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9年2月,美国能源部发布了美国“地热能前沿瞭望台研究计划(FORGE)”技术路线图。FORGE计划旨在建立一个野外实验场地来开展干热岩的前沿研究以及钻探和技术测试,以形成可降低工业开发风险和促进干热岩产业化开发的严谨、可复制的方法。相应地,路线图的目标是围绕由犹他州FORGE项目团队运营的Milford实验场地,为美国能源部地热技术办公室、FORGE计划科学与技术分析团队及其他相关参与研究团体提供技术研发建议。

    FORGE计划技术路线图建议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1.储层刺激改造规划与设计:根据天然地下特征设计和优化对井的激发;2.压裂控制:建造一个最优的裂缝网络以及提高对所产生裂缝系统的认识;3.储层管理:保持所产生裂缝系统的长期热交换。针对每个重点研究领域,路线图均给出了相关的核心研发工作和支持性研发工作。核心研发工作旨在应对那些尚无已知技术解决方案的技术挑战,被认为是路线图中最应优先开展的研究工作。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依托中心《国际地学动态》内部刊物及时对该路线图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并已提供给中国地质调查局青海干热岩科技攻坚战参研参试单位借鉴参考。

     

     

     

     

     

    美国“地热能前沿瞭望台研究计划(FORGE)”技术路线...

    2015年,美国能源部地热技术办公室负责管理的地热能前沿观测研究计划(Frontier Observatory for Research in Geothermal Energy,FORGE)的第一阶段启动。FORGE计划旨在建立一个地下实验室来开展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的前沿研究,并建立建设大规模、经济可持续和商业化的EGS所需要的技术。该计划的所有研发工作将集中于加强认识控制EGS成功与否的关键机理、如何在基岩地层中建立和维护裂缝网络。将利用这些认识来设计和测试建立大规模且经济可持续的热交换系统的方法,形成可降低工业开发风险和促进EGS商业化的严谨、可复制的方法。研发工作包括但不仅限于创新型钻井技术、储层压裂技术、以及井连通性和流动测试。

    FORGE计划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于2015年启动,由5个团队分别在加利福尼亚州、爱达荷州、内华达州、俄勒冈州和犹他州选择候选场地。这五个团队花了一年时间来证实候选场地的可靠性,并表明团队具备满足FORGE计划目标和制定第二阶段计划的能力。2016年夏季,美国能源部组织专家对上述团队的工作进行了审查。根据审查结果,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内华达州的FORGE场地)和犹他大学(犹他州的FORGE场地)被选中进入第二阶段。在该阶段,研究团队将获取新数据,以更好地刻画地下特征、获得所有必需的许可、以及制定针对诱发地震的缓解计划。美国能源部地热技术办公室计划于2018年春季从中选择一个场地进入第三阶段,来自工业界、学术界和国家实验室的合作伙伴将有机会在该场地针对关键研究领域(如储层特征刻画、改造和维护)开展创新性的研发工作。截至目前,两个团队均基本完成了第二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地面微地震监测台站的部署,基于地震、地质分析和模拟的综合场地特征刻画,诱发地震缓解计划的制定,基于钻探的全面场地特征刻画。

    FORGE计划对理想场地的要求主要包括:

    (1)目标储层经过良好的特征刻画且温度范围在175oC至225oC之间;

    (2)具有10-16 m2量级的适当渗透率,低于典型可供开发天然水热型地热系统的上限;

    (3)目标储层的深度应介于1.5 km至4 km之间,以在避免钻探新井产生高额成本的同时满足EGS建造和新技术研发所需要的应力和温度特征;

    (4)一定不能位于已开发水热型地热田的区域内;

    (5)如果可以的话,尽量不要对目标储层的上覆沉积地层单元进行激发或流体循环。

    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共同组织实施的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项目在共和盆地3705 m深度处钻获236oC的高温干热岩体。这是我国首次钻获埋藏最浅温度最高的干热岩体,实现了我国干热岩勘查的重大突破。此外,采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放射性调查等综合技术手段圈定了面积达3000 km2的干热岩体分布区并估算了远景资源量。在广泛、深入的干热岩资源勘查与评价的基础上,为促进对可持续、可再生和清洁的干热岩资源的开发利用,尽早部署实施干热岩(EGS)开发示范工程十分必要,因此美国能源部针对EGS场地规模实验的FORGE计划值得借鉴和参考。

    yw36附图

    美国能源部地热能前沿观测研究计划(FORGE)进展

    地球是一个直径为6000多千米的实心球体,从地面到地球中心的距离比从北京到海南岛2倍的距离还要远。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构成,整个结构就犹如一颗半熟的鸡蛋:蛋壳好比地球的地壳,其物质状态为固态;蛋白好比地球的地幔;蛋黄好比地球的地核,物质状态为液态。地表以下平均每100米温度升高约3℃。科学家研究显示:地核与地幔边界的温度大约为3700℃,而地核内部温度可能高达5000℃,几乎与太阳表面一样炽热。因此,地球内部蕴藏着惊人的热量,其中一部分地热资源便以干热岩的形式埋藏于其中。

