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退休干部涂绍雄诗集《荷叶上的水珠》在作家出版社出版。 

    涂绍雄,1935年12月生,湖北宜昌人。1954年至1958年在长沙中南矿冶学院地质勘探系学习,毕业后进入南京大学地质系岩矿教研室任教师,1973年初调入原地矿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现为武汉地调中心研究员,长期主要从事变质岩、花岗岩研究,擅长岩矿鉴定及地球化学综合分析。1986-1994年承担部或国家攻关项目,先后完成“广东清远——肇庆金矿带主要矿床成因研究”、“海南金矿类型、形成条件及成矿预测研究”、“琼西二甲——不磨金矿带控矿因素与成矿模式研究”等科研报告,获地矿部二、四等奖各一项,三等奖三项。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诗词作品发表于《人生格言经典》、《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诗词集)、《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本色•诗词集》等辞书。现为中国一级作家。

    涂绍雄今年已85岁,他从上中学开始,就对祖国的文化,特别是古诗词十分感兴趣,平时的点滴感悟都要记下来凝成文字,与老朋友分享。大家评价他很“文艺”,感情真挚细腻,文字优美动人。他是中心《桑榆园地》的忠实粉丝,虽然不拿一分钱稿费,但十几年如一日,经常为小报撰稿,他用手中的笔为伟大祖国鼓与欢,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为筑中国梦添砖加瓦!

    武汉地调中心主要负责人阅后给涂绍雄回信:“从字里行间看出您对家乡的热爱,对地质事业的奉献,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管退休多年,您依然关心关注地质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满江红•九瑞地震思考》,体现了扎实的基础地质功底和一名老地质工作者的期盼。全书体现涂老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是中国文化坚定的自信者和传播者!让我们后辈仰望!”

    武汉地调中心退休干部涂绍雄诗集《荷叶上的水珠》出版...

    金秋九月,稻荷飘香,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2019年9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组织离退休职工秋游稻香湖景区,老同志们踊跃报名,积极参加,一路上,欢歌笑语,热情洋溢,渡过了充实而美好的一天。

    北京稻香湖公园位于景色优美的海淀区苏家坨,清澈的稻香湖水环绕四周,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完美统一。这里是集赏荷、稻田、娱乐及种植于一体的综合郊野公园,还有海淀区美术馆北馆及稻香湖非遗科学城。

    秋游活动中,老同志们赏湖光山色美景,闻稻谷荷叶飘香,畅谈着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分享着退休后方方面面的美好生活,大家在湖边、在稻田、在格桑花旁合影留念,第一时间就在微信群,晒出了美景照片,许多老同事们凑在一起,亲热攀谈聊天,谈发展、谈变化、回忆光荣岁月、畅想美好生活,大家纷纷表示,感谢组织上的关心、关怀和照顾。

    为组织好这次活动,环境监测院领导高度重视,提出了工作要求。支部认真研究制订秋游方案,老同志支援者一起参与踩点活动,并对出游活动做了细致安排。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秋游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环境监测院组织离退休职工秋游稻香湖

    20157月~10月,地调局力学所联合中南大学、长江大学对湘中地区进行了页岩气野外地质调查,发现了新层系——中奥陶统烟溪组,经初步测试分析认为中奥陶统烟溪组和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

    1. 发现雪峰山东南侧页岩气新层系中奥陶统烟溪组,首次提出下古生界页岩气具有很大勘探潜力,主要目的层系是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中奥陶统烟溪组。

    湘中地区油气勘探以往主要集中在上古生界的泥盆、石炭、二叠系三个地层层位。本次野外调查发现,湘中地区下古生界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中奥陶统烟溪组黑色页岩分布广泛、有机质丰度高,且牛蹄塘组厚度巨大。湖南省构造活动强烈,常规油气勘探较难突破,但对非常规的页岩气来讲仍是比较有利的勘探区。其中初步测试分析表明牛蹄塘组TOC319.9%之间,烟溪组TOC0.5312.2%之间,均为非常好的页岩气烃源岩类。

    2.湘中地区有机质热演化是控制页岩气有利勘探区带的关键,热演化在区域上具有不均一性,在层位上具有差异性,主要控制因素是区域热变质作用、埋藏热演化史及区域岩浆作用。

    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是烃产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本区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主要与地层埋藏史、区域构造热变质及岩体热事件有关。区内古生界残余地层厚度可达500010000m,晚古生代构造活动与热事件活跃,在宁乡黄材镇下泥盆统和桂阳荷叶乡二叠系均形成了大量的石墨矿床,成矿温度1200°C以上。前人认为湘中地区地层埋深和保存条件并不乐观,热演化程度普遍过高。

