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面对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的逼近,国家地质安全监测预警网运维(海口中心)项目组迅速响应,按照部局地质灾害防治部署,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力投入地质灾害防御技术支撑工作,筑牢防灾减灾安全防线。

    据海南省气象局6月11日17时10分发布的台风三级预警:今年首个台风“蝴蝶”(强热带风暴级,10-11级,25-32米/秒)正逐渐向海南岛南部沿海逼近,预计13日登陆。受其影响,海南岛大部地区有暴雨或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沿海陆地伴有8~11级阵风,地质灾害风险显著升高。海南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已将防汛防风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应急响应。

    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监测网运维项目组以“防早防小、主动防御”为原则,主动对接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联合昌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南省地质局专家组,组成联合排查小组,赶在台风登陆前对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王下乡等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展开实地巡查,确保防灾措施落实到位。

    排查中,项目组结合专业研判,向地方部门提出三项关键防灾建议:强化监测预警,充分利用实时监测设备,动态跟踪雨量、地表位移等关键数据,精准预判高风险区域;加强公众避险引导,配合地方政府发布地质灾害避险指南,明确撤离路线和安置点,确保群众生命安全;重点防范次生灾害,高度警惕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尤其关注山区道路、切坡建房等高风险区域,建议提前转移高危地段居民。

    接下来,监测网运维项目组将继续保持24小时应急值守,密切跟踪台风动态,实时调整防控策略,全力配合地方政府做好灾前防御和灾后应对工作,以专业技术筑牢地质灾害防御屏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隐患排查

    国家地质安全监测预警网运维(海口中心)项目组有力...

    2019年6月12-13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建设“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湖北宜昌组织召开宜昌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研讨会,汇聚多领域专家智慧,为更加科学、务实推进宜昌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研讨会上,北京地质矿产研究院李月臣教授介绍了开展承德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分享了地质调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实践;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陈绪钰高级工程师介绍了广安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工作思路和开展的有关探索,重点分享了市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技术和方法;武汉地调中心王宁涛高级工程师介绍了宜昌生态文明示范区调查监测工作部署,提出了按流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和评价工作的设想和实现路径;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曹建华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与岩溶地质环境研究进展,解读了在生态地质调查中运用地球系统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刘敏研究员系统介绍了气候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宜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气象趋利避害利用的思路和具体技术方法;华中农业大学黄丽教授介绍了宜昌地区土壤的形成、演化和分类,以及不同植被对土壤母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黄琨副教授介绍了宜昌市流域水文系统,重点解剖了蛤蟆井岩溶流域水文地质系统的调查技术方法;南京大学刘媛媛副教授介绍了水环境中磷的形态、迁移和转化机制,提出了不同剖面磷的调查及形态分析方法。

    会议期间,宜昌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所属二级项目负责人、二级项目委托业务承担单位分别介绍了项目工作进展和取得的初步成果,并明确了项目工作推进实施时间节点。与会专家针对宜昌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多个学科领域提出了相应的科学对策,并对工程及项目下一步的工作部署、成果产品等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建设性和指导性的建议。

    岩溶所、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气象局、成都地调中心、武汉地调中心、湖北省地质局、北京地质矿产研究院、宜昌市气象局、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湖北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湖南省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四一六队、湖南星开源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情况

    宜昌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研讨会成功召开

    3月26-27日,为进一步落实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要求,提高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三峡工程大国重器安全运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湖北省武汉市组织召开了2019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趋势会商会议。来自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交通运输部、中国三峡集团、湖北省地震局、湖北省气象局、湖北省自然资源厅、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库区区县自然资源部门与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等40家单位的领导、专家和代表参加会议。

    会商聚焦地质灾害影响因素,以保障三峡库区安全为目标,在水库调度运行计划、气候预测、地震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对库区地质灾害进行时间和空间预测,结合国家、地方不同层面的防灾减灾需求,政府部门、专家以及专业支撑单位齐聚一堂,献计献策,共同研判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会商研讨2019年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趋势、应对对策和防治良方,凝聚防灾减灾共识。

    会商对2019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和防治工作重点达成了以下共识:一是暴雨或持续性降雨是库区当前地质灾害主要诱发因素,受厄尔尼诺次年等极端天气影响,2019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将比2018年严峻,需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二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多个部委、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协同攻关,要继续坚持年度会商制度,进一步建立新时期“共商、共享、共防、共治”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机制;三是紧盯顺向坡、峡谷段和工程建设开发区等重点区域,以及水库水位快速波动和极端天气等地质灾害高危期,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加强对隐蔽地质灾害点的排查,尤其是新生型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做到早发现、早监测、及时预警。

    与会代表和专家认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趋势会商机制增强了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增进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求和技术服务对接,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合力,发挥了积极作用,要长期坚持下去。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灾害防治新要求,聚焦“隐患在哪里”“什么时间发生”,以相关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求和新时期新情况新问题为导向,以保护三峡工程安全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各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国70周年献礼。

