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国家公益性和综合性地学研究机构,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事业单位。根据我所业务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现将我所面向2021年社会在职人员招聘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基本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具有北京市正式户口的社会在职人员或博士后出站人员。 

    (三)思想品德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四)热爱地质调查事业,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奉献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报考岗位学历要求为博士研究生的,年龄应在40周岁以下;报考岗位学历要求为硕士研究生的,年龄应在35周岁以下。 

    (六)具备与招聘岗位相匹配的专业、技能等条件和身体、心理素质。 

    二、岗位数量及条件
     

    三、招聘安排 

    (一)报名 

    1、时间:报名截止时间为612日。 

    2、提供材料:报名登记表、个人简历、户口本、学历学位证、职称证、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的封面扉页、版权页等。 

    3、报名方式:有意应聘者请将上述应聘材料的电子文档和证书等相关材料扫描成图片或PDF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至邮箱zhaopin_lxs@sina.com邮件标题以“报考岗位序号-学历-专业-姓名” 

    联系人:张老师 

      话:010-68412306 

    4.资格审查:应聘人员报名后,我单位结合岗位要求进行资格审核。 

    (二)面试 

    资格审查合格者确定为面试人选,面试采取PPT或其他演示材料汇报方式,分为自我陈述和回答专家提问两部分。参加面试人员名单、时间、地点将及时在地质力学研究所网站公布。面试成绩不低于60分的应聘人员方可被确定为考察人选。 

    (三)确定考察人选 

    根据面试成绩,各岗位按照1:1的比例确定考察人选,通过地质力学研究所网站予以公布。 

    (四)体检和考察 

    1.体检:参加体检人员需携带本人身份证,根据地质力学研究所安排到指定的医院体检。不按时参加体检者视为放弃资格。 

    2.考察: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对考察人选进行考察,复查资格条件,查阅人事档案。 

    3.聘人考察、体不合格或自愿放弃聘的,取消聘用格,况决定是否按照面试排名序依次递补加面且面60分及以上的人递补资)。如递补后,招聘位确无合适聘人,取消相关岗的招聘计划 

    (五)确定拟聘用人选 

    根据考察、体检结果,确定拟聘用人选。 

    (六)公示 

    拟聘人选名单在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服务平台、中国地质调查局门户网站以及单位门户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 

    (七)聘用 

    公示期异议的,按理聘用手。公招聘工作人用期制度,用期包括在聘用合同期限用期合格的,予以正式聘用,不合格的,取消聘用。 

    四、相关待遇 

    聘用人员按照地质力学研究所编制管理,根据事业单位有关政策享受定的事业单位人福利待遇。 

    五、注意事项 

    (一)应聘人员应按要求提供完整、真实、有效的资料和信息,对提供虚假材料、证件、信息的,一经查实,取消面试资格或聘用资格。 

    (二)本次公开招聘通过综合考察应聘人员与岗位匹配程度决定是否聘用,招聘信息解释权归单位所有。 

    (三)公开招聘有关信息将及时在地质力学研究所网站公布,请随时关注。部分重要通知将通过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发送,请应聘人员确保在报名时提供真实有效的电子邮箱和手机号码。如联系方式有变,请及时与工作人员联系。未进入下一环节的应聘人员,将不再电话告知。 

      

    附件: 2021年社会人员报名登记表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021年社会在职人员招...

    近日,为了进一步提高地质调查资料提交质量和规范地质调查资料管理,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公室开展2017年度中南地区地质资料质量评比与表彰,共对37个地质调查项目承担单位提交的123个地质调查项目的134档资料进行了检查评比,评选出一批资料提交先进单位、优秀项目和先进个人。

    评选湖北省地质调查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和湖南省地质调查院等3家单位为“地质调查资料提交先进单位”。

