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0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以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为主的岩浆-热液型Pb-Zn矿床是世界上重要的铅锌矿床类型,提供了全球约11%的铅锌资源量。这类矿床的成岩成矿过程在时间上具有特征的多期多阶段性。然而,对于这一成矿过程各阶段流体是由单一岩浆流体独立演化而成,还是岩浆房在不同演化阶段出溶的多期次流体脉冲各自演化的结果,目前还存在较大的争议。

    纳如松多矿床位于冈底斯北缘多金属成矿带中段,是带内矿化类型最丰富、勘探开采程度最高的大型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目前在该矿床内已识别出隐爆角砾岩型、矽卡岩型、矿层型和脉型四种矿化型式,控制铅锌资源量超160万吨(平均品位:Pb 5.32%、Zn 3.84%)。矿床内不同类型矿化均发育多个成矿阶段和不同的矿物组合,使之成为研究上述科学问题的理想对象。基于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英超研究团队对纳如松多铅锌矿床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和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并结合原生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LA-ICP-MS原位成分分析、HCh热力学模拟计算等方法,取得了以下重要认识:

    一是纳如松多最具规模的矽卡岩型矿化和隐爆角砾岩型矿化是同期热液流体产物,二者的成矿流体均为岩浆热液来源。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原位成分分析表明,矽卡岩型矿化成矿前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特征,富含较高的Na、K、Pb、Zn元素;矽卡岩型矿化和隐爆角砾岩型矿化成矿期流体性质相似,均具有中高温低盐度特征,且富含相似的Na、K、Pb、Zn元素(图1)。此外,两种矿化形式的成矿流体具有较高的Zn/Na、K/Na和Mg/Na比值以及较低的Ca/K比值,具有和岩浆流体一致的Cl/Br比值,表明纳如松多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热液。矽卡岩型矿化和隐爆角砾岩型矿化发育在同一成矿系统内。

    图1 纳如松多铅锌矿床不同矿化阶段流体包裹体成分的箱式图解

    二是纳如松多铅锌矿床各阶段成矿流体是由岩浆房在不同演化阶段出溶的多期次流体脉冲各自演化的结果。与成矿前流体相比,成矿阶段和成矿后阶段流体中的Cs/(Na+K+Mn+Fe)和Rb/Sr比值要高1~2个数量级,而流体中的Sr/(Na+K+Mn+Fe)比值存在相反的演化趋势(图2)。进一步通过HCh模拟计算的矿物组合和金属络合物相态发现,随着水岩反应的进行,成矿前热液流体中铅、锌金属络合物在所有温压条件下仍旧存在过饱和状态,无法以硫化物的形式沉淀;成矿期热液流体中的铅、锌络合物呈持续降低的趋势,并伴随有金属硫化物沉淀(图3)。表明成矿前和成矿期的热液流体并非是单一的岩浆流体独立演化形成,而是由岩浆房不同演化阶段出溶的多期次流体脉冲各自演化的结果,且成矿期的热液是经历了更加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的岩浆房出溶的流体所形成。

    图2 纳如松多铅锌矿床矽卡岩型矿化流体包裹体元素比值与均一温度关系图解

    三是重建了纳如松多铅锌矿床成矿流体演化及金属迁移沉淀过程。岩浆房早期出溶的超临界流体上升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温状态,当运移到近地表1 km深处穿过气-液相线时,流体发生相分离形成高盐度的液相(42 wt % NaCl equiv)和低盐度、低密度的气相。随后这种高盐度流体运移到碳酸盐岩地层,并发生水岩反应形成进化矽卡岩阶段的石榴子石、辉石等矿物。这种由气相组成的小密度气流柱聚集在岩浆顶部,在上升过程中随着压力的骤降,在典中组火山岩地层中发生隐爆作用形成角砾岩筒。随着下伏岩浆房持续冷却和不断地分离结晶,晚期出溶的热液流体沿着不同的冷却路径上升。流体发生急剧的降温降压,当冷却到400℃时,浅地表岩石由塑性转变为脆性,外界条件由静岩压力变为静水压力,此时的流体穿过气-液相饱和曲线,热液流体发生沸腾作用,分离成大约4.5 wt % NaCl equiv的液相和低盐度的气相。此后,富含金属物质和硫的成矿流体向外围地层迁移,在岩浆顶部的隐爆角砾岩筒内胶结火山岩角砾,形成隐爆角砾岩型铅锌矿化;在远端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型矿化。

    图3 HCh热力学模拟矽卡岩不同阶段pH、Eh值、矿物组合及金属络合物图解

    该研究通过对冈底斯北缘多金属成矿带内纳如松多铅锌矿床开展原生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原位成分分析、热力学模拟计算等工作,揭示了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各阶段成矿流体是由岩浆房在不同演化阶段出溶的多期次流体脉冲各自演化的结果,研究结果对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的流体演化过程提出了新认识,对该类矿床的找矿勘查提供了新依据。

     
     
    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多期流体脉冲与成矿取得新认识

    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1.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

    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叶建良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组织实施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是世界上首次实现资源量全球占比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连续试开采60天,累计产气量超30万立方米,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实现了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自主创新。一是实现三项重大理论自主创新,创建天然气水合物系统成藏理论、“三相控制”开采理论,有力指导了试采目标井位确定和试采方案制定。二是实现储层改造、钻完井、勘查、测试与模拟、环境监测等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三是构建了大气、海水、海底、井下“四位一体”的立体环境监测网,监测结果显示,试采未对周边大气和海洋环境造成影响。

