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基本情况: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甘肃西部,敦煌市境内,距敦煌市区约180千米。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丰富多样,共77处地质遗迹点,包括地貌景观、地质构造、水体景观、环境地质遗迹景观4大类,构造形迹、流水地貌景观、风力地貌景观、沙漠地貌景观、湖沼景观、地质灾害遗迹景观6类,中小型构造、流水侵蚀地貌景观、流水堆积地貌景观、风力侵蚀地貌景观、沙漠景观、沼泽湿地景观、山体崩塌遗迹景观7个亚类。

     

    除雅丹地貌外,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内还有其他类型多样、造型奇特的风蚀地貌。园区南部较为多见的风蚀谷与风蚀残丘,其形成是由于暴雨把地表侵蚀成很多沟谷,然后风再沿着这些沟谷吹蚀,经过多次反复,谷地逐渐扩大加深,发展成峡谷,称为风蚀谷。部分风蚀残丘由于其砂泥层中垂直节理特别发育,又经过多次暴雨的反复切割与风蚀作用,松软的沙土石被卷走,原来块状的岩石被切割成一条条石柱,成为风蚀柱。风蚀柱受风的磨蚀作用,在靠近地表的地方磨蚀作用更强,使其下部凹进上部突出,再进一步发展成蘑菇状,成为风蚀蘑菇。进一步发展,风蚀蘑菇就变得很不稳定,当大风吹来时,使之摇动,成为摇摆石。风蚀柱的根部也常常由于风的吹蚀作用而形成凹坑,成为风蚀洼地。散布在地表的卵石或砾石,在风沙和相互间的作用下,被磨蚀成多个光面,而且边棱清晰鲜明,造型奇特,被称为风棱石。

     

    据记载,中国的雅丹地貌面积约2万多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罗布泊周围。

     

    主要景点:

     

    敦煌魔鬼城。属于古罗布泊的一部分,为沙漠平原区,光照充足,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四季多风,最大风力可达12级以上。雅丹地貌的岩石形成于距今约70万年的中更新世,为一套河湖相的砂泥质沉积物,颜色呈灰色、灰绿色和土黄色。由于风长期的猛烈吹蚀,松软的沙土石被卷走,地表被侵蚀成颇具规则的沟谷,而坚硬的土石层则成为高矮不等的土岗,强风又刀刻斧凿般地把土岗雕成一个个似人非人、似禽非禽的造型,如石人、石佛、石蘑菇、石孔雀、宝塔、蒙古包等等,千姿百态,维妙维肖。当夜幕降临之后,强劲的风发出恐怖的呼啸,犹如千万只野兽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

     

    金狮迎宾。是雅丹地貌发育壮年期的产物。由于风吹、雨淋、水冲,大型雅丹体被侵蚀,沿裂隙不断崩塌而逐渐变小,形成了如雄狮伏卧的景观。

     

    猿人头像。雅丹体底部为圆形基座,上部呈柱状,其形态酷似猿人头像:凸起的眉骨,深凹的双眼,特征明显的嘴巴,像是一尊远古巨人的雕塑,在守望着这座“魔鬼城堡”。

     

    发展现状:2001年,敦煌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敦煌市雅丹地貌风景区管理处,配备人员对景区进行全面保护与开发。由于地处罗布泊无人区,远离市区,无路、无电、无水、无通信联络,条件十分艰苦。在此情况下,雅丹地貌风景区管理处首先确定了保护区范围和游览观赏区,请地质专家普查地貌,请旅游专家制定总体规划,市政府公布了保护管理条例。2001年12月,敦煌雅丹被国土资源部批准列入全国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行列后,敦煌市政府投入资金修通了市区至雅丹景区的公路。景区建成光伏发电100千瓦的发电站及相关配套设施。近几年来,他们加大了雅丹的开发保护力度,与地质部门、沙漠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了系列地质遗迹挖掘和保护研究,施工了环形道路,设立了外围防爬围栏等。

     

    2003年8月,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正式开园揭碑,并对游人开放;2006年1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景区;2005年3月,被西北风情旅游联合会确定为西北风情自驾车旅游基地;2011年8月,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2012年10月,被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为了强化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履行党建工作主体责任,不断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总结提高党支部改进工作和提升党支部书记党建工作能力,按照地质力学研究所党支部考核办法和年终工作总体安排,12月2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召开了党支部书记考核述职大会。党委委员,党委办公室、人事处、监审处负责人、各党支部书记组成的考核小组参加了考核述职大会。党委委员为考核述职的10个党支部工作进行了点评。

    考核述职大会上,各支部书记向所党委进行了述职汇报,内容涵盖领导责任落实情况、政治建设责任落实情况、思想建设责任落实情况、组织建设责任落实情况、作风建设责任落实情况、纪律建设责任落实情况、本支部全年工作开展情况、存在不足、2019年工作打算等方面。

