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等单位联合承担的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乌蒙山区重大地质灾害易灾机理和风险防控研究”项目日前正在稳步推进。在殷跃平院士的带领下,项目组全面开展了以镇雄县为重点的乌蒙山区地质灾害研究工作。

    据悉,该项目于今年5月启动实施。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项目组在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与智能识别、复合易滑地层结构孕灾模式、汛期和冬季失稳机理、煤炭开采与乡村人居环境安全等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特别是直接参与了镇雄县等汛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科技支撑工作。

    镇雄县位于上扬子地台乌蒙山区腹地,扬子褶皱基底经过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特有的强烈褶皱地貌形态,主要的易灾地质结构包括区域褶皱控灾构造、软硬相间孕灾地层和上陡下缓远程成灾地貌的组合。项目组初步构建了涵盖地形、地质、扰动、监测等多模态数据特征的乌蒙山区地质灾害隐患智能识别样本库,支撑了乌蒙山区地质灾害精准调查与智能识别模型研究。同时,分别在煤层采动区典型滑坡布设深部科学观测钻孔19个,重点监测滑坡深部变形、温度、渗压和浅表层温度、含水率等参数。截至8月底,已完成5个深部观测孔的光纤光栅阵列传感监测系统建设与数据采集工作,为科学分析采动区滑坡失稳机理提供有效监测数据。在开展现场调研工作期间,项目组联合地方政府开展了重大地质灾害风险会商,现场指导了多起突发重大地质灾害险情处置,提出了镇雄县煤炭资源开采区采动山体灾害监测预警方案,为采动山体灾害科学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下一步,项目组将针对镇雄等地区冬季特大地质灾害高发问题,加强高寒山区久雨久雪滑坡失稳机理与风险预警研究。围绕乌蒙山区煤层采动区薄层状碎裂基岩滑坡失稳机理问题,进一步研究典型易灾地质结构模型。开展乌蒙山区地质灾害数据规律统计与孕灾背景图层标准化处理,研发灾害区域智能化识别算法。

     

    环境监测院(技术指导中心)科技支撑乌蒙山区汛期地...

    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1.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

    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叶建良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组织实施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是世界上首次实现资源量全球占比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连续试开采60天,累计产气量超30万立方米,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实现了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自主创新。一是实现三项重大理论自主创新,创建天然气水合物系统成藏理论、“三相控制”开采理论,有力指导了试采目标井位确定和试采方案制定。二是实现储层改造、钻完井、勘查、测试与模拟、环境监测等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三是构建了大气、海水、海底、井下“四位一体”的立体环境监测网,监测结果显示,试采未对周边大气和海洋环境造成影响。

    2.湖北宜昌寒武系—志留系页岩气调查实现重大突破

    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陈孝红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于2017年在宜昌黄陵隆起周缘实现下古生界页岩气调查重大突破。鄂宜页1HF井在寒武系获得6.02万立方米/日、无阻流量12.38万立方米/日的工业气流,鄂阳页1HF井、鄂宜页2HF井也分别在寒武系、志留系获得高产页岩气流。创新建立了古老隆起边缘页岩气富集模式;自主研发了构造复杂区地质导向技术、低地温页岩储层压裂液体系、高水平地应力差和常压储层压裂技术;创新形成了钻完井一体化工程管理的工作模式。该地区页岩气调查的重大突破填补了中扬子页岩气勘查的空白,实现了我国页岩气勘查从长江上游向长江中游的战略拓展。

    3.延安气田复杂致密气藏开发关键技术创新

    延长石油(集团)王香增团队针对延安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储层致密且横向变化快、地震预测技术适用性差、气藏叠置关系复杂、开发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开展了复杂致密气藏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发展了非震条件下“沉积相控制、骨架井约束、动静态校正、逐级优化”的有效储层预测技术,创建了黄土塬地貌多井型立体井网动用技术,研发了大跨度长井段不动管柱多层分压改造技术,建立了基于产能试井和静态资料的早期快速产能预测模型,实现了快速建产、高效开发的目的。目前,延安气田已建成产能32×108立方米/年,累计产气74.83×108立方米;预计2018年底建成产能52×108立方米/年,“十三五”末建成产能100×108立方米/年,可满足陕西全省人民用气需求;同时,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保护陕北地区的绿水青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4.深部金矿阶梯式找矿技术方法成效显著

    由山东省地矿局宋明春研究团队率先组织实施的深部找矿探索和技术研发项目,将成矿理论、找矿技术与勘查实践有机结合,自主研发了深部金矿勘查系列方法技术。研究团队突破传统浅表部金矿找矿思路,研发以“阶梯式成矿模式+精细地球物理模型”为核心的深部金矿阶梯式找矿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将胶东主要金矿区的探测深度由500米延伸到超过2000米,拓展了深部第二找矿空间。针对滨浅海勘查存在的钻孔定位、岩芯采取等技术难题,发明海域金矿勘查钻探方法,开辟了海域找矿新空间。集成创新多尺度逐步逼近成矿预测技术,首次预测胶东金资源总量约10000吨。新方法为胶东深部找矿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助推探明了三山岛、焦家和玲珑3个千吨级金矿田,使胶东跃居世界第三大金矿区。

    5.西北印度洋现代海底热液成矿现象的首次发现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韩喜球团队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上发现了6个热液区,其中3个属于正在发生热液成矿作用的活动热液区,有繁茂的热液生态系统和林立的海底黑烟囱;另有3个属于已经休眠的热液区。携“蛟龙号”首次对卧蚕1号、卧蚕2号、天休与大糦热液区进行了近距离观察和精细的调查采样,对热液活动的特征、热液流体的温盐和成分等物理化学参数、围岩类型与微地形地貌、多金属硫化物的分布、热液生物群落类型等有了详细的了解,厘定了各热液区热液成矿作用的类型,建立了成矿模式。为卡尔斯伯格脊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极端生境生命起源和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古代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矿机制研究和找矿勘查提供重要启示。

