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大海上的“蓝鲸1号”平台

    2017年5月18日,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宣布成功,这标志我国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本次试采中,“蓝鲸1号”深水钻井平台功不可没。

    “蓝鲸1号”是什么?

    “蓝鲸1号”钻井平台诞生于山东烟台,是由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钻井平台。

    此次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作业,是“蓝鲸1号”平台承担的首次钻采作业任务。试采工区在水深1200~1300米处,设计井深300~400米。对于这种程度的钻采作业而言, “蓝鲸1号”完全可以胜任。

    那么,“蓝鲸1号”的优势在哪里?

    一是体型大。“蓝鲸1号”平台排水量可达7万吨,与“辽宁”号航母满载排水量相当;长117米,宽92.7米,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高度达118米,相当于40层楼的高度。

    二是性能强。“蓝鲸1号”平台最大作业水深可达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更是达到15240米,其中大钩钩载1250短吨,可变载荷1万吨。这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适用于全球深海钻探作业。

    三是效率高。“蓝鲸1号”装配了全球最先进的液压双钻塔和2个井口,两台钻机可在2个井口同时实现钻井、连接套管、下放防喷器等主副线作业,有效减少了钻井辅助时间,使深水钻井作业效率比传统的单井口作业平台提高30%。同时配备了全球领先的闭环动力系统,可比同类作业平台燃油消耗降低10%。

    四是安全系数高。“蓝鲸1号”配备了主副两套15000psi压力级别的水下防喷器,每套防喷器配备三组剪切闸板,而剪切闸板是井喷控制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此配置,大大提升了常规井下压力控制设备的能力,保证了试采作业安全。同时,该平台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DP3动力定位系统,最精确的定位测量误差达到0.1米,通过8台全回转式6034马力的推进器实时定位,保证了作业期间平台在台风“苗柏”11级风力里保持“纹丝不动”。

    与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之约

    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石油集团到国内运营深水钻井平台的企业进行了多次调研,最终“蓝鲸1号”凭借优越的装备性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而入选为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施工作业平台。

    2016年8月,“蓝鲸1号”平台技术服务合同签订。此时,距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预定开工时间不到7个月,而平台的建造进度刚刚达到90%左右。中集来福士将平台建造与水合物试采适应性改造同时进行,大大缩短了建造和改造工期,增加了平台调试时间,为平台的如期交付奠定了基础。

    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施工作业面临着新平台、新设备、新队伍和平台作业准备时间紧的几大挑战。试采指挥部高度重视,多次派技术人员驻厂调研、跟踪平台作业准备进度,参与工程总承包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与中集来福士“蓝鲸1号”平台项目推进会。试采指挥部在平台调试、海试测试、人员培训、第三方设备安装等关键阶段出谋划策,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共同推动平台于2017年2月13日如期交付。

    台风中保障产气平稳

    试采工程光荣而艰巨,工期极为紧张,挑战巨大。

    3月6日,“蓝鲸1号”平台从烟台启航,自航奔赴南海工区。平台航行总行程约2263公里,共航行7.1天,平均航速达8.27节,动力功率仅占平台功率的70%左右,可见其动力能力强大,远超越同类的平台。

    对南海海域来说,海上钻采作业最大挑战就是遇到台风。6月12日,“蓝鲸1号”平台正面迎来第一次台风——“苗柏”。试采现场指挥部与“蓝鲸1号”操船团队根据南海前期台风的特点,以及对当前平台动力系统和定位系统的能力评价,最终作出保持生产测试、原地抗击台风的决定,同时制定了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应急解脱躲避台风的应急预案。

    当日凌晨4点,“苗柏”转向风力突然由预测的9级加剧至11级,海况异常恶劣。但平台凭借强大的动力定位系统和经验丰富的操船队伍,保持在安全区域与暴风对抗,实测最大漂移距离不超过6.5米。在试采各参战单位的坚守下,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的火焰在狂风暴雨中依旧燃烧。

    7月9日,我国首次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安全生产满60天后主动关井。此次试采,获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并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全面完成了试采预期目标。这也充分证实, “蓝鲸1号”平台凭借自身强大的功能,为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

    (作者系中国地质调查局水合物试采现场指挥部办公室工程组成员,《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实施及关键技术》项目主要成员,主要从事钻井技术研究工作。)

