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进一步加强地质遗迹监测和保护工作,2018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启动了典型地质遗迹(重要化石产地)监测与管理示范研究工作,旨在探索不同类型地质遗迹动态变化的监测技术方法和管理模式,为构建地质遗迹监测监管体系提供支撑服务。

    近日,项目组赴新疆鄯善、哈密、奇台三个县的化石产地开展调研,重点调查了地形、气候、化石岩性、化石破坏情况、破坏原因、监测和保护等情况。项目组还与当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进行座谈,了解化石产地保护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一是由于当地极端干旱、温差大,受强烈季风气候影响,野外自然裸露的化石风化破碎速度极快,出露地表的化石在几年内风化殆尽,呈现碎片状。二是化石产地的监测和保护工作十分薄弱,缺少相关制度和技术标准,没有建立有效防止盗采盗挖的保护机制。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环境监测院将编制《重要化石产地监测与管理示范研究报告》、《重要化石产地类地质遗迹技术要求》和《重要化石产地监测与保护管理办法》。探索地质遗迹监测对象、监测内容、监测方法、评价指标、监测数据分析方法等,推进地质遗迹监测监管体系建设。

     

    与当地国土局有关管理人员开展座谈

       
    野外调查工作现场 
      
    野外风化破碎的恐龙化石散落在泥土里 
      
     
      
    简易保护的硅化木和自然裸露风化破碎的硅化木

     

     

    环境监测院赴新疆开展化石产地监测与保护情况调研

    这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利用我国全新一代海洋综合物探船“海洋地质八号”,为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海洋调查同行、海洋工程企业等9家机构提供了一次联合科考的机会。

    这是一次深度合作、联合创新的探索。短短的3天航程, 充分展示我国最新一代海洋地质调查装备能力,以“海洋地质八号”船为载体,开展多项调查,共建共享、联合创新的开放理念在不断推进深入。

    这是一次跨界交流、创新融合的尝试。来自海洋与渔业行政管理、海洋地质调查、海洋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的技术交流,政府管理人员、企业家、学者与一线海洋地质工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正在为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打开创新大门。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搭建共享开放平台

    7月11日-13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共享科考平台首航,“海洋地质八号”搭载行业管理部门、海洋调查同行、海洋工程企业等9家机构的20位专家开展了一次联合科考。

    起航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到码头为共享科考平台首航送行,并发布起航令。广州海洋局局长告诉记者,“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从2018年开始全面实施科考平台共享行动,面向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开放科考船及大型仪器设备等。希望通过这一平台的开放,为突破制约海洋探测能力的核心关键技术,进军海洋科学和技术制高点提供重要的科考平台支撑。”

    今年6月,广州海洋局通过官方网站发出公告,面向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开放包括“海洋地质八号”、“海洋地质十号”、“海洋六号”等在内的7艘科学调查船以及船载设备,室内测试、处理等大型仪器设备。业内人士认为,如此大规模的大型海洋基础设施和重点科研仪器的开放共享,在国内并不多见。

    “海洋地质八号”是我国新一代三维地震综合科考船,2017年12月入列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船装备有6组地震电缆和6排气枪组成的双震源枪阵,未来还可扩展为8缆及8排气枪阵等先进调查设备,具备在全球海域进行三维地震勘探、重力测量和磁力测量等调查作业能力,总吨位约6918吨。入列半年来,已就船舶性能、调查设备等开展了各项试验,正努力形成调查生产力。

    起航后,待科考船驶离航道,进入宽阔的海域后,船长张朝贵即组织全船人员开展安全培训,讲解安全规范,介绍科考船安全规章,并由三副示范了救生衣的穿戴方法,各种应急信号等,组织全体人员参与了“弃船”救生演习。

    为便于参航单位尽快熟悉科考船环境,开展联合科考,调查部技术负责韦成龙、曾宪军带领参航单位科考队员们参观三维调查设备等。宽敞的仪器房,后甲板犹如巨型炮筒的气枪震源、盘放整齐的巨型电缆、鲜艳黄色的头标尾标,以及带有两翼,具有定位、测深、导航等多种功能的红色“水鸟”等让大家大开眼界,兴奋不已。

    此外,航次还安排了海洋地质调查局调查技术手段及三维地震讲座等,介绍海洋地质八号船科考工作原理。“简单地说,就是给海底岩层做CT。”韦成龙说,通过三维地震,可以准确掌握海底立体岩层构造,探测海底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层的具体位置,是钻探海底资源前的必要手段。

