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七月的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天蓝云淡。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出现了十几张年轻的面孔,他们手持仪器来到一块植被较为茂盛的区域,娴熟地操控装备进行草原类判别、草原型辨识、高度测量等草原调查工作。他们正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草原资源调查项目组的小伙子们。

    我国高度重视草原生态保护工作,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第一次全国草地资源调查,形成了一批较完整的草原资源成果。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因素影响,目前,我国草地资源与生态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前的调查数据已不能准确反映现状,无法满足宏观决策和草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亟须通过调查获取和更新数据资料。“我们就是为草原做体检的人。”小伙子们自豪地说。

    查明内蒙古草原资源现状

    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天然草原面积达3.9亿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1%。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草原面积最大的省份,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7%。自2020年始,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的统一部署安排,中国地调局呼和浩特中心主要承担起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资源调查工作。

    据该中心主任李海广介绍,随着全国自然资源管理新体制的建立,为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服务,成为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的新使命。该中心自承担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资源调查及试点任务以来,科学统筹,积极谋划,引进研究机构的专业团队,为草原资源调查取得优质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7月,该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开展业务合作,组建了10个调查工作组,共计36人,计划在40天时间内完成922个外业调查项目,涉及区域覆盖了内蒙古的大部分草原。

    “这次调查样地共涉及6个草原类,分别为温性草甸草原类、温性草原类、温性草原化荒漠类、温性荒漠草原类、温性荒漠类、地草甸类,需要查明草原类型、植被生物量、覆盖度、高度、优势种等属性,最终将提交内蒙古草原资源外业调查报告。”项目负责人索晓晶介绍道。

    除了进行常规的草原资源调查以外,该中心还引入新设备,启动了锡林浩特市草原资源试点工作,开展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和草畜平衡研究,进一步查明锡林浩特市草原资源主要优势种和产草量。研究成果可助力当地政府科学确定载畜量及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指导草场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调查作业现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021年3月,我国印发了《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要整合优化草原调查队伍,健全草原调查技术标准体系。未来,我国将构建以国家队伍为主导、地方队伍为骨干、市场队伍为补充、高校院所为技术支撑的全新草原调查监测组织体系。

    针对草原资源调查任务新、技术弱、基础差等问题,中国地调局呼和浩特中心草调项目组组织了室内基础理论学习,为项目组成员讲解草原资源调查的概念、分类及调查基本流程;在此基础上,又聘请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介绍草原资源调查的基本情况,开展现场样地调查培训,围绕草灌样方调查和高大草灌样方调查等展开实训,耐心细致地解答项目组成员在实操中遇到的问题。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7月15日,该中心吹响了向草原进军的冲锋号,草调项目组闻令而动,按照“主攻东部,兼顾西部,分工作业,协作推进”的原则,分批开赴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阿拉善等作业区域。

    记者跟随第三工组来到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通过连续多日的朝夕相处,对草原资源调查工作有了新的认识:这项工作原来大有学问——

    在一片植被长势较有代表性的区域,索晓晶向记者介绍:“我们选择在这一片开展调查,是因为这里的草地具有普遍性,调查结果能反映出该区域植物的生长情况。”

    行进至一片带有洼地的草原区域时,植被虽然长势良好,但工组却没有停留。技术负责人高贺解释道:“虽然洼地周边植被长势良好,但在草原上不具有代表性。”

    在具体的调查环节中,成员们先圈起一米见方的范围,在上面覆盖一个网绳间距10厘米的网兜,然后调查这一区域内有多少种草类、草的高度等各种数据,再拿出相机拍照留底,并在平板电脑上录入原始数据,最后用剪刀小心翼翼地从草根处把植被全部齐根剪下,装进事先准备好的样品袋。科室负责人项磊表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带回基地进行烘干处理,然后通过对样品再次称重,分析该区域植被的产草量。

    野外调查期间,各工组对所承担的调查区域绘制了样地工作部署图,对调查样地进行了整体规划部署。所有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严格按照调查规范选取样地、样方,填写调查App和纸质表格,拍摄调查照片。就这样,一个一个数据汇聚在一起,描绘出了内蒙古草原资源的现状。

    宝剑锋从磨砺出

    中国地调局呼和浩特中心草调项目组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不足30岁。项目组成员大多是九零后,在大学期间的学习专业基本与现在的工作没有关联。面对新的领域,他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跟随专家现场实习,为高质量完成调查任务打下了基础。

