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熊文良,男,38岁,硕士,专业技术七级,成都综合利用所矿冶工程中心副主任。专业方向:稀土资源高效富集与提取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针对岩矿型稀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能耗大(需加温),污染重,资源利用效率低等共性问题,构建了“浮团聚磁选”新技术体系。该体系以稀土捕收剂的绿色分子设计为基础,充分利用稀土与干扰矿物之间的物化差异,建立低碳短流程富集工艺,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我国轻稀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技术、能耗和效益问题,带动和促进了我国轻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和低碳发展,通过在多家矿山企业的成功转化,盘活了岩矿型稀土资源量5000万吨以上,降低了吨精矿碳排放30%以上,每年可减少碳排放2万吨以上,减少向环境释放苯、氨氮类有害元素20%
    以上。首次提出了深海稀土资源的选冶协同利用新思路,为开发深海稀土资源提供了技术依据。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主持完成的“含锶铌等稀土稀有矿综合利用及其尾矿资源化技术研究”项目,创造性的提出了适用于岩矿型稀土矿的“浮团聚磁选”新技术体系,已先后在四川德昌大陆槽稀土矿和冕宁牦牛坪稀土矿得到转化应用,稀土精矿回收率由不到30%提高到60%以上,精矿品位由50%提高到60%以上,近三年累计利税超三亿元。主持完成了多项海外稀土资源利用技术研发项目,项目涉及到的稀土资源分布于美国、澳大利亚、格陵兰岛、坦桑尼亚和南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技术研发合同额近2000万元,构建了海外复杂稀土资源选冶协同利用成套技术体系,提升了我所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了海外科研项目的跨越式发展。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构建了“浮团聚磁选”新技术体系,利用捕收剂的选择性团聚作用,增大目的矿物的颗粒尺寸,提高细粒矿物的磁选效率,为团聚浮选理论提供了从实验室到工业试验的科学依据,强化了细粒矿物回收,为促进难利用稀土资源绿色、高效提取提供了技术支撑。该技术在工业上实现了稀土资源的零加温浮选,缩短了从稀土原矿到高品位精矿的选矿富集过程,同时较大幅度提高了稀土的回收率,促进了稀土资源的高效和低碳利用技术的进步。针对稀土-磷共生复合资源,提出了稀土-磷的协同利用新技术,开创了轻重混合型复杂稀土资源的高效分离新技术,为实现新型复合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有效的选冶技术方法,促进了我国含稀土磷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建立了一支70、80后为主并且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20人稀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团队。培养博士生3名,研究员1名,高级工程师3名。“攀西难选稀土矿低碳高效利用新技术开发及应用”获2016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个人排名第1),团队和本人分别荣获国土资源部“十二五科技与国际合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本人还荣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省、部级荣誉称号。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向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包头稀土研究院介绍稀土资源绿色提取与综合利用技术,参与人数达200余人次。 

    熊文

    在国土资源部“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部署下,中国地调局成都综合利用所积极谋划,搭建平台,对接合作,共同开拓土地科技创新利用空间。11月29日,成都综合利用所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索益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就土地科技创新开展工作研讨。

    会上,成都综合利用所所长胡泽松表示,希望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索益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加强合作,充分发掘现有技术和成果,联合力量,力争在土地科技创新方面寻找立足点,重点在土地整治、矿山修复、矿业工业用地转型冶理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

    成立于1953年的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全国土壤科学领域研究实力雄厚,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会上,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周东美博士,介绍了土壤环境化学过程与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中科院红壤生态实验站副站长、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周静博士,重点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与产品研发、酸沉降对土壤环境影响及土壤酸化治理技术与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讲解。中科院首席科学家王兴祥研究员对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土壤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研究进行了交流。

    与会专家就下一步合作达成了初步共识,成都综合利用所牵头联合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南京索益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以国家公益性为主的土地整治利用技术中心。依托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农田生态系统、我国土壤资源利用与管理、污染土壤环境化学与风险评估等方面具备的优势技术成果,和南京索益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现有的装备技术人才队伍,在矿山修复、土地尾矿复垦、土地浸出方面开展技术方法研究,推出一批示范工程项目,推广应用。

    随后,大家还参观了南京索益盟环保科技创新研发中心,进一步了解了实验室规模、现有大型先进仪器设备及研发方向等情况。南京索益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依托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等机构,在江苏地区成立最早的专业从事污染修复的高科技环境企业。专业从事土壤修复、矿山环境综合整治、污水处理、污泥淤泥处置等业务。

    成都综合利用所副所长陈炳炎、矿冶中心副主任熊文良、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索益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部分科研专家参加会议。

     

     

     

    成都综合利用所积极谋划土地科技创新工作

    围绕贯彻落实部局“三深一土”、“三大科技计划”、“四大科技攻坚战”、“六大服务领域”有关战略部署,寻找综合利用创新的结合点,发掘支撑点,建实着力点。11月2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综合利用所所长胡泽松一行,前往盛康宁(上海)矿业投资有限公司,就共建稀土可利用信息平台、整合稀土新材料技术研发、开发境外稀土矿投融资项目合作进行工作对接。

    座谈会上,胡泽松传达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工作的战略部署。双方围绕综合利用创新工作在地调新百年定位,拓展技术创新领域,适应新形势,新机遇等方面展开了交流讨论,并达成合作共识。

    一是整合信息,共建稀土可利用信息平台。依托盛康宁矿业投资有限公司在全球稀土矿利用方面拥有的信息资源优势,共建以公益性为指导,引导商业性发展的稀土可利用信息平台。

    二是整合技术,加强稀土新材料技术研发。双方将在全球稀土信息库、选矿技术、稀土冶炼分离新技术新工艺、稀土石油裂化催化剂、稀土环保催化剂、稀土离子矿绿色地浸技术、稀土复合磁性材料研发、稀土派特单晶技术、稀土开发环保技术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

    三是整合力量,积极参与海外稀土资源收购。会议公布了一项海外矿山收购重大事项,成都综合利用所控股的企业乐山盛和稀土股份有限公司认购格陵兰矿物能源公司增发普通股事项获得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批准。至此,乐山盛和稀土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了格陵兰矿物能源公司全部已发行股份的12.5%,成为单一最大股东。目前,格陵兰矿物能源公司拥有符合澳大利亚矿产储量联合委员会标准的稀土和铀矿资源量超过10亿吨,矿区范围80平方公里。

    成都综合利用所副所长陈炳炎、矿冶中心副主任熊文良和有关科研人员,盛康宁(上海)矿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田敬斌、总工程师顾连兴以及投资部、技术部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成都综合利用所与盛康宁开展稀土创新合作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