    2.湖北宜昌寒武系—志留系页岩气调查实现重大突破

    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陈孝红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于2017年在宜昌黄陵隆起周缘实现下古生界页岩气调查重大突破。鄂宜页1HF井在寒武系获得6.02万立方米/日、无阻流量12.38万立方米/日的工业气流,鄂阳页1HF井、鄂宜页2HF井也分别在寒武系、志留系获得高产页岩气流。创新建立了古老隆起边缘页岩气富集模式;自主研发了构造复杂区地质导向技术、低地温页岩储层压裂液体系、高水平地应力差和常压储层压裂技术;创新形成了钻完井一体化工程管理的工作模式。该地区页岩气调查的重大突破填补了中扬子页岩气勘查的空白,实现了我国页岩气勘查从长江上游向长江中游的战略拓展。

    3.延安气田复杂致密气藏开发关键技术创新

    延长石油(集团)王香增团队针对延安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储层致密且横向变化快、地震预测技术适用性差、气藏叠置关系复杂、开发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开展了复杂致密气藏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发展了非震条件下“沉积相控制、骨架井约束、动静态校正、逐级优化”的有效储层预测技术,创建了黄土塬地貌多井型立体井网动用技术,研发了大跨度长井段不动管柱多层分压改造技术,建立了基于产能试井和静态资料的早期快速产能预测模型,实现了快速建产、高效开发的目的。目前,延安气田已建成产能32×108立方米/年,累计产气74.83×108立方米;预计2018年底建成产能52×108立方米/年,“十三五”末建成产能100×108立方米/年,可满足陕西全省人民用气需求;同时,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保护陕北地区的绿水青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4.深部金矿阶梯式找矿技术方法成效显著

    由山东省地矿局宋明春研究团队率先组织实施的深部找矿探索和技术研发项目,将成矿理论、找矿技术与勘查实践有机结合,自主研发了深部金矿勘查系列方法技术。研究团队突破传统浅表部金矿找矿思路,研发以“阶梯式成矿模式+精细地球物理模型”为核心的深部金矿阶梯式找矿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将胶东主要金矿区的探测深度由500米延伸到超过2000米,拓展了深部第二找矿空间。针对滨浅海勘查存在的钻孔定位、岩芯采取等技术难题,发明海域金矿勘查钻探方法,开辟了海域找矿新空间。集成创新多尺度逐步逼近成矿预测技术,首次预测胶东金资源总量约10000吨。新方法为胶东深部找矿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助推探明了三山岛、焦家和玲珑3个千吨级金矿田,使胶东跃居世界第三大金矿区。

    5.西北印度洋现代海底热液成矿现象的首次发现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韩喜球团队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上发现了6个热液区,其中3个属于正在发生热液成矿作用的活动热液区,有繁茂的热液生态系统和林立的海底黑烟囱;另有3个属于已经休眠的热液区。携“蛟龙号”首次对卧蚕1号、卧蚕2号、天休与大糦热液区进行了近距离观察和精细的调查采样,对热液活动的特征、热液流体的温盐和成分等物理化学参数、围岩类型与微地形地貌、多金属硫化物的分布、热液生物群落类型等有了详细的了解,厘定了各热液区热液成矿作用的类型,建立了成矿模式。为卡尔斯伯格脊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极端生境生命起源和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古代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矿机制研究和找矿勘查提供重要启示。

    6.井下超前探放水和水害监测关键技术系统研发

    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强带领的创新团队将钻探与物探技术有机无缝结合,研发了井下钻孔物探超前探放水成套技术与系列装备(钻孔激发极化、钻孔电磁波层析成像和钻孔雷达三大类超前探放水技术与装备),直观明了在有限数量钻孔中进行廉价、短距离精准随钻物探;应用物联网技术,将微震与激发极化高密度电法有机耦合,研发了可同时监测采动变形和突(透)水潜势于一体的矿井水害面状监测预警技术和装备,解决了矿井突水的水源、水量以及突水通道三者联合监测的难题;基于弹性波数据传输理论的三维电子罗盘测量钻孔轨迹技术,研发了随钻钻孔轨迹深度测量技术和装备,提出了利用弹性波的传输时间测量钻孔深度的技术方法。

    7.多要素多技术城市地质调查有力支撑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编制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郝爱兵为首席专家牵头组织实施的多要素多技术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有力地支撑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编制。研究团队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改变观念、创新理念,围绕雄安新区规划编制需要,组织开展工程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条件、土地和地下水质量、地下水资源与地面沉降现状等多要素调查,创新编制支撑服务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地质调查报告、国土空间布局综合地学建议图和地下空间利用区划图,为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地下空间、交通、能源等专项规划编制提供了依据。首次以空间、资源、环境、灾害为调查对象,以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为服务对象,以多方协调联动为工作机制,为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提供了示范。

    8.全国煤中金属矿产资源评价取得新进展

    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宁树正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地质调查项目,坚持产学研结合,以全新工作理念开展全国煤中金属元素分布规律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总结了煤中金属元素矿产研究方法,确定了煤中金属元素矿产综合评价指标,首次划定了全国煤中金属元素成矿区带,发现一批新矿点,圈定了地质工作远景区。初步摸清了全国煤中金属元素矿产资源家底,预测煤中锗、镓、锂、铝、稀土矿产资源量分别为:1.17万吨、188.02万吨、86.49万吨、195746.9万吨、1130万吨。上述成果表明,煤中金属元素矿产资源潜力和价值巨大,是我国“三稀”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实施拓展了煤炭地质工作新领域,对指导煤系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9.相山铀矿田三维地质“玻璃体”调查和成矿预测取得新进展