    “蓝鲸1号”:助力可燃冰试采的超深水钻井平台

    日前,受台风“潭美”残涡云系和冷空气共同影响,海南岛中东部遭遇连续强降雨天气,其中琼中雨量自动监测站过程最大降雨量高达832毫米、24小时最大降雨555.5毫米,地区多地出现山体滑坡、道路坍塌等灾险情。接到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及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紧急通知后,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海口中心”)迅速组织精锐技术人员,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组成联合调查组前往琼中地区展开地灾调查防御支撑工作,开启了一场重要的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特别行动。

    灾情就是命令,海口中心带好调查装备,驾车冒着狂风暴雨紧急驰援琼中。在极端强降雨冲击下,琼中县道、省道公路及在建公路道路两侧边坡及高切边坡等多处发生小型滑坡及塌方。奔赴灾情事发地途中,一路险情不断,山体滑坡造成堵路、道路积水塌陷不能通行情况时有发生。调查组最终在当地村民的指引和琼中县地质灾害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电话指导下到达现场,与地方地灾技术支撑专家会合,及时了解沟通灾情险情信息,对险情初步会商后旋即到达现场,紧锣密鼓地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技术队员在建公路边坡塌方现场调查

    有的队员手持地质罗盘,仔细测量崩塌体的坡度、坡向和产状等,记录下每一个关键数据;有的队员则使用无人机,从高空俯瞰整个区域,获取全面的三维地形地貌信息。

    调查组会同琼中局工作人员开展地质灾害险情隐患排查

    组员们还走访了当地群众,了解此次降雨时对受灾驻地的影响和雨情变化情况,收集宝贵的一线资料;同时为了更准确地查清地质灾害发生的各类因素。调查组还联系了中国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获取前期的航遥影像,结合现场无人机航拍影像,通过多期影像数据,开展解译对比分析。

    此次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今后,海口中心将继续全力以赴,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精良的装备,结合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地灾调查防御支撑工作,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风雨淬练,本色担当
      编者按:

      从2011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启动多个人才培养计划,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新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不久前,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杰出地质人才”名单出炉。本报将从本期开始,依次向大家介绍这18位获奖者,以期激励更多地质人才潜心工作,成长为能够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的领军人才、高端人才。

      让老矿山焕发新活力


    吕志成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

      吕志成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山川大地,享受过灿烂阳光,遭遇过狂风暴雨,用双手敲开了一座座矿山宝库的大门。

      他是挖宝人,更是开辟者,击破迎面而来的各种难题,将其铸成后人脚下的阶梯。

      主持完成老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解决了国有大中型矿山面临的资源紧缺问题。2004年~2011年,负责组织实施了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230个勘查项目中,45个探获资源量达到大型矿床规模,80个探获资源量达到中型矿床规模,94个探获资源量达到小型矿床规模,提交新增资源储量原煤54.5亿吨、铁矿石9.95亿吨、锰矿石1125.7万吨等。2012年~2015年,作为计划项目负责人实施了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168座矿山找矿中,14个新增资源量达到大型矿床规模,39个新增资源量达中型矿床规模,累计探获新增资源储量原煤40886.8万吨,铁矿石19539.26万吨,锰矿石17935.59万吨。

      首次系统完成全国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调查评价,解决了矿山深部和外围资源潜力不清、找矿方向不明等基础地质矿产难题。筛选出一大批具有资源潜力的资源危机矿山,提出了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部署建议,对科学部署矿山地质工作、制定矿业城镇发展规划、了解国内矿产品可供情况及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与完成整装勘查区找矿预测,彻底改变传统地质填图反映矿化特征和找矿标志的信息不全等缺陷。在整装勘查区编(填)制各类图件3000余件,完成重点勘查区1∶1万专项地质填图1300平方千米、1∶5万专项地质填(编)图2万平方千米。专项填图以直接找矿为目标,针对控矿要素、矿化特征和找矿标志开展全面调查,在整装勘查区下一步找矿、特别是深部找矿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构建了100个重点勘查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新发现矿(化)体、矿(化)点100余处,优选找矿靶区200处,引导企业增储勘查取得一批找矿成果。此外,在西藏罗布莎铬铁矿、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矿、山西刁泉银铜矿及江西朱溪矿区物化探示范工作中,物探技术在找矿中的应用与示范取得明显成效。

