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9月13日-14日,由地调局环境监测院主办的2017年全国重要地质遗迹成果交流研讨会在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召开。

    截至2017年9月,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已经初步完成了31个省(市)的调查工作,发现地质遗迹点6100余处,初步摸清了我国重要地质遗迹资源家底。接下来,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将重点加强地质遗迹调查成果的转化工作,打造“地质遗迹+”模式,将地质遗迹资源与地域特征、文脉历史、革命传统等相结合,建立一批地质文化村、特色地质文化乡镇、古生物化石村等,将地质遗迹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探索出一条社会、公民共同参与的地质遗迹保护与传承路径。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调查结果显示98处世界级地质遗迹点和509处国家级地质遗迹点处在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区内,如何发挥地质遗迹的资源优势服务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以及如何利用地方经济的发展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将是全国地质遗迹调查工作的一个重要落脚点。目前,依托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在集中连片贫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地质公园建设为面,地质文化村、古生物化石村等为点的“点面结合”的扶贫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效。项目工作计划2018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建立5处地质文化示范村,将地质遗迹资源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地域景观结合起来,实现地质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合、地球故事与村民故事融合、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融合以及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融合,达到地质文化惠及村民、旅游经济带动乡村发展的目的。

    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地质遗迹调查单位就现阶段完成的地质遗迹调查成果和经验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建立“地质遗迹+”模式 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近日,为进一步提高页岩气地质调查与勘探施工人员应对井喷的处理能力,强化火灾防控技能,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在鄂宜页3井施工现场,分别组织了防喷演习与消防演习。

    9月8日,防喷演习内容为针对突发溢流,鄂宜页3井井场施工人员的处理应变与各岗位之间的协同配合情况。上午8点许,泥浆工模拟发现液体密度突然上涨1立方米,立即通知司钻,司钻立即发出长鸣警报,听到长鸣警报后无关人员迅速跑位至紧急集合点处待命。其它操作岗位人员立即就位,司钻上提钻具至关井位置后座卡,打开4号液动平板阀后发手势,场地工确认后回手势给内钳工。随后,司钻关防喷器后发手势,副司钻检查液控管线状态,并由场地工确认关闭完成。在完成一系列动作后,所有操作人员迅速撤离现场并跑位至紧急集合处。最后,各岗位向技术员汇报,由技术员进行点评。本次钻进工况防喷演习用时共计2分30秒。演习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听到长鸣信号后各岗位跑位较慢,外钳工未检查压井管汇状态。

    9月10日,消防演习内容为杂物火灾灭火,相关人员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和各类消防设备设施。首先,由安全监督给参加人员讲解了消防演习的意义及重要性,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参加人员对灭火器的压力、喷嘴管、阀门等进行检查,确定灭火器完好,并用铁盆模拟一个火源。鄂宜页3井现场人员发现火情后迅速呼救,通知其他当值人员,并从就近灭火器存放点提取灭火器灭火。最后,由安全监督对本次演练进行点评。

    本次防喷演习、消防演习提高了施工人员及项目组成员的安全意识与防范技能,对演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及时整改,取得了预期效果,为鄂宜页3井二开后安全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加两次演习的人员包括武汉地调中心项目组成员和渤海钻探公司项目经理、安全监督及全体钻井工人。

     

    模拟井喷现场施工人员跑位

    场地工与司钻手势交流 

    钻井工人处理模拟火灾源

    武汉地调中心组织页岩气钻探安全演习

    按照地质调查工作的总体部署,主动服务和支撑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拓展地质调查研究思路,2017年5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组织科技处、地质调查项目组赴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围绕“地质调查工作支撑川藏高速公路规划设计”等业务需求开展调研和讨论。

    会上,探矿工艺所介绍了地调局新一轮地质调查项目总体部署和承担的“藏东南重要城镇和交通干线地质灾害调查”项目进展及主要成果。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重点介绍了就当前实施的“川藏高速公路规划设计”工作中遇到的地质方面等具体难题。

    业务对接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双方就工作区域内存在的业务需求进行了深入讨论,初步确立了支撑川藏高速公路规划设计工作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工作区高、低线位走向涉及的第四系堆积体的总体比选建议;二是跨江桥梁、隧道出入口等关键控制节点处的桥位选择、边坡稳定性等重要地质问题;三是重大地质灾害点处的绕避、跨越和防治建议问题;四是工作区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等综合地质调查需求。

    为切实落实地质调查项目的支撑服务工作,探矿工艺所藏东南重要城镇和交通干线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组还全面地了解了区内滇藏高速公路、川藏铁路等其他重要交通干线规划的地质需求和下一步部署方向;结合工作区的断裂构造、突发性地质灾害、冰川、冰湖与冰碛物等特色问题,初步明确下一阶段地质调查项目任务实施与支撑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有机融合的工作思路及方向;还计划以专项合作研究等方式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支撑目标。经过深入的研讨,双方达成了共识,也为地质调查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支撑服务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奠定了基础。