    多道地震作业是航次的重头戏。7月12日,“海洋地质八号”驶达珠江口外海域细担岛南面工区后开始作业演示,调查作业人员身着橘黄色帆布工作服,穿戴好安全设施,实施现场作业。将尾标、电缆、水鸟等等依次排放入海后,再启动气枪震源,“放炮”,收集地震信号。其他参航单位人员也同样身着工作服、安全帽、工作鞋等,在甲板两侧近距离观摩,现场研讨。三维地震的海上试验从设备下水、监测、地震试验、接收地震信号及回收,耗时12小时。韦成龙介绍,如果到更远的海区开展正常作业时,一般需要排放4条缆,仅水下设备布设就需要48小时。

    科考平台全方位的开放,带给管理者、科学家、企业家深度的思考。登船之初,广东帮鑫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欧阳永忠希望,“通过这次科考,应该可以把产业链两端打通,更清楚对方怎么工作,需要什么。”3天的随船科考,深圳市智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军红表示“很兴奋,收获非常大,也很震撼”,她认为,中国要实现海洋地震调查装备技术的自主化,必须另辟蹊径,从根本上改进。

    创新联盟:推动共建共享

    本次科考,也是广东海洋创新联盟组织成员单位开展的首次海上联合科考。因此,除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主持的三维地震调查技术海上试验外,“海洋地质八号”还搭载了来自创新联盟成员单位的无人船、三维激光扫描仪、旋转磁定位防碰绕障系统等先进装备开展海试。

    广东海洋创新联盟成立于2017年9月,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共同发起组建,是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省级层面的海洋科技创新联盟,旨在推动成员单位间的深度合作、共建共享、共享共赢,支撑服务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和国家海洋强国建设。成立以来,收集了23家成员单位的各类可共享资源150项,涉及软件平台、科考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知识产权及其他科研资源。

    联合科考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共同组织,广东海洋创新联盟协办,有来自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技术中心、中天启明石油公司、珠海云洲智能公司、广东邦鑫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惠尔凯博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智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参加。

    除开展多道地震作业演示外,7月11日,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听风者”号多用途无人船在海洋地质码头水域完成400米×200米测区水下地形全覆盖测量,测线总长约10公里。公司事业部负责人唐梓力介绍说,“听风者”号可搭载多波束、单波束、侧扫等不同任务载荷,自主航行,按照设定的间隔在指定海域面积范围内自动完成水下地形测量、水下地貌探测、流量测量、重力磁力场测量、水下目标物寻找等测量任务。

    起航当晚,来自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技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钱立兵等将提前安装在海洋地质八号船上的三维移动激光扫描测量系统启动,开展了对无居民海岛的三维地形扫描勘测。科考船船以4节航速历时2小时快速获取了担杆列岛的细担岛外侧海域高精度定位定姿数据、高密度的三维点云和导航数据,并通过对三种数据的综合解析,快速获取了部分岛体地形数据,展示了这一系统作业距离远、获取点云数据高效、工作窗口全天候等特点。

    7月12日下午,航次还对中天启明石油公司自主研发的旋转磁定位防碰绕障系统进行了试验测试。这一系统使用高精度磁场测量探管和旋转磁场发生器之间距离和位置,在钻井作业中,可配合无线随钻测量系统实现相距数百米的两口井在数千米深的开采层处对接连通,也可以实现在进行多分支井开采时主动防碰和绕障的技术,同时还可用于各种特殊工程如铅垂孔、坑道爆破孔、救援井、平行井等作业时,给予更精确的定位测量。

    跨界交流,催生创新的火花

    短短三天的科考,联合科考的成员单位围绕航次工作和联盟共建共享机制,组织召开了8场技术讲座,充分展示科技创新成果,探讨航次科考任务,并围绕海洋创新联盟共建共享机制展开座谈,对协同创新、共建共享机制提出体会和建议,着力推广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以便更好地融入及服务海洋强国建设。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介绍了科考平台共享的目的意义、开放原则及申报流程等;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科技处陈文介绍了创新联盟共建共享机制方案,各参航单位专家分别介绍了海上拖缆三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三维激光扫描水上水下一体化测试技术、海洋测绘现状及进展、海洋工程装备、水声通讯技术应用、磁定位防碰绕障系统、海洋探测无人艇技术最新应用进展等。