    评选“湖北白河-茅塔地区矿产地质调查”(湖北省地质调查院)、“广西龙州—扶绥地区矿产地质调查评价”(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湖南1∶5万官地坪镇、人潮溪、瑞塔铺、三官寺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湖南省地质调查院)、“珠三角地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调查”(广东省地质调查院)、“海南岛1∶5万翁田市幅、文昌县幅、冠南圩幅、崖县幅环境地质调查”(海南省地质调查院)、“广西1∶5万印茶幅、向都幅、东平幅、天等县幅、大新幅区域地质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湖北鄂城-灵乡地区铁铜多金属矿调查评价”(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地质勘查院)等7个项目为“地质调查资料提交优秀项目”。

    评选上述7个项目资料的责任人王璐(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曹淑芳(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陈友峰(湖南省地质调查院)、田莉莉(广东省地质调查院)、易慧明(海南省地质调查院)、陈丽菲(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孙芳(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地质勘查院)为“地质调查资料提交先进个人”。

    本次受表彰的3家单位在地质调查项目资料提交工作中,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到位,圆满完成了年度地质调查资料的提交管理工作。受到表彰的7个优秀项目,提交地质调查资料及时、完整,电子文档数据正确,纸质资料规范,符合相关标准与规范。

    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表示:一定珍惜荣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再接再励,在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提交工作中继续起到表率作用,为新时代地质调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南项目办开展2017年度地质资料质量评比与表彰活动

    “十五”规划目标

        ——基本建成土地和矿产资源以及相关地学的基础数据库,建成国家油气资源数据库,基本完成重要地质资料的数字化,使国土资源数字化信息初步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和调查评价的需要;基本形成国土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  
        ——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基本满足地政、矿政管理工作的需求,初步实现国土资源政务管理工作流程的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实现地质调查评价主流程的信息化。  
        ——初步形成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国土资源信息网络;基本完成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建设。数据交换技术取得实质性进展。

    工作部署

        总体部署 
        1999年数字国土工程投入资金4,600万元,2000年投入资金9,000万元。2001年以来,年度项目设置经科学论证,注重实用,严格执行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组织有效,进展顺利,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并投入到实际应用。“十五”期间开展项目329个,投入资金45,150万元,其中,2001年9,430万元;2002年8,860万元;2003年8,860万元;2004年8,900万元;2005年9,100万元。 

        一、    基础数据库建设 
        开展了221个项目。其中,地政基础数据库包括:1:50万土地利用数据库、1:1万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库、土地资源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库等;矿政基础数据库包括: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全国油气资源数据库、全国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矿产资源储量空间数据库、国土资源国家级数据库运行系统等;基础地学数据库包括基础地质数据库和地质综合成果数据库两大类,涉及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区域水环地质空间数据库、区域海洋地质数据库、基础地质数据库、航空物探遥感数据库、全国专题图数据库、成果资料数据库、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等。进行了全国岩石、钻孔、物性、实物地质资料目录等专业基础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初步部署了全国地质数据与资料中心建设工作。 

        二、    调查评价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开展了25个项目。主要包括: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编制、GPS技术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工作中的应用示范、地质调查数据采集系统和地质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系统建设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编制、GPS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试点示范、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系统和野外地质调查应用软件及适用技术推广培训、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矿产资源快速评价信息系统、地学工具软件包、国土资源调查适用信息技术评价与应用研究、地质体三维模拟技术、地下水资源调查综合分析、矿产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系统建设等工作。

        三、    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开展了26个项目。主要包括:国土资源部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研制、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试点示范、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贵州省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试点示范、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系统、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开发整理管理信息系统、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化建设、国土资源部地政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与维护、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试点示范、中国矿产资源可供性系统试建设、全国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管理系统、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系统、矿政管理系统数据库共享集成、国土资源部矿政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与维护、国土资源遥感运行系统、国家地质工作办公信息系统、国家地质调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线和离线数据服务系统开发、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等。