    七八月份的内蒙古大草原,晴天时,强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雨天时,大雨往往毫无预警且来势凶猛。极端的天气给草调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下午时分,经过暴晒后的马路至少有四五十度,车胎温度升高极易出现爆胎。有一次,项目组在达茂旗满都拉地区调查时,就遇上了爆胎。因为草原幅员辽阔,从驻地到工作地路途遥远,他们在路上足足等了四五个小时才等来救援车辆,回到驻地时已接近凌晨。

    草原是各种鼠类活动频繁的场所,鼠疫防控不容小觑。野外调查期间,项目组偶尔会接触到带有病菌的鼠类粪便,因此消毒水、酒精纸巾是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在被蚊虫叮咬时,他们也只能强忍着各种瘙痒与不适,不敢随意用手擦拭或拍打。

    如果说森林是“肺”,湿地是“肾”,那么草原就是“皮肤”,是陆地生态之基。据统计,我国草原总碳储量近400亿吨,是仅次于森林的第二大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草调工作对内蒙古大草原畜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除了通过调查提供精准数据外,还将为保护天然草场有序化生长、鼓励牧民有序化放牧、发展草原旅游文化提供支撑。

    经过两年的磨炼,中国地调局呼和浩特中心草调项目组已成长为我国专业的草原调查力量,未来必将为草原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锻造一流草原资源调查劲旅

    “看板”原意为供阅读之板或者传达生产任务的卡片。最初是丰田汽车公司20世纪50年代从超市的运行机制中得到启示进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生产、运送指令的传递工具,分为管理看板和生产指示看板两大类。

    “看板管理”是通过看板运行达到全过程控制的一种目视化管理的技术和手段,随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出现的“电子看板”符合信息化管理新趋势,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

    一、“电子看板管理”是加强预算财务管理的有效手段

    1.“电子看板管理”是预算财务管理的工具之一

    预算财务管理是对所有财政资金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预算财务“电子看板”通过看板及时传达工作指令,对预算执行等情况一目了然,是发现预算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使其暴露并预警,及时采取对策的行之有效且直观的手段,是实施预算财务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2.“电子看板管理”是上下级管理决策和各环节过程衔接沟通交流的手段

    作为一种高效的管理手段,“电子看板”利用信息化手段,将预算执行过程通过相关媒介,直观清晰地显示出来,领导、各层财务管理人员、项目组人员可以直观地看到任务量、完成时间、进度安排等要求,实现“可视、准时、高效、沟通、共享”。“电子看板”由此成为上下级预算财务管理决策的工具,是预算财务管理各环节衔接沟通交流的手段。

    3.“电子看板管理”是提高预算财务管理水平科学化的新方式

    通过有效使用“电子看板”,来推行预算财务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良好的影响。

    一是科学管理,便捷统筹。一方面,看板上的数据、计划等,可根据不同项目、不同经济活动的内容和用途,详细划分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和预算科目,利用实时查询系统与数据对比系统,进行数据信息的自动分类、汇总和传递工作,实现财务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更便于领导进行科学判定、决定或跟进;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揭示公布出来的预算信息,可增强职工对进度、执行情况的直观感受,并强化责任心。

    二是加强联动,统一认识。利用看板平台,有助于落实预算执行主体责任,便于财务和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定期进行预算执行协调,共同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同类型的项目采取不同的措施,保证预算执行。并且可以通过看板来引导员工统一认识,朝共同目标前进。

    三是动态监控,有效执行。根据看板内容,领导、财务工作人员、项目组成员等可以通过相关权限登录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上,进行相应的查询、填报、监督工作,实时监控资金运转情况,做到无预算不支出、超预算不报销,达到预算的刚性约束。并且可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公开,方便单位领导、部门领导、项目负责人按权限查询预算执行情况和借款情况,可根据不同要求对不同类型的项目进行控制管理,实现预算和核算的紧密结合,便于单位预算状况梳理和动态控制。

    二、“电子看板管理”在预算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实例

    1. 高校预算财务电子看板管理

    “高校财务管理驾驶舱”是一款教育部定制的管理信息系统,为高层管理层提供的“一站式”决策支持。该系统有4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1)不同用户进行权限管理。“高校财务管理驾驶舱”利用“1+N”的形式,实现了分层级、分角色管理。对教育部(1)主管领导和预算财务主管部门,开放所有高校(N)数据;对各高校财务部门,开放本校数据。根据不同用户角色,赋予不同权限:对教育部主管领导赋予查询、审核、警示权限;对教育部主管部门赋予审核权限;对各高校财务部门赋予业务处理权限;对其他相关人员赋予查询权限;对管理员赋予维护权限。

