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2019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农工民主党中央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赴贵州省开展“页岩气和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情况”联合调研。全国人大常委、农工党中央专职副主席杨震,全国政协常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等参加调研。 

    调研组在贵阳市召开调研座谈会,听取相关单位和企业情况介绍,并赴六盘水市水城县黔水地1井、中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煤层气开发利用项目、毕节市织金县八步街道供水井实地调研。

    调研期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实施的黔水地1井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实施的八步街道供水井得到调研组高度评价和地方政府充分肯定。织金县八步街道党委向中国地质调查局赠送“吃水不忘打井人,精准扶贫惠民生”的锦旗和感谢信。

    农工民主党中央认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页岩气、煤层气和水资源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精准扶贫方面成效显著。

    调研组指出,能源是国家发展命脉,贵州省页岩气煤层气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商业开采价值,对降低我国能源对外依赖度,推进能源安全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同时,由于地质结构、人才、技术、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加快推进贵州省页岩气、煤层气开发利用任重道远。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贵州省委会主委张光奇,农工党贵州省委会副主委杨瑞东,农工党中央参政议政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和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农工民主党中央与局联合调研组赴贵州调研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西南贵州高原的织金县境内,1980年4月发现,1985年建成并对外开放,规划范围包括织金洞园区、绮结河园区(大峡谷)和东风湖园区(乌江源百里画廊)3个部分,总面积170平方公里。织金洞是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演化的杰出范例和最神奇、最美妙的区域,在岩溶地貌、岩溶水文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环境及古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黄山归来不看岳 织金洞外无洞天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冯牧曾经这样描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织金洞:“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琅嬛胜地瑶池境,始信天宫在人间。”老作家的寥寥数语,是对织金洞最好的解读。织金洞既像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又是一座瑰丽的艺术宝库,满洞的奇珍异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2005年,织金洞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评为“中国最美旅游洞穴排行榜第一名”。 2014年1月,织金洞入选“世界地质公园”推选名录。2015年9月19日,织金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执行局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织金洞是我国旅游价值和科研价值都很高的著名洞穴,被誉为“天下第一洞”“地下艺术宝库”“溶洞博物馆”“行星上的一大奇观”。一些专家在游览织金洞后,评价它具有抽象美、具象美、古典美、现代美。来到毕节,织金洞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地方。

    织金洞位于乌江上游六冲河段南岸坡顶,高出河面300米,它所处的织金县官寨苗族乡,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

    织金洞发现于1980年4月8日。1988年8月1日,国务院审定并公布了全国共40处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织金洞名列其中。

    据专家介绍,距今4亿~2.2亿年前,贵州曾多次处于浅海碳酸盐沉积环境,沉积了总厚度达几千米的碳酸盐岩地层。晚三叠世后,受多期强烈构造运动影响,贵州全境隆起成陆地,并逐渐抬升形成内陆高原。织金洞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均发育于距今2.2亿年的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地层。织金洞地貌单元,以织金洞为主角演绎着喀斯特景观的神奇、美妙和珍稀——迄今已探测的洞穴长度4215米,由两条主洞和4条支洞组成,分为4层,共有 47个厅堂。其中,洞底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厅有13个,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大厅有6个;洞穴容积达600万立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厅堂分布密度最大的旅游洞穴。

    织金洞不仅是贵州高原喀斯特景观的杰出代表,也是解读贵州高原沧海桑田变迁、地壳抬升、喀斯特发育等重大地质事件的关键窗口。踏入洞内,就像进入了一个钟乳石的梦幻世界。石笋、石柱、石幕、石瀑布、石旗、石盾、流石坝、鹅管、卷曲石等钟乳石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尤其以盔状、塔状、塔松状、纺锤状、琵琶状、灯台状、盾形等80多种特型钟乳石最具特色。这其中不乏世界级的珍品——“霸王盔”,目前世界上唯一发现的形态最逼真的盔状石笋;“倒挂琵琶”,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规模最大、形态最优美的盾形石柱;“银雨树”,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形态最独特的塔松状石笋;“姊妹玉树”,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造型最奇特且正在生长发育的塔松状石笋;“三级华盖”,目前世界上唯一发现的3个规模相似且同时生长发育的盔状石幔;“水晶宫”,洞内卷曲石分布面积达3000平方米,世所罕见;“一线连天”,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细长石柱;“江山如画”,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规模最大、形态最壮观的巨型壁流石;“织金窗口”,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石瀑布……均是国内外十分罕见的岩溶景观,堪称世界级的珍品。

