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长夏炎热,伏暑为最。在这热情似火的八月,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烟台中心”)的钻探技术支撑团队正在全国多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为国找矿的地质工作。

    在金都招远,高耸的钻塔昂然挺立,超千米深孔钻机正向地球深部探掘;在胶莱盆地,连绵起伏的青山与整齐划一的红色队伍形成鲜明对比;在渤海海域,“海洋地质十七号”调查船正锚定目标沿着蔚蓝海面向海底深处钻进。与此同时,在汾西深处、中原腹地、皖南地区,均活跃着烟台中心钻探工作人员辛勤劳动的身影,他们与大山为伴,与黄土为友,头顶着烈日,脚踩着泥泞,用实际行动投身到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

    新矿种施工,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

    2024年,是烟台中心钻探技术队伍建设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烟台中心面临着施工人员最多、作业范围最广、钻探任务最重、地层矿种最杂的现实情况。据了解,其工程勘查室年度共承担陆域49个钻孔、海域22个钻孔合计17890米钻探任务,涉及金矿、铝土矿、铀矿、铜矿、铁矿等多类型矿种,分布在5省9个项目13个工作区。面对新领域、新矿种、复杂地层带来的挑战,烟台中心钻探技术团队集智攻关,制定了“一矿种一方案”“一工区一对策”的施工方案,通过优选钻进工艺、优化钻进参数和泥浆配比等措施,有效解决各矿种施工面临问题,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针对山东莱西金矿工作区矿化带部位断层泥较多、孔内严重漏失问题,技术团队两次实施水泥封堵,成功穿过漏失破碎层,有效改善孔内漏失情况。针对招远滕家矿区断裂带地层水敏性强、破碎易漏失问题,技术团队充分总结以往经验,对照已有岩心资料,确定地层漏失位置,提前调整冲洗液降失水性能,顺利穿过构造断裂带。针对山西汾西铝土矿工作区地层破碎漏失严重、供水困难的情况,技术团队创新引入空气泡沫冲洗液工艺,在合理处理地层漏失问题的同时有效缓解了工作区供水难题。针对河南驻马店铀矿工作区地层松散易坍塌情况,技术团队邀请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专家实地指导论证,探索应用双聚防塌冲洗液,采用全孔提钻取芯工艺,进一步增强孔内稳定性,保证了岩心采取率。针对首次独立承担海域钻探任务且海况、地层不熟悉的实际,技术团队积极收集国家海洋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单位以往调查成果,聘请经验丰富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利用海上作业“窗口期”加紧施工,目前已实现自主海钻能力“破百”。

    通过一系列方法举措,技术团队有效处置各工作区施工问题,使得效率明显提升:山西汾西工作区单孔施工周期压缩一半,台月实进尺达到650米/台月,较首月提升50%;山东招远工作区施工的1600米钻孔于6月底顺利终孔,全孔台月效率达661.1米/台月,创历史新高,1900米钻孔首月台月效率达795米/台月,再创中心台月效率纪录。经过不断地实践锻炼、复盘总结,技术团队逐步掌握了在漏失、松散、破碎等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应对措施,实现了浅海地质勘探“百米”的突破,丰富了多矿种施工的专业技术储备,打开了烟台中心钻探事业发展新局面。

    新矿区作业,激发任务保障新效能

    作为一支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队伍,烟台中心坚持将“支部建在项目上”,尤其对于钻探这个对组织指挥要求高、安全风险考验大的工种,队伍开进到哪里,党的建设、条件保障、安全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

    在队伍建设上,为积极响应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局系统提供钻探技术支撑,同时解决“工勤人员有活干”的掣肘问题,烟台中心党委积极谋划钻探队伍发展,统筹全中心钻探专业资源,充分发挥集团作战优势,组建130余人钻探大队,在人才、技术、装备等方面予以倾斜,为年度钻进能力突破2万米提供保障。

