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经过9天在太平洋调查区的多波束测线作业,“海洋六号”船已经初步掌握了调查区海底地形。但在平均水深超过5公里的深处,阳光无法直达,又有蔚蓝海水的掩盖,海底仍旧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海底环境资源概况,北京时间7月27日12时科考队员派遣了深海摄像系统潜入这片幽暗的水世界。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次使用的设备为第五代海底摄像系统,支持高清视频传输及闪光照相,由铠装光纤缆提供动力和通讯,水下照明灯亮度可调等功能。大电影由首席科学家及3位助理操刀,每天分三班拍摄;每班配有两名绞车操控手,负责掌控机位;两名地质专业人员进行地质描述,前者以视频方式记录测线范围内的海底状态,后者则在关键区域进行小范围的高清照相。


    拍摄现场的“科研精神”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船舶沿测线缓缓前进,绞车操控手需要根据地形变化将水下拖体时刻保持在离底2-3米范围内,实现约每小时3公里向前的“贴地飞行”。但当地形变化较快或船速突变时,摄像系统免不了与海底发生亲密接触。在27日14时30分,摄像就经历了“初吻”,嘴上立马就糊满了泥。虽然经过海水的一番冲刷,海底逐渐豁然开朗,但最后还是留下了两个顽固的斑点,作为青春的记忆。当然,记忆最终没跑赢岁月,经历几次亲吻和冲刷后,海底世界再次清晰动人。“要是能给它配一个雨刷就好了”,一旁的于宗泽与张旭开始讨论道。

    到了20时17分,绞车缆长已经由开拍时的6734米放到7991米,即将到达绞车的8000米安全极限。绞车手罗旭龙这时抛出了一个问题:“往年都是收放交替,缆长变化并不大,这次怎么就必须不停地放呢?”于立分开始了推理:水深不变,船速恒定,缆长却不断变大,那只能是底流变大了。“底流怎么会一直变大呢”?罗红波对此不以为然,也抛出一个“放风筝理论”。听着虽是通俗,但却耐人寻味。于立分计穷,鬼马地扯开话题:“其实人类对大自然的奥秘了解地还很少,我们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这三个后甲板技工的对话令人不禁莞尔,但也让我多少嗅到了“科研精神”的意味,也许这就是“海洋六号”的气质吧!


    把海底世界捞上来

     

    摄像操控室里,我们都围着巨型屏幕,跟随高清摄像机在海底贴地飞行。

    随着镜头推进,可以看到不时有白色尘埃飘落到这深海世界,那可能是上层海洋的生物碎屑经过多级分解的产物,也可能是被大气和水流运送至此的陆地尘埃,它在此停靠片刻,随后便加入到漫长的地质演化进程。

    过了荒漠区,生物逐渐多了起来,白色小虾、栉水母、紫色怪鱼、海星等陆续出镜。当然,还有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无数种细菌正从海底底部渗出来。镜头下,这些奇怪的生物大都体型小巧,如肥皂泡一样脆弱,若隐若现,幽灵一般在镜头下潇洒游过,其精致程度不亚于装在天蓝色小方盒里的蒂芙尼珠宝,极尽美丽,也极尽奇异。料想博物馆里的标本必不能告诉我们,这条怪鱼在水里有多优雅,它是怎样运动、捕食、交配以及繁殖的。拍摄过程中,还随处可见横七竖八的长条坑道以及蚊香状的生物遗迹,兴许是海底生物怕我们太过单调,特意留下的谜题呢。

    整个拍摄过程,大家似乎都在操着19世纪新大陆探险者的心,生怕错过任何关于这片海底的新发现。于是从头到尾,没有人敢离开。

    直至7月28日2时,深海摄像结束海底漫步,回归“海洋六号”。本次“海底电影”拍摄过程长达34小时,共完成90公里测量作业。

    作业完成后,眼睛累得发疼的科考队员们面露喜悦,结果令人满意。其实在很多时候,科学考察任务就如同深海摄像一样,是静态的。科学家们坐在各自的屏幕前,平心静气地观察、试验,有时偶然对大自然的奥秘发出几声赞叹和感慨。

     


    活动在5620米海底层的虾

    5500米海底的海星

    海底大电影,深海漫游——记首次海底摄像作业

    2020年4月5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普基地首次开展科普报告网上直播活动,本次直播通过快手平台 “小黑马科学”和微吼平台“矿业界”两个直播间,同步直播科普报告《太平洋上的科学漂流》。直播吸引了大量观众,获得了广泛好评,快手和微吼平台的收看量近18万人次,获得10万点赞。 

    据介绍,本次直播活动由青岛海洋所刘锐博士作为主讲人,活动特邀云南省昭通市市直各中学、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城关第四小学和五云中心小学的同学们在线观看。在直播课堂上,刘锐博士以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为线索,从古人对神秘海洋的文学幻想讲起,介绍了人类首次环球海洋考察的新发现,以及现代普遍应用的海洋遥感、地球物理调查、海底地质取样、海底观测等高科技手段,指出人类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真正认识海洋。

    刘博士以自己亲身参与的一次国际大洋航次的科学考察为例,讲述科学家在太平洋上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浩瀚的太平洋望不到边际,科学家借助各种设备从海底采集沉积物样品,在实验室里细致地观察、扫描、分割,处理、分析,那不起眼的海底软泥,能告诉我们关于海洋演化、气候变化的信息。她和观众分享了在海上进行安全培训和练习逃生的经历,展示了科考船上的衣食住行和娱乐活动,紧张有序的工作节奏和欢快的气氛,让观众感受到了科学家执着的探索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的乐观态度和团队的协作精神。

    刘锐博士的报告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并精心设计了问答题,通过互动的方式帮助观众加深对海洋科学知识的理解。观众听得津津有味,有的两两一组,边听边讨论,有的为了获得较强的网络信号坐在院子里收看,不想落下一个画面。老师们反映报告内容丰富,在价值观引领、科学精神传播、核心素养关注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科普报告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踊跃与专家连线,刘博士给大家一一解答。在得知科普基地将于4月19日第51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周期间,举办一场“解密可燃冰”的研学课程直播活动时,同学们兴奋地表示一定要来参加。

    本次活动是青岛海洋所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线下科普活动的影响,利用网络融媒体平台资源,拓展科普宣传渠道的新尝试,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基地将总结本次活动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科普资源优势,创新科普活动形式,扩大科普受众面,为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做出更大贡献。

    本次直播活动得到了自然资源科普办公室、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地质出版社、中国地质调查局文献中心及中国矿业报社等单位的指导和大力支持。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首次开展网上科普直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