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2017年1月28日,Aquiles的飞机送我们到O’Higgins站所在的小岛。小岛很小,应该不到1平方公里。我们没用多长时间就完成了穿越这个岛的考察路线。整个岛上主要是一套灰色–深灰色砂岩、粉砂岩夹深灰–灰黑色薄–中厚层粉砂质泥岩,总体倾向北西。来前查资料显示,这些地层的时代可能是晚古生代到早三叠世。偶尔见有北西–近东西向辉绿岩脉侵入。有意思的是在O’Higgins站旁边,砂岩被强烈片理化,顺片理方向贯入密集的石英细脉,但岩石只是很弱的变质。

    午饭后站上的工作人员用小艇把我们送到附近的另外两个小岛,地质情况基本类似,只是没再见到那套强变形砂岩。

      

      

      

      

    O'Higgins站的美丽从我们一下飞机就感受到了。距简陋的停机坪很近的山包上,企鹅们悠然自得地聚集在那里,丝毫没感觉直升飞机对它们有什么威胁。一个个只是稍微挪了一下位置,以躲一躲螺旋桨刮起的大风。太过分了,尽管我们那架飞机只能坐5个人(我们俩、INACH的陪同Pablo,2个飞行员),但对企鹅来说怎么着也算是庞然大物了吧?

    然而在站区走走后就发现是我们少见多怪。在O'Higgins站附近,几乎到处都是企鹅。一家一家,年幼的小企鹅依偎在父母的身下,取暖、啄食,撒娇、嬉戏。一些看上去没有孩子的年轻企鹅,成双成对,打情骂俏。那些明显的单身汉们,走到哪一家都不受待见。企鹅们不怕冷,喜欢占山为王,迎风而立,这正好给我们拍摄它们创造了很好的角度。

    企鹅与考察站、考察站工作人员,以及来来往往的考察队员、游人等已经完全融为一体。大家在这个小岛和平相处,是相依为命的伙伴。企鹅憨态可掬的动作、充满情感的爱抚,没有人忍心去打搅它们的生活。站上工作人员习惯的告诉每一个新到来的人,不要动这里的小碎石,留着供企鹅衔来磊窝,以便孵化、培育小企鹅。

    不只是企鹅,小岛上飞来飞去的雪白的燕鸥、凶猛的贼鸥们,也与人们相处甚欢,时不时飞到头顶绕两圈走人。海狮、海狗们喜欢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我们从它们身边走过时,懒懒地抬头看一眼,顶多直起身子缓慢地往前走几步,不会进行攻击。那些企鹅、燕鸥、贼鸥们在海狗面前走来走去,也是相安无事。

      

      

      

      

      

      

      

      

    这真是一个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的美丽小岛,创造这个奇迹的自然是常年驻扎在O'Higgins站的工作人员,以及来到这里的一批批考察人员和游人。

    站长带我们参观了考察站宿舍、实验室、健身房、室内篮球场,以及地下一层现代化污水处理设施和化粪装置。我在二楼的一间办公室为朋友盖了一些纪念封,工作人员热情地告诉我们,他会为我们专门制作登站荣誉纪念证。下午当我们从另一个小岛考察回来后,站长郑重地为我们每个人颁发证书,这真是一个不错的创意,相信每个得到这份证书的人都会珍藏它。当然,每年到达长城站的人太多,如果都发的话,我们长城站的陈站长非得累得改行。

      

      

      

    在站上吃了两顿饭,午餐是必须的,走前又犒劳我们一顿。让人没想到的是,居然很像中餐,非常可口,让我完全改变了前两天在Aquiles船上对智利西餐的印象。我到现在还在后悔,为了吃那一盘蔬菜,放弃了鸡腿土豆泥,不知道它是什么味道。O'Higgins站上的两顿美食,美得不得了。

    到了晚上,天气有点变化,飞机有可能来不了。我和小裴竟然偷着乐,窃喜。能在这么美丽舒适的考察站住上一晚,冰山雪地,美食WiFi,加上极养眼的企鹅们,我们俩今晚不得美死了?

    好事只能想想,偷着乐也只是偷着乐。天边刚有点泛亮,飞机就来了。我们不舍的背着刚采的样品,穿带好安全气囊,系紧安全带,随着飞机离开了这个美丽的小岛,告别美丽的O'Higgins和那群美丽的企鹅,飞向蓝天,飞跃大海,去Aquiles船。俯身看去,呵,原来在大海里,那个小站,那片小岛更美。

    2017年1月29日。Aquiles不停地急驶了整整一天。我们俩呆在房间里工作,窗外马达声一直平稳地响着,没有节奏变化。到了下午,船逐渐平稳。我和小裴偶尔到甲板上,看见一些考察队员或者游客或者海军士兵拿着相机拍远处不时漂来的大大小小的冰山。我们当然也忍不住拍几张,糟糕的是阴天,照片效果很差。船上的一个摄影记者也无奈地摇摇头,嘴上西班牙语咕哝着什么回房间。海面总是那么宽,不论风浪有多大。

