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温宁一行赴广东珠海参加了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NSCC-GZ)举办的2018“天河二号”超算用户年会。期间,温宁与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卢宇彤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双方交流合作新篇章。 

    广州海洋局是我国海洋地质调查领域的主力军,在深海探测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等领域资料处理工作任务艰巨,影响重大,对超算一直有着很强的需求,尤其是即将面临着海量数据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和计算资源能力不足等挑战和难题,急需新的合作途径。国家超算计算广州中心“天河二号”系统在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连续六次获得世界第一,该中心刚刚于上月被评为全球最具应用影响力五强,为国内唯一上榜的超算中心,双方合作前景广阔。

    去年11月,双方交流互访期间就开展深入合作达成共识。本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将进一步促进双方在海洋地质数据处理、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应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项目合作申请、重点实验室建设等多方面的合作,推动双方共同发展和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我国“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

     

     
    广州海洋局与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新华社深圳5月21日电 题:深圳突进源头创新 发起“原点冲击”

    新华社记者周科、刘宏宇

    2016年4月12日拍摄的深圳前海。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全球招才引智、设立诺奖实验室、发力中外合办高校、打造大科学装置群……系列举措让深圳再度成为瞩目的焦点。

    从学习到创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深圳迅速崛起,成为全球重要的科技节点城市,但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不足,也成了制约“巨人”成长的“阿喀琉斯之踵”。

    站立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深圳不断发起“原点冲击”,全力打造科研新起点、技术新起点、产业新起点。

    这是2017年9月6日拍摄的深圳华强北赛格电子市场。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全球“寻人之旅” 夯实创新根本

    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3.0T高场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诞生于深圳南山区一所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实验室。

    这是深圳引进的第一所诺奖实验室,以2003年诺贝尔奖医学奖获得者、磁共振成像技术之父——保罗·劳特伯命名成立。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核心竞争力。

    作为创新之都的深圳,最缺的是“金字塔尖”的技术和产业。为此,深圳开启全球范围的“寻人之旅”。

    深圳,不断向全球伸出橄榄枝,加大海外引才力度。

    保罗·劳特伯之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来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也来了。截至目前,已有近10家诺奖得主科研机构在深圳陆续挂牌成立。

    每一个顶尖学者背后,都是一个团队。深圳举措频频,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尖端人才纷纷汇聚深圳。

    截至2018年3月,深圳累计确认“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3264人,外籍人才1.6万在深圳工作。

    深圳,也积极在科技资源高地搭建交流平台。

    在美国,在欧洲,在以色列,深圳都在布局海外创新孵化器。2017年5月,深圳市美国旧金山海外创新中心、英国伦敦海外创新中心、法国伊夫林海外创新中心等首批7家深圳市海外创新中心正式授牌。

    “未来,深圳还将建设更多海外创新中心,努力在全球范围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合作竞争。”深圳科创委政策法规处处长潘伟旗说。

    格拉布斯实验室负责人张绪穆说:“深圳,不仅有强大供应链和工厂支持,还有越来越厚重的知识沉淀。”

    “人才效应”与市场协同作用,近年苹果、微软、高通、英特尔、三星等跨国公司纷纷在深圳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

    “国际尖端人才,可以补深圳源头创新之短板,夯实创新之根本。”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

    2017年7月13日,工作人员在位于深圳的中国国家基因库操作基因测序仪测序。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建设大科学装置工程 寻求0到1的突破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大学城,位于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南部的一块空地虚席以待,这里未来将建设E级超级计算机。

    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潮流和趋势,深圳上马了一批大科学装置工程。

    “‘十三五’期间,深圳计划投资40亿元,打造E级计算机。”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主任刘明伟说,E级计算机将使中心的计算能力提升1000倍,每秒可进行百亿亿次数学运算。

    刘明伟介绍,E级计算机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大型科学装置,为湾区基础科学研究、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供强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新一轮科技周期需要大工程的支撑。”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胡伟武说。

    随着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和国家基因库的建成使用,深圳的基础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突破。

    深圳夯实基础的努力不止于此。2014年前后,深圳掀起了一轮合作办学的高潮。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设立分校,从2014年起正式招生,短短两年多时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就发展成在校人数达2000人的现代化大学。

    一个学院保守估计投入要几亿、上十亿元。目前,深圳已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十余所高等院校。

    “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可能没有即期产出、效用,但那将是我们前进的基点。”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说,前沿科学实现0到1的突破就是因为有大平台,只有大平台才能真正诞生大科学。

