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采集“源火”后,“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从海底返回,浮出水面(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摄

    在科考船甲板面,工作人员从搭载在“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上的采火装置里取火(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摄

    在科考船甲板面,工作人员从搭载在“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上的采火装置里取火(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摄

    10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广州举行。随着手捧“源火”盒的采火技术团队代表走上舞台,这一簇来自南海1522米深处的可燃冰“源火”正式揭开神秘面纱。

    本届盛会“源火”的采集,是依托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ROV),实现在超深水海底远程精准采集及引燃可燃冰,呈现“水火相济”的海底奇观,创下了全球体育运动史上新纪录——首次在深海海底获取绿色“火种”。

    绿色“火种”来自深海

    深海“取火”创意从何而来?

    为了贯彻“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展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元素、科技含量和文化软实力,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联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经多次研究论证,将战略性清洁能源、深海探测关键技术及核心装备等元素有机融合,提出“深海采火”的创意设想。位于南海北部海域的海马冷泉区,成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圣火的“源火”诞生地。

    9月18日14时26分,“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下潜至1522米的海底,抵达冷泉渗漏点。科研人员远程精准操控机械臂持采集舱,采集渗漏点溢出的可燃冰及伴生气。沉睡的可燃冰在降压作用下被“唤醒”,分解产生的甲烷气体成为“源火”气源。16时48分,船上的光伏发电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传输到海底,成功将这股来自地球“蓝色血脉”中的气体引燃。

    “源火”采集成功后,科研人员通过“海马”号在海底采集点位放置“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源火’采集点”永久基点定位标,以纪念这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源火”采集行动。

    本次火种采集实现了全球大型综合运动会历史上的突破,即首次利用深海遥控潜水器集成搭载“可燃冰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置”,在超深水海底远程精准引燃可燃冰获取“源火”,并以超高清设备记录展示采集过程。

    突破海底取火三大技术难题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要在海底取火,谈何容易。

    “深海面对着极高的水压和低温、腐蚀、黑暗的恶劣环境。‘海马’号可以下潜到4500米,但4500米深海下的压力,相当于在小手指指甲盖上面有1吨多的压力。”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方法所副所长陈宗恒介绍,“源火”采集必须克服这些问题。比如,燃烧舱要抗压,能耐住海水的压力;为了记录深海采火的过程,他们必须对专用相机进行耐压封装、远程精准遥控;因为涉及水压定位的难点,以及深海黑暗环境的影响,多潜水器第三视角的拍摄难度挑战也非常大。

    2024年7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成立科技攻关团队。“源火”采集装置先后克服了深海耐压性和密闭性难题,重点突破深海可燃冰原位收集技术、多通道气体流量精确控制技术、燃烧环境维持及燃烧产物处理技术等三大技术,利用“海马”号的“大脑”精确控制,实现在1500多米的深海采集“源火”。同时,团队自研的深海专用超高清4K相机,将“源火”采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

    “我们经常使用‘海马’号进行下潜作业,对它非常有信心,但在同一艘船下两个ROV是很少有的,为此团队做了很多调试。当看到整个‘海马’号在海底的姿态完整呈现出来时,感觉此前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陈宗恒说。

    高端无人深海装备、超深海能源探测及采集引燃关键技术、战略性清洁新能源……以体育为纽带,“源火”采集展现出我国深海科技创新的力量,也体现出粤港澳大湾区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深海探测进入、清洁能源勘探等领域的前沿性进展。

     

     
     
    科技日报:“水火相济”海底奇观如何实现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与南京大学合作开展“津冀沿海光纤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建设”项目全面完成。该项技术是曹妃甸填海区首次引进,主要用于精准监测100m以内土体的压缩变形量。

    本次建设的两组光纤分层标分别位于河北曹妃甸填海区和天津滨海新区,深度均为100m。项目组在系统查清区域地层结构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优化了光纤分层标的施工工艺,采用全孔埋设分布式光缆和传感器的方法,并在重点变形层布设光纤位移计和渗压计,实现空间和时间上全断面、多参数的土体变形监测,有效提高监测效率。分布式光缆与传感器具有布设成功率高、成本低、可以抗电磁干扰,稳定性强,光缆材料能耐腐蚀,测试效果好等特点,能够满足长期动态监测需求。

    光纤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施工现场

    曹妃甸首次采用光纤技术建设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

    谷雨时节,南疆塔里木盆地绿洲区胡杨发芽、棉苗吐绿、梨花绽放……万物崭露春妍。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三团的500亩“盐渍化生态修复示范”基地里一片火热景象,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的科研人员正在精心打理着盐碱地里新出的“幼苗”。这些“幼苗”不仅有植物的,还有动物和微生物的。据介绍,经过实践,这种“地上种草、地表育藻、地下养虫”的新模式,初步达成盐渍化土壤生态循环效果,正在为南疆盐碱地生态改良和开发利用挖掘新的潜力。