    一整天,我们边干活边等待,一直到现在,船还在往前急速地航行。我们用GPS确定了船的位置,它确实正在往南极群岛西南方向的Yelcho岛驶去。

    我们是昨天晚上接到通知,今天早晨5点15上小艇,去COPPER MINE岛上。要上岛的10几个人都早早来到餐厅,我简单的吃了2块饼,没敢多吃。

    走到甲板的第一反应是风不小,但可以出海。很敬佩智利海军的士兵们,非常认真地把我们一一从软梯放下小艇上,确保每个人不出任何问题。海面上的风越来越大,掀起的海浪也越来越大。士兵们努力控制着小艇,将三个小艇并排链接在一起后,让我们从最里面的艇上转移到最外面的艇。小艇互相撕扯着,随着海浪剧烈地上下颠簸。海水顺着浪尖,一拨一拨地泼向小艇。每个人的衣服都被完全打湿,好在背包正好在几个人的腿下遮挡着。我暗自庆幸,也许包里的东西没事。

    待最后几个人刚从船上下来,还没坐稳就被招呼着往上爬。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但从船员们的手势可以读懂,今天的COPPER MINE登陆计划可能要被迫放弃。

      

    海面上的风几乎狂吼起来,掀起的涌浪将小艇忽而抬高1-2米,忽而又猛猛地撂在低谷。坐在我边上的一位女士一直一脸惊恐,好在船员很快就让她先上。可能是由于紧张的缘故,她上得很难,强烈晃动的软梯加剧着她的惶恐。上到船上后,立马觉得安全了,再回头看看海面和昏暗的天色,今天确实不能出海。Cristian通知我们铜矿半岛登陆计划暂时取消,Aquiles将直接去南极半岛的Yelcho。

    2017年1月30日。到南极大陆已经半个多月,我们一直在南纬62°、西经59°附近工作,按照天文学家的划分,还远远不到南极圈的范围。以南纬66°34′为界,以南属于南极圈。南极圈和北极圈的自然标志是一年中至少有一天极昼和一天极夜。

    Aquiles离开O'Higgins沿着南极半岛和南设得兰群岛之间的海峡直奔Yelcho。今天早饭后INACH的Cristian通知我们上小艇,今天他全程陪同我们。到达Yelcho站后我们定了今天的第一个地质点,这也是我们这次南极考察到达的最南端的一个点位,GPS显示为:南纬64°52′42″,西经63°35′33″,非常接近南极圈。

    Yelcho是一个很小的度夏站,站内的房间设施都最大程度地利用着空间。一层的实验室、厨房、休息室,二层的宿舍等,几乎都小到只能有一个用途。尤其那几个利用各种空间切割出来的宿舍,拥挤的架子床之间只剩下侧身过人的地方了。Cristian说这个站是他建的,让人立马对他肃然起敬。这是一个看上去有点像蒙古大叔的男人,熟悉各种户外技巧,有一次小艇出点故障,他上去鼓捣几下就好了。有人在休息室盖纪念戳,我庆幸今天出门时带上了那些明信片和我29次队时做的纪念封。两枚纪念章设计的非常精美,按计划接下来的考察点再没有别的考察站,我只需回到长城站后盖上长城站纪念戳,这任务就算完成了。

    Yelcho所在的小岛是一个近东西向延伸的长条状岛,大半被冰雪覆盖。我们从西往东一路穿过,岛上只有一种岩石,灰白色–灰色块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企鹅很多,真正的占山为王,每个小山包都被它们占领,山包与山包之间的小山梁上,齐刷刷一排迎风而立,好不威武。

    也许是季节的缘故,很多成年企鹅身下都护着1-2只小企鹅。一家三口依偎在碎石垒好的窝里,很少走出来。有时边上会有另外一只成年企鹅,看上去也是这个家的成员。幼年的小企鹅们时不时抬头索要食物,不知道大企鹅嘴里到底有多少东西,每当此时总会张大嘴让小企鹅从嘴里掏吃什么。

    在Yelcho的工作是短暂的,但印象极其深刻。除了这些可爱的企鹅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返回且马上走到Yelcho站边的小艇登陆点时,我重重的滑倒在地,摔在一块大石头上,实际上也是摔在我刚刚采集的最后一块样品——花岗闪长岩上,仰面朝天。走在我前面的西班牙人转身回来将我拉起,并帮我捡起摔在一边的照相机。一时间,尾椎骨那个痛啊,左臂也来凑热闹。稍稍活动了一下,还好,只是那两个部位疼痛,没有大问题。这得多谢背上的地质包垫了一下,要不然可能会更严重。哎,顺便说一下,不是我无能啊,就在几分钟前,比我块头更大的Cristian摔倒在我跟前,我正在装样品,顺势护了他一下,算他运气好。这里的石头如此之滑,完全是因为企鹅太多的缘故,它们的生活区,石头不滑才怪。

    不管怎么着,今天也是我们这次考察最接近南极圈的地方,滑一跤也值,要不然回去怎么交代,一个月南极考察连南极圈的边都没沾,还不让人笑话?

    2017年1月31日至2月1日期间,我们对欺骗岛进行地质考察。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美丽的火山口形成的环状岛被称作欺骗岛。

    很巧,今天还真有点那种感觉。大好的天气,飞机、小艇来往穿梭,送货送人,不停地忙碌。只有5个小组,但我们这一组从上午开始等待,一直是不确定的时间,先是说午饭后,后来又说下午5点,一直到最后上小艇已经晚上9点多了。

    看着Cristian无助的眼神,是不是INACH和Aquiles的沟通出了问题?也许Aquiles这段时间太忙?他们之间用西班牙语交流,我们俩跟傻子一样,只好傻等。

    Deception Island的景色名不虚传,不知道天底下哪里还会有这等地方?差不多15公里直径的环形岛,通过唯一一个只有一百多米宽的豁口与大海相通。岛内风平浪静,水面有如明镜,加之上午的明媚阳光,如果从空中俯视的话,那震撼力一定赶超咱的长白山天池。

