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5月,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编著的《英汉矿物种名称词典》正式出版,并于5月29日在南京召开的“第一届新矿物发现研究、矿物命名及矿物成因研讨会”上举行了首发仪式。该词典是目前我国包含矿物种数最多、内容最全的一本矿物英汉名称对照工具书,特别收录了截至2023年6月全球已发现并经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及矿物命名专业委员会批准的所有有效矿物种5955个。该词典在我国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学术组织——中国新矿物及矿物分类命名专业委员会指导之下完成,是最新的科学使用矿物中文名称的规范及指南。

    《英汉矿物种名称词典》词典共收录矿物名称词条11302条,包括有效矿物种5955条、矿物(超)族583条、否定矿物种230条、矿物变种295条、存疑矿物种13条、待批准矿物种83条、预测矿物种60条、矿物多型32条、人工矿物种12条和同义词4039条。这是自1984年中国新矿物及矿物分类命名专业委员会颁布“矿物种汉名审订条例”以来,第二次系统性全面开展矿物种汉译名审订工作取得的新成果,对于不断推进矿物种中文译名的标准化、完善矿物名称体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参考价值。

    该词典出版由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中国矿物志——正、环状硅酸盐及有机矿物卷编研”(2019FY202200)资助。

      

     
     
    《英汉矿物种名称词典》正式出版

    2017年1月28日,Aquiles的飞机送我们到O’Higgins站所在的小岛。小岛很小,应该不到1平方公里。我们没用多长时间就完成了穿越这个岛的考察路线。整个岛上主要是一套灰色–深灰色砂岩、粉砂岩夹深灰–灰黑色薄–中厚层粉砂质泥岩,总体倾向北西。来前查资料显示,这些地层的时代可能是晚古生代到早三叠世。偶尔见有北西–近东西向辉绿岩脉侵入。有意思的是在O’Higgins站旁边,砂岩被强烈片理化,顺片理方向贯入密集的石英细脉,但岩石只是很弱的变质。

    午饭后站上的工作人员用小艇把我们送到附近的另外两个小岛,地质情况基本类似,只是没再见到那套强变形砂岩。

      

      

      

      

    O'Higgins站的美丽从我们一下飞机就感受到了。距简陋的停机坪很近的山包上,企鹅们悠然自得地聚集在那里,丝毫没感觉直升飞机对它们有什么威胁。一个个只是稍微挪了一下位置,以躲一躲螺旋桨刮起的大风。太过分了,尽管我们那架飞机只能坐5个人(我们俩、INACH的陪同Pablo,2个飞行员),但对企鹅来说怎么着也算是庞然大物了吧?

    然而在站区走走后就发现是我们少见多怪。在O'Higgins站附近,几乎到处都是企鹅。一家一家,年幼的小企鹅依偎在父母的身下,取暖、啄食,撒娇、嬉戏。一些看上去没有孩子的年轻企鹅,成双成对,打情骂俏。那些明显的单身汉们,走到哪一家都不受待见。企鹅们不怕冷,喜欢占山为王,迎风而立,这正好给我们拍摄它们创造了很好的角度。

    企鹅与考察站、考察站工作人员,以及来来往往的考察队员、游人等已经完全融为一体。大家在这个小岛和平相处,是相依为命的伙伴。企鹅憨态可掬的动作、充满情感的爱抚,没有人忍心去打搅它们的生活。站上工作人员习惯的告诉每一个新到来的人,不要动这里的小碎石,留着供企鹅衔来磊窝,以便孵化、培育小企鹅。

    不只是企鹅,小岛上飞来飞去的雪白的燕鸥、凶猛的贼鸥们,也与人们相处甚欢,时不时飞到头顶绕两圈走人。海狮、海狗们喜欢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我们从它们身边走过时,懒懒地抬头看一眼,顶多直起身子缓慢地往前走几步,不会进行攻击。那些企鹅、燕鸥、贼鸥们在海狗面前走来走去,也是相安无事。

      

      

      

      

      

      

      

      

    这真是一个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的美丽小岛,创造这个奇迹的自然是常年驻扎在O'Higgins站的工作人员,以及来到这里的一批批考察人员和游人。

    站长带我们参观了考察站宿舍、实验室、健身房、室内篮球场,以及地下一层现代化污水处理设施和化粪装置。我在二楼的一间办公室为朋友盖了一些纪念封,工作人员热情地告诉我们,他会为我们专门制作登站荣誉纪念证。下午当我们从另一个小岛考察回来后,站长郑重地为我们每个人颁发证书,这真是一个不错的创意,相信每个得到这份证书的人都会珍藏它。当然,每年到达长城站的人太多,如果都发的话,我们长城站的陈站长非得累得改行。