    (2)不同平台实现集成管理。“高校财务管理驾驶舱”利用顶层设计,实现了跨平台集成,并且利用平台多模块集成从而达到预算全口径、全流程管理。一是基于已有的70余所部属高校的数据库,按照“统一权限、安全控制”理念设计信息系统,将平台划分为预算、收入、支出、结余、报表等多个模块,实现统一管理。二是在平台上添加监测预警功能,实现动态监测、及时报出。利用“高校财务管理驾驶舱”可以实时监测高校资金运转情况,根据实时数据,自动生成输出报告,亦可对异常关键指标及时预警并挖掘分析。三是平台上显示出的预算财务信息也可以为教育部和各高校的管理工作提供对比数据的基础资料。一方面,可以形成高校间的预算财务情况对比,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单位内管理的各种对比。各学校内部,可在不同年度实现纵向对比,在不同部门、不同项目实现横向对比,在同一项目不同科目实现进展对比等。

    (3)不同形式表现可视管理。“高校财务管理驾驶舱”主要利用了图表和颜色区分等形式使得管理数据便捷可视化。一是使用图表直观表现关键指标的变化。通过各种常见的图表(速度表、音量柱、预警雷达等),由使用者选择自己偏好的图表类型,形象标识高校预算运行的关键指标。二是使用不同颜色对关键指标进行预警提示。如对预算执行指标,采取不同颜色提示预警。

    (4)不同需求开展定制服务。“高校财务管理驾驶舱”还可根据管理需求,开展专业领域、专业功能的定制服务。

    2.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预算财务电子看板管理

    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预算财务“看板管理”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电子看板”,即与预算、财务管理相关的4个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管理系统、地质调查项目决算管理系统、财政资金预算执行管理系统、地质调查项目经费验收管理系统等;另外一种是印发的相关手册、工作指南、制度汇编、工作流程等。

    (1)预算资金实现全口径管理。对广州海洋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环境监测院、武汉地调中心、发展研究中心等5家地调局直属事业单位的调研结果显示,各单位现行的全口径预算管理,预算资金范围包含基本支出、基建支出和项目支出等。

    (2)资金执行实现全流程管理。各单位基本实现了预算全流程管理。调研显示大部分地调局直属单位的4个信息系统独立运行,预算管理以线下编报审批为主,信息化程度低,对于看板应用经验较少。发展研究中心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和广海局预算经费管理系统较有借鉴价值,初步实现了利用“电子看板”实行预算全流程管理。

    (3)发展研究中心“电子看板”建设。发展研究中心通过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与局4个管理信息系统对接,集成为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按照预算、收入、支出、结余、报表等多个模块,对不同层级用户,根据不同权限提供直观可视的关键指标分析、对比、提示、预警等功能,财务管理部门可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形成报表。

    一是以用章、费控和线上数据合法性为抓手,基于“地质云”构建全过程、全业务链、多层次、协同的精细化业务管理系统。

    二是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业务管理系统形成了有效的对接。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分为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成果管理等8个模块,其中经费管理包括了预算管理、在线报账、结算付款、统计报表、综合分析等5个方面,全部实现电子档案管理,可以通过影像形式实现看板管理,并能与自然资源部经费管理系统(如财务账务系统、各银行系统)无缝对接(见图1)。

    图1 发展研究中心综合业务管理系统

    三是业务与财务一体化协同管理。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构建原则是“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业财一体化、管理服务化”,其中业务与财务一体化协同管理模型(见图2)是核心。平台通过“业务数据可追溯,财务数据有依据”来实现精准管理,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项目管理业务嵌套财务信息发起,全方位动态立体管控业务活动;二是财务管理源于业务活动数据,全过程痕迹化,可追溯、及时、透明、准确、完备;三是流程审批标准化、规范化;四是业务逻辑刚性制约、在线审计。

    图2 发展研究中心业务与财务一体化协同管理模型

    四是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实现项目全流程综合管理,其中预算管理与业务管理同部署、同进行,贯穿项目立项申报、项目生成、设计评审、项目实施、成果管理、资料汇交6个阶段,在项目实施阶段,严格经费控制、实现在线报销。