    岸边的海滩散落着一些巨大的鲸鱼骸骨、破烂的旧木船,以及一堆一堆的朽旧木板,看上去像很多年前木屋残迹。这是100多年前的一个屠鲸场,当时鲸鱼油是不错的能源之一。

    环岛的西段坐落着西班牙和阿根廷两个考察站,各国来的考察队员和游人很多选择在那里登陆, 我们选择了基岩出露较好的东段登陆,在一起工作的有INACH陪我们的Cristian还有几个不知道是游人还是植物学家?他们采集岛上的一种花,那是我在南极见到的最美的花儿。

    由于出来太晚,留给我们工作的时间变得很短。登陆时光线已经很差,观察岩石有点难。我们一口气爬到出海豁口东侧的另一个没有打通的豁口悬崖,山坡上堆积的都是大大小小的土黄色砾岩,砾石由深灰色为主的火山岩棱角状角砾为主,胶结物为米黄色砂质、泥砂质。砾石没有分选,没有定向,基质支撑。站在山口往外看,几十米深的陡崖笔直笔直,直到近海面时被海水向里掏出巨大的凹坑。

    顺着山坡向东前行,沿途看见在米黄色的厚层砾岩之上覆盖着一层砖红色火山岩,气孔构造极其发育,岩石很轻。

    天色已经完全不容我们继续工作,只好与Cristian商量撤。很快,小艇过来将我们送回船上。整理完标本已经凌晨1点多,我来到船尾的会议大厅,发现居然有人在看中文电影,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顺势坐下来看了一会儿,实在有点累了,只好回屋睡觉。

    第二天上午小艇又送我们去欺骗岛西海岸,岸边很多海狮。走进它们时,会爬起来1-2个攻击一下。但海狮们的胆子还是太小,我们稍作动作,它回头就跑,再走近一点,它们就钻进水里游走。西海岸的山坡主要是风化下来的转石。不过可以判断,这些转石应该以原地风化为主。我选择不同类型的火山岩、砾岩装进样品袋。

    自然界的力量很神奇,坚硬块状的火山岩居然全被风化崩解为不足1厘米厚的薄片。小裴在Cristian的帮助下找到基岩露头,也采集了必要的古地磁样。

    考察完毕回到船上换好衣服稍事歇息,小裴说出去看看船是否已开。没几时回来则报,外面大雪纷飞。我的天哪,这南极的天气真是说变就变。

    2017年2月7日,海洋六号平稳地行驶在合恩角到蓬塔的内水道,这是一个世界旅游的黄金通道。沿途美景不停地变换着,角度,色彩,山势和水域,美不胜收。船距蓬塔越来越近,我们很快就要结束这次航行,在蓬塔改乘飞机回国。

    南极越来越远,我的第三次南极之旅也将结束。南极是极美的,也充满了挑战。每次来都有不同的经历,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考察结束了,但南极故事仍将继续。

    地质力学所参加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系列之九——美丽...

    为支撑与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环太平洋地质背景与成矿对比计划”,总结与交流东部大陆边缘近年来的地学研究成果、提升研究水平,深化与搭建东部大陆边缘地区地球科学研究的合作平台,2018年11月13-15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主办、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协办、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承办,东部大陆边缘地质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业务中心)地质研究培训会暨重大地质问题研讨会在沈阳召开。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调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辽宁地质矿产调查院、吉林省地质调查院、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等18家单位的近10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沈阳地调中心表示将以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整体技术优势为后盾,联合各科研院所、地勘队伍等各方力量,充分发挥地质科学各领域、各方面专家的积极性和优势特长,以业务中心为合作平台,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充分保障,全力支撑业务中心工作。

    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作了题为“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研究”、中国科学院吴福元院士作了题为“花岗岩研究的前沿与机遇”、业务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邓晋福教授作了题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岩石构造组合及其亚类划分”、南京地调中心邢光福作了题为“华东地区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探讨”、中国地质科学院李锦轶研究员作了题为“东北地区古新世挤压变形及地球动力学背景探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张克信教授作了题为“造山带洋板块地层关键问题探讨-兼论兴蒙造山带洋板块地层分布与演化”的报告,20多位专家学者的报告精彩纷呈。之后,东北、华东两地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业务交流,研讨了中国东部大陆边缘存在的关键性地质问题。

    会议期间,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室宋维民从业务中心的基本概况、运行管理、团队建设、主要活动、主要成果、长期规划等6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业务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邓晋福充分肯定业务中心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并对业务中心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现今业务中心办公室设置在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地质室,负责沟通、组织、协调和业务交流与研讨的具体实施。在此次会议承办过程中,基础地质室主任动员全室力量,充分发挥年青人拼搏奉献、团结合作精神,组建了务实高效的会务组、秘书组,保障了此次会议圆满成功。

    研讨结束后,沈阳地调中心朱群与南京地调中心邢光福分别进行了会议总结,就当前国际形势、转变工作思路、聚焦重点领域、整合项目支撑等方面均达成基本共识,为业务中心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东部大陆边缘地质研究中心地质研究培训会暨重大地质...

