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中国地质学会近日开展了第九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的评奖活动。经过严格的评选程序,14位优秀的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

    中国地质学会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分设地质科技研究者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教师奖。此次评选的14名获奖者中,孙有斌等6位同志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李常锁等7位同志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郭颖同志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教师奖。

    黄汲清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一生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国内外地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生前特别关注青年地质人才的培养。

    中国地质学会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是我国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之一,这一奖项主要奖励45岁及以下,在地质科学领域有创造性科学成就或在地质勘查及地质教育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质工作者,该奖项已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影响。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每两年颁发一次。

    附获奖名单:

    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孙有斌,1973年10月出生,第四纪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风尘沉积、古季风演化及粉尘源区干旱化研究,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季风-干旱环境的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揭示出太阳辐射、冰量和CO2变化及大西洋经向环流对轨道-千年尺度东亚季风变率的影响,确定了冰期-间冰期黄土物源变动与大气环流强度变化的关联。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EPSL、QSR等国际刊物上,已发表SCI论文80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32篇),论文被SCI引用3400余次,高被引指数(H-Index)为32。主持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部973项目二级课题、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项目、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曾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2010年)、刘东生青年地球科学家奖(2011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排名第2)。

    郭华明,1975年9月生,水文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文地质学学科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会员,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际SCI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主编、Applied Geochemistry副主编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霍英东基金项目等3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获批发明专利2项。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原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2013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17年)等,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07年)。郭华明紧密围绕高砷地下水的形成机理和治理技术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典型水文地质单元高砷地下水的分布演化规律,发现了一些典型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矿物相转变是控制地下水砷分布的重要过程;从水文地球化学和微生物学相结合的角度,揭示了地下水系统砷释放的铁氧化物和吸附态砷的微生物还原机制;定量描述了含铁矿物形成和转变对砷的吸附机理,发现内层络合的砷‐铁配位方式是关键吸附模式,揭示了与砷配位的铁原子数越多砷吸附量越大的微观机理。

    郭威,1979年11月出生,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勘察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论文59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专利71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吉林省青年科技奖、吉林大学李四光地学优秀青年教师奖。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冷钻热采关键技术,为我国首次钻取陆域水合物和成功试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撑。研发了局部化学法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技术,地下原位成功开采出油页岩油,标志着我国油页岩资源利用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黄雨,1973年4月出生,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Engineering Geology》等4本国际期刊编委、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黄雨长期从事重大工程地质灾害成因机理与防治研究,揭示了地震触发土体大变形流动的时空演化规律与致灾机制,构建了相关高性能计算模型,较好实现了灾害全过程的模拟与评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出版英文专著2部,发表SCI论文72篇、EI论文5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

    朱东亚,1975年10月出生,石油地质勘探专业,博士研究生。现在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研究员,主要从事沉积储层以及流体与成藏机理研究。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石化科技攻关等各类科研项目(任务)10余项。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收录18篇,EI收录21篇。2014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此外,朱东亚还阐述潮坪-泻湖-高能滩相白云岩体系白云岩化机制和多级次岩溶储层发育动态过程;揭示深部流体作用下孔隙发育和保持机理,预测塔里木盆地断裂-热液区域深层-超深层优质储层持续向深部拓展;建立天然超临界CO2-油耦合成藏模式,论证苏北盆地深层栖霞组为有利勘探目的层。

    王晓梅,1977年6月出生,油气地球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近十年主要从事中国元古代黑色页岩沉积环境、生物种群和生烃潜力评价等基础研究,发现地球轨道力控制了元古代烃源岩发育的旋回性,首次计算14亿年前的大气氧气浓度(PAL)高达4~8% PAL,重建最古老的最低氧化带海洋。在国内外一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EI收录34篇,SCI统计引用293篇,其中他引258篇;CSCD统计引用213篇,其中他引197篇,(合作)发表专著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授权1项。相关成果获省部级奖4项,2015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科技奖银锤奖,2016年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称号。