    在任务引领上,结合今年钻探工作任务重、人员多、分布广、骨干力量少的实际,烟台中心工程勘查室积极探索“1个党总支+7个机台临时党支部”的施工期组织架构,坚持将各项工作一同纳入支部议事日程,通盘考虑、全面推进,切实发挥“把方向、统大局”“议中心、谋发展”“解难题、保稳定”的组织优势,为全年任务顺利开展提供支撑、引领及保障。

    在作业模式上,烟台中心合理分析研判工作区作业难题,及时优化调整作业模式,针对山西汾西工作区钻孔数量多、孔深浅、地形复杂的特点,按照“优化班组配置、调整作业时间”的思路,将机台一分为二,采用“履带式+便携式”两个钻机联合作业,实行“长白班”制,有效规避夜间复杂条件行车风险,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和机台搬迁效率。

    在保障方式上,烟台中心针对新矿区情况不熟悉、关系协调难、用电保障难的实际问题,由科室主要负责人带队走访驻地自然资源部门、镇政府、村委会、供电所等,在青苗赔偿、土地占用、用电账户开设、变压器协调等方面达成共识,为任务开展奠定基础;结合各矿区任务实际,区分深孔、中深孔、浅孔等不同情况,针对性进行设备选型、管材复新、维修保养等工作,确保“因症施策”“对症下药”;在物资采购、材料供应、装备运输跨省保障难的情况下,探索实施“固定招标+框架协议+定点比价”的采购方式和“定点物流+自有车辆”的运输方式,确保采购公开透明、物资及时供应、装备安全运输,为高效开展施工任务提供支撑。

    在安全管理上,烟台中心针对每个矿区不同实际,科学制定野外矿区日常管理规定,完善安全风险隐患清单,从优化住宿区选址、调整用车时段、合理安排作息、加强安全检查和应急演练等方面入手,强化各级安全管理责任,督促施工人员持续用好安全管理智慧平台,实时监控钻探机台操作全过程。这些措施使得一线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现场安全作业环境得到改善,野外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新技术赋能,催生找矿突破新动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全力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烟台中心今年新购了多台钻探装备及配套设施,F1000D便携式全液压钻机便是其中1台。前不久,钻探技术团队采用该钻机高效施工完成了352米的岩心钻孔。

    在山东栖霞台前-西陡崖工作区的交接班会上刚上完大夜班的记录员兴奋地汇报着工作情况:“机长,当日进尺115.8米,当班进尺37.8米,我们又破纪录了!”据悉,该钻孔施工地层主要为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设计倾角75度,全孔历时5天,台月效率高达1981.1米/台月,单日和单班(8小时)进尺屡创新高,三项指标均突破烟台中心历史纪录。该钻孔的高效施工,体现了烟台中心在钻探技术力量和装备体系建设方面的显著成果。

    除了新设备的投入使用,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对钻探施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以来,钻探技术团队从现场作业需求入手,积极推进钻探行业前沿科技设备工艺的引入及研发,探索运用空气泡沫冲洗液、双聚冲洗液、成膜泥浆、变频离心机、海域升沉补偿钻机等多项技术措施,成功申报“一种钻杆内壁泥皮泥饼清除装置”“一种高速水接头多功能提篮”2项发明专利和2项针对设备改进、工具研发的实用新型专利,团队建设正实现由“传统施工”向“科研+生产”的模式迈进,为队伍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质生产力。

    与此同时,烟台中心正依托近年来在全国多地开展岩心钻、工程钻、水文钻、海钻的经验成果和技术力量,联合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等多家行业单位积极申报海陆一体化钻探工程技术烟台市工程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主要以海域地质钻探为核心、深部岩心钻探为重点、水文钻探和矿山救援钻探为突破,构建较为系统的海陆一体化钻探工程技术方法体系,为全力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重要保障。

     

    创新引领 科技赋能 钻探技术支撑水平提质增效
    所在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完成人员:万渝生、董春艳 颉颃强 郑建平 刘守偈 马铭株 谢士稳  任 鹏 孙会一 刘敦一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起止时间:2011-2013年
    主要进展