        四、    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开展了14个项目。主要包括: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全国国土资源数据交换中心建设、国土资源信息集成与分析系统、国土资源科技成果服务系统建设、国土资源信息分析应用系统建设、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数据库建设、国土资源国外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地质资料查询服务系统、国土资源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等;在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集成与社会化服务领域,部署了国家地质工作信息化战略研究、地质调查信息化产品社会需求分析、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集成转化与社会化服务等5个工作项目。具体内容包括相关数据库软件的开发与推广;国外信息技术的调研与交流;国家地质工作信息化战略研究;地质调查信息化产品的社会需求调研;开展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的社会服务;开展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社会化服务方案的研究等。

        五、    基础网络与信息化标准建设 
        部署开展了42个项目。主要包括:全国国土资源主干网系统、国土资源国家级数据中心网、国土资源远程会商及应急指挥系统、国土资源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系统建设、国家地质调查骨干网络体系建设、地质调查基础网络系统建设、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建设等工作。

    工作进展及主要成果

        一、    基础数据库建设 
        “十五”期间,在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开展了221个项目。到目前为止,新开和续作项目绝大部分都在顺利进行。通过这些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地政、矿政两大基础数据库管理体系和基础地学数据库管理体系。 
        在土地资源数据库建设方面,已经完成数据库5个,3个正在开展。完成了国家级、省级和5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34个市(县)级试点工作正在开展;完成了全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库,包括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999-2002年各时段遥感影像数据;完成了建设项目用地数据库、全国开发区用地数据库、基准地价数据库等;1:1万主比例尺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正在开展,已完成近700个市(县)的建库工作,编制完成《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试行稿)、《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试用稿)和《1:1万建库管理办法》,形成了一套完整、标准、规范的1:1万主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路线和管理制度,为项目在全国范围的顺利实施和保证成果质量奠定了基础;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库设计全部完成,完成项目工作区高分辨率影像数据整合处理,覆盖面积1.7万平方千米,完成了3,600平方千米的部分数据处理工作,正在抓紧建库;地籍数据库试点建设正在进行。 
        在矿产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已经完成数据库5个。完成了国家级和省级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完成21个试点市(县)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建库,正开展第二批20个市(县)试点建设;完成了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对全国149种固体矿产(除铀矿外)储量的年度统计汇总;完成了全国7000个大中型及部分小型矿产资源储量空间数据库建设和全国油气资源数据库建设;完成了包括战略性矿产资源动态信息、各国矿业投资环境、各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和管理、各国矿业经济政策等内容的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数据库建设。 
        在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方面,已经完成数据库24个,正在开展6个。完成了1:5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25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20万区域地质图的空间数据库、1:500万矿产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600万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中国岩石地层数据库、全国1:20万自然重砂数据库、全国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区域重力数据库(包括1:100万、1:50万和1:20万)、电勘查数据库、全国1:100万航磁数据库、我国四个海域的海洋地质数据库、水系沉积物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全国专题图空间数据库、全国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中国资源卫星资料数据库;完成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试点区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地质调查成果资料中文目录数据库、地调成果资料英文目录检索数据库、地调项目档案目录数据库、地学图书期刊类文献标题和摘要数据库。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正在开展,完成了8000份重要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地质调查资料与信息数据库、全国钻孔地质数据库、全国岩石数据库、1:5万区域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1:5万重点城市及经济开发区水工环地质综合空间数据库等进展顺利。完成各类基础地质与专业地质图件8000余幅,资料整理与数字化1.8万种,数据综合与更新维护6500多幅;各类数据库数据量总计达4.5TB;编绘各类项目与领域用图1500余张。