    一、干热岩是什么?

    早期,干热岩通常是指温度高于200℃,埋藏于距地面2000米以下的无裂隙的岩体,主要是各种变质岩或结晶岩类岩体。伴随着干热岩勘测和开发的深入,干热岩的概念有了更为广泛的外延。只要岩体温度高,埋藏深度合理,内含流体较少(或不含流体),能用各种技术手段提取其中的热量,均可称为干热岩。

    干热岩属于地热资源的一种,被誉为“来自地球母亲的温暖”。地热资源是一种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资源,温泉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地热资源。关于地热的来源,有多种假说。一种假说认为,地热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出的热能。还有一种假说认为,地热来源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以及化学反应、岩矿结晶释放的热能。而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产生的热能总量超过地球散逸的热能,巨大的地热能便储存于地球内部,等待人们去开发。

    相比当前已开发利用的各类能源,干热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相比,干热岩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与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相比,干热岩的稳定性好,不受季节气候昼夜条件的限制。此外,干热岩的成本低,干热岩发电的成本仅为风力发电的一半,只有太阳能发电的十分之一,和煤炭发电的成本相当。

    干热岩是无处不在的资源,分布几乎遍及全球,从理论上说,随着地球向深部的地热增温,任何地区达到一定深度都可以开发出干热岩,因此干热岩又被称为是无处不在的资源。但就现阶段来看,由于技术和手段等限制,干热岩资源专指埋深较浅、温度较高、有开发经济价值的热岩体。因此,当前的干热岩开发更多地着眼于这些地区,它们位于全球板块或构造地体的边缘,构造活动剧烈,是地球释放内部能量的主要区域,地热资源十分丰富。

    我国干热岩分布广泛,特别是东北地区、华北平原、东南沿海地区、西北地区均具有丰富的干热岩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以高温干热岩体的发现地青海共和盆地为例,其干热岩理论资源量折合标准煤6303.05亿吨,以其2%作为可开采资源量计算,折合的标准煤是中国2016年能源消耗的3倍。

    干热岩不但储量丰富,还可以循环利用。开发干热岩时,加热产生水蒸气的过程会使岩石温度降低,但地心的炽热岩浆会重新加热这些岩石,从而实现干热岩的周期性循环利用。

    二、“石头”也可发出电来?

    目前,人们对干热岩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干热岩发电。干热岩开发利用的核心是建立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工程)。首先从地表往干热岩体中打一眼井(注水井),将井口封闭后,注入高压清水,此时井底能够产生非常高的压力,该压力足以将致密的岩石压裂形成复杂缝网,或将岩体中的天然裂隙扩张形成更大的裂缝;随着清水的不断注入,裂缝不断增加、扩大,并相互连通,最终形成一个体积庞大的人工热储(类似一个巨大的鸟窝)。在距注水井合理的位置再钻几眼采出井,通过控制井眼轨迹,使采出井能够贯穿压裂缝网。整个EGS工程,通过注水井(回灌井)将低温水注入到人工产生的、张开且连通的缝网中,低温水与高温岩体接触被加热,然后通过采出井便将岩石裂隙中的高温水、汽提取到地面,取出的水、汽温度可达150~200℃,通过热交换及地面循环装置用于发电,冷却后的水再次通过高压泵注入地下热交换系统循环使用。整个过程都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进行。

    以法国东部阿尔萨斯地区的一座干热岩发电站为例,工作人员在这里钻了三眼深井,一直钻到地表5000米以下的基岩中。发电时,用水泵以每秒100升的速度从中间的注水井向地下灌冷水,这些冷水被干热岩加热成约200℃高温的水蒸气,从另外两眼生产井抽出地面,送入一个热交换器,并在热交换器中驱动涡轮机发电。整个转换过程消耗的总电量,只相当于发电站发电量的20%。

