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理论与方法培训班”于近日在宁夏银川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质填图野外试验基地举行。“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所属各二级项目负责人、子项目负责人及项目骨干35人,宁夏地质局所属各研究院技术骨干40余人参加了培训。

    培训会授课主题是岩石圈深部构造过程与地表响应、第四纪地质及低温年代学测年技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国灿教授,地质力学研究所刘晓春研究员、孙知明研究员、李振宏副研究员、施炜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现代构造地质学研究进展”、“桐柏-红安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从大洋俯冲/增生到陆陆碰撞”、“磁性地层学及其应用”、“青藏高原东北缘1:5万填图探索与实践”、“低温年代学测年技术:裂变径迹测年的方法与模拟技术”的专题讲座。

    培训会还组织学员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地层、构造地貌及主要活动断裂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的主要内容有:红寺堡等3幅1:5万填图项目测区古近纪、新近纪及第四纪地层序列;烟筒山断裂;罗山、烟筒山冲积扇发育特征与新构造-活动构造响应关系;贺兰山山前断裂与黄河断裂断裂特征、剖面结构及活动性。

    自2015年开始,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就逐步形成了以区域地质调查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填图技术方法培训及现代地质学理论进展培训三种培训方式相结合的填图骨干人员业务培训体系。其中区域地质调查基础理论知识培训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聘请在不同学科领域有建树,特别是具有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教授、研究员任课;填图技术方法培训基本以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所属的二级项目、子项目成果为依托采取在室内由不同调查技术方法领域的专家集中授课或在野外召开现场交流会两种方式;现代地质学理论进展培训主要采取讲座形式,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不定期做学术报告。

    此次区域地质调查基础理论知识培训班在以往培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基地优势,在专家授课之后增加了野外现场考察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01706280201

    胡健民研究员介绍贺兰山山前断裂 

    201706280202

    李振宏副研究员在介绍萨拉乌苏组沉积特征 

    201706280203

    朱桂繁同学介绍贺兰山山前断裂 

    201706280204

    学员们在讨论黄河断裂特征 

    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区域地质调查基础理论知识培训...

    埃迪卡拉纪是雪球地球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间的关键转折时期,该时期海洋生物群面貌发生了快速的演替,在埃迪卡拉纪早期,海洋生物群是以大型具刺疑源类为代表的微体真核生物群占主导地位,而晚期则以宏体的埃迪卡拉型生物群为主。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地层古生物工作者在华南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中发现了丰度和分异度都很高的微体化石群,它们不但在探讨早期生命演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埃迪卡拉纪年代地层划分与对比中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最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刘鹏举研究员通过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Moczydłowska教授的合作,开展了对华南埃迪卡拉纪微体化石的系统研究,在Fossils and Strata上以专著形式发表了新的研究成果。专著正文共172页,化石图版及插图92幅,通过对华南三峡地区11条剖面数千片燧石结核薄片的观察,共描述具刺疑源类27属67种,其中4新属24新种。同时,根据华南及其它古大陆埃迪卡拉纪具刺疑源类的地层分布特征,选择具有全球性广泛分布的属种,通过对这些属种的最早出现层位的研究,探索性地建立起4个新的、可用于全球性生物地层对比的化石带。这些成果不但进一步理清了埃迪卡拉纪大型具刺疑源类的分类系统,也提高了埃迪卡拉纪微体化石生物地层的划分精度,为今后深入开展埃迪卡拉纪微体生物群的系统研究及年代地层划分奠定了基础。

    专著的相关信息:

    Pengju Liu, Małgorzata Moczydłowska. 2019. Ediacaran microfossils from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chert nodules in the Yangtze Gorges area, South China, and new biozones. Fossils and Strata, No. 65, pp. 1–172.

    https://doi.org/10.1002/9781119564225.ch1

     

     
     
    华南埃迪卡拉纪微体化石综合研究取得新进展

    2013年以来,为落实2010-2013年中苏两国政府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MOU)和合作项目协议,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苏丹东北部地区1∶25万地质地球化学调查示范”“苏丹东部地区资源潜力评价及重点地区1∶10万地质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组,多次赴苏丹开展合作项目协议中的5个工作区块的地质地球化学调查工作。

    2016年12月26日,项目组再次来到苏丹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组人员团结一致,在中国驻苏丹大使馆经商处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精心组织,克服各种困难,稳步推进各项工作。此次共完成红海州2C区块1∶25万地质地球化学调查2215平方千米、卡萨拉州N12和B12区块1∶10万地球化学调查983平方千米,考察了尼罗河州Rida金矿;完成1∶25万路线地质调查650千米,1∶1万地质剖面 23.3 千米,探槽 1556 立方米;新发现矿(化)点18处,矿点检查23个;共采集地质和岩石样品1010件,地球化学样品1973件,培训苏丹地质师11人。这标志着中苏合作项目全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2017年2月28日,中苏合作项目野外地质工作汇报与工作总结会议在苏丹地质局召开,苏丹矿业部副部长Nagmadeen Dawd博士、苏丹地质局局长Mohamed.Abu.Fatima博士、中国驻苏丹大使馆参赞处秘书赵长利等出席了会议。项目组对中国驻苏丹大使馆参赞处、经商处以及苏丹地质局一直以来给予的信任和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全面汇报了2013-2017年项目工作进展、取得的成果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