    6.井下超前探放水和水害监测关键技术系统研发

    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强带领的创新团队将钻探与物探技术有机无缝结合,研发了井下钻孔物探超前探放水成套技术与系列装备(钻孔激发极化、钻孔电磁波层析成像和钻孔雷达三大类超前探放水技术与装备),直观明了在有限数量钻孔中进行廉价、短距离精准随钻物探;应用物联网技术,将微震与激发极化高密度电法有机耦合,研发了可同时监测采动变形和突(透)水潜势于一体的矿井水害面状监测预警技术和装备,解决了矿井突水的水源、水量以及突水通道三者联合监测的难题;基于弹性波数据传输理论的三维电子罗盘测量钻孔轨迹技术,研发了随钻钻孔轨迹深度测量技术和装备,提出了利用弹性波的传输时间测量钻孔深度的技术方法。

    7.多要素多技术城市地质调查有力支撑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编制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郝爱兵为首席专家牵头组织实施的多要素多技术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有力地支撑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编制。研究团队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改变观念、创新理念,围绕雄安新区规划编制需要,组织开展工程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条件、土地和地下水质量、地下水资源与地面沉降现状等多要素调查,创新编制支撑服务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地质调查报告、国土空间布局综合地学建议图和地下空间利用区划图,为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地下空间、交通、能源等专项规划编制提供了依据。首次以空间、资源、环境、灾害为调查对象,以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为服务对象,以多方协调联动为工作机制,为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提供了示范。

    8.全国煤中金属矿产资源评价取得新进展

    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宁树正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地质调查项目,坚持产学研结合,以全新工作理念开展全国煤中金属元素分布规律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总结了煤中金属元素矿产研究方法,确定了煤中金属元素矿产综合评价指标,首次划定了全国煤中金属元素成矿区带,发现一批新矿点,圈定了地质工作远景区。初步摸清了全国煤中金属元素矿产资源家底,预测煤中锗、镓、锂、铝、稀土矿产资源量分别为:1.17万吨、188.02万吨、86.49万吨、195746.9万吨、1130万吨。上述成果表明,煤中金属元素矿产资源潜力和价值巨大,是我国“三稀”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实施拓展了煤炭地质工作新领域,对指导煤系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9.相山铀矿田三维地质“玻璃体”调查和成矿预测取得新进展

    由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李子颖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承担的中核集团示范工程《相山铀矿田三维地质“玻璃体”调查和成矿预测》项目,运用多学科、多技术方法综合研究,建立了火山岩型铀矿深部有利成矿空间探测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三维立体勘查技术体系,首次实现了相山矿田2500米深度范围立体探测,构建了三维地球物理模型、三维地质模型,实现了相山矿田三维地质“玻璃体”。揭示了铀矿化、热液蚀变、元素的水平和垂向空间分布规律,查明了基底构造控矿规律,构建了三维综合找矿模型,首次实现了我国热液型铀矿三维定量定位预测。深部钻探查证取得突出成果,实现了相山矿田铀多金属找矿新突破。为相山铀矿田外围及深部铀资源找矿突破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我国热液型铀矿找矿勘查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10.首次建成国家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地质云1.0”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高振记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组织实施的国家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地质云1.0”。采用混合云架构,实现了数据集成共享技术创新,研发了云环境下海量、异构、分布式地质数据的统一组织、调度与服务技术,初步解决了异构、异地、异主数据共享技术难题;实现了地质调查业务系统整合协同应用创新,集成开发了智能调查、业务管理、数据共享与信息服务等云应用系统,提高了系统整合及协同服务能力;实现了地质调查数据安全有序开放和分级共享机制创新,基本解决了“数据孤岛”与“信息烟囱”等老大难问题;探索了云环境下智能地质调查工作新模式。权威专家认为“地质云1.0”成果达到同行业国际领先水平,为国家正在推动开展的政务部门信息系统整合与数据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鲜活范例。

    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1.湖南省平江县仁里发现超大型铌钽多金属矿

    由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一一大队周芳春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湖南省平江县仁里发现了超大型铌钽矿。仁里矿区位于湖南省平江县,钦杭成矿带主带的中部,幕阜山复式花岗岩的西南缘,为典型的花岗伟晶岩脉型铌钽矿床。项目团队运用大岩基地区多期次岩浆演化的“共岩浆补余分异”稀有金属成矿理论,在矿区发现铌钽矿脉14条,圈定矿体17个,(333+334)五氧化二钽资源量10791吨,五氧化二铌资源量:14057吨,平均品位:五氧化二钽:0.036%、五氧化二铌:0.047%。矿区铌钽品位富,找矿潜力大, 五氧化二钽远景资源量有望突破2万吨,潜在经济价值超过1千亿元。突破了“大岩基地区难以形成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既有认识,总结、提出的铌钽等稀有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的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稀有金属成矿理论,对华南地区稀有金属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福建省建瓯市井后探明超大型优质叶蜡石矿

    由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福建地质勘查院卢林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福建省建瓯市井后矿区探获超大型叶蜡石矿。井后叶蜡石矿属火山期后低温热液交代矿床。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晚侏罗世南园群火山碎屑岩中,最大走向延展长725米,最大延深600米,各矿体累计总厚可达90米。矿石划分玻纤级和陶瓷两个品级。项目技术人员从火山构造研究开始,在火山期后热液蚀变与矿石原岩组构的研究中发现了火山岩地层与火山期后气液矿化蚀变之间的有机联系,取得矿区成矿理论的突被,并依此科学规划地质找矿技术路线,有效推导成矿空间,合理布设探矿工程,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提交一处特大型叶蜡石矿床,资源量达4000余万吨,资源储量占全国叶蜡石累计查明总资源储量的1/3,为我国最大叶蜡石矿床。