    调查发现,由于构造沉降的差异性,湘中地区经历了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的剧烈抬升和后期造山运动的改造,很多地区埋深并不太大或者深埋时间并不太长,热演化程度存在明显不均一性,在远离岩体的露头区牛蹄塘组Ro%值在3.63.8 之间,烟溪组Ro%值在3.23.8之间,热演化程度比前人预计的要低的多,仍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只要避开晚古生代以后的凹陷区和岩体侵入区,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均在上限以内。

    3. 构造-原型盆地控制了下古生界黑色页岩层系的分布,这两套黑色页岩主要分布在扬子台地东南缘的深水陆棚相区,往南则为华南大陆边缘浊积盆地,控制了黑色页岩层系的发育范围。

    早寒武世华南地区广泛海侵,牛蹄塘组在全区均以黑色页岩为主,但有机质含量明显受到沉积相带控制,有机质含量最高区分布在深水陆棚-斜坡区;中奥陶世华南再次海侵,但该时期盆地格局与寒武纪时已大相径庭,北部受碳酸盐台地扩张的影响,南部受华南构造带影响,富碳页岩仅发育在扬子台地东南缘的深水陆棚相区。


    湘中地区早寒武世牛蹄塘组黑色炭质页岩露头现场1



    湘中地区早寒武世牛蹄塘组黑色炭质页岩野外调查现场2


    益阳地区中奥陶世烟溪组黑色页岩露头


    衡阳地区中奥陶世烟溪组黑色页岩露头

     

    湘中地区页岩气调查发现新层系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创新团队(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基于“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开展了地质调查全流程知识+认知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代泛数字地质调查技术体系、方法和流程的研究。在地质填图方面,经过近5年的攻关与试验,基本形成了基于填图单位、地质路线(PRB)数据深度学习地质图预测技术、方法、流程和软件系统和应用平台。为检验地质路线(PRB)数据深度学习地质图预测技术方法及应用能力水平,该团队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正在开展奈玛拉吉、巨里河及荷叶哈达等1:5万图幅填图工作的野外项目组,开始同步野外示范应用、验证与评价工作。

    正在开展的3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工作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区属通辽市西北部的扎鲁特旗。其主要目标任务重点查明扎鲁特盆地北部晚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层层序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查明火山岩岩相及火山构造特征,探讨构造岩浆作用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查明与探讨环境演化及生态景观变迁特征。目前,工作区内共划分14个岩石地层单位和7个成因类型填图单位,涉及大于162种不同填图单位的岩性。

    基于地质路线(PRB)数据深度学习地质图预测是在该项目三幅图幅区域有近45%左右未跑路线的空白区工作程度基础上开展完整三幅预测地质图验证与评价工作的。通过地质路线知识的学习,采用深度学习,提取以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不同成像方式的遥感数据(含SAR数据)、数字高程模型,约50种数据特征,在确保地质对象分类识别正确率最大化的基础上再开展地质图预测。模型计算精度达98%以上,地质对象的测试样本预测准确率超过95%,不同填图单位的岩性测试样本平均召回率超过92%以上。

    2020年9月18日至22日,自然资源部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创新团队(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福建地质调查院相关项目合作组与沈阳地调中心该图幅1:5万图幅填图工作的野外项目组一起通过野外实地验证、室内讨论等形式对于地质路线(PRB)数据深度学习地质图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了验证和评价:预测准确的地质体评价;预测新的出露位置并准确的地质体评价分析(指原地质草图未体现);预测与认识不同的地质体评价;浅覆盖地区揭露预测评价;一定深度预测地质对象的评价;地质体相邻关系准确度的评价;火山机构反映程度与准确度评价;总体构造反映程度与准确度评价。

    目前实验效果表明,预测图有效兼顾了地质体宏观特征的表达及地质体预测的准确性。从宏观来看已经比较接近一名野外技术人员进行实际填绘的地质图。预测的地质图基本与目前工作阶段人工填绘出的地质图中地质体的分类及地质体的形态均展现较好的一致性;预测地质填图单位在新的出露位置通过野外调查得到验证。在火山机构反映程度与准确度评价方面,预测地质图中共有5处以得到验证,确定在该处存在火山构造。另外,SAR数据的加入展现了所预测的地质图具有浅覆盖地区揭露预测地质体的能力,可以预测出第四系覆盖下的地层展布。