      

      

      

    在站上吃了两顿饭,午餐是必须的,走前又犒劳我们一顿。让人没想到的是,居然很像中餐,非常可口,让我完全改变了前两天在Aquiles船上对智利西餐的印象。我到现在还在后悔,为了吃那一盘蔬菜,放弃了鸡腿土豆泥,不知道它是什么味道。O'Higgins站上的两顿美食,美得不得了。

    到了晚上,天气有点变化,飞机有可能来不了。我和小裴竟然偷着乐,窃喜。能在这么美丽舒适的考察站住上一晚,冰山雪地,美食WiFi,加上极养眼的企鹅们,我们俩今晚不得美死了?

    好事只能想想,偷着乐也只是偷着乐。天边刚有点泛亮,飞机就来了。我们不舍的背着刚采的样品,穿带好安全气囊,系紧安全带,随着飞机离开了这个美丽的小岛,告别美丽的O'Higgins和那群美丽的企鹅,飞向蓝天,飞跃大海,去Aquiles船。俯身看去,呵,原来在大海里,那个小站,那片小岛更美。

    2017年1月29日。Aquiles不停地急驶了整整一天。我们俩呆在房间里工作,窗外马达声一直平稳地响着,没有节奏变化。到了下午,船逐渐平稳。我和小裴偶尔到甲板上,看见一些考察队员或者游客或者海军士兵拿着相机拍远处不时漂来的大大小小的冰山。我们当然也忍不住拍几张,糟糕的是阴天,照片效果很差。船上的一个摄影记者也无奈地摇摇头,嘴上西班牙语咕哝着什么回房间。海面总是那么宽,不论风浪有多大。

    一整天,我们边干活边等待,一直到现在,船还在往前急速地航行。我们用GPS确定了船的位置,它确实正在往南极群岛西南方向的Yelcho岛驶去。

    我们是昨天晚上接到通知,今天早晨5点15上小艇,去COPPER MINE岛上。要上岛的10几个人都早早来到餐厅,我简单的吃了2块饼,没敢多吃。

    走到甲板的第一反应是风不小,但可以出海。很敬佩智利海军的士兵们,非常认真地把我们一一从软梯放下小艇上,确保每个人不出任何问题。海面上的风越来越大,掀起的海浪也越来越大。士兵们努力控制着小艇,将三个小艇并排链接在一起后,让我们从最里面的艇上转移到最外面的艇。小艇互相撕扯着,随着海浪剧烈地上下颠簸。海水顺着浪尖,一拨一拨地泼向小艇。每个人的衣服都被完全打湿,好在背包正好在几个人的腿下遮挡着。我暗自庆幸,也许包里的东西没事。

    待最后几个人刚从船上下来,还没坐稳就被招呼着往上爬。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但从船员们的手势可以读懂,今天的COPPER MINE登陆计划可能要被迫放弃。

      

    海面上的风几乎狂吼起来,掀起的涌浪将小艇忽而抬高1-2米,忽而又猛猛地撂在低谷。坐在我边上的一位女士一直一脸惊恐,好在船员很快就让她先上。可能是由于紧张的缘故,她上得很难,强烈晃动的软梯加剧着她的惶恐。上到船上后,立马觉得安全了,再回头看看海面和昏暗的天色,今天确实不能出海。Cristian通知我们铜矿半岛登陆计划暂时取消,Aquiles将直接去南极半岛的Yelcho。

    2017年1月30日。到南极大陆已经半个多月,我们一直在南纬62°、西经59°附近工作,按照天文学家的划分,还远远不到南极圈的范围。以南纬66°34′为界,以南属于南极圈。南极圈和北极圈的自然标志是一年中至少有一天极昼和一天极夜。

    Aquiles离开O'Higgins沿着南极半岛和南设得兰群岛之间的海峡直奔Yelcho。今天早饭后INACH的Cristian通知我们上小艇,今天他全程陪同我们。到达Yelcho站后我们定了今天的第一个地质点,这也是我们这次南极考察到达的最南端的一个点位,GPS显示为:南纬64°52′42″,西经63°35′33″,非常接近南极圈。