    增强型地热系统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建造两个子系统:地下人工储层和地面发电系统,二者都需要多项技术的运用和集成。其中,创建地下人工储层是目前研究的焦点。

    三、我国干热岩勘查开发现状

    我国干热岩资源潜力巨大,开发前景广阔,是极具潜力的战略能源,但是我国干热岩勘查与开发起步晚,在干热岩形成机制、分布情况、热储特征、评价方法、勘查开发技术等领域仍存在较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为推动我国干热岩勘查开发,2013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在东南沿海地区、松辽平原地区、华北地区和青藏高原等重点地区实施了干热岩勘查。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原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共同组织实施的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钻获干热岩,填补了我国一直没有勘查发现干热岩资源的空白。2017年5月在共和县恰卜恰镇完井的GR1干热岩勘探孔再获温度新高,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为我国进一步开展干热岩勘查开发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围绕国家清洁能源需求,加大力度在青海共和推进干热岩资源的试验性开发。

    干热岩开发利用的技术原理虽然简单,但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大量的技术性难题,例如在干热岩中钻井,对钻杆、钻头的寿命以及具有“钻井血液”之称的泥浆稳定性都是极大的挑战;而地层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在干热岩开发中,被气化的矿物质会重新在井壁结垢,类似血管中的“血栓”,沉积时间一久很容易将开采通道堵死。面对众多的技术性难题,科研人员唯有加快技术探索的步伐,才能在这场国际能源竞赛中拔得头筹!

    (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

    来自地球深部的绿色能源

      

    图为专家组考察实验室

    通过两年的培育和建设,1月19日,甘肃省地下水工程及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将正式挂牌运行。这是甘肃国土资源系统首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地下水工程及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是甘肃省科学技术厅于2015年12月批准,由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建,甘肃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兰州大学联建的省级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参与单位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两年来,实验室针对甘肃省水文地质研究及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国家在甘肃省计划开展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及省内亟须解决的主要城镇供水需求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确定了“甘肃省内陆河地区地下水循环研究”“浅层地温能热储及热交换机理研究”两个研究方向。实施完成了“敦煌盆地地下水循环研究”“黑河中游张掖盆地地下水动态特征研究”和“张掖市浅层地温能热储及热交换研究”项目,为地方地下水和地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详实的资料与科技支撑。

    同时,实验室针对国家对地下水与地热资源开发研究的重大需求,开展了三项中长期研究:河西走廊和陇东能源基地深层地下水与地热研究资源潜力及其演变特征;地下水、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关键技术;不同时空尺度地下水、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功能分区评价研究等。

    实验室建设期内共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2项,编制省级或行业标准1项,申请国家专利2件,在国内外科技期刊发表论文12篇,并超额完成了人才培育计划。

    实验室主任黎志恒、秘书长郭富赟表示,甘肃省地下水工程及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挂牌运行后,将聚焦甘肃,面向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辐射“一带一路”乃至中亚地区,开展地下水工程与地热资源研究、保护和开发,将为甘肃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贡献力量。

    甘肃地下水工程及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成立

    2017年12月5日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2017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桂林顺利召开。

    会上,重点实验室罗为群副研究员作2017年度实验室工作报告,着重介绍了2017年实验室科研项目开展与立项情况、成果与获奖、平台建设和社会效益等亮点工作。

    重点实验室杨奇勇研究员、邓艳副研究员、覃星铭高级工程师、梁建宏博士、岳祥飞博士和涂纯博士分别做了“基于多变量指示克里格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岩溶关键带植被和表层岩溶水的耦合机制”、“岩溶峰丛山区土壤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响应”、“基于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水稻土壤砷污染的快速评估研究”、“岩溶石山植物功能性状沿降水梯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和“喀斯特地区岩溶碳汇的量化研究”的报告。

    桂林理工大学的徐云山博士对开放课题《岩溶地区红粘土热湿迁移效应及其对地埋管换热系统热交换的影响分析》的研究进展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详细汇报。

    与会的学术委员对实验室2017年新申请开放基金进行审议评分。最后,与会的学术委员对重点实验室2017年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重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要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结合,同时引导年轻人将研究方向调整到实验室的目标、重大课题上来,培养明确的方向和团队。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袁道先院士、胡茂焱所长、蒋忠诚副所长出席了会议,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实验室人员、研究生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

    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研发的“一种深井围岩高温高压爆破试验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2020602924.X)。

    深井围岩爆破是近年提出的一种干热岩人工热储建造新思路,通过爆破可以形成网状裂缝,增大热交换面积,进而提高深部热储换热采热效率。目前该方法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未见相关试验装置和现场应用案例。本发明设计的试验装置可模拟深井围岩高温高压环境,开展高温干热岩储层改造爆破试验,为高温干热岩人工热储建造提供科学研究与试验条件。

     

     
    探矿工程所“一种深井围岩高温高压爆破试验装置”获...