    在光启东莞生态园的研发基地,集广域互联网信息传输和光学监控于一体的“云端号”准备升空(2016年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新型研发机构 激发前所未有的活力

    从艰难的起步创建,到立于全球超材料技术领域前沿,2010年成立的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仅仅用了几年时间。与此同时,其所属光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迅速发展成为深圳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说,光启的成功离不开其作为“新型科研机构”所取得的突破,它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有效地缝合了经济、科技“两张皮”,构建了全新的产业链条。

    新型科研机构像企非企,似事业非事业的科研单位,也就是有人形象比喻的“四不像”。

    深圳提出大力夯实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过程创新产业链。在企业与人才、大科学装置、高等院校之间,“四不像”是重要的连接器。

    目前,深圳已有类似科研机构数十家。

    作为其中的代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源头创新方面成绩斐然:世界首创超声脑调控方法及验证系统;首次合成纳米人工红细胞,开发肿瘤检测诊疗一体的可视化精准医疗;成功实施亚洲首例多功能神经假肢手术;研制国际首台柔软材料爬行机器人……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建华认为,产生“聚变效应”的原因在于,作为新型科研机构,产学研资“四位一体”创新机制和集聚一流人才是关键所在。

    今年一季度,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16.7亿元,增长15.1%,占GDP比重4.16%;新增各级各类创新载体51家,累计达18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1230家,占全国总数的8.2%。

    改革创新,活力迸发。“随着源头创新动能的不断增强,深圳站在了新一轮科技突破的起点上。”深圳市发改委主任聂新平说。

    深圳突进源头创新 发起“原点冲击”

    近日,第三届地质信息技术发展论坛在深圳成功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地质大数据体系建设实施与进展,会议由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杰主持。

    本次论坛研讨环节分两部分进行。首先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介绍国土资源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企业级信息化等有关情况,开阔与会者视野、拓展思路;接着以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工程所属二级项目为依托,交流研讨在地质云(地质大数据)建设方面的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谭永杰总工首先做了题为地质大数据建设的体系框架与实施进展的报告,介绍了在地质大数据体系建设方面的总体思考和工作部署,包括建设背景、体系框架和实施现状等方面,涵盖了地质大数据采集体系、汇聚体系、产品体系、服务体系和支撑平台等五大内容。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吴其斌主任分析了全球政府数据开放现状与趋势,重点介绍了我国国土资源数据共享与开放工作思路、进展与下一步工作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刘龙庚处长就大数据应用和安全防护策略问题进行了分析;招商局集团的吴沂总监分享了招商局集团信息化规划与治理体系经验;中航工业信息技术中心赵洪岭主任介绍了智能制造构建规划防范和推进中关键技术的应用模式;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吴亮教授介绍了地质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主任助理李建星介绍了阿尔金地质云——地质云应用实例;清华大学杨广文教授介绍了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及应用系统;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方金云博导介绍了地矿大数据分析关键技术;中油瑞飞马涛总工介绍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数据管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华东有色局信息中心宋震主任介绍了在地质大数据支撑下构建智慧探矿新业态的有关考虑;来自华为、Esri公司的技术人员介绍了大数据平台、时空大数据解决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工程有关二级项目负责人介绍了全国地质资料汇集与数据整理、地质调查项目数据汇聚与管理、地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地质调查业务管理一站式服务平台、地质大数据支撑平台、地质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应用试点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研讨会后,与会人员参观考察了深圳市空间信息技术产业园、华为深圳总部基地,实地了解了中地数码集团MapGIS10.2云GIS产品及地矿行业应用,华为ICT解决方案、模块化数据中心、软件定义网络SDN、云计算、物联网等相关技术最新进展。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分享了外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体会,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分析挖掘等技术的发展现状,对地质调查信息化、地质云(地质大数据)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借鉴参考意义;同时向与会专家展示了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成果,交流了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工程的建设进展,明晰了下一步工作,会推动地质大数据工程的实施。

    地质信息技术发展论坛已成为业内高水平、品牌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已经连续举办了3届。本次论坛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信息化研究中心、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地质矿产信息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工信部、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科院计算所、无锡国家超算中心等部门、单位的知名信息化专家,地调局系统从事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人员以及有关合作单位代表约100人参加了会议。

    第三届地质信息技术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电子协会和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联合主办的“科创中国”超算健康科技创新应用大会在广州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提交的“国家超级计算平台在水合物三维地震成像中的应用”成果荣获 “天河之星”优秀应用奖。