    Yelcho是一个很小的度夏站,站内的房间设施都最大程度地利用着空间。一层的实验室、厨房、休息室,二层的宿舍等,几乎都小到只能有一个用途。尤其那几个利用各种空间切割出来的宿舍,拥挤的架子床之间只剩下侧身过人的地方了。Cristian说这个站是他建的,让人立马对他肃然起敬。这是一个看上去有点像蒙古大叔的男人,熟悉各种户外技巧,有一次小艇出点故障,他上去鼓捣几下就好了。有人在休息室盖纪念戳,我庆幸今天出门时带上了那些明信片和我29次队时做的纪念封。两枚纪念章设计的非常精美,按计划接下来的考察点再没有别的考察站,我只需回到长城站后盖上长城站纪念戳,这任务就算完成了。

    Yelcho所在的小岛是一个近东西向延伸的长条状岛,大半被冰雪覆盖。我们从西往东一路穿过,岛上只有一种岩石,灰白色–灰色块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企鹅很多,真正的占山为王,每个小山包都被它们占领,山包与山包之间的小山梁上,齐刷刷一排迎风而立,好不威武。

    也许是季节的缘故,很多成年企鹅身下都护着1-2只小企鹅。一家三口依偎在碎石垒好的窝里,很少走出来。有时边上会有另外一只成年企鹅,看上去也是这个家的成员。幼年的小企鹅们时不时抬头索要食物,不知道大企鹅嘴里到底有多少东西,每当此时总会张大嘴让小企鹅从嘴里掏吃什么。

    在Yelcho的工作是短暂的,但印象极其深刻。除了这些可爱的企鹅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返回且马上走到Yelcho站边的小艇登陆点时,我重重的滑倒在地,摔在一块大石头上,实际上也是摔在我刚刚采集的最后一块样品——花岗闪长岩上,仰面朝天。走在我前面的西班牙人转身回来将我拉起,并帮我捡起摔在一边的照相机。一时间,尾椎骨那个痛啊,左臂也来凑热闹。稍稍活动了一下,还好,只是那两个部位疼痛,没有大问题。这得多谢背上的地质包垫了一下,要不然可能会更严重。哎,顺便说一下,不是我无能啊,就在几分钟前,比我块头更大的Cristian摔倒在我跟前,我正在装样品,顺势护了他一下,算他运气好。这里的石头如此之滑,完全是因为企鹅太多的缘故,它们的生活区,石头不滑才怪。

    不管怎么着,今天也是我们这次考察最接近南极圈的地方,滑一跤也值,要不然回去怎么交代,一个月南极考察连南极圈的边都没沾,还不让人笑话?

    2017年1月31日至2月1日期间,我们对欺骗岛进行地质考察。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美丽的火山口形成的环状岛被称作欺骗岛。

    很巧,今天还真有点那种感觉。大好的天气,飞机、小艇来往穿梭,送货送人,不停地忙碌。只有5个小组,但我们这一组从上午开始等待,一直是不确定的时间,先是说午饭后,后来又说下午5点,一直到最后上小艇已经晚上9点多了。

    看着Cristian无助的眼神,是不是INACH和Aquiles的沟通出了问题?也许Aquiles这段时间太忙?他们之间用西班牙语交流,我们俩跟傻子一样,只好傻等。

    Deception Island的景色名不虚传,不知道天底下哪里还会有这等地方?差不多15公里直径的环形岛,通过唯一一个只有一百多米宽的豁口与大海相通。岛内风平浪静,水面有如明镜,加之上午的明媚阳光,如果从空中俯视的话,那震撼力一定赶超咱的长白山天池。

    岸边的海滩散落着一些巨大的鲸鱼骸骨、破烂的旧木船,以及一堆一堆的朽旧木板,看上去像很多年前木屋残迹。这是100多年前的一个屠鲸场,当时鲸鱼油是不错的能源之一。

    环岛的西段坐落着西班牙和阿根廷两个考察站,各国来的考察队员和游人很多选择在那里登陆, 我们选择了基岩出露较好的东段登陆,在一起工作的有INACH陪我们的Cristian还有几个不知道是游人还是植物学家?他们采集岛上的一种花,那是我在南极见到的最美的花儿。

    由于出来太晚,留给我们工作的时间变得很短。登陆时光线已经很差,观察岩石有点难。我们一口气爬到出海豁口东侧的另一个没有打通的豁口悬崖,山坡上堆积的都是大大小小的土黄色砾岩,砾石由深灰色为主的火山岩棱角状角砾为主,胶结物为米黄色砂质、泥砂质。砾石没有分选,没有定向,基质支撑。站在山口往外看,几十米深的陡崖笔直笔直,直到近海面时被海水向里掏出巨大的凹坑。

