑服务(地质志、地质填图试点、大地构造研究与编图专辑);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老矿山找矿、锰矿、钾盐、整装勘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三稀矿产专辑);促进科技创新(地面物探、航磁与遥感技术、三维地质、十大科技进展专辑)等一批高质量专辑成果整装、时效性强,充分显示了地质调查的最高水平和服务国家社会的能力。 

    二是成果表达与宣传方式日益创新。精心设计成果表达方式,宣传成果与宣传人才同步。除重点宣传成果的主要内容和成果意义外,每个成果之后,附加主要贡献者照片和简单文字介绍。 

    宣传介质上纸质版与电子版同步。成果以纸质发送、局网站电子版、微信公众号等多途径、多形式宣传。纸质版每半月出一期,印刷数量从最初的每期500册增至近1700册,免费发送至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发改委、科技部、国家审计署,大专院校,地调局及局属单位,各省(区、市)图书馆、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地调院、环境监测总站,以及部分地勘单位。电子版每篇文章都上传地调局门户网站发布。此外,每天不间断在微信公众号(newsletterscgs)上刊发成果文章。 

     

    2015年-2017年《快讯》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上升曲线图 

    三是刊物影响力逐渐增强。随着成果宣传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快讯》受到业内外广泛关注与欢迎,微信公众号关注总人数逐日上升,截至目前达6300人,社会反响良好。

    已有170余家单位组织撰稿。除29家局属单位中的24家外,还有包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3所大学,地调院、环境监测总站、冶金地质局、地质队、研究所等单位130余家。 

    已有450多名院士专家贡献了稿件。肖序常、谢学锦、袁道先、康玉柱、郑绵平、高锐、叶天竺、殷跃平等院士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梁金强、包书景、唐菊兴、陈孝红、成秋明,“杰出地质人才”等近30人刊发了稿件。 

    四是稿件审核机制越来越顺畅。《快讯》发布的程序设计务必确保刊物的权威性。两年来,在局和发展中心的不断推动下,基本改变了最初的局业务部室、编辑部及专家开会式逐字逐句式修改的低效运行模式,克服了组稿难、稿件质量差、责任不明、出版周期长等种种困难。完善了从撰稿人撰稿—工程首席初审—编辑部二审—专家三审—局业务部室四审—计划协调人终审的“五审核”流程。撰稿人和供稿单位对稿件的真实性和保密性负责;工程首席、编辑部与业内专家对成果的重要性、及时性、创新性,以及学术水平等进行评价;局业务部室和计划协调人对稿件是否服务局重大业务方向和刊物定位进行严格把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虽然《快讯》尚存在稿件质量参差不齐、成果报导不够及时等难题,但随着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的地质调查“十大计划”的深入实施,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地质调查成果必将迅速在《快讯》上呈现。 

     

     

     

     
     
    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完成《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26...

    金强


    参观海洋地质成果展览室


    参观样品库


    现场点燃天然气水合物样品


    梁金强、陆敬安、刘坚、陶军、盛堰、梁前勇等组成的水合物专家团队,现场回答媒体、观众的提问


    中国地调局广州海洋局局长叶建良向市民代表介绍海洋地质调查成果
    “走近可燃冰”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活动

    广州海洋局举办“走近可燃冰”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宣传活动

    4月21日上午,广州海洋局在南岗基地举办了第47个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走近可燃冰”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活动,以科普讲座、海底视频、开放地质样品库、开展海洋地质成果宣传等生动、直观的方式,向市民、学生传播海洋地质科学知识,宣传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每年都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国土资源部是我国宣传“世界地球日”的重要部门之一。今年的4月22日为第47个“世界地球日”,国土资源部确定了 “十三五”期间“世界地球日”的活动主题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

    为开展好世界地球日的宣传活动,广州海洋局结合工作特色,重点围绕未来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精心组织了“走近可燃冰”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活动。

