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于2018年12月25-27日,在沈阳市组织有关专家对本单位完成的“内蒙古1:5万楞吉曼达坂(L51E007006)、吉日根林场外站(L51E007007)、西马拉吐(L51E007008)、乌兰沼(L51E008007)、巴彦套海(L51E008008)幅区域地质调查”和“内蒙古1:5万乌日图呼布、陶海营子、乃木格根、昆都苏木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进行了评审。两个项目均为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所属工作项目。“内蒙古1:5万楞吉曼达坂(L51E007006)、吉日根林场外站(L51E007007)、西马拉吐(L51E007008)、乌兰沼(L51E008007)、巴彦套海(L51E008008)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一是依据岩石组合、接触关系、古生物化石组合、同位素资料以及区域对比等划分了12个组、段级地层单位和6个第四系成因类型填图单位,厘定出格根敖包组、老龙头组、龙江组、光华组、乌尔吉组,并获得一批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

    二是在林西组地层中新发现植物化石Protoglyptostroboxylon zhalaiteqiense sp. nov(扎赉特旗水松型木新种)、Ufadendron elongatum sp. nov.(伸长乌法木新种)。

    三是从原玛尼吐组中厘定出上石炭统格根敖包组,将最老的地质年代记录由晚二叠世延伸至晚石炭世;按照沉积成因环境将林西组地层细划到岩性段;从原林西组地层中解体出中侏罗统万宝组地层。

    四是详细解体区内侵入岩体,划分出早白垩世时期8个岩石填图单位,并获得了一批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及Lu-Hf同位素数据。并尝试利用花岗岩风化砂X衍射测试方法进行了强风化岩体的填图试验,效果较好。

    五是采用火山岩三重填图方法,对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岩性、岩相和火山构造划分,圈定出3个火山盆地、9处Ⅴ级火山机构,划分出5个期次火山喷发旋回;提高了测区中生代火山岩的研究程度。

    六是根据各地层岩性组合及建造特征、侵入岩建造特征、构造变形、古生物化石特征、各填图单位的接触关系及同位素测年资料等,建立了测区构造格架。识别出一系列褶皱和断裂构造。

    七是新发现铜多金属矿化点3处、稀有稀土矿化点1处、珍珠岩等非金属矿化点3处、含锶水源地5处、烃源岩4处,其中巴彦敖瑞烃源岩厚度达35m以上,属中等-好页岩气烃源岩。

    经过专家组的评审,最终内蒙古1︰5万楞吉曼达坂等五幅区域地质调查子项目取得了成果报告优秀,图幅三幅优秀、二幅良好的成绩。

    “内蒙古1:5万乌日图呼布、陶海营子、乃木格根、昆都苏木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项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一是依据岩石组合、接触关系、古生物化石组合、同位素资料以及区域对比等划分了8个组、段级地层单位和12个第四系成因类型,新厘定出老龙头组,确认其与下伏林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并获得一批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数据。

    二是将林西组划分为半深湖相、滨浅湖相和扇三角洲前缘相,将老龙头组划分为湖泊相、河流相和冲积扇相,恢复了林西组和老龙头组沉积环境。

    三是注重化石的发现和采集,在林西组新发现化石点12处,其中Pecopteris unita Brongniart(联合栉羊齿)、Pecopteris (Asterotheca) cyatheca (Schloch.) Brongn.(桫椤栉羊齿)和Peltaspermum buevichae Gomankov et Meyen(布氏盾籽)为东北地区林西组首次发现;在新民组新发现了大量的硅化木(3属4种),为林西组、新民组时代厘定和古气候环境恢复提供了新资料。

    四是通过沉积物组合特征和古环境指标分析,结合沉积年代学研究,探讨了170.7Ka以来的沉积演化和环境变迁特征;并新发现一系列第四纪冰川遗迹,厘定冰川形成时限为晚更新世早期。

    五是对侵入岩进行了详细解体,建立了中生代岩浆演化序列,将侵入岩划分为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158.8-160Ma)、早白垩世早期(140.2-143.4Ma)和早白垩世中期(126.7-128.7Ma)三期共9个填图单位,并获得了一批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及Lu-Hf同位素数据。

    六是采用火山岩三重填图方法,对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岩性、岩相划分,圈定出5个火山盆地,恢复了22个火山机构,划分为4期火山喷发旋回。

    七是划分了3个构造层、4个构造亚层,划分了9个构造事件,识别出68条断裂构造,9个褶皱构造,新构造阶地2级,建立了测区构造格架。

    八是在林西组中发现中-优质页岩气烃源岩层8处,在陶海营子地区预测出一个烃源岩远景区。

    九是发现铅锌矿点2处、金矿点1处、银钼铜多金属矿点1处及矿化点5处,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圈定出4处成矿远景区及7处找矿靶区。

    十是培养了一批年轻技术人员,项目组成功申请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1项;项目成员合计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中SCI 4篇,EI 2篇;发表科普论文1篇;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2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

    经过专家组的评审,最终内蒙古1:5万陶海营子等四幅区域地质调查子项目取得了成果报告优秀,图幅三幅优秀、一幅良好的成绩。

     

     
     
    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完成...