    由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李子颖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承担的中核集团示范工程《相山铀矿田三维地质“玻璃体”调查和成矿预测》项目,运用多学科、多技术方法综合研究,建立了火山岩型铀矿深部有利成矿空间探测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三维立体勘查技术体系,首次实现了相山矿田2500米深度范围立体探测,构建了三维地球物理模型、三维地质模型,实现了相山矿田三维地质“玻璃体”。揭示了铀矿化、热液蚀变、元素的水平和垂向空间分布规律,查明了基底构造控矿规律,构建了三维综合找矿模型,首次实现了我国热液型铀矿三维定量定位预测。深部钻探查证取得突出成果,实现了相山矿田铀多金属找矿新突破。为相山铀矿田外围及深部铀资源找矿突破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我国热液型铀矿找矿勘查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10.首次建成国家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地质云1.0”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高振记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组织实施的国家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地质云1.0”。采用混合云架构,实现了数据集成共享技术创新,研发了云环境下海量、异构、分布式地质数据的统一组织、调度与服务技术,初步解决了异构、异地、异主数据共享技术难题;实现了地质调查业务系统整合协同应用创新,集成开发了智能调查、业务管理、数据共享与信息服务等云应用系统,提高了系统整合及协同服务能力;实现了地质调查数据安全有序开放和分级共享机制创新,基本解决了“数据孤岛”与“信息烟囱”等老大难问题;探索了云环境下智能地质调查工作新模式。权威专家认为“地质云1.0”成果达到同行业国际领先水平,为国家正在推动开展的政务部门信息系统整合与数据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鲜活范例。

    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1.湖南省平江县仁里发现超大型铌钽多金属矿

    由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一一大队周芳春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湖南省平江县仁里发现了超大型铌钽矿。仁里矿区位于湖南省平江县,钦杭成矿带主带的中部,幕阜山复式花岗岩的西南缘,为典型的花岗伟晶岩脉型铌钽矿床。项目团队运用大岩基地区多期次岩浆演化的“共岩浆补余分异”稀有金属成矿理论,在矿区发现铌钽矿脉14条,圈定矿体17个,(333+334)五氧化二钽资源量10791吨,五氧化二铌资源量:14057吨,平均品位:五氧化二钽:0.036%、五氧化二铌:0.047%。矿区铌钽品位富,找矿潜力大, 五氧化二钽远景资源量有望突破2万吨,潜在经济价值超过1千亿元。突破了“大岩基地区难以形成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既有认识,总结、提出的铌钽等稀有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的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稀有金属成矿理论,对华南地区稀有金属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福建省建瓯市井后探明超大型优质叶蜡石矿

    由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福建地质勘查院卢林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福建省建瓯市井后矿区探获超大型叶蜡石矿。井后叶蜡石矿属火山期后低温热液交代矿床。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晚侏罗世南园群火山碎屑岩中,最大走向延展长725米,最大延深600米,各矿体累计总厚可达90米。矿石划分玻纤级和陶瓷两个品级。项目技术人员从火山构造研究开始,在火山期后热液蚀变与矿石原岩组构的研究中发现了火山岩地层与火山期后气液矿化蚀变之间的有机联系,取得矿区成矿理论的突被,并依此科学规划地质找矿技术路线,有效推导成矿空间,合理布设探矿工程,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提交一处特大型叶蜡石矿床,资源量达4000余万吨,资源储量占全国叶蜡石累计查明总资源储量的1/3,为我国最大叶蜡石矿床。

    3.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首次发现大型砾岩型砂金矿

    由内蒙古第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冯硕颖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石哈河地区发现一大型露天开采的砂金矿床,这是内蒙古地区近年来发现的第一个大型冰碛砾石型砂金矿床。备案矿石资源储量44695481.22立方米,金金属量17020.85千克,平均品位金0.3808克/立方米,混合砂平均厚度25.30米。石哈河冰碛砾石型砂金矿矿石可选性较强,为易选矿石;矿床采矿、选矿生产工艺成熟可靠。该矿床的开采将对发展边疆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起到积极的作用。

    4.塔里木中西部顺北地区探明超深层大型油气田

    由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焦方正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通过3年的攻关研究,在顺北9169米超深层探获大型油气田。明确了塔中北坡陆棚—斜坡部位是优质烃源岩分布区,由此将重点勘探区域由隆起向斜坡部位拓展,大大扩大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勘探范围;建立了塔里木周缘前陆盆地寒武纪烃源岩成烃、沿断裂带运移聚集成藏新模式,提出了“立足原地烃源岩,沿着高陡断裂带、寻找原生油气藏”新的勘探思路;初步明确顺北地区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形成顺北超深碳酸盐岩裂缝洞穴型油气藏成藏理论;建立了塔里木盆地沙漠覆盖区超深层裂缝洞穴型储集体预测技术系列、"超深、三高" 井钻完井配套技术,超深小井眼短半径定向钻井技术(水平井斜深8169米)跨入世界领先行列;这些理论技术有效指导了区带评价及勘探部署,天然气探明储量73.8亿立方米,控制储量33.82亿立方米,预测储量412.3亿立方米,实现了超深找矿的突破。

    5.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南斜坡二叠系探明大型油田

    由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何海清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玛湖凹陷南斜坡探获大型油田。项目组提出上乌尔禾组为区域不整合面之上第一套填平补齐的沉积,具备形成大油区条件。创新性提出三项认识和三项配套技术:1.构建了大型地层背景下砂体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大面积成藏新模式;2.建立了凹槽区厚层状低饱和度、斜坡区互层状和古凸带薄层状三种类型油藏分布模式,探井成功率从35%提高到76%;3.发现了上二叠统支撑砾岩高产储层新类型,指导试油选层,多井获得百吨高产;4.攻克扇体刻画、低渗砾岩测井评价和低饱和度油层改造三项配套技术,试油获油率从45%提高到83%。在上述认识和技术的支撑下,玛湖凹陷南部上乌尔禾组勘探快速推进,落实三级石油地质储量3.36亿吨,展现出5亿吨级前景。

    6.甘肃省西和县大桥探明超大型金矿

    由甘肃省地质调查院张忠平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西秦岭地区发现并探明了一处超大型硅化角砾岩型金矿床。矿床控制长约4500米、宽40~1100米,发现金矿体53条,累计探获金资源储量105吨,伴生银资源量276吨,并在外围发现了渭子沟、马家山、安子山等金矿点。该矿床的发现和勘查为西秦岭地区增加了新的金矿类型,为地质找矿指出了新方向,并提供了类比依据和理论指导。矿床已于2012年建厂投产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大大改善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和就业状况,促进了经济发展。

