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专业化不足、研学课程开发得不到重视、研学导师人才缺乏、研学质量评价困难……” 7月20日,在全国首届中小学综合实践暨自然资源研学旅行课程研发高峰论坛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管学院地质旅游研究所所长许涛博士结合自身研究“地学旅游解说五层次模型”及“河北临城白云洞研学实践课程”,深刻指出目前限制自然资源研学旅行质量提高的几大痛点,顷刻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共鸣。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优良传统。在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研学旅行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兴起。自然资源研学作为研学旅行的半壁江山,在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增进人地关系和谐认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会议现场 姬长玉 摄

    自然资源研学旅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我国的自然资源研学旅行开展晚,课程开发、研学导师培训、基地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标准不完善,普遍存在着“只旅不学”、“只学不旅”或者“学旅两张皮”现象。专家指出,其中,自然资源研学旅行课程的缺乏是制约自然资源研学旅行质量的最核心的要素。

    自然资源研学课程如何与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衔接?如何合作研发自然资源系列研学课程?如何解决市场痛点,推动我国自然资源研学旅行质量的提升?

    汇集产、学、研、用、政各界声音,碰撞思想,交流经验,共同研讨——本次论坛独具匠心、精心安排,特别邀请了12家地学类、旅游类高校教师,8家科研机构、3家专门研究研学旅行的教育机构、9家自然类公园负责人和21家专业从事研学旅行服务的企业负责人。据主办方透露,下一步还将编撰、出版一套针对各个自然类公园的《青少年综合实践暨自然资源研学旅行系列课程》。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会上,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宋世云围绕《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国家政策与发展动向》的报告受到了广泛欢迎。此外,来自泰山、黄山、北京石花洞、武安市东太行、山东莱阳白垩纪地质公园、河北临城文旅委等景区负责人,高校代表、研学旅行运营等十几位专家、企业总经理们分别介绍了自身开展自然资源研学旅行方面的经验与困惑。

    “自然资源研学旅行市场广阔、意义重大。”在讨论环节,与会代表积极踊跃发言成为本次论坛的一大亮点。大家一致认为,针对当前学校、自然公园、运营机构、研发机构等各自为战、缺乏专业化、标准化的情况下,“全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暨自然资源研学旅行指导委员会”亟需成立,会上讨论了相关组成人员以及工作职能,决定先期把评定自然资源研学旅行课程作为重点任务。

    本次论坛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管学院院长安海忠教授主持、地质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顾晓华致开幕词。 中国地质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党组书记孟宪来,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创新发展处处长何凯涛,中国地质图书馆党委书记刘延明,《中国教师》杂志社社长曹巍,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遗迹调查评估室主任董颖,自然资源部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周艳,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常务副秘书长王艳君,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山岳分会秘书长李杰,中国探险协会特种委员会主任唐长钟等人出席了本次论坛。

    论坛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管学院地质旅游研究所、地质出版社联合举办。

     

    全国首届中小学综合实践暨自然资源研学旅行课程研发...

    为了更好地支撑服务自然资源部古生物化石保护的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古生物化石产地监测保护工作,2018年11月14日至1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在山东青岛组织召开古生物化石产地监测现场研讨会。来自全国21个省(区、市)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就各地化石产地保护工作情况进行了汇报和交流。

    会上,来自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环境监测院的有关专家分别作了《贯彻落实“条例”,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典型地质遗迹(重要化石产地)监测示范研究》、《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监测技术要求》(初稿)等报告,系统介绍了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的相关情况,介绍了诸城、莱阳两处化石产地监测示范工作情况。

    本次会议是自然资源部成立以后首次召开的古生物化石产地监测工作会议,有效加强了自然资源部与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联系,促进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监测工作。

    与会代表针对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监测技术要求结构、监测的目的、可操作性等方面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环境监测院组织召开古生物化石产地监测现场研讨会

    2019年4月12-1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组织技术骨干,奔赴山东省潍坊、莱阳等地,与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联合开展了“矿集区矿产调查及深部找矿预测(物化探所)”项目野外踏勘工作,拉开了该项目2019年度野外调查工作的序幕。 

    野外踏勘前,在物化探所领导的关心下,在各职能部门的精心指导下,项目组就保密、质量管理、安全生产、廉政纪律等进行了培训和学习。

    野外踏勘期间,项目组在当地政府机关进行了报备,制定了应急处置方案。同时,针对调查区自然环境、地质条件、人文历史等特点,对实施方案中专项地质填图、地球化学专题填图、矿产综合检查方法,以及质量管理与检查方式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在留村、夏甸、大伊格庄等典型金矿区开展了地球化学专题填图方法试验,为后续开展区域地球化学专题填图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

    通过野外踏勘,项目组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确定了方法、明确了方向,为保障“矿集区矿产调查及深部找矿预测(物化探所)”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矿集区矿产调查及深部找矿预测(物化探所)”项目...
      201946-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下简称“环境监测院”)“古生物化石与地质遗迹调查工程”项目组在山东省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举办科普讲座,数十名当地中小学生参加。
      此次科普活动分为室外“探秘莱阳群,重走远古路”和室内“地球历史与地层古生物”两个部分。重走远古路活动中,通过讲解和一对一回答的方式,使孩子们了解了莱阳的恐龙门类及恐龙化石挖掘的过程,认识了不同颜色的凝灰岩,认识了泥裂现象,知道了水晶是如何形成的,学习了如何识别水晶。通过介绍地球历史与地层古生物,孩子们知道了地球的演化历史,了解了从古至今地球上出现过的各类生物。
      下一步,环境监测院将会同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在充分利用莱阳恐龙化石资源的基础上,利用VR等新技术,更生动更逼真的展现恐龙的生活场景,不断提升公园的吸引力,推动地学旅游的发展。

    莱阳恐龙化石讲解

    室外认识岩石


    室内科普讲座

    环境监测院在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举办科普讲座

    2012112-5日,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专家对地质所承担的“胶莱盆地白垩纪恐龙动物群及古地理和古埋藏环境调查研究”项目进行了外质量检查。

    项目组全面汇报了该项目2011-2012年度项目执行情况、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质量保障和安全生产措施等。专家组在室内听取项目组的汇报后,审阅并核实了各年度设计书2份、实测剖面、测试分析报告50份,野外记录17本等实物资料和技术文件;对照项目设计检查了人员投入、工作进度、工作量完成情况,并对项目工作质量和质量管理运行情况等进行了检查。同时,专家组不顾大风降温等恶劣气候条件,现场检查了山东新泰市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临沭市早白垩世和诸城市晚白垩世5条实测剖面,以及白垩系科学钻探与脊椎动物化石挖掘现场。
        专家组认为,本项目按项目任务书开展了工作,工作进度达到设计要求,实际投入人员与设计相符,野外工作质量符合有关规范要求,项目实施管理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正常。同时在山东晚中生代盆地形成演化、大型脊椎动物群分布、沂沭裂谷带早白垩世晚期大盛群恐龙足迹发育及其古生态与古地理环境,以及等胶莱盆地晚白垩世恐龙大规模集群埋藏学和白垩系科学钻探等方面都获得重要新进展。质量综合评定为优秀

    考察诸城恐龙化石埋藏情况

    检查胶州白垩系科学钻探工作

    专家组现场检查白垩系科学钻探采取岩芯专家组现场检查莱阳白垩系地层剖面

    “胶莱盆地白垩纪恐龙动物群及古地理和古埋藏环境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