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0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3月9-11日,为落实分解2017年度工作任务和科技创新目标,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鄂东-湘东北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在鄂东南通山县组织开展了业务研讨及野外现场考察。“扬子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首席、二级项目、子项目负责人参加了本次研讨和野外考察。

    “扬子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首席兼二级项目负责人牛志军研究员介绍了工程2016年取得的进展与成果,对工程2017年度目标任务、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他着重强调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2017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精神,科技创新是工程、二级项目、子项目的灵魂,要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引领地质调查,地质调查的核心是促进理论提升。二级项目要与各子项目密切合作,思想上学术上要相互碰撞,要拿出核心成果,打造江南造山带地质科研团队。

    二级项目副负责龙文国研究员汇报了二级项目2016年度工作成果,重点介绍了二级项目2017年度工作安排和科技创新目标,在与子项目负责人充分沟通基础上,对各子项目的2017年度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明确了目标任务。各子项目负责人介绍了项目最新取得的进展,就各子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交流,研讨了对策。

    会后,与会人员前往通山县,对大幕山背斜地区青白口纪冷家溪群至寒武纪地层、区域构造特征进行了野外考察,对冷家溪群上部的砾岩、陡山沱组角砾岩沉积成因进行了充分讨论交流。

    观察冷家溪群上部的砾岩 

    专家现场讲解地质现象 

    鄂东-湘东北二级项目开展业务研讨及野外考察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以下简称“西安矿产中心”)与河南省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地矿一院有限公司”)在洛阳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举办秦岭-豫西锑金矿技术交流研讨会和野外联合考察。

    在签约仪式上,河南地矿一院有限公司和西安矿产中心分别介绍了单位全面建设情况及工作部署,围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工作部署、秦岭-豫西成矿带研究进展、找矿资源基地建设、地质大数据建设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双方表示,要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互惠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独特优势,围绕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重要生态功能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调查研究成果集成与转化等领域,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战略合作,为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促进产业提质升级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秦岭-豫西锑金矿技术交流研讨会上,河南地矿一院有限公司、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和西安矿产中心围绕秦岭-豫西锑、金碲成矿规律与找矿进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讨交流。与会单位一致表示,希望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共同绘就合作发展新蓝图。

    野外考察期间,与会单位重点围绕北秦岭高岭沟-五里川锑金成矿带锑矿控矿构造、背斜侧伏特征、赋矿标高等规律认识和下步找矿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后续在东秦岭-豫西地区锑金找矿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西安矿产中心与河南地矿一院有限公司

    2016年08月30日至9月9日,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承担的“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武当-随枣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所属“湖北1∶5万十堰市、吕家河、薛家村、土城幅区域地质调查”子项目,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变质岩专家周汉文教授针对子项目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新发现和新认识进行野外现场指导。

    该子项目目标任务之一是以现代沉积学及造山带理论为指导,系统建立调查区地层系统,特别是新元古代青白口系武当群的地层层序(含岩石组成、形成时代、变质变形作用及期次、空间展布规律等)。周汉文教授全程参与了武当群杨坪组变质岩剖面的测制,期间针对杨平组中的每一个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应力分析,并对变质期次进行了详细解读,强调对于武当群地层层序的划分重点在于标志层的认识,利用解析构造及相似性原理对区域构造变形进行类比。9月6-9日二级项目负责人彭练红教授抵达子项目工区与周教授一起带领子项目组实地考察了邻区青峰镇武当群杨坪组、保安寨寒武纪杨家堡组硅质板岩、官渡镇志留系梅子垭组辉斑玄武岩和基性火山岩等典型剖面;在实地考察典型剖面的过程中,周教授对子项目组提出急需解决的杨坪组时代如何准确限定、双台组中酸性火山岩和基性岩属性、如何恢复原岩建造等几个关键问题发表了看法。

    此外,周教授还结合二级项目整体规划,就武当群古环境恢复为子项目后期工作提供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二级项目负责人彭练红教授结合野外考察和子项目实际工作情况对子项目提出以下要求:一是要加强子项目工作方法及工作思路的讨论,跳出思维局限,对武当群重新认识,并强调子项目组内部应定期组织交流研讨,根据工作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二是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保密工作,加强野外作业安全培训,将安全保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讲解武当群杨坪组白云母石英片岩变质变形 

     

    考察寒武系杨家堡硅质板岩背斜 

    武汉地调中心邀请专家指导野外地质调查工作

    煤层气是重要的非常规清洁能源。有观点认为,“十三五”期间,煤层气有望成为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的主战场。然而,目前制约我国煤层气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基础研究薄弱、平均单井产量低、生产周期短、投资效益低。

