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年轻的时候什么工作都要做一点,现在年轻科技工作者学历很高,在某一个专业领域钻研得很深,但是也应该具有战略性的长远的思维,应该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

    沈 其 韩

    1950年 

    一名年轻的地质工作者 

    怀抱炽热的爱国情怀 

    投身于 

    新中国找矿事业中 

    辽宁鞍山 

    湖北大冶 

    山西中条山 

    ... 

    他走南闯北、不知疲倦 

    沉浸在为国家寻获矿产的 

    巨大喜悦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沈其韩

    回首当年

    他激情澎湃:

    “如果一辈子能够跑十几个地区

    帮助建立十个八个矿山

    也就很知足了。”

    1984年,沈其韩在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

    1956年

    他响应“国家需要”

    迎来职业生涯的转变:

    从热火朝天的

    地质找矿一线

    转入

    当时相对冷僻的

    地质科学研究

    1985年,沈其韩(左4)在内蒙古野外进行地质观察

    “我上大学的时候,

    地球化学根本没有学过,

    年代学也不知道,

    都是在工作中边做边学起来的。”

    知不足而后学

    他在

    变质岩石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等研究领域

    奋发图强

    1991年10 月,沈其韩(左1)在北京密云观察变基性岩脉的特征

    到了1980年

    努力终得回报

    他的研究成果屡次获得

    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

    和国家自然科学奖

    得到国际地质学界的

    广泛关注和认可

    2006年7月,沈其韩在黑龙江五大连池火烧山北侧考察

    如今

    这位年逾九旬的老人

    仍在地质科学研究道路上

    不倦跋涉

    他对科学的热爱和求索之心

    仿若大地上最寻常的岩石

    历经风雨

    坚韧如初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

    沈 其 韩

     

    破译地球的秘密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沈其韩

    2019年1月,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自然资源部项目《中国最古老大陆的时代和演化》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项成果是研究团队三代科学家近30年研究的结晶,获奖团队中就有时年96岁高龄的沈其韩院士。

    在70多年的地质生涯中,沈其韩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早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及铁铜矿产等研究中,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一年多之前,年逾九旬的沈其韩还坚持每天上午到办公室,翻阅报纸,了解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除了矿产新闻外,他格外关心的是土地污染治理和三农问题等。他还请助手把国内外有关寒武纪地质研究的论文打印出来,一篇篇仔细阅读,认真做摘要。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让他在90多岁时依然保持着出色的科研能力,再次摘下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桂冠,彰显着他为国家科技进步而努力奋斗的初心。

    满腔热情为国找矿

    1922年4月27日,沈其韩出生于江苏淮阴。1941年秋,在堂兄资助下,19岁的沈其韩经上海转浙西,偷渡日伪封锁线,终于在冬天抵达重庆。沿途祖国美丽的山河、破败的城镇、苦难的民众,给沈其韩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渴望国家早一点强大起来。

    1942年夏,沈其韩考入重庆大学地质系。上课时,沈其韩对岩石学非常感兴趣,尤其敬佩教授矿物学的王炳章先生。经过4年学习,沈其韩成为重庆大学那一届地质系仅有的7名毕业生之一。

    1946年6月,沈其韩考入南京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岩石学研究室,室主任是著名变质岩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程裕淇。前辈地质学家身上那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知识素养、开阔的学术视野、服务大局的工作意识、炽热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沈其韩。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以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钢铁成为最急需的资源。发展工业,找矿先行,地质工作者们迅速行动了起来。

    1952年,在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支大型地质勘探队——大冶资源勘探队,后改称为429勘探队。沈其韩作为业务骨干参与组织铁山矿区和领导金山店矿区的后期详勘工作。他们白天到山野测量,夜晚在室内整理资料,很快完成了整个矿区精细的地形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沈其韩没有回过家,日夜都待在山上。1954年3月,勘探队向地质部提交了《湖北大冶铁矿地质勘探报告》,估计总储量高达亿吨以上。