      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新增资源储量达到大中型矿床规模125个,潜在经济价值1.5 万亿元;稳定了矿山产能,后续拉动矿山企业投资勘查约80亿元,找矿成功率高达95.2%。平均延长矿山开采年限17年,稳定职工就业65万人,保障了我国矿产资源的持续稳定供应和矿业可持续发展,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技支撑、找矿突破”的新机制。

      有关矿山资源危机程度、资源潜力预测结果、生产现状的成果和数据为全国及省级矿产资源规划中矿山地质工作勘查目标制定及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矿产资源潜力调查成果及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成果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老矿山找矿工作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创建“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建立了10种主要矿床类型深部找矿空间结构地质模型,从本质上揭示了浅部矿体和深部矿体在矿化型式、空间结构、找矿标志等方面的关系。创新了深部找矿关键技术,在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和大深度钻探等技术方面极大提高了找矿效果,具有示范效应。创建深部三维定量预测方法体系,建立了三维立体预测技术流程和方法,在云南个旧锡矿、陕西潼关金矿、西藏玉龙斑岩铜矿等20多个不同矿床类型、不同矿种的矿区,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在业务团队建设方面,努力打造矿产预测和物化探技术应用示范业务团队,目前已形成由中青年高级职称和博士后、博士、硕士组成的矿产预测和物化探技术应用示范业务团队30余人。研发的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技术在业界进行了广泛推广,培训各类技术人员上万人次,向447家地勘单位、矿山企业和科研院所发放专著10608本,培养了一大批找矿预测技术骨干。矿产远景调查制定的技术要求和研发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在业界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培训各类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培养了一批熟练掌握地质矿产和GIS等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带动了全国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进步。

      

      全国地灾数据天网的编织者


    李媛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主任

      地质灾害防治是直接关系民生的大事,地灾调查及防治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的可靠保障。地灾无情人有情,群测群防保民生。李媛秉持着对人民群众的责任之心,凭借专业素养和技术优势为我们编织了一张护佑生命安全的天网。

      主持建立覆盖全国30个省区2020个县市的全国地质灾害数据库。目前,“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已成为我国应用范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地质灾害调查专业系统,有力保障了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推动了我国地质灾害调查与管理工作迈上了信息化道路。在陕西镇安建立的新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得到国土资源部领导和地方政府高度认可,可广泛推广应用。

      探索建立一系列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标准,搭建统一的地质灾害信息平台,对地质灾害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信息化建设等工作进行标准化、规范化。通过推广应用,形成了“数据录入-数据检验-资料入库-成果管理-信息发布”的一体化工作流程,有效引领了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及数据库建设,促成了国家、省(区)、市、县四级统一的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体系,提高了信息互通和服务的效率。

      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全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作为主要成员,承担了“十一五”和“十二五”《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主持“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和全国地质灾害综合集成研究,划定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等。利用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规划编制提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部署、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重点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治理工程安排等方面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同时,为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汛期地灾趋势预测和应急处置提供基础资料。

      编制的地质环境“一张图”、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评估、《地图说事——泥石流专刊》及地质灾害对不同地质条件下公路建设的安全影响研究等,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和相关科研单位提供了技术资料,为全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及国防工程规划建设与防灾减灾提供了资料和信息服务。

      将GIS等技术直接应用于地质灾害调查,开发了地质灾害调查录入、检查、管理和发布信息系统,实现了地质灾害调查野外数据采集、室内成果资料录入、管理与发布全流程信息化。

      探索形成统一的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技术要求,初步形成一套1:10万和1:5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图件编图技术方法和要求,对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空间图形库和地质灾害数据库的建设做了规定,并提出信息化工作文档编写要求。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对灾区84个县(市)地震诱发地质灾害进行评估,为抗震救灾、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在舟曲特大型泥石流发生后,利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提取舟曲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和地质灾害分布及易发分区图,及时为国家领导人提供了泥石流灾区地质灾害及相关地质基础资料。

      建立了基于行政单元和地质单元的全国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系统总结了全国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前者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评价、损失程度评价和防治程度评价3类,由9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和106个评价因子构成。后者选取地形坡度、岩土体类型、年平均降雨量等10项评价指标,采用确定性系数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矩阵判别法对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了定量或半定量评价,并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

      依托项目,建立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干为主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信息系统建设团队,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出版专著5套,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国土资源部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联合培养研究生7名,指导培训30个省(区、市)地质灾害调查技术人员和信息系统建设人员上千人次。

      

      地质环境问题的“诊脉人”


    李瑞敏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室主任

      从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计划项目到典型地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再到全国环境地质编图研究等重要项目,这个柔弱的女子一直直面我国地质环境最令人心痛的“伤口”。

      李瑞敏深深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并以此激励自己勇攀高峰!

