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在9月12日河北地质大学举办的信息交流会上,该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季强教授介绍了其在海德堡人类型化石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科学发现:我国首次发现了似海德堡人古人类头颅化石。

    化石发现地哈尔滨东江桥

    经季强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员初步鉴定,此化石特征明显:眉骨宽厚,头盖骨长圆形,眼眶孔很大,吻部稍微前突,应为似海德堡人头颅化石,推测年龄为20万年至40万年或更早。据介绍,该化石于1933年由一名在哈尔滨市松花江修建桥梁的劳工发现并保存。今年5月,这名劳工的后代将化石捐赠给了河北地质大学,并作为固定资产永久收藏于该校的地球科学博物馆。

    国际科学界普遍认为,人与猿的分异大约在距今700万年前后,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人类的起源中心不止一个。在欧亚大陆发现的古人类大约有4大类:直立人、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西方学者认为,直立人是第一批走出非洲的人,然后再扩散到欧洲和亚洲。非洲出现的海德堡人距今约30万年-12.5万年;欧洲发现的海德堡人距今约60万年-20万年。亚洲先后也发现了一些具有与海德堡人特征相似的古人类化石,但由于化石保存不好,始终没有定论。西方学者一般认为,亚洲还没有发现过真正的海德堡人类型的化石。

     

    本次发现的化石照片和海德堡人复原图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海德堡人是智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共同祖先,在研究现代人起源问题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季强表示,在哈尔滨发现的似海德堡人头颅化石不仅是中国的首次发现,而且也是亚洲的首次发现,其不仅为研究现代人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也为重新认识人类发展历史和演化模式开辟了新的途径。“现在,有必要对以往提出的多中心起源的观点与人类三次走出非洲的‘老根发新枝’的演化模式重新进行评价和思考。”

    河北地质大学校长王凤鸣表示,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地质院校之一,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一直是河北地质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学校很早就开展了该领域的研究并获得了重大的科学发现。“本次发布的这一突破性发现在古生物、古人类研究领域意义重大,能够为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证和素材,也很可能刷新我们对人类起源和演进历史的已有认知。”

    海德堡人在人类进化史上具有桥梁作用

    据了解,下一步,季强、倪喜军等将组建科研团队对这一发现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包括寻找产出该古人类化石的原始地点和地层层位,开展地层学、地质年代学、沉积学、古地磁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古人类学、人类发展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景文,以及来自河北省地矿局、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文物局的有关领导专家,河北地质大学师生代表等参加了交流会。

     

    我国首次发现似海德堡人古人类头颅化石

    塔北隆起作为塔里木盆地油气最富集的构造单元,其构造演化研究备受关注。由于盆地内地层埋深大、剥蚀程度高、钻井资料少,对塔北隆起形成时间存在古生代加里东运动中晚期-海西运动早期(康玉柱,1985;谢晓安,1986;徐国强等,2005;邬光辉等,2009;何碧竹等,2015;刘长磊,2018;Lin et al., 2012;Li et al., 2015;刘长磊等,2018)、震旦纪-寒武纪之交的泛非运动(邬光辉等,2012)、新元古代(汤良杰等,1999;汪新文和陈发景,1997)等不同的认识,对深层油气勘探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此外,塔北隆起可能记录了古元古代、新元古代一系列区域构造和盆地沉积充填事件(Wu et al., 2016, 2018)。

    地质力学研究所能源研究室吴林、冯兴强研究团队聚焦塔北隆起的起源问题,系统梳理了隆起及周缘碎屑岩年龄数据(5件最新样品、54件已发表样品),从沉积盆地源汇关系的角度分析锆石年龄数据的时间、空间分布,结合深部地震剖面精细解析,厘定物源供给关系,明确了塔北隆起的起源及元古代盆山格局。此项研究成果不但可以为超大陆重建提供盆地响应证据,对指导超深层古老层系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图1 塔里木盆地及周缘构造地质纲要图

     图2 塔里木北部超深层楔形地质结构

     图3  塔里木北部新元古代盆山演化格局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首次在塔里木北部温宿地区、尉犁地区发现新元古代沉积序列。

    (2)发现塔北隆起及周缘碎屑岩锆石年龄在时空分布上呈规律性迁移:在同一时期(如拉伸纪、成冰纪和埃迪卡拉纪),从周缘到古隆起核部,新元古代锆石比例减少,而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锆石比例增加;在同一位置,从拉伸纪到埃迪卡拉纪,新元古代锆石比例减少,而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锆石比例增加。深部地震剖面同时解析,古隆起周缘发育新元古代楔形地层、超覆结构。因此锆石年代学和地层结构一致指示,塔北隆起长期存在,且为周缘提供碎屑物源。

    (3)提出了塔里木北部存在两期元古代造山事件。古元古代造山带始于约1.9–1.8 Ga,终止于约1.8 Ga。新元古代造山带始于约900–740 Ma,终止于约600 Ma,新元古代盆山格局受控于罗迪尼亚超大陆边缘裂解过程。两期造山带继承演化为现今的塔北隆起。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02158)和中石油“十四五”科技专项(2021DJ05)的联合资助。研究成果得到了赵国春院士和审稿专家一致认可,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Precambrian Research。

    Lin Wu, Xingqiang Feng, Shuwei Guan, Guangyou Zhu Haijun Yang. 2022. Proterozoic basin–orogen framework in the northern Tarim Craton, China. Precambrian Research 373, 106627. https://doi.org/10.1016/j.precamres.2022.106627.

     
    地质力学研究所在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起源方面取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