    顺着山坡向东前行,沿途看见在米黄色的厚层砾岩之上覆盖着一层砖红色火山岩,气孔构造极其发育,岩石很轻。

    天色已经完全不容我们继续工作,只好与Cristian商量撤。很快,小艇过来将我们送回船上。整理完标本已经凌晨1点多,我来到船尾的会议大厅,发现居然有人在看中文电影,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顺势坐下来看了一会儿,实在有点累了,只好回屋睡觉。

    第二天上午小艇又送我们去欺骗岛西海岸,岸边很多海狮。走进它们时,会爬起来1-2个攻击一下。但海狮们的胆子还是太小,我们稍作动作,它回头就跑,再走近一点,它们就钻进水里游走。西海岸的山坡主要是风化下来的转石。不过可以判断,这些转石应该以原地风化为主。我选择不同类型的火山岩、砾岩装进样品袋。

    自然界的力量很神奇,坚硬块状的火山岩居然全被风化崩解为不足1厘米厚的薄片。小裴在Cristian的帮助下找到基岩露头,也采集了必要的古地磁样。

    考察完毕回到船上换好衣服稍事歇息,小裴说出去看看船是否已开。没几时回来则报,外面大雪纷飞。我的天哪,这南极的天气真是说变就变。

    2017年2月7日,海洋六号平稳地行驶在合恩角到蓬塔的内水道,这是一个世界旅游的黄金通道。沿途美景不停地变换着,角度,色彩,山势和水域,美不胜收。船距蓬塔越来越近,我们很快就要结束这次航行,在蓬塔改乘飞机回国。

    南极越来越远,我的第三次南极之旅也将结束。南极是极美的,也充满了挑战。每次来都有不同的经历,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考察结束了,但南极故事仍将继续。

    地质力学所参加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系列之九——美丽...

    近日,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环北部湾南宁、北海、湛江1∶5万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在广西北海施工完成了我国南方第一口连续多通道地下水分层监测井,成功实现了单孔6层地下水的分层监测,该井连续多通道管外径105毫米、通道通径大于30毫米,成井深度147米。

    监测井位于北海市银海区海景大道北侧,距海岸线约70米,采用“地下水多层监测井钻探成井工艺”,在一个钻孔内安装一根连续多通道管材,通过分层填砾、止水成井,在单孔中最多可实现7层地下水的监测和取样。该工艺采用的多通道管材是高密度聚乙烯材料连续挤出的7通道连续管,在井管与钻孔环状间隙间采用了以膨润土为原材料的新型止水粘土球,并在洗井后为监测井安装了孔口保护装置。与传统单管、丛式、巢式地下水监测井工艺相比,该工艺具有建井少、占地小、施工成本低、施工效率高等优点。在施工过程中,地调局水环中心解伟教授三次亲临现场指导,通过工艺改进成功克服了地层松散易垮塌的施工技术难题,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该井施工任务。实施空压机洗井后,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等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分层止水效果好,完全达到项目预期目标。目前,该井获取的第一批地下水样品已送往实验室作进一步分析。

    该连续多通道地下水分层监测井,不仅在南方地区成功实现了地下水单孔多层分层取样监测的目标,还为南方地下水监测网络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这一工艺将在北海地下水监测等南方地下水监测网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连续多通道井管下管施工现场

