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依托广西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喀斯特峰丛区水土过程调控与空间优化及适宜产业试验示范”和中国地质调查项目“珠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与水资源监测”,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对漓江峰丛片区暗嵅高位洼地开展洪涝水循环过程研究,使洪涝水害得到有效治理。相关成果发表在《中国岩溶》上。

    漓江峰丛片区是桂林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保护区,主要分布于桂林漓江中游灵川县大圩镇到阳朔县83千米范围内,分布面积达624平方千米。与之相伴的岩溶洼地有上千处之多,洼地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肥沃、村屯聚集,是岩溶区生产生活的重要地区。但受到岩溶不均匀性和多重结构影响,峰丛-洼地内干旱与洪涝频发,不仅严重影响该地区居民的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也影响核心区景观资源品质的提升,已成为制约桂林自然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主要瓶颈,亟需开展深入研究。

    通过开展洪涝水循环过程研究,科研人员建立了大气降雨、地表、地下水位、出口流量在线监测网,准确掌握洼地洪涝发生条件和降雨量阈值,明确了洼地淹水深度与降雨量的定量关系,揭示了洪涝形成的水文过程和产汇流机制,并实施了洪涝治理工程。暗嵅高位洼地主要通过中部4个消水洞向漓江排泄,4个消水洞不同的消水速度造成了出口流量的4个峰值。其中2个消水洞下部管道受采矿矿渣堵塞,消水速度较慢而造成了洼地受涝成灾;另外南侧2个消水洞未受到采矿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岩溶管道过水通畅。通过疏通和将洼地的洪流引至南侧2个消水洞,使洼地受涝时间由5-10天缩短到1-3天,洪涝水害得到有效治理,洼地中宝贵的土地资源得以开发利用,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支撑了桂林市景观资源保护。

     

    图1 暗嵅洼地水文地质剖面

     

    图2 暗嵅洼地4月29日降雨量69.6mm出口流量动态

     
    水文地质调查服务桂林世界自然遗产地洪涝防治

    2016年8月21-25日,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闭幕后,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与云南大学/云南科技厅岩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共同承担的岩溶专线考察路线迎来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波兰、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等6个国家的11名外籍学者。

    8月26日上午,岩溶所所长/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主任刘同良、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曹建华与考察的学者进行了会谈和研讨。刘同良所长介绍了岩溶所的发展历程、主要业务方向及在岩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通过观看毛村实验基地科学短片,外籍专家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岩溶地质、地貌有了直观的了解,同时对岩溶碳循环的认识更加深入。曹建华研究员从背景意义、任务目标、路线方法及预期成果等几个方面对岩溶所正在提出的“全球岩溶动力系统的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建议进行了介绍。

    此外,专家团还在桂林考察了毛村野外试验基地,漓江流域喀斯特自然遗产地核心区。在昆明参观了石林博物馆,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尚未开发的“野石林”,以及宜良县九乡风景区。

    8月30日下午,为期5天的岩溶路线考察活动圆满结束,通过与各国学者间的交流,岩溶所/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获得了各国学者对“大科学计划”的支持,收获了各国学者对于我国岩溶研究现状的建议,宣传了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平台作用,并就未来可能存在的合作进行了讨论。

    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岩溶考察专线顺利完成

    2018年12月4-15日,法国巴黎地球物理学院François Métivier、Olivier Devauchelle、Eric Lajeunesse 3人,波兰华沙大学Piotr Szymczak教授和天津大学陈玖斌教授一行5人访问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

    12月4日,来访专家与岩溶所曹建华研究员等进行了座谈,介绍了各自机构的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同时表示此次来访目的是希望对桂林岩溶地貌演化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双方就桂林峰林峰丛及岩溶和非岩溶演化过程进行了交流讨论,并寻找合作契机。

