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1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春天是东北最好的季节,一场透彻心扉的春风吹过,吹醒了大兴安岭皑皑白雪下沉睡的大地,吹绿了广阔平坦的松辽盆地,吹化了蜿蜒千里的辽河。伴随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全面铺开,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地质调查团队聚焦找矿突破需求,积极统筹谋划,主动担当作为,服务东北地区13个大型资源基地建设,为东北地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基础地质支撑。基础团队长期从事野外一线的基础地质工作,为了探寻地学奥秘,他们不畏丛林沼泽、不惧严寒酷暑,调查一个个露头、分析一组组数据、绘制一张张图件。他们以孜孜不倦、坚持真理、以苦为乐的地质调查精神,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向人们展现了白山黑水的地质史卷,让人们领略了沧海桑田的地壳变迁。

     图1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团队合影

    近年,基础团队聚焦找矿突破需求,积极统筹谋划,主动担当作为,在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中亚造山带与古生物调查研究、数据更新与综合编图等传统优势学科方面成效显著,为服务东北地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地质支撑。

    变质基底调查崭露头角,创新性成果明显

    该项工作带头人主要由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地质室陈井胜副主任、赵辰和张超三位博士组成,近年主要致力于地球古老克拉通岩石圈早期构造演化样式及变形特征(以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冀东地区、鞍-本地区等为研究重点)、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辽-吉造山带构造演化等。通过地质填图和基金项目工作的开展,近年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

    团队赵辰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置身于华北克拉通太古宙构造体制研究中。面对常年和爱人两地分居的状况,并没有影响他坚定的地调科研脚步。通过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1:5万区调项目,在华北冀东地区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厘定出冀东安子岭花岗绿岩带为典型的穹脊构造样式,冀东太平寨高级变质区为卵形构造域,为古板块重建以及探索板块构造在地球上的启动与演化机制提供新的构造地质学证据。

    在张立东研究员和邢德和正高级工程师都曾是基础地质室的“老主任”,通过他们主持的“辽东-吉南地区区域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创新提出了“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是我国保存最好的古元古代洋板块地层系统,重新厘定了硼矿等矿产资源产出的建造构造特征,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新资料。目前,两位先生虽已退休,却还在为沈阳地调中心的发展奉献着余热和提供技术上的指导。

    陈井胜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通过主持“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大规模辉绿岩床群侵位机制及古环境与古地貌响应”联合基金项目,发现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地区存在多期次基性岩浆活动,这些岩浆活动总体与全球13-14亿年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事件有关,使得我国元古代构造岩浆活动与全球构造事件接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这一成果背后,也是他强忍着岳父岳母常年卧病在床、自己父母身体也不乐观的情况下的艰辛付出。

    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地质室主任汪岩正高级工程师,同时任基础地质室党支部书记,平日大部分时间需要处理基础地质室的全面工作,而这并没有影响他地调科研的步伐。通过主持的“松辽盆地西缘扎赉特-巴林左旗区域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在内蒙古东南部阿鲁科尔沁旗双胜镇一带新发现古元古代一套变质杂岩,为中亚造山带南部的微地块的成因和演化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团队钱程硕士和张超博士,家里孩子小,没人帮忙照顾。但是通过主持的“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的开展,取得了系列创新性地质成果,如新厘定出了“龙江-乌兰浩特微地块(27-14亿年)”,为兴蒙造山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构造格局的厘定提供了新资料。而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是和他们的爱人和家庭默默奉献和坚定支持密不可分的。

    另外,沙特阿拉伯地盾精细填图项目是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团队首次走出国门,与世界先进的地质填图方法技术接轨迈出的重要一步。陈井胜博士与团队成员李斌、尤洪喜、孙巍和江斌等人员克服了全新的填图理念、地质条件和恶劣气候带来的不便,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在异国他乡传递着中国基础地质人的精神。目前已完成了3幅1:10万地质图的野外数据采集和地质图说明书的编写工作。这不仅是基础团队个人业务能力的展示,更是团队协作的胜利,为沈阳地调中心建立国际化区域地质调查队伍、培育国际化地学人才、打开国际化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细解剖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造山带团队接力再奋进

    中亚造山带精细解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伴随着沈阳地调中心的不断发展,一代又一代地质人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上世纪80-90年代,以唐克东研究员为代表的沈阳地调中心老一代专家,组织我国北方有关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联合进行基础地质研究,为东北地区构造格架的建立和古亚洲洋的演化历史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1∶100万东北地区构造体系图及其说明》、《中国北方板块构造文集》(第一集-第五集)等大量论著的出版与发表,建立了西拉木伦加里东弧-陆碰撞褶皱带和东乌珠穆沁加里东陆缘活动带,将锡林浩特杂岩解体为俯冲-增生杂岩和陆缘火山-碎屑岩南北两带,当前许多重要地质问题的主体认识依然遵从这一时期的综合研究成果。

    到了二十世纪初,面积性地质调查工作逐渐加快,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工作的开展,为解剖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奠定了基础,以张立东、付俊彧、刑德和、汪岩、杨晓平正高级工程师等为代表大区专家,在林西-巴林左旗-法库新发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蛇绿构造混杂岩,提出了“双向俯冲”模式,确定了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位置及时限;解体了华北板块北缘构造带和扎兰屯岛弧带的物质组分,复原了洋壳的俯冲过程;完成了东北亚地区主要构造单元划分,提出了古亚洲洋构造域是古生代造山带镶嵌一系列微陆块的基本格局。

    随着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持续开展与综合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中亚造山带研究团队的年轻一代接过前辈手中的火把继续在探索之路奋进。如,张超、钱程、秦涛、杜继宇、李斌、那福超、马永非、时溢、张丽等技术骨干,他们以精细解剖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为目标,联合国内外科研单位青年学者,从图幅尺度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扎进露头尺度的精细研究工作,先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东北区创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列原创性研究成果:解剖了法库-昌图-公主岭-双河镇地区的构造混杂岩,明确了古亚洲洋南部大陆边缘系统组成和结构;将原划“扎兰屯地块”重新厘定为早古生代弧盆系;新识别出一系列古老微地块等。他们以年轻人最具有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潜力,持续推进精细解剖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工作;他们以火热的热情和坚毅的信念,接过前辈手中的大旗,用自己的青春书写新时代的地质印记。

    发挥传统优势学科作用,古生物团队持续发力

    地层古生物是沈阳地调中心的优势学科,研究团队具有优良的传承和深厚的积淀。自1962年建所以来,特别是上世纪60-90年代,老一代专家们为东北地区区域地层系统的建立和各门类生物化石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东北地区古生物图册》等大量地层古生物论著的出版与发表,在古生代腕足类动物群、安加拉植物群,中生代林家植物群、羊草沟植物群、热河生物群、黑龙江鸡西—龙爪沟生物群以及木化石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展现了沈阳地调中心在该领域曾处于国内一流水平、部分研究居国际领先地位。该时期是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团队的辉煌四十年,团队人才济济,生物门类齐全,涌现出多个分支学科的专家。如:黄本宏、郑少林、张武三位研究员是古植物学界顶级专家;张立君研究员不仅是介形类专家,而且掌握东北地区大量区域地质资料,被称为“活地图”;王五力研究员既是是叶肢介类等无脊椎动物专家,又是大地构造专家;谷峰老所长擅长双壳类,苏养正研究员擅长腕足类,郭胜哲擅长珊瑚、蜓类等。他们足迹遍布东北,为东北地区基础地质研究以及能源矿产寻找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研究持续取得了一些新成果,有关早期被子植物及银杏类化石的研究曾合作在美国《Science》及英国《Nature》杂志共发表了3篇论文,木化石研究成果也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以上成果曾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二十一世纪早期,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研究团队张立东、邢德和、陈树旺、丁秋红、郑月娟等研究员成为中流砥柱。他们在辽西地区开展了1:5万北票等4幅区调,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创性成果,出版了《辽西义县组-冀北大店子组火山-沉积地层对比》、《辽西中生代珍稀化石及其生物群地质图集》等专著,发表了一系列地层古生物论文,将地层古生物研究推向另一个高潮。然而,即便如此,受上世纪末期地质行业大萧条的影响,地质人才断层、流失严重,导致沈阳地调中心的地层古生物学科逐渐没落。