    2014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油气调查中心”)工程首席专家张家强开始筹划全国公益性煤层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并明确了四个工作方向,针对南方复杂区、中高煤阶、多煤层发育区,开展贵州六盘水地区和四川南部地区煤层气地质调查;针对新疆低煤阶、高陡构造带,开展新疆准南乌鲁木齐河以西地区煤层气地质调查;针对东北三江-穆棱河盆地群煤炭资源枯竭矿区,开展鸡西、鹤岗等盆地“原位区”、“采动区”、“采空区”煤层气地质调查。为加强煤层气的基础研究工作,2015年,油气调查中心设立了目前惟一的全国性、公益性煤层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黔西川南及东北三江地区煤层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主要开展全国煤层气资源潜力动态评价以及重点地区典型类型煤层气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在煤层气矿权空白区部署少量工作,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评价,以期发挥公益性地质调查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2017年,项目组在负责人毕彩芹、单衍胜的带领下,在黔西六盘水、四川南部、新疆准南以及东北三江4个地区取得不同类型煤层气地质调查重大突破或重要进展,在行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极大地提振了煤层气产业发展信心,带动了当地煤层气产业发展。

    如今看来,项目组开展4个重点地区典型类型煤层气地质调查,具有前瞻性、探索性,为基础性、公益性调查项目取得重大突破与重大进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南征北战出实效

    在贵州省,项目组在黔西六盘水地区实施的杨煤参1井项目获得高产稳产工业气流。据初步估算,所获地质资源量为365.97亿立方米,为2012年评价资源量的7倍,取得贵州地区煤层气地质调查重大突破。成果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六盘水地区杨煤参1井煤系气调查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突破,成果具有战略性、先导性和创新性,对西南地区煤系气综合勘查开发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该成果也被业内评价为贵州煤层气勘探开发历程中里程碑式的成果,不仅为管理、开发、利用贵州煤层气提供了新的认识和思路,而且极大地提振了政府与企业发展煤层气产业的信心,彰显了公益性地质成果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在四川省,项目组对川南部分地区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全面评价,在目标区珙长背斜南翼西段实施的川高参1井(直井)项目,在上二叠统宣威组发现了高含气量、超压地层的煤层和泥页岩层;优选煤层压裂、排采试验十几个月,累计产气量132万立方米,连续71天日产气6000立方米以上,最高日产气量8307立方米,创我国西南地区煤层气单井直井最高日产气量和最高稳定产气量新高。根据3年来的地质调查数据,首次估算了川南地区煤层气及煤系泥页岩气资源量约为7129.05亿立方米,为1996年统计资源量的2倍多。相关专家认为,川高参1井成果为新区煤层气地质调查重大突破,成果具有开创性和引领性,对推动南方地区煤层气勘查评价与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川高参1井领导与项目组成员

    新疆准南煤田低煤阶煤层气是我国煤层气勘查开发的重要领域。项目组在乌鲁木齐河西区新乌参1井排采14个多月,累计产气88.2万立方米,最高日产气量达到4012立方米,取得我国低煤阶煤层气地质调查的重大进展。该项目取得的突破与发现拓展了新疆准南煤层气勘查开发领域,有力地支撑了新疆油气体制改革,极大地提振了新疆煤层气勘查开发信心,带动了油气企业及煤层气中标企业加大投入,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批复授予新乌参1井和WXS-1井共建“乌鲁木齐河西区骑马山井场科普教育基地”,交由油气调查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田地质局三方共建。

    东北地区是煤炭资源枯竭矿区分布集中区。项目组在鸡西盆地煤炭资源枯竭矿区的鸡煤参1井钻获高含气量煤层,含气量约为8立方米~12立方米/吨,并发现深部潜力储层,二维地震剖面显示其发育稳定、厚度大。通过分层压裂、合层排采试验,探索了东北地区深部单煤层最大规模的水力压裂改造工艺和深部煤系泥页岩、致密砂岩储层压裂改造技术,合层排采试验346天,累计产气33.37万立方米,最高日产气量2239立方米/吨,连续8个月以上达到1100立方米/吨以上的工业气流,取得煤层气地质调查的重大发现与重大进展。此外,鹤岗盆地煤炭资源枯竭矿区“采空区”黑鹤参1井负压抽采试验取得成功,该井抽采19天,累计采出混合气64.84万立方米。这是项目组首次在黑龙江省实现采空区煤层气试采重大突破,开辟了枯竭煤矿采空区煤层气领域。

    鸡西、鹤岗等盆地原位区煤系气、采空区煤层气地质调查成果,拉动了黑龙江省龙煤集团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助推了龙煤集团通过煤系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突破,解决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产业转型,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次振兴。

    成果转化有奇招

    为保障国家财产的合理有效利用,项目组在完成杨煤参1井、川高参1井、新乌参1井公益性地质调查任务后,尽最大努力积极推进地质调查成果的转化利用,保证煤层气地质调查成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在行业内继续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

    首口井杨煤参1井在完成成果鉴定后,项目组负责人毕彩芹和单衍胜就如何推进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利用进行广泛调研,与多方沟通。在政策法规方面,他们查阅了《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方案》、国土资源部[国土资规]14号文等文件;在对接移交方面,与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能源局、贵州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单位进行多次沟通。历经6个月,他们最终将杨煤参1井移交给煤炭探矿权相关方、贵州省属国有企业贵州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继续进行排采试验,支持当地扶贫。

