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6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由全国标准物质计量技术委员会归口,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以及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负责起草的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 1646-2017《地质分析标准物质的研制》已于2017年12月26日起正式实施。为进一步提升和促进我国地质分析标准物质的研制水平和能力,充分发挥实验测试中心的行业引领作用,2018年11月12日,“JJF1646-2017《地质分析标准物质的研制》国家计量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宣贯培训于武汉顺利举行。该培训由全国标准物质计量技术委员会主办,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和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承办。全国69家科研院所和高校近160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会上,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卢晓华研究员作了题为“标准物质的研制现状与发展趋势及国家标准物质计量技术规范体系”的报告,从国内外标准物质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家标准物质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和标准物质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实的介绍。全国标准物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姜亚平处长讲解了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物质定级行政受理申报的具体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规范第一起草人实验测试中心许春雪副研究员从规范制定背景、地质分析标准物质的选采与制备、均匀性评估、稳定性评估、定值、不确定度评定、定值结果表示、包装和贮存、研制报告及认定证书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对地质分析标准物质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实验测试中心王苏明研究员、王亚平研究员和安子怡高工,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方金东研究员,北京金索坤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高树林总经理分别就 “方法确认与量值溯源”、“我国地质领域标准物质的研制及应用”、“标准物质研制报告编写及证书标签”、“地质标准物质制备工艺及典型标准物质研制实例介绍”、“火焰原子荧光仪金含量测定方法研究”等内容做了精彩的报告。

    通过本次培训,大家一致认为,对规范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标准物质的具体研制技术、研制现状和目前发展趋势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受益匪浅。此次宣贯会对规范地质分析标准物质的研制过程,为地质样品分析测试等活动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标准物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JJF1646-2017《地质分析标准物质的研制》国家计量...
      深部探测专项在探索实验地壳现今活动性监测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2014年7月1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SinoProbe-06“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技术实验研究”下属的两个课题——“重要地区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及构造应力场综合研究”(SinoProbe-06-03)和“原地应力测试技术方法试验研究”(SinoProbe-06-01)项目的结题验收专家评审会在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中心举行。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北京大学、中国地震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的16位专家参加了评审,专家组组长为康玉柱院士。

      科学科普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拓展地质科学成果的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社会公众的地质文化素质做出贡献。



    评委们听取课题成果汇报

      此次结题验收专家集中评审会议前,两个课题已完成了数据汇交、单位初审、多项专利的获取与科普报告的撰写和动画的制作,并完成了财务第三方审计。2014年6月26日后,深部探测专项管理办公室陆续在深部探测专项网站上公布了课题成果信息,开始了专家网审工作。



    SinoProbe-06-03课题负责人陈群策研究员汇报课题研究成果



    SinoProbe-06-01课题负责人吴满路研究员汇报课题研究成果



    评委们观摩新型四分量压磁应力监测系统工作演示

      7月1日,经过两个课题负责人现场汇报,并在深部探测中心观摩新型压磁法原地应力测量和监测系统运行演示、质询答疑和集中评议,专家组一致认为两个课题组均圆满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内容,技术指标达到要求,全部通过验收。其中,两个课题主要的创新性成果和认识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次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南缘深孔地应力监测区域网,取得高质量深井地应力测试数据与原地应力深度随变规律,为我国地壳活动性监测和地震预警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

      在青藏高原东南缘(龙门山断裂带和滇西北地区)和北京地区完成了大量地应力测量,获取了丰富的地应力基础数据,深入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和北京地区现今地应力环境,并建立了一批长期应力监测站,初步构建了地应力监测网络平台。

      基于实测数据,重点研究了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现今地应力环境。提出了汶川地震后沿龙门山断裂带地应力作用分段性特征,分析了断裂带不同段稳定性,进而探讨了汶川地震成因机制及其对该地区地应力调整的意义。

      利用大量地应力监测数据,针对特定的地震事件,对相关监测台站的监测数据进行了识别和分析判断,探索了应力变化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

      采用三维线弹性球壳模型,以中国大陆基础数据库地应力资料和本课题实测地应力数据为主要约束条件,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地应力场的分布规律,从应力场演化角度探讨了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采用三维黏弹性有限元计算模型,对华北地区的初始应力场进行了反演研究,给出了该地区浅表层应力作用方向和强度特征,讨论了柔性下地壳对应力随深度变化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华北动力环境及其对断裂活动性的影响。

      二、自主研发、改造了新型应力应变监测装备,在深孔压磁应力解除法和压磁应力长期监测方面取得了显著技术进步

      在原压磁测量系统、水压致裂测量系统基础上,成功研制出新型压磁应力解除系统、新型压磁监测系统以及新型水压致裂测量系统,测量深度、测量精度以及仪器设备性能指标显著提高。

      通过压磁应力解除法、水压致裂法系统野外对比测量,对这两种原地应力测试技术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为测量技术规范制定提供了依据。

      研制的压磁应力解除系统、压磁监测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地应力绝对测量及地应力相对观测领域,并已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及应用成果。






    深部探测专项在探索实验地壳现今活动性监测方面取得...