    可喜的是,随着新一轮的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大量古生物化石点的新发现和一系列新进展新认识的取得,促进了新一代地层古生物研究团队的成长,如:张渝金、张德军、公繁浩、黄欣等。他们不忘初心,坚持专业,长期工作在野外第一线,为与国内、国际学科研究前沿接轨而努力。基础地质室副主任张渝金正高级工程师,作为沈阳地调中心新一代古生物人的代表,联合沈阳地调中心古生物学者和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青年老师们,针对国家需要导向,积极申请项目,开展东北地区的地层和古生物工作。先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创新平台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心区创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新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新材料,建立了8个新属种化石,建立3个孢粉植物组合序列,首次证实了我国东北地区中侏罗世末曾存在寒冷期等,建立了晚中生代温室气候期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创性重要成果,为我国东北地区侏罗纪植物群演化、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团队将以“部辽西中生代地层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古生物陈列馆”为主要平台,合作建立沈阳地调中心的地层古生物工作基地,在人才培养、学术研讨,科普宣传等方面,积极与各大地质院校、研究院所、地方或国家地质博物馆等单位交流合作,以提升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学科的影响力。

    智能驱动与数据更新,综合地质编图工作持续跟进

    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团队有这样的三位老同志,他们是付俊彧、杨晓平和汪岩三位同志,都是地质矿产正高级工程师,具有丰富的野外调查、综合研究与地质编图经验,是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地质和综合编图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先后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参加工作,三十多年的地质调查研究风霜雪雨,斑白了他们两鬓,常年的野外地质生活给他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书架上、收纳箱中保存的一本本专业著作以及工作心得,记录了几十年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峥嵘岁月,特别是东北地区著名的三道湾子金矿、三合屯金矿都是他们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发现的找矿线索,并顺利转变为勘查目标,成就大、中型金矿床。特别是汪岩和杨晓平同志,爱人都在齐齐哈尔工作,两地分居已十年有余,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前进的脚步。作为为地质奉献了青春和智慧的老兵,他们现在依然在东北大地上奋笔疾书,为了找寻地质演化的真象,跑遍了东北大地每个角落,实时跟踪实施项目的进展,形成了500余份大比例尺剖面和素描图,开展了多次野外交流会,集成了500余幅1∶5万区调成果,参考了2000余篇文献,带领包括宋维民、刘英才、张广宇、那福超、庞雪娇、陈井胜、钱程、张超、张渝金、唐振、施璐等一众年轻的地质骨干,编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东北)(1:1500000)及说明书》、《东北地区1∶150万大地构造相图及说明书》、《中国东北及邻区1∶250万地质图及说明书》;完成了东北地区1∶50万无缝整合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按照洋板块地质学思想编制了大兴安岭成矿带和东北地区1∶100万地质图、1∶200万洋板块地质构造图、1∶200万岩浆岩地质图、1∶200万变质岩地质图等,并在此基础上编著并出版了《大兴安岭古生代“洋板块地质”研究进展》;编著并即将出版《中国区域地质志▪大兴安岭志》、《中国区域地质志▪东北志》。这些综合编图与研究成果,对古元古代辽吉洋、古生代古亚洲洋和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对矿产资源、能源的控制作用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启了大兴安岭及东北地区洋板块地质综合研究之先河,极大提高了东北地区成矿基础地质背景的认知水平。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三位老同志之间团结互助,对待工作尽心竭力,协同提高业务水平;在团队建设中一直以身作则、以踏实的工作作风为年轻人做出榜样,不忘沈阳地调中心“老带新”、“传帮带”的光荣传统,在业务上悉心指导年轻技术人员,促进年轻技术人员的成长,为形成研究室精诚团结、协作共进的学术氛围、造就研究室高凝聚力奋发向上的业务团队作出了表率。那些经过岁月锤炼的经历、镶嵌在地质图及研究报告中汗水、对青年人成长的悉心指导,一直是沈阳地调中心区调人代代传承的精神宝藏。

    在熠熠生辉的成果背后,是所有基础团队成员付出的艰辛和汗水。他们有父母,想为日益衰老的父母多锤几次背;他们有家庭,也想为日夜操劳的妻子分担家务;他们有子女,更想为可爱灵动的孩子讲故事、盖被子。在茫茫林海、在崇山峻岭、在荒茫沙地,纵然荆棘满目、浑身泥泞、满面尘土,经历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高峰和低谷,他们的眼中始终有光,心中始终坚信,执着坚守、孜孜不倦地献身东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正如古人谚语所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近年基础团队成果显著,先后完成1∶5万区域地质填图80余幅(其中全国特优图幅2幅、优秀图幅6幅)、1∶25万区域地质填图2幅,编制小比例尺综合图件与说明书5套,撰写科技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6部,获批国家基金8项、科技平台课题3项。这些成果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不同断代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

    目前,沈阳地调中心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三性工作定位进一步梳理东北地区基础地质工作的发展方向,继续充实发展“基础团队”,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分专业更加细致建实基础团队下设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调查研究团队(带头人:陈井胜、赵辰、张超)”、“中亚造山带调查研究团队(带头人:张超、杜继宇)”、“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调查研究团队(带头人:张渝金、张海华)”、“地层古生物调查研究团队(带头人:张德军、张渝金)”和“数据更新与综合编图团队(带头人:付俊彧、杨晓平)”,提升不同断代、不同构造域影响下的成矿地质背景综合认知水平,进而建实“中国地质调查局东部大陆边缘研究中心”和“自然资源部辽西中生代地层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相信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沈阳地调中心党委的正确带领下,在基础团队“老带新、传帮带”精神的感染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始终坚信“心有所向,行则将至”!“找矿求突破,基础在先行”,乘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东风,基础团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大有作为,为沈阳地调中心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找矿求突破 基础在先行——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基础地质...

    中秋佳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此时此刻大多数人应该和家人欢聚一堂,充满着欢声笑语,可有那么一群人,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依然坚守在野外一线。从辽宁沿海到大兴安岭深处,甚至在遥远的异国他乡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就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的地质工作者们。

    30多个野外工作组驻分布在蒙古、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近200名在职和外聘技术人员在野外挥洒着汗水,50多辆越野车驰骋在广阔的东北大地上。金秋时节,是收获的季节,为了项目取得优异的成绩,圆满完成“两重”工作,沈阳地调中心地质人依然奋战在野外一线。

    看!松辽盆地页岩油项目钻井现场,松页油2井试压实验正在进行,钻塔高耸、钻机轰鸣,穿着整齐工装的地质工作者们严阵以待,翘首以盼。

    看!大兴安岭成矿带两个项目和辽东吉南成矿带项目都在组织子项目野外验收。每个子项目都成绩斐然、捷报频传,获得一大批最新成果,图幅优良率达到100%。专家们和项目组人员在收获的喜悦中一起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中秋节。基础地质室的同志们8月初开始,马不停蹄地验收了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下设的12个区调子项目,中秋节当天还在野外验收现场。大兴安岭成矿带漠河-扎兰屯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负责人,从9月12日到27日历时16天,完成了下设5个区调子项目的野外验收工作,中秋节同样没有回家团圆。辽东吉南成矿带永吉—凤城矿产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从9月初开始,组织并全程参加本项目下设子项目的野外验收工作,截止目前依然奋战在野外一线。