    大会以“计算引领,健康前行”为主题,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推动新药研发、精准医疗、新材料、大气环境、地球模拟等领域的突破,推动产业升级进而推进“科创中国”建设。会议采用“主论坛+3个并行分论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主论坛由四位院士作了精彩的特邀报告。会议下设“智能健康计算”、“生物医药计算”、“地球环境模拟”三个分论坛。

    广州海洋局高级工程师陈玺在“地球环境模拟”分论坛以《“天河二号”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数据中的应用》为主题作了报告,重点介绍了“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在三维地震资料的大规模并行计算中的优势和应用效果。报告获得了广泛好评,并就水合物的情况、“天河二号”的应用效果以及未来“天河二号”发能发挥的作用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今年9月,广州海洋局利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在完成技术可行性评估、计算环境部署、数据安全性架构、软件适配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国产GeoEast地震处理软件,圆满高效地完成了300平方千米三维地震数据偏移成像任务。在应用过程中探索建立自主可控的高效地质数据处理新模式,搭建起海洋地质工作与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强大的计算资源、国产优秀地学软件资源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在现代化地球物理技术应用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具有推广与借鉴意义。

    据悉,为提升各学科领域的超算应用水平,鼓励科研工作者积极探索并充分利用超算资源,挖掘、推广在“天河二号”上进行的科学、工程、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应用成果,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已连续五年举办“天河之星”优秀应用的征集与评选活动,优秀应用经专家评审产生。

    广州海洋局超算应用成果荣获“天河之星”优秀应用奖

     

    在马里亚纳海沟作业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离开“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缓缓进入水中(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成功(5月5日摄)。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款完全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FAST在满天繁星下呈现出的美丽景观(2016年6月27日摄)。2017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经过一年紧张调试,已实现指向、跟踪、漂移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的顺利运行,并确认了多颗新发现脉冲星。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2017年4月22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大屏幕显示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画面。这是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进行的首次自动交会对接,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货运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首次交会对接。新华社发(王泗江 摄)

     

    在乌鲁木齐南山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6月15日摄)。8月10日,中国科学院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用1年时间提前实现了既定2年完成的科学目标,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科研人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旋磁共振实验室内忙碌(9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这是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现场(7月9日摄)。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全面完成预期目标,第一口井的试开采产气和现场测试研究取得圆满成功,并实施关井作业。新华社发(朱夏 摄)

     

    机器人在位于武汉东西湖的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华中(武汉)陆运中心场地内分拣快递件(11月15日摄)。机器人分拣设备的投入,有助于缓解高峰期邮件处理压力,提高邮政速递物流智能化、信息化生产能力和水平。新华社记者 侯文坤 摄

     

    一列“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线路上与“和谐号”动车组交会(9月21日摄)。9月21日在京沪高铁线路上开始投入运营的“复兴号”最高时速达到355公里。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新华社发(苏阳 摄)

     

    2017年11月5日19时4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新华社发(杨志远 摄)

     

    在深圳举行的第19届高交会上,参观者查看最新款的摩拜单车New Lite“轻新”(11月17日摄)。新款摩拜整车重15.5kg,搭载的“Hawk”智能锁支持“北斗+GPS”多模卫星定位,以及全球多模移动网络和物联网。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清华大学教授、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主任杨广文在介绍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墨子“传信”、神舟飞天、高铁奔驰、“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大飞机首飞……中国科技全方位突破,创新“高原”之上开始耸立起重大尖端科技“高峰”。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技是贯穿始终的不竭动力。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的交响曲正激荡出更加强劲的中国创新好声音。

     

    新华社:(年终报道)瞄准世界科技前沿 建设科技强国...

    为期8天的“创科博览2016”9月24日在香港会展中心开幕。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作为项目负责单位,牵头研制的“海马”号4500米级深海遥控潜水器作为现场展出的尖端科技项目亮相香港,受到广泛关注。

    本次博览会由科技部支持,定于2016年9月24日至10月1日和2016年10月7日-10月12日分别在香港和澳门举办。博览会设立8大展区,包括航天、航空、深潜、信息、健康、能源、交通及创新创业等。除“海马”号外,博览会现场展出的50项尖端科技项目还包括中国航天及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自主研制的C919飞机及运输机、深潜至7000米的“蛟龙号”潜水器、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油煤气田尖端开发技术、高铁列车及无人船和无人机等。

    全国政协副主席、团结香港基金主席董建华在开幕典礼致辞,国家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李萌作了题为“中国科技发展大势”的演讲,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等出席“创科博览2016”开幕式。

    全国政协副主席、团结香港基金主席董建华参观“海马”号
     
    “海马”好展出,收到广泛关注
    “海马”号亮相香港会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