      基于大量水土地质环境调查监测资料和对“岩(土)-地下水-植物”系统的研究,提出华北平原水土地质环境存在干化问题、现代地质环境特征及演化问题、土壤酸化问题、潜水碱化问题、自然-人为双驱动及驱动差异问题、水土环境质量呈现恶化趋势等。

      在全国1:50万分省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我国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建立了由4大类13种21个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构成的我国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体系。通过分析环境地质问题现状、危害和演化趋势等,对我国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取得了较为系统性的认识。

      主持起草《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编制实施方案》、《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编制技术要求(试行)》等技术文件,提出我国地质环境区域特征主要受控于地貌、活动构造、气候等三大因素(两级13项指标);编制了《中国地质环境分区图》,把全国划分为7个一级区、38个二级区。

      作为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计划项目负责人,协助部局院组织4个部委20多家单位,对我国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和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水环境、气候环境等开展了单要素评价,将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城市群、资源型、农业型、生态型等四类地区,完成了《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对策建议》,为编制《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3~2020)》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协助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完成《“十三五”时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要任务》,为国务院研究制定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提供了数据支持、技术支撑和发展建议。

      参与发改委牵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研究,协助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完成了《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监测预警工作方案》。这项工作对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基于对我国地质环境问题形成演化的认识和国外地质指标研究成果的启示,提出“影响-状态-后果”模型,建立面向地质环境调查和地质环境管理的地质环境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并针对6种不同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提出了调查地质指标体系和监测指标体系。

      基于对“岩(土)-地下水-植物”系统的研究和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建立土壤-籽实元素含量响应关系模型,把复杂系统研究概化为可基于农业地质调查数据的评价方法(即生态效应评价方法)。结合现有的土壤肥力标准,将土地质量划分为10个级别,为利用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完善土地分等定级技术指标提供了技术准备。

      通过对华北平原地质环境调查和水土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提出了以土壤、潜水为主要监测介质、以“区域监测-重点监测-问题监测”为基本框架,构建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网络的技术思路。

      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农业地质调查技术支撑的核心成员之一,带领环境室的技术人员,研究提出生态效应评价方法和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网络构建框架。建立了与省级有关研究人员的技术联系,形成了有一定共识的技术团队,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6名。

      完成了31个省(区、市)地质环境图系编制实施方案和编图技术要求培训工作等,是我国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与编图工作的技术骨干之一。研究确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定位和顶层设计框架,组织完成了全国和8个重要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区划工作。建立了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与编图团队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团队。
    立足岗位求奉献 地质儿女展风采

    转瞬十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已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十年前的5月12日,里氏8.0级强震袭击了汶川地区,给当地带来了灾难性破坏,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今,那块铭刻着2点28分的汉白玉石雕摆放在四川汶川漩口中学遗址内,仿佛是时刻提醒着人们要永记那一刻到来的灾难。那一刻已经过去十年了,这对有的人来说是青春,对有的人来说是成长,但这十年,是属于全中国的记忆,它是沉重的,却也饱含浴火重生的希望。

    在灾难面前,击不垮的中华儿女砥砺前行。昔日满目疮痍、举国情牵的地震灾区,新城市、新村庄拔地而起,新楼房、新民居鳞次栉比,新学校、新医院设施完备,新企业、新园区生机勃发……汶川之所以实现精彩蜕变,创造人间奇迹,正是因为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历万种灾厄而总能重生的“中国精神”所迸发出的“中国力量”,从而谱写出一曲感恩奋进的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中国梦”篇章。

    在这场全国支援的重建中,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以下简称:探矿工艺所)也在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地震发生后,探矿工艺所派出20多名科技人员,第4天就赶赴受灾严重的理县开展地灾巡查。交通中断,陡坡上依然滚石滑落,有时连吃饭、喝水都找不到地方。科技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忍饥挨饿,攀崖越涧,鏖战165个日日夜夜,查清在理县县城及13个乡镇分布的215处滑坡、崩岩、泥石流沟等地灾点,协同地方政府紧急疏散近千名受灾群众,建立起9个地灾自动化监测点,为理县及时转移安置灾民和恢复重建选址提供了科学依据。