    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李常锁,1976年3月出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现任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总工程师,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自1999年以来,一直在野外一线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热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在山东省水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济南泉水保护、服务地方经济、地矿科技创新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李常锁主持完成的“山东省1∶25万区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系统深化了对山东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演化规律的认识,成果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通过多项与济南泉水保护相关的研究,重新识别了泉水形成机理、水环境演化规律、定量评价了影响济南泉水喷涌的因素,重新划定了济南泉域边界。

    近20年来,李常锁先后主持及参加完成了30多个省部级科研与生产项目,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5篇)。曾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17年度“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王小军,1997年7月毕业于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勘查专业,201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委员、院长。

    王小军先后负责完成了中石油和新疆油田分公司等科技攻关项目或课题17项,其中主持完成项目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局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1本,获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学术论文21篇。2006年被新疆油田授予“勘探方案优秀设计者”等称号,2013年负责编制的《克拉玛依油田金龙2井区块二叠系油藏评价井部署意见》方案获“评价部署优秀方案”。2017年被《新疆石油地质》杂志聘为编委,2017年被克拉玛依校区石油专业指导委员会聘为委员。王小军同志带领的研究团队相继被授予自治区级“青年突击队”、集团公司“科技工作创新团队”、克拉玛依市“工人先锋号”、“五四红旗团(青)支部”等荣誉称号。

    胥燕辉,1974年12月出生,地质矿产勘查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一地质勘查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胥燕辉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大型地质勘查项目,取得了重大地质找矿突破,尤其是在冀东铁矿勘查中成果显著,提交了多个大型及特大型铁矿,累计提交铁矿资源量近30亿吨,并系统研究了冀东铁矿成矿规律和有效的综合勘查技术方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曾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中央企业青年五四奖章、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康世虎,1977年9月出生,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地勘一处处长,研究员。

    多年以来,康世虎一直坚守在野外生产一线,致力于二连盆地铀矿勘查与科研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了20多个铀矿勘查项目,发现了超大型、大型等多个铀矿床。主持发现了以哈达图大型铀矿床为代表的重大找矿成果,单孔最高平米铀量达63.77kg/m2,创造了二连盆地铀矿勘查史上单孔平米铀量最高记录。提出了多项创新性认识,建立了“哈达图式”铀成矿模式。

    康世虎先后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中核集团公司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成果奖一项,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张会琼,1982年12月出生,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科技处处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绿色评价中心秘书长,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张会琼长期工作在地质调查以及科技管理一线,主要从事成矿规律、找矿预测及地质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国家项目1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其中一等奖3项,“358”找矿成果一项。2017年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六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公开发表文章34篇,著作1部,在新疆哈密卡拉塔格等矿山深边部找矿预测,探索创新矿产资源基地地质-环境-技术经济“三位一体“的综合地质调查等地质科技创新实践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李鸿睿,1976年4月出生,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本科学历,现任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副院长、地质矿产勘查所所长。

    李鸿睿先后参与或主持完成了10多个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矿产勘查项目。发表论文10篇(第一作者4篇、CSCD收录一篇)。

    此外,李鸿睿还先后获得2018年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成果奖、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第九届甘肃省青年地质科技奖、甘肃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甘肃省技术标兵、甘肃省地矿局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第二届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最美地质队员”、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奖项和荣誉。

    傅志斌,1973年12月出生,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一级建造师。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专业研究和工程实践,在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深基坑工程、软土和超软基加固技术及设备研制、岩土文物保护勘察与治理技术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主持项目获国家、行业和北京市优秀勘察设计奖7次,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1次,詹天佑大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各1次。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5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1次。主编、参编各类规范标准9部。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全国优秀总工程师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茅以升土力学与岩土工程青年奖等荣誉。北京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住建部勘察设计行业“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起草人,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公告主要完成人,全国勘察设计行业2010-2018年各年度发展研究报告编撰委员。

    教师奖

    郭颖,1973年3月出生,宝石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并完成科研项目2项,国家级教研教改项目1项、北京市专业建设项目1项,出版专著20余部,光盘14张,编写并出版教材3部,包括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2部,独立完成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获得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高等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首届青年教学名师奖;中国地质学会优秀科学传播专家(3次);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高校),文史组一等奖、最佳教案奖、最佳教学演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多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五四奖章等。