    五是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努力实现“业务+预算刚性控制”作用,通过系统刚性约束费用报销,无预算不开支、超预算不得报销,真正实现费用管控的事前审批、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贯穿于整个业务的全过程,实现预算的刚性控制。

    六是实现动态监测、及时报出功能。通过平台实时监测资金运转情况,可对预算执行率等异常关键指标及时预警并挖掘分析,并能根据实时数据,自动生成输出报告。

    七是财务管理实现业务流、财务流、实物流的协同,实现了“管理业务化-业务表单化-表单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信息智能化”。根据不同用户角色,赋予不同权限,实现分层级角色管理:对分管领导赋予查询、审核、警示提醒等权限,对业务处室及相关管理处室领导、项目负责人赋予审核权限,对财务处工作人员赋予业务处理权限,对其他相关人员赋予查询权限,对管理员赋予维护权限。

    财务人员对经费管理包括经费综合管理、预算执行浏览、年度预算执行以及劳务费发放管理4个模块,可生成项目预算执行率、预算月执行率、经费支出日统计等图表查看,亦可对单个项目进行查看分析。利用图表可实现单位内管理的各种对比挖掘展开功能。可在不同年度实现纵向对比,亦在不同部门、不同项目实现横向对比,在同一项目不同科目实现进展对比等。

    同时,使用图表能直观表现关键指标的变化。通过各种常见的图表(速度表、音量柱、预警雷达等),由使用者选择自己偏好的图表类型,形象标示资金运行的关键指标。并且还使用不同颜色对关键指标进行预警提示。如对预算执行指标,采取不同颜色提示预警。

    三、地调局预算财务“电子看板管理”的难点和问题分析

    1.难点

    (1)技术难点:平台建设。预算管理的基础数据量多,手工进行统计工作量很大,研究开发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预算编制、执行的效率和科学性,首先需要在平台建设方面需要注意系统的完善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2)实施难点:多系统跨平台对接。预算看板需要实现与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地调局以及银行系统的跨平台对接。在地调局升级一级预算单位,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新形势下,首先要制定地调局层面的预算财务看板管理工作规划,督促各单位执行;其次要分步做好与财政部、地调局以及银行等系统的对接,减轻各系统录入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3)内容难点:内容多,流程复杂。单位预算管理要实现全口径、全流程管理,涉及到预算、收入、支出、结余、报表等内容。一是预算看板管理需要提供直观可视的关键指标分析、对比、预警等功能,而关键指标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二是系统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拓展完善,还需要配置相应的系统主动提醒功能。

    2.存在问题

    一是地调局及大部分直属单位对已有的4个信息系统分散运行与维护,未能集成为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管理,提供直观可视的关键指标分析、对比、提示、预警等功能。

    二是各直属单位采用的预算、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较为单一,主要为预算支出方面,导出数据以EXCEL居多,缺乏图表等直观表现形式。

    三是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生成的各类报告,图表一般需要后期绘制,缺乏自动生成的功能。

    四、对策建议

    1.建立“1+N”预算财务管理“电子看板”

    依托“地质云”平台,通过一个界面入口,整合各单位预算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跨平台集成为“1+N”预算财务管理“电子看板”,其中“1”为局机关,“N”为局直属单位的家数。“电子看板”的内容包括全口径全过程两个方面:一是集成目前30家单位(含地调局机关)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口径收入(基本支出经费+基建支出经费+项目支出经费+其他来源经费)、支出(工资支出+基本建设支出+项目各科目支出等)等情况,实现实时监测、对比分析等功能;二是整合地调局已有的4个信息系统,按照预算、收入、支出、决算、结余、经费验收等全流程预算管理环节,根据一级预算单位的需求,构建与财政部以及银行系统对接的地质调查预算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2.赋予局领导及局管理部门不同权限

    预算财务管理“电子看板”为地调局主管领导及管理部门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决策支持,通过各种常见的图表(速度表、音量柱、预警雷达、雷达球等)形象标示局直属单位运行的关键指标,直观监测单位预算财务运转情况,并对异常关键指标预警和挖掘分析。

    一是对地调局主管领导赋予查询、警示权限,可在每月固定时间定时收到警示提醒,并根据需要查看各单位预算财务执行情况,对异常关键指标提出警示;二是对地调局财务部及总工程师室等管理部门赋予查询、审核、警示权限,可随时查询各单位、各项目的预算财务运行情况,工作量完成情况,并对重要报批程序进行审核,对异常关键指标提出警示;三是对各局直属单位财务部门赋予业务处理权限,及时处理本单位的预算财务数据,并可直接生成各种报表;四是对系统超级管理员赋予维护权限。