    这50多根巨型石笋,高度和直径都在20米~40米之间,它们组成了目前世界上分布密度最高的巨型石笋群。

    流石坝,总面积约53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单片发育面积最大的流石坝。

    这些类型齐全、分布集中的钟乳石,几乎涵盖了所有钟乳石的形成条件和沉积类型,是目前世界上钟乳石分布密度最高、类型最丰富、珍稀形态最多的洞穴,具有喀斯特洞穴演化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喀斯特洞穴中最为独特的自然美景和重要的美学价值区。

    专家普遍认为,这些类型丰富、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是岩溶水沿洞壁围岩渗出,压力突降,二氧化碳释出,对应不同的裂隙、水量及渗出方式,滴水、流水、溅水、池水、非重力水等单独或相互耦合而形成的。此外还有生物成因、洞穴风成因等说法,这些待解的科学之谜,给织金洞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神秘奇特织金洞 迷人景观大齐全 

    织金洞最显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大、奇、全。

    大,是指织金洞的空间和景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系统、多类别、多形态的完整的岩溶系统。

    奇,是指织金洞的景观和空间造型奇特,审美价值非常高。风景科学家从奇特度、审美度等方面给其中许多厅堂和景观打了满分10分。

    全,是指织金洞洞内的景观形态丰富,40多种堆积物形态,囊括了当今世界溶洞堆积物的所有形态。而且,它那五彩斑斓的柔和色彩、晶莹剔透的感光度,远远胜过了汉白玉。它不仅拥有奇异独特几可乱真的物态美,而且由于堆积物形态的多变,构成了不同层次复杂的画面。雄伟壮观的“地下塔林”,傲立挺拔的“雪压青松”,一望无际的“寂静群山”,秀逸精巧的“银雨树”……一幅幅大画卷,一处处小景致,无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织金洞拥有许多让世界为之瞩目的东西:最高的堆积物有70米,比号称世界之最的古巴马丁山溶洞最高的石笋高出7米多;容积最大,比一直誉冠全球的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溶洞要大2~3倍,是当今世界上已经开发作为旅游溶洞的最大、最奇、最美、最全的溶洞。

    织金洞最值得傲视天下群洞的应该是其“镇洞三宝”——“霸王盔”“银雨树”和“卷曲石”,它们共同彰显了织金洞的瑰丽与神秘。按照地质成因,地面的石笋是对应洞顶滴水挟带的大量碳酸钙形成的,但在织金洞就有这样的石笋,其对应的洞顶干燥无水,也没有由上而下的石笋,像是从地下凭空生长出来的;而玲珑剔透、洁白如冰花的“卷曲石”可以不受地球引力的影响,在空中自由弯曲生长。全世界无数的地球物理学家、权威的洞穴研究人员,至今还没有找到它们的成因和科学依据,只能面对眼前这个理论上不可能存在的事实叹为观止。

    2005年,由中科院主办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并联合全国35家新闻媒体开展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在北京嘉里中心举行授牌仪式,织金洞在全国400多个溶洞中脱颖而出,以90分的最高分荣获“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第一名。专家们给其美称“梦幻织金洞”,并在评语中写道:“洞穴是人在一生中至少应该去一次的地方,否则您不会知道自己居住的这个星球是多么的奇妙。假如您希望只选择一个洞穴即可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请您不要错过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织金洞。”至此,织金洞已相继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首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自然生态十大迷宫榜首”“国际旅游洞穴协会成员”等荣誉桂冠。