    12月5日-15日,曹建华研究员等带领4位外籍专家分别考察了尧山岩溶与非岩溶地貌对比,峰丛洼地与峰林平原的分界及对比;毛村峰丛洼地顶部砾石层;盘龙洞、凉风洞等典型洞穴,对洞穴的的成因做出了分析;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片区葡萄杨堤岩溶峰丛片区,认识了脚洞、边槽等岩溶形态;阳朔周边的岩溶峰丛地貌,尤其详细考察了遇龙河两岸岩溶峰丛地貌;冠岩、南圩等典型地下河;漓江上游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考察了不同海拔高度上气候条件和植被分布的差异性;对毛村峰丛洼地顶部砾石层和杨堤牛岭村石灰岩采石场进行了现场取样,并就峰林峰丛土壤发育厚度及特征、岩溶塌陷成因及机制与岩溶所人员展开了讨论。

    来访专家不仅与岩溶所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而且深入考察了桂林岩溶地貌,对桂林独特的岩溶地貌发育特征及其演化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巴黎地球物理学院及波兰华沙大学访问岩溶所

    2018年4月2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川渝鄂岩溶峡谷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组、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联合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管理委员会、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科普基地在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举办了第49个“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

    本次活动紧紧围绕“珍惜自然资源 呵护美丽国土—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主题开展。项目组结合活动举办地岩溶水资源十分丰富和周末游客较多的情况,精心设计了以“关注饮水健康保护岩溶水资源”为主旨的展板、宣传海报和宣传小册子。在活动现场,项目组人员通过现场讲解、答疑互动和发放宣传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普及我国岩溶水资源情况以及日常饮水健康问题,并就如何保护岩溶地下水资源等有关地球科学知识进行普及宣传。

    通过此次科普活动,增强了游客对岩溶水资源的认识,让游客在世界自然遗产地—金佛山欣赏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提升游客珍惜自然资源的认同感,认识到呵护美丽国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

    岩溶所走进金佛山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活动

    2018417日,在桂林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推进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与桂林市人民政府签署《岩溶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平台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应桂林市人民政府邀请出席会议并见证签约。 

    为了破解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瓶颈问题,推进桂林市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生态资源保育与生态产业创新发展,岩溶所与桂林市人民政府以桂林市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题,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调查,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岩溶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岩溶石漠化治理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OUV价值研究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等技术攻关,以及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同时,岩溶所作为驻桂林高校科研院所,与桂林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自然景观资源保育、生态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农业创新发展、创新驱动能力支撑等重点领域开展合作。 

    岩溶所与桂林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为使新职工尽快熟悉本单位科研领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业务技能,2018年1月15日-1月1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为2017年新进职工举办了学习培训,主要以室内学习和野外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开展。

    室内学习班上,岩溶所胡茂焱所长结合科研地调新形势,希望新职工要在新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岗位上继续加强学习,以老同志为榜样,与书本为挚友,将科研与地调相结合,努力创新,在岩溶研究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岩溶所各部门负责人就科室研究方向及成果一一作了介绍。

    为期3天的野外培训,主要依托岩溶所海洋--寨底基地、会仙岩溶湿地和丫吉岩溶试验场等野外科研基地进行,各基地负责人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讲解。海洋—寨底基地负责人夏日元研究员结合典型的岩溶地下河系统,讲解了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的技术要点、岩溶水文系统、水文边界的划分、岩溶地下河特征及其与管道流的区别等。丫吉试验场姜光辉研究员介绍了广西地区峰林平原、孤峰平原、峰丛洼地的特征及其分布范围,并结合丫吉试验场详细讲解了岩溶表层岩溶带调蓄功能、岩溶水文系统三水转化以及水文模型试验取得的丰富科研成果。张远海、吕勇研究员带领新职工分别参观学习了桂林卡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国际泥盆—石炭系界限辅助层型剖面。

    新进职工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培训,收获很大,不仅了解了岩溶所各个科室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熟悉了单位的基本管理流程,而且对岩溶知识和基础地质有了进一步认识,对自己将来的科学研究方向更加明确。