    油气调查中心煤层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组创新性提出了不同区位条件下煤层气调查成果的转化模式,初步形成“公益基础先行-国有企业跟进-服务地方脱贫”的工作模式,并拟定了成果移交遵循的5个基本原则:一是移交过程必须公开透明,符合相关制度和规定,避免廉政风险;二是接收方必须是国有企业单位或地方政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三是接收方为企业的必须为矿权紧密关联方,即拥有煤层气矿权或者拥有该区域相关矿权;四是接收方必须具备保障钻井现场安全的技术条件;五是接收方必须能对当地的脱贫攻坚做出贡献。这些为今后推进类似煤层气钻井成果移交事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以杨煤参1井的移交经验为基础,充分考虑区位特点,项目组又成功完成了川高参1井和新乌参1井的成果转化利用。他们将川高参1井最终移交给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继续进行排采试验,支持当地精准扶贫;新乌参1井最终移交给新疆煤田地质局继续开展排采试验和科普教育基地管理。

    精诚合作成风尚

    煤层气地质调查是油气调查中心非常规业务领域中重要的一部分。2017年,煤层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取得令行业瞩目的调查成果。然而,一路走来,几多艰辛,几多喜悦,只有同行者最有感悟。

    在开展项目过程中,项目组一直面临目标任务重、工作量大、人员紧张、专业配制不齐全等问题。但无论艰难几多,保障项目顺利进行是全组的第一要务,不可撼动。

    为了解决人才问题,煤层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组想办法利用油气调查中心提供的平台,充分调动外协单位的技术力量,广纳社会上热心于公益性煤层气调查事业的专家及各方人士,取得多方的理解与支持,形成了一个以油气调查中心煤层气调查项目组为核心,不怕吃苦、忘我工作、勇于创新、精诚合作的调查团队。据介绍,项目组先后与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黔西六盘水项目组、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川南项目组、东北煤田地质局勘察设计研究总院东北三江项目组、新疆煤田地质局新疆准南项目组以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煤层气项目组开展多次合作。煤层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组负责人说:“以公益性煤层气地质调查为首要任务,从确定合作关系的那一刻起,我们只有一个团队,只有共同的目标和不同的分工,他们全力以赴,不遗余力地克服一切困难,配合完成各项工作,为获取最大化地质成果,不计得失。”

    最初组队的时候,号称“黄金搭档、梦幻组合”项目负责人毕彩芹和单衍胜,一个是有在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油气勘探部署与评价16年工作经历的“石油人”,另一个是有着野外带队工作5年以上经历的页岩气博士毕业的高材生,却都是煤层气“门外汉”。为了尽快掌握项目所需的专业知识,两个人都抓住一切机会恶补煤层气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发挥各自优势特长,分工明确,密切合作,无缝衔接,高度默契,配合完成各项重要工作任务。

    3年来,项目组坚持提前谋划实施方案、工作部署、井位论证、地质设计等,决不实施任何没有经过严谨工作和严格论证的钻探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他们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工程质量尽可能达到优秀标准,以最大可能保证实现地质调查成果。

    与其他油气类地质调查项目相比,煤层气地质调查项目单井工作周期需要2年~3年。除了完成钻探任务之外,还需要进行含气性地层测试来完成资源可采性评价,其中排采周期至少在1年以上。设计论证、施工方案、动态跟踪分析等工作量非常大。在任务最为繁重的2016年~2017年,项目组共完成了黔西六盘水、四川宜宾地区、新疆准南地区、东北三江地区共10口井总进尺10000多米的钻探及6口井13层的压裂排采。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项目组成员开启全天候工作状态,废寝忘食。大家开玩笑说:“那段时间,不是在加班,就是奔赴在加班的路上。”

    3年来,项目组成员每年在野外工作4个月以上。

    冒黔西洪流、战川南酷暑、忍新疆暴晒、迎东北寒雪……大家开玩笑说,所有人认真体验了一次“南征北战”。

    “我们流过眼泪,擦干眼泪继续前行;我们累并快乐着,更满怀信心期待着。”尽管南北漂泊,但每到一处,项目组成员都即刻投入工作。他们说,无论是谁,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每一口井、每一个工作区。在工作过的每一处,都有他们付出的深情和汗水。“当专家组对黔西六盘水、川南宜宾地区煤层气地质调查成果给予肯定,当业内给予高度认可与评价,当成果被录入自然资源部2017年度全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采情况通报时,我们深感欣慰并心存感激。我们终于不负使命,让油气调查中心在煤层气行业有了立足之地和发言权。”

    工作在继续,前行的路道仍艰难。但他们说,他们依旧会努力,依旧会探索,历经了3年多的磨练,他们自信已渐入佳境。对于未来,他们更有信心在煤层气领域开创更广阔的前景。

     

    南北寻“气”千百度

    9月4-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组织验收专家组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对该所承担的“羌塘及塔里木等盆地航空物探调查(物化探所)”项目进行野外整体验收工作。