    从1950年起,从辽宁鞍山铁矿、湖北大冶铁矿到山西中条山铜矿,沈其韩走南闯北,不知疲倦,沉浸在为国家找到矿产资源的巨大喜悦之中。回首当年,年过九旬的沈其韩依然非常激动:“当时地质勘查工作非常辛苦,几乎都是白天黑夜地干,一个地质队、一两千人、三十几台钻机,就想着赶紧找到矿提交报告。一两年时间矿山就建立起来了,让我很有成就感。我当时就想,如果一辈子能够跑十几个地区,帮助建立十个八个矿山,也就很知足了。”

    投身寒武纪地质研究

    不过,沈其韩为国家建立十个八个矿山的愿望很快就被迫放弃了,另一个重要的领域正等待着他。

    沈其韩在山西找矿劲头十足,这个时候,程裕淇院士向他发出召唤,让他回到地质研究所搞岩石学研究。向来服从工作安排的沈其韩内心有些不情愿:“我觉得找矿挺好的,我就留在山西算了。”

    让沈其韩改变主意的只有4个字“国家需要”,国家需要他去找矿,他无怨无悔地奔波在湖北、山西各地。现在,国家需要一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来搞基础研究,为将来的找矿工作做指导,那么,他也会竭尽全力,绝不辜负国家的期许。

    变质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27.4%,广泛地分布于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及其以后的各种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中,绝大多数本来是见不到的,但是由于后来的构造运动,一些变质岩露出地表,带来深部地壳的各种信息。地质学家通过破解这些变质岩,研究地壳演化的历史。变质岩石学是岩石学的重要分支,但是相关研究一直进展缓慢,直到上个世纪初,变质岩研究才有所突破,而中国的变质岩研究当时还是一片空白。

    程裕淇院士敏锐地意识到变质岩研究的重要性——除了能够了解早期地壳的演化、通过原岩恢复推断原岩的形成环境和构造背景外,还有助于利用变质岩来找矿。就这样,1956年秋天,沈其韩跟随程裕淇院士开始了长达60年的早前寒武纪地质、同位素年代学和变质岩区工作方法研究。

    寒武纪是地质划分的一个年代,时间大约是距今5.4亿年至5.1亿年之间。在寒武纪开始后的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内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就是令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但凡所有的大爆发,之前一定有一段长期的力量积蓄储备期,地球上所有的矿产资源也正是形成于这个时期。剧烈的构造运动造成地壳抬升,将覆盖在变质岩之上的岩层剥蚀掉,使得变质岩得见天日。因此,沈其韩的研究便以早前寒武纪地层学为对象,试着从古老的变质岩中去推断地球演化的过程,解读地壳深处的信息。

    在地质学家的眼里,一块看起来很普通的石头,或许比等量的黄金还要珍贵。从热火朝天的地质找矿一线转入到相对冷僻的基础研究领域,沈其韩迅速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开始工作。

    博观约取获硕果

    “我上大学的时候,地球化学根本没有学过,年代学也不知道,都是后来在工作中边做边学起来的。”知不足而后学,沈其韩格外关注新技术新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后来的实践也证明,没有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前寒武纪研究寸步难行。通过向国外专家学习,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测定同位素的仪器设备,使得中国的寒武纪地质研究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奋起直追,不断收获累累科研硕果,逐渐缩小与国际寒武纪地质研究的差距。

    从1980年开始,沈其韩在地质科学研究上进入盛产期,他在早前寒武纪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研究成果屡次获得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寒武纪地质研究的突飞猛进也引起了国际地质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相关的研讨会和各种科学合作项目也有条不紊地推进起来。

    回忆一生的科研事业,沈其韩认为,年轻的时候什么工作都要做一点,现在年轻科技工作者学历很高,在某一个专业领域钻研得很深,但是也应该具有战略性的长远的思维,应该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沈其韩说,他亲自经历了变质岩石学和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从落后到发展的过程,当前地质科学在飞跃发展,变质岩石学和前寒武纪地质学也应紧随时代的脉搏,不断前进。他勉励年轻地质工作者,紧紧抓住学科发展规律和国家需求,坚定信心,在学科的理论思维和实践应用等方面不断创新前行,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质学家是这颗星球上最智慧的人之一,他们能够从一块岩石标本乃至一粒矿物晶体中看到整个造山带的动力学过程,推测出地球过去46亿年漫长历史中发生的故事,寻找到蕴藏于地球深处的各种丰富的矿产……斗转星移,寒来暑往,沈其韩院士已经在地质科学路上跋涉了70多年,时光把他从一位热血青年雕塑成一位世纪老人,但他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科学真谛的心却从未改变过,正像这大地上随处可见的一块块岩石,历经风雨,坚韧如初!

