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0月20日至10月2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科技处、安全和保密处、“南疆铁多金属矿产地质调查评价”项目负责人及有关专家,赴新疆克州乌恰县和喀什塔县对委托业务“南疆铁金找矿靶区工程验证”项目开展了质量和安全生产检查及野外验收,并慰问了野外一线干部职工。

    10月20日,专家组一行前往乌恰县萨瓦亚尔顿金矿外围,现场抽检了ITC3101和IIITC001等槽探工程和ZK3101钻孔的施工情况,对槽探和钻探的施工质量、编录标记、采样位置以及矿化特征等进行了检查和交流,对委托业务承担单位严格按标准施工作业和安全生产保障措施齐全给予了肯定。安全和保密生产处对委托业务承担单位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意识等方面提出了要求,特别强调高海拔工区雨雪极端天气要确保钻机安全施工、道路安全驾驶等,断绝一切安全隐患。此外,专家组仔细观察了已完钻的ZK0701钻孔岩心的岩石组成、矿化类型等,并就成矿类型和找矿潜力进行了探讨。在野外项目部,专家组托业务负责人对实物工作量和工作部署完成情况汇报,汇报后对照2024年度委托业务合同、实施方案及其审批意见书,仔细查阅了槽探野外原始记录、钻探班报表、三级质量控制记录、槽探编录图和钻孔柱状图等原始资料和实际材料图,对采取率、岩心标注等进行了检查,并开展了交流答疑和研讨。

     

    10月21-22日,专家组奔赴西昆仑腹地塔什库尔干县项目部,在听取委托业务项目组野外工作汇报、提问答疑后,查验了槽探和物探实际资料和成果图件,核验了工作量完成情况、质量管理体系情况和取得的阶段性进展。此后,专家组前往野外现场对槽探施工质量、编录和采样位置标注等进行了检查,对槽探工程揭露的磁铁矿矿体进行核验;对马尔洋地区高精度磁测区物探测点进行了随机抽查,核查物探异常点和物探基站点等野外作业是否符合规范。经检查该地区各项野外工作符合规范,室内资料较齐全,对存在的不足各位专家及时反馈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专家组一致评定,“南疆铁金找矿靶区工程验证”委托业务野外工作部署合理,原始资料齐全,工作质量达到相关规范要求,质量、安全和保密等管理措施得当,项目整体推进顺利,同意通过质量检查及已完成工作量的野外验收。下一步,资源所项目组将推进钻探查证工作进度,依据任务书和实施方案有序完成后续收尾工作,并按局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统一部署,提前谋划2025年工作,持续推动南疆铁金大型资源基地建设。

    资源所“南疆铁多金属矿产地质调查评价”工程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西宁中心”)黄河源鄂陵湖-扎陵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支撑调查项目调查人员在野外调查时成功救助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鵟。

    调查人员在玛多县黄河源保护区调查时发现一只受伤的大鵟被困于铁丝围栏上,迅速停车将其救下,经检查发现大鵟左翼受伤严重,进行简单处理后及时送到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管委会接受治疗,通过近一周精心调养,确认基本恢复健康后放归保护区。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管委会对西宁中心救助保护动物表达了诚挚感谢。

    大鵟是鹰形目鹰科鵟属的一种大型鸟类,被列入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属于世界濒危物种、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鵟在青藏高原生态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有效调节草原上鼠兔等啮齿类动物种群数量,对维持高原生态平衡、保护地区生物多样性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西宁中心作为唯一一支成建制驻扎青藏高原的中央直属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时刻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职责使命,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持续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西宁中心”力量。

     
     
     
    西宁中心成功救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全国第18个“安全生产月”,为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有效遏制生产安全事故,按照部“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实施方案和局“安全生产月”活动要求,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对油气钻井和危化品分别进行了安全专项检查。

    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五大科技攻坚战”的南方油气页岩气调查,涉及油气钻井作业,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各种安全风险,是武汉地调中心安全生产管理的重中之重,中心年初专门制定了2019年度油气调查项目钻井安全专项检查方案。6月6日,安全和保密处对鄂西页岩气调查项目的鄂宜参3井进行了安全检查。