    7.江西省武宁县东坪发现超大型钨矿

    由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楼法生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武宁县东坪探获超大型钨矿。团队成功运用赣南石英脉型黑钨矿“五层楼”成矿模式,历时6年持续勘查,实现找矿突破。东坪矿床共探获储量:保有钨矿(122b+332+333)矿石量47729千吨,金属量(三氧化钨)213941吨,平均品位0.448%;保有低品位钨矿(332+333)矿石量6105千吨,金属量(三氧化钨) 5946吨,平均品位0.097%。其储量规模超过福建行洛坑、湖南瑶岗仙和江西西华山等钨矿,成为目前我国乃至世界资源储量规模最大的黑钨矿。矿床具有规模大、品位高、易采易选等特点。东坪矿床的发现丰富和完善了“五层楼”式石英脉型钨矿床成矿理论和成矿规律,拓展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钨矿找矿空间、找矿思路和找矿方向。提出了赣北地区自南至北存在160Ma±、150~145Ma、135~125Ma三期钨成矿作用的认识。

    8.云南省盈江县大石坡发现超大型红柱石矿

    由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昆明地质勘查院李伟为首席的团队在云南盈江县大石坡矿区探获超大型红柱石矿。在该区发现并圈定7个红柱石矿体,探获(333+334?)类矿石量91979.89万吨,红柱石矿物量11043.57万吨,工业矿平均品位18.0%,低品位矿平均品位8.5%。该矿的发现与勘查,开创了云南寻找红柱石矿的先河,实现了该区找矿新突破。采用湿式磁选—浮选流程工艺,红柱石回收率62.03%,精矿满足HJ-55产品技术要求;通过碳热还原工艺可直接生产硅铝合金、3N高纯硅;磁选云母可综合回收氯化铷。未来矿山开发社会经济意义重大,对我国红柱石矿勘查及应用研究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9.河南省嵩县雷门沟探明超大型钼矿

    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勘查院章传飞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嵩县雷门沟探获超大型钼矿。矿区地处华北地台的南缘,熊耳山古隆起与嵩县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交界处,属环太平洋成矿带东秦岭矿带,岩浆及构造活动具多旋回和多期次活动的特点,矿床受高—中温热液蚀变影响,是以钼为主伴生硫的可供综合利用的一特大型斑岩型钼矿床,共完成钻探17184.90米,圈定大小矿体92个,其中工业钼矿体19个;低品位钼矿体66个;钼氧化矿体7个。共估算(332)+(333)工业矿钼矿石资源量80180万吨,钼金属量636373吨。开发本区钼矿资源为当地及周边地区提供资源的同时,也将促进本地区工业的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对地方经济的繁荣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经济意义巨大。

    10.广东省英德市鱼湾发现大型稀土矿

    由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四〇队温汉辉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英德市鱼湾探获大型稀土矿床。圈定6个矿体,估算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资源量(332+333)矿石量136411千吨,全相稀土氧化物总量153618吨、平均品位0.1126%,离子相氧化物总量105218吨、平均品位0.0771%;另有低品位矿石量2801千吨,储量规模达到大型。矿区探明的稀土储量为广东省近年第一。矿山总工业价值约80亿元,矿山服务年限50年,具较好经济效益;可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增加就业及税收,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地质学会2017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

    2018年12月25~2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组织专家对《内蒙古1︰5万五家户幅、孟家沟幅、莫力根屯幅、扎赉特旗幅、巴彦高勒幅区域地质调查》子项目成果报告进行了评审。

    内蒙古1︰5万五家户等五幅区域地质调查子项目隶属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子项目通过3年(2016-2018年)实施,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在宋两家子、前七家子等地区新识别出一套古-中元古界变质表壳岩,为分析松嫩地块基底构造属性提供了新资料;在巨宝屯及阿拉坦花等地新识别出来一套早石炭世火山岩,指示本区在早石炭世具有俯冲的构造背景;将工作区的中生代火山岩划分为5个火山岩填图单元,为中生代火山岩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新的可靠资料;查明了白音高老组与龙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为白音高老组与龙江组之间的接触关系提供了有力证据,通过U-Pb同位素年龄,限定了白音高老期火山活动上限;在光华组中发现大量热河生物群化石,为本区光华组的厘定提供了重要依据;按照成因类型将工作区第四系沉积物划分为8个填图单元,厘定了更新统第四系沉积物的沉积序列、形成时代,反演了其形成的古环境;将中生代侵入岩划分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白垩世三期侵入岩,为中生代构造背景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识别出一套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具有俯冲构造背景的岛弧岩浆岩组合;划分出5期中生代火山活动,识别处6个火山盆地、17个火山机构和46个火山口;分析了工作区晚古生代构造运动形式,认为南北向断裂构造是工作区的主要构造形式;区内共发现矿(化)点14处,圈定成矿远景区4个、找矿靶区5个,为该地区找矿提供线索。

    最终,专家组同意该子项目通过评审并评定为优秀级,5幅1︰5万地质图中,4幅为优秀级,1幅为良好级。

     

     
     
    内蒙古五家户等5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顺利通过专...