    院士沈其韩:破译地球的秘密

      谢学锦,勘查地球化学家,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23年5月21日生,1941-1945年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化学系学习,1946-1947年重庆大学化学系毕业。1950-1952年任南京矿产测勘处实验室技术员,1952年调地质部参加地球化学探矿室的筹建工作,1954年任地球化学探矿研究室主任,1980-1983年任副所长,1983年至今任名誉所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执行局委员,国际《地球化学勘查》杂志主编,现任国际《地球化学勘查  环境  分析》杂志和《地球化学勘查》杂志编委,国际地质标准通讯区域编委,国际地科联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工作组指导委员会委员、分析技术委员会主席。

      主要成果有:发现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与苏联学者并驾齐驱的热液矿床原生晕分带序列,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地球化学填图和金矿勘查的理论与方法技术,泛滥平原沉积物作为全球地球化学填图采样介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深穿透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技术,“迅速掌握全局,逐步缩小靶区”的矿产勘查新战略。

      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三部,2007年获国际勘查地球化学界最高奖-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金奖,获何梁何利基金2002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代表作有《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区域化探》,《金的勘查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块体—概念和方法学的发展》,《全球地球化学填图》,《Geochemical Reference Samples, Drainage Sediment GSD 1-8 from China》,《Regional Geochemistry-National Reconnaissance Project in China》,《Some Problems, Strategical and Tactical in International Geochemical Mapping》,《Geochemical Patterns from Local to Global》、《Analytical Requirements in International Geochemical Mapping》,《The Suitability of Floodplain Sediment as Global Sampling Medium: Evidence from China》,《Empirical Prospecting, Scientific Exploration and Information Exploration》,《Global geochemical mapping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谢学锦

    9月2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与重庆大学签署科技创新协同合作协议,双方将本着平等互利和求真务实的原则,在学术交流、科技开发、人才培养、工程服务等方面相互支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密切合作。

    按照协议,双方将合作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技术领域相关科研及产业化项目的申请,在项目组织、协调、方案实施、资料汇总方面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专长,优势互补。双方将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定期和不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沟通关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领域技术、产品研发的最新动态,针对该领域技术、产品的最新研发动态商讨对策,及时跟进和超越国内外相关产品的更新步伐。双方还将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并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开展研究工作创造条件。在条件成熟时,重庆大学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并联合培养和培训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发掘和锻炼专业人才。

    据悉,近期合作双方将联合开展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防治理论技术总结研究、举办第七届全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术大会、合作申报“十三五”国家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和加快建设国家级的“库区山地城镇地质灾害防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重庆大学、重庆市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重庆市地质勘查局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等100余人参加协议签署仪式。协议签署仪式后,召开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座谈会。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座谈会现场 

    环境监测院和重庆大学签订协同合作协议

    与会代表参观重庆大学地质灾害防治试验基地

    环境监测院与重庆大学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协同...

    为提高地学文献编目人员的整体水平,规范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建立起各成员单位编目经验分享交流平台,亦希望借此机会,让各成员单位为 “国家地学文献目录中心建设”建言 献策,地学文献中心于2017712-714日举办了“地学博硕士论文及特色馆藏建设研讨会”,邀请了包括重庆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河北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及成都地调中心、南京地调中心、沈阳地调中心、天津地调中心、西安地调中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调查所、地科院岩溶所等多家成员馆及局系统单位。会议旨在加强各成员单位博硕论文及特色馆藏数据库建设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各成员单位的共建共享机制。 

    各高校图书馆的负责人介绍了该校地学博硕论文目录数据库建设总体设计和思路,分享了地学博硕论文目录数据库建设经验。其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副馆长李琪介绍了该校在高校学位论文管理系统建设的历史、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国内、国际先进经验。 