    广州海洋局局长叶建良出席活动并讲话,他对前来参加“‘走近可燃冰’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活动的嘉宾和学生表示欢迎。他指出,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过去近50年里全球环境状况持续恶化,“世界地球日”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他强调,广州海洋局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承担海域“可燃冰”调查研究工作,已初步圈定重点目标区,预测我国南海北部陆坡具有良好的资源远景,并于2007、2013、2015年钻获了“可燃冰”实物样品,圈定了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矿体,实现了我国“可燃冰”资源勘查的重大突破,使我国海域“可燃冰”资源调查评价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并牵头研发了4500米深海潜水器“海马”号等一批勘查关键技术,已逐步形成国际先进的“可燃冰”综合勘查高新技术体系。他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活动,了解绿色能源——可燃冰,了解海洋,了解地质工作。

    活动由广州海洋局副局长张光学主持。活动现场,“李四光学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梁金强作“走近可燃冰”科普讲座,介绍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的相关科学知识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调查研究成果;播放“海马号及海马冷泉”精彩海底视频,由全国十大海洋人物、“海马”号项目负责陶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进行现场解说;并精心选取最新采获的可燃冰样品,在科普大讲堂上进行展示,并现场点燃这一极为珍贵的样品,为大家揭开可燃冰神秘的面纱。这也是我国首次将可燃冰实物样品向社会民众开放展示,并点火,参加活动的观众可以一睹未来新能源——可燃冰的风采。同时,现场还安排了梁金强、陆敬安、刘坚、陶军、盛堰、梁前勇等组成的水合物专家团队,现场回答媒体、观众感兴趣的问题。为便于大家观看,现场还安排了摄像,进行同步播放。

    此外,现场设置了“海洋六号”船模、“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模型以及海底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及碳酸盐烟囱等地质样品展台;摆放了20多帧成果图片展板进行展示,内容涉及水合物研究与勘查、海洋油气地质、海洋基础地质调查、环境与工程地质调查、大洋科学考察、海洋高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并开放局成果展室和样品库供大家参观。

    本次活动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地质专业分会联合主办。邀请了黄埔区人大代表,以及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市第87中学的大、中学生,广州海洋局干部职工代表等约150人参加科普大讲堂活动。

    第47个世界地球日广海局宣传活动
      白雾散去,银色滤网上,一块5、6厘米见方的白色冰状物慢慢冒出气泡,这就是来自南海1000多米水深下的海底可燃冰,其神秘面容第一次呈现在社会公众的面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员举起火焰点火器,点火,冰块化成水、化成天然气被点燃。

      这是4月21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岗基地举办了第47个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走进可燃冰”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活动的一幕。全场180多位市民代表、学生及部分干部职工,凝神观看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

      社会民众走近可燃冰

      科普讲座、海底视频播放、可燃冰点火、地质样品库参观、海洋地质成果展览、海底样品、海洋设备模型展示,广州海洋局以丰富、生动、直观的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给社会民众和大中学生提供了一个走近可燃冰,了解中国可燃冰资源调查研究进展以及海洋地质工作的良好平台。以未来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为主题,精心组织开展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

      广州海洋局局长叶建良在开场白说,“世界地球日”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活动,了解绿色能源—可燃冰,了解海洋,了解地质工作。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科普大讲堂派出了强大的专家团队,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广州海洋局梁金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作的“走近可燃冰”科普讲座是第一课。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的相关科学知识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调查研究成果,用多媒体的形式向民众和学生们展示了可燃冰调查、研究的过程,以及海上工作的珍贵图片。尤其是展示了中国2007、2013、2015年钻获的块状、脉状、分散状等多种类型的可燃冰样品图片,吸引着大家的目光。据梁金强介绍,截止2015年底,在全球已直接或间接发现的水合物矿点已达232处,其中4个矿点开展了试开采工作。我国也将在2017年开展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试验。

      全国十大海洋人物、广州海洋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海马”号项目负责陶军做的“‘海马’号和‘海马冷泉’”视频讲座精彩纷呈。他制作的视频画面精彩,展示了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在神秘的深海海底的工作视频,以及陶军现场生动的解说,吸引着全场观众和大中学生。在视频中,大家看到中国南海的深海底,第一次看到了南海“海马冷泉”,看到海底聚集的大白贝、双壳类生物群、甲烷生物化学礁、碳酸盐结壳、菌席,以及可燃冰冒出的气泡。当然,也有深海海参、鱿鱼、大红虾等,为大家演绎了一场生动的海底大片。