    3.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首次发现大型砾岩型砂金矿

    由内蒙古第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冯硕颖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石哈河地区发现一大型露天开采的砂金矿床,这是内蒙古地区近年来发现的第一个大型冰碛砾石型砂金矿床。备案矿石资源储量44695481.22立方米,金金属量17020.85千克,平均品位金0.3808克/立方米,混合砂平均厚度25.30米。石哈河冰碛砾石型砂金矿矿石可选性较强,为易选矿石;矿床采矿、选矿生产工艺成熟可靠。该矿床的开采将对发展边疆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起到积极的作用。

    4.塔里木中西部顺北地区探明超深层大型油气田

    由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焦方正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通过3年的攻关研究,在顺北9169米超深层探获大型油气田。明确了塔中北坡陆棚—斜坡部位是优质烃源岩分布区,由此将重点勘探区域由隆起向斜坡部位拓展,大大扩大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勘探范围;建立了塔里木周缘前陆盆地寒武纪烃源岩成烃、沿断裂带运移聚集成藏新模式,提出了“立足原地烃源岩,沿着高陡断裂带、寻找原生油气藏”新的勘探思路;初步明确顺北地区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形成顺北超深碳酸盐岩裂缝洞穴型油气藏成藏理论;建立了塔里木盆地沙漠覆盖区超深层裂缝洞穴型储集体预测技术系列、"超深、三高" 井钻完井配套技术,超深小井眼短半径定向钻井技术(水平井斜深8169米)跨入世界领先行列;这些理论技术有效指导了区带评价及勘探部署,天然气探明储量73.8亿立方米,控制储量33.82亿立方米,预测储量412.3亿立方米,实现了超深找矿的突破。

    5.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南斜坡二叠系探明大型油田

    由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何海清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玛湖凹陷南斜坡探获大型油田。项目组提出上乌尔禾组为区域不整合面之上第一套填平补齐的沉积,具备形成大油区条件。创新性提出三项认识和三项配套技术:1.构建了大型地层背景下砂体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大面积成藏新模式;2.建立了凹槽区厚层状低饱和度、斜坡区互层状和古凸带薄层状三种类型油藏分布模式,探井成功率从35%提高到76%;3.发现了上二叠统支撑砾岩高产储层新类型,指导试油选层,多井获得百吨高产;4.攻克扇体刻画、低渗砾岩测井评价和低饱和度油层改造三项配套技术,试油获油率从45%提高到83%。在上述认识和技术的支撑下,玛湖凹陷南部上乌尔禾组勘探快速推进,落实三级石油地质储量3.36亿吨,展现出5亿吨级前景。

    6.甘肃省西和县大桥探明超大型金矿

    由甘肃省地质调查院张忠平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西秦岭地区发现并探明了一处超大型硅化角砾岩型金矿床。矿床控制长约4500米、宽40~1100米,发现金矿体53条,累计探获金资源储量105吨,伴生银资源量276吨,并在外围发现了渭子沟、马家山、安子山等金矿点。该矿床的发现和勘查为西秦岭地区增加了新的金矿类型,为地质找矿指出了新方向,并提供了类比依据和理论指导。矿床已于2012年建厂投产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大大改善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和就业状况,促进了经济发展。

    7.江西省武宁县东坪发现超大型钨矿

    由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楼法生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武宁县东坪探获超大型钨矿。团队成功运用赣南石英脉型黑钨矿“五层楼”成矿模式,历时6年持续勘查,实现找矿突破。东坪矿床共探获储量:保有钨矿(122b+332+333)矿石量47729千吨,金属量(三氧化钨)213941吨,平均品位0.448%;保有低品位钨矿(332+333)矿石量6105千吨,金属量(三氧化钨) 5946吨,平均品位0.097%。其储量规模超过福建行洛坑、湖南瑶岗仙和江西西华山等钨矿,成为目前我国乃至世界资源储量规模最大的黑钨矿。矿床具有规模大、品位高、易采易选等特点。东坪矿床的发现丰富和完善了“五层楼”式石英脉型钨矿床成矿理论和成矿规律,拓展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钨矿找矿空间、找矿思路和找矿方向。提出了赣北地区自南至北存在160Ma±、150~145Ma、135~125Ma三期钨成矿作用的认识。

    8.云南省盈江县大石坡发现超大型红柱石矿

    由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昆明地质勘查院李伟为首席的团队在云南盈江县大石坡矿区探获超大型红柱石矿。在该区发现并圈定7个红柱石矿体,探获(333+334?)类矿石量91979.89万吨,红柱石矿物量11043.57万吨,工业矿平均品位18.0%,低品位矿平均品位8.5%。该矿的发现与勘查,开创了云南寻找红柱石矿的先河,实现了该区找矿新突破。采用湿式磁选—浮选流程工艺,红柱石回收率62.03%,精矿满足HJ-55产品技术要求;通过碳热还原工艺可直接生产硅铝合金、3N高纯硅;磁选云母可综合回收氯化铷。未来矿山开发社会经济意义重大,对我国红柱石矿勘查及应用研究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9.河南省嵩县雷门沟探明超大型钼矿