    该项目已完成2017-2018年度绥棱背斜带和宋站北地区1:10万油气地球化学填图面积3000平方千米,采集土壤、气体及游离烃甲烷碳同位素样品采集3234件,其中重复样179件,完成了所有设计野外工作任务。

    专家组采用室内资料查阅、野外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照项目实施方案,对项目进行检查。专家组首先听取了项目负责人项目野外工作汇报,在现场检查了野外工作手图、野外采样记录卡、GPS校验记录、自检/互检记录、项目组质量检查记录和野外采样GPS航迹图等原始记录和图件,随机抽查野外采样记录卡90张。在野外现场,按照5项实施细则及油气化探勘查规范要求,检查了4条线路,实地查验90张采样点中的33个,在野外驻地对样品加工、包装和存放进行了检查,抽查样品14件。

    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实物工作量,记录齐全,采样点位选择合理,定点标志明显,采集样品分布均匀,样品采集和加工过程符合规范要求,项目组内部质量检查工作执行到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野外工作高质量完成,为圆满完成项目预期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羌塘及塔里木等盆地航空物探调查(物化探所)”项...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组前往承德市平泉市、丰宁县开展重要地质遗迹野外调查,并与当地政府部门就新时代地质工作如何更好地支撑服务承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对接。

    本次野外工作重点调查了平泉市王杖子背斜、双洞子河西寒武系剖面、杨树岭化石保护点、丰宁县燕山大峡谷、喇嘛山花岗岩冰臼等地质遗迹资源。其中,丰宁燕山大峡谷为2018年度地质遗迹调查与保护科普示范的主要工作区,根据峡谷两侧不同的岩石类型,项目组初步确定该地质遗迹点主要发育有花岗岩地貌与火山岩地貌两种地貌形态。燕山大峡谷地貌形态丰富,水量较充沛,植被覆盖良好,是一处亟待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地质遗迹资源。项目组将针对峡谷内主要地质遗迹及周边的山水林田地进一步开展综合调查,结合浙江省嵊州市通源乡白雁坑村地质文化村建设经验,了解峡谷内汤河乡的发展需求,推进汤河乡地质文化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除此之外,项目组在丰宁县石门沟、庙沟地区发现两处花岗岩地貌地质遗迹,包含了峰丛、石柱、崩塌、象形石等多种花岗岩地貌景观,科学开发利用后可助力丰宁县贫困区脱贫致富。

    针对已发现与新发现的地质遗迹,环境监测院与平泉市和丰宁县人民政府进行了对接,两县(市)在地质、矿产、旅游、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发展需求主要在五个方面:一是对县域内矿产资源及储量进行普查,为县未来经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二是对县域内水资源进行调查,并提出未来合理用水分配方式;三是探查地热资源,为丰富旅游项目、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帮助;四是在农业地球化学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土壤微量元素,为两县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支撑;五是查清地质遗迹资源,建设地质文化村,打造生态旅游城市。

    下一步,环境监测院将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为指引,继续开展承德市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尽早摸清家底,通过分析评估和总结研究,制定科学规划,向承德市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地质遗迹开发和保护建议。

    调查组与平泉市人民政府进行工作对接

    调查组与丰宁县人民政府进行工作对接

    新发现的石门沟、庙沟花岗岩地貌地质遗迹

    燕山大峡谷地质遗迹景观

    调查组在进行野外踏勘
    环境监测院赴承德开展重要地质遗迹野外调查服务地方...

    鄂阳页2HF井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在鄂西地区黄陵背斜南翼部署实施的一口科学参数井,水平段目的层为震旦系陡山沱组二段,是世界第一口在最古老地层完成的页岩气水平井。该井是在鄂阳页1井陡山沱组获得良好油气显示的基础上,往东约18m部署实施的水平井钻探工程,于2017年8月20日一开钻进,2018年1月29日钻进至5200米完钻。

    在水平井钻探过程中,按照油气调查中心主导、技术团队支撑、工程队伍实施的作业模式,克服了现有经验和邻井资料少、灰岩裂缝-溶洞型漏失、局部泥页岩易破碎和垮塌、二维地震资料稀疏、长水平段井眼轨迹控制困难、目的层段地层可钻性差等技术难题,采用国际先进的水平井旋转导向、随钻伽马成像和感应电阻率测井、气体碳同位素随钻分析等技术,利用随钻测量、综合录井及碳同位素等资料,建立了合理地质导向模型,精确指导井轨迹穿行,准确卡取了A’靶点、A靶点、B靶点,水平段长1410米,目的层钻遇率100%。全井目的层页岩气显示较活跃,录井共发现气显示2048.00米,其中解释泥页岩气层1686.00米。

    2018年3月28日进行固井质量测井,第一界面水泥胶结程度良好、第二界面水泥胶结程度良好……随着一组组数据反馈,标志着历时6个月的鄂阳页2HF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成为世界首例在元古界震旦系陡山沱组最古老地层成功完井的页岩气水平井。4月3日顺利通过野外验收并评为优秀。

