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36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雷晓东(右)向专家介绍野外工作情况。

    “我们在延庆的工作区域有一片正好位于2022年冬奥会的场馆规划区,通过测量,如果这片区域的地热资源符合开采要求,未来有可能为冬奥会冬季供暖需求提供清洁能源,为绿色办奥运提供支撑。”雷晓东满怀期待地说。

    新年刚过,北京市地勘院物探研究室副主任雷晓东又接到了新的任务,1月17日,他所负责的延庆地区地热资源调查工作刚刚通过野外评审验收,剩下的主要是内业了。“我们在延庆的工作区域有一片正好位于2022年冬奥会的场馆规划区,通过测量,如果这片区域的地热资源符合开采要求,未来有可能为冬奥会冬季供暖需求提供清洁能源,为绿色办奥运提供支撑。”雷晓东满怀期待地说。

    2008年7月,雷晓东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毕业,进入北京市地质勘探院华清地热公司工作。刚一报到,他就前往内蒙古大草原,参加刚启动的《内蒙古东乌旗海勒斯台陶勒盖地区铅锌多金属矿普查》项目,主要工作任务是开展地球物理勘探,寻找隐伏矿产资源。

    在大学里,雷晓东学的是水文地质,对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并不熟悉,因此在报到之前,他就买了许多物探专业书籍,专业上有什么不会的就学,不懂的就问,出发前他就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项目组工作区域位于乌珠穆沁草原,与蒙古国接壤,水草丰茂、牛羊遍野,小说《狼图腾》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被喻为草原上最后的“天堂”。风景虽然优美,但是对地质工作者来说,困难也不少,交通不便,补给困难,夏天的烈日蚊虫、冬天的暴雪狂风,都在考验着刚参加工作的雷晓东。

    那段时间雷晓东从未有一日懈怠过,每天早晨5点多钟就起床,吃过早餐带上干粮,出野外采集高质量数据,往往要忙到天黑后才能回到驻地,晚上他还主动承担起数据处理任务。稍后空闲,他又捧起专业书籍,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本本地啃。这样一干就是三个多月,雷晓东的辛勤努力和付出,让他有了飞跃性的进步,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从一个物探新人迅速成长为项目组的技术骨干。

    单位里比雷晓东年轻的同事都喜欢叫他“东哥”,提起他,大家总是异口同声地说:“东哥爱学习。”因为不是物探专业科班出身,雷晓东特别注重这方面的知识,他读了地球物理前辈刘光鼎院士、汪集旸院士、刘士毅先生以及其他多位著名学者的书,每天坚持看两篇专业论文、每周一篇英文论文,认真翻看单位物探前辈写的报告。工作之余,他还积极与国内物探领域的专家交流,主动向他们学习,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刘士毅先生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除了专业书籍外,雷晓东还爱看历史书籍和名人传记,坚持学习英语,每天睡觉前和早起后,总会先看上几页书。

    学习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往往一到关键时刻就能显现出作用来。2009到2010年,北京市地勘局引进了两套价值昂贵的进口勘探设备GDP-32Ⅱ型多功能电法工作站,主要用于地热资源勘探。当时大家谁都没有接触过这套设备,雷晓东勇敢站了出来,带领其他年轻的技术人员,认真研究使用方法,很快就掌握了操作方法,为后期的地质勘探与地球物理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原来的时候,物探数据采集和处理分别由外业和室内人员完成,室内数据处理的结果经常不能及时反馈给外业工作人员,造成了工作失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雷晓东严格要求自己,白天采集的原始数据,晚上一定要处理完毕、形成图件、分析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并及时调整第二天的工作。

    每次单位有新来的同事,雷晓东总不忘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再仔细的观察也不如实地测量来得精准。”2011年,在实施《北京城市地质土壤调查与评价》项目时,为了取得合格的样品,雷晓东和同事深入密云、平谷和门头沟部分人迹罕至的深山中取样,至今手上还留有当时工作时的伤疤,“只是受了点轻伤,最可怕的是迷路,有些地方GPS会发生信号漂移,下山的时候一下子就找不到方向了,那样的情况下,就算是在北京也很危险,幸运的是,我们摸索着走了一段,又找到路了。”这些在野外遇到的危险,雷晓东很少讲,怕家人知道了担心。

    天道酬勤,2014年,雷晓东考入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15年,他顺利通过了地球物理勘探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认证。

