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4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青岛组织召开了“深海极地沉积环境”研讨会。线下3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会议,线上2千余人次通过“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微信视频号观看了会议直播。

    本次会议邀请了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崂山实验室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专家,交流研讨深海极地沉积环境领域的相关理论、技术和应用等领域的最新进展。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围绕地球系统过程与全球变化主题开展学术交流,特别是“深海极端环境的原位探测与长期实验”“深海高压环境微生物生态系统”“晚全新世普林虫低值事件动力学探讨”“南大洋沉积物硅藻Al/Si记录的古海洋意义探讨”“末次间冰期偏心率驱动下的南极绕极流极南向迁移”“海水铅同位素记录中布容事件前后南大洋环流差异”等报告,为下一步深海极地探测及地质环境效应工作方向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会议取得积极的效果,与会人员反响强烈。

    本次学术研讨会进一步促进了深海极地领域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碰撞出更多的学术火花,催生更多的学术思想,将深海极地沉积环境研究推向更深层次,更好地为“海洋命运共同体”和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支撑服务。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成功举办首届“深海极地沉积环境...

    海洋资源是海洋环境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能量以及空间,包括生物、矿产、海水、空间资源及海洋能源。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调查、开发和利用是从近岸到远岸,再至深海。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环境重要性认知程度的加深,海洋环境调查和影响评价成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价值、维护海洋环境功能的重要方式。

    环境基线值指研究区环境参数的当前水平值,即环境现状值,它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最基础的内容。环境基线调查需要记录包括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地质地貌、生物群落等方面信息。其中,生物基线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采集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群落数据——巨型动物、大型动物、小型底栖动物、微生物群落、底栖鱼类和食腐动物以及与资源直接相关的生物区系的数据;记录观察到的海洋哺乳动物,近水面大型动物和鸟群;记录和描述沉积物的生物扰动活动和混合状况;摄影记录手段建立图像背景资料档案;等等。

    近期,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首次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了西太平洋工区的生物和环境调查外业工作,采集了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微生物样品,并利用海底摄像记录大型底栖动物与底质环境的图像资料,为建立深海环境基线打下了基础。

    合理的技术路线和科学的技术方法是航次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下面,我们来围观本航次生物与环境调查过程与方法。

    浮游生物调查取样

    浮游生物是指生活在水中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它们体型细小,大多肉眼不可见,且其游动速度往往比它自身所在的洋流流速慢很多,因此它们常常“随波逐流”。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繁多,且时空变化明显,是水域中其他生物生产力的基础。浮游生物调查研究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它们有的可以作为海流指示种,有的具有富集放射性同位素的能力并可以作为污染的指示种,硅藻、有孔虫和翼足类等死后沉积在海底,成为海洋底质重要组分,能助力古海洋环境研究。

    我们使用深水浮游生物拖网(图1)来获取大洋浮游植物(藻类)、小型浮游动物和大中型浮游动物样品。

     

    图1 深水型浮游生物拖网

    采样之前,需要准备3个润洗好的广口瓶,记号笔分别标记大、中、小和站位号,对应收集浮游生物拖网中的样品,同时备好甲醛溶液、镊子,手套等工具。每次下网前检查三个网的网具是否破损,网底管是否处于闭口状态(图2)。

    样品采集时,拖网的落网和起网保持匀速和慢速,速度0.5m/s左右,钢丝绳倾角不得大于45°,直到拖网设备出水。使用水泵抽海水,从凌空的网外侧自上而下冲洗,使粘网的标本集中于网底管,确保网中样品全部收入样品瓶,采集的样品使用中性的甲醛溶液固定,最后将样品放入阴凉避光的样品库保存。

     

    图2 浮游生物拖网采样

    底栖生物调查取样

    海洋底栖生物是指栖息于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生物。它们多为无脊椎动物,也包括以绿藻、褐藻、红藻等为主的典型植物。按生活方式,底栖动物有固着、附着、穴居、爬行、游泳、共栖、共生及寄生等多种类型,其种类多样性极其复杂,分布范围从潮间带直至万米水深的深海底。按体型大小,底栖动物可分为大型、小型和微型底栖动物。底栖生物分别处于不同的营养层次,并且与底质环境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因此,阐明底栖生物的数量变动规律及其与本底环境、资源间的联系,对海洋环境调查研究有重要意义。

    本航次底栖生物调查对象以底栖动物为主。按体型大小,调查对象分为大型底栖、小型底栖和微生物。大型底栖和小型底栖(以能否通过0.5mm孔径的筛划分)调查工具包括箱式采样器、定量框、样品筛、PC管等。

    采样之前,准备好硅胶软管、3个广口瓶、定量框、量杯、PC管、铲子等工具,样品筛的最上和最下层孔径没有要求,可以选择粗孔径的网筛,中间三层由上至下按孔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放。