    国家万人计划学者、中天启明石油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岩峰参航后感慨,单一企业进行海洋科技创新往往有巨大的局限性,创新联盟则提供了科技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航次从组织安排、行程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创新联盟共建共享的特色,有助于推动成员单位在跨界交流中催生创新的火花。

    三天的联合科考,“海洋地质八号”船先进的调查技术、整洁的船容船貌、科考团队敬业务实的精神和良好的服务意识给地方管理部门、联盟单位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总工程师李萍参与了联合科考,她赞赏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开放共享“海洋地质八号”航次,为广东海洋创新联盟各单位提供了良好的联合科考机会。她说,“感谢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提供大家这么好的机会,从中深深感受到海洋地质调查人的理想、抱负和精神,也感受到广东海洋创新联盟成员单位的专业、热情。”她表示,下一步,创新联盟将根据本航次各成员单位的宝贵建议,充分发挥共建共享、协同创新作用,加快共享平台的建设,促进各成员单位间畅通有序、经济合理地共享资源。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极为重视科考平台开放共享联合科考,党委书记温宁担任航次总指挥率船出航,他说,“加快海洋强国建设,需要加强涉海单位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接下来,我们还将全面开放7艘科考船,充分释放服务潜能,提高使用效率,发挥联合科考优势,促进科技创新和重大成果的实现,深入探索服务自然资源管理,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八号”共享科考平台首...

    4月25日,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近300名师生走进地调局天津地调中心“科普集市”,与地质科研人员“零距离”接触,领略地学科技前沿,感受科研成果背后的故事。

    “科普集市”集中共分为9个站台,集中展示了天津地调中心近年来的工作成果,并由科普志愿者为中学生们展示了多年来亲手采集的玛瑙、孔雀石、骨骼化石、沙漠玫瑰、红碧玉、石泡流纹岩、南非砾岩型金矿石、科马提岩、石榴石直闪石岩、高压基性麻粒岩、超高温泥质麻粒岩、S型花岗岩等百余种珍贵样品,并现场讲解标本岩石成因与发现过程中故事,形成了科普人员与受众面对面交流,点对点服务的科普模式,打破地质科学的神秘面纱,促进了地学科技的科普化。

    天津地调中心成功举办“科普集市”活动

    1978年,在全国铬铁矿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王恒升:岩石学与矿床学家(1901.8.4—2003.9.21)。

    河北定县人。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瑞士苏黎世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进行岩石矿床理论研究,参与和指导了煤矿、铁矿、铅锌矿、钼矿特别是铬矿的普查勘探。提出湖北大冶铁矿成矿理论。解决了角闪石晶体结构在高于900才能分解释放的疑难问题。发现中国中生代火山岩从基性到酸性的完整喷发序列。发现了新疆于田南部昆仑山中我国唯一的现代活火山。提出了岩浆液态重力分异学说。与人合作做出基性岩岩石化学计算和图解新方法。代表作有《大冶铁矿床》、《宣化一带火山岩》、《煤炭中的正含水量与其年龄的关系》《阿尔卑斯山太辛褥区闪石岩岩石化学的研究》和《基性—超基性岩的岩石化学分类》。

        附件《院士传记》之王恒升

     

    王恒升

    矿产勘查技术-地球物理技术论坛现场

    “杨文采院士是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要参与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文采在泛函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对各种勘探地球物理方法都适用的反演理论框架,改进了多种地震反演方法。以混沌理论、非线性地震反演方法,开拓了非线性地震反演的新方向,将该理论与方法应用于矿产勘查及建设工程基础调查,对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岩性构造进行了预测,后续的岩心钻探结果基本证实。”9月22日下午,当记者来到2016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矿产勘查技术-地球物理技术论坛现场,论坛主持人——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严光生对演讲嘉宾的介绍,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地球深部的研究世界。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设立的勘查技术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空中、地面、地下深部勘查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探讨。

    关于雅江地球科学的话题

    “在松潘-甘孜复理石盆地,三叠纪沉积主要是大陆边缘斜坡的浊积岩相矿床,这里有与浊积岩相矿床相似的泥岩和灰岩,位于被深水覆盖的大陆坡上的三叠纪浊流环境。雅江地区的复理石沉积包括一些结晶基地岩石穹窿,表现为出露的复理石盆地的根。2003年,一家石油公司在这里进行了勘探,发现了很多宝藏,比如初露的复理石盆地的根。在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红色层级,慢慢渗透到表面上来,老旧的层级和新的层级重叠在一起。第一层级含有一些结晶的岩石,我们把它称作新鲜的盆地。矿体之上的复理石岩表面结构有的像海绵一样,有的像水晶一样透明。”杨院士通过PPT上面图像,给我们揭示了地层深部的一个个奥秘。