    完井后的监测孔

    我国南方第一口连续多通道地下水分层监测井成功完井
      一
      8月4日,清晨还阳光普照的样子,没想到一过9点,天突然暗下来,乌云从天边压过,顷刻间,疾风骤雨。
      雨下得最大的时候,后甲板正在布放“海洋六号”船大洋调查以来最长的一套锚系。据负责锚系的王俊介绍,这条锚系长1500米,上面放了9个测量仪器,它们的功能,就是用不同方法测量海水的温度、盐度、水深、流速、流向以及沉积物颗粒的沉降速率。
      大雨如注,后甲板如被水浇一般,大伙连忙穿上雨衣。橙色的浮球、蓝色的流速流向单点观测仪和红色剖面观测仪、黄色的沉积物捕获器及银色的温盐水深探测仪……,五颜六色的仪器,用特殊材质的绳索和钢扣与浮球串联起来,最后,套上两吨重的灰黑色水泥块,布放在海底。晴天里,做这套工作已经很费劲,大雨下,眼睛说不清是被雨水还是汗水蒙住,所有人都只能而且必须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海上调查作业,最强调团队协作。无论收锚系还是放锚系,需要船舶停在一定点位,需要仪器在不同水压、层位上按照设定目标正常运行,需要安全无误地将仪器投放到水中并能够在一年后凭借信号找到它们并获取上来。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准确导航和驾驶、没有吊车、绞车的顺畅调配、没有后甲板经验丰富的技工与值班科研调查人员的通力协作,根本完不成。
      太平洋洋面正被雨点击打,形成麻麻点点的小水坑。谁能想到水面底下是一座海山的山顶?这是我国在维嘉平顶海山——继采薇平顶海山后另一个富钴结壳合同区海山——第一次投放锚系。就像庄稼地里有春种就有秋收,来年,它们会被同样被收回。

      二
      罩在CTD上的遮雨布已经积成小水槽。被称为后甲板“能人”的技工刘碧荣找个工具,爬在上面将水放干。刘碧荣干活的特点是麻溜干脆,再难的问题到他那儿,总能轻松搞定。
      紧接着的任务,是将CTD采水仪下到6000多米深处取海水。这套仪器装载着24个8升采水瓶,到目标层后能够被压力自动激活测量海水湿度、盐度、深度、溶解氧、叶绿素和浊度。
      晚上9点多,CTD被绞车拉上来,搞环境研究的科学家纷纷抱着做实验用的瓶瓶罐罐来到后甲板,或蹲着或坐着,围着环状采水瓶,先将胶皮管插入,用海水冲洗实验瓶,装满,注入化学药剂。“多像围坐挤牛奶呀”,有人笑说,但现场分析测试取得的成果令人肃然起敬:
      维嘉平顶海山从海表面到海底,盐度、湿度、温度出现了三个层度的变化:在40米之前,盐度最小值为千分之34。 “这个盐度值是大洋36航次所有测站中观测到的最小值,可能是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冲淡了表层海水。”,负责整理这套数据的郭斌斌说。40米到200米之间,湿度和盐度变化较大。到了4000米深度以下,海水变化微弱。在6015米水深的海底时,压力达到61个大气压,盐度为千分之34.7,温度达到最小值0.99度。


      8月5日下午5点,海洋六号临时党委正在召开例行会议。主要议题就是安排近期工作。
    13号台风的影响波及范围很广,但幸运的是它过去了,而我们又绕回来了。今年台风明显偏多,如何才能将损失的时间抢回来?
      天一阵阴,一阵晴,一阵雨,涌依然很大,船晃动厉害。重新回到维嘉平顶海山工区以来,不同手段的调查取样24小时不间断进行。此刻,后甲板上多管取样正在进行式。
      突然,值班的李航勇拿着对讲机急匆匆走进来,“多管失败了!”,他说。大家拿起安全帽,直奔后甲板。
    八爪铁架子上,8个透明的泥土取样管里空空荡荡,韦振权手拿着半个矿泉水瓶,里面有一点稀泥,用手指沾一下,湿滑滑的,像沾到了水。
      “就得到了这点东西?”
      他点了点头。
      首席科学家和三个助理现场商议,认为这地方底部沉积物过软,不宜做多管。为避免浪费时间,应马上改做多波束测量,一边测线一边将船开到另一点位做箱式,如果箱式结果不错,再做多管。
      海上调查作业不同于陆地,情况更复杂,成本更高,工作安排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调整,这也是海洋六号作为综合调查船的优势之一。
      负责技术的首席科学家助理温明明告诉记者,海洋六号船上带有多种调查仪器设备,除去定位仪器和不同型号规格的吊车绞车这些辅助性的设备外,大块头的,有具备高精度视频功能和水下机器人的“海马号”、“海狮号”。安装在船舶内部,一般人看不见的设备,有多波束、单波束、重力、磁力、浅地层测量仪器等;我们在后甲板经常看到的作业仪器,既有偏重地质和地球物流调查的,比如浅钻、多道地震、箱式、深海摄像等仪器,也有偏重环境调查的,比如锚系、CTD、多管等。本航段主要执行的是环境调查任务,所以主要采用环境调查取样设备。