    经检查,鄂宜参3井钻井施工队伍钻井施工资质、证书、检测设备齐全,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制度完整,各项防护措施到位。检查中针对钻井设备存在油污滴漏、安全标识有的不清晰、逃生示意不醒目等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并结合下一步的工作情况,提出了增加硫化氢等检测仪器、增强井控设备的可控性、适时开展应急演练、优化防火防毒防洪等应急措施,进一步强化钻井资料保密安全等具体整改建议。要求施工方在保障项目质量和进度的同时,确保各项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武汉地调中心另外一个安全生产管理的重中之重工作是危化品的安全管理。中心有同位素室和实验测试室两个实验部门,均涉及到危化品的使用和管理,对此,武汉地调中心一刻也不敢放松。除了一年几次的常规安全检查,还专门制定了“安全生产月”危化品专项检查方案。

    6月20日,为深刻吸取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爆炸和江苏响水“3.21”化工厂爆炸事故教训,按照危化品专项检查方案安排,武汉地调中心分管领导带队对中心同位素室和测试室进行了危化品专项排查。对危化品库房设施、采购渠道、进出库台账记录、存储保管条件、使用流程管理、废液废料处理等各环节各部位进行了认真检查,对存在的库房排气不良、灯具及地面腐蚀、废酸存放空间狭小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整改意见。随后召集两个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了学习研讨和座谈交流,对下一步的整改及危化品安全管理进行了部署。

    安全检查只是安全工作的抓手,真正重要的是日常一以贯之的严格管理和督促落实。武汉地调中心将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党中央、部、局关于安全生产的指示精神,将安全工作融入日常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切实为地调事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因为,安全方能万里行。

    对鄂宜参三井进行专项检查

    召集实验测试人员研讨座谈

    武汉地调中心开展油气钻井和危化品专项检查

    2018年10月22-31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地质力学研究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以及内蒙古国土资源厅等单位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和赤峰市翁牛特旗、敖汉旗对“内蒙古中东部荒漠草原浅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二级项目进行了野外验收工作。

    该项目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承担,工作区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与华北北缘成矿带交汇地带的隐伏区段,同时属于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生态脆弱区。项目以支撑能源资源勘查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出发点,重点通过浅层钻探地质调查,完成了12个国际标准图幅1:5万区域地质填图任务,并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浅覆盖区填图的经济、适用、有效和绿色的技术方法。

    野外验收会上,二级项目负责人宋殿兰汇报了2016-2018年野外工作执行情况、主要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和取得主要成果与进展,以及二级项目对下属子项目和委托业务的野外验收结果,并提交了项目不同年度实施方案及审批意见书、任务分解与子项目设立、委托业务招投标系列文件、不同比例尺地质剖面图、分图幅实际材料图与地质图(含基岩顶面地质图)、地球物理勘探相关原始资料及成果、实验测试报告、项目DGS数据库等原始资料和典型钻孔岩心、主要填图单元岩石标本等实物资料。

    验收专家组在听取项目负责人报告、答疑和各子项目补充汇报后,对项目各类原始资料进行了检查,重点检查了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一带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泥盆系色日巴音敖包组和新生代阿巴嘎组玄武岩剖面及露头点,赤峰市翁牛特旗和敖汉旗一带的元古代宝音图群、晚古生代额里图组火山-沉积剖面、早中生代鸭鸡山火山岩、晚中生代沉积盆地剖面和元古代-中生代不同期次典型侵入岩剖面,以及不同图幅内标准孔岩心。专家组从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勘查和浅层钻探地质调查等不同方面,与项目组就工作部署、数据质量和资料解释等方面进行了讨论。经检查,专家组一致认为“内蒙古中东部荒漠草原浅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二级项目严格按照中国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依据局批复的实施方案,圆满完成了设计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质量符合相关规范与要求,成果资料扎实,取得了多项创新性认识,同意二级项目顺利通过野外验收,其中,二级项目下属4个子项目中2个优秀、2个良好,12幅1:5万区域填图有6幅优秀、6幅良好。 “西梧桐花村幅”和敖汉旗片区“波罗和硕等四幅联测图幅”入选参加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展评会。与会专家和项目组还就浅层钻探如何更好地服务和支撑新时代地质调查交换了意见。

    探矿工程所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感谢专家组对项目的指导和把关,要求项目组严格按照专家组的要求,做好下一步各项工作,抓住天气不冷、植被弱覆盖的秋末季节,完善地质剖面和路线的野外数据采集,并按序开展室内报告编写、成果总结和资料汇交等工作。

    项目野外验收现场照片

     
     
    “内蒙古中东部荒漠草原浅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二级...