    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勘查院章传飞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嵩县雷门沟探获超大型钼矿。矿区地处华北地台的南缘,熊耳山古隆起与嵩县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交界处,属环太平洋成矿带东秦岭矿带,岩浆及构造活动具多旋回和多期次活动的特点,矿床受高—中温热液蚀变影响,是以钼为主伴生硫的可供综合利用的一特大型斑岩型钼矿床,共完成钻探17184.90米,圈定大小矿体92个,其中工业钼矿体19个;低品位钼矿体66个;钼氧化矿体7个。共估算(332)+(333)工业矿钼矿石资源量80180万吨,钼金属量636373吨。开发本区钼矿资源为当地及周边地区提供资源的同时,也将促进本地区工业的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对地方经济的繁荣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经济意义巨大。

    10.广东省英德市鱼湾发现大型稀土矿

    由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四〇队温汉辉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英德市鱼湾探获大型稀土矿床。圈定6个矿体,估算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资源量(332+333)矿石量136411千吨,全相稀土氧化物总量153618吨、平均品位0.1126%,离子相氧化物总量105218吨、平均品位0.0771%;另有低品位矿石量2801千吨,储量规模达到大型。矿区探明的稀土储量为广东省近年第一。矿山总工业价值约80亿元,矿山服务年限50年,具较好经济效益;可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增加就业及税收,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地质学会2017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

    近期,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二级项目“西南岩溶区1:5万地质填图试点”经半年多艰苦作业,2018年野外工作已接近尾声。

    2018年项目工作区位于乌蒙山区鸡鸣三省交汇地带。调查发现不同时代的多个地层在工作区内存在沉积相变现象,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地层分别沿南北向、东西向存在明显相变,代表测区不同时代构造运动方式和古地理格局,也是直接导致泥盆、石炭纪地层缺失的重要原因,具体相变情况如下:

    一是南北向存在相变的主要是早古生代奥陶系和志留系地层,两者在图幅内由北向南逐渐变薄,尤其是志留系地层,在镇雄县以勒镇南部逐渐尖灭。

    二是东西向存在相变的是二叠系的茅口组、峨眉山玄武岩、龙潭组,其中茅口组在水田乡以西还存在第三段底部厚层生屑泥晶灰岩残留,往东面第三段已完全消失,顶部层位变为第二段薄层泥晶灰岩、硅质岩和泥灰岩的沉积组合。峨眉山玄武岩东西方向的厚度变化则更加明显,图幅西部镇雄县林口乡至威信县城一带玄武岩大约还有30-50米的厚度,由西向东整体呈锯齿状尖灭。最新调查表明,其最远延伸至母享镇南西郑家寨一带,厚度约20厘米,往东多数点上已缺失,测区峨眉山玄武岩的东界已可以准确圈定。

    位于项目工作区的镇雄县果珠乡形成了以瀑布为特色的岩溶景观群,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和旅游开发价值。如果珠乡木黑村至渣多沟一带,河水冲出玄武岩台地形成瀑布,落差约35米,瀑布飞流直下,瀑声如雷,非常雄伟壮观。瀑布激起层层雾气,在阳光的照应下形成彩虹,经久不散。在灰岩、玄武岩接触的位置常向内坳陷成洞厅,洞穴宽约30-35米,进深约5-10米,高约10米。洞厅顶部呈半圆形,可见大量玄武岩六方柱状节理,底部为古岩溶面。

    该区域发育瀑布、岩溶岩柱多处,同周边溶丘、洼地、地下河系统、孤立岩壁、高耸中山云海等,形成独特的景观群。区内景观较为集中,初步调查达到省级地质遗迹标准的有2-3处,特色明显,是建设省级地质公园的理想区域。

     二叠系地层与志留系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西南岩溶区1:5万地质填图试点项目取得进展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湘江上游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在祁水流域实施的首个“探采结合孔”成功出水。

    探采结合孔位于湖南祁阳县文明铺镇大泉湾村,地形地貌属于溶丘沟谷,出露地层为泥盆系锡矿山组,岩性为中薄层灰岩夹泥灰岩。探采结合孔深度为110.9米,涌水总量为124.6方/日。

    该区地处湖南省著名的“衡邵干旱走廊”分布区,水资源缺乏。探采结合孔的成功出水不仅为该村1200余人提供了饮用水源保障,还查明了探采结合孔的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岩组的富水性以及构造对地下水的控制作用,为下一步进行水资源评价提供了水文地质参数,还为查明该区岩溶发育条件以及岩溶发育规律提供了支撑。

    岩溶所祁水流域首个探采结合孔成功出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依托承担的“西江中下游岩溶峰林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在广西鹿寨县平山镇屯秋村新村屯和塘底屯实施的2个钻孔成功出水。钻孔深度分别为75米和80米,涌水量分别达240吨/日和168吨/天,可分别解决新村屯300多人和塘底屯200多人的饮水问题。

    屯秋村新村屯和塘底屯为峰丛岩溶山区,雨季村民利用山边的季节性泉水解决饮水问题,但一到旱季村民用水十分困难,生活贫困。上世纪80年代在该地区实施过2口100米钻孔,均未能成井。当地政府和村民迫切希望项目组为该2个村屯找水打井。

    通过对该地区的实地调查,项目组发现该2个村屯正好位于龙婆地下河流域与石燕坪地下河流域分水岭地带,地下水的补给范围有限,加之含水层为石炭系下统英塘组中薄层泥灰岩、泥质灰岩夹灰黑色泥岩,赋水条件差,寻找地下水十分不易。但项目组迎难而上,通过对水文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条件及地球物理探测结果,布设了2个钻孔。钻孔的成功出水,不仅解决了该2个村屯70多年来的饮水难题,使村民能早日脱贫致富。同时也为评价石炭系下统英塘组中薄层泥灰岩、泥质灰岩赋水性提供了基础参数。