     

      

    看!辽宁南部的密林深处,能看到沈阳地调中心“辽东复杂矿集区综合地球物理调查专题”的物探工作者们正在忙碌的身影。

    看!大连海岸带项目在中秋节期间也没有休息,他们在认真采取水样,服务地方脱贫攻坚。

    还有他们!已经在蒙古国工作2个月的东北亚地质室的沈阳地调中心地质人。“月是故乡明”、“千里共婵娟”,中秋佳节,身处异国他乡的他们,感受应该更加深刻吧。

    同样在节日里奋战在野外一线还有他们:工程首席沙德铭全程参加辽东吉南成矿带永吉—凤城矿产地质调查项目王家堡子等4幅、卧龙泉等4幅地质矿产调查等子项目野外验收工作;东北项目办专职副主任,9月份以来作为专家参与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的子项目验收工作;科技处的相关同志,同样参加了辽东吉南成矿带永吉—凤城矿产地质调查项目的子项目验收工作……这样的专家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广阔的东北大地上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中秋节坚持野外工作的,不但有领导、专家,更多的是普通技术人员。小臧,基础地质室的一名工作未满3年的年轻职工,他的第二个孩子出生还不到一个月,可是中秋节他却选择坚守在野外一线。“项目野外验收时候,刚赶上孩子出生,没能在野外和大家一起迎接验收,特别遗憾,现在我想把耽误的工作补回来”,小臧坚定的说。小臧只是一个缩影,在这个节日里,太多的沈阳地调中心地质人像他一样默默无闻的付出着。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什么在支撑着沈阳地调中心地质人远离家人、选择坚守?“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在《探秘第三极》这本书中,许多地质工作者用歌声作了回答:为了“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与生态文明建设,精心服务自然资源中心工作”。无数像沈阳地调中心地质人一样的地质工作者都选择了默默付出,他们充分发扬了李四光精神和“三光荣”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

    中秋节前夕,沈阳地调中心主任带队,驱车三千余公里前往大兴安岭、松辽盆地、长春和沈阳周边等地,对多个野外项目组进行了指导慰问,并送去了节日的祝福。“祝愿沈阳地调中心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实现出大成果、出大人才的目标,全面提升东北地区自然资源调查水平,全力支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为东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这是沈阳地调中心党政领导在中秋节发出的美好祝愿,也是沈阳地调中心广大干部职工努力的方向。

    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部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沈阳地调中心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能奋勇拼搏,锐意进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舍小家 为大家 新时代最美地质人

    为进一步加强地质调查项目质量管理,切实推进二级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及时总结项目年度科研成果,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于2018年1月15日-17日在辽宁省锦州市召开了“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2017年度成果交流和质量检查”会议,会议由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基础地质研究室承办、辽宁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协助承办。

    会上,东北项目办刘世伟副主任结合当前地质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进行了主题发言,“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首席专家沙德铭副总工程师对本次会议的必要性及下一步重点工作等提出重要指示,二级项目负责人汪岩从资源环境与基础地质、成果转化应用与有效服务、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人才成长与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作简要汇报。最后,组织相关专家对二级项目所属的18个子项目两年来形成的野外原始资料和地质矿产成果进行系统检查。

    专家组成员在听取子项目负责人汇报的基础上,对所提供的阶段性工作总结、野外手图、实测地质剖面和实际材料图、地质图、矿产图等原始资料和综合成果资料进行了抽检。专家组一致认为各项目组基本上按照任务书及批准的设计书要求有序地开展了野外各项地质工作,提供野外验收的各类原始资料齐全,同意通过2017年度质量检查,并针对各子项目提出了具体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要求各子项目梳理分析专家组意见,认真做好整改工作,为2018年度取得优秀地质调查成果建好坚实的基础。

    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完成2...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于2018年12月25-27日,在沈阳市组织有关专家对本单位完成的“内蒙古1:5万楞吉曼达坂(L51E007006)、吉日根林场外站(L51E007007)、西马拉吐(L51E007008)、乌兰沼(L51E008007)、巴彦套海(L51E008008)幅区域地质调查”和“内蒙古1:5万乌日图呼布、陶海营子、乃木格根、昆都苏木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进行了评审。两个项目均为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所属工作项目。“内蒙古1:5万楞吉曼达坂(L51E007006)、吉日根林场外站(L51E007007)、西马拉吐(L51E007008)、乌兰沼(L51E008007)、巴彦套海(L51E008008)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一是依据岩石组合、接触关系、古生物化石组合、同位素资料以及区域对比等划分了12个组、段级地层单位和6个第四系成因类型填图单位,厘定出格根敖包组、老龙头组、龙江组、光华组、乌尔吉组,并获得一批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

    二是在林西组地层中新发现植物化石Protoglyptostroboxylon zhalaiteqiense sp. nov(扎赉特旗水松型木新种)、Ufadendron elongatum sp. nov.(伸长乌法木新种)。

    三是从原玛尼吐组中厘定出上石炭统格根敖包组,将最老的地质年代记录由晚二叠世延伸至晚石炭世;按照沉积成因环境将林西组地层细划到岩性段;从原林西组地层中解体出中侏罗统万宝组地层。

    四是详细解体区内侵入岩体,划分出早白垩世时期8个岩石填图单位,并获得了一批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及Lu-Hf同位素数据。并尝试利用花岗岩风化砂X衍射测试方法进行了强风化岩体的填图试验,效果较好。

    五是采用火山岩三重填图方法,对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岩性、岩相和火山构造划分,圈定出3个火山盆地、9处Ⅴ级火山机构,划分出5个期次火山喷发旋回;提高了测区中生代火山岩的研究程度。

    六是根据各地层岩性组合及建造特征、侵入岩建造特征、构造变形、古生物化石特征、各填图单位的接触关系及同位素测年资料等,建立了测区构造格架。识别出一系列褶皱和断裂构造。

    七是新发现铜多金属矿化点3处、稀有稀土矿化点1处、珍珠岩等非金属矿化点3处、含锶水源地5处、烃源岩4处,其中巴彦敖瑞烃源岩厚度达35m以上,属中等-好页岩气烃源岩。

    经过专家组的评审,最终内蒙古1︰5万楞吉曼达坂等五幅区域地质调查子项目取得了成果报告优秀,图幅三幅优秀、二幅良好的成绩。

    “内蒙古1:5万乌日图呼布、陶海营子、乃木格根、昆都苏木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项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一是依据岩石组合、接触关系、古生物化石组合、同位素资料以及区域对比等划分了8个组、段级地层单位和12个第四系成因类型,新厘定出老龙头组,确认其与下伏林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并获得一批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数据。

    二是将林西组划分为半深湖相、滨浅湖相和扇三角洲前缘相,将老龙头组划分为湖泊相、河流相和冲积扇相,恢复了林西组和老龙头组沉积环境。

    三是注重化石的发现和采集,在林西组新发现化石点12处,其中Pecopteris unita Brongniart(联合栉羊齿)、Pecopteris (Asterotheca) cyatheca (Schloch.) Brongn.(桫椤栉羊齿)和Peltaspermum buevichae Gomankov et Meyen(布氏盾籽)为东北地区林西组首次发现;在新民组新发现了大量的硅化木(3属4种),为林西组、新民组时代厘定和古气候环境恢复提供了新资料。

    四是通过沉积物组合特征和古环境指标分析,结合沉积年代学研究,探讨了170.7Ka以来的沉积演化和环境变迁特征;并新发现一系列第四纪冰川遗迹,厘定冰川形成时限为晚更新世早期。

    五是对侵入岩进行了详细解体,建立了中生代岩浆演化序列,将侵入岩划分为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158.8-160Ma)、早白垩世早期(140.2-143.4Ma)和早白垩世中期(126.7-128.7Ma)三期共9个填图单位,并获得了一批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及Lu-Hf同位素数据。

    六是采用火山岩三重填图方法,对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岩性、岩相划分,圈定出5个火山盆地,恢复了22个火山机构,划分为4期火山喷发旋回。

    七是划分了3个构造层、4个构造亚层,划分了9个构造事件,识别出68条断裂构造,9个褶皱构造,新构造阶地2级,建立了测区构造格架。

    八是在林西组中发现中-优质页岩气烃源岩层8处,在陶海营子地区预测出一个烃源岩远景区。

    九是发现铅锌矿点2处、金矿点1处、银钼铜多金属矿点1处及矿化点5处,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圈定出4处成矿远景区及7处找矿靶区。

    十是培养了一批年轻技术人员,项目组成功申请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1项;项目成员合计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中SCI 4篇,EI 2篇;发表科普论文1篇;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2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

    经过专家组的评审,最终内蒙古1:5万陶海营子等四幅区域地质调查子项目取得了成果报告优秀,图幅三幅优秀、一幅良好的成绩。

     

     
     
    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完成部分成...