    该井的顺利施工和所取得成果具有重要的创新性、开拓性、引领性和示范性,对支撑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能源基地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鄂阳页2HF井钻探施工现场

    世界首口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气水平井—鄂阳页2HF井顺...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乌蒙山连片贫困缺水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燕子口镇大田村成功打到一口自流井,钻井深度150米,水自流而出,流量为284立方米/天,可以为下游大田村500余人提供饮用水源,并保障下游100余亩猕猴桃示范种植基地的灌溉用水。

    大田村地处典型岩溶石山地貌类型区,村民目前饮用地表河沟中溪水,但溪沟上游人群密集,种植业和养殖业等相对发达,地表水水质相对较差,达不到饮用水标准。当地政府和群众迫切需求优质饮用水源。

    项目组了解到地方需求后,通过实地探勘,发现该区为一典型背斜蓄水构造控制的富水区,背斜核部出露寒武系娄山关组碳酸盐岩含水层,两翼出露奥陶系、志留系碎屑岩相对隔水层,经地球物理勘探准确定位,钻井揭穿奥陶系相对隔水顶板后,水自下部寒武系娄山关组地层中自流而出。

    钻井的成功出水,不仅可以解决附近村屯饮水困难问题,同时为查明燕子口背斜蓄水构造富水区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评价寒武系娄山关组富水性提供了重要水文地质参数。

    岩溶所在贵州毕节打到自流井

    2017年8月25-29日,地调局资源所一行3人组成检查组,赴内蒙古浩尧尔忽洞-赛乌素整装勘查区开展野外质量检查,检查组重点对“重要矿种关键问题调查与矿产地质专题填图试点”项目下一步持续工作进行了深入研讨。

    8月25日,检查组会同内蒙古国土资源厅专家组10余人,整装勘查区内国土管理部门和矿业权人40余人,在乌拉特中旗召开了“整装勘查区专题矿产地质调查现场研讨会”,跟踪交流了2017年该整装勘查区勘查进展和存在问题。通过深入研讨整装勘查区深部资源调查立项相关问题,检查组一致认为本区战略新兴资源潜力巨大,建议项目组进一步细化立项材料,优选推荐立项。检查组还抽检了专题矿产地质填图30%以上的实测剖面、手图及实际材料图,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会后,专家组考察了浩尧尔忽洞金矿深部勘查成果现场,进行野外现场研讨。

    白云鄂博矿床成因与成矿地质背景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检查组与项目组成员围绕这一关键问题召开了专题研讨。8月25日晚,检查组给项目组做了"俯冲与增生构造"专题讲座,生动而详细地介绍了俯冲与增生构造样式、形成环境、典型实例及野外填图操作方法,为项目组从全新视角审视白云鄂博大地构造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8月26-29日,检查组围绕比鲁特构造混杂岩、白云鄂博矿田构造开展了详细野外考察,建议项目组重点查明比鲁特构造带火山岩时代和空间分布、白云鄂博矿区宽沟背斜及配套岩体及断裂构造形成时代与成生关系,这对于理解白云鄂博成矿规律非常关键。

    值此野外专题填图攻坚克难阶段,检查组的野外工作指导极大地鼓舞了团队士气,开阔了工作思路,弥补了工作中的不足,提出了项目重点工作方向,为下一阶段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研讨会现场

     

    浩尧尔忽洞金矿考察研讨

    给项目组授课

     

    白云鄂博矿区现场指导

    资源所赴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开展野外项目质量检查

     

    安页1井现场

     

     

    团队在进行安页1井现场钻井岩心元素扫描

     

     

    团队在安场向斜进行野外露头观察

     

    近日,一则消息令人振奋: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安页1井一举获得四个地质层系的天然气历史性、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其中一个层系经气量测试,每日稳产超10万立方米,属高产天然气井,开辟了南方复杂地质构造区和贵州省油气勘查的新篇章,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能源革命战略的重大突破成果,也是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丰硕成果的背后,必然有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这便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调查中心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团队(以下简称“页岩气团队”)。

     

    责任:铁肩勇担国家使命

     

    我国地质构造复杂,页岩气成藏条件也极为复杂,相比之下,美国页岩气因富藏条件好及易开采,被称为“天生丽质”,我国页岩气地质勘探难度远大于美国。而且,我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起步也远晚于美国,加之国外的技术封锁,我国根本不可能照搬美国的勘探模式,只能自己探索创新,所以这注定将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关键时刻毅然承担起了基础地调的国家使命,坚定地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的要求,全力提高国内油气保障能力和优化能源结构需求,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是根本”的深刻内涵。中国地质调查局紧密围绕国土资源中心工作,服务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以实现油气重大发现和突破为核心,瞄准了石油公司久攻未克的南方复杂构造区,着手实施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和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其中,南方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和战略选区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调查中心负责实施。