    青岛海洋地质调查所的曲美艳老师就其在中文会议录的编目实践中的经验进行了分享,梁世莲老师就各成员单位近年碰到的问题进行了集中地说明和解释,从具体问题入手,以编目的规则和中心理念为指导,深入浅出的讲解了中文地学著录的基本点、要点、难点,最后还进行了地学文献编目的集中答疑,使各成员馆老师对地学文献著录的理解得到深化。 

    重庆维普公司借此机会向各成员馆介绍了中文期刊服务平台7的使用以及创新理念。北京博信高科技术有限公司对“国家地学文献目录中心建设”平台系统进行了展示。 

    最后,地学文献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面对新形势,图书馆人要时刻存有危机意识,不仅在技术上要获得最先进的支持,更要在理念上全面升华,具备大局观,把握不断变化的资源形式,利用不断出现的资源新载体,以局系统、高校系统的共建共享为基础,顺应潮流,立足长远,服务部、局工作、服务社会经济事业发展。

     

     

     
    地学文献中心召开地学博硕士论文及特色馆藏建设研讨...

     

    谢学锦:应用地球化学家(1923.5.21生于北京)

    194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化学系。1980年当选为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谢家荣先生指导下开创和奠基了我国勘查地球化学事业。1979年提出“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指导全国许多单位,20多年来完成了600余万平方公里的采样分析与成图工作,据此发现了数百个工业矿床,特别是金矿。1988年开始推动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的标准化。最近致力于研究寻找我国隐伏巨型矿床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战略及全球大陆环境地球化学的监控。代表作有《区域化探》、《地球化学块体——概念和方法学的发展》、《全球地球化学填图》、《深穿透地球化学新进展》等。200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附件《院士传记》之谢学锦

     

    谢学锦

    沈其韩:地质学家(1922年4月27日生于江苏淮阴)。

    江苏海门人。194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早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岩石学等研究。20世纪50年代从事铁、铜详勘;参与中国前寒武系首次总结和13000000前寒武纪地质图编制。60年代致力于早前寒武纪地质、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变质岩区工作方法研究。70年代在青海、陕西进行铁、铜矿产调查。80年代在华北地台对深变质岩石和重大地质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主编(第二主编)14000000中国变质地质图并参与总结。90年代对早前寒武纪麻粒岩和地层(构造)年代格架进行系统研究。2000年以来对中国北方地球早期陆壳形成与演化及动力学模型和中国西北地区若干重点前寒武区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的划分对比及年代格架进行深入研究,并多次发现最古老的陆块。代表作有《中国早前寒武纪麻粒岩》和《山东沂水杂岩的组成与地质演化》。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附件《院士传记》之沈其韩

    沈其韩

    所在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完成人:李元坤、史光大、李成秀、周满庚、钟庆文、余  平、罗宇智、徐 

                勇、李潇雨、王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起止时间2013-2015

     

    主要进展

     

    项目针对前期研究开发出的铁、钛精矿混合还原熔炼—铁、钒、钛分离提取新工艺,联合重庆大学,对新工艺中间产品的应用、工艺废水的治理以及部分工序的扩大试验进行了系统研究。

    1.65KVA电炉还原熔炼制取钛渣和生铁样样品扩大试验。解决了前期试验中存在铁水温度偏低、钒还原率不高、铁水渗碳较难的问题,混合炉料V2O5还原进入生铁的回收率达到85.45%,生铁含碳4.20%,为后续工序制取了钛渣样品和含钒生铁样品。

    2.含钒生铁30kg级氧化提钒扩大试验。钒氧化率为91.95%,钒渣钒回收率为84.06%质量达到GB 5062-85标准FZ-17要求,解决了含钛较高的含钒生铁的氧化提钒问题。

    3.钛渣的初步除杂扩大试验。试验验证了除杂工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钛渣SiO2Al2O3除去率分别达到91.47%72.18%TiO2回收率98.34%,TiO2品位由58.16%提高到79.25%,达到了商品级酸溶性钛渣产品含钛要求。通过对初步除杂钛渣硫酸酸溶性试验研究,获得了钛渣TiO2硫酸溶解率达到94.48%的较好指标,说明初步除杂钛渣具有良好的酸溶性。