    “为什么锂出现在雅江复理石残留盆地中?锂怎样变成锂辉石矿?锂辉石矿怎样抬升接近地表,成为可开采的矿?”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杨文采为我们分析了雅江盆地的构造演化和锂辉石矿化的成因。

    “首先,我们利用三维密度成像方法对地壳结构进行分析,得到各层构造的密度分区图;用重力数据推断出雅江复理石盆地的动力学过程,将其划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新生代之前,雅江地区的构造演化与松潘-甘孜地块是相同的。但是在新生代的时候,雅江地区的地壳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洋板块往下,两个大地板块汇聚到一起,大海变得越来越小,很多层级在这个阶段形成了,所以松潘甘孜和钱塘江辐射到西边的古特提斯洋中。古特提斯洋的海水在俯冲过程中向下渗入地幔,锂的密度远远轻于海水中的钠和钾,难以在俯冲过程中向下渗入地幔。古特提斯洋的海水中的锂可以累积在海底,在俯冲过程中沉积在复理石盆地中,为后来锂辉石矿化提供了物质来源。在第二阶段,当海水一直流下来的时候,岩石变湿,温度开始变高,造成岩石圈部分发生了熔融,形成了地壳当中的岩浆房。因为地壳岩石的固结和重结晶变质,上面形成丰富的锂矿沉积,继续稳固并向下方蔓延。锂辉石矿在复理石盆地底部形成,受到冲蚀的地表物质填充了盆地,形成了巨厚的复理石沉积。上地壳流变得更加密集,形成三种不同的结构,下地壳流能够腐蚀其它地壳,在中地壳流变成物质向上挤出,使得中地壳增厚。在第三阶段,青藏高原的下地壳流东行到雅江复理石盆地,后造山热流上涌产生低粘度下地壳流,使复理石盆地得到抬升和冲蚀 ,雅江地区变成一个残留复理石盆地,锂辉石沉积在近地表出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杨文采介绍,当海洋中的盐水向下渗透,穿过俯冲带,富锂盐水在浮力影响下集聚在海底;之后在雅江复理石盆地底部,岩浆热液作用导致锂矿化,产生最初的锂辉石矿体;当地壳增厚上升,并风化和冲蚀之后,锂辉石沉积才能抬升到近地表,成为具有开发价值的能源资源;对围岩和矿体进行化学分析的测试,验证了锂矿成矿作用模型。复理石盆地在全世界广泛分布,它们其中的一些盆地已经抬升,锂辉石具有开发潜力。

    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快速发展

    “熊盛青是中国国土资源航空勘探遥感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航空地理遥控技术研究和科学管理工作,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出版多部专著。”主持人把下一位嘉宾请到了台上。

    “‘十二五’以来,能源和矿产资源更加呈现刚性需求,国家持续加强了战略性资源的地质调查与勘查工作,航空物探工作量保持在每年约50万公里~60万公里。通过推进‘空地一体化’战略,各地加大了对航空物探异常的查证,全国新发现了一批矿床和矿产地。”熊盛青教授介绍,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装备》等的实施,促进了我国航空物探自主创新,形成了以自主研发仪器为主的现代化航空物探技术体系,尤其是航磁全轴梯度测量技术、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和航空电磁测量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在航空地理物理勘查技术方面,我国取得了多项进展。”熊盛青说,首先,航磁测量技术实现多参量测量,航磁全轴梯度勘查系统实现工程化应用;其次,研制成功航磁三分量测量系统样机,试验飞行取得了可靠的数据,为开展航磁矢量测量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研制集成无人机航磁测量系统,初步达到实用化;第四,航空重力勘查技术的理论和装备研发取得突破,研制出新型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新型航空重力仪广泛应用于陆海油气调查和勘查,在黄海、渤海、新疆、塔里木等陆海区域油气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获取了大量高精度航空重力数据。

    “在航空电磁测量技术方面,时间域测量技术发展迅速,开始工程化应用。”熊盛青介绍了系统的发展:直升机时间域航空电磁勘查系统目前已达到实用化,攻克了磁矩、噪声、深度等关键技术,用于金属矿产勘查和地下找水,在河南、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地开展了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勘查应用,发现多处航空电磁异常,获取了高精度的电性参数信息。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勘查系统试飞成功,并获取可靠数据,为实用化奠定基础。