    南方常规油气资源蕴藏丰富,发育多套组合、多种气藏类型,但多年来油气调查工作仅在四川盆地的个别层系取得突破,盆地外围仅获得低产气流或页岩气显示。2009年至2011年期间,美国壳牌、雪弗龙以及中石油、中石化等国内外企业在扬子地区部署了12口井,效果均不理想,于是总结提出有利沉积相带和正向构造的“二元富集理论”,认为四川盆地之外复杂构造区不利于页岩气的富集成藏。中石油、中石化都是我国油气巨头公司,领跑我国页岩气商业开发。两家公司得出的一致结论,无疑给四川盆地之外复杂构造区寻找富藏页岩气判了“死刑”。

    想在判“死刑”的区域找到富藏页岩气谈何容易?页岩气团队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四川盆地外是否具有资源潜力”、“残留向斜是否具备成藏条件”等这些关乎我国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前景的关键问题。团队围绕沉积和构造两大主控因素,以重庆涪陵、长宁和昭通页岩气田为基点,结合四川盆地周缘复杂构造区的地质特点,提出了川东南-黔北等页岩气调查有利区,并进行了精心部署和科学论证。在四川盆地外复杂构造区,针对龙马溪组页岩,页岩气团队开展了精细的沉积岩相、古生物、有机地化和地质构造调查,从富硅富有机质泥页岩厚度、有机质丰度、热演化程度、埋深、构造稳定性等关键参数入手,对页岩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综合对比,提出了注重沉积与构造保存的选区评价思路,评价出武隆、道真、安场、桑柘坪、濯河坝、龚滩等一批残留型向斜有利目标区。其中,安场向斜构造抬升相对较晚,后期构造活动较弱,有利于油气保存。按照开拓新区、扩大勘查范围的指导思想,结合矿权空白区和黔北页岩气勘查综合示范区情况,页岩气团队认为,优选安场向斜有利区实施战略选区调查,这为日后油气勘查取得突破性重大成果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南方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和安页1井部署过程中,页岩气团队通过对南方复杂构造区页岩气成藏条件的系统研究,总结出“深水陆棚相是页岩气形成的物质基础、稳定的构造是页岩气保存的关键因素、地层超压是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必要条件”三位一体的页岩气成藏富集理论,其中“构造保存与地层超压”是中国特色的页岩气成藏的关键要素,完全不同于北美的“沉积主控”页岩气成藏理论,针对我国页岩气找矿工作指导性更强;还提出“逆断层封堵向斜成藏、常规与非常规同生共存”的复杂地质构造区油气成藏理论,突破了在盆地、在正向构造找油气的传统认识,对我国南方页岩气及油气的综合勘查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合作: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合作是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团队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团和气不能称之为合作良好,为了一项项技术、一个个方案,页岩气团队成员们会进行充分地交流沟通,甚至是激烈地争论,只为汇众智、聚合力,选择更佳的技术、方案,早日实现油气勘探的突破性进展。这才是合作的真正内涵,只为一个共同的目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团队带头人翟刚毅深入研究自雪峰山古陆向西至四川盆地的构造变化特点,结合系统的页岩气地质调查,创新性地提出了五种页岩气控藏模式,即“简单背斜控藏型、逆断背斜控藏型、残留向斜控藏型、逆断向斜控藏型、基底隆起控藏型”,还创新性地提出了具有自封闭条件的向斜应该具备成藏条件,丰富了页岩气成藏富集理论。在部署论证安页1井井位时,为了解决地震解释的意见分歧,他亲自带队赴川庆物探公司,经过多次交流、讨论、论证,严把每个环节关口,精益求精,最终落实了真实构造情况,为安页1井最终钻井井位的确定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在很多人不看好地震预测地层压力的情况下,翟刚毅大胆尝试,果断决策,将安页1井部署在NW007地震线西侧压力高异常区,为该井获得高压高产天然气奠定了基础。在他主导下,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相继应用于安页1井的井位论证,而且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团队另一位带头人包书景,虽已人到中年,但在钻遇高产天然气流关键时期,仍像小伙子一样奋战在一线,起早贪黑,抬岩心、磨薄片、细观察、勤分析,尤其在制订石牛栏组压裂试气方案时,在现场亲自磨制薄片,进行鉴定,带队踏勘野外剖面。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地层岩矿特征和储层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的施工工艺。

    为确保油气及时发现,泥浆比重和录井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这也是总工程师庞飞始终放心不下的关键问题。为此,他像钉子一样牢牢坚守在一线,钻井平台、泥浆罐、录井房、实验室……处处可见他忙碌的身影。他还常常半夜跑到录井房查看录井曲线,用蒸馏水矫正测量仪器数据,亲自从泥浆罐取样测量比重,一丝不苟,即使在南方腊月的冰雨天气,依然如此。

    页岩气团队的强大,不仅表现在带头人的以身作则上,更因为他们有一个强大的党支部。

    今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刚刚迎来95岁生日,今年也恰是中国地质调查工作的百年华诞。安页1井野外临时党支部在今年被批准成立,也就显得更有意义了。临时党支部完全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党支部标准化要求建设,党员活动室窗明几净,墙上整齐地贴着各项党的规章制度,虽然是野外临时党支部,但支部建制依然是非常规范,井然有序。