    重建后的禹里乡

    协同作战

    地震预报是全世界面临的一道科学难题。各国科学家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试图利用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提升对地震发生机理的认知程度,以减少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为此,日美和我国台湾地区已经在大地震后,在地震活动断裂带实施科学钻探,目的在于通过科学钻探,研究不同类型地震断裂带的发震机理,探索监测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余震频繁的特殊时段,根据汶川特大地震国务院专家组的建议,经国务院领导批准,科技部决定在汶川地震和复发微地震的源区-龙门山“北川-映秀”断裂及前缘“安县-灌县”断裂旁侧快速施工科学钻探,以期通过对岩芯、岩屑和流体进行多学科观测、测试和研究,揭示地震断裂带的深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属性,恢复地震过程中的岩石物理化学行为、能量状态及破裂过程中的岩石物理化学行为、能量状态及破裂过程,检验和深化对地震断裂发震机理的了解和认识。完工后在孔内安放综合地震探测仪器,建立长期观则站,为未来地震监测、预警提供基础数据。

    无疑,这是我国地质地震科学界承担的一项旷古未有的重大项目。经科技部批准,在原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组织下,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等单位,组织了100多名科学家,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规划、论证,在震后3个月启动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专项工程。作为承担主要施工和后勤保障任务的探矿工艺所,迅速组建了所内强有力现场指挥班子、办事机构和专项研究课题组,抽调精干队伍和研究人员,赶赴龙门山断裂带,顶着余震、垮岩滚石和暴雨、泥石流的威胁,精心操作,昼夜不停,千方百计争时间、抢进度,组织开展井场建设、钻探施工等工作,为地学研究创造条件和提供一手数据。

    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地震,因此地层破碎的严重程度罕见,所有的钻孔从开钻到完钻基本上全部在破碎地层中钻进,钻进施工条件十分恶劣,钻孔垮塌、扩径、缩径和漏失等诸多困难同时存在。为确保施工顺利进行,钻探工程技术人员采用“螺杆马达+液动锤+半合管取芯技术”、“高比重泥浆压力平衡钻进技术”、“局部扩孔钻进技术”和“长孔段小间隙套管固井工艺”等先进技术,解决了破碎岩层取芯问题、钻孔缩径卡钻问题和复杂地层钻孔护壁问题,使破碎地层的岩芯采取率达到92%以上,岩芯的原状性保持得非常好。

    虽然通过采用半合管取芯技术,较好地解决了破碎岩层的岩芯采取率低和岩芯原状性差的问题,但是半合管取芯钻进回次进尺短,导致提钻次数多,辅助时间长和钻探施工效率低。为了解决此问题,钻探工程技术人员又组织研发了长半合管取芯钻具,将取芯钻具的取芯回次长度由2米左右增加到4米~6米,大大提高了日进尺效率,满足了工程施工和地学研究的需要,为汶川地震断裂带主滑动面的确定提供了有力证据。

    通过自主创新,探矿工艺所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发出一套多功能、低成本的深孔取芯钻探设备KZ-3000型电驱动钻机和配套器具。该钻机的特点是高速顶驱配合绳索取芯钻进工艺,同时还配有电驱动的转盘、自动送钻系统、变频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适合于直径和深度较大的连续取芯钻孔,可用于3000米左右的科学钻探,还可用于深孔岩芯钻探、地热钻探以及煤层气钻探。该所还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于科学钻探项目的钻探施工组织管理新模式。

    ……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10年了,地震给地质工作上了一堂深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那就是,地质工作在解决矿产资源问题的同时,还要较好地解决环境问题。不仅自然灾害预防和处置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环境地质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之一。这是时代赋予地质工作的又一神圣使命。

    灾后的禹里乡

    新北川县城

    北川情怀

    在众多奋战在一线的地质工作者中,中国地调局探矿工艺所地灾防治中心的吴和政也是其中一员。2008年7月11日,他由中组部选派代表原国土资源部到灾区安昌镇的北川援建挂职。此前,吴和政曾参加过三峡链子崖危岩体治理工程,西湖、秦皇岛引水工程,云南楚雄到大理、大理到保山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建设。