    草、藻、虫,是如何跟盐渍化土壤联系在一起的?科研人员介绍,这里的草不是一般的草,而是新疆盐生植物种质资源库中的优质高耐盐植物,在土壤改良循环链中,负责“吃掉”土壤里的盐。

    2019年起,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经过三年筛选试种,在南疆“不毛之地”盐渍土里成功种植出盐地碱蓬、盐角草、盐爪爪等26种高耐盐碱植物。它们中有的能当蔬菜,有的能成药材,有的能作景观花卉和青贮饲料,最重要的是它们吸收盐分的能力非常强。数据表明,每亩盐生植物平均可以从土壤中带走400~500公斤盐分。今年,科研人员继续扩大筛选种类,不仅栽种了胡杨、沙枣等乔木,还试种了玉米、高粱、豆类、蓖麻等粮食和经济作物,植物种类达到36种,目前均长势良好。

    这里的藻,是小球藻。科研人员介绍,小球藻是从生物土壤结皮中分离、纯化得到的,通过人工培养,再喷施接种到盐碱地表层,就能形成人工藻结皮。由于小球藻的生物特性,这张“面膜”对于盐碱地来说,能够起到“固沙、增肥、生态修复”作用。此外,小球藻还被用于培育循环链上的另一重要环节——卤虫。

    卤虫,是鱼虾幼体的绝佳饲料,经济价值高,特别能耐高盐碱。2021年,科研人员采用粗盐配制成2%~3%盐度的人工海水与当地大于5%盐度的地下卤水进行对比试验,探索出符合当地卤水养殖卤虫的方法。卤虫的生长不仅可以使当地水域内的生态系统得到平衡,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今年,科研人员在示范基地扩建了2个5000平方米的卤虫养殖池,通过前期“小池低盐(度)孵化、中池中盐(度)培育”,计划在五月中旬将正式投入“大池高盐(度)养殖”。

    一边通过种植发展盐土农业,一边利用现有卤水开展养殖,盐碱地上因此有了这样一番草、藻、虫循环共生改良盐碱地的生动景象。“这一模式,不仅能科学引导盐土咸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新路径,也有望解决南疆地区长期困扰当地群众的淡水资源缺乏、土壤盐渍化等问题。”该科研团队负责人说。

    塔河蜿蜒春光丽,斜阳生辉春耕忙。放眼“盐渍化生态修复示范”基地,盐地碱蓬、野榆钱菠菜等一年生植物籽落碱地、遇水又生;盐爪爪、盐穗木等多年生灌木冲破枯黄、风吹复绿;小球藻、丰年虫在盐土咸水里孕育生机,野鸭、沙鼠、塔兔们也时常悄悄“造访”这片碱地上的“新绿洲”。

    ͼƬ

     

    地上种草 地表育藻 地下养虫——“盐土咸水”综合利...

     

    这是2019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展出的3000米级声学深拖系统(10月9日摄)。新华社发(刘惟真 摄) 

    新华社天津10月11日电(记者 刘惟真)橙白色相间的设计、圆滚滚的身体、精致的尾翼……3000米级声学深拖系统第一次离开家乡青岛,亮相2019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就吸引了众多参展者前来围观。别看这个设备体型不大,它的能耐却不小,不仅是海底地形地貌的优质“画像师”,还是称职的海底矿产宝藏“探测员”。

    据介绍,3000米级声学深拖系统的测量精度很高,具有测深、侧扫浅地层剖面探测功能,可以在水下连续长期工作,目前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这一系统能够用于开展高精度的海底浅表层地质结构及微地貌精细探测,最终获得海底测深图、地貌拼图及浅地层剖面图等,适用于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等海底矿产资源调查,将成为我国深海探测的重要仪器。

    “这一系统是我们单位牵头自主研发的,能够下潜到水下3000米,一般在距海底50米到100米的高度上工作,进行海底地形地貌浅地层包括矿产资源的探测。”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齐君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和之前的探测设备相比,此次展出的3000米级声学深拖系统具有诸多“特长”。它的形态更小巧、功能更紧凑,方便探测船携带;通过采用PHINS+DVL+USBL的组合导航技术,提升了定位精度;此外还采用了独创的舵机操作系统,使拖体的姿态更加稳定。

    齐君说,系统目前已经完成海试,最快年内即可正式投入使用。“该设备进一步丰富了海底探测和找矿手段,之后将为我国的矿产探测作出更多贡献。”

    新华社:3000米级声学深拖系统现身矿业大会 最快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