    听取项目组汇报后,赵长利对项目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全面完成工作任务并取得可喜成果给予充分肯定。Nagmadeen Dawd副部长对项目组野外地质工作顺利完成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表示祝贺。Mohamed.Abu.Fatima局长特别指出,项目组工作区野外工作环境恶劣,中苏合作团队能够克服重重困难,高效完成野外地质工作任务,取得了预期成果,实属不易,对此他深表满意,并期待双方将来能有更远更深入的地学领域合作。

     

    项目负责人作总结汇报 

     

    会议现场 

    中苏合作项目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圆满完成

    由地调局水环所承担的地质调查项目“神东煤炭基地水文地质调查与老空区普查”和“晋东能源基地水文地质环境调查”,日前通过项目成果审查,获优秀级。通过项目组2年多的努力工作,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部分领域取得了创新和突破,产生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通过实施基地找水,有效缓解了神东、晋东两大煤炭基地的缺水问题

    2年来,在神东、晋东两大煤炭基地的重要矿区,共实施探采结合井18个,出水量达41600m3/d,可解决63000人的生活用水问题。通过水文地质钻探、富水性分区、水资源评价和地下水开采潜力评价,新发现和圈定了一批远景供水区。有效地缓解了两大煤炭基地的缺水问题。

    二、探索了矿区水文地质图系的编图类型、表达内容和编制方法,编制各类图件89张,为能源基地开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水文地质图件信息。

    通过研究探索,制订了矿区水文地质图系的编图类型、表达内容和编制方法。编制各类图件共计89张,其中1:5万图系包括标准图幅水文地质图,地下水化学图,地下水质量图,环境地质图,采空区分布图;1:10万图系包括水文地质图,水资源分布图,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图,采空区分布图。神东基地活鸡兔幅1:5水文地质图作为样板图件多次参与展出和讨论。

    三、能源基地含水层特征和地下水赋存规律取得新突破

    神东能源基地窟野河流域地下水系统重新划分为浅部地下水系统、深部地下水系统和局部地下水系统,将浅部地下水系统划分为3个子系统和47个亚子系统。总结了4类蓄水构造类型。取得了第四系萨拉乌苏组、侏罗系安定组、直罗组、延安组、烧变岩含水岩组富水性新认识,尤其是在直罗组砂岩含水层富水规律和蓄水构造类型认识上取得了创新突破。

    晋东能源基地发现了三姑泉域原北边界附近的奥陶系岩溶水强富水带,成井涌水量达到14000m³/d,颠覆了以往认为泉域边界附近富水性较弱的认知。取得了寒武系岩溶水赋存规律的新认识,寒武系张夏组地层中成井1眼,涌水量2500m3/d。重新划分了三姑泉域主径流带、系统结构和泉域边界。

    四、揭示了能源基地采煤对含水层结构及地下水系统的影响机制

    查明神东矿区目前形成以采空区为中心的三大降落漏斗地下水流场格局,近30年来,采煤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20米,最大降深达30米。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疏干,泉水枯竭,含水层疏干面积达143km2。通过“三带”特征值计算,确定了神东矿区主要煤层开采对上部地层的破坏影响高度。晋东能源基地调查发现采矿活动对浅部含水层的破坏与影响面积达550km2,占三姑泉域面积的17%,占泉域内矿区面积的44%,采煤影响范围内,孔隙水、裂隙水处于疏干和半疏干状态,水位下降,泉水断流。

    五、查明了神东矿区老空区分布特征,建立普查技术体系

    划分了老空区类型,不积水老空区、积水老空区、单层老空区、多层老空区、小窑、 采空区、浅部老空区、中深部老空区、深部老空区。查明了采空区分布特征,区内采空区面积为416 km2,其中国有煤矿采空区总面积为273.66 km2,小煤窑采空区面积为59.8 km2。编制了1:5万、1:10万比例尺精度的老空区分布图。构建了老空区物探综合技术方法体系,提出不同条件下优化组合方案,编制了包括资料收集、调查测绘、遥感解译、物探、化探、测试分析、钻探验证、积水评价、报告编写、图件制作的老空区普查技术要求。

    六、揭示了神东基地深层劣质水成因机制

    应用水化学同位素方法,研究揭示了高氟水成因机制,高氟地下水主要为埋深大于120米的延安组和三叠系裂隙水,形成年龄相对古老,约1万年-3.5万年,水化学类型以Cl-Na型水为主。

    七、建立能源基地含水层保护技术体系,开展了能源基地主要含水层保护区划

    建立了含水层保护评价技术体系,从含水层敏感性、含水层功能和采矿影响力三个方面开展评价,包括19项因素评价指标。对两大煤炭基地具有供水意义和生态维系意义的含水层进行了保护区划。

    项目负责人李向全研究员成果汇报 

    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取得显著经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