    2018年12月25~2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组织专家对《内蒙古1︰5万五家户幅、孟家沟幅、莫力根屯幅、扎赉特旗幅、巴彦高勒幅区域地质调查》子项目成果报告进行了评审。

    内蒙古1︰5万五家户等五幅区域地质调查子项目隶属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子项目通过3年(2016-2018年)实施,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在宋两家子、前七家子等地区新识别出一套古-中元古界变质表壳岩,为分析松嫩地块基底构造属性提供了新资料;在巨宝屯及阿拉坦花等地新识别出来一套早石炭世火山岩,指示本区在早石炭世具有俯冲的构造背景;将工作区的中生代火山岩划分为5个火山岩填图单元,为中生代火山岩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新的可靠资料;查明了白音高老组与龙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为白音高老组与龙江组之间的接触关系提供了有力证据,通过U-Pb同位素年龄,限定了白音高老期火山活动上限;在光华组中发现大量热河生物群化石,为本区光华组的厘定提供了重要依据;按照成因类型将工作区第四系沉积物划分为8个填图单元,厘定了更新统第四系沉积物的沉积序列、形成时代,反演了其形成的古环境;将中生代侵入岩划分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白垩世三期侵入岩,为中生代构造背景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识别出一套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具有俯冲构造背景的岛弧岩浆岩组合;划分出5期中生代火山活动,识别处6个火山盆地、17个火山机构和46个火山口;分析了工作区晚古生代构造运动形式,认为南北向断裂构造是工作区的主要构造形式;区内共发现矿(化)点14处,圈定成矿远景区4个、找矿靶区5个,为该地区找矿提供线索。

    最终,专家组同意该子项目通过评审并评定为优秀级,5幅1︰5万地质图中,4幅为优秀级,1幅为良好级。

     

     
     
    内蒙古五家户等5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顺利通过专...

    2018年10月22-31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地质力学研究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以及内蒙古国土资源厅等单位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和赤峰市翁牛特旗、敖汉旗对“内蒙古中东部荒漠草原浅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二级项目进行了野外验收工作。

    该项目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承担,工作区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与华北北缘成矿带交汇地带的隐伏区段,同时属于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生态脆弱区。项目以支撑能源资源勘查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出发点,重点通过浅层钻探地质调查,完成了12个国际标准图幅1:5万区域地质填图任务,并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浅覆盖区填图的经济、适用、有效和绿色的技术方法。

    野外验收会上,二级项目负责人宋殿兰汇报了2016-2018年野外工作执行情况、主要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和取得主要成果与进展,以及二级项目对下属子项目和委托业务的野外验收结果,并提交了项目不同年度实施方案及审批意见书、任务分解与子项目设立、委托业务招投标系列文件、不同比例尺地质剖面图、分图幅实际材料图与地质图(含基岩顶面地质图)、地球物理勘探相关原始资料及成果、实验测试报告、项目DGS数据库等原始资料和典型钻孔岩心、主要填图单元岩石标本等实物资料。

    验收专家组在听取项目负责人报告、答疑和各子项目补充汇报后,对项目各类原始资料进行了检查,重点检查了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一带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泥盆系色日巴音敖包组和新生代阿巴嘎组玄武岩剖面及露头点,赤峰市翁牛特旗和敖汉旗一带的元古代宝音图群、晚古生代额里图组火山-沉积剖面、早中生代鸭鸡山火山岩、晚中生代沉积盆地剖面和元古代-中生代不同期次典型侵入岩剖面,以及不同图幅内标准孔岩心。专家组从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勘查和浅层钻探地质调查等不同方面,与项目组就工作部署、数据质量和资料解释等方面进行了讨论。经检查,专家组一致认为“内蒙古中东部荒漠草原浅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二级项目严格按照中国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依据局批复的实施方案,圆满完成了设计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质量符合相关规范与要求,成果资料扎实,取得了多项创新性认识,同意二级项目顺利通过野外验收,其中,二级项目下属4个子项目中2个优秀、2个良好,12幅1:5万区域填图有6幅优秀、6幅良好。 “西梧桐花村幅”和敖汉旗片区“波罗和硕等四幅联测图幅”入选参加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展评会。与会专家和项目组还就浅层钻探如何更好地服务和支撑新时代地质调查交换了意见。

    探矿工程所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感谢专家组对项目的指导和把关,要求项目组严格按照专家组的要求,做好下一步各项工作,抓住天气不冷、植被弱覆盖的秋末季节,完善地质剖面和路线的野外数据采集,并按序开展室内报告编写、成果总结和资料汇交等工作。

    项目野外验收现场照片

     
     
    “内蒙古中东部荒漠草原浅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二级...

    “夏雨滋润,激情涌动”。2018年7月20-22日,“大兴安岭南段西拉木伦河-古亚洲构造域演化野外现场研讨会”在内蒙古赤峰市成功举办。这是为进一步贯彻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九大以来对地质工作的新要求,切实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1+1+6”机制,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统一部署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成功举办的一次规模较大的野外学术现场研讨会议。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省级地调院、行业地勘单位、高校等单位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赤峰,围绕“大兴安岭南段西拉木伦河-古亚洲构造域演化”主题,开展了学术交流。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所李锦轶研究员,吉林大学张兴洲教授等6位专家就“西拉木伦河构造带等东北地区古生代重要断裂构造带演化特征”及“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前中生代重要地质构造单元研究新进展”做了大会主题报告,引起了与会百余名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热议。 

     “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首席沙德铭主持了开幕式。沈阳地调中心总工程师朱群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加强与各单位深入交流与合作,探寻国际前沿地质领域发展方向,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推进基础地质学理论研究创新发展”。 

    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始实施“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地质调查成果,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团队。如在黑龙江省龙江县大泉子屯地区识别出24-25亿年新太古代TTG岩石组合,在乌兰浩特地区识别出18亿年古元古代变质表壳岩组合,首次确定了龙江地区和乌兰浩特地区存在前寒武纪基底残块;在西拉木伦河大板镇、海勒斯台、爱民屯和巴拉格歹地区新识别出多条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为进一步研究西拉木伦河构造带、贺根山-扎兰屯构造带和大石寨-蘑菇气构造带演化特征等提供了新的证据。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大兴安岭中南段洋陆转换以及兴蒙造山带东段早期地质记录的认知水平。 