    所党委委员分别针对各党支部书记5+1责任落实和党支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点评,一致认为,各党支部在履职尽责方面全面完成了上级和所党委的部署和要求,特别是今年年初通过党支部换届选举,实现了业务与党建工作“一肩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很好发挥,汇报全面、亮点纷呈,党的工作得到了增强,保障了地调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要求,各支部要进一步创新支部工作,不断探索解决思想和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的方法,要有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并多做增强团结、维护团结、服务群众等方面的工作,为持续维护好我所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发力。

    大家一致表示,通过此次述职大会,相互间得到了交流,增进了了解,既看到成绩也找到了差距,要以此为起点增知、学用、创新,着力加强党支部建设,增强党支部的创新力、凝聚力、战斗力,抓党建、促业务,促进所党建和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推动党的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地质力学所党委书记作了总结讲话,他指出,加强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考核,不仅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也是提高支部建设和提升党务干部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对所的支部建设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各党支部要加强政治建设,树立讲规矩,守纪律意识,教育党员和引导群众要与党中央同心同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巩固思想根基,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三是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抓好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抓好廉洁建设和自身建设,完善风险防御机制。四是要继续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更好地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

    地质力学所各党支部党建工作考核评议与所的年度考核工作同时进行,截止月底已经全部完成了支部考核、民主评议党员工作。

     

     
     
     
    地质力学所召开2018年度党支部考核述职大会

    2018年12月5至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下简称“环境监测院”)在成都组织召开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交流会。

    会议邀请相关专家介绍了“地质云”2.0建设情况及3.0建设思路及展望、新时期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框架与思考、“地质云”地质环境分节点建设、全国地质灾害信息互联互通进展、地下水监测工程全国地质环境业务网互联互通、新形式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会商系统构想与实践、基于微型无人机的三维建模云平台建设等工作情况;邀请四川省和湖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介绍了本省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各省(区、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就自身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了交流研讨。

    会议指出,自2013年《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发布实施以来,在部、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省(区、市)的共同努力下,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自上而下稳步开展,整体工作进展顺利,部分基础好、进展快的省(区、市)已经初见成效,信息化技术在规范和创新地质环境管理中开始发挥作用。

    会议强调,信息化建设与科技创新是推进新时代地质事业转型升级的两大引擎,信息化工作是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的重要驱动力,是地质调查工作有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支撑力。自然资源部组建后,要求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修复、防灾减灾和国土空间规划新需求,以推进地质环境调查全流程信息化为主线,充分利用各类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手段,汇聚和整合各类地质环境信息资源,建立面向多目标的地质环境综合管理和应用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数据分析评价能力,构建贯通国家、省、地市监测机构的网络运行环境,全力支撑地质环境业务信息化和管理科学化,实现全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针对下一步工作,会议提出五点要求:一是信息化要跟上新时代地质调查转型升级的步伐,推进“五个战略转变”。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业务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开发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平台,打造权威信息服务产品,提升服务支撑能力。三是加大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引进新技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加大培训交流与人才培养。五是加大数据共享和相互间的合作。

    环境监测院、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总站相关负责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和31个省(区、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有关负责同志80余人参加了会议。

     

     

     
     
     

     

     
    环境监测院召开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交流会

    近日,受地调局物化探所邀请,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何继善院士、李帝铨副教授等一行到所开展学术交流。

    物化探所郝国杰副所长对何继善院士一行到访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物化探所的历史沿革、研究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和最新业务机构调整等情况。

    何继善院士首先从基本公式、仪器设计、野外工作等方面分析了传统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的局限性,进而介绍了通过严格求解电磁波方程后提出的广域电磁法技术,创新了三维电磁法勘查技术,能够利用较小的收发距获得较大探测深度,在油气勘探、页岩气勘探、地热资源勘查、固体矿产勘探等诸多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随后,李帝铨副教授向与会人员展示了近年来运用广域电磁法取得成功的应用实例,论证了广域电磁法的有效性。与会人员就广域电磁法和大地电磁测深法的异同、收发距、探测深度以及分辨率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物化探所林品荣教授级高工、方慧教授级高工、廖桂香教授级高工分别介绍了物化探所在阵列式电磁探测、航空物探(电/磁/放)以及大地电磁测深等方面的研究历程、科研成果和应用情况。

    郝国杰副所长在发言中认为,广域电磁法团队在理论研究、设备研发、实践应用等方面做出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果对物化探所谋划“十三五”及今后的电磁法方法技术研发具有极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通过交流探讨,相互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双方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电磁法领域的学术交流,以期利用先进的电磁法技术助力页油气勘探、岩气勘探、覆盖区找矿等取得新发现、新突破。

