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既要创新体制,也要创新文化

     

    2015年5月7日,李克强总理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这个国家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国家需要一批甘于寂寞、枯坐冷板凳、投身高精尖的大科学家,科学家受尊重,创新才蔚然成风。中新社记者 刘震 摄

     

    被誉为“中国卫星之父”的中科院院士孙家栋,眼下正致力于推进“互联网+天基信息应用”的深度融合。比如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来定位追踪走失老人;一名清华大学的毕业生放弃了美国硅谷的高薪工作,回国创办了一家研发智能家电的公司;一个创办3D打印机公司的“老外”把家从美国搬到了中国,理由是“这里正变成创新者的天堂”。

     

    美国《华尔街日报》以《中国创新机器的崛起》为题报道称:“在中国各地的实验室和创业公司里,怀揣梦想的工匠们正在共同推动一股全新的趋势,很多人甚至认为,中国创新有望就此迎来新的高潮。”

     

    这是一股“科技创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合力激起的浪潮。李克强总理曾谈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最新的科学技术引领,科技变革有助于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的创造力;而创业创新的“大众”“万众”之中,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是生力军,他们的科研成果在“双创”热潮中能更好地得以转化。

     

    在不久前召开的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上,李克强坦承:“历史上,我们曾经几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现在想起来都很惋惜。但今后不会了。”

     

    梳理本届政府组成以来召开的100次常务会议,其中21次议题与“科技创新”紧密相关。李克强总理在一次常务会上说:“现在我们必须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重塑我国发展竞争新优势。”

     

    ■ 科技创新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发展战略的成败

     

    2015年7月27日,李克强总理出席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时与中科院院士代表孙家栋握手交流。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在2015年7月27日的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说:“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说迎来了春天,是从‘科学的春天’这个提法开始的。科学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力结合起来,产生了核聚变,推动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次又一次‘破茧成蝶’。现在,我们要续写前篇,再创奇迹,必须更加重视科技创新。”

     

    环视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持持久竞争力的“法宝”。美国早在20年前就提出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目标;英国也在多年前出台了《创新国家》白皮书;韩国则提出建设以科技知识为推动力的“头脑强国”奋斗目标。

     

    中国当然也不例外。早在若干年前就确立了“科技兴国”的战略目标。2014年年初的一次常务会上,李克强总理进一步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使财政科研资金突出助优扶强,流向能创新、善攻坚的优秀团队和符合经济社会重大需求的项目,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其后召开的一系列常务会上,先后部署完善“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保险业,“完善科技保险体系”;加大扶持“科技型小微企业”,确定“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申请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等一系列利好政策。

     

    李克强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发展战略的成败。”

     

    ■ 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这个国家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曾被认为是‘全球工厂’,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公司凭借硬件和软件等领域的创新,开始挑战全球的行业领先者,并引领电信、移动设备和在线服务等行业新趋势。”《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评论道。

     

    不过,李克强对我国科技创新所处的发展阶段始终保持着清醒认识。2015年5月7日考察中科院物理所时,他笑着对现场争相拍照的工作人员说:“我注意到你们拿的手机,许多都是外国品牌啊。”

     

    虽然有人表示自己使用的是国产手机,但总理指出:“没错,你的手机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但它的操作系统,包括源代码,大都还不是中国研发的,还称不上‘Created in China’(中国创造)啊!”

     

    当天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李克强特别强调:“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这个国家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谈到手机,他进一步阐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手机供应国和使用国,有巨大的市场,更有巨大的行业提升潜力。“这更需要基础研究作为支撑,让更多‘Made in China’变成真正的‘Created in China’!”

     

    这不只是考察期间的临时表态,事实上,其中许多思想和观点已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形成了具体政策。

     

    比如为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放心创业,“保护知识产权”数次出现在常务会议题中,内容包括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加大侵权处罚力度。比如将科技作为重点科目,在改变资金使用“碎片化”的部署中推进资金整合,加快消化结转结余资金。比如将科技企业转增股本、股权奖励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试点推广至全国。又比如发挥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和财税政策作用,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培育发展天使投资。

     

    李克强听到科技人员反映,因为许多繁琐规章,他们大量时间没法待在实验室,而是用来搞“内政外交”,每年填写各种表格就会浪费不少精力。总理当即说,科研领域也要加快简政放权步伐,创新项目和经费管理机制。

     

    ■ 创新首先要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给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一片自主天空

     

    李克强在多个场所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创新需要自由空间,首先要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给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一片自主天空。因此,在历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制定相关政策时,一个突出的主题就是给科研人员“松绑”。

     

    2014年12月3日的常务会议部署在更大范围推广中关村试点政策,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李克强说,试点政策实施4年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北京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更重要的是,改革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也就是“人”的积极性。

     

    “我们过去管得太死了!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一旦有了科技成果,奖金就要和所有职工一起分。表面看,这样似乎显示了公平,但实际上却抑制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反而没了效率。”总理感慨道。