    本次研讨会野外实地考察了赤峰市北部巴林右旗至通辽市扎鲁特旗一带近年来由沈阳地调中心实施“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新识别出的石灰窑、吉林达坝和半拉山构造混杂岩等重要地质记录,来自多个地勘单位和高校的专家学者现场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本次大会既让参会代表了解到了东北地区、特别是大兴安岭地区西拉木伦河-古亚洲构造域研究发展的趋势、最新研究成果,也加深了“洋板块地质学新理论”的认识。参会代表们既是一名倾听者,也是一名参与者,享受了大会带来的脑力激荡和视觉碰撞,圆满达到了会议的预期效果。会后,各位代表带着收获依依不舍地离开,期待着在下一次基础地质野外现场研讨会议上再次相聚。

     

     

     

    大兴安岭南段西拉木伦河-古亚洲构造域演化野外现场研...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程研究所“内蒙古中东部荒漠草原浅覆盖区1:5万地质调查”二级项目野外临时党支部,按照局党组和所党委要求,认真组织收听收看了党的十九大开幕会。

    “内蒙古中东部荒漠草原浅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野外临时党支部分为2个党小组,第一党小组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庄头营子基地组织收看,党员和群众共11人;第二党小组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别力古台镇基地组织收看,党员和群众共25人。党的十九大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野外临时党支部组织大家收听收看,一方面是落实局党组和所党委的要求,一方面是响应大家积极主动收看的呼声,这种以小见大的现象就表明了党的这次会议,深得人民的期盼和拥护。

    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三个多小时的时间,讲述了国家建设的成就、现在进行的任务和未来要开展的工作,热情洋溢,信心满满,同时,又十分易于理解,将深刻的道理用朴实的语言做了很好的阐述和传达。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我们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解决这些矛盾,谱写和谐美丽新中国的壮丽篇章。这其中强调了将“山水林田湖”视为一体,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了解自然、顺应自然。我们的野外临时党支部正是基于了解自然的出发点,按照局党组和所党委的要求,驻扎在野外地质调查项目里,调查“京津冀”北部重要生态屏障的基本地质状况,服务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

    此时的祖国北疆已是寒风凛冽,工作条件日趋艰苦。然而,十九大开幕会上党中央传达的精神,犹如跨越季节的春风,暖暖吹入人心,这是寒风中最温暖的声音。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严格落实局党组和所党委的要求。努力工作,不辱使命,提交一份合格的地质调查答卷。十九大召开期间,野外临时党支部将继续组织学习会议重要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做好业务工作,服务国家建设。

    项目简介:“内蒙古中东部荒漠草原浅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二级项目,由地调局探矿工程研究所负责实施,参加单位有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内蒙古第十地质矿产调查研究院。项目主要目标任务是以内蒙古中东部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荒漠草原浅覆盖区为主要工作区,调查浅覆盖层基本序列、成因、年代学格架和环境地质记录,揭露覆盖层之下基岩地质信息,研究区域地质演化规律和成矿地质背景,探索总结适合于覆盖区经济、有效和高质量的现代填图方法。

    探矿工程所野外临时党支部组织收听收看党的十九大开...

    近日,根据地调局保密检查工作的要求,地调局地学文献中心党委、办公室、信息技术室等组成保密检查组,到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程研究所办公楼、周口店和良乡基地、内蒙古翁牛特旗荒漠草原浅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项目野外组进行全覆盖保密工作检查。

    检查组传达了局关于开展保密检查工作要求,听取了探矿工程所及野外项目组保密工作情况汇报,仔细查看了计算机台账及使用情况和涉密资料管理等情况,尤其是对涉密和非涉密计算机、活动硬盘和涉密纸质图件等进行了保密检查,提出了对加强保密工作的意见建议。

    通过这次保密工作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了问题隐患,增强了探矿工程所干部职工的保密意识,落实了有关保密措施,为推进业务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听取野外项目组涉密资料管理情况汇报

    地调局地学文献中心保密检查组到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

    7月中旬至9月中旬,“航空物探与遥感技术方法在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中的应用”子项目组在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敖汉旗及周边地区开展野外重力剖面测量及物性测量工作,顺利完成了既定任务。

    子项目隶属于“秦岭及天山等重点成矿区带航空物探调查二级项目”,野外队成员克服了夏季高温、沙漠干渴、农田作物阻挡等不利因素,在短短两个月的工作时间里,测量了长达20.35km的重力剖面和4口钻井的岩芯,项目组还测量了260块岩石物性标品,采集了16块定向标本,并进行了剩磁测量,获取的野外数据资料,为后期覆盖区填图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项目组正对重力剖面数据进行室内纬度、高度、地形及布格改正等处理。物性数据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火山岩地层磁性变化较大,个别样品磁化率近10000×10-5SI,与杂乱航磁异常分布区范围一致;侵入岩体如辉长岩、花岗岩磁性中等,变化较小,与航磁局部异常关系密切。

    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项目组圆满完成赤峰地区野外工作
      (一)南疆地区大型资源基地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滕家欣,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矿产勘查方向。

      通讯地址:西安市友谊东路438号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邮编:710054;E-mail: 353080235@qq.com

      工程目标:以锰、铅锌、铁、铜为重点,围绕玛尔坎苏锰矿、黑恰-岔路口铅锌矿、塔什库尔干铁矿等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及重要找矿远景区,系统部署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初步查明沉积型锰矿、层控热液型铅锌矿、沉积-变质型铁矿等主要矿床类型的找矿潜力、找矿方向等,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理论指导和基础地质支撑。实现找矿重要新发现,新发现一批具有进一步找矿价值的矿(化)点和物化探异常,圈定找矿靶区60处,为形成新的大型资源基地奠定坚实基础。对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总结重要类型矿床找矿技术方法组合,形成一批创新性地质科技成果。分层次培养卓越地质人才、杰出地质人才及优秀地质人才。

      工程任务:围绕玛尔坎苏锰矿、黑恰-岔路口铅锌矿、塔什库尔干铁矿等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及重要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1∶5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加强异常查证,选择重要地区开展矿产检查和工程验证,新圈定一批找矿靶区。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西昆仑铁铅锌资源基地调查与勘查示范、西南天山成矿带霍什布拉克-乌拉根地质矿产调查、东昆仑成矿带木孜塔格铅锌铜金多金属矿调查评价区地质矿产调查、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锰多金属矿产地质调查、阿尔金成矿带柳沟-拉配泉地区地质矿产调查。

      (二)西北主要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计文化,研究员,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西安市友谊东路438号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邮编:710054;E-mail: jiwenhua1968@126.com

      工程目标:以东昆仑、天山-北山、祁连、秦岭、阿尔泰5个重点成矿区带为单元,围绕17个整装勘查区、32个找矿远景区及周边地区为重点,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初步摸清5个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圈定新的成矿远景区与整装勘查区,对重要的找矿靶区,安排少量的大比例尺地质、物探、化探工作等开展概略查证工作。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基础信息资料服务。圈定500余处找矿靶区,促进大型资源基地的建设。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4名、优秀人才20名。国土资源部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建强中国地质调查局造山带地质研究中心。

      工程任务:在卡拉先格尔、小热泉子-卡拉塔格、昆仑河-开荒北、卡瓦、崖湾-大桥等重要成矿远景区以及成矿有利地段开展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以营毛沱、祁漫塔格、滩间山、同仁-合作等重点勘查区和整装勘查区为重点,开展异常查证、矿产调查评价。开展典型矿区和浅覆盖区找矿技术方法示范。对已完成1:5万地质矿产调查地区的成果资料进行系统总结。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阿尔泰成矿带喀纳斯和东准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准噶尔成矿带浅覆盖区铜多金属地质矿产调查、天山-北山成矿带那拉提-营毛沱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东天山景峡地区地质矿产调查、祁连成矿带肃南-大柴旦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东昆仑铜镍多金属资源基地调查、秦岭成矿带文康-凤太地区地质矿产调查。

      (三)东特提斯成矿带大型资源基地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王立全,研究员,区域构造与成矿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北三段2号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邮编:610081;E-mail: cdwliquan@163.com