    3.推进局各直属单位调整“电子看板”开展应用

    地调局各直属单位按照局顶层设计的统一要求,结合单位的实际,制定适合本单位的预算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到地调局预算财务管理“电子看板”上。各单位在统一对接财务部、地调局及银行系统的前提下,结合单位自己的具体情况,探索出适合本单位的看板系统,促进单位内预算管理协调顺畅高效。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按照预算财务管理流程、评价体系调整看板的层级,赋予单位主管领导、财务管理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项目负责人不同的权限;二是利用财务管理系统,建立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融合发展、协同管控的控制机制,实现电子审批,做到财务管理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财务数据实现及时上报功能,传递到地调局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三是利用物理看板,在财务资产处的办公场所,粘贴制度、流程、关键环节等,起到学习与宣传效果,提升年轻工作人员的能力,规范报账人员行为,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加强地质调查预算财务“电子看板管理”的思考

    积极“走出去”,到海外进行矿产资源合作,既是响应“一带一路”建设号召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展海外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发展壮大成长为国际矿业品牌的必由之路。当前,全球矿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如何稳健地迈好“走出去”的步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综合利用所”)积极适应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在部、局的领导下,以稀土资源为核心,以“三稀”资源为重点,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开创了国际合作新格局。目前,该所的境外地质调查与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已延伸到亚洲、非洲、北欧、北美、澳大利亚等地区,合作领域日渐扩大,合作方式日趋多元,引领作用初见端倪。

    成都综合利用所控股公司盛和资源在马来西亚出席稀土催化剂项目投资签字仪式

    锻造科技创新“利器”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科技创新已成为时代主流的今天,要想走出国门闯市场,最重要的就是手握“利器”。作为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支撑,成都综合利用所始终致力于锻造科技创新这把“利器”。2013年至今,该所共获授权稀土相关专利10项,其中1项美国专利授权;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两项:该所研发的“攀西难选稀土矿低碳高效利用新技术开发及应用”技术获得2016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典型氟碳铈稀土矿清洁利用新技术研究及示范”技术获得2018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为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成都综合利用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利用核心优势锻造了这样几把“金钥匙”:

    一是稀土矿“浮团聚磁选”技术的研发及应用。荣获2016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浮团聚磁选”技术能充分利用矿物间表面性质和磁选差异进行分选,攻克了稀土矿浮选需要加温且难以稳定得到高品质精矿这一难题。“常温条件下可稳定得到REOgt;65%的稀土精矿,回收率由原有的20%提高至60%。工业示范线生产过程稳定,企业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提高。”该技术成果在四川德昌大陆槽稀土矿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的同时,对美国芒廷帕斯稀土矿同样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大幅降低了生产运行成本。

    二是RF系列绿色稀土浮选药剂研发及应用。为了改善传统稀土浮选药剂中含有大量难降解组分,对矿山环境造成一定威胁的难题,该所通过研究药剂分子结构及其与矿物作用能力,研发出RF系列绿色稀土浮选捕收剂。在四川冕宁牦牛坪稀土矿开展的工业试验表明,“该药剂不仅大幅降低了难降解组分含量,还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企业生产指标。”目前,厂方已经签订药剂供销合同,实现了产品的商业化。

    三是选冶联合技术实现稀土资源高效利用。微细粒级稀土矿物常与其他矿物密切共生,采用传统磨矿方式难以单体解离,无法得到高品质稀土精矿。通过选冶联合方法,该所研究人员提出化学解离-物理分离的新思路,攻克了美国Pea ridge铁-稀土共生矿和澳大利亚Nolans稀土矿等多个难选稀土矿的高效利用难题,既得到了合格的稀土精矿,还实现了共伴生有价元素的综合利用。

    四是磷-硅酸岩型稀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开发。格陵兰Kvanefjeld属于少见的磷-硅酸盐型稀土矿,主要含稀土矿物与脉石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相近,分选异常困难。该所科研人员在详细研究矿物组分及性质基础上,提出采用新型浮选捕收剂RFS强化矿物表面性质差异,在常温条件下得到矿物纯度大于80%的稀土精矿,较国外科研机构提出的工艺流程得到的精矿品位更高,作业流程更简化、投资及运行成本也大幅降低了。