    日前,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编著的《辽西中生代珍稀化石及其生物群地质图集》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内容丰富、图片精美、材料翔实,是一部集科研和科学普及于一体的重要成果,也是地学古生物方面的一部重要工具书。书中以大量图片和简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系统介绍了燕辽生物群、土城子生物群、热河生物群、阜新生物群和松花江生物群的组成、分布及其产出地质背景,阐述了辽西地区重要珍稀化石产地、含珍稀化石沉积层的岩性、岩相、产出层位及其下伏和上覆地层特征,总结了珍稀化石的空间分布规律,论述了生物群的地质生存环境,探讨了生物群发生、发展及其演替与地球各个层圈演变的关系。以柱状图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对辽西珍稀化石沉积地层进行了区域对比,并对地学长期存在的中生代地层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辽宁省西部地区,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陆相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地层与河流、湖泊所形成的沉积地层非常发育,是世界上中生代陆相地层典型发育地区之一。在这些沉积地层中产有丰富的生物化石,总计有20多个门类,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昆虫类、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类和介形类等动物化石,以及银杏类、苏铁类、松柏类、蕨类和古果类等植物化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在本区发现了大量的珍稀化石,如原始鸟类、带羽毛的恐龙类和哺乳类动物化石以及早期被子植物古果属化石等,这些发现和相关的研究工作为研究中生代动物、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从而促使辽西地区成为研究陆相中生代地层、古生物群发生、发展和消亡等演化过程与细节的不可多得的宝地,成为国内、外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研究的热点地区,并且也成为广大地学爱好者和化石收藏者的长期关注地区。因而,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化石爱好者,或是关心地球生物演化的人们都很想了解辽西中生代珍稀化石出现的原因、发生的环境以及空间分布和沉积层位。本书编写的目的也正是为了满足这些人的需要,并旨在全社会普及中生代陆相地层古生物方面的知识。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辽西中生代地层和古生物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工作经验。他们针对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及其保存的生物化石,在化石空间分布、产出层位、区域地层对比和形成环境等诸多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和总结。在总结百余年的辽西中生代地质、中生代地层古生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系统地介绍了辽西中生代地层,特别是重要生物地层的标准剖面,根据化石组合特征划分五个中生代生物群,即燕辽生物群、土城子生物群、热河生物群、阜新生物群和松花江生物群,并讨论了这些生物群的组成和时代;实地调查了珍稀化石的产地、分布及产出层位,并进行了区域对比;深入探讨了辽西中生代生物群的地质—生态环境,阐述了它们的区域构造背景、盆地充填记录和沉积环境、古气候、古生态和古地理;论述了构造作用、火山作用、盆地及沉积、古地理及水系、古气候与生物群演替的关系,重点讨论了各个生物群爆发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耦合演变;同时概要地表述了一批重要珍稀化石的产出特征。本书文图并茂,内容丰富,集辽西中生代珍稀化石阶段性研究之大成,是一本全面提高和总结性的重要著作。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国内、外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以及广大地学爱好者和化石收藏者提供丰富而可靠的辽西中生代地层古生物基础资料,极大地推动珍稀化石及其地质环境的进一步发现和深入研究,也为我国中生代珍稀化石相关学科发展和地学知识普及构筑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拓宽了今后的研究道路。

     地质图集封面

     

    热河生物群生态环境复原图

     
    《辽西中生代珍稀化石及其生物群地质图集》正式出版

    7月中旬至9月中旬,“航空物探与遥感技术方法在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中的应用”子项目组在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敖汉旗及周边地区开展野外重力剖面测量及物性测量工作,顺利完成了既定任务。

    子项目隶属于“秦岭及天山等重点成矿区带航空物探调查二级项目”,野外队成员克服了夏季高温、沙漠干渴、农田作物阻挡等不利因素,在短短两个月的工作时间里,测量了长达20.35km的重力剖面和4口钻井的岩芯,项目组还测量了260块岩石物性标品,采集了16块定向标本,并进行了剩磁测量,获取的野外数据资料,为后期覆盖区填图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项目组正对重力剖面数据进行室内纬度、高度、地形及布格改正等处理。物性数据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火山岩地层磁性变化较大,个别样品磁化率近10000×10-5SI,与杂乱航磁异常分布区范围一致;侵入岩体如辉长岩、花岗岩磁性中等,变化较小,与航磁局部异常关系密切。

    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项目组圆满完成赤峰地区野外工作

     

     

     

     

     

    松辽外围突泉盆地火山岩地层油气成藏机理
    所在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完成人员:张平、冯文立、缪卫东、季文婷、郭盛乔、陈宝、陈火根、李向前、苗运法(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孟庆泉(兰州大学)、张硕、程瑜、赵增玉、陈晨、仇慎平、昝金波(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张祥云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起止时间:2012—2015 年

    主要进展

      基于地调局在江苏沿海地区组织实施的江苏1/5 万盐城市等6 幅区调,江苏1/5 万余东镇等7 幅区调和长江三角洲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与监测(江苏地调院)项目,在江苏沿海地区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方面2014 年度取得如下进展:

      1、重新划分了区内第四纪地层,修订了前人成果,对研究苏北平原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开展水工环等地质调查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以14
    3个(QC4、BH1、H1、Q2、SY2、ZKA1、ZKB4、ZKA4、DN1、J9、NB5、YD002、YD006 和YD007 孔)具有区域代表性的钻孔的古地磁年代数据为基础,结合收集、整理的内容详细的300 余个揭穿第四系钻孔的岩性分层记录,利用大量的绝对年代、孢粉、有孔虫、地球化学等数据,开展了详细的区域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和对比。将原来划定的灌南组下段底界时代(前人定为12.8 万年)定为78 万年,原来划分的小腰庄组底界时代(前人定为78 万年)定为120 万年。基于此详细分析第四纪地层在区内展布特征,第四纪早期地形受基岩面起伏控制明显,长江古河道位于海安—东台一带,南通地区受古河道和古地形控制地层变化复杂,局部地区偶尔受到海侵影响;进入中更新世,地形起伏差异缩小,盐城—大丰一带往北中更新统底板埋深一般为60-80m,地层及岩性变化相对简单,盐城—大丰一带往南逐渐加深到约100m,长江三角洲北翼一带受古长江作用地层及岩性变化复杂,区内广泛受到海侵影响,为苏北平原主要形成期。