      工程目标:以铜、金、钨、锑、铅锌、铬、锂等为主攻矿产,以斑岩型、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为主要成矿类型。围绕东特提斯成矿带内的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和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调查,提交60-80处可供进一步开展矿产勘查的找矿靶区,提交15-20处新发现矿产地。加快推进地质找矿工作,引导商业性勘查,助推形成3~5个大型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基地,为国家宏观决策服务。推动西藏地质找矿新机制,拉动基金跟进和商业性勘查投入,进一步实现藏中、藏南找矿工作新突破。坚持“公益性地质工作更加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先行作用,加强地方需求、地方优势资源和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紧密结合,为乌蒙山特殊困难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与扶贫攻坚提供资源基础和地质信息服务。形成青藏高原地质找矿和罗平生物群研究2个国内一流团队,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3~5名、优秀人才20~25名。建成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和罗平生物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工程任务:在冈底斯-喜马拉雅、西南三江、南盘江-右江、乌蒙山等地区,围绕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和找矿远景区,综合部署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开展综合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工作,提交一批可供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的找矿靶区和新发现矿产地。在乌蒙山区开展岩溶石山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特色农业区土地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助推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罗平生物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冈底斯-喜马拉雅铜矿资源基地调查、西南三江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调查、龙门山-滇中成矿带通安和宁蒗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武陵山成矿带酉阳-天柱地区、乌蒙山区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南盘江成矿区贞丰和富宁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川(滇)藏铁路沿线地质矿产调查。

      (四)青藏高原能源资源综合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许志琴,院士/研究员,构造地质学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邮编:100037;E-mail: xuzhiqin@gmail.com

      工程目标:以大陆动力学理论为指导,以建立羌塘、伦坡拉等重要油气盆地和班公湖-怒江、冈底斯等重点成矿带的构造格架、指导和服务重要盆地油气调查和重点成矿带找矿突破为主要目标,以东特提斯演化和青藏高原生长研究为主线,以贯穿东特提斯和青藏高原的科技长廊的精细地质调查为基础,以多学科综合研究和高技术为手段,开展特提斯-青藏高原主要油气盆地和成矿带的构造-沉积-岩浆-成矿(油)综合调查。培养卓越人才2名、杰出人才5人,培养一批国际型的特提斯-青藏高原优秀团队。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的特提斯-青藏高原创新平台。

      工程任务:贯穿祁连-阿尔金-昆仑、羌塘、冈底斯、喜马拉雅4个地体及始特提斯缝合带、古特提斯缝合带、新特提斯缝合带开展地质长廊地质调查,对冈底斯地体和班公湖-怒江等大型成矿带开展构造-沉积-岩浆-成矿综合调查。开展2条冈底斯地震反射剖面调查工作。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西段重要矿集区及其周边开展区域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开展铁格龙南、多不杂、商旭、尕尔穷等矿区外围矿产调查评价。选择柴达木盆地西部工作程度较高的南翼山储油构造为主攻靶区,调查正在施工的油田钻孔并取水样分析;调查青藏高原不同类型的盐湖5个;开展西藏碳酸盐型盐湖(杜佳里、朋彦错、班戈湖等)卤水室外自然蒸发实验;完备西藏扎布耶盐湖、当雄错盐湖、班戈湖观测站的观测项目,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以蛇绿岩型铬铁矿为主攻矿床类型,在充分收集和分析评价区内已有的地质矿产、物探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对丁青蛇绿岩体及外围超基性岩体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和重力测量等基础工作。在普兰岩体的地表矿体周边布置20个20~30米孔深的浅钻,以查明矿体的延伸和矿体周围岩性的变化。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特提斯-青藏高原科技长廊和主要成矿带构造背景综合地质调查、西藏雅江与班怒成矿带铬铁矿综合调查、冈底斯-三江成矿带与中特提斯巨型成矿带综合对比调查、青藏高原北部盐湖锂等新能源资源综合调查、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铜多金属矿资源基地调查、青藏高原拉萨-羌塘地块构造热年代学填图和矿产调查、青藏高原上中下地壳物性结构和变形带成像。 

      (五)扬子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牛志军,研究员,区域地质和地层古生物学方向。

      通讯地址: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69号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邮编:430205;E-mail: nzhijun@qq.com

      工程目标:一是以锡、锰、铅锌、铜、金等矿种为重点,围绕南岭、湘鄂西-黔东南、桂东-粤西及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区带,以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和找矿远景区为工作重心,部署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提高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工作程度,摸清资源潜力,圈定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为实现“358”目标,形成亿吨级的环扬子铅锌远景区带以及花垣千万吨级铅锌基地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基础信息资料服务。二是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3名,优秀人才10~15名。三是建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花岗岩成岩成矿地质研究中心。

      工程任务:基本完成南岭、湘鄂西-黔东南、桂东-粤西及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内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1:5万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开展华夏陆块地质演化与成矿、钦杭结合带的形成和演化及其与成矿、秦岭-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扬子陆块前泥盆系盆地演化与成矿等研究。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湘西-鄂西成矿带神农架-花垣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武当-随枣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鄂东-湘东北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湘西-滇东地区矿产地质调查、南岭成矿带中西段地质矿产调查、右江成矿区桂西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桂东-粤西成矿带云开-抱板地区地质矿产调查。

      (六)江南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邢光福,研究员,区域地质、中生代火山地质与矿产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南京中山东路534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邮编:210016;E-mail: njxgfu@163.com

      工程目标:一是以铜、金、银、铁为主攻矿种,兼顾铅锌、锂、铌钽、铀等金属矿产和萤石、晶质石墨等非金属矿产,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钦杭成矿带(东段)和武夷山成矿带为单元,以整装勘查区及重点勘查区、找矿远景区为重点工作区,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地质调查,为开拓长江中下游第二找矿空间、再造一个德兴铜矿和再造一个紫金山铜金矿提供基础。二是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2名、优秀人才20名。三是建实火山地质矿产研究优秀团队。

      工程任务:重点在东乡-德兴铜金矿整装勘查区、紫金山铜金矿整装勘查区等整装勘查区以及重点勘查区和找矿远景区,围绕成矿带主攻矿种和主要矿床类型,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地质调查。围绕华夏造山系、钦杭结合带(东段)、江南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等制约区域找矿突破的重大地质问题,开展政和-龙泉-诸暨构造混杂岩带、樟树墩—伏川蛇绿混杂岩带大比例尺专题填图,开展浙江1:5万陈蔡幅关键地质问题区填图方法试点示范。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盱眙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武夷山成矿带龙泉-上杭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钦杭成矿带德兴-歙县地区地质矿产调查。

      (七)华北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赵凤清,研究员,前寒武纪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天津市河东区大直沽八号路4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邮编:300170;E-mail: fqzhao789@163.com

      工程目标:一是以华北陆块及周缘铁、铝、金、铜、稀土、有色金属等优势矿产资源的地质矿产调查调查为重点,依次围绕大兴安岭、阴山、燕山-太行、中条-熊耳山以及胶东地区开展地质矿产调查,以重点成矿区带为单元,以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找矿远景区为抓手,开展1:5万地质矿产调查,基本摸清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圈定新的找矿靶区和找矿远景区,引导地方和商业投入,逐步形成中型-大型后备矿产资源基地,有力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国家能源资源战略和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基础信息资料服务。二是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2~3名、优秀人才5~7名。三是打造华北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兴蒙造山带显生宙地壳增生和成矿作用研究团队,建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前寒武纪研究中心。