    4.初步除杂废水的治理与应用研究。取得了制取新型无机高分子净水剂的初步研究结果,絮凝沉降试验表明,废水浊度除去率可达95%以上,净水效果优于其它无机净水剂,获得了原创性技术。

    5. 细粒级高钛渣沸腾氯化技术研究。针对新工艺深度除杂获得的细粒级高钛渣(TiO290%产品,测定了高钛渣的流化性能参数、化学组成、矿物组成等相关理化性质,考察了细粒级高钛渣的流态化压力-速度特征、夹带逸出情况,完成了细粒级高钛渣的在沸腾氯化炉内的流动、分布和带出率等冷态实验研究获得了较为合理的针对细粒级高钛渣沸腾氯化的沸腾炉结构与流态化工艺参数。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公斤级热态沸腾氯化实验装置的设计,并已开始加工制作,为解决细粒级高钛渣沸腾氯化的技术难题奠定了基础。

    经过几年的研究,新工艺已趋于完善,技术经济指标稳定,较好地解决了铁、钒、钛三种金属的高效分离提取问题,提高了钒钛磁铁矿中铁、钒、钛三种主要有价金属的利用率,尤其是钛的利用率较现流程提高了近3倍,彻底解决了铁精矿中钛的利用难题。新工艺流程短,操作方便,设备投资少,几乎无废渣、废水排放,是当前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水平最高的绿色环保新工艺,具有较好的产业化前景。

    该项目已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专利授权3项,待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9篇。

     

     

    65KVA电炉还原熔炼

     

    含钒生铁氧化提钒

     

     

    2-7 攀西钒钛磁铁矿铁钒钛分离技术研究

    9月开学的第一周,李四光纪念馆联合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赴重庆、南京两地,分别开展“红色记忆:抗战中的中国科学家”宣讲活动。李四光外孙女邹宗平女士以“石迹耿千秋”为题,为两地同学们上了精彩的“开学第一课”。参加活动的有重庆大学、重庆森林实验小学三千余名师生,以及南京师范大学附中750名新高一学生。

     

    重庆森林实验小学宣讲活动

    邹宗平女士以现场报告及校内直播的形式,讲述了李四光的成长经历和科研之路,分享了他一生坚持追求科学真理,“用创造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的科学精神,以及不畏艰辛、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感人事迹。活动中李四光纪念馆还分别给三所学校捐赠了《看看我们的地球》、《走进李四光纪念馆》等科普图书。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宣讲活动

    “红色记忆:抗战中的中国科学家”宣讲活动重庆南京...

    2019年5月2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岩溶山区特大滑坡成灾模式与风险防范技术”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京召开。钱七虎院士、周丰峻院士、谭述森院士、张建民院士等项目咨询专家,科技部中国21世纪中心、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地质力学所等单位(部门)有关负责人出席了启动会。

    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地质环境脆弱,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群死群伤的灾难性滑坡频发。西南岩溶山区特大滑坡呈现出地质结构复杂、孕灾机理不明、致灾范围广、早期识别与预测难度大等特点,严重限制了岩溶山区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威胁着岩溶地区人居安全和社会稳定,危及着大型矿产能源基地、大型水利设施以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的安全运营。此次由地质力学所牵头实施的“岩溶山区特大滑坡成灾模式与风险防范技术”项目汇集了岩溶灾害领域10家科研单位,包括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体力学、测绘科学等多个领域在内的优秀学术骨干组成综合交叉研究团队以期从岩溶重大滑坡灾害及灾害链的孕灾背景、成灾机制、演化过程和防控问题出发,开展岩溶山区特大滑坡灾害孕育、成灾及演化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灾害早期识别与风险防控理论研究,为我国西南岩溶特大滑坡综合风险防范提供新理论和新技术方法。

    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张丹丹指出,该项目启动恰逢其时,要围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重点开展研究,加快成果转化,支撑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的业务发展。自然资源部中国21世纪中心仲平介绍了“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专项有关情况,针对科研项目管理要求以及项目启动、项目调整、中期检查、绩效考核以及有关专项管理的有关考虑事项和政策变化等内容进行了具体介绍。地质力学所邢树文表示将认真履行项目牵头单位职责、全力支持项目落实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项目任务。

