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本网讯) 12 月 29 日 ,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京组织召开“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成果汇报会。

       青藏高原总面积约占我国大陆面积的近四分之一,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和新疆南部等广大地区,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也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水塔”。 研究探索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的状况与演化趋势,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地学界高度关注,是目前国际地学界重要的研究领域。

       从 2003 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了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测项目 , 四年来,在中国国土资 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吉林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河北省地质调查院等 5 个地质调查队与科学研院的 100 多名科技人员共同努力下 , 取得了大量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和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首次通过遥感系统查明了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现状,评估了 30 年来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的演变规律,分析了发展演化趋势。

       主要成果:一是,系统查明了青藏高原冰川、雪线、湖泊、湿地等的变化趋势。

       利用多时相遥感监测技术 ,进行了 30 年来青藏高原冰川、雪线、湖泊、湿地等变化情况的遥感调查工作。调查监测结果表明, 30 年来青藏高原冰川总体呈明显减少趋势,其中高原周边冰川面积消减最为明显,面积减小 10% 以上;高原腹地冰川面积减小近 5% 。近 30 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 131.4 平方公里,而且近年来有加速消减的趋势。青藏高原边部现代雪线退缩强烈,腹地逐渐趋于平衡。退缩最大距离为 350 米 ,一般为 100 -150 米 ;调查监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腹地现代湖泊和湿地出现明显扩张或新生,高原周边湖泊和湿地萎缩或消亡。青藏高原现有湿地总面积 88715.5 平方公里,总面积减少了 8731.6 平方公里,占近 10 %。 冰川退缩与雪线上升为高原及周边提供了大量水资源,短期内造成部分区域河湖湿地面积的增加;但随着高原冰川大面积的减少和雪线的不断上升, “中华水塔”蓄水总量正在下降。在不考虑全球气候加速变暖下的前提下 , 预计到 2050 年冰川面积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 72%, 到 2090 年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 50% 。

       二是,全面调查了青藏高原的环境演化规律。

       通过对荒漠化程度、断裂密度、现代冰川分布、年均温、生态资产等 12 个因子的综合评价表明,近 30 年来青藏高原腹地、高原东北部地区趋于恶化;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环境变迁与高原地壳最新的运动形式密切相关,而人类活动的频繁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三是, 重点监测了青藏高原的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变化特征。

       通过遥感解译,查明青藏高原全区泥石流灾害点、滑坡灾害点共 3259 处,其中崩塌点 418 处、滑坡 663 处、泥石流 2178 处; 30 年来,青藏高原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 , 重度沙漠化土地由 0.8 万平方公里,发展到 3.2 万平方公里,增长了 317% ;中度沙漠化由 9.9 万平方公里,发展到 16.1 万平方公里,增长了 62% 。重度盐碱化土地则由 1.3 万平方公里发展到 1.7 万平方公里,增长了 34% ;中度盐碱化土地由 2.7 万平方公里发展到 2.9 万平方公里,增长了 6% 。根据灾害发育程度,全区共划分出 3 个危险区、 6 个不稳定区、 6 个较稳定区和 3 个稳定区。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了决策数据。

       四是,成功建立了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测信息系统。

       首次建立了数据量达 10 个 TB 的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测信息系统, 实现了遥感调查与监测原始影像数据、专题解译数据和其它相关数据的集中存储调度,方便了调查与监测成果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综合评价和网上发布,为 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长期、动态、快速 遥感调查与监测以及成果的社会化服务工作 奠定了基础。

       通过项目的实施,首次实现了遥感监测全覆盖,取得多因子、多期次、综合性的监测数据。结果表明, 30 年来青藏高原冰川雪线退缩、湿地萎缩、荒漠化加重,高原生态环境整体趋向恶化,对我国及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社会及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环保总局生态司,国土资源部办公厅、规划司、地质环境司、地质勘查司、财务司、科技司 有关领导,以及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原秘书长等院士 专家出席会议并听取“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成果汇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国土资源报、地质勘查导报等多家媒体记者到会采访。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宝才主持了成果汇报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洪涛、王学龙、李广涌和基础部、水环部有关负责人以及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国土资 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有关领导与项目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宝才 、张洪涛、王学龙、李广涌出席会议