    岩溶所开展新进职工基础培训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川渝鄂岩溶峡谷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示踪试验在世界自然遗产地重庆南川金佛山圆满完成,首次查清金佛山洞穴系统之间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岛状耸立、处于分水岭地段的向斜山——金佛山是典型喀斯特台原地貌的代表,地下洞穴系统错综复杂,水力联系不清。项目组在本次水文地质调查及以往资料的基础上,选择羊口洞、金佛洞和燕子洞地下水流动处作为示踪剂投放点或接收点,采用荧光素钠、罗丹明B和荧光增白剂为示踪剂,开展了多元示踪试验。为查明金佛山洞穴系统之间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运移速度、岩溶水系统研究及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等提供了数据支撑。

     

     
    金佛山地下水系统示踪试验圆满完成

    2016年10月17-18日,第二十一届全国洞穴学术会议暨中国旅游洞穴联盟第三次理事大会在贵州绥阳双河洞地质公园召开。

    会议收到论文30多篇,16位代表就生态文明建设,洞穴旅游开发,洞穴资源的调查、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洞穴生物、洞穴探测、地质公园景观保护等主题作了大会发言,交流调查研究成果和经验。

    经过中-法洞穴探险家近30年的不懈探索,双河洞洞穴系统目前总长度已达186.33千米,长度列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十一位,洞内发现罕见且规模巨大的天青石沉积、石膏沉积和卷曲石沉积,具有很高的科学和观赏旅游价值。会议期间,代表们以双河洞地质公园的双河水洞、石膏洞、大风洞等典型洞穴为实例,进行了现场研讨,提出申报双河洞世界地质公园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工程院卢耀如院士在大会报告中强调,要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立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以及自然遗产地等,都是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的有力措施;双河溶洞规模如此之大、形态非常丰富,开发中一定要坚持保护先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刘同良所长在开幕式上指出,岩溶所和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引领全球岩溶研究创新发展和科学传播,积极推动双河洞科学研究和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他强调,洞穴研究调查中,应提倡调查和科学研究与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以需求为导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

    遵义市人民政府刘兴万副市长表示,绥阳要以此次会议召开为契机,借鉴全国兄弟洞穴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培植产业后发优势,将双河洞打造成全国洞穴旅游的一张闪亮名片;要积极开展双河洞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力争“十三五”末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本次会议,对进一步交流洞穴调查研究、开发与保护的经验,提高我国洞穴科学的研究水平,促进我国旅游洞穴的交流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对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及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具有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

    来自全国岩溶景观与洞穴科研、教学、旅游开发与管理者、新闻媒体,以及国内外洞穴探险者共15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旅游洞穴联盟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贵州科学院合办;贵州清溪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贵州省喀斯特洞穴工程中心承办。

    岩溶所刘同良所长在开幕式上讲话

    双河洞地质景观 

    第二十一届全国洞穴学术会议在贵州绥阳召开

    2015年9月21日上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第七届国际培训班在东盟博览会期间于南宁开班。本次培训班首次列入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正式议程之中,是招生人数最多,参与国家最多,国内单位参与最多的一届培训班。

    本次培训班主题为“岩溶景观、地质公园、自然遗产地、环境地质编图与数据挖掘”,共招收了来自20个国家的38名学员,其中外籍学员25人,分别来自泰国、南非、斯洛文尼亚、澳大利亚等19国家。其中,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学员13人。此外,还特别邀请到了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项目专员汉斯和曼谷办事处项目官员贾库玛担任培训班教员。

    开幕式上致辞嘉宾对本次培训班工作的组织情况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表示未来应该更加注重结合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相关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提升国际和国内影响力和涉及面,从长远角度可持续推动中心运行和发展。

    本次培训班为期15天,强调基础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注重室内教学与野外实践相结合。主要有5项培训内容:1.岩溶动力系统在岩溶景观开发保护中的应用;2.岩溶区地质公园、自然遗产地的特征,开发与保护现状;3.岩溶区地质公园、自然遗产地案例分析及规范讲解;4.岩溶环境地质编图的方法应用;5.数据平台建立及数据挖掘。