    西江中下游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助力当地精准扶贫

    近日,为夯实构造地质学基础,提升研究人员业务水平,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发挥“以老带新”作用,组织经验丰富的老专家针对青年业务工作者专门开展了龙门山构造带构造地质培训及野外考察现场研讨会,20余名青年业务人员参加培训。培训特邀李四光地质科技奖获得者潘桂棠先生全程讲解。

    野外考察持续3天,路线为葛仙山-白鹿-小鱼洞-大宝填-回龙沟-映秀-耿达-八角庙。沿该路线穿越龙门山的前山、中央和后山推覆构造带,能观察到龙门山的前山断裂和中央断裂、飞来峰构造和滑覆构造、龙门山高角度逆冲断裂以及汶川地震形成的破裂带等。

    第一天,考察组沿葛仙山-白鹿-冰川镇一线,主要观察了塘坝子飞来峰滑覆体及其后缘断裂作用相关的断层崖、断层角砾岩等现象,在白鹿中学参观了龙门山前山断裂及512地震地表破裂带,并沿吊索沟观察棺木岩飞来峰逆冲断裂及其相关褶皱现象,于小鱼洞大桥地震遗址观察小鱼洞地震地表破裂带。

    第二天,考察组沿回龙沟观察白水河(龙门山中央)逆冲推覆构造带及“彭灌杂岩”内发育的与脆性-韧性变形有关的构造岩及多期面理构造,沿霸王沟-大鱼洞一线观察大鱼洞飞来峰前缘部分(南边)次级逆冲小断裂及飞仙关组薄层灰岩中的褶皱现象。在耿达镇,观察了与龙门山后山断裂有关的韧性剪切带及相应的糜棱岩、“S-C”组构等现象,并于映秀镇参观了漩口中学地震遗址。

    第三天,考察组沿深溪沟考察深溪沟-九旬坪飞来峰-滑覆体的后缘及512地震地表破裂带,并在八角庙附近观察了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中央断裂)作用形成的宽约近100米的碳化带及其断层擦痕。

    考察培训期间,老专家潘桂棠先生充分发扬“传帮带”精神,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耐心细致地做好全程讲解。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室主任王保弟也做了大量现场解说。参加培训的青年业务工作者纷纷表示,通过本次考察培训,对龙门山构造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逆冲推覆构造、构造变形等构造现象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并对露头尺度的构造解析方法与思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达到了野外现场培训的目的。

    聆听潘桂棠先生野外讲解

    观察

     

    圆满完成培训

    成都地调中心“以老带新”夯实青年业务工作者学科基...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湘江上游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在湖南新田县实施的四个富锶钻孔圆满成功。

    四个富锶钻孔分别位于新圩镇祖亭下村、道塘村、社湾村和大坪塘乡夏村,均已成功出水,钻孔涌水量分别为99.36吨/天、379.2吨/天、59.62吨/天、45.36吨/天,地下水锶元素含量分别为0.26毫克/升,0.77毫克/升、2.52毫克/升、1.48毫克/升,均已超过饮用天然矿泉水锶含量限值。

    四个富锶钻孔地层均为泥盆系佘天桥组,岩性为中薄层泥灰岩夹灰岩,钻孔的目的为寻找富锶地下水,四个富锶钻孔的圆满成功为新田县扶贫区寻找富锶地下水指明了方向,更为新田县实施富锶矿泉水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新田扶贫区富锶钻孔出水 助力富锶矿泉水产业发展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针对“提高合成地震记录精度”技术进行了攻关,大力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一种新的合成地震记录的方法,并于2018年以“一种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方法、系统、介质与设备”为题申请了发明专利授权。2020年4月14日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专利号:ZL201810847696.X)。

    该发明摒弃了传统的褶积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方法,采用一种基于地震道形成基本理论的子波反射叠加的非褶积方法进行地震记录的制作,克服了褶积法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存在的缺陷,有效地提高了合成地震记录的精度,解决了褶积法不能有效进行薄层及薄互层合成地震记录的难题。此项发明为地震资料解释的层位标定又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手段,在地震解释领域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破解深部重大地球系统科学问题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沈阳地调中心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一项

     

    记者13日从中国地质调查局了解到,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人员在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发现了大型富锶矿泉。锶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富锶矿泉水是中国稀缺的矿泉水资源。湖南省新田县发现大型富锶矿泉,经计算分析,年有效开采量约724.9万吨,开采潜力巨大。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下,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组织实施了《湘江上游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调查比例尺为1:5万,查明了新田县境内富锶矿泉资源状况,圈定富锶矿泉分布区域。

    调查发现新田县富锶矿泉集中分布于莲花、茂家、新圩等地一带,面积约175平方千米。该区地下水取样类型为下降泉和机井,下降泉锶含量平均值为0.38毫克/升,机井锶含量平均值为2.76毫克/升,分别是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锶含量限值的1.90倍、13.8倍。下降泉和机井锶含量高于广西巴马长寿区(锶为0.30毫克/升),机井锶含量高于湖北钟祥市长寿区(锶为0.625毫克/升)和青海玉树热水沟区(锶为0.620毫克/升)。

    富锶矿泉分布于泥盆系佘田桥含水岩组,地层岩性为中薄层浅灰色泥灰岩、泥(页)岩、泥质灰岩夹灰岩。

    新田县富锶矿泉中pH值范围为6.74—7.90,属于中性至弱碱性水;溶解性总固体范围为201.48—732.81毫克/升,属于淡水(<1000毫克/升);硬度范围为82.02—612.20毫克/升,属于弱硬水-极硬水。富锶矿泉以重碳酸根、钙离子成份为主,地下水类型以重碳酸型为主,多属于重碳酸钙型、重碳酸钙镁型水。