    此外,郭颖还开展以宝玉石颜色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提出了宝石颜色比对的新方法,据此,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包括SCI论文9篇、SCIE论文1篇、国际EI论文26篇;专心教学,并发表教学法论文10余篇;投身科普,积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多种媒体中发声。

    中国地质学会大力表彰举荐科技人才

    近日

    在贵州省遵义市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奥陶纪白云岩山脉深处

    一条为农业灌溉开凿的引水涵洞

    意外揭开了

    掩埋4.8亿年地层下的秘境

    探险队员在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洞穴内科考。

    探险队员在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洞穴内科考。

    “这是藏在4.8亿年

    奥陶纪地层里的洞穴”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

    副秘书长赵揭宇说

    这里因鲜有人类生活

    毗邻贵州大沙河自然保护区

    拥有极佳的水源

    且经数百米白云岩层长距离过滤

    水质纯净

    孕育出全球罕见的“洞穴沉积物基因库”

    洞内有的穹顶高达100余米

    水滴在下坠过程中

    雾化成富含碳酸氢钙的“气溶胶”

    在石笋、洞底凝结出

    千奇百态的石花、石枝、

    石葡萄、石珊瑚等

    形成“雾化沉积”奇观

    探险队员在洞内发现的“钙板”。

    探险队员在洞内发现的“石葡萄”上长“石花”景观。

    探险队员在洞内发现的“鹅管”景观。

    探险队员发现洞内的“云朵石”景观。

    此外,在这个洞里

    还发现了许多穴珠

    也叫洞穴珍珠

    十分罕见

    因为质感很好

    纯净度非常高

    晶莹剔透

    探险队员在洞内发现的“穴珠”。

    探险队员在洞内发现的“穴珠”。

    “我探洞探了很多年

    洞内产生的沉积物质地非常纯净

    就像白玉一样

    这在国内其他地方的洞穴是没有的”

    赵揭宇说

    “此次科研活动中发现

    洞里有一个数万平方米的洞厅

    上千根纯白石钟乳

    如冰晶森林般亭亭玉立于其中

    雪白质感源于水中碳酸钙纯度极高

    且无杂质干扰

    洞里的沉积物、规模、品质、种类

    完全改变了我们的认知”

    探险队员在洞内发现的钟乳石景观。

    探险队员在洞内发现的钟乳石景观。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

    张远海表示

    “许多形态(如钙膜晶锥)

    此前仅见于理论模型

    而这里竟以集群形式存在

    目前这个洞穴从研制、品质上讲

    可能是国内绝无仅有的”

    探险队员在洞内发现的纺缍石景观。

    --------------------------------------------------------------------------------

    来源:新华社,记者:刘勤兵,图片:赵揭宇

    本期编辑:胡程远、林帆

    罕见!贵州发现4.8亿年“地下水晶宫”

    近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深海极端环境探测研究团队在东海冲绳海槽冷泉沉积物铁、锰、硫、碳元素循环耦合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科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作为典型的弧后盆地,冲绳海槽广泛发育海底热液和冷泉系统,这对该区域的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以往冷泉碳酸盐岩的记录显示,热液来源的金属驱动了冷泉区甲烷的厌氧氧化作用,从而降低了冷泉碳泄漏强度。然而,由于缺乏现代孔隙水地球化学数据,导致对研究区域内铁、锰、硫和碳循环之间动态相互作用的认识仍不清晰。

    针对上述问题,该研究利用冲绳海槽中段的海底浅钻和重力柱沉积物样品,开展了孔隙水地球化学研究,研究数据首次记录到了热液锰供应对有机质矿化的增强作用,从而降低了弧后盆地中有机碳的埋藏效率。

    研究证实:通过厌氧氧化作用可显著改变孔隙水碱度,并促进碳酸盐岩沉淀,从而实现冷泉碳泄漏的截留。此外,该研究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海底白云石形成机制,认为其与产甲烷带内厌氧氧化作用有关,而非前人认为的沉积物风化、逆风化控制的白云岩化作用。

    上述研究对理解弧后盆地中铁、锰、硫和碳的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认识甲烷丰富但硫酸盐贫乏的太古代海洋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研究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崂山实验室共同完成。

     冲绳海槽冷泉沉积物铁、锰、硫、碳元素循环耦合模式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弧后盆地冷泉区沉积物元素循环...