     

    公繁浩,男,36岁,博士,专业技术八级,沈阳地调中心高级工程师。专业方向:油气地质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负责实施松页油1井,依据一手岩心资料和录井数据,及时安排页岩气现场解析和S1值的数据分析,结合出桶岩心表面的泥浆具荧光和含油的事实,提出青一段具有基质型页岩油资源潜力,为选层和压裂提供充分依据,坚持对1井青一段实施压裂改造,并最终获得工业油流,实现松辽盆地页岩油调查突破。基于松辽外围前期油气工作,提出突泉盆地物探工程部署方案,完成突参1井井位部署,该井直井压裂获得侏罗系轻质原油,获得东北地区侏罗系重要油气新发现。初步查明松辽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生、共存状态,为松辽盆地多种能源综合勘查开发提供了依据。查明大兴安岭南部地区下二叠统寿山沟组具有较好的页岩气资源潜力。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参与“松辽外围西部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完成辽河油田公司“大兴安岭南部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进一步明确林西组该区的页岩气资源潜力,并拉动辽河油田投入,包括非震物探5条和二维地震18条,辽河油田成功登记了矿权区。参与部署实施的突参1井的油气发现成果,拉动和促进了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在松辽外围的油气勘探投入,该公司先后在突泉盆地部署二维地震和突泉1井,并在突泉盆地成功登记了矿权。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提出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泥岩,发育毫米级的纹层,纹层厚度自上而下变薄,为后期试油选层提供了重要依据;提出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泥页岩存在次生孔隙发育带,孔隙类型以溶蚀孔隙为主,孔隙结构为双峰式孔隙的创新性认识,为松辽盆地青一段泥岩基质型页岩油的重要储集空间;提出青山口组一段存在异常超压,通过回归法计算压力系数,并被后期试油结果所证实,为后期页岩油富集规律及赋存状态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带领项目组成员完成多个新领域的项目,包括晚古生代页岩气、松辽盆地多种能源,2016年参加松辽盆地页岩油调查工作,指导项目组成员不断进步和创新。多名项目组成员快速成长,有的现已调入其他项目组成为骨干。5年间项目组共发表学术论文15余篇。

    公繁浩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三江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调查严格落实二级项目负责人责任制,加大对二级项目所属子项目、作业单元、委托业务的项目管理力度,并联合滇西南和滇西北片区与部分子项目以及委托业务野外工作组一起开展野外联合考察,攻关主要地质问题。

    6月14日-16日,项目负责人王保弟先后赴云南省大寨-涌宝地区1:5万矿产地质调查作业单元和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院承担的云南省1:5万永秀、坡头、子马街3幅区域地质调查委托业务工作组,考察了团梁子岩组、大新山岩组、小定西组及重要异常查证矿化线索,为解决南澜沧江结合带物质组成、发育时限及构造演化,以及三叠纪火山岩成矿控矿地质条件等科技创新目标提出了实际解决方案。同时,通过现场查阅野外原始地质资料和实际材料图,指出了项目野外工作中部分记录不完善、图面不合理问题。

    6月22-7月1日,考察组到达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云南省1:5万福库、维西县、巨甸镇3幅区域地质调查课题,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川东南地质大队承担的云南省1:5万倒流阱、仁义2幅区域地质调查委托业务,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承担的云南省1:5万三江口、奉科乡、宝山乡3幅区域地质调查委托业务,查阅了各子项目野外实际材料图等原始资料,共同考察了典型地质现象,对新发现的金沙江结合带鲁甸一带榴闪岩(退变榴辉岩?)、甘孜-理塘结合带基性熔岩、洋岛-海山组合等给予了肯定,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如何深化亮点成果、如何进行图面表达等提出了具体方案。与此同时,对于阳坡岩群、巨甸岩群等基底岩石的物质组成、变形变质期次等调查提出了指导意见,对甘孜—理塘结合带及紧邻地区的三套基性岩(峨眉山玄武岩、冈达概组玄武岩、甘孜-理塘基性岩)的填绘和归属提出了解决方法,还强调各野外工作组要加强标准化石的调查和收集,用以准确限定地层时代,对前人的地层划分要有确凿的证据进行肯定或者否定。

    野外联合考察期间,项目负责人还强调西南三江地区雨季已经到来,要求野外工作中务必注意安全作业,工作人员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做好安全保障措施,同时也要做好资料的保密和财务安全工作,期望与各承担单位一起共同努力,力争安全、顺利的完成2017年各项工作和实现科技创新目标。

    本次联合考察有效了解了子项目整体工作推进情况,厘清了项目组要把握的关键地质问题,共同探讨解决地质问题的办法,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切实为实现二级项目的成果目标和科技创新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野外联合考察

     

    野外联合考察

     

    室内资料检查

     

    野外联合考察

     
    西南三江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调查二级项目推进野外地质...