    科技日报:湖南新田发现大型富锶矿泉

    湘张地1井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部署并组织实施的一口页岩气调查井,该井主探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兼探中寒武统敖溪组含气性,设计井深2000米。该井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沅古坪镇柏杨坪村,其构造位置处于雪峰隆起带北侧、慈利-保靖断裂以东的复杂构造区内。该区断层发育,保存条件成为影响页岩气聚集成藏的关键因素,因此,项目组将该井部署于慈利-保靖断裂上盘所发育的两条逆冲断层之间的相对稳定区内。

    湘张地1井完钻井深2018.25米,开孔层位为奥陶系底部锅塘组,从上至下依次钻穿寒武系追屯组、比条组、车夫组、花桥组、敖溪组、清虚洞组、杷榔组和牛蹄塘组,钻至震旦系顶部灯影组完钻,获得了雪峰山地区寒武系斜坡带敖溪组新区新层系页岩气、清虚洞组下部裂缝型天然气、以及牛蹄塘组页岩气等一系列重要发现:

    一是钻获中寒武统敖溪组页岩气,为雪峰山地区新区新层系的重要发现。湘张地1井钻至中寒武统敖溪组白云岩、灰岩之下1375.5-1551.6米时黑色泥页岩大量出现,主要岩性变为泥页岩夹泥质灰岩,泥页岩岩心累计厚度超过90米,其水浸实验均有气显,其中1387.7-1411.6米与1434.4-1483.2米两段气显较为强烈,尤其是裂缝发育的岩心段气显异常强烈,对两段泥页岩样品采用燃烧法解析测试的含气量为0.64-2.31立方米/吨,解释为较好含气层段,两段岩心累计厚度达72.7米,反映出该段泥页岩高含气性纵向上跨度大。敖溪组黑色泥页岩广泛发育于湘西吉首-张家界地区的寒武系斜坡相带上,分布面积广,是本项目发现的寒武系除牛蹄塘组之外的一个新层系,该层系的发现拓宽了整个湘西地区页岩气勘探层位和勘探区。

    二是钻获寒武系清虚洞组碳酸盐岩、泥页岩互层中的裂缝型天然气,为探索清虚洞组天然气成藏理论提供了新的材料。湘张地1井钻至清虚洞组井深1692.9-1708.3米泥页岩、泥灰岩段时,现场录井气测值迅速升高,录井全烃值最高达到10.4%,并对录井仪收集的随钻井液返排气体直接点火成功,火焰呈淡蓝色,同时对该段泥页岩样品现场解吸的含气量值分布在0.77-1.98立方米/吨,显示该层段除微裂缝气外的泥岩吸附气量较高,为清虚洞组中的一个优质含气层。结合岩心及地表露头综合分析,该层段灰岩及泥岩中纵向裂缝发育,且裂缝遇不同岩性往往尖灭,该层段录井气测值的迅速蹿升,正是微裂缝发育的表征。该含气层的发现为今后碳酸岩、泥页岩共存层位的油气勘探增添了新的关注点,为探索清虚洞组天然气成藏理论提供了新的材料。

    三是钻获寒武系牛蹄塘组优质泥页岩含气层,提振了在复杂构造区勘探该层系页岩气的信心。湘张地1井牛蹄塘组泥页岩从上至下共分为三段,其岩心水浸实验均有气显,气测全烃值主要分布在1%-7%,从含气性现场解析测试来看,中段(1909.2-1982.4米)含气性最好,其岩性主要为灰黑色炭质泥岩夹少量薄层泥质灰岩,其样品解析气含量0.12-1.59立方米/吨,含气量超过0.5立方米/吨的连续泥岩段厚度达到32米(1933-1965米),为牛蹄塘组的主含气层,体现出该区牛蹄塘组泥页岩良好的含气性。同时,该组泥页岩纵向上含气性存在差异,在裂缝发育段含气量明显较高,反映出裂缝对该组泥页岩含气性的改善作用。湘张地1井钻获牛蹄塘组页岩气,是继宜昌黄陵隆起周缘寒武系水井沱组页岩气重大发现之后,中扬子地区(含雪峰山地区)在寒武系页岩气勘探的又一重要发现,大大提振了雪峰隆起构造带寒武系页岩气勘探的信心。

    四是钻遇震旦系灯影组孔缝型白云岩储层,气显明显,揭示了该区新生古储常规天然气勘探巨大潜力。湘张地1井钻至井深1998.0-2010.4米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硅质白云岩段时,现场录井气测全烃值升高,且稳定在3%左右,解析气含量相对较低,表明该段为较好的常规储层段。该段泥晶白云岩裂缝与溶孔极为发育,且低角度缝与高角度缝均有发育,局部形成网状裂缝系统,缝中多见方解石不完全充填;溶孔多分布在裂缝边缘或内部,尤其在裂缝交汇处较为发育,以团簇状、狭长条带状、针孔状为主,部分溶孔中充填沥青质,表明该层段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油气充注。孔缝的发育极大的改善了该层段白云岩的储集空间。灯影组白云岩上覆的寒武系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为优质烃源岩层,同时,牛蹄塘组与杷榔组泥岩盖层条件优越,形成了良好的生、储、盖配套组合,揭示了该区新生古储常规天然气勘探巨大潜力。

    灯影组白云岩储层段岩心裂缝分布

    清虚洞组页岩气点火试验 

     

     

    雪峰山复杂构造区获寒武系页岩气新区新层系重要发现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依托承担的“西江中下游岩溶峰林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在广西崇左市太平镇实施的首个钻孔成功出水。钻孔深度为92米,涌水量为480吨/日,可解决江洞屯300多人的饮水问题和灌溉1000多亩甘蔗地。