    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哈尔滨中心”)滹沱河上游重点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积极回应驻地群众需求,注重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驻地群众成功打出一口清澈且富含矿物的水井,老百姓感激地为其命名“地调龙泉井”。

    多年以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山西省五台县东龙泉村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泉水流量逐年减少,渐渐断流。为寻找新的水源,该村经多次尝试失败后,选择村子下游的低洼处打了一口井,勉强维持全村的基本饮水需求。但因为给水和排水几乎处于同一位置,该井水质并不理想。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民生之本。得知哈尔滨中心水文地质调查团队进驻五台县后,东龙泉村干部第一时间提出找水打井的诉求。项目组高度重视,迅速成立“找水打井小组”,全面细致查阅已有地质、水文等专业基础资料,科学分析驻地水文地质条件、水资源环境和地下水分布数据,反复论证打井孔位,最终确定在村子上游滹沱群豆村亚群神仙垴组,以夹硅质结晶白云岩为原岩的变质岩地区打井。经过夜以继日地工作,钻井成功打到含水层。当清水喷涌而出的那一刻,整个村子沸腾了,乡亲们奔走相告。

    “不仅要让村民喝上水,更要喝上高品质的水。”顺利出水后,项目组随即对水质进行了化验分析。结果显示,井水中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元素,锶含量0.43毫克/升、偏硅酸含量20.1毫克/升、锌含量0.024毫克/升、总溶解性固体342.5 毫克/升、游离二氧化碳 13.2毫克/升,其中,锶含量达到矿泉水标准,具有可开发潜力。井水属于基岩裂隙水,出水量2010 立方米/天,按照山西省用水定额,可满足20000人生活用水,可养殖家禽200万只、养猪10万头,有力支撑了乡村振兴。此外,项目组还在五台县东雷乡东山底村成井一口,日出水量达到180立方米/天,解决了该村饮水困难、农作物因严重缺水而减产等问题。

    清泉引进村,助力振兴路。哈尔滨中心项目组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探采结合井成功实现了成果转化,有力支撑五台县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为后续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打下基础,也为今后找水打井提供了典范。

    钻井现场

    一口“地调龙泉井” 开出改水兴农花

    根据2018年度项目质量检查工作安排,9月3-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派出检查组赴内蒙额济纳旗先后对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内蒙古黑鹰山地区矿产地质调查”和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银额及松辽外围盆地上古生界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进行了野外综合检查。

    检查组于9月4日在黑鹰山矿调项目野外驻地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关于“内蒙古黑鹰山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工作部署、工作进展、质量、安全、保密和廉政等方面的情况汇报基础上,审阅了项目三级质量管理、野外采样、数据采集等原始记录和图件,抽查了野外安全和保密相关记录,同时对野外驻地的生产生活设施设备进行了安全隐患排查。同时,检查组赴野外现场实地抽查了白云敖包白云岩矿化点1处、野外实地路线2条共检查化探采样点34个,重点查验了采样点位精度、深度、代表性和记录准确性等内容。检查组认为该项目野外工作部署合理、方法技术符合相应标准规范、野外采样点具有代表性、原始资料齐全可靠、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健全有效、安全、保密和廉政工作落实到位,野外检查评定为优秀级。

    9月5日,检查组在额济纳旗赛汉陶来镇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关于“银额及松辽外围盆地上古生界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项目进展及质量、安全、保密和廉政等方面的情况汇报,重点查阅了野外数据采集记录本、数据曲线册、质量管理记录等相关资料。检查组赴野外现场抽查了大地电磁测深试验点,检查了大地电磁观测系统试验测量、参数选定及测量方式,查看了测点布设、工作方法和野外记录等。检查组认为该项目野外工作部署合理有序、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正常,安全和保密措施有效。