    “你们现在在什么位置?”2016年深秋,在前往延庆项目工作组的路上,雷晓东不停地打着电话询问,在田野间找了很久,还是没有发现工作小组的身影,过了一会儿才知道,原来当天上午的工作很顺利,原本要一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只用了半天,大家决定抓紧时间转移到下一个测量点。

    北京市地勘局党委的杜钰记得大约半年前,项目小组在大兴区工作,她随着领导去探访,往往是他们刚赶到一个地点,得知项目小组已经完成工作赶往下一个地点了,“花了两三个小时,我们愣是没有找到。”最后,领导放弃了,直接到项目组的驻地等着队伍收工。很多时候就是这样,项目任务重,时间紧,地质队员在野外必须争分夺秒开展工作,为了保证质量还要反复观察,很少能停下来歇息。

    半个小时后,雷晓东赶到了新的测量点,工作组的厢式货车停在空旷的田野边,同事用铁锨铲出一个直径50厘米深5厘米的圆坑,雷晓东边用铁锤沿着坑边一根根敲入铁钎,边说:“用这种多功能电法工作站找地热资源,是目前用得最多也是最成功的方法。”而在不远处的野鸭湖附近,还有另一组地质队员,正带着仪器进行氡气测量。

    2016年,北京市地勘院开展了涉热业务整合重组,成立了物探研究室,年轻的雷晓东挑起大梁,全面主持业务工作。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热库,从地表往下正常增温梯度是每1000米增加25~30摄氏度,我们熟知的温泉就是以水为介质把地球热量带到地表,现在也可以用钻探手段将地下几千米的热水引上地表,因此浅层地温能和水热型地热资源是可持续开发的重要清洁能源。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鸟巢国家体育场就使用了可再生地热能源,当时被认为是绿色奥运的重要部分,而目前京津冀地区采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占全国利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总面积的20%,是我国浅层地温能开发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延庆地区具有丰富的浅层地热资源,地热水出水温度最高可达65摄氏度,能够达到供暖要求,在减少污染物排放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一谈起熟悉的工作,雷晓东就格外兴奋,“我们也希望通过对延庆这一区域的地热资源调查,找到最优质的开采区,不仅是为2022年的冬奥会也为整个北京提供清洁能源,为首都的蓝天贡献一份力量。”

    伟大的事业往往离不开无数平凡个体的默默奉献,进行地热资源勘测时,多功能电法工作站往往只留下一个人看守仪器,监测数据,其他的组员则四散开去,开始各种测量。深秋的野外寒风刺骨,裹着军大衣还直哆嗦,“留守的组员不能离开,虽然挨冻,唯一的好处是离车近,能喝上口热水,在外面跑线的就只能啃几口干粮对付一下了。干地质工作吃这样的苦是经常的,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就想着尽快把工作做完做好。”雷晓东说。

    不辞风霜为地热

    9月11日,为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丰富离退休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组织离退休职工到宜昌市城郊生态第一村官庄参观,感受宜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官庄素有“宜昌后花园”之美称。近年来,官庄村以创建宜昌市城郊生态第一村、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中心村、全市现代农业示范村、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样板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村等“五村”为目标,努力打造美丽宜居宜游官庄,促进村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殊荣。

    130余位老同志分乘四辆大巴前往官庄。大家首先来到狮子山观景平台,在那里可以俯瞰官庄全貌,“最是橙黄橘绿时”,漫山遍野的橘树果实累累,处处一派丰收景象!登山过程中,大家相互鼓励,边爬山边拍照,一路欢声笑语。特别是91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赵祥山也不甘示弱,他执意不让别人搀扶,边走边看,兴致盎然,一步一步稳稳地登上观景台。

    随后,大家来到三峡柑橘博物馆进行参观。博物馆集中展示三峡地区柑橘产业的文物史料、历史进程和产业现状。馆藏的三百多幅图片和一百多件实物,从不同侧面向人们展示了柑橘在三峡地区悠久的种植历史。

    这次参观的老同志中有几位曾经在官庄插过队。他们的心情特别激动,总想找寻一点点过去的影子,可惜怎么都找不到过去的样子:“变化实在太大了!认不得了!”老同志们都说,宜昌市这几年发展太快了,农村变化太大了,官庄太美了!