    2018年11月13-15日,为推动花岗岩学科发展、解决花岗岩成岩成矿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花岗岩成岩成矿地质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花岗岩中心”)在武汉组织召开了“花岗质岩浆:成岩作用到成矿作用”学术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景文应邀出席了会议,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相关单位的50余名花岗岩研究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相关负责人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致辞。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武汉地调中心邱啸飞副研究员汇报了花岗岩中心的定位、业务方向及近年来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一是在黄陵地区发现我国首例球状花岗闪长岩,为了解扬子陆核前寒武纪构造过程提供新的素材;二是在赣南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中获得>4.0 Ga锆石核,为研究华南乃至全球早期地壳生长和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信息;三是在南岭成矿带首次发现早侏罗世成矿事件,打破了该地区早侏罗世不成矿的传统认识;四是首次在海南岛发现加里东期(-419.2Ma)花岗岩,对海南岛乃至华南陆块加里东期构造属性及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五是在南秦岭东部首次发现与早古生代碱性岩密切相关的大型钽(铌)矿,对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初步厘定了扬子陆核区早前寒武纪物质组成,厘定了扬子北缘新元古代多岛洋构造格局,提出了扬子东南缘前寒武系构造演化模式,总结了南岭锡矿、右江沉积型铝土矿成矿模式,建立并完善了铅锌矿床同位素测年技术。

    与会专家、学者紧扣会议主题,对我国花岗岩成岩与成矿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献华研究员作了题为“华南新元古代若干重要地质问题”的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华南新元古构造-岩浆作用及其对Rodinia超大陆重建的意义;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曾令森研究员以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为例,阐述了地壳深熔作用与淡色花岗岩成因的最新研究进展;中山大学王岳军教授针对华南加里东期地质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中国科技大学杨晓勇教授详细剖析了花岗岩与钼钨锡成矿的关系;地质所谢桂青研究员以长江中下游鄂东南为例介绍了矽卡岩型铜铁金矿床的成因;中山大学尹常青教授分享了华南板块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的初步研究进展;武汉地调中心王磊副研究员从硫化物结构、微区成分和年代学角度剖析了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床的成因。此外,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和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的专家也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会议聚焦花岗岩成岩与成矿作用研究领域,充分探讨了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武汉地调中心在花岗岩研究领域具有丰富的科学积累,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花岗岩中心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的发展,并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等方面与相关单位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

    学术研讨会对我国花岗质岩浆的时空分布与岩浆过程、花岗质岩浆演化对成矿作用的制约等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详细总结和深入探讨,为推动花岗岩学科发展、解决花岗岩成岩成矿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花岗岩中心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此次学术研讨会适逢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揭牌成立,必将助力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扬帆起航。

    “花岗质岩浆:成岩作用到成矿作用”学术研讨会在武...

    为加快推进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试验性勘查开发科技攻坚,对接落实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与试采工作,2018年8月3-4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中石化工程技术研究院、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中心、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专家领导共赴西宁与青海省国土资源厅进行工作对接,并现场调研考察了恰卜恰地区地质构造和试采工程场地。

    调研考察组与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相关人员进行了对接座谈会,介绍了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试采工程的计划和进展,形成了加快相关工作的共识:一是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制定的干热岩勘查与试验性开发总体实施方案统一部署,协同推进;二是组建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开发技术团队,定期研讨;三是制定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开发联合攻关资料使用与保密协议,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实现资料与成果共享;四是加快推进与干热岩试验性开发相关的测温测井、地应力测量、试验性压裂、已有岩心测试分析等相关工作。

    调研考察组与青海省地质局专家共同探讨了干热岩水力压裂、注采开发诱发微震等技术问题,结合国外工程案例以及共和盆地区域地质构造条件、历史地震数据等,研究分析了恰卜恰干热岩水力压裂和注水试采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调研考察组还对恰卜恰干热岩试采场地和共和盆地出露的断裂构造、温泉和花岗闪长岩等地质现象进行了野外考察,了解了恰卜恰干热岩体及周边地质条件、构造发育情况。

     

     
    协同攻关 全力推进共和盆地干热岩资源勘查开发工作

    2017年8月22-2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花岗岩成岩成矿地质研究中心在湖南省桂阳县组织召开“南岭成矿带2017年度野外培训交流会”。

    会议采取室内研讨与野外现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吕志成研究员、南京大学王孝磊教授、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牛志军研究员及付建明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1∶50000矿产地质专项填图有关要求”“花岗岩研究的现状、问题与趋势”“南岭地区前泥盆系地层”“南岭九嶷山复式花岗岩特征”的主题报告,二级项目及各子项目围绕项目科技创新进展、主要成果、野外工作方法和存在问题等进行了交流。

    会后,全体代表对南岭九嶷山复式岩体中的西山杂岩体、金鸡岭岩体和砂子岭岩体进行了野外考察。西山杂岩体具有岩性复杂、结构构造多样等特征,含特殊矿物铁辉石、铁橄榄石,暗色矿物单斜辉石、角闪石常见,矿物集合体类型多,形成时代集中在155百万年左右,不同类型岩石单元具有同时间、同空间、同物质来源特点,为典型的火山侵入杂岩,具有典型A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板内构造环境;金鸡岭岩体与区内钨锡、锂铷等矿产关系密切,岩体中各类包体、伟晶岩脉(团块)、晶洞、塑性流动特征等发育;砂子岭岩体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含微细粒闪长岩包体,前人普遍认为其形成于印支期,项目组近年获得锆石铀-铅年龄分别为157百万年、154百万年、154百万年和151百万年 ,确认砂子岭岩体形成于燕山早期而不是印支期。

    通过交流和讨论,与会代表提高了对1∶50000矿产地质专项填图及花岗岩研究方法的认识,拓宽了研究思路,进一步加深了对“地质调查过程就是科技创新的过程”的理解,进一步厘清了“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改造地质调查”的思路,必将助推“南岭成矿带中西段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总体目标任务的完成。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湖南省地质调查院、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调查院、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省湘南地质勘察院、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一总队、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的30余人参加了会议。