    在野外检查中,检查组与项目组成员进行充分沟通交流,同吃同住,亲身体验到了野外工作的艰辛和生活困难,工区属荒漠戈壁区,常年干旱少雨、温差大、风沙多,饮用水缺乏,特别是黑鹰山地区野外饮用水和生活补给均需到200公里以外的地方供给。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项目组人员不畏艰苦,发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劳苦协作,高标准、严要求完成了野外各项工作任务,为保证项目出高质量成果奠定了基础。

     

     

    物化探所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开展野外综合检查

    张拴宏,男,43岁,博士,专业技术四级。地质力学所基础地质研究室副主任,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专业方向: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首次在华北燕辽识别出了与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大火成岩省,并在北澳大利亚找到了与其相对应的记录,从全球对比角度解释了北澳大利亚代里姆大火成岩省的构造含义,解决了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的标志、时间等关键基础地质问题,确立了华北在超大陆裂解研究中的地位。鉴别出了与燕辽大火成岩省相伴的火成碳酸岩及大规模稀土成矿事件,解决了白云鄂博赋矿白云岩的时代、成因及构造背景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揭示了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矿床的全球构造背景。在“内蒙地轴”前寒武纪基底岩系内发现了大量的晚古生代侵入体,从多学科角度确定华北北缘晚古生代为活动大陆边缘,解决了华北北缘晚古生代大地构造性质等基础地质问题。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坚持地调与科研相融合,善于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发现并解决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实现地质理论创新,支撑地质调查工作。白云鄂博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困扰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矿床研究及勘查工作多年的时代及层位问题,对矿区深部及外围勘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对开展全球性成矿带对比有重要意义。“内蒙地轴”大量晚古生代侵入岩的发现,改变了传统区调工作中认为强变形变质岩石均为前寒武纪基底岩系的错误认识,成果已经被该区后续的区域地质调查所采用,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元古代全球大火成岩省及黑色页岩系的研究成果对于认识地球深部过程、表生环境、矿产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均有重要意义。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率先提出通过大火成岩省、陆缘盆地地质事件精细对比及古地磁开展中元古代超大陆裂解及重建的新思路,对于解决缺少古生物等对比标志的前寒武纪超大陆重建有重要意义。通过多年探索及选样方法改进,成功解决了白云鄂博富稀土白云岩的时代及成因,将白云鄂博火成碳酸岩及大规模稀土成矿事件与燕辽大火成岩省联系起来,解释了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全球动力学背景。在白云鄂博富稀土白云岩中发现了接触交代成因的斜锆石,为世界首例在火成碳酸岩中发现的交代成因的斜锆石,也表明白云鄂博矿床经历了强烈的后期改造。提出以全球性大火成岩省及黑色页岩系为代表的重大地质事件对晚前寒武纪地层断代有重要科学意义。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地质力学所古构造重建团队已经成长为一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团队,有力地支撑了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在华北北缘陆缘演化及晚前寒武纪超大陆裂解及重建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及优势。个人在2014及2016年分别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及“第八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并于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培养及协助培养研究生及博士后8名。曾受邀在国际大火成岩省会议、第7届国际岩墙会议等多个国内外会议上及香港大学等单位做学术报告。 

    张拴宏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断陷盆地地表、地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调控”在云南省泸西县实施的首个示范井成功出水。

    该课题的主要目标是根据喀斯特断陷盆地特殊的地质结构形成的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但埋藏深且开发难度大的特点,研发地下水开发利用等先进技术并进行示范研究,为探索喀斯特断陷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技术途径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示范。