      工程任务:开展不同层次的调研,开展重大区域重大地质矿产问题的研讨。开展大兴安岭南段、豫西和晋冀成矿(区)带地质矿产综合研究,编制成矿带1:50万地质矿产图、构造建造图、系列物化探图件,梳理重大地质矿产问题,总结阶段成果。开展1:5万地质矿产调查工作。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阴山成矿带小狐狸山和雅布赖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内蒙古黑鹰山地区矿产地质调查、二连-东乌旗成矿带西乌旗和白乃庙地区地质矿产调查、燕山-太行成矿带丰宁和天镇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中条-熊耳山成矿区地质矿产调查、胶东成矿区栖霞-牟平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内蒙古集宁浅覆盖区矿产地质调查、永定河冲积平原区域地质调查。

      (八)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环境综合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朱群,研究员,区域地质与成矿规律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沈阳皇姑区黄河北大街280号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邮编:110000;E-mail: syzqun@sohu.com

      工程目标:一是争取至2020年完成大兴安岭、辽东-吉南重要找矿远景区的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工作,基本摸清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二是主攻金、铜、铅锌银、硼、石墨等优势重要矿产,优先部署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和重要找矿远景区的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工作,圈定新的找矿远景区和靶区,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基础资料信息服务。三是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紧密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以经济区为单元编制1:25万地质环境系列图件,疏理资料,提高认识,为经济区规划服务;在重点地区开展1:5万地质环境综合补充调查,对重大的环境地质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建立地质环境综合信息数据库。四是培养杰出人才4人、优秀人才15~20人,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五是支撑建设中国-东北亚地学研究中心。

      工程任务:大兴安岭成矿带以铜、锡、银、铅锌为主攻矿种,开展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阿荣旗-大杨树、扎赉特-大石寨、扎鲁特-霍林郭勒和大板-翁牛特等5个重点地区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工作和多宝山-大新屯整装勘查区内重要矿产地找矿攻关示范及勘查区外围深部找矿远景调查。在辽东-吉南成矿带以金、银、铜、铅锌、硼、石墨为主攻矿种,开展宽甸-集安金铜铅锌硼石墨矿远景区、营口-岫岩-青城子金多金属找矿远景区、抚顺-辉南铜金铁铅锌矿远景区、松辽盆地南缘油气砂岩铀矿远景区、机房沟-采秀洞构造混杂岩带、辽吉古裂谷岩石地层对比等开展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辽中南城市群沈阳-抚顺重工业基地、鞍山-本溪钢铁产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和东部丘陵山地开展1:25万环境地质补充调查和1:10万环境地质调查。在长吉经济圈重点地区以长吉都市区、长吉北线工业新区、中线生态旅游产业带和长吉南线特色小镇和中新食品城为重点,开展1:5万水工环综合调查2220平方千米。提交成矿带提交1:5万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分幅图及说明书224幅,找矿靶区60处,成矿带1:50万建造构造图;提交辽中南城市群重点地区地质环境系列图件和专题研究成果报告5份;提交长吉经济圈专题研究报告及相关图件。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大兴安岭成矿带漠河-扎兰屯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辽东-吉南成矿带永吉-凤城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长吉经济圈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辽中南城市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等5个二级项目。

      (九)整装勘查区基础地质调查与潜力评价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吕志成,研究员,矿产资源勘查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西城区黄寺大街24号院21号楼中国地质调查发展研究中心,邮编:100120;E-mail: zhichenglv@163.com

      工程目标:一是优选一批找矿靶区。围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358”找矿目标任务,在整装勘查区和重要矿集区优选成矿条件好,资源潜力大的地区,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和矿田构造调查,全面评价整装勘查区和重要矿集区资源潜力,圈定可供社会资金选择和进入的找矿靶区465处,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资料和信息服务。二是支撑引领整装勘查区和重要矿集区实现找矿突破。在整装勘查区及矿集区中优选360处重点勘查区开展找矿预测,预测矿体赋存位置,提交工程验证方案,引导企业进行增储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50处,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三阶段目标任务的完成。三是建立科技创新引领找矿突破的工作模式,把科技创新贯穿于地质找矿的每一个环节,全面提升整装勘查区及矿集区找矿的科技水平。围绕矿集区、整装勘查区地质找矿工作对物探的技术需求和物探技术本身面临的强干扰等技术难题,以“精细设计、精细施工和精细解释”为指导,开展整装勘查区、矿集区特殊景观、地貌勘查技术方法的示范与推广,解决勘查过程中的勘查技术难题,推广示范一批实用找矿勘查新技术。四是完善勘查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及技术方法体系,建立整装勘查区1:5万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矿产地质专项填图及矿田构造填图技术方法体系。五是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3名、优秀人才10-15名。建立1-2个野外实验示范基地。

      工程任务:编制各类基础系列图件。在整装勘查区和19个典型矿集区优选重点地区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在整装勘查区及矿集区中优选360处重点勘查区开展找矿预测,预测矿体赋存位置,提交工程验证方案,引导企业进行增储勘查。完善勘查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及技术方法体系,示范与推广有效物化探技术,开展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技术培训。开展“358”第二、三阶段(五年和八年)目标任务评估,完成《找矿战略行动总体方案》修编,完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果总结,开展整装勘查区进展跟踪与部署研究,提出调整和完善整装勘查工作部署建议,组织开展专家巡回技术指导。完成典型整装勘查区实物资料采集、集成、应用与服务工作,总结形成整装勘查区实物资料应用与服务的技术方法,为整装勘查区地质找矿提供资料服务。开展整装勘查区矿产勘查激励制度创新研究,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基地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调整和优化建议,为重塑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格局提供决策依据。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整装勘查区找矿预测与技术应用示范、整装勘查区1:5万矿产地质调查实物资料应用与服务、全国重要矿集区找矿预测、中东部典型金多金属矿集区矿田构造调查。

      (十)大宗急缺矿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王登红,研究员,成矿规律与矿产资源评价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邮编:100037;E-mail: wangdenghong@sina.com

      工程目标:一是对钾盐、铬铁矿、铁锰等大宗急缺矿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锂、铍、铌、钽、锆、铪、稀土、晶质石墨等重要矿产开展调查评价,新发现一批矿产地,引导社会投资开展后续商业性勘查。二是创新理论与技术,取得一批示范性成果,为提高我国大宗急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发挥基础支撑和科技引领作用。三是培养卓越人才2名,杰出人才2名,优秀人才3-5名。四是加强盐湖科学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工程任务:开展柴达木西部新近系-下第四系深层卤水钾盐评价;开展海相盐盆地固液相钾盐异常查证;开展新疆罗布泊地区钾盐盐湖调查评价;开拓新时代、新地区盐盆地找钾调查;开展杂卤石和深埋型可溶性钾盐开采和深层钾盐溶采技术研究。全面梳理、总结“三稀”项目的成果,按时提交,争取及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开展湘中和桂中锰矿、新疆西天山铁锰矿、准噶尔周缘和西昆仑蛇绿岩型铬铁矿调查评价,圈定找矿靶区。在湖北利川盆地开展钾盐资源调查,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恩格勒、辽宁阜蒙务欢池—哈尔套、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上库力开展萤石矿资源调查,在福建武夷山桃棋-建阳岭根墙地区开展晶质石墨矿资源调查,圈定找矿靶区,提交矿产地并探求资源量。在四川攀枝花、河北张家口、新疆奇台及甘肃肃北等地区进行石墨资源调查评价,在山东临沂和安徽大别山地区开展脉石英资源调查评价,在山东沂源地区开展金刚石调查评价工作,圈出找矿靶区。对安徽栏杆地区含金刚石母岩开展研究,对其含矿性作出评价;开展苏皖地区金刚石靶区优选,提出苏皖地区金刚石找矿部署建议;开展鄂尔多斯陕北斜坡基性—超基性岩研究,对区内金刚石出土点产出赋存、空间分布规律开展综合研究,提出具有找矿潜力的远景区;对重点区开展评价,提交可供进一步勘查的靶区。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西部地区钾盐矿产远景调查评价、川西甲基卡大型锂矿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华南重点矿集区稀有稀散和稀土矿产调查、东部地区硼磷萤石等重要非金属矿产调查、中西部地区晶质石墨等特种非金属矿产调查、华北和扬子地区金刚石矿产调查。