    地科院水环所石家庄科研创新基地

    衡水野外观测基地试验观测井

    2020年雄安新区深部地热探测

    在石羊河流域进行遥感解译现场核查

    地科院水环所拥有的部分先进实验设备

    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

    氪-81地下水测年设备

    干热岩真三轴水力压裂系统

    干热岩热能置换模拟系统

    高温高压岩石性质多参数测量系统

    多接收等离子质谱仪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一个天蓝、地净、水清的美丽中国,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有一支科研队伍为了蓝天、碧水、净土努力奋斗着—他们摸清全国地下水资源本底状况,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支撑;他们研发水土环境修复新技术新方法,为污染场地修复提供解决方案;他们揭示地热资源奥秘,为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与能源结构优化探寻新途径;他们破解区域生态水文演变和流域水平衡难题,为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功能恢复作出示范……

    这支队伍就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科院水环所)。

    地科院水环所成立于1956年,至今已走过65年的风雨历程。作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公益二类科研事业单位,地科院水环所坚持“地质调查为基、科技创新为魂、成果转化为要”的发展理念,全力推动水工环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水环境调查与修复、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生态地质调查与监测、工程地质调查和海岸带地质调查等六大领域,谱写着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研究水循环规律,科学确定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目标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我国,由于地下水具有分布广、水质好、储存量大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表水时空分布不均、动态变化大的不足,成为许多区域特别是北方地区不可缺少的主要水源。

    为摸清地下水资源家底,地科院水环所早在1980年~1984年和1999年~2002年先后两次作为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技术负责单位,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对我国地下水资源总量和区域分布进行系统评价,编制完成《中国水文地质图集》《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图集》,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工程建设、生态工程布局等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

    在对全国地下水资源摸底调查过程中,地科院水环所科研工作者发现华北平原长期地下水超采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他们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查明了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赋存条件及地下水漏斗分布状况。

    从水循环、水平衡角度出发,基于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地科院水环所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领域专家团队对华北平原超采区河流生态补水后含水层恢复和超采治理效果进行了研究。专家们指出:地下水超采治理的目标,不是回到最初的水位状态,而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危害程度,确定一个阶段内适宜的治理目标。如大中型城市城区水位埋深应控制在大于30米,中东部地区水位埋深应控制在3~10米,而湿地生态多样性维系埋深则需控制在1~3米;中东部地面沉降严重区深层地下水位埋深应控制在45~60米。这些红线划定主要目的是实现稳定的地下水位,减缓地面沉降,进而保证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安全、防治土壤盐渍化、保护湿地资源。

    专家们还指出,要尽量恢复水循环自然功能,因“地”制宜、因“质”制宜利用水资源。生态补水对华北平原一定范围内地下水位的恢复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利用地下水灌溉的广大农村地区,地下水位仍在下降,并由此提出了加密部署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监测站网,开展超采治理理论、关键技术攻关,尽量恢复水循环自然功能等建议。这些建议得到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的高度重视。

    摸清水土环境本底,支撑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优美环境的诉求更加迫切,如何为水土环境保护修复提供支撑,成为地科院水环所近年来着力攻关的一个方向。

    为助力地下水污染防治,地科院水环所2005年开始牵头开展全国地下水水质与污染调查评价工作,“十三五”期间组织编制了中国地下水水质与污染调查评价系列报告。通过综合研究,首次掌握了我国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状况,建立了地下水环境调查、取样、测试、质控和综合研究一体的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污染防治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水土环境保护修复方面,地科院水环所的科研工作者以水岩相互作用理论为指导,研发了一系列地下水与土壤原位修复技术与药剂,包括基于过硫酸盐的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基于纳米零价铁的原位化学还原技术,以及基于微米炭粉和生物质电厂灰的原位吸附和稳定化技术,获研究发明专利5项,并在多项水土环境修复工程中得到应用。