    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有关领导出席会议


    地调局、航遥中心有关领导与项目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宝才主持了成果汇报会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洪涛在 成果汇报会上讲话


    项目负责人方洪宾汇报项目主要成果


    会场1


    会场2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孙九林院士对项目成果做点评


    北京大学承继成教授对项目成果做点评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原秘书长胡如忠研究员对项目成果做点评

     

    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实现遥感监测全...
    所在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完成人员:张平、冯文立、缪卫东、季文婷、郭盛乔、陈宝、陈火根、李向前、苗运法(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孟庆泉(兰州大学)、张硕、程瑜、赵增玉、陈晨、仇慎平、昝金波(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张祥云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起止时间:2012—2015 年

    主要进展

      基于地调局在江苏沿海地区组织实施的江苏1/5 万盐城市等6 幅区调,江苏1/5 万余东镇等7 幅区调和长江三角洲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与监测(江苏地调院)项目,在江苏沿海地区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方面2014 年度取得如下进展:

      1、重新划分了区内第四纪地层,修订了前人成果,对研究苏北平原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开展水工环等地质调查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以14
    3个(QC4、BH1、H1、Q2、SY2、ZKA1、ZKB4、ZKA4、DN1、J9、NB5、YD002、YD006 和YD007 孔)具有区域代表性的钻孔的古地磁年代数据为基础,结合收集、整理的内容详细的300 余个揭穿第四系钻孔的岩性分层记录,利用大量的绝对年代、孢粉、有孔虫、地球化学等数据,开展了详细的区域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和对比。将原来划定的灌南组下段底界时代(前人定为12.8 万年)定为78 万年,原来划分的小腰庄组底界时代(前人定为78 万年)定为120 万年。基于此详细分析第四纪地层在区内展布特征,第四纪早期地形受基岩面起伏控制明显,长江古河道位于海安—东台一带,南通地区受古河道和古地形控制地层变化复杂,局部地区偶尔受到海侵影响;进入中更新世,地形起伏差异缩小,盐城—大丰一带往北中更新统底板埋深一般为60-80m,地层及岩性变化相对简单,盐城—大丰一带往南逐渐加深到约100m,长江三角洲北翼一带受古长江作用地层及岩性变化复杂,区内广泛受到海侵影响,为苏北平原主要形成期。

      2、首次确定了区内晚更新世以来两次强海侵形成时间为晚更新世早期和全新世,重新厘定灌南组上段中部的底界时代为12.8 万年(前人定为5.9 万年)。
    该结果与渤海湾地区最新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晚更新世以来全球性的海平面变化控制着中国东部海侵发生的期次和强度。

      3、首次提出了研究区内盐城断裂带存在破坏性活动的可能性。证据有4 个方面:(1)两条垂直盐城断裂带的浅层地震勘探剖面显示盐城断裂带构造活动切100m 以深的第四纪地层(由于浅层地震勘查方法分辨率的问题,无法准确探测浅部地层(100m 以浅)受构造活动影响的情况);(2)断层两侧钻孔第四纪岩石地层存在明显落差;(3)史料记载,盐城市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4)盐城地区地热能资源丰富。基于此圈定了地壳次稳定区,可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4、研究区施工的YD00X 孔揭露了45.5m 厚的膨润土矿层;初步估算膨润土矿石量(333)为7100.16 万吨(大型),蒙脱石矿物量为4666.94 万吨,平均品位65.73%。矿层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上统龙王山组沸石化玻璃质火山岩,呈现与沸石矿层共生并逐渐过渡的特征,因此其上分布的膨润土矿床应是酸性熔岩水解型膨润土矿床。另据物探资料分析,测区东南部广泛分布本套火山岩地层,推断其上覆膨润土矿床的分布范围大,为大型矿床。这对指导江苏平原区找矿工作意义重大。