    在党员活动室采访时,记者看到党员徐秋枫正和两个师弟探讨问题。记者一打听才知道,因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很多留学归国人才,很多人出国前在学校就是预备党员,但出国后因联系不到党组织,一直没有进入转正程序,虽然已经过去几年,但回国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后还是预备党员。因情况特殊,所以已有几年党龄的徐秋枫正在给两个师弟讲解这种情况的预备党员如何转正。

    党支部还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并有一个显著特征——老同志带新同志,老党员帮新党员,职位越高的干部,越是冲在最前沿。一位普通员工说:“我们还有休息日,但领导几乎没有休息日,五天工作日是在项目现场解决问题,周末两天休息日则多是参加学术研讨会,是‘5+2’的工作模式,而且每天夜深人静时还要查资料研究,因此多是深夜一两点之后才能休息。”

    对于这样一个团队,经常和团队打交道的合作方——贵州黔南页岩气开发责任公司董事长张福由衷地赞叹道:“这是一个很好的团队,有技术,有方向,而且能很好地把握政策。”

    只要有方向,就有了合作共同追寻的目标。虽然页岩气团队成员分工不同,有思想碰撞,但始终密切配合,团结合作,只因每个人心中都固守着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

     

    奉献:舍小我取大义

     

    探索创新是彰显个性,但页岩气团队同样也继承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三光荣”传统,以忘我的奉献精神,舍小家为大家,深刻诠释了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

    由于常年在外做地调,翟刚毅患有髋关节滑膜炎,但他仍坚持亲自率队赴贵州、湖南、湖北、广西、云南等地开展野外调研与勘查。在一次野外调查工作中,需要爬到山顶才能看到露头,大家知道他有腿疾,都劝他不要爬上去,他却急了,坚定地说:“若不亲眼看到地质现象,不亲自鉴定地质特征,怎么能认识还原真实的地质面貌呢?地质人就没有怕苦怕累这一说。”他仍像往常一样出色地完成了勘查任务,腿疾算什么,在他眼里勘探才是最大的事,这就是一个真正地质人的本色。每次在野外工作中,翟刚毅还总是将自己多年来累积的丰富的地调知识手把手地传授给年轻人,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团队里年轻人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包书景性格活跃,有个独生女儿,但因为工作繁忙,鲜有时间陪伴女儿。2015年,女儿硕士毕业的日子,他没有忘记,更没有忘记之前对女儿的承诺——到法国巴黎出席她神圣的毕业典礼。但在当时,安页1井井位论证、井位设计也进入了关键阶段,资料收集整理、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页岩气形成富集机理研究、样品分析检测、野外井位踏勘,等等,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在这关键时刻是坚守工作岗位,还是暂时请假兑现对女儿的承诺?包书景心中不免犹豫纠结。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坚守安页1井的岗位。虽然他没有见证到女儿毕业典礼这一重要的人生时刻,但却见证了安页1井油气放喷的盛况。

    庞飞因为常年驻扎在项目现场,难以照顾家庭,这也是他对家庭最愧疚之处。他还清楚地记得,开钻之时,孩子还不到1岁,在此后近1年时间里他只能借回京讨论方案的空隙回家看下孩子,每一次都是来去匆匆。他很想念孩子,但始终不能陪伴在孩子身旁。每当离家孩子拽着他哭着喊“爸爸不走”时,每当在视频里看到孩子因发烧“哇哇”哭叫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时,堂堂五尺男儿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绪,转身的瞬间早已是泪流满面。

    他们只是页岩气团队中的几个代表,更是众多中国地调人的一个缩影,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还有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的职工。他们拼搏进取,无私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舍小我取大义,自觉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

     

    创新:机制改革激发团队活力

     

    创新是地质调查事业的核心,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也是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人才是所有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中国地质调查局人才机制的改革创新则更充分调动起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各类人才的创造性,形成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中国地质调查局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2015年9月,出台了《关于加强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绩效工资分配向取得突出成果业绩的卓越、杰出、优秀地质人才倾斜,打破了人才称号的终身制,消除了“官本位”思想意识对科技人员发展晋级的干扰……自此,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人才队伍建设翻开新的篇章。

    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五不唯”的用人标准,不拘一格降人才,以具局特色的“五问”原则,把人才评价与成果评价紧密结合,把人才工作贯穿于地质调查事业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人才队伍建设与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激活新时期地质工作者的创新能力。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指导支持下,页岩气团队通过3年的努力建设,初步建成了一支专业齐全、结构合理、创新进取、敢于担当的团队。团队成员涵盖了油气地质、地球物理、石油工程、测试分析等专业,由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储层评价与甜点预测、实验测试三部分专业人员组成。团队现有39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8人,高级工程师4人,博士16人,硕士23人。