      可燃冰点火

      最精彩的环节莫过于可燃冰点火了。这是广州海洋局首次向社会民众展示可燃冰样品,并点火,为大家揭开了可燃冰神秘的面纱。亲眼看见海底可燃冰,别说市民、学生,广州海洋局的职工中见过这一珍贵样品的也屈指可数。

      全场眼光聚集在主席台的中央,身着白大褂的技术人员将可燃冰从液氮罐中用长钳夹出,零下196度的液氮冒着白雾,慢慢散去,“可燃冰”的真实面貌展现在现场市民、大中学生的面前,并通过主席台两侧的大LED显示屏,清晰地展示在全场观众的眼前,这就是可燃冰,点火,燃烧。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这一新能源将走进你我的生活。

      猛料、笋嘢丰富的课堂知识,视觉的盛宴

      科普讲堂设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南岗基地职工活动中心,约400平方的大厅里,布设了20块内容丰富的海洋地质成果展板,内容涵盖了广州海洋局在水合物研究与勘查、海洋油气地质、海洋基础地质调查、环境与工程地质调查、大洋科学考察、海洋高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取得的调查研究成果,现场还展示了“海洋六号”船模、“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模型以及海底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及碳酸盐烟囱等地质样品,主席台两侧布放的2个近3米宽的LED大液晶屏,将活动现场同步直播。此外,还开放了样品库、成果展览馆等供大家参观。

      活动备受关注,市民学生非常踊跃。黄埔区人大代表,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大学生,广州市第87中学的中学生参加了科普大讲堂,并和专家团队现场互动,梁金强、陆敬安、刘坚、陶军、盛堰、梁前勇、王宏斌等组成的水合物专家团队,回答了学生们提出的下一轮可燃冰试开采将采取什么方法、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可燃冰今后的应用方向等问题,现场气氛活跃,观众兴致很高。87中的一位中学生说,上周化学课刚好讲了可燃冰的内容,这次课堂真及时,进一步加深了对可燃冰这种实物的印象。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说,这是他第一次走进校外的实物资料馆,近距离观看海底实物样品,很难得。(陈惠玲、刘卫红、朱夏)


    活动现场

    科技人员点燃可燃冰

    大学生在向专家现场提问

    专家团队回答观众提问

    同学们围着海马号模型向专家请教

    科技人员给同学们讲解介绍样品

    工作人员向同学们介绍科普宣传展板

    同学们在展览室仔细地观看海底样品

    同学们在样品库听管理人员介绍实物样品

     

    揭开可燃冰神秘面纱

    4月21日上午,广州海洋局在南岗基地举办了第47个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走近可燃冰”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活动,以科普讲座、海底视频、开放地质样品库、开展海洋地质成果宣传等生动、直观的方式,向市民、学生传播海洋地质科学知识,宣传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每年都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国土资源部是我国宣传“世界地球日”的重要部门之一。今年的4月22日为第47个“世界地球日”,国土资源部确定了 “十三五”期间“世界地球日”的活动主题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

    为开展好世界地球日的宣传活动,广州海洋局结合工作特色,重点围绕未来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精心组织了“走近可燃冰”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活动。