    探矿工艺所科技处、藏东南重要城镇和交通干线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组,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公路一所相关领导、“川藏高速公路”项目总体负责人及项目组地质、桥梁、隧道、互通等相关专业的负责人参加了对接座谈。

    座谈会现场

    双方展开讨论

    探矿工艺所开展支撑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业务对接

    一、地表破裂带

        2010年4月15日-22日,地震应急现场工作队先后派出3个科考小组对玉树7.1级地震地表断层进行了考察。科考队员克服高原反应,跋山涉水,沿地表破裂带进行了一步一步追索。至4月22日,关于此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带的初步结论是:

        同震地表破裂带由3条主破裂左阶组成,总体走向310°,北侧主破裂长约16km,中间主破裂长约9km,南侧主破裂长约7km,总长约31km,另在微观震中南侧见有约2km长的雁列式张裂缝(图1)。各主破裂均由一系列支破裂雁列组成,支破裂表现为一系列挤压鼓包与张裂缝相间排列或雁列式张裂缝。破裂为左旋走滑性质,最大走滑位移量位于北侧主破裂上,约1.8m。


    图1  玉树2010年4月14日7.1级地震地表破裂分布简图

    黑实线为地表破裂,黑虚线为雁列式张裂,红星为微观震中

        一些典型地点的破裂特征如下:

        破裂带的北西端点位于(N33°06′02.0″,E96°46′18.0″)附近,表现为雁列状的地表裂缝,裂缝逐渐变小直至消失(照片1)。


    照片1 北西端点地表破裂带

        从改点向NW追索,直至隆宝镇(N33°15'50.2",E96°25'49.9")一带(直线距离约36km),沿光缆线路挤压鼓包和裂缝带非常发育,并且连续,推测为地震过程中沿这种特殊结构面发育的特殊破裂现象(照片2)。但这一带未发现典型的地震地表破裂现象,仅在隆宝镇(N33°11'50.0",E96°35'00.8")处微观震中南侧一带见有约2km长的雁列式张裂缝(照片3)。鉴于这些特征,将破裂带的北西端点定位于(N33°06′02.0″,E96°46′18.0″)附近。


    照片2 (N33°07'59.7",E96°39'46.5")一带沿地下电缆铺设线路发育的鼓包与裂缝(镜向NW)


    照片3 隆宝镇(N33°11'50.0",E96°35'00.8")一带雁列式张裂缝(镜向E)

        从NW端点往南,在(N33°05'15.2",E96°47'51.9")处河床中,挤压鼓包和破裂清晰可见(照片4)。


    照片4 (N33°05'15.2",E96°47'51.9")处河床同震地表破裂(镜向S)

        至(N33°05'02.2",E96°48'16.7")一带,同震地表破裂带清晰(照片5)。破裂带总体走向310°,总体由两条地表破裂斜列组成,破裂表现为一系列挤压鼓包与张裂缝相间排列,左旋走滑性质,实测同震左旋水平位错量约1.0-1.1m。北侧分支破裂叠加于老地震沟槽上,形成反向沟槽(照片6)。


    照片5 (N33°05'02.2",E96°48'16.7")同震地表破裂(镜向SE)


    照片6 (N33°05'02.2",E96°48'16.7")一带地震沟槽地貌(镜向SE)

        (N33°04'22.5",E96°49'31.9")一带,地表破裂带清晰(照片7)。破裂带总体走向320°,由两条地表破裂斜列组成,破裂表现为一系列挤压鼓包与张裂缝相间排列,左旋走滑性质。该点是此次地震破裂实测水平位移量最大的地点,人工沿冲沟岸壁堆砌的石墙左旋位错量约1.8m(照片8)。该点略往北,实测冲沟沟壁得到的水平位错量为2.2m,但标志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最大位移取1.8m。


    照片7 (N33°04'22.5",E96°49'31.9")一带同震地表破裂(镜向NW) 


    照片8 (N33°04'22.5",E96°49'31.9")处人工石墙左旋同震位错约1.8m
    (镜向SW)

        至(N33°04'11.9",E96°49'54.2")一带,地貌上为地震坳槽,地表破裂带总体走向310°,由两条地表破裂斜列组成(照片9、10),分别分布于坳槽的两侧,破裂表现为一系列挤压鼓包与张裂缝相间排列,左旋走滑性质。往北,地表破裂清晰、连续,多表现为2条发育有挤压鼓包的破裂和多条张裂缝。往南,破裂沿山前地震坳槽分布,现象清晰、分布连续。


    照片9(N33°04'11.9",E96°49'54.2")处地震坳槽与同震地表破裂(镜向SE)


    照片10(N33°04'11.9",E96°49'54.2")处地震坳槽NE壁上的同震地表破裂(镜向SE)

        在(N33°03'18.6",E96°51'15.2")一带,地表破裂带穿过河床,形成有规模不大的陷落塘,并延向基岩,破裂特征清晰,宽约25m,产状为40°∠50°(照片11、12)。这一带的公路路边实测左旋走滑量约1.5m,但存在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照片11 (N33°03'18.6",E96°51'15.2")一带同震地表破裂与基岩断裂(镜向SE)