      1. 鞍山地区:1)对深沟寺杂岩进行了详细解剖,识别出~3780 Ma、3600–3660 Ma、~3450 Ma、3330–3310 Ma和~3140 Ma等多期岩浆事件;2)对2.5–3.8 Ga岩石开展了广泛综合的锆石O同位素研究,3.8 Ga鞍山就存在地壳再循环作用;3)对2.5 Ga齐大山-弓长岭正长花岗岩和相关岩石开展了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它们是成熟度高的古老陆壳物质(包括变质沉积岩)再循环产物,形成于伸展构造体制。

      2. 冀东地区:在新的岩石类型角闪片麻岩和石榴黑云片麻岩中发现大量3.5–3.8 Ga碎屑锆石,极大地增强了在冀东发现3.8 Ga陆壳岩石的可能性。根据最年轻碎屑锆石和变质锆石年龄,限定曹庄岩系形成于2.5–3.4 Ga之间,而不是以往认为的3.5 Ga。碎屑锆石Hf同位素研究表明物源区存在多期地幔添加作用。发现中太古代岩石。

      3. 鲁西地区:1)发现大量2.6-2.75 Ga岩石;2)分辨出新太古代早期和晚期两个不同时代的表壳岩系;3)把鲁西花岗绿岩带形成演化划分为新太古代早期(2.6–2.75 Ga)和新太古代晚期(2.5–2.6 Ga)两个阶段;4)在2525 Ma左右,鲁西地区构造体制从挤压转变为伸展。5)把鲁西花岗绿岩带划分为3个岩带,相互之间由强烈变形和深熔带相隔离。

      4. 阴山地区:1)识别出新太古代早中期(2.6-2.7 Ga)TTG岩石和古元古代中晚期(1.9–2.2 Ga)花岗质岩石;2)确定存在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2.47–2.51 Ga)和古元古代晚期(1.86–1.94 Ga)构造热事件;3)阴山地块与孔兹岩带具有类似的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历史,也与华北克拉通东部早前寒武纪基底十分类似。

      5. 对年轻火山岩中深源包体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总结了华北克拉通深源包体提供的深部过程的大量信息。在广泛地区鉴别出新太古代地幔添加和壳内再循环作用及存在广泛的古元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

      6. 对鄂尔多斯盆地深部钻孔的5个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石样品进行了锆石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不论鄂尔多斯地块是否存在太古宙基底,其本身与华北克拉通其它许多地区一样,也强烈卷入了古元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并有古元古代晚期孔兹岩系变质沉积岩存在。为建立新的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晚期构造模型提供了可能。

      7. 对各典型地区太古宙地壳形成演化及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晚期正长花岗岩和BIF铁矿等进行了系统总结。结合面上工作,首次在华北克拉通划分出三个>2.6 Ga的古陆块,即东部古陆块、南部古陆核和中部古陆块。

        受本项目资助,发表国际SCI论文16篇,国内SCI论文7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篇。一些重要成果已被地质志等采用。


    2013年鞍本地区国际地质野外考察


    华北克拉通太古宙早期(>2.6 Ga)古陆块(古陆核)分布图


    鞍山深沟寺杂岩剖面及样品位置,锆石记录了3.1-3.8 G长期连续的地质过程

    1-3 华北克拉通太古宙早期古老陆壳物质的寻找、鉴别...

    摘要:对鞍本、冀东、鲁西、阴山等太古宙典型地区和深部物质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华北克拉通早期地壳形成演化历史,揭示出鄂尔多斯地块本身强烈卷入了古元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在华北克拉通划分出3个大于2.6Ga的古陆块。

    1.项目概况

    地球早期演化是人类探索自然最富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华北克拉通是地球上已发现大于3.8Ga岩石仅有的几个地区之一,进一步寻找、鉴别和研究古老物质的时空分布和确定其物质组成特征,对于探讨早期大陆地壳的形成机制和构造背景、建立太古宙早期构造岩浆年代格架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在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项目“华北克拉通太古宙早期古老陆壳物质的寻找、鉴别和研究”(2011—2013年)和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结合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对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古老物质进行解剖,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极大提高了对华北克拉通早期地壳形成演化的认识。