      四
      温明明十多年出海龄,这是他首次随海洋六号执行大洋科考任务。此前,他一直在另外几条船上做项目负责。
      和他同样一直在其他船上做项目负责的还有部门长关晓春。凭着近30年海上工作的资历,关晓春对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调查手段上的变迁感慨万千,上船不久就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重返大洋科考的感受”,对比18年前后大洋科考在调查船、调查设备和调查队伍三方面的发展变化。他写到,与1997年执行大洋调查任务的海洋四号相比,海洋六号船在船舶机电方面有质的变化,大功率的发电机提供全部动力替代了以前柴油运转的主机,各方面硬件条件大为改善。不仅更新和改进了传统的地质取样手段,更有了目前最先进的水下机器人和无揽自主水下航行器等。海洋六号入列以来,一大批骨干从各单位抽调上船,各方面管理措施有力地保证了这条船堪称局里新时期标杆调查船。


    台风云


    雨中工作


    雨中合影
    暴雨来袭

    近日,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的著名地学综合性刊物《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地球物理研究:海洋)以“Observed deep anticyclonic cap over Caiwei Guyot”(采薇平顶海山深海反气旋帽观测)为题发表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郭斌斌等关于深海反气旋帽观测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项研究认为,海山作为大洋中典型的突变地形,通过与深海环流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动力响应,对深海物质及能量输运有重要意义。其中,反气旋帽(海山上方类似“帽子”的反气旋环流结构)是最显著的动力响应之一,大量基于锥形海山的数值模拟研究已揭示其经典模型,但其是否适用于近年广受关注的深海平顶海山还不得而知。这项研究利用持续3年的多套潜标观测资料,揭示了覆盖采薇平顶海山的深海反气旋帽三维结构,发现反气旋环流结构在山顶、斜坡及山脚有显著差异,与经典反气旋帽低温异常形成于山顶中心上方不同,一个环状的低温异常出现在采薇平顶海山山顶边缘上方。

    研究提出了背景流、半日潮与地形非线性相互作用共同激发深海绕海山反气旋帽形的驱动机制,并定量其相对作用,发现在采薇海山山顶,前者相对于后者对反气旋帽产生的贡献更大。研究发现,平顶海山深海反气旋帽可能对局地沉积物及富钴结壳资源分布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对今后结壳资源勘探开发有重要指示意义。

     

    图为观测揭示的深海平顶海山反气旋帽三维结构及其地质效应

    论文第一作者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郭斌斌工程师,通讯作者为南海海洋研究所王卫强和舒业强研究员,合作作者为何高文、张东声、邓希光、梁前勇、杨永、谢强、王海峰和王俊。该项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课题、自然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共同资助。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位于汤森路透JCR一区,中科院JCR海洋学二区,影响因子为3.559,CiteScore为3.19。论文相关信息如下:

    Guo, B., Wang, W.*, Shu, Y.*, He, G., Zhang, D., Deng, X., et al. (2020). Observed deep anticyclonic cap over Caiwei Guyot.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5(10), e2020JC016254.

     
     
    广州海洋局深海反气旋帽观测研究获新成果

     

     

    图为巨型窃蛋龙类恐龙及即将孵化破壳的蛋化石

     

    由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蒲含勇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吕君昌研究员、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Darla K. Zelenitsky博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Philip J. Currie教授及斯洛伐克帕沃尔·约瑟夫·萨法里克大学Martin Kundrát博士等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将“路易贝贝”正式命名为中华贝贝龙。这一由中外科学家研究的成果5月1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上。

    这些化石最初于1993年由河南西峡县的一位农民在当地发现,然后流失到美国。由于1996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这一胚胎和蛋化石引起世界轰动而名声大噪,但是直到标本回到中国才得以进行科学研究和命名。

    中华贝贝龙属于窃蛋龙类的新颌龙亚科,比小猎龙进步而比巨盗龙原始,基本处于新颌龙亚科的基干位置。通过对胚胎化石的研究,揭示了产蛋者是一种有翅膀、长羽毛、有喙、与鸟类关系密切的新型窃蛋龙。虽然没有发现成年个体的骨骼化石,但是通过与其接近的种类相比较,估计体长达8米,体重3吨。

    这一像巨型鸟类一样的恐龙,蛋窝比超大型货车的轮胎还大。蛋长近45厘米,单个蛋重约5千克,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恐龙蛋。这些蛋呈环状排列,蛋巢直径约2~3米,一窝蛋有24枚以上。