    照片12 (N33°03'18.6",E96°51'15.2")一带同震地表破裂(镜向NW)

        在(N33°01'42.3",E96°53'55.0")一带,地表破裂带由一系列支破裂雁列组成(照片13),总体走向310°。支破裂表现为一系列挤压鼓包与张裂缝相间排列,左旋走滑性质。2条石砌墙左旋位错量均为1.1m(照片14)。往南,地貌上为坡中地震坳槽(照片15),此次地震破裂沿槽谷雁列分布。沿主破裂带追索,至(N33°01'23.5",E96°54'47.7")西侧,破裂带发散为雁列状的张裂隙并至该点处基本消失(照片16)。


    照片13(N33°01'42.3",E96°53'55.0")一带同震地表破裂(镜向NW)


    照片14 石砌墙体左旋位错量1.1m(镜向N)


    照片15 地震坳槽与同震地表破裂(镜向SE)


    照片16 西侧主破裂带尾端的雁列式张裂隙(镜向NW)

        在北侧主破裂带南端点(N33°01'23.5",E96°54'47.7")的北侧开始出露中间主破裂带,表现为与北侧主破裂带近于平行的一些雁列状的张裂隙,并延向结古镇赛马场。在赛马场(N33°00′14.5″,E96°56′29.3″)一带,表现为雁列状的地表裂缝连续分布(照片17)。




    照片17  结古镇赛马场(N33°00′14.5″,E96°56′29.3″)一带地表破裂带

        中间主破裂带至(N32°59'36.6",E96°59'08.7")一带,挤压鼓包、裂缝等地表破裂现象非常清晰(照片18)。实测庄稼地埂边左旋位错量约0.9m(照片19)。该破裂带的南端点在(N32°59′16.4″,E96°59′38.5″)一带,表现为雁列状的地表裂缝逐渐发散、变小而消失(照片20)。


    照片18 (N32°59'36.6",E96°59'08.7")一带地表破裂带(镜向NW)


    照片19 (N32°59'36.6",E96°59'08.7")一带田埂边实测左旋位错量0.9m


    照片20 (N32°59′16.4″,E96°59′38.5″)一带地表破裂发散并逐渐消失(镜向S)

        南侧主破裂带起于(N32°59'29.3",E96°59'30.9")附近,与中间主破裂左阶斜列。北端点一带表现为雁列状张裂隙(照片21)。破裂带穿过结古镇往玉树机场方向西侧山坡,形成一系列挤压鼓包、裂缝等地表破裂现象(照片22)。在禅古寺附近破裂带穿经公路、河床以及禅古寺,禅古寺全部毁坏(照片23、24)。实测河床边岸左旋位错量约0.5m。破裂带南端点位于禅古寺SE侧的山坡上,表现为一系列雁列状的地表裂缝逐渐发散、变小而消失。


    照片21 (N32°59'29.3",E96°59'30.9")一带地表破裂(镜向SE)


    照片22 结古镇往玉树机场方向西侧山坡上的地表破裂(镜向NW)


    照片23 禅古寺(N32°57'17.3",E97°02'04.3")一带地表破裂(镜向NW)


    照片24 破裂带穿经的禅古寺(镜向NW

        二、滑坡、崩塌

        隆洪达(N33°03′45.1″,E96°52′02.8″),出现10处山体基岩表层松散堆积物滑塌(照片22),最大滑塌体高100米,宽90米,滑塌方量共约5万立方米。确定烈度为Ⅸ度。

        甘达林(N33°04′58.9″,E96°49′12.4″),省道S308线路边山体出现5处崩塌现象(照片23),崩塌总方量数十方,大型岩块落下,最大直径1.7m,附近有6处滑坡(照片24),滑坡体合计约4000立方米。确定烈度为Ⅸ度。

     
         
    照片22 隆洪达基岩表层松散堆积物滑塌

     
    照片23 甘达林崩塌

     
    照片24 甘达林滑坡

        直隆盖托村附近(N33°08′27.2″,E96°43′47.2″),S308路面有2处滑坡掩盖路面(照片25),共计约1000方量,道路已被清理。确定烈度为Ⅸ度。


    照片25 直隆盖托村滑坡

        格惹同(N33°05′31.0″,E96°47′48.4″),附近边坡出现11处滑坡现象(照片26),总塌方量约9000方,确定烈度为Ⅸ度。


    照片26 格惹同山体滑坡

        一冲沟出山口处(N33°00′45.2″,E96°55′30.0″),两岸灰岩边坡均发生碎石滑塌,滑塌总方量约7000立方米,最大岩块为80cm(照片27)。山口冲洪积扇顶部产生锯齿状张性破裂,长度约20m,张开12cm,垂直位错10cm,裂缝走向120°(照片28)。此外,国道G214雁口山至结古段有30多处道路边坡塌方。

     
         
    照片27  冲沟口出山处(N33°00′45.2″,E96°55′30.0″)滑坡

     
         
    照片28  冲沟出山口处(N33°00′45.2″,E96°55′30.0″)地裂缝

      玉树7.1级地震断层地表破裂带和地质灾害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