     室内研讨 

    image003

     野外考察 

    南岭成矿带2017年度野外培训交流会顺利召开

    2016年3月7日,地质力学研究所赵越研究员、张拴宏研究员、裴军令副研究员圆满完成了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地区中智联合地质考察工作,顺利回国,考察组正紧张地在对此次科考带回来的各类样品进行整理。西南极中智联合科学考察组历时25天, 重点对具有独特构造背景和地理位置的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和南极半岛开展了多个地点的地质剖面测量、岩石化学特征、岩浆演化机制及块体运动等研究样品的采集工作。

    2016年2月12日,南极考察团在所长徐勇等人的送行下出征南极,经巴黎-圣地亚哥,历时四十余小时抵达智利南部城市蓬塔,与参与本次科考的海洋局一所、三所,北京师范大学等其他7名队员汇合,于当地时间2月14日(以下同,比北京时间晚11小时)在智利南极所开展学术讨论与交流,并商定本次科考的细节与未来的合作计划。

    由于天气多变,赴南极的飞机只能视天气窗口择时起飞,因此常会遇到飞至目的地却无法降落而原路返回的情况。虽然考察团在2月15日当晚就抵达了长城站,但行至智利科考船AQUILES号的路程却并不顺利, 晚上22:00左右赵越、张拴宏等5名队员乘坐橡皮艇由软梯登船,而裴军令及其他4名队员却一直等到凌晨,终因风浪太大而返回长城站,直至2月18日才最终登上考察船开赴南极半岛。

     
                                雪夜离岸

    2月19日一大早,考察队员登陆O’H奥尔金斯站(智利),站上遍布企鹅,小企鹅已经长大,正是换毛期间。还有不少的海狮,多数懒洋洋的。湾中小湖水平浪静,偶有海狮在其中游戏,并穿梭于大小冰山之中。空中贼鸥、白头翁自由飞翔,时不时冲向企鹅群戏耍一番。而距O’H站南约300公里的Yelcho站区,企鹅则偏小一些,有许多还需要加以呵护,孵化地也有不少的蛋壳,可以偶见企鹅尸骨,不幸成为了空中贼鸥的食物。

     南极的动植物

    被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气候变幻无常,几天就会遭遇一场暴风雨,一天之中会经历雪花漫天至烈日炎炎。持续的暴风雪可以使瞬时风力达12级以上,科考队员在船上如同炒豆一般,要依靠护栏才不至于掉下来,队员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晕船现象,多数人整天不能进食,舱中的物品也会随着大浪滚来滚去。

    暴风雪中长城站一角

    考察队员们的住宿条件也并不乐观。在考察船上时,四个人挤满了小舱,船的引擎噪音比想象中要大得多。野外露营时,寻块相对平整少石的湿地已是运气,想做到防潮湿则是一种奢求。防风则是野外露营的最大难题,即使使用专门定制的巨型钢钩,将其砸入卵石堆中也需耗费不少的体力。帐篷周边只能靠石头来压实,每个人都需要有精卫填海的精神,搬来足够多的石头才能够压牢周边。如果是遇到了暴风雪天气,就只能在避难小屋内蜷缩度过。

    我国对西南极的地质研究始于80年代,由于交通等条件所限,多数集中在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由地调局力学所开展的本次科考则对乔治王岛以外的南设得兰群岛和南极半岛多个地点出露的中、新生代火山岩及代表性的沉积岩剖面开展重点调查研究。这将会厘清多个区域火山岩、沉积岩的空间与时代分布关系,并通过深入多种手段实验分析,进而讨论中、新生代以来火山活动期次,各块体运动过程及时限,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在西南极所造成的影响。

    考察队员抵达南极

    在本次的考察路线中,南极半岛西北端可越冬,其岩性主要为一套T3或J1的浅变质石英砂岩,富含石英脉,主要沿海岸带出露,其余大部分被积雪或北川覆盖。剖面考察中,发现两个走向不同的岩墙,采下定向样品准备进行年龄、古地磁及岩石磁学测试。智利站之一的Yelcho站暂时不支持越冬,站附近地区冰与雪明显比较多,露头不多,主要是约50Ma的花岗闪长岩,发育有两条岩墙。其中,附近一个小岛屿的包裹体非常发育,并有明显优选方向。围岩在另一登陆点可见,主要是次火山岩,多形成陡峭山峰,甚是壮观。

     

     

     

     

    以上为地质剖面与露头

    本次考察计划周密,于西南极多个地点登陆,采集了南设得兰群岛与南极半岛多个地点的中、新生代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样品120块左右,约200公斤。完成了拜尔斯半岛三条路线考察,测制地质剖面2条。辅助考察队中,北京师范大学无人机队获得拜尔斯半岛高清图片,为后期分析区域地质概况提供了基础保障。

    中智合作

    艳阳照耀中的长城站

    科考队员赵越 

    科考队员张拴宏

     

    科考队员裴军令

    冰川一角

    而实际上,随着对南极大陆考察的深入,各种设施设备也在不断的完善与齐备当中,比如O’H奥尔金斯站里就智利科考队员的祷告之所健身之地,还有点心和咖啡可以随意使用,甚至已装有了WIFI方便与家人朋友取得联系。而在饮食方面,虽然主食依旧比较西餐化,味道已能够让中国的科考队员们习惯, 而从长城站带的萝卜干、辣酱已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