    2004年1月,国土资源部批准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建立。

    2006年1月8日,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2014年1月,国土资源部对外公示第八批世界地质公园推荐工作评审结果,在国土资源部此次推荐的名录中,贵州织金洞和甘肃敦煌作为2015年度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申报的世界地质公园。

    世界地质公园贵州织金洞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东风湖园区

    对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重大项目用地实行点供,推动试验区快速发展。图为威宁李子沟铁路大桥 郑桂洪 摄

    土地整治过程中建设的引水工程

    实施地灾搬迁后的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罗锅箐居民点

    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的居民区

    云南省彝良县荞山镇土地整治项目区咪儿村村民送来锦旗

    安排乌蒙山片区每县300亩新增建设用地,支持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图为青山绿水掩映下的彝家新寨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上允镇农田整治项目(实施前)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上允镇农田整治项目(实施中)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上允镇农田整治项目(实施后)

    自然资源部支持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织河矿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

    贵州省乌蒙山片区中国西部能源基地

     

    乌蒙磅礴,壁立千仞。

    历史上,这里见证了长征路上“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奇迹。如今,乌蒙山区再次写下“一步跨千年、跑步奔小康”的奇迹。曾经的“土墙草顶垒空房,屋内混居猪和羊”,变成了如今的道路宽敞、楼房林立,片区所有贫困户终于摆脱贫困。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从川南泸州进入黔西毕节,再到滇东北昭通,从仲夏到隆冬,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下,在片区部际联系会议成员单位真心实意、真金白银的帮扶下,乌蒙山片区广大干部群众付出艰苦卓绝努力,片区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491.2万人减少为0,3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全面解决。“全面小康”这个穿越无数苦难与辉煌的梦想,终于照进乌蒙山这片传奇的土地。

    合力帮扶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乌蒙山区,横跨云贵川三省,山连山,谷接谷,十年九灾害,三年两不收。乌蒙群山,像一道道屏障阻断了片区发展的步伐。

    这里脱贫难度有多大?一组数据显示出这里脱贫之难。截至2019年底,全国贫困发生率已经降至0.6%,而乌蒙山片区贫困发生率仍有2.7%,是全国贫困发生率的4.5倍。截至2020年7月,全国未脱贫摘帽的挂牌督战县共52个,乌蒙山片区就有12个,占比23.1%。

    据自然资源部综合司负责人介绍,全国贫困人口规模最大、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县都在这个片区。片区山高、坡陡、谷深,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艰巨,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扶贫产业基础薄弱,稳定脱贫压力大。这里的历程就是一部脱贫攻坚的“百科全书”。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省昭通市考察,指出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作为乌蒙山片区部际联系工作机制的牵头单位,自然资源部连续9年定期召开会议,部际、部省联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联合工作组走遍了片区三省10市、38县,就“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持续深入调研,为增强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差别化政策的有效性奠定基础。决胜期间,自然资源部又对部委支持事项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努力确保每一件事都有回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自然资源部通过电话调研,书面征求意见,与挂牌督战县逐一对接,始终瞄准“两不愁三保障”和“五个一批”的关键环节,协调各方按事权划分解决地方最要紧的困难和需求。

    截至目前,乌蒙山片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目标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的问题已经先行解决。义务教育方面,目前乡村最好的建筑是承担义务教育的学校。基本医疗方面,逐步实现了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和少生病的目标。住房安全方面,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条件得到质的提升。同时,通过地质调查找水打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等,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各有关部门聚焦“五个一批”精准扶贫主责,攻坚克难。在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方面,立足当地资源条件,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大力支持农民劳务输出。片区三省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大户”,在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方面,用地应保尽保,仅2019年就安排片区三省地方政府债务资金699.18亿元支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方面,2019年安排片区生态护林员10.5万人,天然林资源保护资金1.2亿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7亿元,退耕还林还草任务300多万亩。同时,紧紧扭住教育这个根本之策,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坚决守好民生底线。

    自然资源政策带来真金白银

    茅草房、杈杈房,人畜混居、摇摇欲坠……接近原始的生产方式,几乎从零开始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国最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千百年积下的历史欠账怎样才能还清?