    地质图深度学习预测地质图模型核心就是把近百年来地质人员填图的方法、经验和知识形成可计算的知识库,通过人工智能将各种原始数据转化为高维特征表达,最大化去发现和融合相关填图单位及岩性与多专业(涉及地物化遥)、多模态(矢量数据、栅格数据或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多尺度数据(最高精度0.8米,一般精度为10-2000米之间)、可反映地表及一定深度下(去部分掩盖层)等地质特征的数据特点,精度最大化地预测地质填图单位及岩性,最终使地质图最基本的地质对象---填图单位及岩性在空间的分布形态和展布方向、分布位置、地质对象之间的相邻关系等指标可以准确性最大化的体现和表达。这项技术突破后,将进一步变革现有地质调查工作模式,变地质填图为优化地质路线+地质知识图谱+地质大数据+深度学习算法为一体的新型地质填图模式。

    </p><p>

     

     

    </p><p>

    基于地质路线(PRB)数据深度学习地质图预测技术与方...

    罗斯海是南太平洋深入南极洲的一个边缘海,是地球上船舶所能到达的最南端海域,也是人类通过船舶到达南极,前往南极点的传统线路。

    这里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后一个海洋原始生态系统,或是最有可能揭示南极生命史的地方。在此开展的科学研究,将衔接当今南极科学发展的多个前沿,科学价值不容小觑。

    另一方面,罗斯海是南极科考辐射太平洋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美国麦克默多站、新西兰斯科特基地、意大利马里奥祖切利站、韩国张保皋站和德国冈瓦纳站等5个考察站,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不可忽视。

    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的雪龙船于2017年2月初执行科考作业的“雪龙”船就停靠在它面前的特拉诺瓦湾。

    亲临其间,感慨这片海域堪称南极最令人惊叹的地方之一。初到特拉诺瓦湾时,四周还是一片深蓝的汪洋。短短十几天后,即将离去的前一天夜里,猛然就出现了连成片的荷叶冰的胜景。随着海冰逐渐增厚,南极的冬季又要来临。这里又将变成另一番景象:猛烈的疾风暴雪,严酷的低温,坚实的冰面……

    从维多利亚地陆地边缘冻结的海冰,一直延伸到海上,数十海里的冰面开始融化破裂。像一块支离破碎的白色“水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铺撒在海面。破碎的海冰,在潮汐和海浪作用下,相互挤压和碰撞,逐渐地磨去棱角,像成各式的“椭圆”状,这些圆饼相互撞击时,边缘会变得比较厚,看起来像的“荷叶”,盖在蔚蓝的海面。特别在傍晚时分,太阳西下时,阳光变得具有金色的亲和力,金灿灿洒在“荷叶”的冰面,宛如似金色石头所铺的场地。在海浪的作用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波状起伏。夕阳下,站在雪龙船的顶层远眺,一片金色的天地。

    此前,中国南极科考尚未在此开展连续性考察活动,但随着对全球视野下极地事务认识的加深,参与到罗斯海区域长期考察国家之列,势必成为中国从南极科考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布局。

    第33次南极科考期间,今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为中国新建第五个南极考察站进行站址优化比选。

    野外工作期间,夏季积雪渐渐融化,地表裸露出沙土和大小不一的碎石。山下的石头多半棱角分明,行走其间很容易崴脚、摔跤。临近海岸的一侧,积雪延伸出去,表面看去平缓,但稍有不慎就有跌落石崖的危险。这些缓坡碎石多数是冰川运动带来的冰碛物,其间突兀耸立着几块巨石。队员们每天要带着各种仪器、热水和干粮,在岛上依靠双脚走遍作业点。由于四周缺少遮挡物,他们只能在风中艰难行进。

    近十天时间里,队员们完成了难言岛、伯德角、马布尔角、布朗半岛及新港角5个预选区域的地质、基础测绘和动植物调查、海冰及气象分析等任务。临别罗斯海的下午,7名队员们来到船头,以难言岛为背景拍下了唯一一张合影作留念。2月14日西方传统节日情人节傍晚,“雪龙”船在完成各项任务后,“雪龙”船缓缓驶离罗斯海,继续向西完成环南极航行。

    “这里景色美极了,希望新站建成后我们7位队员能有机会再次在这里相聚!”一位队员对着镜头许下自己的愿望。 告别罗斯海之际,我们大家都依依不舍,难忘这里情怀。 

    特拉诺瓦湾“荷叶”冰 

    夕阳下的金色“荷叶”冰 

    地质力学所参加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系列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