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8年10月25日-26日,2018年度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论坛发布了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公布了2018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名单。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由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中心统计,每个学科期刊按照影响力指数排序等分为Q1,Q2,Q3和Q4区,已连续发布16年。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主办的《国土资源遥感》和《物探与化探》期刊均持续入选。其中,《国土资源遥感》影响因子为1.763,在“测绘科学技术”学科的28种期刊中影响力指数排名第6位,影响因子学科排序第4位,入选Q1区;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学科的143种期刊中影响力指数排名第24位,影响因子学科排序第13位,同样入选Q1区。《物探与化探》影响因子为1.083,在“地质学”学科的108种期刊中影响力指数排名第49位,影响因子学科排序第57位,入选Q2区。

     

     

     
     
     
     
    《国土资源遥感》和《物探与化探》期刊持续入选2018...

    近日,由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统计的2017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正式出版,由国土资源部主管、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主办的《国土资源遥感》和《物探与化探》期刊双双入选。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连续15年对中国学术期刊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定量评价工作,每年都形成《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正式出版。“年报”对每个学科期刊依据影响力指数(CI)排序,从高到低等分为Q1、Q2、Q3和Q4四个区,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国土资源遥感》影响因子为1.683,在“测绘科学技术”学科的28种期刊中影响力指数排名第6位,影响因子学科排序第4位,入选Q1区;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学科的133种期刊中影响力指数排名第25位,影响因子学科排序第12位,同样入选Q1区。《物探与化探》影响因子为1.062,在“地质学”学科的108种期刊中影响力指数排名第53位,影响因子学科排序第57位,入选Q2区。

     

    《国土资源遥感》和《物探与化探》继续入选2017年版...

    2019年3月23~31日,第二届地学领域“澜湄周”活动暨澜湄国家地学合作论坛在北京举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越南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参加论坛,充分交流各国地学发展现状及未来需求,并围绕“加强地学合作,促进绿色发展”作主题演讲。

    活动期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缅甸地质矿产总局签署了《中缅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与泰国矿产资源局签署了“环境地质调查合作与编图”、“钾盐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对比的合作研究”2个项目合作协议。湄公河流域5国就共建“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和推动“澜湄跨境地质对比与编图”达成共识。论坛举办了自然资源信息共享、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等研修班,设置了地学信息、水资源等分论坛。

    论坛由外交部澜湄合作处、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指导,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共同主办。

    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同志,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和直属单位负责同志,澜湄国家地学、水资源、环境、信息等领域的有关机构官员、技术人员、专家以及湄公河国家留学生代表参加活动。

    论坛圆桌会议

     

    第二届“澜湄周”地学系列活动在北京举办

    2018年10月10日,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组委会举行新闻通气会,通报2018(第20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以下简称“大会”)筹备情况,大会将于10月18日至20日在天津梅江会议中心举行,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新闻通气会现场

    历经19年发展,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矿业领域国际盛会。今年大会首次由中国矿业联合会单独主办。本届大会主题为“开放新格局、合作新模式”,大会活动包括大会论坛、大会展览和重要活动三部分,安排内容丰富。据了解,在大会主题、论坛设置、展览安排等方面,大会组委会广泛征求了国内外矿业界意见,充分体现了市场主体诉求,反映国际矿业市场动向。

    大会论坛包括主题论坛(1场)、高层论坛(10场次)和专题论坛(50场次)组成。大会新增设了探矿者年会、采矿技术年会、石材、砂石骨料、成矿理论和地球科学等分论坛,促进跨界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的行业聚合力。来自国内外不同国家的15位矿业主管部门部长、近20位地质调查局长、100多位业内专家等240余人,将在论坛上发表演讲。