        二、    调查评价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十五”期间,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方面,开展了25个项目。完成了基于GPS的土地利用变更方法的总体框架以及主要的技术路线和涉及关键技术研究、GPS野外动态数据采集方法及精度分析、GPS土地利用数据转换模块、基于GPS与GIS的土地利用变更信息系统的开发并建立了试点地区武汉市土地利用数据库、株洲市天元区土地利用数据库。通过GPS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试点示范,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变更调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在地学领域,将GIS、GPS与区域地质调查流程结合,开发出了新一代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系统,实现了野外地质调查图、文、像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并已经推广应用。 
        在地质调查评价方面,完成了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系统和野外地质调查应用软件及适用技术推广培训、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矿产资源快速评价信息系统;研制完成数字填图系统及数字矿产资源调查系统。在试点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理论、技术方法,并编制完成了系列工作指南和技术要求,构建了相应的技术推广培训和技术支持体系。通过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全面推广应用,实现了区调工作主流程信息化。基本完成地下水资源、地质灾害及环境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子系统的开发,开展了试点应用研究。在试点应用的基础上,自2004年开始,数字填图系统和固体矿产资源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全面推广应用。地学工具软件包工作项目开发和集成了水工环专业地质科学基础计算程序包、地质科学基础计算多元统计程序包、岩石化学数值计算及图示系统程序集和矿产资源GIS评价系统。开发的水工环专业地质科学基础计算程序包、岩石化学数值计算及图示系统程序集已提供上网服务。矿产资源GIS评价系统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预测工作奠定了基础。国土资源调查适用信息技术评价与应用研究工作项目研究完成了嵌入式系统、XML及.NET开发技术全面评估、数据交换技术、非结构化数据处理与应用研究报告,开发空间数据库浏览系统软件,并提供服务。 
        这些成果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体系框架的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

        三、    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在“强化应用,讲求实效”的建设原则指导下,一批涉及国土资源规划、审批、综合事务等方面的主要业务信息系统已经建成并在国土资源部相关司局投入使用,促进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透明。2001年以来,在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开展了26个项目,涉及19个系统建设,完成了7个业务应用系统开发。 
        在地政管理信息化方面,建设了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审批等管理信息系统。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国家级规划、全国省级和50万以上人口重点城市规划的管理、规划辅助审查以及决策分析。国家级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部机关9个司局使用,实现了从窗口接件、审查、会审到签发整个审批过程的网上运行。部分省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省市的重点城市,相继建立并运行了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系统、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 
        国土资源部地政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与维护,针对地政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项目总体方案,提出了主要工作内容,分解出21个业务模型及相关基础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重点分析了不同业务之间、不同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了项目工作的范围和界限;通过集成已有系统,基本形成建设用地审批主线的雏形,形成了申报、审查、备案、公示、监督的主线;初步实现已有基础数据库的集成应用,开展了对现有地政系统的维护工作。 
        在矿政管理信息化方面,建立了矿产资源规划、矿业权管理等信息系统。国家级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图6-1)实现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规划的综合管理、规划辅助审查、统计分析,并在省级规划中推广应用,正在开展市(县)级的试点示范工作。全国范围内的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探矿权、采矿权、油气勘查开采)已经建立,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系统间远程数据查询和网上数据共享。矿产资源储量空间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正在推广应用。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系统开发完成。国家地质工作办公信息系统、国家地质调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在线和离线数据服务系统、地质调查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地质成果资料电子文档验收与汇交管理系统、地质调查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也正在开展。 
        国土资源部矿政管理系统集成与维护,已完成基于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的矿业权审批业务应用系统的搭建,通过对现行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的分析和分解,开始构建矿业权审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同时,开展了矿产资源登记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完成数据库转换迁移软件的开发与推广应用;下发了固体矿产资源统计、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油气储量登记统计3个数据管理系统;完成了全国范围的培训工作和技术支持;完成了对现行的矿政管理业务系统的维护。 

     
    图6-1  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研制,目前已形成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建设统一的技术框架和运行环境(图6-2),通过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建设,形成了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统一的标准规范,满足政务公开、网上申报和信息查询等社会公众的需求,从而推动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建设发展;充分体现了基于平台搭建业务应用的思路,明显缩短了业务应用建设的周期,减少了信息系统重复建设,实现了国土资源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充分证明了基础平台搭建业务系统的效益。 
        国土资源遥感运行系统,利用现有技术成果和数据积累,根据项目制(修)订的土地资源遥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技术规程和规范(包括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基于遥感信息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国家级省级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库标准),对采用高分辨率遥感监测获得的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数据及其外业调查结果数据,进行批量数据处理与入库管理和维护,为土地资源业务管理提供现势性强、可靠性高的基础数据。项目自2003年开展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基本完成了土地资源遥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技术规程和规范的修订任务,以及遥感数据处理与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的关键技术研究、海量遥感监测数据管理与建库软件系统开发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了运行系统两个子系统主要模块的开发,并在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图6-2  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 