    广州海洋局局长叶建良出席活动并讲话,他对前来参加“‘走近可燃冰’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活动的嘉宾和学生表示欢迎。他指出,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过去近50年里全球环境状况持续恶化,“世界地球日”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他强调,广州海洋局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承担海域“可燃冰”调查研究工作,已初步圈定重点目标区,预测我国南海北部陆坡具有良好的资源远景,并于2007、2013、2015年钻获了“可燃冰”实物样品,圈定了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矿体,实现了我国“可燃冰”资源勘查的重大突破,使我国海域“可燃冰”资源调查评价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并牵头研发了4500米深海潜水器“海马”号等一批勘查关键技术,已逐步形成国际先进的“可燃冰”综合勘查高新技术体系。他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活动,了解绿色能源——可燃冰,了解海洋,了解地质工作。
    活动由广州海洋局副局长张光学主持。活动现场,“李四光学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梁金强作“走近可燃冰”科普讲座,介绍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的相关科学知识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调查研究成果;播放“海马号及海马冷泉”精彩海底视频,由全国十大海洋人物、“海马”号项目负责陶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进行现场解说;并精心选取最新采获的可燃冰样品,在科普大讲堂上进行展示,并现场点燃这一极为珍贵的样品,为大家揭开可燃冰神秘的面纱。这也是我国首次将可燃冰实物样品向社会民众开放展示,并点火,参加活动的观众可以一睹未来新能源——可燃冰的风采。同时,现场还安排了梁金强、陆敬安、刘坚、陶军、盛堰、梁前勇等组成的水合物专家团队,现场回答媒体、观众感兴趣的问题。为便于大家观看,现场还安排了摄像,进行同步播放。

    此外,现场设置了“海洋六号”船模、“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模型以及海底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及碳酸盐烟囱等地质样品展台;摆放了20多帧成果图片展板进行展示,内容涉及水合物研究与勘查、海洋油气地质、海洋基础地质调查、环境与工程地质调查、大洋科学考察、海洋高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并开放局成果展室和样品库供大家参观。

    本次活动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地质专业分会联合主办。邀请了黄埔区人大代表,以及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市第87中学的大、中学生,广州海洋局干部职工代表等约150人参加科普大讲堂活动。

    广州海洋局举办“走近可燃冰”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宣...

    “李四光学者”梁金强

      一位令人尊敬的专家,早在20世纪末期,就以他睿智的远见,率先参与到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这一新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中,首次在南海北部的西沙海域解释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反射波找矿标志——似海底反射界面BSR。他为了点燃神秘的海底火种,潜心攻关,执着追求,带领团队长期地勘探实践,创立形成了具有南海特点的水合物资源勘查、评价和预测技术体系,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矿藏目标预测的可靠性和钻探成功率,取得了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他和他的团队历时十五载,在中国南海发现了两个超千亿方级的可燃冰巨大矿藏,为破解中国能源紧缺难题,寻找新能源基地奠定了基础。

      他,就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矿产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称号获得者梁金强。

      艰辛探索十五载,发现南海可燃冰巨大矿藏

      1999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率先在南海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前期勘查,梁金强负责调查资料的综合研究,他和他的同事们解释发现了水合物存在的地震反射证据——似海底反射界面(BSR),并取得了开拓性成果。梁金强主持编写了我国海域第一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报告《西沙海槽区天然气水合物前期调查报告》。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海域水合物调查研究中。

      经过连续多年的调查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局调查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一系列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和生物等有利证据。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2007年,梁金强负责钻探目标评价优选及井位部署,他主持编写了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井位建议报告,并全程参与钻探现场工作。通过钻探,我国首次获取到水合物实物样品,钻探证实水合物矿体面积约22平方千米,天然气储量达194亿立方米。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在海底钻探获得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也是在南海海域首次获取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为尽早开发利用水合物,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继续开展这一资源的勘查与试采工作。到2013年,调查进入新的阶段。梁金强主持编写了《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井位建议报告》,并全程参与钻探现场工作。钻探获取了大量的层状、块状、脉状及分散状等多种类型水合物样品,发现了达千亿方级的水合物特大型矿藏。2015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梁金强主持了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井位部署工作,并参与钻探工作,钻探成功率达到百分之百,并取得重大钻探发现,再次发现了千亿方级水合物矿藏。

      创立南海特点的水合物技术体系,创新提出南海北部可燃冰成因模式

      经过长期的勘探实践、探索和创新,梁金强教授及其团队创立形成了具有南海特点的水合物资源勘查、评价和预测技术体系,提高了矿藏目标预测的可靠性和钻探的成功率。

      “十五”期间,梁金强教授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形成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技术,建立了分级勘探评价标准,创立了基于模糊数学的勘探目标优选方法以及基于概率论的水合物资源量计算方法,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合物资源评价系统,在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应用相关技术,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局已在南海北部陆坡圈定了6个天然气水合物成矿远景区、19个成矿区带、25个有利区块、24个钻探目标区,为今后勘探部署指明了方向。