    2020年,地科院水环所承担的土壤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项目顺利实施。该项目利用“原场异位化学氧化、原场异位稳定化、化学还原—工程阻隔”一体化修复技术,累计完成场地超过2万立方米石油烃污染土壤和4000立方米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效益。研发了以生物质电厂灰为基础材料的重金属钝化剂制备成套技术,并在湖南湘潭、河南济源、河北张家口、云南会泽等地区进行了原位修复试验与示范,成功降低稻米、小麦等庄稼中的重金属含量。这让地科院水环所在生态修复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

    构建技术体系,助推全国地热资源规模化开发利用

    地热资源是稳定、安全、清洁、高效的清洁能源。新时代,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成为北方地区清洁供暖的首选方式之一。

    地科院水环所对地热资源的研究有60余年的历史,牵头完成了全国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调查与区划、全国干热岩资源调查评价与靶区优选、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项目,初步查明地热资源家底,揭示了我国地热温度“西南高、西北低、东南高、东北低”的分布规律,提出了“西发电、北供热、南供冷”的开发利用主格局,为“十三五”地热规划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十三五”期间,地科院水环所在京津冀、东南沿海和川藏等典型地热资源区开展了地热资源调查工作,创新提出了地热资源的成藏与找矿预测理论,阐明了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同源共生—壳幔生热—构造聚热”的地热资源成藏理论,针对地热资源精准探测、动态评价、规模化梯级开发利用等,研发了电磁法—地球化学耦合探测、靶区定位、采灌均衡地热资源评价、浅层地质体热交换能力评价、中低温地热资源规模化开发利用等技术,并构建了完备的地热勘查开发标准化体系,规范和引领了地热产业发展。

    在京津冀地区,地科院水环所提出了华北克拉通破坏﹢浅部古潜山﹢断裂构造“三元聚热”理论,建立了地热田三维热储结构模型;与河北省煤田地质局、浙江陆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河北献县建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地热梯级利用科研示范基地,实现了发电、供热、设施农业三级梯级利用,为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地热资源规模化开发利用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新模式。

    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在雄安新区打造地热资源利用全球样板的目标。为雄安新区开展地热资源调查评价的重任落在地科院水环所地热研究团队肩上。科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采灌均衡条件下地热资源动态评价方法,完成雄安新区起步区地热资源定量评价,向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提交了《雄安新区地热资源评价报告》。评价结果显示,雄安新区地热资源赋存条件较好,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346万吨,地热资源供暖总能力约1亿平方米,有力支撑了雄安新区能源规划、地热资源可持续高效开发利用和地热地质特色小镇建设。

    研究区域水平衡,破解干旱地区生态退化成因机理

    水,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最活跃的要素,水平衡是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关键核心。在“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在确保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成为新时代的新命题。

    近年来,地科院水环所突破以往水资源调查评价仅着眼于可直接利用资源的局限,转向研究分析水在生态、资源、环境系统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以及流域、区域水平衡,揭示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退化的成因机理。

    针对西北干旱地区塔里木河、艾丁湖、玛纳斯河,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流域相继出现的尾闾湖消失、土地荒漠化和沙漠扩张等生态退化问题,地科院水环所联合有关科研单位在石羊河、艾丁湖等流域开展了有关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功能保护的调查研究。

    调查发现,地下水埋深是西北自然生态系统稳定的主控因子。根据大量历史数据,以及野外调查和原位观测的研究结果,发现维持研究区生态稳定的适宜地下水埋深为2~5米。据科研人员介绍,当地下水埋深大于5米后,自然生态系统开始退化,出现自然湿地萎缩、天然植被覆盖率下降或长势变弱。当地下水埋深大于10米后,自然生态系统发生灾变,出现自然湿地干涸和土地荒漠化加剧。以石羊河流域民勤盆地为例,对比历史资料与最新地下水测量结果得知,20世纪60年代地下水埋深普遍小于5米,2019年地下水埋深普遍增大到10~30米,局部地区达到40米。由此,地科院水环所专家指出,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是西北湿地和绿洲退化的直接原因。

    地下水位为何出现如此大幅度下降?究其原因,在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田灌溉需求的不断增长,石羊河流域90%以上的地表水被引入农田,依然不能满足用水需求,致使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加,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流域水平衡遭到根本性改变。

    大规模开荒造田,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增造成天然绿洲面积不断萎缩。根据遥感监测结果,与1970年相比,2017年石羊河流域耕地面积增加了1200平方千米,而天然绿洲的面积则减少了1850平方千米。这意味着,每增加1亩耕地会导致1.5~2亩天然绿洲消失。