        国土资源综合统计信息系统,目前已经基本完成规划任务,包括编制完成了《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指标体系》以及年报、半年报和快报等的编制,开发完善了国土资源综合统计系统软件,建立了部、省、市、县4级综合统计信息系统,初步建立了《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报表评比制度》,形成每年进行一次“全国统计数据会审”和召开一次“全国综合统计工作会议”制度,为国务院、各级政府制定有关资源管理政策、办法以及有关研究提供了基础决策信息。 
        全国国土资源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建设,按照程序已经确定示范地区,编写完成试点示范地区编制试点工作方案,编写了国土资源电子政务试点示范项目设计书,开展了试点示范地区电子政务建设需求分析,完成江苏、山西、昆明的试点示范方案的审查。 
        在地质调查领域,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统一的信息共享环境、机关内的公文运转、文档一体化管理,提供办公信息发布平台;完成了5000余个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基本信息建库,开发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并投入运行;初步建立了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并初步完成了单机和网络条件下的管理系统开发;完成了地质调查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并开始提供服务;基本完成了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档汇交管理标准,完成了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档浏览系统、电子文档验收和汇交管理系统;建立了地质调查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立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互联网信息发布平台;初步构建了信息采编、审批、发布等机制。

        四、    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正式开通,相继建成并运行了国土资源新闻网、虚拟办事大厅和交易大厅、行政审批结果公告、矿业权评估机构公示、视频点播系统、土地估价机构和人员信息公示系统,构建了国土资源信息强大的应用服务体系和统一权威的发布窗口(图6-3)。矿产资源规划元数据也已在国土资源部外网提供查询服务。 
        地质调查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建立并得到完善,开展了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和成果的集成转化。1:20万、1:50万数字地质图等几个空间数据库的2756个元数据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上发布;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在国土资源部外网、中国地质调查局内外网上公布,为社会提供查询服务;全国1:50万、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区域重力数据库对外提供服务;开展了1:50万、1:20万区域地质图解密处理试验研究;编制了古北口(1:5万)和北京市(1:25万)旅游地质图;开展了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的网络化服务试验工作。 
        国土资源国家级数据库运行系统,围绕项目立项确定的各项任务,对已建和在建的国土资源数据库进行广泛调研,并根据数据分析和技术调研,确定合理的软硬件平台,进行系统集成,初步形成集数据接收、数据处理、数据提取与使用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据库运行系统的存储、管理和应用的体系框架;接收了国土资源一些基础的数据库系统,并进行必要的应用开发,提供使用与数据共享;对系统进行维护,随着数据资源、用户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对系统软硬件进行及时升级更新,保证数据接收、数据处理、数据提取与使用等功能的正常发挥。 
        国土资源信息集成与分析系统,基础数据集成、指标体系研究、系统软件开发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阶段性的成果和进展。 

     
    图6-3  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五、    基础网络与信息化标准建设 
        国土资源主干网建设正在进行,实现了国土资源部机关与在京单位的联接,依托主干网国土资源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与全国各省级单位的网络互联也正在建设中。 
        国土资源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系统建设,已经完成了国土资源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系统的总体建设方案设计;完成了包括网络防病毒系统和防火墙系统在内的部分子系统的建设,实施了PKI/CA系统、电子邮件网关过滤系统和IDS系统的招标和设计。 
        建立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局机关、发展中心、6个地区地调中心共8个单位的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完成了27个单位的广域网(城域网)的建设,已初步形成以地理分布为原型、以工作职能为基础的三级网络管理系统,包括局域网建设、国际互联网建设、广域网建设、基础网络的运维和用户的技术支持、基础网络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此外,为基于空间信息栅格的地质数据共享与服务体系的研究建立了信息基础实验室和模拟试验环境。到“十五”末期,初步建成国家地质调查工作骨干网络技术服务体系,形成结构、分布合理、运行安全可靠的三级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国家地质调查工作及成果的社会化服务提供网络载体服务。 
        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强,目前已经完成65项信息化标准,一批重要标准和急需标准已经完成,《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指南》和《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等一批重要信息化标准已由国土资源部颁布实施,20多个标准正在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实施的行业内部标准有6项,正在试用的标准17项。其中总体标准和行业通用标准10多项,土地信息标准20多项,地质和矿产信息标准40多项,涉及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网络建设等标准,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科学和实用的国土资源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开发利用的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使信息共享成为可能,为今后信息系统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成效

