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20年8月10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六号”调查船顺利抵靠海洋地质码头,圆满完成2020大洋航次科考任务。航次历时49天,漂洋过海近15000公里,出海成瘾的我仍然心潮澎湃,意犹未尽。作为第一次出海的“小萌新”,此次远洋科考让我受益匪浅,唯一的遗憾是未能一睹“海马”系列深海遥控潜水器(ROV)在海上现场作业的风采。

    当听闻“海洋地质六号”船后续的航次调查任务将使用“海马2”号ROV在“海马冷泉”开展科学考察后,立刻跟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夏真陈述了我对“海马2”号的向往之情,夏所慨然同意了我的出海申请。本航段有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中科院南海所、中科院能源所、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的科学家组成了国内最强大的冷泉科研团队,以及广州海洋局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实验测试研究所、海洋生态环境所和海洋技术方法研究所组成的海上技术调查队伍,再加上甲板部和轮机部船队人员28名。

    “海马”2号出水

    感谢技术负责亮哥(陈春亮)在“海洋地质六号”为我保留了我的老本行岗位——“导航”。本航段最主要的调查任务是依托“海马”2号强大的作业平台搭载多种作业工具和多家科研机构的设备在冷泉口作业,ROV下潜完成回收网兜、布放海底摄像装置、布放生物诱捕器、生物实验等多项任务,并采集海水、表层沉积物和碳酸盐岩样品。

    经过ROV室小伙子们的耐心调试,ROV成功下潜。此时的地质室成为新冠疫情期间电影院解禁以后最火爆的观影室,按进场先后顺序可分别抢占VIP观影区和一般观影区的座椅,来晚的科学家可自带小板凳找空地坐下,再晚的观影人员只能买到站票寻找“立锥之地”了。通过高清摄像头,看热闹的外行看到了笼统的“海底生物”,看门道的内行则看到了管状蠕虫、蛤类、贻贝、白瓜贝等多种冷泉生物。

    小迷妹惊叹地看着屏幕里令人眼花缭乱的海底世界,借此良机恶补了“海马冷泉”的相关知识。“海马冷泉”为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窗口,引得来自于多家科研院所的科学家们此刻汇集于“海洋地质六号”进行野外采样和学术探讨,也正是“海马”2号拥有的深海探测强大力量,使得调查取样成为可能,不愧为我的男神大“海马”。

    观众享受了视觉的盛宴之后ROV开始取样作业。任由科学家们提出多么“刁钻”地取样要求,ROV主驾驶员黄元铿都能得心应手、手到擒来、指哪打哪,只见他拿起操作手柄提、压、点、按,机械手张合自如,伸缩有度,取样一气呵成。在一旁的小迷妹被这一通操作惊艳到目瞪口呆,立刻萌生了做一名ROV驾驶员的梦想。听到技术负责亮哥和ROV室主任陈宗恒交流,国外有科学家兼任操作员的先例,我心花怒放准备坐上驾驶员座椅,却被技术负责严词喝止,告诉我ROV驾驶员的上岗必须通过严格培训。

    为了满足我当ROV驾驶员的心愿,技术负责安排了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与科学任务最密切的机械手操作作业,培训从系统原理开始,接着介绍了机械手的关节组成与控制机理,随后才安排了实际操作,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如何插管取样作业,虽然这是ROV最简单的取样作业,小迷妹却费了很大劲才get到这一技能,更加佩服ROV驾驶员的精湛技艺。

    小迷妹享受着学习的幸福时刻,像是在片场客串了一把导演,给男神爱豆加了一段戏,妙不可言。完成所有作业之后,“海马”2号终于满载而归,出水一刻,他像自带bgm的英雄,一袭白衣,持剑而立,云淡风轻,帅气逼人。她又像自带光环的出水芙蓉,清晰脱俗,遗世而独立。

    广海人:小迷妹与大“海马”的初遇

    2018年1月4日,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行九人到地调局勘探技术所进行技术交流。

    交流会上,勘探技术所党委书记、所长张金昌简要介绍了勘探技术所基本情况及未来的发展规划,重点介绍了“大陆科学钻探技术代表工程--松科2井项目”、“慧磁技术服务代表项目--世界最大天然碱矿开采中的井位对接”等项目中勘探技术所自主研发的专利及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许刘万教授讲解了多工艺空气钻进技术及应用,冉恒谦副所长介绍了2018年勘探技术所承担项目的总体情况。

    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局长贺喜对此次交流受到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对勘探技术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肯定,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李春生副局长补充了干热岩的施工经历,并表示河北局会全力配合地调局的工作。

    在张金昌所长带领下,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行九人还参观了勘探技术所成果展览室,让来访客人满载而归。兄弟单位互访交流,进一步推动钻探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扩大单位间协同合作的机会,推动地质调查工作再上新台阶。

    勘探技术所相关领导及有关处室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IMG_3999

    勘探技术所接待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行九人交...