    为进一步提升地调科研项目质量,按照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调研活动”和“质量提升年”的部署要求,9月20至21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负责人带队,多家单位专家组成的联合检查组,深入南秦岭地区对“中东部典型金多金属矿集区矿田构造调查”二级项目进行野外质量和管理检查,并慰问了一线工作的干部职工,同时就加强矿田构造、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与相关单位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对接。

    地质力学所负责人首先对项目组2018年野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秦岭是我国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而矿田构造是资源勘查和找矿预测行之有效的手段,开展典型金多金属矿集区矿田构造调查,不仅可以有效地指导深部找矿工作,还可以深化现有的矿田构造预测理论和方法,为深部地质成矿、控矿规律和成矿理论、预测方法和途径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

    地质力学所负责人同时强调:一是项目组要根据任务书,尽快完成2018年工作量,为10月底野外验收做好准备;二是要完善三级质量检查,做到有检查、有记录;三是二级项目要高屋建瓴,加强对子项目和外协项目的指导,同时加强子项目间、子项目与外协项目间的交流;四是切实做好项目成果的梳理、总结和提升,加强成果的凝练总结;五是通过项目实施,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真正体现地质力学所在资源勘查方面的优势和能力;六是希望项目组加强时间节点安排,统筹协调,保障项目圆满完成。

    检查组在听取二级项目、子项目负责人实物工作量、创新目标等完成情况汇报的基础上,详细查阅了项目原始编录、图件报告及三级质量检查报告,随后进行了野外实地质量检查。经检查,一致评定“中东部典型金多金属矿集区矿田构造调查”二级项目2018年度质量和管理检查等级为优秀。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陕西地矿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参加了联合检查。

     

     
     
    “中东部典型金多金属矿集区矿田构造调查”项目野外...

    10月30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武当-随枣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组织专家对“麻城福田河-白果镇地区矿产地质调查”子项目开展质量检查工作。

    该子项目由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承担,工作周期为2014-2016年。通过近3年的野外工作,已基本完成工作区1411平方千米的1∶5万地质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以及1∶5万遥感地质解译工作,异常检查及矿点检查工作也已接近尾声,将于12月中下旬提交项目野外工作验收。通过地质测量及异常检查,新发现两路口钨矿点、双庙关金矿点、白鸭山钼矿点、土楼钨矿点、栗子岗铜矿点、程家寨金矿点等一批具有进一步开展工作意义的矿点。通过矿点检查,提交中型钨矿床1处(两路口钨矿点)、小型以上钼矿床1处(白鸭山钼矿点)、小型以上金矿床2处(双庙关金矿点、程家寨金矿点)、小型以上铜矿床1处(栗子岗铜矿点)、小型白钨矿床1处(土楼钨矿点)。通过进一步工作,有望提交4处以上找矿靶区,子项目找矿成果显著。

    专家组在听取子项目工作进展和成果汇报的基础上,详细检查了野外原始记录、原始数据、矿点检查区资料、地质填图路线、各类剖面、探槽工程及部分综合整理成果等。经检查,专家组认为:该子项目主要实物工作量进展顺利、工作质量较好、质量管理体系正常。针对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安排,专家组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并要求在完成设计审批实物工作量的同时,扩大找矿成果。

    室内资料检查 

    两路口钨矿点槽探工程 

    湖北麻城福田河-白果镇地区找矿成果明显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承担的“崇礼幅1∶5万地球化学测量”是“河北省宣化—丰宁矿集区找矿预测”2016年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属“全国重要矿集区找矿预测”二级项目。

