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下简称“环境监测院”)殷跃平院士承担的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乌蒙山区重大地质灾害易灾机理和风险防控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为进行飞仙关煤系复合地层易灾地质结构与失稳机理和中小型地质灾害精准识别研究,项目组赴乌蒙山区开展野外工作,完成了重大地质灾害点工程地质测绘约50平方千米、煤层采动型特大地质灾害井下采空区变形调查1处、深部变形长期科学观测示范点调查8处、重大地质灾害三维建模8处、采取岩土体样品10组等现场工作,为后续建立采空区特大地质灾害长期观测系统、煤层采动区碎屑岩山体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构建智能模型样本库奠定了基础。

    在开展现场调研工作期间,项目组受云南省镇雄县、贵州省赫章县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的邀请,指导地方政府开展了镇雄县杨家寨砚山滑坡、葡泉大街高陡边坡变形失稳、龙王山山体开裂变形、垮山高位崩塌、顶拉高位崩塌和赫章县阿穴滑坡等多起突发重大地质灾害险情应急处置。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技术指导中心)支撑乌蒙山区地...

    2018年起,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组织开展了“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其中重大资源环境问题识别与对策研究是重要内容。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充分发挥专业和人才队伍优势,牵头完成“双评价”工作,专题研究了重要水源涵养区、湖泊水域空间恢复与河湖联通、地下水战略储备区、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区、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等国土空间规划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新结论,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对策建议,研究成果在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中体现和落地。

    成果与进展

    一是识别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和生态极敏感空间,明确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最大合理规模和适宜空间。

    二是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基于生态功能评估和自然地理格局演化分析,提出长江干流与重要湖泊连通、洞庭湖、鄱阳湖、洪湖等重要湖泊水域空间恢复对策建议。

    三是初步划定长江经济带地下水战略储备区,以大面积第四系松散含水层、岩溶溶洞、废弃矿山采空区和地下水疏干空间等有利条件探索建设地下水库,为都市圈提供多水源保障,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洪涝灾害问题。

    四是提出推进长江经济带农业空间调整对策建议,加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极严重区等区域坡耕地退耕还林,推动耕地布局向苏北、皖北水土优势区移动,增加粮食产能。

    五是根据长江经济带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通过避让搬迁、工程治理、设置缓冲区等措施降低灾害风险,引导城镇和人口布局、工程建设避让自然灾害高风险区。

    六是识别长江经济带重要和濒危物种分布区域,初步划定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

    应用与转化

    长江经济带重大资源环境问题识别分析与规划对策建议有力支撑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双评价”成果为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调整、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规划目标指标确定和分解提供了基础依据。水域空间恢复及河湖水系连通研究应用于长江经济带中下游生态保护修复、洪涝灾害防控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地下水战略储备区划定和地下水库建设研究应用于长江经济带水平衡分析和都市圈供水保障,降低流域性洪水灾害风险,增强地下水生态涵养功能。耕地土地质量改善研究应用于农业空间调整和耕地“三位一体”保护。重要自然灾害风险识别研究应用于城镇和人口布局、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和防灾减灾救灾资源区域布局。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识别研究应用于生物多样性维护和生态系统修复。

    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地质工作内容拓展、技术方法创新、成果集成应用开辟了新路子。相关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地质工作新领域,为地质调查事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下一步,地质调查内容将更加聚焦关键指标和重点区域;技术方法将依据关键指标进行分类分区创新;调查成果将更加精准、智慧服务于重大专题研究和国土空间规划。

    长江经济带重大资源环境问题识别分析与规划对策的研究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培养国土空间规划业务团队的过程,为国土空间规划重大专题研究、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等培养了一大批相关人才,为后续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业务、实现地质调查业务转型升级奠定人才基础。

     
    长江经济带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与规划对策研究成果广泛...

    近日,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地质专业分中心在石家庄召开了地质专业知识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研讨会。会议邀请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河北地质大学、协建单位领导专家出席。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地质专业分中心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主要承担,旨在构建地质专业领域的知识服务平台,聚合地质行业公开资源数据,建立资源知识关联,为地质工程科技用户提供知识搜索和知识服务应用,为院士团队提供咨询服务。

    会议首先由该项目组汇报了现阶段取得的成果:2018年新开发4项服务应用,为院士团队及咨询课题服务工作取得用户持续好评。全年为郑绵平等5位院士提供湖泊、青藏高原、煤矿井灾害等不同方向250篇文献推送。为《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和《中国页岩气规模有效开发战略研究》2项院士咨询课题提供课题参考报告。为院士团队提供了有效的文献信息支撑,年度访问量60万。

    其次就文献智能化处理方面汇报了工作思路及2019年工作重点:继续加强地质领域特色类资源建设工作,完善地质知识搜索,加强知识关联,新开发岩溶资源与地质环境服务应用,为“雄安新区地质大数据中心”建设提供专业数据和技术支持。加强语义识别研究与应用,利用机器学习工具,切实提升文献的智能化,为地质领域科研人员、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会后,与会专家进行了激烈探讨。专家对项目组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并提出指导性意见与建议,为项目组今后工作指明方向。

     
     
     
    地质专业知识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交流研讨会议在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