    课题组实施的示范井位于云南省泸西县中枢镇既比村。在详细分析以往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课题人员开展地面详细水文地质调查,进行地球物理探测。综合分析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以及物探解译资料,确定了钻孔位置并开始实施钻探,钻进至151米终孔后进行了抽水试验。经过72小时的抽水试验,发现该钻井最大降深涌水量为838.9立方米/天,静止水位为7.3米,成功打到了地下水富集块段。该钻井所在位置地层岩性为三叠系中统个旧组厚层状灰岩夹白云岩,地貌上处在喀斯特断陷盆地盆底平坝区边缘的岩溶丘陵区,位于地面两条沟相交的沟口丘峰旁。受近北东向断层导水作用以及近东西向展布三叠系上统鸟格组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页岩地层的阻隔作用,地下水自北东向南西径流,在既比村一带形成富集块段和强径流带。

    该钻井的成功出水,可解决2000人生活用水问题和1000亩地旱季灌溉用水问题;同时,也为该课题高效开发利用地下水,进行地表、地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调控的技术研发与示范研究提供支撑。

    抽水试验现场

    岩溶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首个示范井成功出...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主任陈仁义带队到岩心库,查看位于辽西凌源的牛D1井岩心,专家现场会商了牛D1井钻探成果,并对今年在辽西地区油气地质调查工作进行了认真谋划。

    2015年由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实施,东北煤田地质局128勘探队负责施工的牛D1井位于辽西牛营子凹陷北部,井深500.25米,目的层位中侏罗统海房沟组。岩性从上到下主要为白云岩、砾岩、泥岩、灰岩等,在330-380米发现油气显示,其中富含油级达18米。

    陈仁义主任一行听取了项目组有关情况的汇报,认真查看了岩心,仔细询问了牛营子凹陷的地层、构造等情况,并就钻遇的灰岩层位归属问题与到会专家进行了探讨。

    在查看岩心和听取汇报的基础上,陈仁义主任指出,针对中上元古界地层开展油气地质调查是当今的科研热点。辽西-冀北发育大量中上元古界地层,且多处发现油气显示,对该地区开展调查研究是我中心以后油气工作的重点。陈仁义主任提出,牛营子凹陷构造复杂,查清区域基础地质条件是解决辽西牛营子地区油气地质调查工作的首要问题,2016年基础地质调查工作要配合项目组,在该地开展构造地质专题研究。项目组要进一步采集样品,加强油源对比研究。

    沈阳中心主任助理、科学技术处、基础地质研究室、能源地质研究室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

     

     

    会商辽西牛D1井钻探成果 谋划今年辽西油气调查工作...
    所在单位:地科院地质研究所
    完成人员:朱祥坤、孙剑、房楠、李世珍、潘晨旭、陈岳龙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行业基金项目
    起止时间:2009年1月-2014年12月

    主要进展

      白云鄂博稀土-铌-铁矿床是世界著名的超大型多金属矿床,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广泛关注。自1927年发现以来,前人在此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对矿床形成机制和成矿时代或期次的认识仍存在很大分歧。本项目利用新兴的铁、镁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传统的钐-钕、锶、碳、氧同位素体系,对矿床的形成机制和成矿时代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

      1.首次系统地开展了白云鄂博矿床的铁、镁同位素研究,对矿化元素本身和赋矿层的主量元素进行了直接示踪,结果为矿床的岩浆成因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不仅是白云鄂博矿床成因研究的一大重要进展,也为如何运用铁、镁等新兴同位素体系进行矿床成因研究提供了范例(成果发表在Precambrian Research,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ivews,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岩石学报等)。

      在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机制方面,前人争论的焦点在于铁的物质来源和赋矿层“H8”白云岩的成因(火成或水成),但缺乏直接可靠的证据。由于铁是成矿元素,铁、镁是赋矿层的主量元素,本研究系统开展铁、镁同位素研究,为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进行直接示踪。

      首先对典型沉积成因的含铁建造及其碳酸盐岩、和矿区广泛分布的火成碳酸岩墙的铁、镁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结合已有工作,厘定了沉积、火成岩石的Fe、Mg同位素组成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详细调查了白云鄂博矿床铁矿体及赋矿层“H8”白云质大理岩的铁、镁同位素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白云鄂博矿床细粒铁矿石和“H8”白云岩的铁同位素平均值δ56Fe-IRMM在0附近,并且变化范围很窄,与火成岩的铁同位素组成一致;同时,磁铁矿和白云石矿物之间的铁同位素分馏很小,指示高温形成环境。“H8”白云岩的大部分样品镁同位素组成落在火成岩范围,少量数据落在火成岩和沉积白云岩之间。这表明白云鄂博矿床是以岩浆作用为主导而形成的矿床。由于铁、镁是白云鄂博矿床的主量元素,铁、镁同位素的研究成果为该观点提供了有力而直接的证据。