        国家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支撑国土资源管理的地政、矿政两大基础数据库管理体系和地学基础数据库体系。完成土地基础数据库5个,包括国家级、省级和5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1999-2002年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全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建设项目用地等数据库。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进展顺利,已完成近700个市县的建库工作。完成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基础数据库5个,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矿产资源储量、矿业权、全国7000个大中型及部分小型矿产资源储量空间数据库。完成基础地学数据库24个,包括中小比例尺区域地质图(全国1:20万、全国1:250万、全国1:500万)、区域水文地质图系列、全国地质工作程度、矿产地、区域重力、地球化学、全国地质资料目录等数据库。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了8000种重要图文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各级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基本完成了GPS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和系统开发,完成了新一代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系统的开发,并得到推广和应用,提高了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初步实现了数据采集、处理的信息化。 
        完成了7个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审批、矿产资源规划、矿业权管理(包括探矿权、采矿权、油气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国土资源综合统计等主要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完成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开发省级国土资源电子政务试点建设,并取得成功。部分国土资源主体业务初步实现了网上报批,为规范业务审批和业务管理奠定了基础。 
        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已正式开通,相继建成并运行了新闻网、虚拟办事大厅和交易大厅、行政审批结果公告、矿业权评估机构公示、视频点播系统、土地估价机构和人员信息公示系统,基本构建了应用服务体系和发布窗口。 
        国土资源主干网与视频会议系统初步建成。完成了部机关与37个节点单位的连接。中国地质调查局建立了与6个大区地调中心连接的两级网络体系。完成了65项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指南》和《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等一批标准已颁布实施,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国土资源信息采集、处理和应用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总体来看,数字国土工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为全面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数字国土工程

        本报讯(记者 崔熙琳)遒劲有力的字迹,记录详细的地质报告,简洁详尽的地质剖面图......随着电脑鼠标的移动,一份李四光先生于民国十年(1921年)手写的地质报告清晰、完整地呈现在大家眼前,引发阵阵赞叹。这是发生在全国地质资料馆新电子阅览室启动仪式上电子阅览系统演示环节的一幕。“如此珍贵的地质资料,居然在网上就能够便捷地查找到,这在以前,简直不可想象。不仅保护了地质资料,更为地质工作者查阅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捷。这都得益于全国地质资料馆数字化、信息化方面的快速发展。”一位地质工作者感慨地对记者说。

      12月27日,全国地质资料馆新电子阅览室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仪式并发表讲话,充分肯定了全国地质资料馆地质资料信息化成果。与会领导还启动了全国地质资料馆自主研发的电子阅览系统,参观了新启用的电子阅览室。

      据介绍,该地质资料电子阅览系统集地质资料查询、借阅、加工,用户信息管理,服务量统计等功能于一体,提供了以地质图和电子文档在线浏览为主、以纸质借阅为补充的服务方式,在方便用户借阅的前提下有效地保护了纸质地质资料,显著提高了地质资料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地质资料借阅服务由以纸质借阅为主向以电子借阅为主的跨越。目前,已有5.4万档数字化图文地质资料和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在电子阅览系统中提供利用,上线数据量已达9TB。随着馆藏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的进行和新汇交电子文档及时添加到系统中来,电子阅览系统的服务资源将更加丰富。上图为启动仪式现场。

     


    全国地质资料馆新电子阅览室正式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