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当地时间11月26日13时,“嗡嗡嗡”,久违的声音响起,右推进电机终于正常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重启双桨,奋力向位于东太平洋的工区驶去。然而,对船上的所有人来说,刚刚过去的70多个小时里发生的一切,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鬼知道轮机部都经历了什么!”

    “低速运行时右推进电机轴承部位声音和振动异常。”当地时间11月23日15时,轮机部二管轮耿强林在值班检查时发现了问题。

    闻讯后,轮机长耿志爱、大管轮李宗超、电气工程师郑正大马上赶到了舵桨舱,初步判断是电机轴承或者连接部位有问题,继续排查故障点。三个小时后,拆下联轴节,电机空转仍有异响,振动明显,轴承成为最大隐患。

    “问题严重了。“大家立即紧张起来。船长蓝明华告诉记者,右推进电机与右侧舵桨相连,为其提供动力,如果推进电机发生故障,就相当于“海六”的“右腿关节”出问题了。

    怎么办?这种“大手术”,一般来说都需要“住院治疗”,或者待停泊靠港后在厂家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下完成。显然,目前不具备如此条件,船已经离开夏威夷行驶到赤道附近,方圆5000公里都是海,无法寻找外援。

    去智利船厂维修,是最稳妥的方案,但路程太远、代价太大。单桨推进的速度仅接近正常航速的一半,如果仅靠一条“腿”蹦,中途不去工区开展作业,直接驶向最近的码头,也赶不上靠泊计划,再进厂修理,时间上吃不消,可能严重影响后续的南极科考任务。

    “自己动手吧!”轮机部主动请缨。有了这句话,“海六”临时党委书记孙雁鸣一直悬着的心稍稍安顿,但他也深知难度有多大:“这么大的故障,如果在船厂或者车间,有专业的拆装工具还好办一些,但船上的条件实在有限,以前还从来没做过,只能靠经验和技能。”

    缺少专业工具,说明书上没有完整的零部件结构图,更没有拆装工艺流程图……对于即将要面对的困难,老轨耿志爱心里也很清楚,但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担心和焦虑,“就算遇到问题,也不用害怕,总会有办法的”。

    位于二层的舵桨舱,犹如一个机器的迷宫,四周是各种大型设备,头顶管道密布,侧身走在里面,一不留神头就撞上了。

    将疑似有问题的轴承拆下来,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当地时间11月24日12时,在不足一人高,约2平方米的空间里,塞进了8个人,老轨、大管、郑师傅、助理电机员戴文军、机工方国明、梁安林、邱石、三管轮段开明,正忙得不可开交,轮机部其他人值完班后也陆续赶来帮忙。今早已经干了四个多小时了,他们刚刚又拆下一块“硬骨头”——动力输出法兰,即电机与舵桨之间的连接件。

    下午16时,坏消息传来:拆卸过程中,大家发现厂家随船提供的图纸与实际情况有差别。“按照图纸标识,轴承外面有道保护环应该是螺纹连接,但我们按照对应的方法却没法拆下来。”耿志爱的脸上不再有笑容,在和孙雁鸣、蓝明华和首席科学家邓希光商量后,决定向“家里”寻求支援。

    电话打通,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领导和船舶大队负责人听闻海上的突发情况,立即与国外设备销售方联系,希望获得更详细的拆装说明书。

    然而,新图纸传来,却是空欢喜一场:与船上的图纸一模一样,厂商也无法提供更多支持。

    “总会有办法的。”大管轮带着大伙儿反复地研究图纸上的加工尺寸,再结合各方面的验证,最后判断——保护环的连接方式应该不是螺纹连接,而是过盈配合。所谓过盈配合,就是为了确保轴套配合得尽可能紧密,一般在设计轴和套的配合时,有意将套的尺寸加工得比轴更小一些,然后通过加热套膨胀后安装到轴上,待温度冷却后达到“抱死”效果。这也意味着,在船上的既有条件下,拆卸难度超乎想象。

      

    轮机部船员使用液压工具拉离故障轴承 

     

    安装调试轴承 

     

    使用手动葫芦吊装联轴节设备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拆下轴承外的保护套后,就要拆卸轴承了,轴承也是过盈配合,而且直径近200毫米,和传动轴咬合得极为紧密,在狭窄的空间里,没有专业工具,人力也不可为,怎样才能拉出来?