      2、首次确定了区内晚更新世以来两次强海侵形成时间为晚更新世早期和全新世,重新厘定灌南组上段中部的底界时代为12.8 万年(前人定为5.9 万年)。
    该结果与渤海湾地区最新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晚更新世以来全球性的海平面变化控制着中国东部海侵发生的期次和强度。

      3、首次提出了研究区内盐城断裂带存在破坏性活动的可能性。证据有4 个方面:(1)两条垂直盐城断裂带的浅层地震勘探剖面显示盐城断裂带构造活动切100m 以深的第四纪地层(由于浅层地震勘查方法分辨率的问题,无法准确探测浅部地层(100m 以浅)受构造活动影响的情况);(2)断层两侧钻孔第四纪岩石地层存在明显落差;(3)史料记载,盐城市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4)盐城地区地热能资源丰富。基于此圈定了地壳次稳定区,可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4、研究区施工的YD00X 孔揭露了45.5m 厚的膨润土矿层;初步估算膨润土矿石量(333)为7100.16 万吨(大型),蒙脱石矿物量为4666.94 万吨,平均品位65.73%。矿层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上统龙王山组沸石化玻璃质火山岩,呈现与沸石矿层共生并逐渐过渡的特征,因此其上分布的膨润土矿床应是酸性熔岩水解型膨润土矿床。另据物探资料分析,测区东南部广泛分布本套火山岩地层,推断其上覆膨润土矿床的分布范围大,为大型矿床。这对指导江苏平原区找矿工作意义重大。


    盐城断裂带评价
    1-19 江苏沿海地区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

    应乌兹别克斯坦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努尔塔耶夫博士的邀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一行7人于2019年9月27-10月7日赴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调研。

    费尔干纳盆地地处“一带一路”桥头堡地区。其行政区划分属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主体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是中亚地区人口最为稠密、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费尔干纳盆地及其周缘地区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金属矿产等,石油开采已延续100多年,一直是地质学界关注的热点地区。近年来已有中资企业在纳曼干进行油气项目投资开发。为加强费尔干纳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基础地质对比研究,特别是古生界油气资源潜力,地质力学研究所启动了“费尔干纳盆地与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对比研究” 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考察团在国立乌兹别克斯坦大学古近系地质专家苏丹诺夫等陪同下,考察了费尔干纳盆地西北缘和南缘地层、侵入岩、区域性主要构造形迹和地貌特征,系统调查了Chust、Kurnos和Shorssu一带的中、新生界油气生储盖组合和断裂带的性质与活动期次,调查了古生界火山岩地层和相关矿产。通过对Chust、Kurnos中—新生界剖面的重点考察,项目组对费尔干纳盆地新生界苏扎克组、阿赖组、土耳其斯坦组地层的岩性、产状和化石特征、油气显示等方面有了直观的认识,获得了区域中新生代海进海退、生物分布、古地理演化和构造—隆升过程等方面的一手资料,对费尔干纳盆地演化与能源资源效应有了系统全面的了解。

    近年来,地质力学所与乌兹别克斯坦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功实现了4次互访考察交流,签署了合作会谈备忘录,双方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在本次考察期间,双方还就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进行了会谈,双方认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主线加强地学领域合作将大有可为。双方正以两国的有关双边合作文件为基础,共同规划进一步合作目标和项目。

    考察费尔干纳盆地北缘Chust古近系露头

    地质力学所完成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野外考察
      201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中国地质调查年度报告(2015)》。报告全面展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动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调查工作的新需求,紧扣“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的基本定位,实施“九大计划”,加快推进地质调查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全面深化地质调查体制机制改革所做的大量工作。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将整装待发,谱写我国地质调查事业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一、以实施“九大计划”为契机,搭建干事创新、发挥用武之地的平台

      一是以需求为导向,确立“九大计划”的任务和目标。立足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防灾减灾,服务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等“五大服务”要求,确定了地质调查“九大计划”(2015—2020),即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计划、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计划、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计划、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支撑计划、国土开发与保护基础地质调查计划、地质科技支撑计划、“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地质数据更新与应用服务计划和海洋地质调查计划。通过“九大计划”的实施,不断增强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创新力、影响力和引领力,实现服务一流、成果一流、科技一流、人才一流、装备一流、管理一流等“六个一流”的建局目标。



    九大计划总体框架图

      二是推进地质调查战略性结构调整,提升地质调查服务能力。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调查工作的“五大需求”,按照“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的基本定位,推进地质调查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2015年地质调查经费总投入77.92亿元。把能源矿产地质调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经费投入从过去3%~5%提升到24.9%,从而更加有力地支撑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和油气勘查开发体制改革。在矿业形势下行趋势下,继续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要矿产投入有所减少,但是在地质调查经费总投入中仍然居于首位,占总投入比例为32.6%。水工环地质调查投入总体保持稳定,占总投入比例达13.4%,进一步突出了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的水工环地质工作。同时,突出了“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结合更加紧密,地质信息服务明显加强。

      三是建立了九大计划、50个工程和300个项目的业务平台。在地质调查“九大计划”框架下,按照递进关系确立了业务发展的层级:第一层级是计划,瞄准国家战略实现九大目标;第二层级是工程,通过工程实施以期取得一批具有宏观影响的整装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第三层级是项目,作为业务推进和人才成长的基本实施单元,围绕特定目标开展调查和研究工作。通过50项工程和300个项目,推进地质调查业务结构调整的同时,带动了组织结构、队伍结构调整,以及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

      二、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开辟技术业务与行政管理两条人才成长的通道

      为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在现行的行政管理层级序列之外,建立由卓越地质人才、杰出地质人才和优秀地质人才三个层级构成的技术业务人才成长序列。在全局上下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局面。造就一支能够破解重大能源、资源、环境、灾害难题和基础地质问题,能够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在国内地学界具有影响力,在国际地学界具有话语权的地质科技人才队伍。

