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更好地、多角度了解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家地质调查科研成果,从2017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基于科学网(Web of Science)平台上的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分析中国地质调查局过去11年的高被引论文。近日,地学文献中心遴选了2007—2017年这11年中同年度同学科领域中被引频次排名位于全球前1%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发表的73篇论文,并对这些论文的年度分布、被引频次分布、期刊分布、高被引作者、机构和国家合作、基金资助等情况做了简单的计量分析,形成《中国地质调查局高被引论文科学家名册(2018年)》。

    统计显示,在73篇论文中,第一作者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单位的有30篇,占全部论文的41%,比2017年提高4个百分比;其他机构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发文43篇,占全部论文的59%。前者中,共有23位第一作者,总被引频次3206次。其中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最多,共有15位作者发表了20篇论文,总被引频次达2098次;其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4位作者发表6篇论文,总被引频次866次。名册中介绍了23位第一作者的简介、研究领域、主要成就、高被引论文题录和摘要信息,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参与发表的43篇高被引论文的题录和摘要信息,方便大家更直观地了解这些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及观点。

    该名册作为服务产品在2018年全国地质工作会上进行展示,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国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状况,也为地质调查科研成果评价提供了参考。

    yw72018年高被引名册封面

    2018年高被引名册封面

    地学文献中心编纂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高被引论文科...

    2016718日,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Wolfgang Kinzelbach 教授来到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中心黑河项目组野外基地进行学术交流,此次交流是为了深化1:5万水文地质调查的成果。Wolfgang Kinzelbach 教授现任职于苏黎世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研究院,研究领域众多,涉及流体力学、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目前主要在非洲和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研究。

    交流会上,水环中心技术人员吴玺代表项目组,从水文地质、钻探、物探等方面,介绍了项目工作思路和已取得成果。Wolfgang Kinzelbach 教授做了题为“The Heihe Project: Progress Report”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建立的黑河流域张掖盆地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并展示了基于此模型所开发的地下水资源管理软件,该软件能够分别设置灌溉用水量、地表水灌溉百分比、灌溉面积等数据,预测张掖盆地以及各灌区的地下水水资源量发展趋势,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会上,大家还重点讨论了骆驼城地区水资源管理问题。

    通过交流研讨,明确了深化1:5万水文地质调查成果方向,同时明确了双方合作思路和细节,为解决黑河中游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问题,实现项目成果转化奠定了基础。

    交流研讨,深入提高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研发的“统计岩石显微镜薄片中粒状颗粒含量的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21 2 3019381.2)。

    该实用新型专利是一个统计岩石显微镜薄片中粒状颗粒含量的装置,实物为覆盖在岩石薄片照片(可为电子照片)上的透明栅格片,在观测岩石薄片时可通过统计覆盖在某种特定颗粒状矿物上的栅格数目来计算该矿物在岩石中所占有的百分比。

    该实用新型专利将岩石显微镜薄片鉴定中颗粒状矿物百分含量统计由经验型定性化转为定量化,极大地减小了传统方法中人为造成的误差;降低了岩石薄片镜下统计颗粒百分含量的技术门槛,使得初学者都能轻松掌握。

     

     
    实物资料中心“统计岩石显微镜薄片中粒状颗粒含量的...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报告(2021年)》。报告就中国地质调查局2020年出版科技论文的产出数量、学术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总结评价。 

    202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发表论文2908篇。其中被SCI-E收录665篇;SSCI收录9篇;CPCI-S收录20篇;被EI收录584篇;CNKI国内期刊数据库收录2045篇;CNKI国内会议数据库收录140篇。

    202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被SCI-E收录论文的被引百分比为89.56%,规范化引文影响力为1.03,引文影响力水平高于全球平均。

    在被SCI-E收录的期刊论文中,有35%的来自Q1分区期刊,21%的来自Q2分区期刊。国内期刊论文的北大核心期刊比为66.7%。

    指标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发表科技论文的产出数量、学术影响力均呈现增长态势。

     

    地学文献中心完成2021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滨海湿地科研团队利用辽东湾16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5条流入河流的39个类似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孢粉分析,深入探讨了辽东湾海域表层沉积花粉和孢子的分布特征、传播方式和可能来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的孢粉组合与区域植被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辽东湾不同部位孢粉组合的变化反映了沿岸局部植被的变化。高花粉浓度主要分布在流入河流的河口、沿海水域和海洋泥质区。河流冲积样品的花粉组合特征与水深< 8.5 m的近岸海域表层沉积孢粉相似。河流冲积物和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孢粉主要以草本花粉为主,且草本花粉的百分比和浓度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降低,表明辽东湾沿岸水域的花粉和孢子主要由流入的河流搬运而来。然而,水深> 8.5 m的海域表层沉积孢粉组合与河流冲积物明显不同。在水深>8.5米表层样品中,乔木花粉占主导地位,尤其以空气传播的松属花粉为主,同时还有大量水流携带的卷柏孢子,这两类孢粉来源范围较广。在辽东湾,风和的输送决定了深水区的孢粉分布格局,而河流和沿岸流的输送决定了浅水区的孢粉组合特征。辽东湾孢粉由陆向海的变化特征为该海域化石花粉组合和过去海平面变化的解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成果论文《Pollen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ation patterns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Liaodong Bay, China》(辽东湾表层沉积物孢粉分布和传播机制)已在线发表在环境科学顶级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中科院分区1区top,影响因子6.551)上。

    1 研究区孢粉样点地理位置以及区域植被图

    2 辽东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孢粉浓度与平均粒径、沉积物运移趋势以及主导风向关系图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6057, 41506062, 41406069, 41706057)、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2016yfe0109600)、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144, DD20189503)以及泰山学者项目(ts201511077)的支持,该成果是我国海域表层沉积孢粉研究领域发表的首篇一区文章,相关研究显著提高了我国在海洋孢粉传播与沉积过程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青岛海洋所辽东湾表层沉积孢粉研究取得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