    “需要什么工具,自己动手做就行了。”轮机部成员没有被困难吓倒,能想到的任何办法都要试一下,十八般武艺样样不放过,最后锁定了船上的液压工具,同时又是切割又是焊接“捣鼓”出好些件自制工具。尽管大家心急如焚,可每个人都清楚,这台主推电机是进口的精密设备,“娇气”得厉害,必须耐着性子一毫米一毫米往外拉轴承。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地时间11月25日12时,轴承顺利拆下,大伙儿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正如所料,马达的轴承磨损严重,即使手推都能感觉到明显滞阻。

    接下来的事情就更加明确了,换上备用的新轴承。于是,好不容易才卸下的每一个零件,又要艰难地重新装回去,有时仅仅装一个环就需要7、8个人忙上一个小时。

    次日早晨9时,通过加热膨胀,新“关节”终于装上了。17时,通过打表测量推进电机输出轴和舵桨输入轴轴线符合要求后,联轴节安装完毕,一切准备就绪。半小时后,耿志爱与驾驶台联系,开始测试。李宗超和郑师傅一左一右,侧耳仔细辨别声音,同时用手感受马达的振动。其它的小伙子们也没闲着,或是拿起扳手紧螺丝,或是俯身倾听周边设备的声音是否正常。

    “无异响,无振动。一切正常!”直到此刻,这台“外科手术”才算真正成功了。“太不容易了!”孙雁鸣反复地说:“这次海上抢修的难度史无前例,真没想到能如此迅速地顺利完成。”

    喜讯传到万里之外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张光学副局长也特意发来祝贺信息:“同志们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自修工艺值得称颂。”

    是啊,如此复杂的一台“手术”,完全以自己的力量完美解决,靠的是什么?回想起这三天来的一幕又一幕,我好像找到了答案。

    首先是担当精神。在海上遇到突发问题,无论“海六”临时党委,还是轮机部,都是沉着应对,不推诿、不畏难。身处深海大洋,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动力源泉。

    其次是“钉钉子”精神。在海上抢修的70个小时里,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难题,但比问题更多的是解决方案。在每一个重大关头,“总是有办法的”,这句话就会响起。正是凭着这股劲儿,一寸一寸地推进,才有了最后的胜利。

    最后是团队精神。无论是前方和后方的配合,还是“海六”上各个部门之间的支持,无不述说着“海六是一个无比团结的集体”。具体到轮机部,更让人印象深刻。

    发现故障后,我第一时间询问耿志爱,自己动手修有把握吗?“应该没问题,除了水下的部分我们没有条件修,其它的基本都可以搞定。”他既谨慎又肯定地回答。第二天,轴承拆不下时,我又问了他同样的问题。回答依然是,“应该没问题,我们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非常优秀,一定能找到办法。”

    抢修完成后,有一个场景始终在我脑中挥之不去。11月26日上午9时许,轴承已经装好了,接下来需要“对中线”,可怎么试误差都比较大。于是,分歧出现了,不同于大管李宗超的方案,段开明和戴文军提出了另外的想法。在逼仄的空间里,大家或蹲,或跪,或坐,或弯腰,或屈膝,手上拿着扳手、锤子或其他工具,想到什么就脱口而出。在这里,没有老轨、大管、大师傅、机工、助理这些身份,每个人都是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不为争出输赢高下,而是共同找寻最佳的答案,像极了一群学生在课间讨论数学题的场面。

    毫无疑问,这一场硬仗,“海洋六号”赢得漂亮,成功通过了考验。新的征途已在前方铺开,我们相信,只要有“海六精神”护航,未来将无坚不摧。

    “海洋六号”首次海上成功抢修“右电推”

    疫情防控就像一杯“苦咖啡”,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调好了这杯“苦咖啡”,让干部职工不仅暖身更暖心。

    2021年1月12-19日,廊坊市开展了为期7天的封闭管理。勘探技术所迅疾做出反应,制定应对措施,统筹协调各项疫情防控和处置工作。一是迅速封闭勘探技术所大门。严控小区人员出入,在院外小区居住职工将资料拷贝后迅速回家,及时切掉电源,确保用电等安全。二是成立业主群,及时公布封闭管理期间相关信息,包括核酸检测要求、物资采购方法和居委会通知公告等,为大家居家观察提供方便。三是后勤管理处在青年志愿者的协助下,配合社区组织开展两次免费核酸检测和一次入户全员核酸检测核实工作,提前规划布置场地,做到工作人员不遗余力,检测现场井然有序,检测人员不漏一例。四是后勤管理处安排人员吃住在综合楼,每天对办公楼、所大院进行至少一次的全面杀毒。五是食堂采取分餐制,为单身职工及家在异地职工提供一日三餐,为职工提供用餐保障。六是解除封闭前后勤管理处值班人员全员上岗,两个小时内累计办理发放出入证五百余张,确保大院居民顺利出行。

    城市,正在重启,勘探技术所也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疫情防控在于精准排布施策,相信久久为功,必能用“持久性”战斗夺取最终胜利,让全所干部职工度过一个平安祥和的春节。

    进行第二轮核酸检测

     

    筹备入户进行全员核酸检测核实工作

    勘探技术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2019年10月12~13日,应越南邀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主要负责人一行5人赴越南河内访问了越南地质矿产总局及越南河内矿业地质大学,分别与越南地质矿产总局副局长阮文原、越南河内矿业地质大学校长陈清海座谈。