    物化探所科学技术处及有关研究室负责人和从事电磁法研究的专家参加了交流座谈。

    何继善院士一行到物化探所开展学术交流

    为迎接“五四”青年节,促进团员青年相互间交流沟通,增强团队协作精神,2017年4月2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团委组织团员青年赴桂林青狮潭野外素质拓展培训基地开展素质拓展培训活动。

    岩溶所党委书记代表所党委向广大团员青年对即将到来的“五四”青年节致以亲切的节日问候。同时对广大团员青年提出四点要求:一是敢于担当,拼搏奋进,围绕岩溶所的“两重”工作和业务发展需求建功立业;二是砥砺品格,锤炼作风,弘扬“五四”精神和“三光荣”、“四特别”优良传统;三是虚心好学,多读书,读好书,主动向周围的同事学,不断积累岗位知识;四是常怀感恩之心,保持阳光心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最后张书记强调广大岩溶地质青年要牢记“五四”精神,抢抓时代机遇,怀揣振兴岩溶地质事业的伟大梦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早日实现世界一流的岩溶地质研究所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次素质拓展包括“破冰”、团队组建、“步步高”、“激流勇进”、“空中单杠”等项目,同时结合党建、科研业务、管理规定、安全、保密等知识竞答,在拓展中培训,在培训中体现竞技。通过培训,团员青年挑战了自我、提升了勇气,充分认识到沟通、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进一步提升了参与感、获得感,增强了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团员青年们表示要把这种良好的团队协作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带到工作中,加强配合,提高工作效率,为岩溶所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岩溶所开展团员青年素质拓展培训

    2016年9月22日下午,2016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分论坛“矿业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学合作论坛”在天津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主持论坛。该论坛围绕“一带一路”国家地质矿产、矿业投资机会、地学领域合作设想,以及中国与中亚、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地学合作进展与展望等主题展开。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主任吴珍汉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地质调查工作的进展,并对矿业投资前景进行了展望。来自沿线各国的官员和学者积极向与会嘉宾推荐沿线国家地学领域合作机遇。

    尼泊尔地质调查局地质师古玛•卡哈德卡说,实施系统化的地质调查和矿产开发活动对刺激尼泊尔经济增长、促进沿线国 家经济走廊建设意义重大,尼泊尔需要现代地质调查技术、遥感影像等各方面的支持。在她看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紧密相连,地质构造、成矿地质背景 和区域成矿规律等极为相似,彼此合作非常重要,因而必须抓住这个机遇。

    塞尔维亚地质调查局国际合作处官员亚里沙德拉•古兰做《“一带一路”框架内塞尔维亚地调局的角色》主题发言时说:“我们已经为相互间的合作交流做好了准备!”

    亚美尼亚、伊朗、波黑、埃及等国的官员学者则一边介绍本国地质和矿产资源开发情况,一边极力“吆喝”地学领域合作 投资机遇。蒙古国国立大学地质及地球物理系主任巴特尔•鲍尔德还精心准备了一段视频,从蒙古国矿产资源开发历史,到当前的发展情况,再到相关的投资合作前景,在会场赢得了阵阵掌声。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地矿委信息中心主任舒克赫拉特•米尔哈基耶夫发言的主题是“进一步刺激投资积极性以及在地质领域提供投资项目服务”。她说:“乌兹别克斯坦采取了系列措施,为地质矿产领域投资开发提供法律保障以及人力资源支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希望取得共赢合作。”

    一名与会专家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资源丰富,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以中国为例,其紧缺的铜、镉、镍等矿产资源,恰好是“一带一路”沿线其他一些国家的优势资源;而不少资源丰富的国家,勘探开发开采能力相对较弱,因而与中国合作的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一带一路’将为沿线各国的地质和矿产领域发展提供新的平台,为多学科、多方对话创造机会,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矿产总监乔纳森•霍布斯在发言时坦言。

     

    王小烈主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学合作论坛

     

    论坛现场1

     

    论坛现场2

     

    国际矿业大会点燃“一带一路”地学热

    2019年10月8日,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国际研讨会暨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675铀矿2019年年会在天津成功召开,标志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砂岩型铀矿领域的科研水平开始向世界领先行列迈进。本次会议以“发展清洁核能,共建蓝色地球”为主题,紧密围绕铀资源的合理勘探、开发和应用,聚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9个国家铀矿工作者的力量,对比分析砂岩型铀成矿特征,共建成矿模式。全国政协常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成秋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自然科学项目官贝斐然、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建筑师刘荣、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彭齐鸣等出席会议并致辞。

    本次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主办,来自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赞比亚、坦桑尼亚等6国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国际地球科学计划委员会(IGCP)、科学技术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国际地球科学计划全国委员会、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地质学会、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中陕核工业集团地质调查院有限公司等100余人出席会议。