      (十一)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胡健民,研究员,构造地质学与区域地质学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邮编:100081;E-mail: jianminhu@vip.sina.com

      工程目标:针对浅覆盖区(森林覆盖区、戈壁荒漠区)、平原区、岩溶区、南方强风化层覆盖区、高山峡谷区、活动构造区等特殊地质地貌区开展1:5万填图试点,探索适合这些区域开展1:5万基础地质调查的技术方法,总结针对不同类型特殊地质地貌区的填图技术方法,为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填图指南积累资料。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2名、优秀人才10名。

      工程任务:完成“覆盖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指南”、“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项目”工作技术要求(试行),完成平原区、浅覆盖区及高山峡谷区填图工作指南。积极推进西部戈壁荒漠区、东北森林覆盖区、东部平原区、西南岩溶区、西部高山峡谷区及新构造-活动构造区等特殊地质地貌区的填图试点示范工作。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西南岩溶区1:5万地质填图试点、内蒙古中东部荒漠草原浅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长三角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珠三角阳江-珠海地区海岸带1:5万填图试点。

      (十二)重要油气盆地和成矿区带航空物探与遥感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熊盛青,研究员,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航遥中心。邮编:100083;E-mail: xsq@agrs.cn

      工程目标:紧密围绕保障能源矿产资源、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工作需求,采用先进的航天-航空-地面一体化技术与方法,通过开展高精度、高分辨率航空物探遥感综合调查与评价,为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查、区域地质调查、基础地学研究,以及国家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和国家扶贫开发建设等快速提供地球物理遥感基础资料和解释研究成果。以基础地质调查为依托,以服务能源、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为重点,按照超前规划、统一和连片部署、急需优先的原则进行工作部署,采用高新技术支撑和引领、勘查科研一体化、航空物探遥感综合勘查的思路组织实施,形成标准化的系列基础图件产品、按需定制的专题图件产品和综合集成的重大调查研究成果,并及时提供应用和服务,实现遥感资料的统一采集、统一初步解译和统一分发利用。到2020年底,基本完成重点成矿区带和同期地质填图规划区的1∶5万航空物探遥感综合调查,1∶5万高精度航磁国土覆盖率达60%。与此同时,通过加强实用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建立较为完善的航空物探遥感技术体系,保障航空、物探、遥感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卓越人才1~2名、杰出人才2~3名、优秀人才3~5名。建成国产卫星数据处理及服务基础软硬件平台。

      工程任务: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准噶尔盆地中西部开展航空重、磁调查,在西北重点油气盆地开展无人机航磁调查示范应用,开展基于航磁资料银额-河西走廊盆地群油气远景评价研究,开展塔里木中北部地区航空重力调查综合研究工作。在西南三江成矿带等成矿带开展航空物探调查,开展无人机航磁和航磁/放、航空时间域电磁、以及整装勘查区高分辨率航空物探勘查等试生产和应用示范。在典型景观区开展国产卫星数据的全要素遥感地质解译,开展基于北斗和多通讯技术的地质调查安全保障应用研发,建立整合地质、环境、社会公共资源的地质调查安全保障数据平台。在班怒成矿带、东昆仑成矿带、阿尔金成矿带开展高分辨率遥感调查,在新疆北山、营毛沱整装勘查区开展高光谱遥感调查。开展星载全极化SAR数据地质矿产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基于遥感地质试验场的地质应用技术方法开发研究等应用示范工作。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羌塘及塔里木等盆地航空物探调查、秦岭及天山等重点成矿区带航空物探调查、国产卫星数据质量改进与地质矿产综合应用示范、天山-北山重要成矿区带遥感调查、西北地区重要盆地和成矿带无人机航空物探资源调查。

      (十三)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冯安生,研究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技术推广和标准化建设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陇海路328号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邮编:450006;E-mail: sinomines@163.com

      工程目标:调查获取22种重要矿产节约集约利用基础数据,包括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指标,制修订相关矿种“三率”指标要求,调查我国尾矿利用现状、评价尾矿减量化和资源化潜力,开展相关数据的综合评价,支撑政府发布相关年度报告,服务矿产资源管理决策。开展4个矿产资源集中区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在资源潜力、矿产可利用性、技术经济、环境效应综合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提交大型资源基地对策战略建议,服务矿产资源中心工作。培养杰出人才1人,优秀人才1-2人。建设完善非金属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中心和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实验室。

      工程任务:第一,围绕“基本查清地质矿产基本国情,夯实国家宏观决策基础”目标,部署开展内蒙、四川、青海、新疆等四省四个重要矿集区1:5万资源环境综合调查,预测矿集区地质环境发展趋势,提出矿区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形成矿集区典型矿石综合利用技术,确定矿集区资源的开发顺序、规模,提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规划建议;开展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三率”等数据调查,查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三率”与尾矿等国情、矿情数据。

      第二,围绕“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目标,部署开展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工作重点是查清矿产资源利用现状,挖掘二次资源潜力,科学评价战略新型材料产业发展所需矿物原料的资源情况和可利用特征;部署开展大型资源基地资源环境综合调查与技术经济评价,建立一套可推广的矿产资源基地资源环境多目标调查技术体系。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22种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新疆东天山中段有色金属基地综合地质调查、内蒙古赤峰有色金属基地综合地质调查、青海祁漫塔格金属矿集区综合地质调查、川西稀有金属矿集区综合地质调查。

      (十四)沿边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工程首席专家:李高生,研究员,区域地质勘查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红莲南路55号。邮编:100055;E-mail: 18514777966@qq.com

      工程目标:以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为导向,围绕夯实沿边地区公益性地质工作基础和服务沿边重点经济区建设,部署各项工作。以10个重点成矿区带为单元,围绕3个整装勘查区(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整装勘查区、甘肃岷县寨上-马坞金矿整装勘查区、甘肃文县阳山金矿整装勘查区)、15个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主要部署在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找矿远景区及其周边地区。初步摸清10个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为国家能源资源战略和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圈定找矿靶区,新发现一批矿产地,引领拉动商业勘查,为提交金等重要矿产新增资源储量和打造资源基地提供基础支撑和科技引领;通过选区试点、系统对比和总结,初步形成不同地质地理景观区的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方法技术组合;集成全国金矿勘查和科研成果,这国家金矿资源战略制定提供支撑。培养金矿地质研究与勘查创新团队、军事地质信息工程创新团队,杰出人才5~10人,优秀人才20~30名。推动军事地质学科建设,建立军事地质重点实验室。

      工程任务:在大兴安岭成矿带漠河-塔河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在东马扎尔-老沟地区开展金多金属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在北山成矿带额济纳旗、辽东-吉南成矿带吉南地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在西秦岭成矿带甘肃文县阳山、岷县寨上-马坞整装勘查区和北巴颜喀拉成矿带玛多-班玛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在甘肃文县阳山金矿整装勘查区,进行异常查证,探获新增金资源储量。在东昆仑及北巴颜喀拉成矿带开展资源潜力评价,在冈底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南段措美-隆子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在西南三江成矿带甘孜-理塘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在环上扬子成矿带西南缘(乌蒙山连片扶贫区)东川-罗平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在河北五台-太行,安徽江南古陆,新疆西南天山、阿尔泰,广西钦杭等成矿带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东北内蒙古沿边及特殊地区地质矿产调查、西北沿边及特殊地区地质矿产调查、西南沿边及特殊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沿边及重点地区军事地质调查。


     
    工作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