    工作区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县和赤城县境内,属阴山山脉东段群山支系和燕山余脉交接地带,地貌属坝上坝下过渡型山区。区内山势陡峻,切割强烈,海拔高度为813~2174米,最大高差为1361米,相对比高多在300~800m,其地貌特征是“山连山,连绵不断,沟套沟,难以计数”。另外,工作区内植被发育,地表覆盖层较厚,一般3~5米,蛇兽蚊虫较多。总之,工作区山高路远沟深,蛇蜢蜱虫横行,夏季阴雨连锦,野外工作条件异常艰苦。

    按照地调局和发展研究中心的相关要求,工作组于5月25日前往张家口市崇礼县开展野外样品采集工作。6月8日和7月2日,发展研究中心两次组织人员对野外工作进行实地检查。7月23日,项目组完成全部野外样品采集工作,采集地球化学样品1622件(其中水系沉积物样1398件、土壤样224件),实际控制面积372平方千米。7月24日,全面完成所采样品的驻地加工工作。

    7月26日至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组织专家对“崇礼幅1∶5万地球化学测量”开展野外验收工作。

    专家验收组经检查各类原始资料、野外实地抽查检查和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目完成了计划要求的工作量,工作部署合理,主要方法技术选择正确,原始资料齐全,同意通过验收。野外验收评分92分,评为优秀级。

     

     

     

    崇礼幅1∶5万地球化学测量顺利通过野外验收

    2016年7月19日-2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工作站、哈密工作点组成安全检查组对新疆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承担的“巴里坤盆地油气地质调查CEMP勘探工程”在内的7个项目进行了安全检查。重点对作业人员安全培训、驻地安全管理、车辆安全管理、作业人员配备劳动保护装备、通讯工具配备、应急药品、物资配备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检查。

    经检查,油气调查中心承担的“巴里坤盆地油气地质调查CEMP勘探工程”项目组获得此次检查组的高度认可,一致认为该项目组安全工作开展全面到位、表现突出,主要体现在:一是项目组安全管理制度比较齐全,建立了项目野外安全管理制度、野外作业安全规定、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项目部劳动纪律、物资、卫生管理规定等;二是安全责任落实比较到位,逐级签订了安全责任书;三是安全培训教育及时,从5月12日出队至7月22日,举办了各类安全培训6次;四是制定了应急预案,于6月21日开展了防洪、反恐演练;五是通讯工具配备种类多,配备卫星电话2部,车载、手持对讲机16部,北斗手持、车载终端各4部,GPS定位8部,切实保障了野外通讯畅通。

    “巴里坤盆地油气地质调查CEMP勘探工程”由油气调查中心自建的首支地球物理勘探队伍承担。该物探队组建于2015年,当年即出色完成新疆伊犁盆地高精度重磁电勘查工程1200平方千米的重磁扫面测量和300千米的大地电磁测深工作。经过一年快速建设,物探队现有人员达50余人,来自不同专业的主要技术及管理人员24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8人,引进V5-2000大地电磁仪25套,磁力仪10台,运载车辆9辆。目前,该队伍人员精干、装备精良、作风过硬,在油气调查中心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成立了野外临时党支部,充分将党支部战斗堡垒的作用延伸到野外地质工作一线,进一步建设成为具有学习力、凝聚力、战斗力、安全生产和廉洁自律的团队,为油气事业的不断发展贡献力量。

     

    巴里坤盆地油气地质调查CEMP勘探工程安全工作获肯定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公室发布西南地区“十二五”地质调查进展与成果通报,全面细致阐述了西南地区“十二五”期间在能源资源战略调查与评价、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重要经济区及扶贫区地质环境和灾害地质调查、地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果。

    据悉,这是西南地区首次发布五年计划成果。该成果通报是西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公室贯彻落实局党组对大区项目办三项对接要求,主动服务中央和地方矿政、所在大区业务管理需求的重要举措和具体载体,其不仅客观、全面总结了“十二五”的成果,也为“十三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通报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在西南地区累计投入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专项资金约375657万元,能源资源战略调查投入占比18.47%,重要成矿区带基础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投入占比66.74%;生态环境和灾害调查投入占比3.92%;乌蒙山扶贫攻坚综合地质调查占比7.06%;西南地区青藏高原关键地质问题、华南扬子古大陆演化及特提斯-青藏高原科技长廊构造背景等专题调查研究占比3.63%,地调局直属单位和地方数十家地勘队伍约2.93万人次参与了有关地质调查工作。在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努力下,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有利地支撑了国家及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是能源资源战略调查与评价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与新突破。在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羌塘盆地有大凹大隆的构造格局,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具有形成大型油气田的潜力,圈定了半岛湖等7个有利区块。在四川盆地荣昌-永川通过永页1井的钻探,探求页岩气资源量1237.34亿立方;在威远-长宁页岩气田,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1635.42亿方,在涪陵气田初步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3805.98亿方,进一步实现了四川盆地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商业勘探找矿的重大突破。在贵州遵义实施的安页1井,首次在志留系石牛栏组灰岩中探获高产天然气流,实现了武陵山复杂构造区海相领域天然气调查的重大突破。