    10月12日,在越南地质矿产总局,双方就地学合作达成三项共识,一是依托“澜-湄国家地学合作论坛”以及“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等活动,双方应保持高层密切交往,加强对话磋商,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关系;二是加强地球科学领域的合作,共同谋划、实施“东特提斯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大科学计划;三是加强双方技术人员交流与培训,提升能力建设;四是共建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共商“中心”章程及行动计划,共组“中心”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以及秘书处。

    10月13日,在越南河内矿业地质大学,双方就重启“中-越联合东南亚地质矿产学术研讨会”、续签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联合申报国际或两国政府设立的重大专项研究项目、加强“东特提斯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大科学计划合作、人才联合培养等事宜达成了共识,签署会谈纪要。陈清海校长表示非常愿意加入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学术委员会,发挥越南河内矿业地质大学学术优势。

    本次出访是执行外交部亚洲区域专项合作资金项目—“东盟国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的国际合作交流任务,出访所取得的成果对支撑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共建、加快落实“加强中国-东盟地学合作共同倡议”具有重要作用。

    成都地调中心境外地质室主要负责人及技术人员参加了本次出访。

    与云南河内矿业地质大学签署会议纪要

    成都地调中心访问越南地质矿产总局与河内矿业地质大...

    2018年5月末,地调局成都综合利用所一行赴美国芒廷帕斯稀土矿调研,参观了采矿场、选矿车间、冶炼分离车间、发电厂、试验室等设备设施,学习了美国矿山安全生产知识,并与矿山运营单位MP MINE OPERATIONS LLC(以下简称MPMO)CEO Dr. Colin Nexhip先生和首席技术工程师Peter Landi先生就矿山运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芒廷帕斯稀土矿是中国境外在运营的最大轻稀土矿山之一,稀土储量约1,669万吨,稀土氧化物(以下简称“REO”)约130万吨,REO平均品位为7.98%。芒廷帕斯矿山从1952年开始生产,在20世纪60至80年代期间曾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源。此后,随着中国稀土的发展壮大,受竞争压力和稀土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芒廷帕斯矿山于2002年关闭。2010年美国上市公司Molycorp投入巨资重启芒廷帕斯矿山,但由于技术、市场、财务成本等综合因素,矿山复产后持续亏损,Molycorp于2015年进入破产程序。

    MPMO公司由美国财团JHL、QVT和盛和资源联合成立,于2017年6月成功竞购了芒廷帕斯矿山资产,同年7月完成资产交割,开始着手恢复矿山生产。

    Dr. Colin Nexhip先生对成都综合利用所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他和Peter Landi先生一起详细介绍了芒廷帕斯矿山的运营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规划。据Dr. Colin Nexhip先生介绍,目前芒廷帕斯矿山复产工作进展顺利,随着技术的改进和工人操作熟练度的提升,矿山生产日趋稳定,产量持续攀升,5月份产量达到复产以来的最好水平,未来仍有良好的提升空间。

    成都综合利用所对MPMO团队在矿山复产过程中的努力表示感谢,对矿山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对芒廷帕斯矿山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对全球稀土产业发展前景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双方均表示了保持持续沟通的意愿,希望共同努力促进全球稀土产业的健康发展。

     

    国外网站对成都综合利用所一行访美的报道:

    During the last week of May 2018, a delegation from Institute of Multipurpose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 visited the Will Scarlet rare earth elements mine in Southern Illinois. The Will Scarlet mine is considered the largest coal-based rare earth elements mine in the USA. It is particularly unique due to high levels of NdPr and other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 The Will Scarlet mine is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due to the fact that it was once once of the largest coal mines in the USA and suffered from substantial acid mine drainage. The Will Scarlet mine is now a model for new “rare earth elements” harvesting from acid mine drainage (AMD). Increasingly, industrial rare earth element customers are seeking to access “recycled” materials that are part of the green supply chain. The link below provides access to several videos that feature Professor Rick Honaker from the University of Kentucky discussing the unique features and rich rare earth elements at Will Scarlet mine.

    译 文:2018年5月底,地调局成都综合利用所代表团受邀参观了美国伊利诺伊州南部的Will Scarlet稀土矿。Will Scarlet稀土矿是目前美国最大的煤基稀土矿,其镨、钕和其它重稀土元素含量较高。Will Scarlet稀土矿的稀土富集模式较为特殊,作为曾经美国最大的煤矿之一,闭坑后,煤尾矿中的稀土元素通过酸性废水(AMD)的作用被浸出并富集,是一种绿色稀土资源。目前,越来越多的稀土下游用户正在寻求这类绿色稀土资源以作为其绿色供应链的一部分,因此其该类型稀土资源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在访问过程中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代表团与ERP集团公司和肯塔基大学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双方也表达了进一步合作的意向。

    成都综合利用所代表团赴美国芒廷帕斯稀土矿山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