      “十一五”期间,针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重大技术需求,梁金强带领团队创新性地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储层预测及建模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测井评价技术、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数值模拟技术等方面研究,建立了多学科融合、多信息叠合和关联分析技术,开发集成具有当今先进水平的水合物找矿预测系统,为南海水合物矿体目标预测提供了有效指导,在水合物钻探井位确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15年,他带领团队在神狐海域实现了百分之百的钻探成功率并发现了大型水合物矿藏,并首次在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目标区发现大规模的活动冷泉区,获取了可视水合物样品,充分证明了相关技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同时,梁金强及其团队通过对水合物成矿理论的创新研究,深入论证了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条件及成藏控制因素,提出了南海北部3种水合物成因模式:受流体势和岩性控制的成藏模式、受垂向与侧向疏导体系联合控制的复合成藏模式以及受深部垂向疏导体系控制的成藏模式。首次提出南海北部存在两个水合物成矿带的论断:第一成矿带为水深大于2000米、新生代中小型沉积盆地发育的古斜坡区域;第二成矿带为水深800~1500米、新生代大型沉积盆地发育的区域,台西南盆地北缘、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以及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最有利的水合物富集区,该理论成果对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五年来,梁金强在探秘可燃冰奥秘的道路上勤奋钻研,负责或参与完成了国家专项项目、863和973课题等40余项水合物地勘和科研项目,获得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合作撰写出版专著6部,独立和合作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综合评价、目标预测及成矿地质理论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对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找矿突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形成一支海洋可燃冰调查研究团队,成为实施国家水合物专项的主力军

      目前,在梁金强教授的带领下,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局已形成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海洋水合物调查研究团队,成为实施国家水合物专项的主力军,勘查成果卓著。

      在梁金强的带领下,该团队核心成员达30余人,全部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博士后2人,教授级高工12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英才1人。其学科领域涵盖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储层预测和资源评价等。团队先后承担了“西沙海槽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项目,“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以及“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试采工程”,先后承担完成多项国家863 计划、国家973 计划以及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课题),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海洋水合物勘查研究团队。

      长期以来,梁金强教授带领的水合物团队针对勘查重大技术需求,联合国内优势力量,开展勘查技术研发,在水合物高分辨率准三维地震探测、海底地震仪、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等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南海水合物资源勘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通过深入开展水合物成矿理论研究,他提出了具有南海特点的水合物成藏地质理论认识,取得了一批原创性重大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目前,该团队已形成水合物综合探测技术系统、取得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创新突破的能力,可为实现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工程总体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揭开海底可燃冰奥秘的先行者

      

     一位令人尊敬的专家,早在20世纪末期,就以他睿智的远见,率先参与到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这一新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中,首次在南海北部西沙海域解释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反射波找矿标志——似海底反射界面BSR。他为了点燃神秘的海底火种,潜心攻关,执着追求,带领团队经过长期勘探实践,创立形成了具有南海特点的水合物资源勘查、评价和预测技术体系,从而有效提高了矿藏目标预测的可靠性和钻探成功率,取得了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他和他的团队历时十五载,在中国南海发现了两个超千亿方级的可燃冰巨大矿藏,为破解中国能源紧缺难题,寻找新能源基地奠定了基础。
        他,就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矿产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称号获得者梁金强。