    二是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取得了重要成果。

    “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十二五”期间,共圈定1:5万各类物化探综合异常1046处,进一步圈定找矿靶区221处,并在具有较好找矿信息的基础上,在铜、铅锌、金、铁等矿产勘查与找矿突破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果,对进一步打造西南三江成矿带千万吨级滇西北铜钼多金属资源基地、千万吨级滇西南铅锌多金属资源基地、川西银铅锌大型资源基地、千吨级哀牢山金资源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川滇黔相邻区”(环上扬子成矿带)“十二五”期间,共圈定各类重力异常43处、磁异常453处、激电异常123处、化探综合异常706处,经检查新发现矿(化)点63个、圈定找矿靶区202个。并在铁、锰、铝土矿、铅锌、金、锂等矿产勘查与找矿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对进一步打造川西地区百万吨级锂新能源资源基地、攀西地区百亿吨级钒钛磁铁矿资源基地、渝南-黔北地区亿吨级铝土矿资源开发基地、秀山-铜仁地区亿吨级锰矿资源基地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盘江-右江成矿区”(不含中南广西地区)“十二五”期间,新发现和圈定的找矿靶区10处,新发现矿(化)点19处,并在金、铝土矿、钨锡铅锌多金属矿等矿产勘查与找矿工作中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对进一步打造黔西南地区千吨级“卡林型”金矿资源基地和滇东南地区千万吨级的“钨锡铅锌”多金属资源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冈底斯成矿带”“十二五”期间,共圈定1:5万各类物化探综合异常645处,进一步圈定找矿靶区120处,提交新发现矿产地22处,其中铜钼矿产地10处、铅锌矿产地8处、金矿产地2处,铁矿产地2处,并在具有较好找矿信息的基础上,在铜钼、铅锌、金、铬铁矿等矿产勘查与找矿突破工作中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果,对进一步打造西南冈底斯成矿带藏中地区5千万吨级铜铅锌多金属大型资源基地、藏南地区千万吨级的铅锌锑金多金属及铬铁矿大型资源开发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十二五”期间,共圈定1:5万各类物化探综合异常162处,进一步圈定找矿靶区20处,提交新发现矿产地12处,其中大型-超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1处。并在铜金、铜多金属矿等矿产勘查与找矿突破工作中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果,对进一步打造西南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藏北地区千万吨级铜矿大型资源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重要经济区及扶贫区地质环境和灾害地质调查取得新进展。在成渝经济区的成都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和重庆都市经济圈进一步建立了地质环境信息系统,为成渝经济区国土主体功能区划、城市群规划与建设、地质环境管理等提供地质环境基础保障;在乌蒙山岩溶缺水地区水文地质找水工作进一步解决了21万人、18.4万头大牲畜、2.05万亩农田的用水问题;在乌蒙山普格县、金阳县、彝良县、盐津县、大关县典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大渡河流域、地震灾区进一步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防控体系;完成了西藏地区48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发现地灾隐患点近万处,在防御地质灾害、服务民生和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地质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系统建立了青藏高原区域构造-地层格架,编制出版了全新的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地质-资源-环境系列图件;创新性发展了青藏特提斯“多岛弧盆系”构造观,建立了青藏高原构造演化新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板块构造理论;提出了青藏高原“陆缘增生成矿论”和“大陆碰撞成矿论”的新认识;三叠纪罗平生物群取得了许多重要新发现和新进展。

     

    西南地区发布“十二五”地质调查成果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