    摆脱深度贫困,必须靠强有力的政策扶持。自脱贫攻坚以来,自然资源系统连续出台多项超常规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倾斜力度,让贫困群众真正受益。

    土地是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系统充分考虑脱贫攻坚、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等用地需求,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为脱贫攻坚提供空间保障。2017年以来,自然资源部持续对深度贫困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专项安排每县每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600亩,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地区各类重大民生项目落地。

    在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用地2.15万亩,保障率100%。当前,昭通市23个新增集中安置区44所学校、33个医疗服务机构、8万亩产业基地、105万平方米“扶贫车间”和配套商业设施基本建成投用。同时,迁出地60万亩耕地、77万亩林地、0.81万亩宅基地基本实现生态恢复。

    在完成空间保障的同时,自然资源部还支持贫困地区调剂使用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为脱贫攻坚带来了真金白银。截至2019年底,片区各省省内流转指标超过45万亩,流转收益超过1300亿元;跨省调出指标超过40万亩,深度贫困地区获得资金超过1200亿元。

    在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全域全覆盖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助力脱贫攻坚,2019年实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600余亩,跨省交易收入4.3亿元,有效解决了14625户农村危房改造及3个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乌蒙山区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深入践行这一理念,深挖资源价值,探索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乌蒙山片区累计投入地质调查经费10.64亿元,安排项目98个,推动“地质调查﹢”扶贫,查明构建生态经济体系资源概况。同时,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圈定富硒土地1537万亩,其中可直接开发利用的连片基地100余处;在石漠化区及严重缺水区实施水文地质调查面积2.92万平方千米,已利用水量直接为38.7万名群众提供安全饮用水源;生态旅游发展方面,查明地质遗迹点84处,助力地学科普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推动区域经济由“输血式”向“造血式”发展。

    下足“绣花功夫”巩固脱贫成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乌蒙山片区脱贫之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

    对此,自然资源部进一步“培土施肥”,继续做深做细做实各项工作,更好地维护群众权益,巩固脱贫成果,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针对搬迁群众安置住房的不动产登记问题,自然资源部于2020年专门印发通知,要求尽快完善审批手续,补充法定登记要件,做到应发尽发,给搬迁群众吃上“定心丸”。

    针对贫困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自然资源系统优先在贫困山区部署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提高临灾避险能力,优先将贫困山区成熟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性治理工程等防治项目纳入中央特大型地灾防治资金项目储备库实施,保障山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保障农民工利益,自然资源部特别强调,要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切实保障重要项目特别是劳动密集型项目用地,支持服务农民工在本地务工的需要。

    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但巩固脱贫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截至2019年底,全国贫困人口规模 最大、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县都在这个片区。三省区目前监测的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合计接近150万人,占全国35%,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和新致贫工作任重道远。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我们期待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一项项政策资金的支持、一个个干部队伍的身影,以及地区和行业的对口支援、政府和社会的帮扶力量,凝聚成乡村振兴的强大推力,在乌蒙山大地上书写新的传奇! 

    乌蒙磅礴 同心攻坚

    2020年4月16日至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乌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开展碧云湖水域及周边水文地质调查等工作,服务碧云湖生态修复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碧云湖地处乌蒙山区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具有水源调蓄、生态涵养等重要功能,地方政府计划将其打造成休闲旅游景观,但因岩溶渗漏问题,碧云湖水域面积逐渐萎缩,可供饮用、工农业利用和观赏的水资源量减少,制约当地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截至目前,项目组已经完成碧云湖水域所在岩溶地下河系统1:1万水文地质调查面积30平方千米,并开展了示踪试验和部分样品取样等工作,基本掌握了地下河系统水文地质结构和断裂褶皱等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意义,并对碧云湖水域主要岩溶渗漏点进行排查,为碧云湖岩溶渗漏的治理获取了详实的水文地质资料。

    项目组在碧云湖水域周边排查落水洞等岩溶渗漏点

    岩溶所开展乌蒙山区碧云湖水域修复调查




    贵州织金县新麦—水营地区具有寻找大型、超大型铅锌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