      2. 运用Sm-Nd同位素技术对白云鄂博矿床的形成时代进行了精确定年,并重新厘定了矿床的成矿时代和成矿期次(成果发表在Ore Geology Review, 地球学报等)。

      在白云鄂博矿床成矿年代学方面,前人已对开展大量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的年龄数据。虽然如此,这些年龄数据所代表的真正地质意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时代和成矿期次仍然存在激烈的争论。由于白云鄂博矿床是一个稀土矿床,本研究利用Sm-Nd同位素体系对矿床的成矿时代和成矿期次进行直接制约和厘定。

      由于白云鄂博矿床遭受了复杂的地质作用和多期次的交代作用,选取合适的样品是获得可靠的定年结果的基础。本研究首先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对矿石和赋矿岩石的期次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选取了未遭受交代作用的白云岩“原岩”进行Sm-Nd同位素定年,获得了高精度的等时线年龄1287±26Ma。同时,对不同期次的矿石和赋矿岩石的全岩和单矿物进行了Sm-Nd同位素测定。综合前人的数据,利用Sm-Nd同位素体系对矿床的成矿时代和期次进行了厘定。结果表明,白云鄂博稀土的成矿时代约为1.3Ga,与碳酸岩墙的形成时间一致,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加里东期的热事件(约0.44Ga) 导致了白云鄂博矿床的晚期稀土矿脉的形成和原有矿体中部分稀土矿物的重结晶,但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矿体内部的稀土再循环,外源物质的贡献不明显。约1.3Ga到约0.44Ga间的一系列中间年龄为后期热扰动的结果,并不代表成矿事件。简言之,白云鄂博矿床只在中元古代发生过一次实质性的稀土矿化作用,地幔是稀土物质的单一源区。

      3. 对白云鄂博矿床开展了铁、镁、碳、氧、锶、钕等同位素的综合研究,完善了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模式。
      利用不同同位素的特点,综合开展了铁、镁、碳、氧、锶、钕等同位素的综合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矿床的成因进行制约。研究表明,白云鄂博矿床可能是在中元古代时期(约1.3Ga)的大陆裂谷环境下,由火成碳酸岩岩浆在海底侵入或喷出而形成,岩浆侵入或喷发期间可能有海水或少量沉积碳酸盐岩加入,也很有可能伴随热液活动。矿床形成后区域上发生了多次地质事件,矿床发生了一定的热扰动,但成矿物质只在内部发生了再循环,外源成矿物质的加入很有限。
     
      上述研究为白云鄂博矿床的成因和成矿时代提供了重要制约,完善了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模式。

      上述研究的部分成果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其中SCI期刊8篇,EI期刊3篇)。


    图1 白云鄂博矿床Fe同位素组成及与其他类型矿床的对比


    图2 白云鄂博矿床Mg同位素组成


    图3 白云鄂博矿床成矿模式图

    1-5 白云鄂博矿床成因再研究

    近日,自然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组织四川省宣汉县盘龙洞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古油藏剖面野外考察培训。

    四川省宣汉县盘龙洞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古油藏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牟传龙等同志于2002年首次发现并命名。该礁体中充填大量的沥青,礁顶上覆鲕粒滩相白云岩完全被沥青充填,是典型的生物礁古油藏。盘龙洞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古油藏的发现为川东北普光气田最优质储层时空展布预测提供了基础性与前瞻性依据。