    先进的技术要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在谈到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应用取得了哪些实现效果时,熊教授介绍:一是被广泛用于中国航空航天领域,2011年以来,在重点成矿区带和重要油气盆地开展了1∶5万高精度航空物探调查和综合地质研究,为找矿快速突破提供了丰富的异常信息、基础资料及综合研究成果,完成航空物探测量300万千米以上,覆盖面积100万平方千米以上;发现异常23000处,划分找矿预测区491处;查证航磁异常938处;发现铁、铜、铅、锌、铀等金属矿产地118处。二是空地一体化助推找矿突破。航空重力测量在新疆进行油气空间探测,提出塔里木盆地前寒武系发育“裂-坳沉积体系”烃源岩的新认识;优选5处重点油气预测区块,为区域油气调查评价与战略选区提供参考信息。三是编制出版了首套中国陆域航磁-地质构造-矿产预测系列图、全国航磁油气调查成果图,为深化全国大地构造研究、油气资源远景评价做出了贡献。基本摸清全国铁矿资源潜力,预测全国铁矿资源量约1935亿吨、已探明储量601亿吨、资源潜力约1334亿吨。

    “以满足国家需求为导向,以国际先进水平和增强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关键技术研究为突破口,以提高航空物探测量系统整体性能和测量精度为重点,在技术水平与调查能力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熊盛青向与会者介绍了航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明确发展目标:提高探测分辨率、探测深度和探测效率,发展航磁矢量测量和全张量测量技术,自主研制勘查系统,全面实现航磁多参量测量;研制适用于资源勘查和环境监测的新型高能量分辨航空伽马能谱测量系统;大力发展航空重力和航空重力梯度测量技术,实现仪器和软件的国产化;开发大磁矩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系统,探测深度达到800米~1200米,为深部找矿和环境调查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等。

    彩虹无人机大幅度提高作业质量

    “石文研究员现任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无人机飞行器总体设计师,是这个领域里著名的专家,长期从事飞行机的总体和气动力设计实验阶段,技术经验丰富。作为总体和气动力技术负责人,牵头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很多丰硕成果。”严光生总工程师的介绍,把与会者带到了无人机的世界。

    “我们知道,航空物探既是一个长时间的枯燥工作,也是一个超低空飞行的危险工作。而无人机没有驾驶员,能够自主飞行,尤其是比较长航时的远程,它可以昼夜飞行,现在达到连续飞行50多个小时,未来几年可以中低空飞行100多个小时,过两年航程可以达到1万公里,一次出动作业时间大幅度增加,作业效率大幅度提高。”谈到无人机的发展,石文研究员信心满满。

    “近些年来,我们在无人机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我们与中国地调局物化探所和航遥中心合作,将无人机用于航空物探,航磁和航放的技术改装和初期试验,2014年进行了改进,2015年进一步完善,实现无人机平台与航磁航放系统集成,解决了无人机航磁航放系统总体、气动、电磁兼容综合集成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在国内外首次实现搭载多参数航空物探载荷的中小型无人机航空物探综合站。”

    石文介绍,在关键应用方面,解决了超低空地形跟随技术;通过电子地图的加载与显示,解决了规划过程中航迹点添加、编辑、作业区域确定、航线间距等问题;对于一些要跨越的大高度山体障碍,通过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航迹点编辑、辅助工具等,方便了任务航迹规划,增强了危险点自动提取与高度切换航迹点添加功能;突破低成本、超低空飞行远程测控技术,通过海事卫星、超短波电台等技术手段,成功实现大范围、超远距离的数据实时通信。

    先进的技术需要成果的验证,石文介绍,在黑龙江嫩江县多宝山整装勘查区,CH-3航空物探系统在大比例尺作业飞行中具有较大优势,数据采样密度较大,具备较强的实际作业能力。2015年,在新疆喀什地区开展了1∶2.5万航磁应用示范工作,设计工作量10000测线公里,实际完成工作量11651测线公里,超额完成了任务,测线分布均匀,保持比较好,满足了设计要求。

    “我们愿开放心态,与国内无人机同行及地质调查部门开展广泛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以突破传统概念制约和提倡创新为主题,将航空物探需求和工业部门的技术潜能及发展相互结合,为无人机成为我国未来的主力航空物探装备之一做出应有的贡献。”石文表示。