    会上,国际地科联成秋明主席、莫宣学院士分别就地学大数据、地球系统科学与铀矿做了专题学术报告,IGCP 675项目专家对各自在世界不同地区铀成矿特征、成矿规律等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与研讨。同时,IGCP 675项目成员召开了闭门会议,就该项目后续具体安排和相互间的合作内容展开了协商。

    会议还专门设立了青年地质论坛,来自国内外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先后就中国北方重要盆地内的典型砂岩型铀成矿特征、加拿大角度不整合面型铀成矿特征以及部分我国重要关键矿产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学术交流与热烈研讨。

    国际地球科学计划(简称国际地学计划,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英文简称IGCP)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自然科学计划之一,也是联合国系统唯一的国际地球科学发展计划。IGCP675项目(砂岩型铀矿表生流体成矿作用)是2019年新获批的国际地球科学计划项目之一。项目将对各大陆之间砂岩型铀矿形成环境与成矿作用的共性与特殊性进行系统对比和研究,提出控制全球砂岩型铀矿的主要成矿模式,创新砂岩型铀成矿理论,为全球铀矿科学家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提升对砂岩型铀矿的成矿理论认识。

     

    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国际研讨会暨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

    为落实部、局领导关于做好国家自然资源督察业务支撑工作的批示和指示精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于6月26-27日,先后赴北京市、济南市,分别与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北京局、济南局进行了工作对接。

    对接中,天津地调中心分别向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北京局和济南局介绍了中心的人员结构、组织机构、承担的工程和二级项目情况、华北项目办职能及主要工作情况、相关省域地质矿产资源基本情况,并向两局递交了相关省区的《国家地质调查成果与服务产品应用手册(2000—2015 年)》;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北京局和济南局介绍了其主要职责、组织机构和人员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向天津地调中心提出了需求。

    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北京局初步提出,希望天津地调中心在地质矿产资料数据、数据库建设、督察有关实地调查等三方面提供支撑。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济南局提出,希望天津地调中心重点在督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特别是矿山环境保护修复、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给予技术支撑,并及时提供或编制服务自然资源督察的相关技术资料。

    通过工作对接,有关各方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天津地调中心基本掌握了两局的主要需求,为下一步落实业务支撑奠定了基础。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北京局表示,工作对接成果超出了预期;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济南局表示,天津地质调查中心落实部局领导指示精神速度快、服务意识强;天津地调中心表示,近期将把组织编制的分省区市自然资源图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图集,以及矿产资源、环境地质调查等成果资料提供给两督察局参考使用。

    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北京局牛继宝副局长、江国栋副局长及办公室、审核处、信息办负责人,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济南局田文彪局长、王延杰副局长、张波副巡视员及办公室、审核处、督察三室负责人,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主要负责人、相关负责人及规划处相关人员参加工作对接。

    天津地调中心与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北京局对接现场

    天津地调中心与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济南局对接现场

    天津地调中心与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北京局、济南局进行...

    为动态掌握河南省地质调查的主要需求,增进相互间的了解,推进构建新型局院(站)关系,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华北项目办赴河南省郑州市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调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开展了需求、项目、成果对接。

    对接中,华北项目办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及各相关地勘单位,互相通报了中央、地方地质调查2019年在河南省的工作部署,并就推动新型局院关系落地、建立完善央地统筹部署和协调联动机制进行了商讨。华北项目办对河南省地质调查主要需求进行了对接,就进一步修改完善河南省地质调查央地统筹部署工作方案、《华北地区地质调查实施纲要》(即华北地质调查规划)向各方征求了意见,并向各单位移交了《河南省国家地质调查成果与服务产品应用手册(2000—2015 年)》。

    参加对接的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及有关地勘单位领导及相关负责人一致表示,通过对接了解了中国地质调查局2019年的项目结构与业务调整思路;华北项目办提交的《河南省国家地质调查成果与服务产品应用手册(2000—2015年)》盘活了一大批已完成的地质调查资料、非常实用。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有关领导表示,建立完善央地统筹部署和协调联动机制非常重要、予以支持,并同意按照中央最新指示精神及省委省政府近期重大决策,进一步修改完善《服务河南省经济转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地质调查工作方案》。

    通过本次对接,华北项目办掌握了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调查的一些新需求,收集了河南省地方财政2019年投入的地质调查工作,了解了河南省地勘单位在地质调查转型期的有益经验和有关构建新型局院(站)关系的一些述求。对接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就建立和完善央地统筹部署和协调联动机制初步达成一致,为下一步央地统筹部署地质调查、合力取得地质调查更大成效,奠定了基础。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调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华北项目办主任及规划处、技术处、成果处相关负责人,天津地调中心科技处相关负责人参加对接。

    华北项目办与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进行对接

    华北项目办与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进行对接

    华北项目办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进行对接

     
     
     
    华北项目办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就建立协调联动机制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