    针对西北内陆地区干旱区自然湿地、天然绿洲对地下水依赖性强的特点,地科院水环所基于多圈层多尺度相互作用理论,创建了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理论方法,构建了干旱区自然湿地、天然绿洲及农田安全保障的分区分级预警与管控指标体系,研发了农田盐渍化管控与湿地保护水位—水量智能双控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在石羊河流域进行了示范应用,实现了在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和农田产量不减的前提下,将地下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13.9%。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湖泊水位下降与湖面面积收缩、荒漠化加剧等生态问题,地科院水环所开展了内蒙古湖泊变动情况调查和水平衡分析,并提出了从严格水资源管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退耕还草等方面综合施策,逐步恢复流域和湖淖生态功能等建议。

    查明工程地质条件,服务工程水文灾害防治及大型能源基地建设

    在支撑服务国家重要战略和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地质调查工作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和先行性作用。“十三五”期间,地科院水环所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部、局重点工作,以其特有的专业优势为青藏铁路运营安全、川藏铁路规划建设、大型能源基地建设等提供了精准服务。

    2019年,地科院水环所参加了青藏高原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应急地质调查,攻克水平衡计算难题,精细预测湖水外溢时间,并对湖泊水情和长江上游水质状况进行了持续监测,评估了上游湖泊蓄满外溢和尾闾湖泊人工泄流的生态环境效应,以科学的技术手段和优化的对策建议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提供保障。

    川藏铁路雅安—林芝段是其建设难度最大的一段。聚焦铁路规划建设需求,地科院水环所开展了典型区段水文地质、地热地质调查,圈定了超长深埋隧道涌水突泥隐患的高危险区段,预测了典型深埋隧道可能出现高温热害的分布区段及岩温,从水文地质、地热地质角度提出了铁路关键段线路比选方案,并向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提交了地质咨询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相关建议已被采纳。

    为解决神东、晋东两个大型煤炭基地的用水难题,地科院水环所实施了1∶5万水文地质调查,圈定打井找水靶区8个,实施探采结合井15眼,总出水量达2.29万立方米/天,直接解决了6万人饮水困难,为36万人提供了饮水保障。同时,还揭示了采煤对煤炭基地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为煤炭基地生态保护奠定了基础。

    开启水文地质调查数字化时代,引领城市地质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化,是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的强大引擎。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部署下,地科院水环所加快了推进水文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由地科院水环所研发的水工环“在线调查”系统已“上云”服务两年,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类调查工作提供服务17.4万次,实现了资料收集、数据采集、资料整理、实际材料图绘制、数据存档等各个阶段的数字化处理,极大提高了野外一线调查水平。初步建成的“地质云”分布式数据中心节点,集成地下水资源、地热资源和城市地质三大领域核心数据资源,通过构建地下水资源信息服务网、全国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全国地热资源数据与信息服务等专题网站,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4.97万次。

    为精准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地科院水环所自2018年开始了雄安地区地质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展“透明雄安”地上地下一体化技术研究,提出了一整套网络化、可视化、感知化、智能化城市地质信息服务方案,初步建成“透明雄安”地质信息平台,并实现了与雄安数字规划平台的技术对接。雄安新区管委会为此专门发来感谢信。如今,“透明雄安”数字平台已接入“雄安云”,启动雄安新区地质信息在线化服务,为全国城市地质信息平台建设做出了示范。地科院水环所还应邀为武汉、杭州、郑州、厦门等地提供了地质信息平台设计方案。

    面向“十四五”,全力推动水工环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

    历经65年的奋斗和发展,地科院水环所如今建有自然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地热与干热岩勘查开发技术创新中心、自然资源部地下水矿泉水及环境监测中心、河北省/中国地质调查局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第四纪年代学与水文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京津冀平原地下水和地面沉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6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还是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农业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业联合会天然矿泉水专业委员会,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

    此外,地科院水环所还拥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同位素测试技术,建立了可用于地下水兼顾固体环境样品的加速器质谱测年实验室,建成了第四纪不同时间尺度测年与古环境重建技术体系;“小电解池一次加样浓缩—液体闪烁计数法”探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在科技部考核中连续3年获评优良。由该所研制的氢氧同位素、碳氮同位素标准物质获批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筑美丽中国注入强大动力。这也为“十四五”水工环地质工作指明了方向。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十四五”期间,地科院水环所将按照“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和要求,努力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水环境调查与修复、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生态地质调查的核心支撑力量,以及环境工程地质调查、海岸带地质调查的中坚力量,为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擦亮美丽中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