    此次参观活动不仅为老同志们放松心情、回归自然提供了一个机会,更为老同志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大家由衷地感谢中心党委和领导的关心。他们共叙友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深深感受到宜昌发展的成就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纷纷表示这次活动既开阔了视野,又交流了感情,非常好!

    为组织好这次活动,离退休管理处周密筹划,精心安排,确保安全,保证了活动圆满成功。

    参观博物馆

    合影留念

     
    武汉地调中心组织重阳节活动

     

    龙抓崖

     

    双龙大裂谷

     

    ■基本情况

     

    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境内,总面积约108平方公里,园内集崮、谷、泉、洞、崩塌灾害,不整合接触面,寒武系中下统层型剖面等多种地质遗迹于一体,崮形地貌各个生成发展阶段在园内均有完整的实物展现。园区自然景观原始,生态环境良好,是一处集自然性、典型性、稀有性、多样性、完整性、系统性为一体的地学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的理想场所。

     

    熊耳山为距今5亿年前的浅海相沉积的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地层,山体上半部的石灰岩受断裂构造影响,长期的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及溶蚀作用,使张性裂隙渐变发展形成裂谷。

     

    1668年,爆发我国历史上罕见的郯城大地震,释放能量约为1976年唐山地震的11倍,地震震中正处于“郯庐断裂带”主体范围内。该断裂带是我国东部最大的一条地震断裂带,长2600千米,宽160千米。熊耳山大裂谷便是由此次地震形成的天然大裂谷,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有史料佐证的特大地震山体崩裂遗迹。

     

    熊耳山公园内重峦叠嶂、沟壑纵横、湖川相连,涓涓细流汇成飞流瀑布,经年不息。下游的龙床风光和抱犊平湖碧波荡漾、秀丽迷人,为游客营造出一个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

     

    熊耳山海拔483米,呈东西走向,东西绵延6公里,南北宽2公里,横卧在北庄镇,是一典型的低山丘陵。远远望去,熊耳山像一只大白熊,头东尾西地横卧着,主峰像一扇张开的熊耳,故名熊耳山。

     

    熊耳山特殊的横断山脉为景区造就了奇异绚丽的天然溶洞群,黄龙洞、巨龙洞和卧虎洞各具特色,其洞天互映、崎岖深邃,石笋、石柱、钟乳石形态各异,形象逼真,蔚为壮观。

     

    ■特色景点

     

    双龙大裂谷:受差异性风化剥蚀和重力地质作用等影响,形成较大规模的张性裂隙,是崮形地貌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裂谷一侧的岩体受重力、地震等因素影响,逐渐倾斜、崩塌、坠落而产生崩塌地质灾害。原山体逐渐风化剥蚀而形成山顶平平、边缘陡峭、山肩斜缓的崮形地貌景观。

     

    龙抓崖:是典型的崩塌地质灾害遗迹,满山遍野布满奇形怪状的巨石,大者重达千吨,小者几十吨,石石相叠、错落有致、形态各异,仿佛刚从山顶滚落一般。站在巨石之上,闭目凝神,300年前那山崩地裂的轰鸣声仿佛在耳畔回响。

     

    卧虎洞:位于熊耳山北侧,洞内遍布钟乳石、石笋、石柱,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形成的玉石屏风、雄鹰翱翔、观音高坐、鲲鹏展翅等自然象形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黄龙洞:被誉为“北方第一窟”,为产于5亿年前石灰岩内受断裂控制的喀斯特溶洞。洞口向南,有石阶相通。洞口呈半月形,被一棵千年古槐半遮,洞内分前后两厅,因后厅壁上有两条黄色钟乳石似蛟龙附壁盘蜒而得名。

     

    ■沟通交流

     

    熊耳山于1999年底因双龙大裂谷的惊现逐渐被引起重视,2000年开始开发建设;2001年12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9月,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在首届“中国人游山东=我心中最美的齐鲁十景”评选活动中荣获“山东十大优秀景点”称号;2003年10月,国土资源部、枣庄市委市政府在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举行揭碑开园仪式;2004年以来,先后投资300万元打通了另一条裂谷,目前黄龙洞正在引资建设之中;2004年6月,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其独特的面目,展现在首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2006年12月,熊耳山地震遗址被国家地震局评为国家级崩塌开裂地震遗址,熊耳山地震科普馆被国家地震局命名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
      为庆祝建党93周年,根据中国地调局地科院水环所党委统一部署,6月24日,所团委组织广大青年干部到河北省石家庄市博物馆参观《历久弥新 丰碑永存—焦裕禄事迹史料文献陈列》展览,重温焦裕禄事迹,学习焦裕禄精神,接受心灵的洗礼。纪委书记张民福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广大青年职工4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展览大厅内,一张张珍贵的资料图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生动诠释了焦裕禄同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大家认真观看着图片展览和影像资料,仿佛又回到了焦裕禄带领群众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场面。

