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月22日至23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普基地迎来了新年首次科普热潮,青岛市南京路小学、实验初级中学、新世纪学校、26中以及福林小学的中小学生陆续来基地参观和研学。

    活动期间,科普工作人员带领大家参观科技馆,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解了地质学知识,然后结合单位的业务情况向大家介绍了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情况,同时介绍了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萤石、水晶、岫玉、方解石、海百合、叠层石、恐龙蛋等矿物、岩石和生物化石。

    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孟庆国高级工程师、耿威博士以及特邀河海大学张鹏辉博士为大家呈送了三场有关可燃冰与海洋油气资源的精彩报告。报告采取互动的方式,老师授课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答,对于积极参与的同学赠送相应的小小岩石标本作为奖励。孟庆国带领的可燃冰团队亲自指导南京路小学海洋研学团利用球棍、磁力贴拼接的方式认识可燃冰分子,同时现场展示人工合成的可燃冰,学生亲自观察、触摸并点燃,极大的激发了大家对于科学的兴趣。

     

     

     

     

     
    青岛海洋所科普基地迎来新年首批科普热潮

    8月1日,来自青岛市市南区宁夏路小学、宁夏路第二小学和天山小学等五所学校的近40名同学,参加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推出的海洋研学课程“岩石与宝石”。至此,青岛海洋所与青岛市市南区海洋教育联盟合作开展的三期“市南区青少年海洋教育联盟海洋研学课程”顺利结束。

    青岛海洋所的科研人员给参加第三期研学课程的同学们作了 “石头的故事” 科普报告,结合青岛海边和崂山的花岗岩讲解了不同种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在随后的“观察宝玉石”互动实验课上,科普志愿者首先介绍了宝玉石的分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观察和测验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了红宝石、水晶等各种宝玉石的形状、光泽并认真记录。从最后的测验结果看,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名称、花岗岩的成分、一种宝石外观特征等基础知识。

    此前,7月19日,青岛海洋所“天然气水合物科普团队”为青岛市嘉峪关学校、市南区实验小学和镇江路小学的师生准备了以可燃冰为主题的第二期研学课程。科普志愿者首先向前来学习的同学们讲授了一次极具趣味性和科普性的课程,然后开展了可燃冰互动实验课,通过球棍模型拼插组成可燃冰的分子模型,再使用磁力贴工具拼接构成可燃冰的笼型结构。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是可燃冰的燃烧实验,通过与可燃冰的近距离接触,亲手称量、点火、记录。实验完成后,同学们将实验工具收拾整齐,认真完成这次研学报告,记录他们的所观、所感和此次研学之旅的心得体会。

    7月25日,青岛海洋所“实验测试中心微体古生物组科普团队”为新世纪学校、南京路小学和福林小学的师生准备了以“认识有孔虫”为主题的第二期研学课程。同学们参观了地质石林、海洋科技馆,听了科普志愿者关于“有孔虫-大海中的小巨人”的科普报告,介绍了它的种类、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等。在有孔虫科普主题板块及显微镜实验观察环节,同学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认真聆听学习,显微镜镜下观察,明白了它名号的由来及深切含义,也发现了更加多姿多彩的显微镜下世界,还动手绘制出了他们眼中的有孔虫。

    同学们在三次研学之旅中切身感受了科研工作和科研精神,并通过亲身实践充分了解了可燃冰、微体古生物以及宝玉石的科学知识。通过研学活动真正让同学们浸入到科学研究中,一窥海洋科学的广袤。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将通过此次研学之旅正式向青岛市市南区青少年海洋教育联盟打开大门,为青少年的海洋教育贡献力量。

    据了解,本次暑期研学之旅是青岛海洋所发挥专业优势,与市南区海洋教育联盟实践基地合作育人的一次创新尝试,主要采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推进市南区海洋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将海洋要素融入式教学的研究,积极推动海洋教育研学实践。

     

     

     

     

     

     

     

     

     

     

     

     

     

     

     

     

     

     
     
     

     

    青岛市市南区青少年海洋教育联盟海洋研学课程走进青...

    5月19日至26日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按照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确定的“科技强国 科普惠民”活动主题,结合单位特色,开展了系列科普活动。科普活动主要分为科学家“走出去”送科技进校园,以及中小学生和市民“走进来”两个部分。 

    在“走出去”活动中,青岛海洋所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在科技活动周活动期间征集科学使者送科技进社区(校园)活动,多个科普报告入选青岛市科技局进校园活动清单。科研人员以科学使者的身份走进校园,把科学知识和科研成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给学生,还带着标本、模型等教具请小学生观察古生物和岩石样品并进行互动小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海洋学和地质学知识的兴趣,达到了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锻炼学生科学思维的科普目标。