    2008年7月18日,吴和政在北川人大办公室主任老唐的带领下,第一次走进北川老县城废墟,满目的废墟,让这位地质工作者满心的伤痛,说不出的哀伤。此后,针对北川严重的地质灾害状况,吴和政带领相关部门,深入乡镇的地质灾害点实地勘查,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狂风暴雨,他们都没有畏缩过,很多地质灾害点都在深山或山顶,有的地方甚至没有路,车辆进不去,吴和政就带领相关干部冒着烈日和滑坡危险,徒步爬行几个小时才到达现场。功夫不负有心人,吴和政及同事们很快完成了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同时督促各乡镇编制了年度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预案,共收集掌握各乡镇上报的预案160余份。

    预案完成后,当地成立了以吴和政为指挥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和县地质灾害应急抢险队伍,层层签订了责任书,落实了责任,做好了防御“预案”的宣传,并协助指导各乡镇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演练,提升各乡镇临灾反应能力,强化受威胁群众识灾、预警、逃生、互助的意识;定期和不定期对全县23个乡镇160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4批次的督查工作,提出整改通知书100余份。仅2009年就开展应急排险工程4批次,涉及17个乡镇7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投入应急排险资金521.8万元,这些防灾工程全部通过了验收,并在2009年北川安全度汛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确保了“不因地质灾害死亡一人”的目标。

    北川老县城

    在北川农房恢复重建工作中,在交通极其不便的情况下,吴和政和同事们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各乡镇进行调研,摸清了全县农房恢复重建基本情况,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给县委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并带领相关单位深入到受灾最重的乡镇,对农村永久性居民点选址、地形图测绘以及乡镇规划等事宜进行协调和对接,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形成《关于乡镇规划选址及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为县委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彻底解决了对口援建单位在规划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他还认真做好新县城规划前期的地基勘查工作和工作进度、工程质量督查等工作;参加了全县20个乡镇的规划评审工作。

    十年过去了,吴和政早已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但在北川的点点滴滴他都没有忘记,他记得北川人大办公室主任老唐蹲在原北川法院附近的废墟前痛苦神伤的场景,因为老唐的妻子就在这里遇难了;他记得巨大的滑坡体掩埋了往日的村庄,坡体上还残存衣物和部分露在外的救灾帐篷……每每回想起这些时,吴和政的心都会隐隐作痛。如今,十年过去了,一幢幢崭新的农房建起来了,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修起来了,一座座结实的公共建筑立起来了,乡亲们住进新房里脸上绽开了笑容……

    “没有什么比看到北川受灾百姓的笑脸更让我开心的了。”吴和政说。

    (图片由吴和政摄)

    有一种奉献用生命书写


    马德胜穿越冈底斯山脉

      6年来,他一直在青藏高原从事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他在“生命禁区”里,用汗水克服千难万险,用双脚丈量雪域高原;他参与完成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集成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他先后参与和主持完成了多个“青藏专项”及“羌塘油气”所属项目,得到了各路专家组的好评。他就是贵州省地调院西藏项目队队长马德胜。

      爱岗敬业  夯实业务基础

      2007年毕业于石家庄经济学院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马德胜,满怀着父母及老师的期望,前往贵州地调院从事区调工作。他在参加贵州1∶5万甲戎抵季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虚心请教,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对每个技术环节和要求都反复琢磨。2008年,他被安排到西藏项目队工作。这期间,每到晚上,他都要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学习一两个小时,他要把每天所看到的地质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当队友问他为何如此拼命时,他说,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只有挤出时间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干好本职工作,提交优质成果。通过刻苦钻研,他很快就掌握了各项地质专业技术。2010年,他由一名技术员升为大组长,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1年,被提拔为项目队副队长;2012年,被提拔为项目队队长,成为贵州地调院西藏项目队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项目队队长。

      无私奉献  困难面前冲在前

      工作中,马德胜不怕苦,不怕累,把生死置之度外,困难面前始终冲在前,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为全体队员做出了榜样。

      2008年7月,正是北羌塘的雨季时节,冻土层开始解冻。道路泥泞艰险,汽车行驶的地方多是沼泽、湿地、河流和险滩,因此陷车就成了家常便饭。车子一旦陷进去,像稀饭一样的冻土层便会将整个车轮吞没。这时,队员们只能慢慢地用铲子先将稀泥铲开,然后用千斤顶将车子一点一点地顶起来,再四处找石头塞在车轮下。如果实在找不到石头,他们便用布袋装沙子来替代。有一次,他们在“打游击”的途中,车子陷进了河道中,当时的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左右。在与大本营无法取得联系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靠自救。就在大家束手无策之时,马德胜毫无顾忌地跳到河中刨稀泥、抱石头。待到上岸时,他已被冻得嘴唇发紫、全身发抖。那一天汽车陷了十几次,他的手也磨出了血泡。