    2.成果简介

    (1)鞍山一本溪地区:①在深沟寺杂岩一个很短的剖面,识别出约3780 Ma、3600~3660 Ma、约3450 Ma、3330~3310 Ma和约3140 Ma的 多期岩浆事件(图1),白家坟杂岩和东山杂岩具类似特征,露头尺度记录了长期连续的岩浆作用,在全球范围也十分罕见;②对2.5~3.8Ga岩石开展了广泛的锆石原位高分辨率0同位素研究,表明3.8 Ga鞍山地区就存在壳内再循环作用;③对亚洲最大规模的2.5Ga正长花岗岩开展了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它们形成于伸展构造体制,是成熟度高的古老陆壳物质再循环产物。

    (2)冀东地区:在新的岩石类型角闪片麻岩和石榴黑云片麻岩中发现大量3.4~3.8 Ga碎屑锆石,其Hf同位素组成揭示物源区存在多期地幔添加作用。表明冀东是我国除鞍山之外又一始太古代(>3.6 Ga)陆壳物质分布区,其深人研究有望发现始太古代岩石。根据最年轻碎屑锆石和变质锆石年龄,限定曹庄岩系形成于 2.5~3.4 Ga之间,而不是以往认为的3.5 Ga,首次发现3.4 Ga岩石。

    (3)鲁西地区:是华北克拉通迄今所知新太古代早期和晚期深成侵人岩和表壳岩都发育的唯一地区,对该区太古宙地质演化历史进行了总结。①发现大量2.6~2.75Ga岩石;②分辨 出新太古代早期和晚期2个不同时代的表壳岩系;③把鲁西花岗绿岩带划分为3个岩带;④把鲁西花岗绿岩带形成演化划分为新太古代早期 (2.6~2.75 Ga)和新太古代晚期(2.5~2.6 Ga) 2 个阶段;⑤在2525 Ma左右,鲁西地区构造体制从挤压转变为伸展。

    (4)阴山地区:①识别出新太古代早中 期(2.6~2.7 Ga)TTG岩石和古元古代中晚期 (1.9~2.2 Ga)花岗质岩石;②确定存在新太古代晚期一古元古代早期(2.47~2.51 Ga)和古元 古代晚期(1.86~1.94 Ga)2期重大构造热事件; ③阴山地块与孔兹岩带和华北克拉通东部早前寒武纪基底十分类似。为从总体上认识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5)对年轻火山岩中的深源包体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及Hf同位素研究,总结了华北克拉通深源包体提供的深部过程的大量信息。在很多地区鉴别出,新太古代地幔添加、壳内再循环作用及古元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

    (6)对鄂尔多斯盆地深部钻孔的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石样品进行了锆石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鄂尔多斯地块本身卷人了古元古代晚期强烈构造热事件。这为构建华北克拉通西部的构造模型提供了新的制约。

    (7)对各典型地区太古宙地壳形成演化及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晚期正长花岗岩和BIF铁矿、构造岩浆热事件进行了系统总结。结合面上研究,在华北克拉通划分出3个古陆块(>2.6 Ga),即东部古陆块、南部古陆核和中部古陆块(图2)。


    3.成果意义

    华北克拉通在许多方面与全球其他典型克拉通类似,不同的是华北克拉通遭受了新太古代晚期强烈构造热事件的叠加改造。古老陆块区划可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华北克拉通太古宙 地质研究的工作模型,对古老物质寻找、新太古代晚期构造体制研究和太古宙BIF铁矿找矿靶区确定都具有重要意义。鄂尔多斯基底研究 为建立新的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晚期构造模型提供了可能。项目成果确定了华北克拉通从始太古代到新太古代早期一批新的地质体、岩石和碎屑锆石年代学记录,刷新了对早期地壳形 成与演化的认识,并对广泛被接受的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模型提出质疑,很多地质年代学研究成果被广泛接受,提高了我国在早前寒武纪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万渝生供稿)

    揭示华北古老大陆地売结构及演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