    2013~2016年,页岩气团队共承担项目16个,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项,举办学术会议报告60余次。期间,团队于2014年获得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的“页岩气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称号,1人被授予“全国页岩气科学首席传播专家”,1人入选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3人入选国土资源部科技杰出青年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油气、页岩气地质调查和资源评价的技术骨干,为今后“四新”领域油气及页岩气发现和突破奠定了人才基础。

    目前,页岩气团队已成功申报《大型盆地与煤层气》国家重大专项“页岩气资源评价与勘查技术攻关项目”,集中地调局系统页岩气调查力量,将继续攀登页岩气资源调查和理论研究科学高峰。

    页岩气团队通过多种方式长期历练,已经锤炼成为一支尖兵铁旅,担当有为,不辱使命。7月28日,以安页1井重大突破为主题,中国地质调查局举办了今年第四次“中国地质大讲堂”,页岩气团队的翟刚毅、包书景、庞飞和任收麦四位同志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局有关领导对该团队取得的突破性重大成果表示了由衷地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局领导感慨,听完安页1井的情况汇报后收获很大,既进一步了解了安页1井取得的重大成果情况,又加深认识了该项成果的重大价值,同时总结学习了其成功经验,对于进一步推进页岩气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地质调查局高度重视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通过加大油气资源调查力度,初步形成了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为核心层,大区地调中心和直属科研院所为紧密层,以石油公司、大专院校为协作层的油气调查队伍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局油气调查中心安页1井页岩气团队为代表的一批油气调查团队,培养了一批卓越、杰出和优秀地质人才,为全面开展油气调查工作、在“四新”领域获得更多、更大的成果奠定了人才基础。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调查队伍从无到有,圆满完成了成立之初“一年有模样,两年成规模,三年上水平”的目标,有力推动了我国油气调查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翻开了油气调查队伍建设的新篇章,也是“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以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为内生动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的目标大步迈进。

    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凝聚发展新动力

    “长三角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2016-2018年)是“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部署在郯庐断裂带活动构造区的填图试点项目,其任务是在查明研究区新近纪以来的地层结构、了解基底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郯庐断裂带泗洪地区构造特征及活动性调查。

    在前期野外踏勘基础上,项目组聘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曹凯副教授,针对郯庐断裂带构造活动及演化特征等疑难地质问题,于5月15-17日在江苏泗洪地区进行了野外现场指导。

    曹凯副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东部区域构造背景及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结合其在西部地区开展的活动断裂调查实例详述了该类型地区地质填图的主要技术方法、工作经验及需注意的问题;并根据本区地质特点,提出泗洪地区活动构造调查应按“大、中、小、微”四个不同尺度开展。随后,曹凯副教授对区内安徽泗县朱山地区新元古代地层中的构造形迹进行了分析,详细讲解了控制华北陆块与苏鲁结合带的边界断裂(F4)的宏观特征及各次级断层面上发育的细微构造特征;对江苏泗洪县重岗山地区受新生代断裂(F1、F5)控制的新近纪背斜、正断层及第四纪逆冲断层等进行了分析讲解;最后,曹凯副教授对项目组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并特别指出,需选择最适合的测年方法及样品用以限定活动断层的最晚活动时间。

    通过本次专家野外指导,为本项目即将全面开展的野外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长三角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项目聘请专家进行野外...

       2016年6月24日凌晨5时开始,巫山县境内普降暴雨,最高降雨量达259.2毫米,导致巫山县抱龙、骡坪、庙宇、官渡、龙溪等乡镇16590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263人,房屋倒塌52户97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834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781.13万元。

        面对重大灾情,地调局水环中心渝东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项目当即成立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组投入到一线抢险救灾中,积极协助地方政府部门做好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排查组分为2个应急小队,分赴灾情最严重的抱龙、官渡等乡镇,经过详细调查,目前,查清重大地质灾害点(隐患)16处,其中滑坡11处,危岩(崩塌)2处,泥石流3处,危害最大的是抱龙镇场镇周边滑坡群及官渡场镇北西侧滑坡群,直接威胁抱龙镇和官渡镇场镇安全,隐患极大。

        水环中心调查组提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第一,抱龙镇重点区集中在火龙村、紫鹅村、抱龙村、贺家村到埠头村一线,主要是由于抱龙场镇周边滑坡受抱龙背斜控制,沿轴向转折端区域分布,集中在抱龙河两岸,受控于志留系罗惹坪组地层,主要为页岩、千枚岩与砂岩互层,岩层破碎,软弱层发育,工程地质特性较差。第二,官渡镇重点区集中在官家岭至双月村到挂子湾一线,主要由于官渡场镇北西侧滑坡主要受控于三叠系巴东组2段地层,沿与三叠系嘉陵江组灰岩分界面发育,滑坡地层主要为砂泥岩互层,顺向坡发育,岩层风化程度深,破碎软弱,地下水较为发育。针对重大地质灾害点(隐患)应加强监测,修建排水渠,疏通沟道,科学管控开挖边坡、采矿弃渣等工程活动。

     

     

    地调局水环中心第一时间参与巫山暴雨应急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