    五是稀土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及应用。针对四川地区氟碳铈型稀土矿特点,研发出了盐酸直接浸出技术。稀土氯化物、氧化物、氟化物、碳酸稀土、高纯金属、稀土硅化物等六大系列,30余种规格……该所开发的系列稀土产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引领产业。他们还创办了峨眉山科技产业园区,逐步形成以稀土新材料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2018年5月,成都综合利用所代表团赴美国芒廷帕斯稀土矿山调研

    拓展国际合作新格局

    有了先进的技术作为敲门砖,加上研究人员的积极拓展,该所顺利迈入了国际市场。

    签订技术开发合同2项,项目总金额达195万美元,实现历史性突破……近年来,通过不断科技创新,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该所“三稀”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已拓展到国外。

    Nolans Bore稀土矿选矿试验研究进展顺利。2013年10月,该所与澳大利亚ARAFURA资源公司签订“诺兰稀土矿选矿试验研究”技术开发合同,合同经费总额120万美元。目前,该所已完成选矿探索性试验研究工作,采用的工艺技术与国外研究机构相比,不仅降低了选矿工艺技术成本,同时还大幅提高了稀土精矿品位。

    Pea Ridge尾矿的选矿与冶金试验研究赢得认可。2013年11月,该所与美国MFC工业公司签订“Pea Ridge尾矿的选矿与冶金试验研究”技术开发合同,合同经费总额75万美元。“考察矿山综合环境,对选厂建设厂房配置、设备选型、后续连续扩大试验样品采集等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洽谈Pea Ridge尾矿综合利用选冶技术半工业试验项目合作事宜,提供相关技术指导和咨询……”据科研人员赴美经历描述,目前已基本完成前期研究工作。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业界的口碑。随着国际合作项目的不断拓展,该所在“三稀”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国际领先水平不断得到认可。

    成都综合利用所代表团与美国ERP公司负责人进行技术交流

    支撑中国企业“走出去”

    立足“一带一路”建设和服务“走出去”的全球视野,该所聚焦中国地质调查局特大型能源资源基地建设布局,在格陵兰岛西南部科瓦内湾地区开展稀土等其他多金属矿产资源潜力、开发条件及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的综合调查评价,为政府决策和该所控股公司盛和资源“走出去”投资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

    如何终结矿山企业常常面临亏损的尴尬局面?量身定制的选矿技术是关键!美国芒廷帕斯稀土矿是全球第二大稀土矿山,却由于生产成本过高,于2015年再度破产。成都综合利用所发挥所长,针对该矿山矿石开展了相关技术研究,并且先后3次赴美国矿山现场考察及调试,最终确定的选矿技术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中资企业的进入奠定了基础,在稳定提升生产指标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提高矿物的回收利用向来是个大难题,特别是在面临特殊矿种时更为棘手。据了解,格陵兰科瓦内湾稀土矿稀土储量巨大并且伴生多金属矿,但是其稀土元素载体矿物为独特的硅酸盐型稀土矿。“全球尚无研究先例”,专家称,国外科研机构采用加温-浮选技术,仅能得到REO14%、回收率65%的稀土精矿。“创新创造奇迹。”由该所研发的常温浮选和环境友好型浮选药剂可以得到REO23.5%、回收率78%的稀土精矿。“新工艺、新药剂完全适宜格陵兰严苛的环保标准”,这就为中资企业注资格陵兰矿物能源公司成为董事会成员及资源后续开发奠定了基础。

    跟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引,该所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非洲重要的稀土资源产地——毛里塔尼亚扎拉加稀土矿。通过对其矿石性质的系统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稀土开发利用新技术,大幅提高了精矿品质,降低选冶综合成本,为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为提升中资企业在海外稀土项目总承包和工程建设能力,“后期打算联合中资设计公司建成选冶工业生产线。”针对下一步工作意向,有关负责人补充道。

    产学研用齐头并进

    技术是驱动,合作是动能,机制是保障。近年来,该所与盛和资源联手打造“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境外项目合作不断拓展,国际化步伐越走越稳。目前,已经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达10多项,其中科技部项目2项,成果转化项目10项,研究经费超过2000万元,开创了国际合作服务新局面。