    盐城断裂带评价
    1-19 江苏沿海地区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

    湘张地1井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部署并组织实施的一口页岩气调查井,该井主探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兼探中寒武统敖溪组含气性,设计井深2000米。该井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沅古坪镇柏杨坪村,其构造位置处于雪峰隆起带北侧、慈利-保靖断裂以东的复杂构造区内。该区断层发育,保存条件成为影响页岩气聚集成藏的关键因素,因此,项目组将该井部署于慈利-保靖断裂上盘所发育的两条逆冲断层之间的相对稳定区内。

    湘张地1井完钻井深2018.25米,开孔层位为奥陶系底部锅塘组,从上至下依次钻穿寒武系追屯组、比条组、车夫组、花桥组、敖溪组、清虚洞组、杷榔组和牛蹄塘组,钻至震旦系顶部灯影组完钻,获得了雪峰山地区寒武系斜坡带敖溪组新区新层系页岩气、清虚洞组下部裂缝型天然气、以及牛蹄塘组页岩气等一系列重要发现:

    一是钻获中寒武统敖溪组页岩气,为雪峰山地区新区新层系的重要发现。湘张地1井钻至中寒武统敖溪组白云岩、灰岩之下1375.5-1551.6米时黑色泥页岩大量出现,主要岩性变为泥页岩夹泥质灰岩,泥页岩岩心累计厚度超过90米,其水浸实验均有气显,其中1387.7-1411.6米与1434.4-1483.2米两段气显较为强烈,尤其是裂缝发育的岩心段气显异常强烈,对两段泥页岩样品采用燃烧法解析测试的含气量为0.64-2.31立方米/吨,解释为较好含气层段,两段岩心累计厚度达72.7米,反映出该段泥页岩高含气性纵向上跨度大。敖溪组黑色泥页岩广泛发育于湘西吉首-张家界地区的寒武系斜坡相带上,分布面积广,是本项目发现的寒武系除牛蹄塘组之外的一个新层系,该层系的发现拓宽了整个湘西地区页岩气勘探层位和勘探区。

    二是钻获寒武系清虚洞组碳酸盐岩、泥页岩互层中的裂缝型天然气,为探索清虚洞组天然气成藏理论提供了新的材料。湘张地1井钻至清虚洞组井深1692.9-1708.3米泥页岩、泥灰岩段时,现场录井气测值迅速升高,录井全烃值最高达到10.4%,并对录井仪收集的随钻井液返排气体直接点火成功,火焰呈淡蓝色,同时对该段泥页岩样品现场解吸的含气量值分布在0.77-1.98立方米/吨,显示该层段除微裂缝气外的泥岩吸附气量较高,为清虚洞组中的一个优质含气层。结合岩心及地表露头综合分析,该层段灰岩及泥岩中纵向裂缝发育,且裂缝遇不同岩性往往尖灭,该层段录井气测值的迅速蹿升,正是微裂缝发育的表征。该含气层的发现为今后碳酸岩、泥页岩共存层位的油气勘探增添了新的关注点,为探索清虚洞组天然气成藏理论提供了新的材料。

    三是钻获寒武系牛蹄塘组优质泥页岩含气层,提振了在复杂构造区勘探该层系页岩气的信心。湘张地1井牛蹄塘组泥页岩从上至下共分为三段,其岩心水浸实验均有气显,气测全烃值主要分布在1%-7%,从含气性现场解析测试来看,中段(1909.2-1982.4米)含气性最好,其岩性主要为灰黑色炭质泥岩夹少量薄层泥质灰岩,其样品解析气含量0.12-1.59立方米/吨,含气量超过0.5立方米/吨的连续泥岩段厚度达到32米(1933-1965米),为牛蹄塘组的主含气层,体现出该区牛蹄塘组泥页岩良好的含气性。同时,该组泥页岩纵向上含气性存在差异,在裂缝发育段含气量明显较高,反映出裂缝对该组泥页岩含气性的改善作用。湘张地1井钻获牛蹄塘组页岩气,是继宜昌黄陵隆起周缘寒武系水井沱组页岩气重大发现之后,中扬子地区(含雪峰山地区)在寒武系页岩气勘探的又一重要发现,大大提振了雪峰隆起构造带寒武系页岩气勘探的信心。