      50多年前,正是凭借着顽强奋斗,焦裕禄带领和激励兰考人民创造了驱除“三害”的奇迹。面对黄沙漫漫、盐碱茫茫,冰凌遍野、枯草抖动,他没有丝毫退缩和畏惧。“就是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的豪言壮语,“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的铮铮誓言,不仅温暖了百姓的心,也激发了干部的斗志。盘踞已久的灾害和贫穷,被顽强拼搏的钢铁意志和敢于胜利的英雄气魄渐渐击退。参观后大家无不被他的先进事迹所震撼,对焦裕禄为党为人民衷心耿耿的精神所感动。

      “楷模书记焦裕禄,人民公仆好干部。为治风沙涝碱害,实地调查寻出路。艰苦勤劳不畏险,忍受病痛吃尽苦。志改兰考为百姓,忘我牺牲干劲足。惜愿未酬身先去,但求来生续宏图”。地下水开发利用研究室刘少玉研究员在学习焦裕禄先进事迹后即兴赋诗一首抒发其深切感悟。

        纪委书记张民福要求大家深刻理解焦裕禄精神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调研时强调的,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务实作风,“敢叫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要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深入查摆自己的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像焦裕禄同志一样,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要不断巩固和扩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为适应地调转型、推进创新试点、优化发展格局、服务生态文明、再创事业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

      通过参观学习大家一致认为,焦裕禄同志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的事迹震撼人心,荡涤灵魂,催人奋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大家纷纷表示,要切实把焦裕禄同志的优秀品质铭记在头脑里、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在工作中,加强党性修养,树立良好作风,以为民、务实、清廉的精神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参观学习焦裕禄事迹展览


    观看焦裕禄文献纪录片


    全体代表合影留念
    水环所组织青年干部参观焦裕禄事迹展览

    2020年6月18-22日,为落实局领导有关批示要求,促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推进落实部、局工作部署,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管理服务部门多部门联合,结合“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走出办公场所,深入秦岭腹地四个项目组,就野外一线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建设、重点工作统筹推进、管理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干部职工“四态”、安全生产、后勤保障等方面开展检查调研,征求野外项目组对中心工作的意见建议,并看望慰问野外一线干部职工。

    六月的秦岭,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天蓝蓝,水清清,漫山遍野,郁郁葱葱。五天1100余公里的行程中,调研组先后来到位于汉中市勉县的秦岭南部灾害地质调查项目组、位于安康市平利县的陕西安康地区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组、位于商洛市洛南县的关中地区氦气资源调查项目组和河套盆地及外围油气资源战略调查项目组驻地及工作区。调研组每到一个处,都怀着激动的心情,聆听项目组干部职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4月在秦岭考察时“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的讲话精神的感悟。通过听取项目工作进展情况,共同畅谈工作创新思路,再次激励大家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工作定位,落实部、局党组要求,发挥中心在西北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主动融入秦岭保护、国家公园建设和脱贫攻坚战略,对接地方政府需求,积极支撑秦岭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调研组向一线职工通报了中心近期有关工作进展,与项目组就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宣贯中心相关规章制度,详细解答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叮嘱一线职工做好疫情防控,注意安全防护,做好防洪防暑工作。调研组代表工会为项目组送去生鲜食品,送去全中心干部职工对他们的牵挂与慰问。

    调研过程中共发现野外现场危险源识别不规范等问题34个,现场解答职工关心的公积金提取、职称评定等问题32个,梳理提出将业务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等整改建议15个。

    此次调研促进了管理服务部门干部职工进一步提高推进管理改革与创新的自觉性,增强聚焦主责主业的主动性,深刻理解党建、管理、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管理服务部门干部职工努力提升管理服务支撑业务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将管理服务工作落实落细落小起到了积极作用。

    野外工作现场调研

    慰问野外项目组

    与野外一线工作人员座谈

    西安地调中心开展野外工作调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