    底栖生物调查可以使用底拖网和箱式采样器等方式,本航次以箱式采样为主。箱式采样器出水、去上覆水后,观察沉积物的表层有无大型生物体,若有可用自封袋留存,拍照记录样品位置和站位名称;挑选未扰动或扰动少的地方,将备好的定量框和PC管插入箱式采样器中;待箱式采样器中的泥样脱离箱体,拍照并记录;取出插管,处理后两头加管堵,贴好标签根据实验目的置于普通冰箱冷藏或冷冻保存,待检测小型底栖生物;取出定量框并进行过筛处理,过筛时顶层可以加盖一层筛子防止冲水时水泥溅出,同时也防止高压水枪直接冲破样品,最底部垫一层筛子,有利于泥水尽快排空;过筛后将筛子上的剩存物分别装到样品袋,处理后置于普通冰箱保存,待检测大型底栖生物(图3)。

     

    图3 底栖生物调查取样

    微生物调查取样

    海洋微生物是来自海洋环境,可在寡营养、极端环境(低温、高压、高盐等)下长期存活并能持续繁殖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真核微生物(真菌、藻类和原虫)、原核微生物(海洋细菌、海洋放线菌和海洋蓝细菌等)和无细胞生物(病毒)。海洋微生物在生物地化循环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深海微生物由于长期处在极端环境条件,使之形成了特殊的生物结构、基因类型和代谢产物,是重要的深海生物资源,也是深海环境基线调查的内容之一。

    本航次微生物调查内容为:水体/沉积物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等。调查工具包括箱式采样器、活塞重力采样器、无菌袋、无菌注射器、无菌瓶、去离子水、缓冲液、液氮等。

    箱式取样器出水后,用软管和无菌广口瓶收集上覆水,立即冷藏和沉淀;用润洗过的花泥铲或不锈钢勺刮取表泥(未扰动,水平方向不紧挨着插管和箱式壁)装入无菌袋,由于微生物样品对光照和温度变化十分敏感,为了防止其降解,现场处理完成后可将其置于超低温冰箱(-80℃)保存;将事先冷藏的上覆水样品取出,润洗所有过滤工具,包括空瓶、镊子、滤膜夹等器具(膜除外);滤膜夹装膜并过滤,过滤过程需注意水要从膜具的中孔流出,且螺纹口处不漏水。过完膜后,用镊子将圆形滤膜折成小扇形过液氮,置于EP管中超低温保存(图4);重力柱的上覆水/泥样品以类似的方式处理。

    图4 微生物调查取样

    海底摄像影像资料采集

    如果你认为4000米水深以下的海底是一望无边的黑暗和寂静,那你就错了。利用海底摄像系统,我们能揭开海底原貌的神秘面纱。淡定摇尾的鱼、落荒而逃的芒虾、看似不动的蛇尾、海参和海葵、固着海底的海绵、一张一弛的头足类......在镜头下一览无遗。

    本航次海底摄像调查内容为:记录底质环境状况;记录大型生物多样性。深海高清摄像系统主要由甲板单元、水下拖体及光电复合缆组成,可满足最大摄像作业深度为6000米。

    通过海底摄像可以现场记录底质环境状况;现场记录摄像大型底栖生物出现的时间、数量、种类(图5,图片依次为芒虾、蛇尾、海参、鱼类、海葵、海绵、快速游动的头足类);根据班报记录情况统计底质环境状况和底栖生物多样性。

      

     

    图5 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影像

    初步认识

    本次调查收获满满,所获浮游生物样品肉眼可见桡足类、端足类(钩虾)、水母、浮游幼体等浮游动物;大型底栖生物样品肉眼可见生物栖管、海绵骨针;微生物样品从上覆水过滤和表层泥样中提取,需进一步实验室检测分析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海底摄像拍摄到的生物超过200个,主要生物类型有:海绵、蛇尾、鱼类、虾类、海参、头足类、海葵等。

    当前,服务支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海洋资源绿色勘探是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职责赋予海洋调查研究工作新使命,也要求基层海洋工作者不断学习和参与实践,丰富原有知识体系,跨学科交流和融会贯通,才能提高履职尽责能力,适应职能转型的新要求。

    广州海洋局:西太平洋航次生物与环境调查手记

     