      中国地质调查局采取有力的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技术业务通道。通过统筹全局绩效工资的方式,建立健全与成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激励保障机制。直属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向取得突出成果业绩的卓越、杰出、优秀地质人才倾斜,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解决地质科技人才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对地质科技人才的充分尊重和有竞争力的绩效工资待遇,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留在地质调查事业一线,同时集聚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入到地质调查事业当中,让人才的活力竞相迸发,智慧的泉流充分涌动。

      大力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改变了过去人才计划一般只是授予称号或是给予一次性奖励的做法,对卓越、杰出、优秀地质人才实行岗位聘用制,享受岗位绩效工资。对于卓越地质人才、杰出地质人才和优秀地质人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考核。对年度考核为不合格者或连续两年考核为基本合格者或聘期期满评估为基本合格、不合格者,都将予以解聘。岗位聘用制和目标责任考核打破了人才称号终身制,解决了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问题。

      三、实施问题导向,构建新时期地质调查事业“出成果、出人才”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

      在规划部署、立项论证、组织实施、质量监控、进度安排、成果验收、资料汇交、应用服务、人才选拔等各方面,都要以“五问”(一问能否解决能源、资源、环境、灾害、基础地质问题?二问能否在项目成果应用服务“五大需求”上发挥作用?三问能否对推进科技进步做出贡献?四问能否对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做出贡献?五问是否依法合理使用经费?)为标尺,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考核、选拔人才时,要考虑政治是否可靠,道德是否高尚,廉政是否干净。在人才遴选标准上,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论文、不唯奖励、不唯学历、不唯年龄,只唯能力。树立在地质调查各领域和全过程贯穿“出成果、出人才”的理念。

      依据上述原则,颁布了《中共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关于加强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中共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加强地质调查成果评价的指导意见(试行)》,为成果评价和人才评价提供了依据。

      四、落实目标责任,建立技术业务和行政管理两套目标责任体系

      2015年4月,局党组对28个局属单位和11个部(室)确定了“两重一主”(重中之重工作、重点工作和主要工作)目标责任,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对“九大计划”、50个工程和300个项目也制定明确了总体目标任务和年度目标任务,作为考核的依据。

      对28个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和11个部室主要负责人按照今年4月确定的“两重一主”目标责任体系进行考核。

      对计划协调人、工程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计划协调人责任与权利的暂行规定(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工程首席专家责任与权利的暂行规定(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项目负责人责任与权利的暂行规定(试行)》进行考核。三个暂行规定,明确了计划、工程、项目的目标任务,明确了计划协调人、工程首席的权利、责任,初步构建放权、问效、追责的新机制。人才培养与项目推进同步进行,项目管理工作和业务推进工作密切协同,合理分工,相互促进。

      五、聚焦重大问题,推进地质调查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主动适应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坚持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三年实行滚动。加强项目管理和项目库的建设。在项目库建设过程中,坚持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导向作用;坚持突出重点,聚焦重大改革、重点政策和重点项目,突出国土资源部门主要职能。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做到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监控,事后有评价,结果要应用。全面加强预算评审工作。力争把“九大计划”经费纳入部门预算,使地质调查工作投入常态化,更加符合地质工作规律。

      二是推进地质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地质调查与科研有机融合。地质调查的过程就是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的过程。地科院、大区中心和局机关的业务部室的“8+6”(地科院+大区中心)和“1+1+6”(局机关业务部+地科院研究所+六大区中心)机制从构想开始深入落实,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与一体化得到全面推进。局属各单位积极申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凝炼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地质问题。

      三是完善地质调查项目三级管理体系。第一级是局总工室和财务部,分别负责项目的技术业务管理和财务预算管理;第二级是局六大区项目办;第三级是项目承担单位。实行法人负责制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对项目及项目负责人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对项目及项目负责人进行考核时,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管理机构(总工室、财务部、大区项目办)、工程首席专家对项目的评价各占一定比例的权重。

      四是建立以需求、目标为导向的计划-工程-项目的业务推进体系。项目是业务推进的基本载体。各业务部室和直属单位要围绕项目开展成果的形成、集成、综合、应用和服务,推进项目、工程和计划各自目标的实现,推进科技进步和人才成长。

      六、以“五大服务”为导向,取得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

      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全国地勘队伍,全面实施了“九大计划”,参与人员约4.9万人。在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努力下,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决策,支撑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服务国家宏观决策取得新成效。主要编制了一批图集和报告,包括《中国自然资源图集》、《京津冀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等图集,《页岩气地质调查报告(2015)》、《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等报告,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是能源与其他重要矿产调查评价取得新突破。在“新区、新层系、新领域、新类型”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战略选区方面,在松辽外围突泉盆地火山岩地层下钻获轻质原油。在湘西牛蹄塘组钻获页岩气,在上扬子地区调查发现页岩气的新层系。通过油铀兼探、煤铀兼探,开辟铀矿找矿新区,查明了一批大中型铀矿产地。发现了四川甲基卡世界级锂矿,为建设世界级新能源基地奠定了基础。西藏罗布莎发现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铬铁矿矿体,青海格尔木夏日哈木地区发现超大型镍矿,为推进找矿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和灾害地质调查取得新进展。在天津滨海新区、江苏沿海、长株潭核心区、西咸新区等重点地区完成15万平方千米1:5万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在三峡库区、乌蒙山区、秦巴山区和南北活动构造带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选择典型地区开展1:5万崩塌滑坡泥石流调查与风险评价示范。研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试点应用了LIDAR和无人机等新技术方法。积极推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以及西南岩溶区和西北干旱区等生态脆弱地区的1:5万水文地质调查;完成探采结合井127眼,为近20万缺水群众解决了饮用水源。全面完成地级以上城市的浅层地温能潜力调查与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在西藏、川西地区,新发现高温地热资源,在青海共和盆地和贵德3000米深钻探发现150度以上的干热岩。研发了勘探孔封隔分层技术,显著提高了野外获取水文地质参数的精度。