    本次培训班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中国地质公园网联合协办。

    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第七届国际培训班于邕开班

    2021年是国际洞穴与岩溶年,“探索,科普和保护”是该项倡议的目标。为了提高大众对岩溶的认知,更好地保护岩溶洞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与漓江风景名胜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亚洲洞穴联盟,共同组织了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洞穴清洁活动,约40名志愿者参加活动。

    此次活动在桂林市雁山区草坪乡冠岩景区进行。活动开始前,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亚洲洞穴联盟主席张远海教授向志愿者们介绍了遗产地周边的地貌特征以及洞穴开发和保护情况;漓江风景名胜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秦荣军高工介绍了桂林喀斯特自然遗产地申报历程以及保护桂林山水的重要意义。随后,志愿者们在冠岩溶洞内以及漓江两岸开展了垃圾清洁行动,并向游客们宣传和介绍了国际洞穴和岩溶年,传播岩溶知识,科学保护岩溶。

    岩溶中心作为岩溶领域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一直致力于解决岩溶区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培训以及岩溶科普等。岩溶中心积极参与了2021年国际洞穴与岩溶年开幕式活动,并向开幕式提供了视频资料。今后,岩溶中心将继续支持国际洞穴与岩溶年2021的活动,与世界各地岩溶组织和国际机构一起,共同保护珍贵的岩溶资源。                            

    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开展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洞穴清洁活动...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与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阳朔县人民政府、雁山区人民政府在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联合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科普活动。 

    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岩溶所“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项目的重点工作区。该项目通过对遗产地内地质遗迹进行详细调查与评价,建立地质遗迹景观名录,进一步科学评估地质遗迹价值。通过开展有效的科普活动,增强群众对桂林喀斯特的认知和自我保护地质环境的意识,有效促进了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5月29日上午,岩溶所翟秀敏博士在雁山区草坪回族希望小学为50余名小学生代表进行了“认识喀斯特,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科普讲座。通过直观的图片、易懂的描述和有趣的短片,为同学们上了一堂十分生动的课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表示,从讲座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要从小做起,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爱护自己家乡的环境。项目组向学生代表发放了“认识碳酸盐岩地质遗迹,保护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科普手册。

    5月31日下午,岩溶所张远海研究员在阳朔县为葡萄镇初级中学百余名学生开展了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科普知识讲座。讲座分别从喀斯特的类型、世界遗产的定义、桂林喀斯特的特征、世界遗产地落户葡萄镇的原因以及岩溶洞穴景观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并与学生互动,识别岩石和化石标本。现场还播放了科普影视短片,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深化了中学生对于桂林喀斯特的理解与认知。

    岩溶所开展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科普知识讲座

    近日,受连日降雨影响,位于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漓江峰丛片区内的雁山区大埠乡暗嵅屯峰丛洼地出现严重内涝。洼地积水达7-8米,很多村民的房屋泡水,对该屯200余人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危害,1000余亩土地资源因内涝而荒弃。当地政府和村民希望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江—柳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为该地段的内涝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6月17-20日,“桂江—柳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对峰丛洼地汇水范围、水文地质条件、地下岩溶管道展布特征、生态条件等影响内涝的因素开展系统调查。调查发现洼地南北长约1公里,东西宽300-500米,高程约300米,洼地中的地表水均通过南侧2个落水洞消入地下,在其东侧700米的另一洼地(鱼嵅洼地)流出地表,经过一段明流后又转入地下,最后在东侧5公里的草坪乡官岩村流出地表,汇入漓江中。近年来,由于频繁的耕作及在洼地中开采方解石岩矿,落水洞消水受阻,造成洼地中岩溶内涝频发、多发。据当地村民介绍,现只要有暴雨,该洼地就被淹。本次调查发现东侧鱼嵅洼地高程260米,比暗嵅洼地低40-50米,为荒地,且消水较快,基本不发生内涝。因此,可以通过隧洞工程,将暗嵅洼地中的水引入鱼嵅洼地中,彻底解决暗嵅屯的内涝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基本查明了内涝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内涝治理初步方案,为后期的内涝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内涝导致暗洼地积水深2-3米

    岩溶所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漓江峰丛核心片区内涝成因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