      2011年,队员们第一次穿越念青唐古拉山。当时,项目队雇了两名藏族同胞,4匹马驮着队员们一个星期的食物。马德胜带着4名技术员,3位民工,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向山里进发,开展“游击式”的野外作业。

      念青唐古拉山海拔在5000米~6000米,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1米,终年白雪皑皑,云雾缭绕,是青藏高原东南部最大的冰川区。这里气候变化无常,一天中往往会出现阵雨、冰雹、雷暴、闪电等多种天气现象,地形切割强烈,巍巍山峰更是让人望而生畏。难以想像,在这里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将是怎样一幅景象。但就是在这里,队员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马德胜冒着生命危险,在冰川与深谷之间,在雪山和峭壁之上,每走一步,就像是在高空走钢索,惊心动魄。头两天还算顺利,虽然路途艰险,天气无常,但总算没发生什么意外,一行人顺着深谷摸索着前行,马德胜不停地叮嘱大家要小心。遇到河流阻断去路,他第一个下河试探深浅;遇到峭壁挡住去路,他第一个翻越峭壁,寻找能让马帮通过的小道。总算是熬到了最后的两天,他认为可以松一口气了。但就在这最后的关头,在他们快要收工之时,天色突然骤变,大雨磅礴,队员们都被淋得跟落汤鸡一样,提前准备的雨伞根本抵挡不住狂风暴雨。半个小时后,暴雨演变为暴风雪,电闪雷鸣,冰雹随之铺天盖地。一个民工手握测制剖面的测绳,一道闪电顺着绳子瞬间爬上他的手心,如同触电一般,民工一哆嗦,绳子掉在地上。马德胜看见这情景,目瞪口呆了几秒钟,随即他朝着暴风雪中的队员们疯了般地狂喊:“丢掉地质锤……”同时,他带领着大家朝前方搭好的帐篷跑去。

      简陋的帐篷经过暴风雪的摧残,已经摇摇欲坠,千疮百孔。电闪雷鸣仿佛就在他们的头顶上,“砰砰”之声不绝于耳。雨水顺着缝隙流进帐篷,大家蜷缩着坐在帐篷里,相互依偎着,瑟瑟发抖地熬过漫漫长夜。第二天天微微亮,马德胜和队员们嚼些干粮充饥后,扔掉负重,一步步走出大山回到大本营。

      有一次,他们回到达驻地扎好帐篷,铺好被子已经是晚上10点了。他们刚睡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帐篷外面呼啸的风声在雨中显得格外刺耳,而帐篷就像一叶孤舟在大海中无助地摇摆,让人毛骨悚然。刚刚毕业就进藏工作的新同志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显得不安,马德胜打着手电筒一一安慰大家,给队友们鼓劲,鼓励大家要勇敢地面对野外恶劣的环境,遇对困难要沉着稳定。他的一席话使大家的情绪很快便稳定了下来。

      第二天,游击小分队开展野外剖面测制工作。由于海拔高,天气也比较干燥,队员们行走起来都很吃力。为了节省体力,他们都很少说话。到了中午,一个个队员都被晒得面红耳赤,口干舌燥。马德胜的嘴唇开裂得尤为严重,声音都嘶哑了。但即便这样,他依然耐心地为大家讲解关于地质构造方面的知识,同时拿出草稿纸,在纸上绘图,在纸上用文字讲解。他的这些举动让队员们深受感动,他们的眼眶都湿润了……下山时,队员们走在他的身后,他的身躯在夕阳下,显得是那么的伟岸。

      以人为本  确保安全事故为零

      2012年,贵州省地调院决定由马德胜担任西藏项目队队长,全面主持项目工作。他告别家庭的温暖、放弃对亲人的照料,背起行囊,带领项目队全体队员继续战斗在“生命禁区”。他们每年一去就是七八个月,为的是“找矿立功,报效祖国”。