    首个钻孔位于广西崇左市太平镇乙古村江洞屯,为峰丛谷地地貌,钻孔处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区,含水层为三叠系北泗组第二段,岩性为中薄层灰岩夹泥灰岩,赋水条件差。上世纪80年代在该地区实施过2口100米钻孔,均未能成井。村民只能到6公里外的黑水河拉水饮用,用水成本高。

    通过对该地区的实地调查,对水文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项目组认为谷地中北西向逆断层对地下水的赋存具有控制作用,断层南侧地下水赋存条件较好。经过近20多天的钻探施工,钻孔成功出水。不仅解决了江洞屯70多年来的饮水难题,同时也为评价三叠系北泗组第二段薄层灰岩地层赋水性提供了基础参数。

     

    西江中下游岩溶峰林区首钻成功出水

     

    “慧磁”钻井中靶导向系统 

     

     

    在土耳其三期实施的双通道四靶点平行对接井H007U 

     

     

    “U”形冶井对接作业原理 

     

    自古以来就有种说法叫“上天容易入地难”。人类可以借助天文望远镜观测成百上千光年远的浩瀚太空,但对地表以下——我们脚踏的这片土地深处却是一头雾水,想要探索地下深处的奥秘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今,一种新的技术可以让我们实现在地下“穿针引线”,这便是高精度对接连通井技术——“慧磁”。这一技术也成为了钻孔的地下“导航”,可以将相距数百米或上千米的井组在地下矿层连通。据了解,该技术的核心是“慧磁”高精度中靶导向系统,源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所承担的“高精度定向钻进中靶系统研究”项目。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立项,旨在通过试验研究建立起定向钻进中靶模型,引导钻进进入靶区,实现精确中靶。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一直全力支持、支撑该技术的研发与突破。据了解,“慧磁”高精度中靶导向系统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也使中国地调局勘探所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继美国之后第二家拥有该项技术的单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该项技术比一些国外技术更加先进的地方在于:首创低电压可充电电池供电,可用于煤矿井下等高危作业环境(美国仪器采用的是220V电源供电,不适应煤矿等使用);入井探管直径和长度分别为42毫米和1.4米,可用于穿过60毫米直径的中心管下入探管至井底(美国仪器为45毫米、1.9米,最小用于73毫米直径中心管),可完成更小曲率半径的定向井导向。

     

    讲到“慧磁”技术,也不得不说说它的发明团队——勘探所定向钻探室主任胡汉月教授的科研团队。该团队在胡汉月的带领下,多年来一直从事着定向钻探技术的研发工作,凭借着地质人的一股子不服输精神和坚定执着的热情,将实践和科研相结合,终于研制成功“慧磁”技术。该技术研发成功的消息一传出,就在圈内引起的不小的震动,原来占尽技术优势的美国的同类产品只能大幅降低产品和服务价格,奈何也只是挣扎。

     

    服务“一带一路”战略:

     

    中国技术扎根土耳其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土耳其作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极其显著。

     

    2009年,“慧磁”高精度中靶导向系统第一次应用于实井测量就是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西北的BEYPAZARI天然碱采集卤工程。在当地一个20平方千米的丘陵地带下储藏着近2亿吨的天然碱,2009年~2010年,勘探所与当地碱矿合作,成功完成了在该区域内23对对接井的施工任务。井组类型包括三井井组、四井井组和双通道井组等多种类型。

     

    随着第一次应用的成功,“慧磁”钻井导向系统开始大量参与到对接中靶作业中。2014年,勘探所作为独立承包商签订了BEYPAZARI天然碱矿钻井工程四、五期合同,总计145口井,施工也全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施工还完成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采用对接井水溶开采方法的钻井工程。2015年9月10日,由勘探所承担的土耳其卡赞天然碱地下工程开钻,标志着这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对接井水溶采集卤工程正式拉开序幕。而该工程采用的核心技术就是“慧磁”技术,该项目旨在为卡赞天然碱矿年产250万吨的纯碱厂提供卤水,计划将在2015年~2018年共施工74个采卤水平井组,单井总数达222口。

     

    “慧磁”技术在土耳其成功应用的过程中,勘探所创造性地设计并实现了多井组的连通,真正使得地下“穿针”技术成为了现实。同时,勘探所在施工中大胆创新,克服地层结构复杂、地磁场异常、地层破碎严重等困难,积累了处理复杂问题的丰富经验,为未来推动“慧磁”定向中靶引导系统等优势技术向其他国家推广、承揽国际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服务新能源开采:

     

    煤层气开采拓展应用

     

    自煤层气水平对接井领域引入美国Vector公司生产的RMRS旋转磁测距系统以来,我国煤层气和水溶开采领域的定向对接井的施工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大多数应用仍局限于传统的U形井组(由一个垂直井和一个水平井组成的井组)。

     

    在勘探所实施的华晋焦煤柳林煤层气项目中,施工的DS井组是由2个水平井组成的煤层气井组,要实现两井的对接实为不易。由于“慧磁”钻井中靶导向系统具有无需外供电、体积小、中文软件界面等优点,可精确测量钻头与靶点之间的方位偏差、顶角偏差和距离,因此该煤层气井组采用“慧磁”技术使2井实现“点对点”对接。这也是国内首次采用地面施工水平井与巷道施工水平井进行连通的工程。

     

    凭借“慧磁”技术的高精度性能,山西柳林沙曲煤矿通过使用该系统,使地表钻进1500米深的定向水平孔与煤矿巷道内钻出的顶角为106度的水平孔成功实现对接,取得了“点对点”的精准连通效果。

     