    中华贝贝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一是为这种巨型恐龙蛋与其母体的联系提供了确凿证据;二是为窃蛋龙类个体发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三是为窃蛋龙类恐龙中新颌龙类的古地理分布、迁移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由于与其关系密切的小个体窃蛋龙具有孵卵的情况,研究者认为这一新的巨型窃蛋龙是体型最大的孵卵和照顾后代的恐龙。

    这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的联合资助。

     

    科学家发现全新恐龙物种

    摘要:以保障沿海开发科学布局为目标,系统开展江苏沿海地质资源、地质环境问题专项调查,摸清滩涂资源家底,评估岸线稳定性,构建地质环境监测网,掌握地面沉降形势,划定地面沉降约束条件下地下水水位控制红线,为滩涂围垦规划调整、港口航道建设维护、地面沉降约束下的地下水 科学管理提供支撑。

    1.项目概况

    江苏沿海后备土地资源丰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国务院批复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布局,实现江苏沿海可持续发展。2012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启动了“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由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共同管理,以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为实施主体,联合科研院校和地勘队伍共12家单位共同实施。项目运行3年来,围绕“查条件、摸家底、探问题、提对策、建系统”五大工作目标,中央与省财政协同部署,基本查明江苏沿海基础地质环境条件,围绕地质资源与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开展专项调查,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2.成果简介

    (1)覆盖区基础地质研究获得诸多新认识,重新厘定了江苏沿海第四纪沉积体系,提出构造和海平面升降在苏北平原形成演化中起重要作用。

    利用区域内14个标准孔、300个控制孔的综合研究,进行了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和对比,划定区内晚更新世以来2次强海侵形成时间,重新厘定灌南组上段中部的底界时代为128ka(前人定为59ka)、灌南组下段底界时代为780k((前人定为128ka)、小腰庄组底界时代为1200ka(前人定为780kaX图1)。通过钻孔对比认为,苏北平原的形成演化经历了早更新世形成期和晚更新世成熟期,构造沉降和海 平面的升降对其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点对经过盐城市区的盐城断裂带进行系统研究,提出盐城断裂带现阶段仍存在破坏性活动的可能性,评价了区域地壳稳定性,为该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构建了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环境监测网,全面掌握了江苏沿海地面的沉降形势,划定了地面沉降约束下地下水开采红线。

    构建了监控地面沉降、岸线侵蚀淤积、水土污染、地下水咸化与海水人侵等地质环境问题的综合地质环境监测网。目前,建成地面沉降分层标7组,地下水监测孔47个,海岸线监测剖面30条,耕地水土质量监测点498个,布设了“三横 两纵”地面沉降一等水准网1080km。

    利用分层标、基岩标、GPS、水准测量、InSAR技术等多手段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系统查明了地面沉降现状与演化历史。1985—2013年累积沉降量大于200mm的区域面积达1.059万km2,其中累计沉降量超过500mm的地区主要在盐城市盐都区、大丰市、阜宁县一带,沉降中 心位于盐城市便仓镇,其累计沉降量达717mm,年均沉降量高达25.6mm。

    系统分析了地下水超采与地面沉降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地下水与地面沉降 耦合模型,分区划定了沿海三市地面沉降约束条件下的主采层地下水位控制红线。南通地区第m承压含水层限采水位 为35m,禁采水位为49m,盐城地区第Ⅱ、Ⅲ、Ⅳ汉承压含水层限采水位分别为20m、 30m、40m,禁米水位分别为27m、35m、 45m;连云港灌云、灌南地区第n+m承 压含水层限采水位为25m,禁采水位为 43m。这项成果将开创地下水开米与地面 沉降防治统筹兼顾的科学示范。

    (3 )基本摸清江苏岸线滩涂资源家 底,评价了岸线稳定性。

    查明江苏滩涂资源总量为2395km2, 其中高潮滩面积321km2、中潮滩面积 411km2、低潮滩面积1662km2。在过去30多年中,以年均7.57km2的速度增长,但匡围速度达年均50.33km2,远大于资源增长速度,可利用滩涂总量呈减少趋势。