    郑跃军,男,44岁,博士,专业技术六级,环境监测院地下水调查监测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专业方向:水文地质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作为工程首席专家组织实施“生态脆弱区和特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程,圈定有开发远景与供水意义的水源地和富水地段,有效解决了陕甘宁、乌蒙山等革命老区和特困基岩山区的缺水问题,查明西北大型干旱盆地地下水循环演化特征及区域地质环境问题,有效支撑生态文明建设。重新评价基于生态环境约束下的北京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依托北京张家湾地下水多层监测井和同位素水化学数据,重新厘定出310m以浅9个地下含水层组的划分。分析国家级地质环境年度监测数据和全国地质环境状况。总结分析“十二五”国土资源监测成果及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为“十三五”规划部署提供依据。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主持实施的“全国地下水和地面沉降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集成了全国地下水等调查监测数据,为地质环境及相关科学研究搭建了信息平台。编制并发布近5年国土资源公报(地质环境部分)、中国地质环境状况、全国地质环境状况分析等报告,直接为公众提供地质环境信息,并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编制地质环境支撑城市群健康发展相关问题研究报告,成果被新型城镇化之土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采用。负责编制的《宁波市国家级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与管理示范区建设规划(2014-2020)》获宁波市政府批复实施,为全国其他地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负责编制的《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库标准(1:50000)》,推动水文地质调查-编图-数据库建设“三位一体”的水工环地质调查规范制定。编制《1:20万水文地质图整编(拼接)技术方案》和《全国水文地质单元级次划分技术方案》,引领示范全国1:20万水文地质图件整编工作,为全国按统一标准划分水文地质单元提供技术支持。创新建立北京张家湾“地下水三维反应溶质运移原位试验场”,为地下水污染机理研究提供野外试验和教学科研基地。在典型区开展光纤测温技术应用,获取关键水文地质参数,为水资源评价提供新方法。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形成了一支60余人的专业地下水调查监测团队,团队成员在找水技术方法研究、野外调查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组织开展全国性水文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培训班2次,近200名专业人员参加,在北京市2017年职工技能培训活动中,为北京地勘局100余人开展了水文地质调查知识培训。联合高校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研究生1名,多人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多人次获得各类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郑跃军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承担的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地质分中心近日在北京召开知识加工工作交流会,与来自林业信息研究所、地震台网中心、地质出版社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专家共同探讨数据加工标准与知识加工工作相关问题。

    地质知识分中心主要负责地质专业知识服务系统建设项目,项目自2014年建设以来,获得了系列成果,2016年系统正式上线,服务于地质专业科研人员、专家、学者,提供文献、科学报告、专利、术语、专家信息等关联知识,以及专题服务,如页岩气专题、地质灾害等。同时,为院士及科研课题提供专题推送服务。

    会议由项目组汇报了地质领域公开资源元数据标准建设及知识加工工作情况,介绍了特色资源元数据规范制定方法及要求,资源的空间化建设、资源的组织模型建立、资源知识化加工等内容。与会专家就元数据加工规范、数据关联、资源联盟共建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专家建议充分发挥地学文献中心的优势,通过与其他单位合作的模式获取更多资源,统一组织加工。之后,项目组对元数据标准规范的制定作了统一培训与工作部署。

    地学文献中心召开知识加工工作交流会

    7月21日,地调局地学文献中心“地学文献数据采集整合与服务”二级项目组赴中国信息技术研究所科技报告服务与产业情报研究中心调研。调研旨在了解科技报告服务与产业情报研究中心在科技报告管理、科技成果库建设及产业情报研究方面的管理模式和经验,通过交流学习,更好地服务地学文献中心“地调成果及综合管理支撑”业务板块工作。

    中国信息技术研究所科技报告服务与产业情报研究中心主要承担国家科技报告日常服务工作,同时开展产业竞争情报研究工作。该中心副主任周杰对文献中心一行表示欢迎,他向调研团成员介绍了中国信息技术研究所目前的机构设置及科技报告服务与产业情报研究中心的业务工作,并结合本次调研内容,具体介绍了科技报告工作相关制度建设、标准规范制定及对外服务、国家科技成果库的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

    双方就科技成果管理、成果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表示将在今后工作中的相关业务领域进一步加强沟通,互相交流和学习。

    地学文献中心赴中国信息技术研究所调研

    531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莅临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讲学和交流。

    王成善院士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做重要报告,并结合国土资源部大科技项目“透视地球、深掘资源、拓展空间”的总体目标,指出地质学家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并就如何结合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地质学认识,提升社会服务职能等问题做了重要报告。同时王成善院士结合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目前的工作任务提出了重要意见和建议。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是中央、部、局高度重视的工作,王院士的报告从国家需求、理论技术和装备创新、新的标准规范制定、法律法规政策制定等多方面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地质调查工作指明了方向,后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部署好下一步工作,为东北地区重要城市的地下空间利用提供地质调查基础。

    沈阳地调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各业务处室和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以及二级项目负责人参加了本次交流。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来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讲学

    2019年8月17-18日,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广西桂林召开,会议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 

    会议根据中国地质学会的批复,宣布了第五届委员会名单,并颁发了聘书,主任委员由岩溶所研究员陈伟海担任,秘书长由岩溶所教授级高工张远海担任。委员会总计65人,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洞穴探险、洞穴旅游管理等机构,实现老中轻结合、专业交叉融合,为洞穴事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会议总结了洞穴专业委员会成立30年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组织洞穴学术交流、科研和科普、洞穴探险与国际合作,洞穴资源调查及标准、规范制定,洞穴旅游开发与景观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就洞穴专业委员会今后的发展进行深入讨论,同意秘书处提出的建议,参考国际洞穴联合会的模式,下设若干专业工作小组,分别是洞穴科研组、洞穴测量与数据库组、洞穴摄影组、洞穴科普组、洞穴旅游组、洞穴生物组。待条件成熟,再设立其他工作组。

    会议期间,进行了学术报告和交流。委员们做了关于洞穴石笋、洞穴微生物、天坑植物、GIS与洞穴测绘、洞穴探险及民间洞穴调查资源整合、洞穴旅游质量提升与保护等10多个专题报告,并展开热烈讨论。同时,还参观了中国岩溶地质馆,对草坪、冠岩、西塘岩溶湖、罗田大岩、葡萄峰林、大岩洞等地貌与洞穴进行了现场考察和研讨。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40余人参加会议。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