    四是钻遇震旦系灯影组孔缝型白云岩储层,气显明显,揭示了该区新生古储常规天然气勘探巨大潜力。湘张地1井钻至井深1998.0-2010.4米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硅质白云岩段时,现场录井气测全烃值升高,且稳定在3%左右,解析气含量相对较低,表明该段为较好的常规储层段。该段泥晶白云岩裂缝与溶孔极为发育,且低角度缝与高角度缝均有发育,局部形成网状裂缝系统,缝中多见方解石不完全充填;溶孔多分布在裂缝边缘或内部,尤其在裂缝交汇处较为发育,以团簇状、狭长条带状、针孔状为主,部分溶孔中充填沥青质,表明该层段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油气充注。孔缝的发育极大的改善了该层段白云岩的储集空间。灯影组白云岩上覆的寒武系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为优质烃源岩层,同时,牛蹄塘组与杷榔组泥岩盖层条件优越,形成了良好的生、储、盖配套组合,揭示了该区新生古储常规天然气勘探巨大潜力。

    灯影组白云岩储层段岩心裂缝分布

    清虚洞组页岩气点火试验 

     

     

    雪峰山复杂构造区获寒武系页岩气新区新层系重要发现

    摘要:在湘西北复杂构造区,通过二维地震勘查,优选页岩气有利目标区,实施慈页1井。在下寒武统牛蹄播组获得页岩气,实现了盆地外围、新层系页岩气的重要发现,引领和带动了页岩气招标 企业在该区的勘探投入,推动了中杨子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进程。

    1.项目概况

    2013〜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调查中心部署实施“南方油气资源战略 选区调査”项目(隶属战略选区专项), 旨在地质调查程度低的湘西北桑植一石 门复向斜带,以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为调查重点,开辟油气调查新区,探索油气 调査新层系和新领域,査 明区域油气地质条件及资 源远景;选择重点地区部 署地球物理勘探和地质调 查井工程,揭示构造结构、获取页岩气评价参数,力 争取得页岩气发现。

    2.成果简介

    中下扬子地区,尤其 是高演化复杂构造区的研 宄程度及勘探程度较低。综合区域地表地质及区域地质资料,结合湘西北已 有钻井资料,按照“高中
    找低、动中找静”原则,优选出石门一 慈利、茨岩塘2个构造稳定区为页岩气远景区,部署页岩气调查二维地震勘探工程 100km。在湘西北石门一慈利地区D2与 L1测线交会区优选慈页1井预探井井位 (图1、图2) 。



    慈页1井于2013年12月26日开钻,2014年6月3日完钻,井深3008m。钻进过程中共发现气测异常13个,气测组分以甲烷为主。在下寒武统牛蹄塘组 取心100.88m,在该地区建立了完整 的黑色泥页岩岩心柱状剖面。对泥页岩岩心开展了页岩气现场解析实验, 获得丰富的泥页岩层各项参数及含气 量数据。在井深2600~2749m处揭示 黑色页岩连续厚度达149m,含气量为 0.33〜0.95m3/t,现场岩心解析气点火 成功,表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下段具有良好的含气性。

    3.成果意义

    湘西北石门一磁利地区页岩气的发 现,为湖南页岩气勘探指明了方向。慈 页1井的成功钻探,对湘西北地区的龙 山、保靖、花垣、桑植、永顺5个页岩 气招标区块具有一定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对推动中下扬子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具 有的探索意乂。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调查中心 包书景陈科供稿)


    湘西北复杂构造区牛蹄塘组钻获页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