      众所周知,在高海拔地区开展野外工作,风险因素极高:一是高原病。高海拔地区气压低,含氧量少,如果感冒,就可能出现肺水肿、脑水肿等恶性症状。二是天气多变。高原上一年四季都可以下雪、降冰雹。三是路况复杂。野外地质工作区大多人迹罕至,无路可走,温度较高的夏季,很多平时上冻的地方会融化成烂泥沼泽,汽车很容易陷进去而出不来。马德胜通过对青藏高原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和艰苦恶劣生存环境的分析,并结合可可西里地质队员失踪的教训,认真做好野外地质工作人员的安全保障工作。他从衣、食、住、行、遇险、自救互救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安排。同时,每一步每一个环节他都严格把关、适时监控、督促检查,并做到有据可依,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遏制了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持了西藏项目队连续14年取得安全事故为零的好成绩。

      一次,项目队突然接到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的求救信息,他们的车陷在了距离项目队营地25千米的河道中已经4天了,由于自救无果,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项目队大本营的GPS点后,便派出两个体力较好的同志赶来求援。两位同行从早上9点出发,到下午4点才到达西藏项目队大本营。马德胜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刻和队员们前去营救,他们按照GPS点试着向陷车的方向进发,尽管是绕着山脊走,可依然还是免不了陷车,救援不成,先得自救,好不容易才勉强把车从泥潭里拖了出来,由于天色已晚,只好先回大本营,次日再去救援。第二天一大早,马德胜和队员们又驱车前去救援,经过艰难跋涉,终于到达营救地点。

      在救援过程中,车轮卷起冻土下的稀泥巴溅了他一身,但他没有退却,没有叫苦,喊着“1、2、3”号子,拖了一次、二次、三次……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将车拉出了河道。

      2012年7月的一天傍晚,马德胜带领小组成员在返回大本营的途中,突然电台里传来了急促的传呼:“队员郭海在山上工作时出现了头昏,全身浮肿,项目副队长吴滔发现情况危急,已强行把人带回驻地。”听到传呼,马德胜顿时吓出一身冷汗。他来不及细想,当即决定,马上组织人员、车辆护送郭海下山,并带上氧气瓶。

      一路上,前面的车拼命地赶路,后面的车急速追赶。沼泽地、河谷洼地、陡峭山岭,他们已经来不及慢慢选路,车辆之间相互传呼,告知前方路况和方向。车子陷了,众人齐心协力,一声声的呐喊声在传呼机里回响,虽然车辆相隔数里,但这声声呐喊震撼人心,让人热血沸腾。

      天色渐暗,车辆必须在天黑前冲出容易陷车的沼泽地带,前面还有5个沼泽地,他们继续前进,4个、3个……每个人心里都在默数着,驾驶员更是高度紧张。一路疾驰,终于在最后一丝红霞即将退去的时候,全部车辆冲出了沼泽地带,驶向依稀有路的便道。

      通宵达旦的长途奔跑,一夜的无眠,一场千里救援的场景,在藏北拉开!

      藏北的夜晚,寒风肆虐,车辆在黑夜中穿梭。由于路况极差,车子一路颠簸着前进。郭海平躺在车子的后排,旁边的人时时关注着他的状况,氧气管一直插在他的鼻子上。

      焦急和难熬在一夜之间像是经过了一年。兄弟间在患难之时方见真情,他们忘记了无眠的疲倦,没人敢合一下眼,他们怕合眼后留下的尽是遗憾!

      第二天中午,救援车队顺利到达拉萨,他们紧急把郭海送进了西藏军区医院,大家守候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医生的诊断结果。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半个小时后,医生终于从病房走出来,告诉大家:“这是强烈的高原反应症状,幸好送得及时,不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在医院治疗几天就能痊愈。”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紧急救援没有耽误病情,没有带来可怕的后果,辛苦的连夜煎熬得到了安慰。

      千里救援行动似乎感召着项目队的每个成员,这样的团结和高效的安排又一次促进了队伍的凝聚力,这样以人为本的救援行动也使项目队员感到无比温暖,项目队显得更加和谐、团结。

      马德胜在艰苦的青藏高原一线,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工作本领。在工作中,他刻苦好学、勤于思考、踏实肯干;在管理方面,他知人善用,重视信任,奖惩有度,以身作则。他在年轻职工中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影响和带动了一批有理想、有抱负、有干劲的新生技术队伍。

      他说:“我庆幸选择了地质事业,同时也庆幸贵州地调院选择了我,这是我今生的最大抉择。”在今后的道路上,他将在新的地质理论知识的海洋里皓首穷经,上下求索,为贵州地质事业贡献出全部的青春和力量,书写自己的无悔人生。






    用双脚丈量雪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