     

    去年11月召开的一次常务会上,李克强厉声说,我们国家早就摒弃了“吃大锅饭”的历史,今后企业和研究机构更不能再吃大锅饭。

     

    当天会议讨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李克强明确要求有关部门调整有关表述内容,让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使用方法“再开放一些,更灵活一点”。

     

    “吃大锅饭是没有希望的。据我所知,许多科技型的民营企业,都不搞平均分配,其他性质的企业、机构也应该一样。”他说,“不能再吃大锅饭,要给科技人员相当的创造空间和灵活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除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之外,李克强多次呼吁全社会要营造“创新文化”。2014年12月12日的常务会议听取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情况汇报。有发言者提出,一些科学奖项的评价标准不仅包括学术成果,还包括“德”,还要考虑“历史贡献”,总怕太年轻的得奖者“镇不住”。

     

    “那就需要创新文化啊!”总理说,“科技人员不是历史人物、政治人物,科技创造发明是主要的评价标准。我们倡导尊重前辈、也要奖励后生;既要创新体制,也要创新文化,这样国家才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在最近召开的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上,李克强语重心长地指出:“科技创新要在‘顶天立地’上下功夫。所谓‘顶天’,就是要推动原始创新,研发高精尖技术;‘立地’,就是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国家整体创新中,科技创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两者并进,中国经济向中高端迈进,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样一个目标就有了可依赖的路径。”

    国务院常务会议回顾解读(十):科技创新要顶天立地

    嫦娥四号探测器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下线;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加快应用……

    “十三五”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创新正在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我国位居世界第十四位,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

    59.5%的背后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

    ——创新要素支撑更加坚实。2019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2.2万亿元,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研发经费仍然实现稳步增长且投入强度再创历史新高,实属不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龙海波表示。创新的另一要素人才优势同样突出,2019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461万人年,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

    ——科技成果产出更加丰硕。国际科技论文数量、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到2019年的36.1万件,位居世界首位。

    ——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进展。这5年,我国加强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铁基超导、量子通信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如高铁、5G移动通信等也进入了世界前列。科技创新“三跑并存”中并跑、领跑的比重越来越大。

    59.5%的背后是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坐在办公室,河北安迪模具厂的总经理张显桂点击操作板,屏幕上生产进度、交货时间一目了然……两年前,张显桂在生产旺季经常半天顾不上喝一口水。“赶时髦”用上工业互联网之后,这家模具厂迎来质变:每年省下30多万元管理成本,产能效率提升近30%。

    科技创新为产业优化升级注入了新动能,特别是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迸发出新的火花。

    科技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我国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截至2019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5.1万家。作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高新区5年来量质同步提升。2019年,169家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10以上。

    中关村创业大厦45号登记处,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窗口,但去年一年共登记合同8127项。科技部火炬中心技术市场管理处副处长陈彦表示,2019年,我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2万亿元,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活力增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更加顺畅,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59.5%的背后是科技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我们做的是液态金属原创研究,最初几年,申请项目四处碰壁。”中科院理化所、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刘静说,2017年1月,中科院启动了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自己获得连续5年共300万元的资助,鼓励自由探索。有了稳定的经费支持,团队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这5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走向深入,创新创业生态不断完善。

    改进经费管理,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2016年7月,我国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改革和创新了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

    改革评价体系,人才评价不“唯论文”不看“帽子”看本事。“十三五”以来,我国着力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错误倾向,加快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

    优化创新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5年来,我国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制度、优化机制,促进保护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

    “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减负松绑,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表示。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21日 06 版)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

    2021年10月22日,四川省稀土技术创新中心在成都揭牌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党组副书记刘东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该中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牵头,盛和资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共同建设。未来,该中心将聚焦稀土产业的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以打造国际一流的稀土技术创新中心为目标,建成一个多元协同创新网络,打造稀土重大关键技术与标准的输出高地和稀土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形成先进技术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平台。四川省科学技术厅机关党委书记、党组成员赵敏主持会议并宣读四川省稀土技术创新中心组建批文。

    布局建设四川省稀土技术创新中心,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赣州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的一项具体举措。同时,也是积极落实四川省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四川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显著增强稀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创新中心将以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使命,产学研用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为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战略引领作用。

    四川省稀土技术创新中心在省内具有良好的协同创新基础,能够紧密凝聚众多专业的科技人才资源,同时还与国内稀土领域的重要创新主体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在稀土全产业链前端-绿色勘探开发,中端-冶炼分离,后端-功能材料及矿山生态修复等方面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成果转化经验,形成了四川省规模最大、专业最齐全、技术装备最先进的稀土创新平台,为四川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下一步,创新中心将在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的指导下,瞄准稀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及应用问题,集成“绿色勘查-高效开发-新型材料-生态修复”全产业链,打造国际一流的新型创新机构。

     

    四川省稀土技术创新中心成立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右4)、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党组副书记刘东(左5)为中心揭牌

    四川省稀土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