    在南极科考地采集样品,与国内的野外考察是完全不同的感觉,由于登陆时间有限,从登陆开始完全是在“抢样品”,在有些考察点只给考察队员10分钟的时间,通常是队员们还没上岸就拿出地质锤,一登陆即以最快的速度扫描一下分地采集。

    而近几年的考察也让我们发现,大气候上的全球变暖在南极表现的更为显著,夏季冰雪融化规模越来越大,湿地范围越来越广。野外考察中只能穿长筒靴,雪地与湿地长期行走下来全无感觉。与东南极相比,冰裂缝的危险相对较少,但由于刚经历过暴风雪天气,考察队员们遇到了雪盖湖现象,走着走着一脚踏空,雪下为水,漫入靴中的话只能倒倒继续前行,一路忍受着寒冷与潮湿。

    雪盖湖现象


    雪地中穿行

    你所知与未知的南极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陈毓川、陈郑辉、赵正等编著的《南岭于都-赣县矿集区立体探测技术与深部成矿预测示范》近日出版。

    南岭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有色、稀有、稀土资源基地,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与花岗岩有关成矿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我国主要大型—超大型钨锡多金属矿床即产出于该地区。于都-赣县矿集区是南岭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南岭东西向构造岩浆岩带与武夷山北北东向构造带的交汇复合部位,蕴藏着丰富的钨、锡和稀土矿产,新发现的银铅锌金多金属矿床达大型规模,显示了与花岗岩有关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和与花岗闪长岩有关金银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在本区的叠加。

    本专著是国家科技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SinoProbe)”之“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及实验研究(SinoProbe-03)”项目第三课题(SinoProbe-03-03)和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11048、201311162)的资助成果。通过实施矿集区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典型矿床与成矿规律研究、区域构造与岩浆作用研究、地壳结构与成矿模式研究,创新了矿集区立体探测技术体系,提出矿床成矿系列叠加等理论新认识。深部综合探测与3000m、2000m科学钻探相结合,不仅揭露了深部控矿推覆构造和深部隐伏岩体内新的钨钼铀矿脉,而且发现了破碎蚀变岩型的钨多金属矿化新类型,显示矿集区深部的找矿潜力巨大。结合矿集区深部成矿预测和综合研究工作,明确提出南岭地区存在“第二找矿空间”,不仅对于都-赣县矿集区具有参考价值,更是对整个南岭地区的深部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南岭于都-赣县矿集区立体探测技术与深部成矿预测示...

    弧岩浆作用是大陆地壳生长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岩浆起源与性质是深入理解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的关键。前人研究揭示,横亘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弧是典型的大陆弧,其弧壳具有显著的南部亏损(锆石εHf(t) > 0)、北部富集(锆石εHf(t) < 0)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但是,这一特殊Hf同位素组成的成因与演化过程还有待深入研究。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董昕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对冈底斯弧北部巴松措和门巴地区约200 Ma的岩浆岩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明确其岩石成因和岩浆源区的基础上,探讨和细化了冈底斯弧北部地壳的演化过程。取得了如下主要认识:

    1.冈底斯弧北部早侏罗世的岩浆岩包括巴松措地区约190 Ma的闪长岩堆晶和约200 Ma的花岗闪长岩堆晶(图1),以及门巴地区约190 Ma的寄主花岗质岩石和同期的镁铁质包体(图2)。

    2.基于矿物组合、化学成分和全岩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图3),巴松措地区的岩浆岩是偏镁铁质安山质岩浆通过角闪石、斜长石和榍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而门巴地区寄主花岗质岩石是安山质岩浆角闪石和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由于与寄主岩石具有相似的矿物组合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推测门巴地区镁铁质包体是与其寄主岩石同一母岩浆早期堆晶作用的产物。

    3.上述早侏罗世岩浆岩具有继承的幔源同位素特征,通过全岩同位素模拟计算,提出了含水洋壳和不同比例的大陆地壳物质在源区发生部分熔融产生具有该地球化学特征母岩浆的合理解释(图4)。

    4.结合前人发表的数据,冈底斯弧北部多期次(~215–170 Ma)岩浆岩记录了拉萨地体早中生代的地壳演化历史,即幔源物质的贡献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多,具体表现为岩浆岩逐渐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上。

    研究表明冈底斯弧壳经历了一个幔源物质贡献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的过程;同时,分离结晶作用是镁铁质岩浆包体的一种重要成因,而花岗质岩石具有的幔源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是多解的。

    上述研究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6003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2070和91855210)、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J2006)和国家留学基金委访学项目(201809110024)的共同资助。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Lithos》上,详细内容请查阅文献:Dong Xin, Niu Yaoling, Zhang Zeming, Tian Zuolin, He Zhenyu. 2020. Mesozoic crustal evolution of southern Tibet: Constraints from the early Jurassic igneous rocks in the Central Lhasa terrane. Lithos, 366-367, 105557。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lithos.2020.105557

     

    图1 巴松措地区早侏罗世闪长岩堆晶和花岗闪长岩堆晶的野外和镜下照片

    图2 门巴地区早侏罗世花岗质岩石的野外和镜下照片

      

    图3 拉萨地体中部早侏罗世岩浆岩主量元素的二端元图解。Bulk-rock代表本研究样品的全岩主量元素成分;av. Pl代表本研究斜长石主量元素的平均成分;av. Amp代表本研究角闪石主量元素的平均成分;Bulk-rock of start material代表实验开始时物质的全岩主量元素成分;Melt代表平衡结晶实验过程中获得的熔体的全岩主量元素成分。