    评价了岸线稳定性,淤积速率大于300m/a的强淤积岸段长度344km,新洋港河口至小洋口段海岸线持续向外推进,近期潮滩平均沉积速率为38.08cm/a,侵蚀速率大于30m/a的强侵蚀岸段长度171km, 废黄河以北及吕四以南岸滩侵蚀加剧,平均侵蚀速率达18.32 cm/a。在大规模围垦及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海岸带面临的风险增加。通过海洋沉积动力观测与模型验证,发现黄海顺时针余环流与环状净悬沙输运对近岸沙脊的发育、迁移有重要影响,辐射沙洲苦水洋水道间的部分水下沙脊能生长至平均海面,成为潮滩,这对于未来潜在土地资源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3.成果意义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探索建立中央与地方协同推进、海陆统筹部署、科研与地调相结合的新机制,为沿海地区开展综合地质调查提供了宝贵经验。及时进行成果转化运用:①作为基础性成果资料协助相关规划的制定与修编,如岸线滩涂资源调查成果运用到省政府沿海办条子泥上万公顷滩涂围垦规划、地面沉降调查成果运用到全省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编制、地下水与地面沉降耦合模拟研究成果服务省水利厅水位控制红线的划定等;②部分成果运用到地方政府重大工程建设,如南通市地下空间开发及地下轨道交通选线地质论证、盐城市区及大丰港区深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制定、条子泥滩涂围垦规划布局等。(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绪龙 梅芹芹供稿)

    综合地质调查强力支撑江苏沿海地区规划建设

     

         中国、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韩国“亚洲北-中-东部三维地质结构与成矿作用研究” 合作项目第八次工作会议,于2010年6月9日至14日在韩国大田市韩国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研究院成功举行。以李廷栋院士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一行11人以及来自俄罗斯、蒙古、韩国的代表共53人参加了会议(哈萨克斯坦代表因故未能与会)。


      此次会议分为工作会议与野外地质考察两个阶段。6月9日上午,会议举行了开幕式,韩国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研究院院长Ho-Wan Chang致欢迎词,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廷栋院士、俄罗斯代表团团长、全俄地质研究所副所长Evgeny A. Kiselev和蒙古代表团团长、蒙古地质调查局局长 Urtanasan Borchuluun也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俄罗斯、韩国和蒙古的21位代表作了各相关课题、专题的学术报告。


      2010年6月11日下午至14日,与会代表赴韩国南部和济州岛进行野外地质考察。12日大家考察了朝鲜半岛南端的日出(Sunshin Mine)金(银)矿床。该矿围岩为晚白垩世流纹质角砾凝灰岩,矿床受环状破火山口构造控制,矿体产在破火山口的破碎角砾岩带中,矿石品位一般含Au 67克/吨/吨,矿床规模为小型(Au 3.5--5吨)。需要指出的是:本区区域地质特征与我国浙闽火山岩带可以对比,可能为同一个构造—岩浆—成矿带。在浙闽火山岩带中发育有众多的晚侏罗世—白垩纪环状破火山口构造,因此应注意寻找这种相似类型的Au、Ag矿床。


      13日至14日进行了济洲岛火山地质考察。该岛由于四面环海,所以岩石露头良好,沿海岸公路可在不同的考察点观察到具有不同构造形态特征的火山岩类型:有的呈整齐的柱状节理群耸立在海岸边,雄伟壮观;有的呈厚薄不等的层状多达近百层叠露在陡峭的海岸,犹如一部“天书”巨著;有的酷似粗大的“石绳”堆砌在岸边;有的岩块杂乱无章,但偶尔可见火山弹。济洲岛火山岩与我国湛江雷州半岛火山岩和台湾澎湖列岛玄武岩都形成于第四纪中-晚期(78万--1.1万年)。济洲岛是一个火山岛,它的形成是大陆垂向增生、地幔物质上涌直接生成陆地(即,没有陆壳)的典型代表,所以是研究地幔玄武岩岩石学和多种结构构造特征的绝好场所。


      通过这次会议,各国总结交流了2009年6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七次工作会议以来的工作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各国代表一致同意将该合作项目的时间延长到2012年,并提出了继续合作、深化研究的内容和扩大研究领域的建议方案,同时认真研讨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安排了今后一年半(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各课题、专题的“工作日程表”,初步确定了2012年参加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展出的成果内容。经过热烈的讨论,各国代表还对会议纪要达成了一致意见,并由各国代表团团长签署了会议纪要。

     

    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合影

    与会四国代表合影留念

    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廷栋院士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

     

    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廷栋院士与韩国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研究院院长Ho-Wan Chang亲切交谈

     

    各国代表参观中国项目工作组编制的图件

     

    中国、俄罗斯、韩国和蒙古代表团团长签署会议纪要

     

    野外地质考察全体代表合影留念

    亚洲北-中-东部三维地质结构与成矿作用研究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