      四是海洋地质调查和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评价迈向新台阶。45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海试成功,国产化率达90%以上,具备实现产业化条件。我国海域1:100万地质调查全覆盖。在南海北部陆坡的琼东南海域首次发现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以及神狐海域实现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突破,为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我国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五是国际地学合作和境外地质调查开创新局面。地质调查支撑“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加强沿线国家地质矿产领域的合作,编制了“一带一路”卫星遥感解译图,特别是中新经济走廊等一批重要地区系列地质矿产图件。中国与坦桑尼亚、摩洛哥、津巴布韦、赞比亚、印尼、巴布亚新内亚等国家合作地球化学填图顺利。在阿根廷、蒙古国、老挝及秘鲁等重点地区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取得一批重要成果。还开展了境外地质调查信息成果集成与服务,特别是开展了境外地质调查成果集成与综合研究,发布GeoExpl(International)地质勘查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

      六是地质资料服务取得新亮点。2015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期间,首次将1:5区域地质调查图提供网上服务;在2014年发布5万个重要钻探孔数据资料的基础上,今年新发布35万个地质钻孔资料;首次发布全国矿产资源评价成果地质资料服务目录,成为地质资料服务的新亮点。全国资料馆地质资料累计近13.2万档,数字化率达100%。2014—2015年度,共有79.5万人次借阅或下载资料,数据服务量近1TB。成功承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地质矿产史料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中国地质调查年度报告(2015)...

    摘要:松辽盆地西部外围的索伦一林西地区是我国油气勘查新区。近年来,通过精细的野外地质填图、高精度重磁电震联合解译、地震特殊处理等,在西部外围发现突泉、龙江、乌兰盖、扎鲁特、林西5个新盆地,在突泉盆地实施“突参1井”获轻质原油。

    1. 项目概况

    松辽盆地外围因广泛覆盖火山岩使 油气调查一直面临很大挑战。2008—2014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调中心开展了“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松辽盆地及周边页岩气资源调查”等 项目(地矿专项);201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调查中心开展了“索伦一林 西地区油气资源选区调查”项目(战略选区专项),经过几个项目组的密切配合,组织10余家专业单位,投入100余位科研人员,取得良好找油效果。

    2. 成果简介

    (1)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获得众多新 认识,夯实了松辽外围油气调查根基。

    通过开展油气地质综合调查,在大面积火山岩覆盖油气工作空白区圈定了龙江盆地、突泉盆地、扎鲁特盆地、林西盆地和乌兰盖盆地油气新区(图1), 确认中、下侏罗统及上二叠统等油气新
    层系。依据盆地凹陷面积、暗色泥岩厚度、 烃源岩特征、含油气情况等,优选突泉 盆地为松辽外围新区、新层系勘査突破的远景盆地。

    在松辽外围调查程度极低的锡林郭勒盟、兴安盟、赤峰市三盟市交界地区,同时推进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通过实施高精度重磁电剖面测量及处理解释和综合研究认为,该区发育贺斯格乌拉、 宝格达、扎木钦、哈拉盖图、霍林郭勒5 个中新生界凹陷,总面积约2360km2。其中,贺斯格乌拉凹陷地层发育较全,控制面积约610km2,最大沉积地层厚度达 4km,周缘已证实存在株罗系、白垩系和上古生界烃源岩层系,初步判断具备良
    好的油气资源前景。这一发现拓展了松辽外围新区工作范围。

    (2)“突参1井”获取轻质原油,引领后续勘查开发有力推进。

    根据综合分析,部署实施了 “突参1 井”,目的是建立突泉盆地地层层序格架,揭示盆地结构,探索上古生界一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含油气性,获取第一手资料及相关参数。该井完井深度2801m,在钻至1684~1704m时深处发现油斑、油迹、荧光等不同级别的油气显示,成功取到含油岩心10.30m,经测录井综合解释,明确了 3个含油层段,合计5.6tn。完井后, 油气企业及时跟进,开展压裂试油工作, 选择1684.5〜1698.2m井段进行压裂试油,累计出油0.52m3 (图2)。目前,该企业正根据战略侦査获得的重磁电震解释数据和成果,不断优化和调整勘探部署方案,进一步优选南洼为勘探目标区,有序推进了突泉盆地的油气勘探。“突参1 井”的突破增强了在新区、新层系、新领域进行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的信心,也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方向。

    (3) 外围陆续发现重要油气显示, 拓宽了该区域油气勘探范围。

    依据“突参1井”成果和经验,在突泉盆地南部杧牛海坳陷区部署了突D1 井,在733〜811m处发现多层油浸、油迹、 油斑级别油气显示(图3),表明该坳陷 含油面积较大,进一步拓宽了突泉盆地坳 陷区的勘探范围。在松辽盆地外围南部的辽西地区金羊盆地下侏罗统北票组开展油气调査,部署实施了4口地质调査井并全井段取心,其中2口井岩心中见油气显示,1 口井中碌岩岩心中见油浸级别显示,填补了金羊盆地油气显示的空白,表明该盆地下侏罗统北票组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开辟了松辽外围南部大范围地区的勘探新阵地,引起辽河油田的高度重视。

    3.成果意义

    松辽外围油气成果实现了通过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钻获实物原油样品的 “零突破”,拓宽了大兴安岭及周缘近 38万km2的油气调查区域,引领油气企业跟进部署,加快了突泉盆地勘探的步伐,探索创立了“基础先行、战略突破、商业跟进”的油气调査工作新模式。(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调查中心李世臻 周新桂,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调中心 公繁浩 张健供稿)

     


     

    松辽外围突泉盆地火山岩地层下钻获轻质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