    主题论坛上,将有五位来自国内外矿业界高管,就矿业合作共赢、创新发展模式以及国际矿业发展动态等方面内容发表演讲,以他们企业的实践来诠释“开放新格局、合作新模式”。

    高层论坛包括国际矿业部长论坛、中国-非洲矿业投资合作伙伴论坛、“一带一路”矿业合作论坛、国际地质调查局长论坛和企业高管论坛。受邀的国外矿业部长、地质调查局长、中外矿业行业领袖等,将在高层论坛就矿业聚焦、热点和交流与合作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专题论坛设置了法规与政策、市场与形势、绿色矿业、技术与装备、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投资推介等六大板块,论坛内容多、涉及面广,满足社会各界不同层面需求。为发挥大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矿业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作用,促进中国与参会各国矿业合作,大会还计划举办9个国家11场地区矿业项目推介活动,分别是南非、阿富汗、澳大利亚、尼日利亚、加拿大、阿根廷、几内亚、卢旺达、玻利维亚等。

    大会同期举办矿业展览会。今年大会的展览面积将达3万平方米,目前已有近420家国内外展商预定展位。据介绍,大会今年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规划展区布局,精准定位展区功能,提升展区展示效果,分别设有矿业项目展示、矿业国家展、自然资源、地勘、地矿局、矿业金融、矿业开采、选冶等展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矿业项目展示区已收集推介洽谈项目70余个,其中境外项目38项,项目矿种主要涉及金、银、锂、钾、钼、铜、铅、锌、镍、钴、钛、煤等,主要分布在阿根廷、加拿大、莫桑比克、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以及国内有关省份。

    大会重要活动除开幕式外,还包括中外双边会谈、大会欢迎酒会、大会组委会答谢晚宴等。

    本届大会得到了国内外矿业界高度重视并积极响应。截至10月9日,已有54个国家和地区的3286名代表注册参会。预计参会参观总人数将达近万人。阿根廷、赞比亚、苏丹、智利、尼日利亚等13个国家的15位正副部长确定出席大会。

    本届大会较往届呈现出新的特点和特色。

    一是为投资者搭建了更好的获取信息与机会的平台,一系列投资推介活动和国内外矿业项目路演,将为投资者提供丰富的信息大餐。

    二是为矿业权人提供了吸引投资资金的渠道,来自全球的矿业投资者将通过多场推介活动发现感兴趣的投资目标。

    三是为勘查作业者提供了解市场动向的信息板,今年首次将“探矿者年会”纳入中国国际矿业大会议程,将有效推进地质勘查工作的国际化进程,促进我国地质勘查工作改革发展与国际矿业市场对接。

    四是大会将成为科学家与矿业结合的桥梁纽带,大会首次设立了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板块、新增基础地质专题论坛,国内外专家将就全球地学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就成矿理论进展进行回顾与展望,分享最新矿产勘查技术方法和实践经验。

    五是大会将成为矿业界了解全球矿业市场和产业发展动向的“风向标”和“扫描仪”,是洞察全球矿业形势的窗口,是反映矿业市场发展趋势的风向标。

    六是大会将成为业界的全球高端社交平台,10月17日晚组委会将举办欢迎酒会、“中银之夜”等特色社交活动,为国内外矿业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各界精英提供交流机会。

    七是大会将成为了解矿业政策法规走势与矿业投资环境的咨询平台,专门设置的政策法规板块,邀请了国内外专家与管理人员交流研讨矿业政策法规问题,分享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经验,向与会者展示绿色发展中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方向和前景,为企业和政府管理人员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

    八是大会将尝试“无限延长的会期,无限拓展的平台”,组委会将全力打造以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为核心纽带的矿业服务体系,依据与会嘉宾需求,将享受专业的会下服务。

    为向国际矿业界广泛宣传、介绍我国政府在改善矿业投资环境方面开展的工作,促进矿业企业的对外合作,原国土资源部于1999年开始连续举办中国矿业国际研讨会,并从2005年起更名为中国国际矿业大会。2009年起,由原国土资源部、天津市人民政府在天津联合主办。2012年起,中国矿业联合会成为主办方之一。迄今为止,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已成功举办了19届。

    历经19年发展,参会参展代表由最初的100多人增至2017年54个国家和地区逾11000人,大会规模和影响力连续多年稳居亚洲最大、全球前列,成为促进国际矿业交流及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日益受到国际矿业界的高度重视。

    为促进大会改革转型,实现“国际化、市场化、规范化”的办会目标,2018年起,原国土资源部与天津市政府不再作为主办单位,由中国矿业联合会履行主办单位职责。

    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10月18日在天津召开

    近期,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湖泊集中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通过大胆引进、消化吸收、综合采用多种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开展基于地下水流系统理论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和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与植被生态调查研究工作。