    在“走进来”活动中,青岛海洋所举办了一场“探索深海、深地资源奥秘”的专题科普展,科普活动在海洋地质科技馆、学术报告厅和阳光球场三个场地同时展开,来自青岛市39中、57中、南京路小学、燕儿岛路小学、福州路小学、福林小学、格兰德小学、朝城路小学、镇江路小学、宁夏路小学以及青岛市市民千余人参加了活动。在海洋地质科技馆,科普志愿者使来的每一位都能够体会到地球演化的奥秘、感受到蓝色国土的无穷魅力。在阳光球场布置了“可燃冰”深海专题科普展区和探索“松科二井”深地专题科普展区,向广大中小学生和市民展示实验合成的“可燃冰”样品、3D打印分子模型和“松科二井”地下七千多米的岩芯,能够体验“深海”和“深地”情景的虚拟现实(VR)装置。现场还设置了“画出你心目中的海洋世界”和签名活动区,学生们纷纷用画笔描绘出五彩缤纷的大海,有美丽的海洋生物、庞大的海上帆船、潜艇,以及海底的岩石,五彩缤纷的画纸展现出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此外,青岛海洋所还在学术报告厅送出4场内容丰富的科普报告。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袁红明高级工程师做了“关爱湿地 美丽中国”的报告,卜庆涛博士做了“海洋新能源-可燃冰”的科普报告,青年科学家刘锐博士、朱晓青博士分别为小学生和高一的学生做了关于地球演化的“化石的故事”和“石头记”的科普报告。

     

     

     

     

     

     
    青岛海洋所成功举办2019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

    图幅名称:建始县幅(1:5万) 

    完成单位: 武汉地调中心

    填图负责人:李福林

    建始县幅(1:5万)

    2018年3月26日-29日,为进一步加强地调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人员业务素质和岗位技能,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针对基础地质调查科技创新重点方向,在湖北武当山地区组织开展了造山带物质记录的观察与识别技能培训。

    武当地块是扬子北缘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由武当群和耀岭河组两套岩石组成,对其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长期存在质疑。近期,武汉地调中心实施的二级项目“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武当-随枣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在扬子北缘识别出由武当-随栆弧后盆地、桐柏-大别岛弧带和北淮阳弧前盆地组成的新元古代弧盆构造体系,记录了华南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聚散过程的重要信息,其中武当群和耀岭河组属于弧后构造环境的产物。

    本次培训特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昌前教授、湖北地质调查院邓乾忠教授级高工分别就“花岗岩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及造山过程中的岩浆作用”和“武当地区南华纪地层序列与有关问题”作了专题学术报告。武汉地调中心二级项目负责人彭练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系统介绍了扬子北缘基本物质组成与地质演化过程,湖北1∶5万十堰市等4幅区调项目负责人李福林介绍了工作进展及野外考察内容。

    本次培训的重点是通过对武当群岩石类型及其组合、构造样式的识别,以及变质变形期次的观察和划分,以加强和提升地质科技人员在造山带及构造复杂区的野外工作技能和综合研究能力。这是武汉地调中心基础地质室继2017年组织开展宜昌黄陵地区早前寒武纪花岗-绿岩带的集中考察、学习之后,又一次针对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热点地区开展的野外演练,是落实地调局人才战略和地质科技创新要求的具体举措。

    通过此次培训、学习和交流,提升了科技人员的野外工作技能,促进了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深化了对扬子北缘新元古代格局的认识,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为武当-大别造山带科技创新基底人才团队建设奠定了基础。

    image001

    专家作学术报告

    image003

    野外实地考察

    image005

    野外实地考察

    image007

    野外实地考察

    武汉地调中心开展复杂构造区野外工作培训

    423日,随着青岛市福林小学的师生们离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科技馆,为期一周的第47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圆满结束。主题宣传活动周期间,青岛海洋所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共接待团体十余个,接待总人数近千人。

    据悉,本次地球日活动周期间接待的团体即包括研究所周边的山东路小学、福林小学、香港中路小学、启元小学、青岛市第39中学等中、小学生团体和老师,也有山东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团体、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师生、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以及青岛市级机关管理中心人员等,此外科普活动还吸引了青岛电视台的小记者们来采访。

    青岛海洋所青年科普志愿者针对不同批次不同年龄层次的参观者分别进行了讲解,使来的每一位都能够体会到地球演化的奥秘、感受到蓝色国土的无穷魅力。通过志愿者的讲解,不仅普及了地球科学基础知识,还宣传了海洋地质调查和研究的成果,提高了人们对海洋地质工作意义的认知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扩大了青岛海洋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活动期间,青岛市第二中学表达与青岛海洋所建了合作关系,帮助其建立与完善海洋地球科学教育实验课程方案和实践教育基地以及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的意向。青岛市级机关管理中心就建设李四光纪念馆来青岛海洋所寻求帮助。通过协商,青岛海洋所与这两家单位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拟开展深入合作。

    青岛市第39中师生参观中国海地貌沙盘

    科普志愿者为小学生们讲解岩石

    科普志愿者为小学生介绍海洋地质调查

    青岛市福林小学师生参观科技馆

    志愿者解答学生提问

    志愿者给小学生讲解中国海

    志愿者为青岛电视台小记者介绍海洋的奥秘

    志愿者介绍天然气水合物知识

    吴志强研究员为大学生进行科普讲座

    青岛海洋所第47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