    该井的联通,既保证该矿地下采煤时的安全,又提高了能源的开采与利用率。据了解,该工程共有两个主分支,四个侧分支,将两个主分支分别与井下瓦斯抽放钻孔实现对接,对接成功后进行井下瓦斯预抽采。目前,其中一分支已进入试抽采期,经抽采数据表明,该分支日产气量1万立方米以上,抽采瓦斯浓度达90%以上,瓦斯流量最高达10立方米/分钟以上。该水平井的产气量目前已超出了预期效果,据以往同类井型抽采效果表明,该井产量将会继续攀升,有望创造新的产气纪录。

     

    服务固体矿产水溶开采:

     

    天然碱矿、盐矿开采应用

     

    当水溶采矿方法与定向对接井技术相结合起来,一种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绿色环保的采矿方法诞生了。特别是在盐、碱、磷、芒硝等的钻孔水溶或水力开采领域,采用定向对接井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不但矿山投资小,而且占地面积最少,地表无尾矿产生,开采深度可达3000米,这无疑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矿山开采方法。

     

    2014年11月,勘探所在河南安棚天然碱矿采用该技术引导SP01水平井与其靶井实现了一次对接连通,连通点垂深达2850米,创全球薄层碱矿对接井水溶开采垂深最深纪录。该井组连通后,在注水流量达60立方米/小时的条件下,出卤浓度高达120克/升,成功实现了稳产和高产的目的。该成果也是勘探所在湖北沙隆达盐矿连通2800米深井后又一新突破,创下了水平对接井深新纪录。

     

    河南安棚天然碱矿是国内发现的大型天然碱矿之一,是世界上埋藏最深的天然碱矿床。勘探所实施的水平井开采的矿层埋深达2800米以上,该矿层是由厚度从0.1米至1米不等的矿互层及夹层组成,矿层顶、底板及夹层主要为白云岩。而且,区域内矿层极不稳定,起伏比较大,电测井时经过3次对比才最终确定矿层。勘探所实施的钻井工艺除了采用合理的钻具组合、井身结构外,在井眼轨迹控制方面采取了特殊工艺方法,包括采用无线随钻测斜仪、引入了地质导向仪引导钻头和采用该所自主研发的深孔高温磁中靶仪。实践表明,该仪器实现了一次指导中靶成功,这种工业生产与科研成果紧密结合的模式,对勘探所今后的科研工作起到了较强的示范作用。

     

    据了解,在国内,勘探所生产的“慧磁”钻井中靶导向系统已成为水溶采矿钻井设备的标配,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慧磁”系统首试成功以来,截至目前已成功完成了百余次对接连通指导作业,且实现了100%连通。目前,在国内的盐碱采卤井对接领域,“慧磁”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以较大优势超过了美国的RMRS仪器。

     

    开辟服务新领域:

     

    避障防碰、引导巷道掘进

     

    在钻探区域,有时存在一些废弃井或其它地下管道,在钻进时需要避开它们,这时可以借助磁引导技术,引导钻进避开这些障碍物。

     

    2013年4月,从大连旅顺传来喜讯,勘探所为北京万地地质工程公司因地质原因出现埋钻事故的热水井而实施的纠斜绕障工程圆满竣工。该工程要求绕过位于井深1394米的事故头位置。由于事故地层为千枚岩,硬度达7~8级,常规钻进钻速仅为20~30厘米/小时,施工难度极大。该绕障工程的成功实施,充分展现了勘探所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定向钻进技术开辟了一个新的应用领域。

     

    “慧磁”钻井导向系统还可用于引导钻孔与巷道之间的连通。2014年2月,勘探所“慧磁”钻井导向系统在河南省三门峡卢氏县杨家湾铁矿成功引导巷道掘进,实现其与钻孔连通。在之前该钻孔与巷道贯通的过程中,由于钻孔测斜受铁磁性金属矿干扰,连通失败。勘探所技术人员抵达工地后,经7个小时的地下巷道和地面测量作业,为业主提供了钻孔相对于巷道的偏差测量结果。该矿山按勘探所提供的测量结果掘进巷道,仅用1天多的时间就使巷道与钻孔实现了连通。

     

    服务矿山救援:

     

    “慧磁“的首次尝试

     

    在智利矿难采用钻井救援成功后,勘探所创新提出了一套利用“慧磁”系统进行井下被困人员的定位和救援孔定向引导技术方案:在矿山井下预设磁信标装置,矿难发生后可由被困人员启动,磁信标可连续30天以上向外发射磁信号,用于提示井下存活人员及所处位置,并精确引导地面救援孔钻入被困区域,提高援救效果和效率。

     

    在山东平邑玉荣石膏矿坍塌事故救援现场,勘探所技术人员提出了上述方案,作为备选方案完成了现场实施的技术准备和地面验证,得到了国家安全生产救援抢险指挥中心及工程施工单位的高度肯定,并将磁信标下入井内交到被困矿工手中。最后由于救生井的成功贯通,勘探所的救援方案未能实施,但也完成了我国“慧磁“系统在矿山救援的首次尝试,为矿山抢险救援提供了一种备选的高科技手段。

     

    “慧磁”中靶引导系统自2009年10月在土耳其工地成功连通第一对井后,其应用领域正在不断地扩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国外钻井市场到国内钻井市场,从天然碱矿到盐矿,再到煤层气领域,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垄断,逐步形成了本土化技术服务优势,使勘探所在定向钻井领域走在业界前列。

     

    目前,勘探所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支持下,正在开展深孔高温磁中靶系统“慧磁”的升级,其成果将在未来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市场、地下热能开发的拓展应用、在矿山救援井的拓展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地下热能开发、矿山救援等方面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保障。

    地下“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