    项目采用RTK测量、Packers分层抽水取样试验、同位素技术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区地下水流系统调查研究工作,同时引进荷兰EK手工钻、澳大利亚科力手持震动式土壤钻、美国绍尔单人背包钻、大疆精灵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开展土壤包气带结构及地表生态植被的调查。多种新技术新方法的综合应用,满足了项目以地下水流系统和生态水文地质调查为主要任务的调查研究要求,促进了项目地调科研工作的技术创新和方法创新。

    技术一:RTK测量、分层抽水、多种同位素技术——助力地下水流系统研究

    与传统的水文地质填图相比,基于地下水流系统理论的水文地质调查对技术方法的要求更高。因此,项目组综合采用RTK测量、Packers分层抽水取样试验及同位素技术等方法,开展地下水流系统调查工作。

    RTK实时动态测量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技术,能够在野外实时获取厘米级精度高程数据。采用高精度RTK高程测量技术,可精细刻画水动力场,以满足项目精细划分地下水系统、准确查明三维流场结构的研究需要。六月下旬,项目组邀请专业培训师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了RTK测量设备的系统培训。通过培训,大家了解了RTK测量原理,掌握了野外RTK仪器的使用方法,同时通过消化吸收,编写了《基于RTK的水位高程测量方法》,并将其实地应用到项目野外水文地质调查中,极大地提高了水位测量的精度和效率。

    分层抽水试验技术是进行地下水水流系统调查研究的关键技术。项目拟通过分层抽水、监测、取样试验,结合D、18O、14C、39Ar、35Cl、81Br、Sr、S、Mg等多种同位素示踪测年技术,获取准确的含水层非均质结构、水位、年龄、水质等分层数据,提高区域水流系统模拟的仿真度,更深刻认识区域地下水流系统形成演化机制。项目组通过前期广泛调研,多家比对,科学论证,成功引进了由地调局水环中心自主研发的地下水分层抽水系统,开展分层抽水取样试验工作。项目组通过与设备研发人员多次面对面深入交流讨论,并邀请研发人员前往现场实地试验指导,共同商讨解决设备使用过程中各种问题,最终消化吸收,真正掌握了该设备的使用方法。

    同时,项目组还邀请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Andy Love教授,多次现场实地踏勘,分析钻孔岩心,共同制定详细的取样测试方案,对项目拟开展的分层抽水采样工作进行全程跟踪指导。

    技术二:浅钻、无人机技术——创新生态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在生态水文地质调查中,一方面,项目组引进荷兰手工钻、澳大利亚科力手持式土壤钻及美国绍尔单人背包钻用于土壤包气带结构的调查研究。自六月起,项目组陆续邀请专业人士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土壤钻和背包钻的统一培训,大家学习掌握了各种浅钻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方法,并通过现场试验磨合,编写了《澳大利亚科力SD-1手持式土壤取样钻机使用方法》和《美国绍尔单人背包式便携浅层取样钻机使用方法》。在调查实践中,项目人员总结了手工钻、土壤钻、背包钻等不同钻具对揭露风积砂、湖积物、基岩等不同包气带类型的适用性,摸索建立了一套联合使用多种钻具开展不同包气带结构调查的的技术方法体系。

    另一方面,在湖泊、地表生态植被的调查过程中,项目组积极引进使用无人机低空探测,结合TM、NOAA、MODIS、高分一号等遥感数据开展多源、多尺度遥感解译工作。

    在野外水文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中,积极引进、综合应用上述新技术方法,有力助推了项目在湖泊区地下水系统循环演化规律和地下水与植被生态关系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工作。同时,通过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丰富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中地下水流系统和生态水文地质的调查方法。

    RTK测量技术与应用培训

    分层抽水设备下井试验 

    Andy Love教授野外查看钻探岩心

    野外浅钻技术实地应用

    无人机起飞执行航拍任务

    无人机拍摄的湖泊

    新技术新方法在西安地调中心鄂尔多斯北部湖泊项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