     

    图4 拉萨地体晚三叠–早侏罗纪岩浆作用和地壳演化模式图。

    地质所在拉萨地体中生代地壳演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青藏高原是特提斯洋盆多期扩张与消减以及其间的陆块、岛弧多期俯冲碰撞作用的产物,具有长期、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拉萨地体作为青藏高原重要的组成之一,通常认为其起源于冈瓦纳大陆北缘,中生代由于新特提斯洋壳北向俯冲成为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新生代与印度板块发生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因而完整记录了青藏高原的过程。但是,由于拉萨地体内古老岩石出露有限,其前寒武纪的演化历史仍是个谜。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董昕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对拉萨地体东部的林芝杂岩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在东久地区识别出一套中元古代早期的花岗质片麻岩,通过系统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初步取得如下认识:

    1.东久正片麻岩的原岩为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形成于中元古代1520‒1506 Ma(图1),具有弧型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可以为拉萨地体的古生代地层提供源区物质。全岩Sr-Nd和锆石Hf同位素表明这些中元古代的花岗质岩石起源于更古老的地壳物质,反映拉萨地体可能存在更古老的基底岩石。

    2.东久正片麻岩中的锆石不仅记录了中元古代的原岩年龄,而且记录了新元古代605‒590 Ma(图1)的变质事件,表明拉萨地体发育有前寒武纪变质基底。

    3.通过岩相学和榍石原位U-Pb定年研究,揭示出东久片麻岩还经历了后期渐新世(约26 Ma)(图2‒3)的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再造,这期变质作用可能与印度-亚洲板块陆-陆碰撞后地壳持续加厚有关。

    4.提出南部拉萨地体和北部拉萨地体均具发育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但自中生代以来的幔源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强烈地改造了南部拉萨地体的基底岩石。

    这一研究为深入认识拉萨地体的古老地壳时代和性质,及其后期再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上述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2070和91855210)、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122和DD20190057)和国家留学基金委访学项目(201809110024)的共同资助。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Precambrian Research》上:Dong Xin, Zhang Zeming, Niu Yaoling, Tian Zuolin, Zhang Liangliang. 2020. Reworked Precambrianmetamorphic basement of the Lhasa terrane, southern Tibet: Zircon/Titanite U–Pb geochronology, Hf isotope and Geochemistry. Precambrian Research, 336, 105496。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precamres.2019.105496

     

    图1 东久片麻岩的锆石U-Pb定年谐和图(a和c)和锆石中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的配分图解(b和d)。图中红色和蓝色线(/文字)分别代表锆石的继承岩浆核和变质边的分析结果(单位:Ma)。

     

    图2 东久片麻岩中代表性榍石的背散射图像(a‒d,i‒l)和其对应显微镜下照片(e‒h,m‒p)。蓝色圈和数字代表榍石定年分析的位置和结果(单位:Ma)。大部分榍石含有钛铁矿、黑云母、褐帘石、磷灰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金红石矿物包体。

    图3 东久片麻岩的榍石U-Pb定年谐和图

    地质所在拉萨地体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4月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甘肃北山牛圈子地区1:5万K47E014003等六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中澳合作填图)”成果报告评审获得优秀评级。项目组新发现铁矿化点5处、铜矿化线索3处。

    项目圆满完成了中澳合作各项任务,按照西澳填图方法完成了K47E015003幅地质图的填绘,编制了中、英文地质图(英文地质图已出版);在西澳YALOO地区完成了4幅1:10万地质填图,其中2幅已经出版;较系统的总结了中澳填图方法特点、差异,编制了《现代填图技术方法指南》初稿。根据地调局要求,编制了一张结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和西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区域地质图表达方式的综合地质图,供中国地质调查局区域地质调查改革参考。

    项目对测区不同时代侵入岩进行了解体、划分,获得一批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数据(芦草沟花岗闪长岩年龄为278Ma;乌兰枣北敦煌岩群中解体出大量糜棱岩化花岗岩年龄为378-384 Ma;马鬃山混杂带北侧中酸性花岗岩年龄为428-433 Ma),建立了测区岩浆演化序列。识别出一套典型的埃达克岩(K/Na>0.5;低的Y、Yb;Sr/Y>30),代表了早古生代洋盆俯冲早期的信息。

    项目建立了测区地层系统,在测区内共划分出4个群级、12个组级和3个非正式地层单位。在古硐井群获得碎屑锆石U-Pb年龄最小峰值为1100 Ma左右,其时代厘定为中元古代晚期。确定了北山早古生代洋盆缝合带现今位置及俯冲极性,并对北山早古生代洋盆缝合带的物质组成及变质变形特征进行了合理填绘表达。建立了测区构造格架和构造变形序列,认为加里东旋回末期为主造山期。确定野马街南韧性剪切带为由南往北的高角度逆冲,马鬃山煤矿侏罗纪盆地两侧可能发育相向逆冲推覆构造。

    评审现场 

    西安地调中心甘肃北山牛圈子项目发现铁矿化点5处

    摘要:广东大宝山铜多金属矿深部圈定多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低阻异常区,经钻探验证见厚大铜硫矿体,且2个钻孔首次揭露到斑岩型铜硫矿,开辟了深部找矿新空间。