    专家开展地质灾害趋势会商

    会商地质灾害趋势 共筑库区地质安全防线

    3月20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宜昌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有关技术人员到湖北省气象局开展学习交流。

    座谈会上,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要负责人介绍了气候预测、气候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农业气象和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工作,重点介绍了部分应用服务业务。针对卫星遥感应用方向,重点介绍了生态遥感、气候变化遥感、气象灾害评估遥感和暴雨监测与预报遥感等应用方向。

    武汉地调中心科学技术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中心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宜昌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作的目标任务与需求、生态地质调查中地表生态调查和水文生态调查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思路。中心勘察技术室技术人员介绍了在湖北省矿山遥感方向的应用服务工作,重点介绍了灾害、生态环境、水资源和气象专业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中的综合运用。

    湖北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湖北省气象局整体业务布局,重点介绍了气象局信息化工作,建议借助气象局观测站网布局、观测资料和数据处理优势,开展基于自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和监测站点建设等四个方面的研究与合作,创新合作机制,促进成果产出和转化应用。

    双方重点围绕上述合作方向与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并达成一致共识。会后,武汉地调中心技术人员参观了湖北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监测控制中心、武汉中心气象台和湖北省决策气象服务中心。

     

     
    武汉地调中心赴湖北省气象局学习交流

    为了科学研判2017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展趋势,积极谋划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3月28日,地调局环境监测院三峡地质灾害监测中心在湖北宜昌召开了2017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趋势会商会议。来自湖北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后续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重庆市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宜昌市、秭归县、巴东县、巫山县、奉节县、云阳县、万州区各国土局及监测站,重庆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库区专业监测承担单位共约25家单位派出代表参加了本次会商会议。会议特邀了湖北省气象局、湖北省地震局、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和宜昌海事局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本次会议。

    会议指出,2016年全库区崩塌、滑坡、有变形的113处,比2015年度减少63.4%,其中发生明显变形的有43处,比2015年度减少36.8%,达到灾(险)情级别的有18处,2016年实际发生灾(险)情级别的有18起,与预测基本吻合。会议充分肯定了2016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绩,一是针对库区地质灾害主要诱发因素降雨和库水位变化,三峡地质灾害监测中心扩大了水情和气象信息发布范围。二是为地方开展多次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技术培训。2016年度,三峡地质灾害监测中心共组织重庆和湖北两省(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有关人员开展了多次监测预警技术培训,全年共培训人员12.4万人次,发放宣传材料33.5万份。三是湖北省的“四位一体”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化管理模式和重庆市的“四重”网格化管理模式成效显著,强化了地质灾害防治的主体责任和工作范围,全年因灾死亡人数大幅减少,成功避险多起。四是成功应对并科学处置了巫山县国宾酒店外侧挡墙、巫山县笃坪乡水溪套滑坡和巴东县燕子滑坡等灾情险情。

    长江三峡集团枢纽管理局、湖北省气象局、湖北省地震局、重庆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湖北省水文地质大队分别针对三峡工程库水位调度计划、2017年三峡库区气象预测预报、2017年三峡库区地震形势、重庆和湖北库区地质灾害及监测预警情况进行了介绍。三峡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重庆市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市地矿测试中心和重庆市有关区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分别作了《三峡库区专业监测点变形监测及趋势预测》和《重点区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工作重点》的工作报告。

    环境监测院三峡地质灾害监测中心做了《2017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结合库区气象、地震、三峡水库水位调度计划以及库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预测强降雨依然是诱发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最主要因素,崩塌滑坡变形和险情集中发生在库水位消落与暴雨叠加时段(5月至6月)以及汛期降雨集中时段(7月至8月),崩塌滑坡变形和险情发生区域集中在秭归县至忠县。《报告》对2017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提出了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继续高度重视三峽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二是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与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切实加强与建设、交通、水利、教育、安全生产监管、旅游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联动机制,强化意识、落实责任。三是扎实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增加预警预报发布频率和加强精准度,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宣传演练。四是加强重点区段和险情多发支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排查,根据当地气象预报、库水位动态等因素,充分利用排查、巡查和核查成果,加强城镇人口密集区、移民迁建区、顺向坡及高山峡谷地带(如巫峡龚家坊至独龙段)等重点区域、重点地段、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工作,重点关注持续变形点的变形发展趋势,加强这些灾害点的监测预警工作,依据监测数据分析变形趋势,并及时调整应急预案。对于变形后停止的灾害点也要持续监测。五是要加强城镇人口密集区、移民迁建区、工程新开挖边坡、顺向坡(岩层倾角在15°-40°)等重点区域、重点地段的新生型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范工作。六是加强对重庆和湖北两省(市)专业监测员和群测群防员的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和防灾知识培训,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应急演练,推广应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系统,提升单点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能力。

    会议强调,《报告》指出了2017 年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控的重点,从时间、空间、重点区段时段等方面做了重点预测,能够有效指导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科学研判地灾形势 积极谋划地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