    贯彻落实局党组部署,加快推进“两重一主”工作,10月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顺利完成阿鲁科尔沁旗陶海营子地区“陶D1”井钻探工作,实际进尺为701.4米。钻遇地层均为林西组,岩性主要为灰色砂岩与暗色泥岩互层,发育方解石脉和黄铁矿颗粒。暗色泥岩中见植物、叶肢介化石。

    沈阳中心该井进行全井气测监视。随井气测结果显示随着深度的增加气测值有明显增大的趋势。在井深584米最大异常为2.06%。页岩气现场解析(大罐)结果表明:241.6米处泥岩中页岩气含量为0.21m3/t。该指标虽达到页岩气工业开采标准(1-2 m3/t),但陶海营子地区属于出露区,埋藏较浅,保存条件一般。为实现页岩气勘探突破,在构造活动较薄弱、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的地区继续开展页岩气调查有望实现页岩气勘探新发现。

    此外429.5米砂岩的方解石脉裂隙中可见荧光级别的油气显示,指示林西组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松辽外围西部地质调查井“陶D1”顺利完钻
    所在单位: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完成人员:陈树旺、张健、郑月娟、苏飞、张海华、甄甄、张德军等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起止时间:2011年3月—2015年3月

    主要进展

        突泉盆地是“松辽外围中新生代盆地群油气地质综合调查”项目发现的中生代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至突泉县一带,面积为2358km2。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在该盆地开展了基础地质调查、物探剖面测量、土壤油气化探、钻探等大量调查工作,该盆地内发育的中、下侏罗统泥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Ⅱ型、有机质热演化处于成熟阶段,具备良好的生烃物质基础,且盆地生、储、盖组合配置良好,综合研究认为该盆地侏罗系地层为松辽外围最有油气勘探前景的油气新区。

        2013年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参与部署,油气中心实施了突泉盆地第一口参数井“突参一井”,该井完井孔深2800m,在该井1700m处钻遇油气显示,这是东北地区油气勘探首次在侏罗系发现油气显示,该成果得到了中石化东北局的高度重视,中石化东北局在后期的压裂试油中获得了轻质原油,确立了突泉盆地为松辽外围中生代含油盆地,揭开了突泉盆地大规模油气勘探的序幕。

        2014年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松辽外围中新生代盆地群页岩气地质远景调查”项目组为了更好的揭示突泉盆地南部侏罗系地层,建立完整的地层序列,在突泉盆地南部实施了地质井“TD1、TD2”井钻探。“TD1井”位于“突参一井”南部约5km处,完井孔深890.7m,全井取心。该井岩心岩性主要为0至715m为下侏罗统红旗组灰色细砂岩、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715m至724m为灰黑色碳质泥岩和煤层;下部为灰色细砂岩、粉砂岩。在该井760.6m至816.7m井段的砂岩、粉砂岩孔隙和脉岩裂隙中发现多层“油浸、油迹、油斑”级别的油气显示。“突D1井”油气发现是继“突参1”井后的又一重要进展——所发现的含油层位更浅,属于“牤牛海凹陷”南部,通过油源对比显示“TD1井”与“突参一井”的油来自不同的层位,预示该凹陷可能具有较大的油气分布面积。“TD2”井位于“TD1井”南部约8km处,完井孔深510.3m,该井岩心岩性主要为33-195.05m为杂色复成分砾岩,层位为下侏罗红旗组;195.05-510m为灰黑色泥岩夹深灰色粉砂岩,层位为上二叠统林西组。“TD2井”下部钻遇的晚古生代上二叠统林西组,暗色泥岩发育,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TD2井”的实施为揭示突泉盆地基底晚古生代地层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调查研究取得的成果,是“松辽外围中新生代盆地群油气地质综合调查”项目组坚持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性、公益性、前瞻性”特色的集中体现,该成果得到了油田公司的高度关注,并依托地质调查成果完成了矿权登记,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倡导的“基础先行、商业跟进”模式的重要实践。该成果不仅为突泉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基础地质资料,也必将引领和带动松辽外围油气勘探进入新的阶段。