    夏真,男,54岁,博士,专业技术二级,广州海洋局环工所副所长。专业方向:海洋地质、环境地质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查明了北部湾海洋地质环境基础信息,创新性地提出了琼州海峡“蝴蝶三角洲”理论,对比分析了与珠江口和欧洲波罗的海的全新世环境演变。查明了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的岸线资源及海砂(矿)资源分布,为广东省海砂资源开发提出了可行建议。查明了福建平海-浮叶、海南三亚、广东珠江口及西部海域的地形地貌、底质类型分布及沉积动力、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分布等地质环境特征,为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和海岸带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资料和科学依据。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多年的地质调查成果,编制了《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北部湾海岸带环境地质系列图集》及《广西海岸带环境地质系列图件》,得到部局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肯定和重视,为沿海经济发展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资源勘查、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提供了重要资料。资料及时共享,为沿海相关部门项目规划和资源勘查提供了基础资料,并引领地方投入,开展海岸带资源和环境调查评价。开展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活动,提高了社会对海洋科学的认识及公众参与度。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采用新技术,开展无人机、无人艇高精度测量,解决了长期以来潮滩复杂区难以测量的问题,为深入开展海岸带极浅水区调查提供了成功经验。建立了华南滨海湿地生态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并成功应用。开展海陆联测试点,准确推断了断裂构造在陆海延展分布。采用卫星遥感数据,实现了浅水地形的解译。发现海洋硅藻新种,以广州海洋局郑志昌教授姓氏命名为郑氏舟形藻。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通过中德合作,成功推荐德国科学家Jan Harff教授荣获2013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本人荣获国土资源部“十二五”科技与国际合作先进个人。建立了稳定的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团队,涵盖地质、物探、物理海洋和化学环境、工程地质和地理信息等多专业学科,2人获教授级高工职称,3人获高工职称,优质高效完成了国家专项项目。积极培养年轻技术骨干,成功申请了国家青年基金项目。带领年轻技术人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促进了与德国波罗的海海洋研究所和波兰什切青大学的科学合作。

    夏真

    2017年4月6日-10日,应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邀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沉积与环境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羊向东研究员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交流会上,羊向东研究员作了题为《长江中下游湖泊古生态研究—进展与展望》报告,详细阐述了现阶段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许多湖泊生态系统出现显著退化趋势,生态系统服务尤其是调节和支持服务功能下降;重点指出显著的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发生在1950年以后,支持服务和部分供给服务上升,而调节服务却显著下降;以及流域水利工程和土地利用方式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发生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同时,对于现阶段对拓展湖泊沉积物中多种生物指标和生物地球化学指标,发挥古生态在湖泊环境治理、验证和丰富生态学理论中的作用进行了前瞻性的总结。双方针对藻类尤其是硅藻在西南岩溶区湖泊指示意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为岩溶所相关课题组在藻类对生态方面影响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

    交流会前,羊向东研究员还考察了桂林毛村、寨底等野外岩溶研究基地。在野外现场与岩溶所科技人员讨论了水生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硅藻等指示作用、水生生态系统的弹性、自净能力和人工修复等科学问题。

    羊向东研究员此次对岩溶所的访问,从湖泊生态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中国典型案例,给岩溶所科技人员深入开展岩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岩溶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承载力评价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带来了新认识和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来岩溶所开展学术交...

    为纪念中波两国海洋地学的持续推进,并感谢广州海洋局郑志昌教授在其中的贡献,近日,波兰什切青大学安杰伊·维特科夫斯基(Andrzej Witkowski)教授将在中国近海新发现的一类海洋硅藻命名为郑氏舟形藻(拉丁文名为Navicula Zhengii Witkowski & Li Ch),其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海岸带研究》(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中国地调局广州海洋局与波兰什切青大学的海洋地学合作起始于2010年。在执行中德两国珠江口、北部湾海洋地学合作项目的基础上,2010年,时任广州海洋局环境与工程地质所所长的郑志昌教授积极邀请波兰什切青大学安杰伊•维特科夫斯基教授到访,并主动出谋划策,积极沟通联系,推动双方合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后,于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波兰什切青大学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及项目合作协议,双方利用广州海洋局已有调查资料开展合作研究、互访交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共同召集了第34届地质大会其中一个专题的讨论。

    安杰伊·维特科夫斯基教授是国际硅藻学界的著名专家,并担任了中波合作项目“中国北部湾及邻域晚更新世沉积环境与气候演化”(2011-2015)的波方负责人。在开展海洋地学合作过程中,波方在中国近海样品中发现了海洋硅藻新种,为纪念中波国际合作的成功推进,双方决定赋予这一海洋硅藻新种一个中国特色的名称——郑氏舟形藻,以此赞赏郑志昌教授在科研上的收获,以及推动广州海洋局与波兰什切青大学的科学合作。相关成果《综合基因分析评价中国黄渤海潮间带硅藻多样性及对特殊属种的评论》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海岸带研究》2016年第74卷166-195页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016, 74: 166-195)。 

    硅藻是世界上广泛分布的微体植物,在全球碳、硅循环及调节地球圈层作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地质学上,硅藻化石是一类重要的研究对象,具有分布广、对环境变化敏感、演化迅速、容易保存、不溶于酸等独特的特征,常用于地层对比、古气候分析、古环境研究,近现代水体和沉积环境评价等领域。新发现的郑氏舟形藻为近海底栖硅藻,最佳生态环境为温带潮间带地区,具有生态环境指示意义。

    国际硅藻学界以中国人命名硅藻新种的先例不多。据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专家曾为我国著名硅藻学家李家英研究员命名了四环藻属新种。

      

    郑氏舟形藻扫描电镜照片

     

    中波德三方专家2011年在地质考察过程中合影

    (左一,Jan Harff教授;左二,Andrzej Witkowski教授;左三,郑志昌教授)

    际学者以广州海洋局郑志昌教授姓氏命名新发现的海洋硅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