    项目负责人李滨就项目的立项背景、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关键科学问题、总体研究方案、预期研究成果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各课题负责人分别介绍了课题的实施方案、目标任务及考核指标。

    论证专家对实施方案进行充分讨论和论证,并针对研究思路、成果产出、内部协调等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建议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聚焦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中迫切需求,进一步突出“早期识别与风险防范”主线,尽快实现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填补岩溶灾害研究领域空白。

    来自清华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长安大学、三峡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代表50余人参加了会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岩溶山区特大滑坡成灾模式与风险...

    “绿色融入矿业发展 科技推动产业升级”。5月24日,由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重庆大学、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煤矿安全管理云服务技术创新中心等联合主办的第二届(2019年)绿色矿业发展大会在重庆召开。

    在特邀报告专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胡泽松以“绿色矿山建设的思考与建议”为题,全面阐述了他对绿色矿山建设的认识。他提倡,绿色矿山建设要遵循“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基本原则,首先要树立新的资源利用理念。重新审视“采富弃贫”、“充分利用”、“低品位矿利用”的环境生态价值以及“尾矿利用”的环境生态价值,以建设绿色矿山为依据,确定其合理开发的边际,构建以生态修复为目标的矿业活动和绿色“三率”体系,防止过度的、掠夺式的矿业开发活动。其次用绿色矿山建设的理念指导矿业活动。不仅注重经济矿物组分的提取加工,更要关注对生态环境构成影响和危害矿物的脱除;矿业活动必须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避免破坏了再修复,提倡矿业活动中的环境生态修复,矿山环境修复方案要与矿山开发方案同论证、同备案、同实施、同检查、同验收。建立矿山生态保证金和相应的保险制度,切实保证“矿山环境修复方案与矿山开发方案”目标的实现。最后研发绿色矿业技术。包括绿色矿业勘查技术、绿色矿业生产技术、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形成相应的标准化体系。

    开幕式暨2018年度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颁奖会上,成都综合利用所与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签订了合作协议。

    IMG_5170

     

    IMG_5194

     

     

     

     

    成都综合利用所在第二届绿色矿业发展大会上提倡绿色...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下简称“环境监测院”)牵头,联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武汉地大信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等9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基于地质云的地质灾害预警与快速评估示范研究”项目(编号:2018YFC1505500)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标志着该项目正式启动,进入实施执行阶段。

    项目启动会上,与会领导充分肯定了项目负责人及研究团队的能力和基础,对项目的管理和实施提出了严格要求和建议。环境监测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组集中了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优势力量,环境监测院将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希望参加单位加强联系,相互配合,克服困难,把项目实施好,把成果应用好。

    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上,项目负责人周平根和各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项目和课题的实施方案。专家组着重对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质询和讨论,一致同意项目及其5个课题的实施方案通过论证。专家组强调,要做好课题之间的协调配合和方案的衔接,在完成本项目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注重后期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崔鹏院士指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着重处理好地质灾害预警的时效性与精度、区域性灾害与单体灾害、调查监测数据与评价参数、关联分析与机理分析、信息数量与信息质量等5个关系。

    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的相关部门负责人、项目依托单位负责人,崔鹏院士、李小春研究员等项目责任专家和咨询专家以及项目参加人员50余人参加了会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地质云的地质灾害预警与快速...

     

    谢学锦:应用地球化学家(1923.5.21生于北京)

    194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化学系。1980年当选为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谢家荣先生指导下开创和奠基了我国勘查地球化学事业。1979年提出“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指导全国许多单位,20多年来完成了600余万平方公里的采样分析与成图工作,据此发现了数百个工业矿床,特别是金矿。1988年开始推动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的标准化。最近致力于研究寻找我国隐伏巨型矿床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战略及全球大陆环境地球化学的监控。代表作有《区域化探》、《地球化学块体——概念和方法学的发展》、《全球地球化学填图》、《深穿透地球化学新进展》等。200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附件《院士传记》之谢学锦

     

    谢学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