    1-1 松辽外围中新生代盆地群页岩气地质远景调查

    2020年7月31日-8月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组织,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对“北方石炭二叠纪关键地质问题专题调查(地质力学所)”预算单列项目进行了野外验收。项目所属的二级项目负责人和来自自然资源部技术指导中心、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等单位的专家受邀参加了验收,地质力学所副所长谭永杰、科技处主管人员和项目组及合作单位相关人员等2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项目负责人高万里助理研究员详细汇报了2018至2019年野外工作情况、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成果。专家组在系统检查野外记录本、实际材料图、样品测试报告等各类原始资料、成果资料基础上,就地质原始编录、实际材料图、项目成果进展等与项目组进行了讨论,同时抽查了克什克腾旗长胜德村哲思组变形剖面,查看了巴林右旗海苏坝营子大石寨组接触变质特征及林西县三七地林西组变形与变质作用,并提出了相关整改建议。

    通过听取项目汇报、查阅原始地质资料及现场抽查等,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完成了下达的野外调查任务和工作量,野外调查取得的实际材料内容齐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提交的资料符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野外验收要求,专家组同意该预算单列项目通过野外验收,可以开始结题报告的编写工作。

    据悉,“北方石炭二叠纪关键地质问题专题调查(地质力学所)”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研究中心承担的“北方石炭二叠纪关键地质问题专题调查”二级项目所属预算单列项目,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我国北方石炭-二叠纪构造变形期次和特点,为油气资源赋存评价提供基础,项目开始于2018年,原计划2020年结束,因局项目调整,于2019年提前终止,本次是对2018-2019年野外工作的验收,通过验收会,项目转入资料总结和结题报告的编写。

     

     

    关键地质问题室内讨论

     

    赤峰市林西县三七地林西组构造剖面检查

     

     
     
    “北方石炭二叠纪关键地质问题专题调查(地质力学所...

    为全力推进北方石炭-二叠系油气资源的勘探与突破,支撑服务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科技攻坚战,促进实现新区新层系油气的重大突破,2019年7月26-2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在内蒙古兴安盟组织召开“北方石炭-二叠系关键地质问题野外现场研讨会”。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直属单位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地质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以及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近50名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康玉柱院士亲临会议现场指导。

    会议指出,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科技攻关战是局党组制定的重大科技攻关战之一,北方石炭-二叠系是可作为未来油气资源突破的最有潜力的新层系,但是一些关键基础问题尚没有达成统一认识。下一步,一是要从问题出发,找到制约北方石炭-二叠系油气突破的关键问题,重点攻关;二是要有限目标,分阶段开展攻关,目标要集中;三是要分工协作,共同攻关,以科技创新促进问题的解决。地质力学所将与各兄弟单位携手并肩,协同创新,努力促进北方石炭-二叠系关键基础地质问题的解决,实现石炭-二叠系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助力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科技攻关战,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

    室内研讨期间,大家围绕北方石炭-二叠系大地构造背景、沉积盆地性质,后期构造改造和油气资源前景等方面内容,展示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提出了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相关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方向。康玉柱院士作了主题发言,指出石炭-二叠系油气资源前景广阔,未来重点要从致密气的角度开展深入工作。室内报告结束后,地质力学所负责人组织与会的各专家对关键地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交换意见,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局属单位的各专家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进一步明确了制约石炭-二叠系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

    野外考察期间,各位专家对兴-蒙地区未来最有潜力的中二叠统哲斯组和林西组烃源岩及后期构造变形,呼和哈达地区的构造混杂岩进行了现场考察并研讨,一致认为,石炭-二叠系发育巨厚的暗色泥岩,烃源岩基础良好,但是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普遍较高,这一问题与后期构造改造和热活动密切相关,准确区分不同构造变形段的烃源岩发育和热演化程度极为重要。另外,构造混杂带的发育及延伸对理解石炭-二叠系盆地的性质和沉积的大地构造背景都极为关键,指出要加强对古生代地层褶皱变形机制和过程的研究,预测可能的保存区域;在盆地内,应重点对盆地内部重磁电和钻井资料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不同区段盆地的结构和性质,同时,利用能够识别深部石炭-二叠系褶皱地层震像特征的方法和技术,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经过两天的室内研讨和野外现场考察,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下一步工作应加强北方石炭-二叠系不同区段大地构造背景,沉积盆地性质和不同区段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差异原因分析,同时加强盆地内部与露头区石炭-二叠系的变形样式耦合性分析,综合重磁电资料和井震资料的分析,进一步优选盆地内部可能的有利区。

     

    北方石炭-二叠系关键地质问题野外现场研讨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