    一是稀土清洁利用技术国际合作屡创辉煌。以“浮团聚磁选新技术”为原型的成套工程化技术和浮选药剂在国内冕宁、德昌稀土矿推广应用,并逐渐得到国内外稀土加工领域的认可,成为国际稀土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主要工艺流程。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美国、澳大利亚、南非、格陵兰及坦桑尼亚等国家和地区,为当地稀土矿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2016年,澳大利亚诺兰稀土矿中镨钕含量较高,曾被视为较为优质的稀土资源。成都综合利用所技术攻关结果表明,该矿石中稀土元素难以高效富集,为企业挽回了损失,为国家赢得了话语权。2017年度,该所与某公司合作,为公司格林兰科瓦内湾稀土矿开发利用提供了全新的开发理念和清洁利用技术方案。

    二是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保持国际核心竞争力。2019年度,成都综合利用所与澳大利亚钛业有限公司开展“Barrambie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实验室试验研究”,高效铁钒钛分离提取技术为澳方对该矿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彰显该所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的国际领先水平。该所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符合资源特点的选矿原则工艺流程,采用“擦洗-磁选选别-精矿直接还原-铁钛分离”的工艺流程进行选矿初步试验,获得了较好的技术指标。该所对PB、PD精矿进行了初步还原分离试验,获得了高金属化率产品,为钛、铁分离提供了物质基础。

    该研究项目通过对澳大利亚PMA矿物资源进行初步评估及试验研究,对标准矿石及顶盘矿石进行化学分析并探究其矿物性质,为该矿物资源的可行性开发、资源优劣以及商业性利用和发展前景做出评价和分析,对合理利用此类矿石资源并提高其经济价值具有积极的推广作用。

    成都综合利用所代表团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Honaker教授交流稀土提取技术

    多维度推进国际合作交流

    2014年以来,成都综合利用所成功出访18批次、45人次,出访的国家涵盖俄罗斯、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等,与众多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成效显著。

    俄罗斯稀土矿开发探索。2017年,该所所长胡泽松访问俄罗斯,先后与全俄地质研究所所长和俄罗斯国家地质公司负责人进行会晤。俄罗斯储量巨大的矿产资源缺乏绿色高效的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希望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及成都综合利用所在稀土及有色、黑色矿产资源的开发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双方初步拟订以俄罗斯托莫托尔稀土矿开发为切入点开展探索性合作。

    进军大马,辐射东盟。同年,应马来西亚政府的邀请,胡泽松与当地政府官员就盛和资源在马国投资建设稀土催化剂项目进行了会谈,并出席马国政府召开的东海岸经济区签约仪式。一旦在马来西亚投资建厂,用当地生产FCC催化剂产品,将有利于进入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市场,并辐射整个东盟及南亚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

    把握全球,数据先行。该所及控股盛和公司对全球50多个正在勘探或开发的稀土项目进行了梳理,建立了项目数据库,并根据资源情况、稀土配分、潜在经济价值等指标进行了筛选和排序。2018年度出访美国,与国际稀土产业较有影响力的ERP战略矿产公司、PEAK 资源公司董事会成员讨论成立全球稀土创投平台(Global REES Venture,GRV)。“以市场、技术和金融创新为导向,以国际绿色供应链为纽带,旨在稳定国际稀土供应链”。据专家称,该平台将成为社会、企业、政府打造全球地质矿产信息支撑服务平台,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和政府的重大宏观决策提供信息指导和支撑服务。

    成都综合利用所与总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全球跨国性化工集团索尔维集团中国全资子公司索尔维投资有限公司在成都签署了技术合作框架协议

    钒钛合作,促进交流。2018年,俄罗斯耶夫拉兹集团基于该所钒钛磁铁矿的国际影响,就钒钛产业技术合作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着眼于钒钛全产业链技术创新相关科学问题、技术问题和工程问题,以钒钛磁铁矿精准找矿、科学开采、高效选别、清洁冶金为重点,通过建立技术信息交流平台,促进技术交流,促进项目合作。

    跨国际、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及项目实施提高了成都综合利用所的国际影响力,更为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提供了话语权支撑。

    鲲鹏展翅凌万里,策马扬鞭自奋蹄。在不断深化的国际化征程中,成都综合利用所将借助稀土开发的先进经验,继续巩固金属矿产开发利用技术的领先优势,增强与国际大型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建立互信,守正出奇,突破全球稀土等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建立更有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平台,为服务新时代地质调查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稀土为核心,三稀为重点,积极开创国际合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