        艰辛探索十五载  发现南海可燃冰巨大矿藏

        1999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率先在南海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前期勘察,梁金强负责对调查资料的综合研究,他和他的同事们解释发现了水合物存在的地震反射证据——似海底反射界面(BSR),并取得了开拓性成果。梁金强主持编写了我国海域第一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报告《西沙海槽区天然气水合物前期调查报告》。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海域水合物调查研究中。
        经过连续多年的调查研究,中国地调局广州海洋局调查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一系列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和生物等有利证据。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2007年,梁金强负责钻探目标评价优选及井位部署,他主持编写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井位建议报告,并作为中方科学家全程参与钻探现场工作。通过钻探,我国首次获取到水合物实物样品,钻探证实水合物矿体面积约22平方千米,天然气储量达194亿立方米。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在海底钻探获得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也是在南海海域首次获取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为尽早开发利用水合物,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继续开展这一资源的勘查与试采工作。到2013年,调查进入新的阶段。梁金强主持编写了《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井位建议报告》,作为中方首席科学家助理全程参与钻探现场工作。钻探获取了大量的层状、块状、脉状及分散状等多种类型水合物样品,发现了达千亿方级的水合物特大型矿藏。2015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梁金强主持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井位部署工作,并作为钻探航次第一航段中方首席科学家助理,及第三航段首席科学家参与钻探工作,钻探成功率达到百分之百,并取得重大钻探发现,再次发现了千亿方级水合物矿藏。

        创立南海特点的水合物技术体系 创新提出南海北部可燃冰成因模式

        经过长期的勘探实践、探索和创新,梁金强教授及其团队创立形成了具有南海特点的水合物资源勘查、评价和预测技术体系,提高了矿藏目标预测的可靠性和钻探的成功率。
       “十五”期间,梁金强教授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形成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技术,建立分级勘探评价标准,创立基于模糊数学的勘探目标优选方法以及基于概率论的水合物资源量计算方法,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合物资源评价系统,在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应用相关技术,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局已在南海北部陆坡圈定了6个天然气水合物成矿远景区、19个成矿区带、25个有利区块、24个钻探目标区,为今后勘探部署指明了方向。
        “十一五”期间,针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重大技术需求,梁金强带领团队创新性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储层预测及建模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测井评价技术、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数值模拟技术等方面研究,建立了多学科融合、多信息叠合和关联分析技术,开发集成具有当今先进水平的水合物找矿预测系统,为南海水合物矿体目标预测提供了有效指导,在水合物钻探井位确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15年在神狐海域实现了百分之百钻探成功率并发现大型水合物矿藏。并首次在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目标区发现大规模的活动冷泉区,获取了可视水合物样品。充分证明了相关技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同时,梁金强教授及团队通过对水合物成矿理论的创新研究,深入论证了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条件及成藏控制因素,提出了南海北部三种水合物成因模式:受流体势和岩性控制的成藏模式、受垂向与侧向疏导体系联合控制的复合成藏模式以及受深部垂向疏导体系控制的成藏模式。首次提出南海北部存在两个水合物成矿带的论断:第一成矿带为水深大于2000米、新生代中小型沉积盆地发育的古斜坡区域;第二成矿带为水深800-1500米、新生代大型沉积盆地发育的区域,台西南盆地北缘、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以及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最有利的水合物富集区,该理论成果对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五年来,梁金强在探秘可燃冰奥秘的道路上勤奋钻研,负责或参与完成了国家专项项目、863和973课题等40余项水合物地勘和科研项目,获得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合作撰写出版专著6部,独立和合作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综合评价、目标预测及成矿地质理论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对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找矿突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形成一支海洋可燃冰调查研究团队 成为实施国家水合物专项的主力军

        目前,在梁金强教授的带领下,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局已形成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海洋水合物调查研究团队,成为实施国家水合物专项的主力军,勘查成果卓著。
        团队核心成员达30余人,全部为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后2人,教授级高工12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英才1人。其学科领域涵盖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储层预测和资源评价等。团队先后承担了“西沙海槽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项目,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以及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试采工程”,先后承担完成多项国家863 计划、国家973 计划以及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课题),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海洋水合物勘查研究团队。
        长期以来,梁金强教授带领的水合物团队针对勘查重大技术需求,联合国内优势力量,开展勘查技术研发,在水合物高分辨率准三维地震探测、海底地震仪、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等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南海水合物资源勘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通过深入开展水合物成矿理论研究,提出了具有南海特点的水合物成藏地质理论认识,取得了一批原创性重大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目前,团队已形成水合物综合探测技术系统、取得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创新突破的能力,可为实现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工程总体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揭开海底可燃冰奥秘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