    电磁探测技术须向三维进军

    “林品荣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高级教授,主要从事电磁技术探测研究,组织承担了国家重大的仪器设备和863的一些重点项目,对我国自主大深度、多功能电磁探测系统进行了研究并进行推广。”随着严光生总工程师的介绍,又把与会者带入了一个三维探测的世界。

    “我们知道,电磁探测技术以获取的参量多,探测深度大,在地质调查和深部探测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多金属矿产、地下水资源、油气资源和深部地质结构探测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林品荣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外这方面发展的情况:加拿大凤凰地球物理公司开发了以30KW为主的V8多功能电法系统,在我国的地质调查中应用效果较好,超过了200套;加拿大矿泰公司开发了大功率的激电与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相结合的全景三维分布式电磁法系统等。这些系统的人工源电磁法部分,受发射功率和探测深度的限制,主要适用于中浅部(2000米内)的资源勘查。目前国外正在向更大的大功率或级联式的大功率大深度全三维电磁探测方向研究发展。

    林品荣介绍,在国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发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与大地电磁测深相结合的SEP系统。中南大学开发出超过100KW的广域电磁法系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在国家“863”重点项目支持下,开发出60KW的国产大功率多功能电磁法系统(DEM-V),实现了时间域激电、频率域激电、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的测量,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总体来讲,国内开发的仪器大部分是样机,基本上是适用于一维二维探测。而地下地质体大多呈现二维三维的分布,所以说现有技术不能满足地下三维地质体的精细勘查。基于这种现状,我们提出研发大功率、大深度勘查的三维电磁探测技术,满足复杂条件下的二三维探查需要。”林品荣提出了三维电磁探测技术的研究目标。

    “矿产勘查技术-地球物理技术论坛”侧记
      近日,中国地调局水环中心副总工程师佟元清带队,对云南1∶5万老寨街等四幅水文地质调查项目进行了野外质量检查、验收与慰问。

      检查组在为期一天的野外现场抽查验收路线中,选择了独田暗河出口、朵白库勘探孔、红石岩长观点、湖光寨落水洞、卡舍示踪点、下卡底暗河入口、石洞门伏流出口及阿车勘探孔、干河伏流综合点(河流基流测流断面、洞穴探测点、隐伏大泉揭露点)9个典型水文地质点进行了实地查验,就卡片内容设计填写、平剖面图现场绘制、技术方法组合应用及大泉暗河成因分析等与项目组人员做了深入交流,针对不足之处的修正提出了具体意见。

      随后,检查组开展了原始资料室内检查,在听取了项目汇报之后,认真查阅了项目组提供的73份资料,含1∶5万水文地质调查卡片2216张,长观点及雨量站观测记录本22本,示踪试验原始数据1本,洞穴探测原始记录2本及物探原始记录数据表21套,钻探原始数据7套。并检查了16幅1∶2.5万手图,16幅1∶2.5万实际材料图及各方法工作布置图26张,1∶2.5万水文地质手绘剖面4张,长度134.66千米。详细查阅了项目组综合性小结47本,综合性图件11幅。并对质量管理相关文件,如质量检查报告,专家意见记录表及2013年、2014年年报、仪器校验记录表、原始资料质量控制表、长观点实测数据及数据库录入质量控制表、长观点工程设计书及质量验收单、水岩土样测试报告及送样单、接收单、钻探招标文件进行了查阅。

      最后,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原始资料详实,质量控制得当,成果可期,并对项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整改意见。

    水环中心对云南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进行野外质量...

    1978年,在全国铬铁矿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王恒升:岩石学与矿床学家(1901.8.4—2003.9.21)。

    河北定县人。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瑞士苏黎世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进行岩石矿床理论研究,参与和指导了煤矿、铁矿、铅锌矿、钼矿特别是铬矿的普查勘探。提出湖北大冶铁矿成矿理论。解决了角闪石晶体结构在高于900才能分解释放的疑难问题。发现中国中生代火山岩从基性到酸性的完整喷发序列。发现了新疆于田南部昆仑山中我国唯一的现代活火山。提出了岩浆液态重力分异学说。与人合作做出基性岩岩石化学计算和图解新方法。代表作有《大冶铁矿床》、《宣化一带火山岩》、《煤炭中的正含水量与其年龄的关系》《阿尔卑斯山太辛褥区闪石岩岩石化学的研究》和《基性—超基性岩的岩石化学分类》。

        附件《院士传记》之王恒升

     

    王恒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