    1.项目概况

    大宝山铜多金属位于广东雪山嶂铜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内,属韶关市沙溪镇管辖。矿山始建于1958年,经过50多年的开采,已成为资源危机矿山。 2006—2009年,通过实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探获1处大型规模的斑岩型钼矿床。2014年,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实施“广东省韶关市大宝山铜多金 属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由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承担,主要在大宝山的北部和东北部开展铜多金属矿接替资源勘查。

    2.成果简介

    大宝山铜多金属矿处于粤北坳陷的南东部,处在东西向大东山一贵东构造岩浆岩带与北东向吴川一四会一赣江断裂带的交会区,矿床类型属广义的斑岩型矿床。区内中酸性侵人岩对钨钼、铜硫矿床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侵人岩侵位顺序依次为次英安斑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为区内斑岩型钼矿的矿化主体,次英安斑岩为斑岩型铜矿的矿化主体。本次工作认为,大宝山多金属矿区从西南部至东北部,以深部花岗闪长斑岩为中心,向外依次呈斑岩型钼矿—斑岩型铜矿—地层中铜矿的分布规律。斑岩型矿床的蚀变分带特征明显,预示深部出现斑岩型矿体的可能性较大,为深部找矿指出了方向。通过开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圈 定了多处低阻异常区,经钻探验证见厚大铜硫矿体,同时2个钻孔首次揭露到斑岩型铜硫矿,取得找矿重大进展。

    目前已完工钻孔8个,7个钻孔见工 业矿体,1个钻孔见矿化。其中,ZK7102 在孔深439.60~494.60 m、502.20~523.00 m、 525.30~538.40 m、541.50~556.50 m、 680.60~687.90 m分别见工业铜硫矿体, 累计垂厚100.90 m,Cu品位0.5%~1.0%。矿体产于泥盆系棋子桥组灰岩、粉砂岩 中,矿石类型为黄铁矿型铜矿石、磁黄铁型铜矿石和黄铁矿型硫矿石。ZK7103在 197.46〜785.19 m处首次发现呈细脉状分布的黄铜矿化次英安斑岩,铜硫矿体垂厚 6.72 m,平均品位Cu0.32%、S14.16%; 硫矿体垂厚121.52 m,S平均10.63%。ZK7902在97.83〜900.67m之间也发现与ZK7103孔相同的次英安斑岩,铜硫矿体垂厚28.60m,平均品位Cu 0.72%、S11.58%;硫矿体垂厚12.25m,平均品位Cu 0.12%、S20.36%。经估算,本次工作新增铜资源量20.6万t,平均品位Cu 1.24%、S 23.12%。

    3.成果意义

    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深化了区域成矿规律认识,结合物探异常圈定了深部找矿靶区,经钻探验证发现了厚大的斑岩型铜硫矿体,实现了找矿新突破,丰富了该区矿床类型,验证了找矿思路,为下一步找矿指出了方向,增强了矿山企业勘查信心。本次新增资源量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11年,稳定职工就业2000余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 薛建玲,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 叶茂华 供稿)

    广东大宝山铜多金属矿深部发现斑岩型铜矿

    摘要:新疆新源县卡特巴阿苏金矿区累计探获金资源量近百吨,规模有望达超大型。矿床的发现证明中亚金腰带东延至我国境内,那拉提一红柳河成矿带具备进一步寻找金矿的条件。

    1.项目概况

    “新疆西天山那拉提东段金铁多金属矿调查评价”、“新疆新源县卡特巴阿苏地区矿产地质调查”属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下设项目,由新疆地矿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承担。主要任务是在卡特巴阿苏开展矿产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发现新的矿(化)体,评价找矿前景与资源潜力。

    2.成果简介

    卡特巴阿苏金矿床位于哈萨克斯坦一准噶尔板块和塔里木一华北板块之间的那拉提一红柳河缝合带中,属那拉提一红柳河金-铜-镍-铅锌-玉石-白云母成矿带。矿床由2009年开展的1:1万岩屑测量发现。通过后期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基本查明了矿床规模、赋矿岩性、蚀变及控矿构造等矿床特征。控制金矿化蚀变带长约3.6km,宽15~300m, 豆荚状分布,走向70~110,南倾,倾角 45~72,受北东东向断裂控制。矿床主要产于石炭纪二长花岗岩中,其次产于花岗闪长岩和闪长玢岩脉中,蚀变主要为钾化、黄铁矿化、硅化、黄钾铁矶化和绢云母化(图1),碳酸盐化、孔雀石化和绿帘石化次之。部分矿体可见自然金(图2)。

    矿床圈定金铜矿带共13条,圈定金矿体64条,铜矿体30条。其中I4-①、I3-①号矿体规模较大。I4-①号矿体位于KT6—KT63线间,长2000m,厚5.84m,整体呈不均匀板状,控制最大深度543m。估算金(332+333 )资源量38.61t,平均品位3.11g/t,共生铜资源量3221t,Cu平均品位0.5%。I3-①号矿体分布于KT16— KT63线间,长1800m,厚4.69m,呈不均匀板状,最大控制为斜深313m,估算 金( 332+333 )资源量16.15t,平均品位卡特巴阿苏特大型金矿床的发现证明中亚金腰带东延至我国境内,那拉提一红柳河成矿带具备进一步寻找金矿的条件。通过公益 性地质工作发现矿床并初步评价带动后 期商业勘查投入2亿多元,实现了快速勘钴孔位置及编号图3卡特巴阿苏金矿区51号勘探线剖面查、快速突破。(新疆地矿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杨维忠 邢令 陈威 供稿)

    新疆新源县卡特巴阿苏金矿有望达超大型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