    考察培训现场,牟传龙向大家介绍了古油藏发现与命名的过程、古油藏发现对普光气田的意义,讲解了碳酸盐岩剖面观察核心内容、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要点与方法,现场指出长兴组从开阔台地到生物礁建礁、再到生物礁消亡演化过程,形成了礁滩相白云岩,是普光气田优质天然气储层。同时,牟传龙建议尽快拿出野外现场布设、剖面简介展示等具体方案,将盘龙洞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古油藏剖面建设成为四川盆地东北部立典剖面,与湖北省利川市见天坝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剖面一起,可供2021年第七届全国沉积学大会、2022年第21届国际沉积学大会嘉宾代表野外考察。

    成都地调中心沉积室、基础室有关同志,参加了此次生物礁古油藏考察,并就具体立典剖面建设问题现场讨论、积极献言献策。

     

    现场考察 

    部重点实验室组织四川宣汉盘龙洞生物礁古油藏剖面野...

    为推进华北地区矿产开发利用状况季度监测工作有序进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积极提升技术人员业务水平,推进完善了矿产开发利用状况监测技术体系。

    相关工作具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继续提升技术力量,有序开展矿山监测工作。为保证二季度矿山监测成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总结2021年一季度矿山解译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二季度矿山解译的重点和注意点,为监测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基础。二是完善建立矿山解译标志,提高矿山识别精度。通过外业调查,掌握了不同矿种的开采方式,初步建立了不同矿种的解译标志,通过遥感影像和实地综合解译标志的建立,有效地减少了矿山解译过程中的误判,充分提高了技术人员判别矿山的精度。三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决策,有效提升监测质量。充分发掘、探索、提升信息化技术的驱动作用,利用计算机自动完成矿山解译图斑的属性检查,在提高矿山监测效率的同时,极大提升了矿产开发利用监测质量。四是在保障工作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实现了效率提升。在原有三级质检核心框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在切实规范质检内容、保证质检数量不降低的同时,简化了质检流程,减轻了技术人员的工作量。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天津地调中心已于近期完成2021年二季度矿产开发利用状况监测:共完成监测面积20.8万平方公里,涵盖了华北重点矿区及铁路两侧1公里范围。圈定开采面图斑8046个、开采点1124个、尾矿库645个。经三级质检确定疑似违法图斑122个、制作疑似违法图斑分布图116幅,成果数据已提交项目所属工程牵头单位。

    此次提交的季度监测成果,将作为自然资源执法部门研判重点区域内违法形势的重要依据,同时,完善的矿产开发状况监测体系,为下一阶段开展常态化的动态监测建立了牢固基础。

    冶金用白云岩开采面遥感影像图和实地照片对比

    铁矿露天开采面遥感影像图和实地照片对比

    铝土矿开采面遥感影像图和实地照片对比

    天津地调中心矿产开发利用状况监测技术体系已基本完...

    为丰富学生暑期生活,建强科普研学基地,打造地学科普高地,2021年7月15日-7月2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组织北大附中15名中学生到河北省秦皇岛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开展暑期地学夏令营活动。

    此次研学活动的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实物资料中心对标初中地理课程,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内容涉及海洋地质作用、河流地质作用、“三大岩类”的野外识别、探秘“道虎沟生物群”等。

    在柳江盆地地质博物馆,同学们了解了柳江盆地的地质概况,实物资料中心的研学导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常见矿物和“三大岩类”野外识别方法,并就地理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在“亮甲山”和“山羊寨”,研学导师带领大家观察豹皮灰岩、白云岩、泥岩、辉绿岩等常见岩石,简述岩石形成背后的故事,同学们动手采集了各类岩石标本,并进行了灰岩和白云岩的稀盐酸实验;在“吴庄垭口”、“鸡冠山”,同学们见到了大型褶皱、断层、角度不整合及滑塌等地质景象,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了解了常见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在大石河和秦皇岛海滨,同学们观察了河流地质作用和海洋地质作用,了解了什么是分选和磨圆,什么是侵蚀和沉积;在宁城“道虎沟生物群展览馆”,同学们了解了地球生命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演化历程。

    通过为期六天的研学活动,北大附中的同学们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地质科学知识、提高了观察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自信心,提升了自身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实物资料中心成功举办暑期夏令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