    2021年5月29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的“海洋地质六号”船第七次“海马冷泉”科考共享航次圆满完成各项调查任务返回广州。航次历时19天,搭载“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ROV)共下潜12次,顺利完成地勘项目任务以及来自国内不同单位的多项科考任务。

    在“海马”号ROV科研团队和航次科考队员的通力合作下,实现了需求统筹和效率提升,取得一系列联合创新成果。一是开展了海马冷泉区5个站位的ROV观测与取样、海洋生物调查、海水取样、沉积物取样等调查工作,再次在海马冷泉区探索到新的“冷泉”奥秘。二是“海马”号再次发挥了其强大的运载能力和海底精细作业能力,开展了大量的原位装置海底试验,包括原位微生物富集装置、深海原位培养装置、海底大生物原位固定装置、海底大生物原位转移装置等,有力支撑了“将实验室搬到海底现场”,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融合 。

    近年来,“海洋地质六号”船与“海马”号ROV配合作业已逐渐取代传统调查手段,成为广州海洋局在深海冷泉区开展海底精细调查的主力调查手段,显著提高了调查效率和整体技术水平,为地勘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手段支撑。

    本航次广州海洋局联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广东工业大学、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共11家单位70名科考成员开展了联合调查。

     

    “海马”号经过长达数小时的海底作业满载而归

    广州海洋局“海洋地质六号”船“海马冷泉”科考获系...

    中国地质图书馆地学科普研学基地开班仪式近日在京举行。现场还迎来了一批参加研学活动的小客人——来自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名泉小学的100余名同学。

    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馆长(主任)侯春堂出席开班仪式。他指出,以学习科学知识和弘扬科学精神为目的的研学实践对同学们增长见识、锻炼意志、滋养文化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作为中国地质学会地学科普研学基地、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基地,该馆一直在探索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提升科学素养的方法,现已开发出多项适合中小学校外教育的科普教育和科学实践课程。他希望参加此次研学活动的同学们能牢固树立“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带着问题走出校门,带着成果满载而归。

    据悉,近年来,中国地质图书馆(地学文献中心)在创作科普作品、开展科普活动、建设科普平台等方面成效显著,创作各类科普产品28项。其中,10部图书和视频获得省部级奖励;“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地质科普讲坛”示范性科普品牌活动、“保护地球 精彩地质”科普作品大赛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第52个世界地球日活动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地质科普讲坛(第21期)”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行,中国地质科学院史大年研究员代赵文津院士作了题为《这就是青藏高原》的主题讲座,获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名泉小学的师生们共同了解了中国地质图书馆的发展历史、馆藏资源以及在地学文献资源建设、信息分析、地学科普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观看了《你好,碳中和》科普宣传片,学习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知识,总结了日常生活中能够助力实现碳中和的行为。随后,他们来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参观了地球科学展厅、地球与生命历史展厅、地球物质展厅、恐龙展厅等,一览地球46亿年沧桑巨变的宏伟画卷,聆听生命漫长的演化史诗,领略五光十色的矿物岩石天地。“原来地球科学这么有趣!”同学们纷纷表示,十分喜欢这种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研学活动。

    此外,名泉小学还向中国地质图书馆(地学文献中心)赠送了锦旗,感谢该馆在科技教育、科普宣传方面的帮助。中国地质图书馆(地学文献中心)向名泉小学赠送了科普资料,鼓励同学们热爱科学、敢于创新,时刻保持探索精神。

    开班仪式由中国地质图书馆(地学文献中心)纪委书记刘雅彦主持。该馆相关部门负责人、科普工作人员,名泉小学领导及师生等参加了仪式。

    中国地质图书馆地学科普研学基地开班仪式举行

    金秋九月,一簇簇科技与扶贫相结合的科普之花、科普人与怀化百姓心灵碰撞之花、智慧与真情交融之花在山城怀化绽放。

    9月3日~8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宣讲团搭乘2020年“科技列车”赶赴湖南怀化,开启了本次地学科普之旅。当地秋雨绵绵,将山城洗刷得干干净净,带着丝丝凉意,翘首迎接我们的到来。

    互动环节

    此次地学科普活动由地学文献中心牵头,筹备时间近一个月。在紧密对接需求的基础上,中国地质调查局组建了一支由12家单位、25位科普人员组成的地质调查科普宣讲团,围绕局中心工作,深入湖南省怀化市中小学校、乡镇政府和地灾隐患点等,采用科普讲座、VR体验、现场宣讲和捐赠图书的方式开展科普宣传。宣讲团共举办了57场科普活动,包括科普讲座43次、VR体验6次、互动答题4次、地灾隐患点现场宣讲4次。近3600名青少年学生、当地政府领导、灾害监测员和普通群众直接参与活动。宣讲团还向怀化市捐赠科普图书24种1820册。

    科普初心 矢志不渝

    “科技列车服务员来了,我光荣,我自豪,我当之无愧!”宣讲团中有奋战在一线的地质科研人员,有满腔热情投入科普工作的行业专家,他们坚守着科普的使命和责任,完美履行了一名优秀科技列车服务员的职责。

    此次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202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重大示范活动之一。一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都把科普作为服务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不断深化科普扶贫的内容和形式,致力于把科普工作做到实处。

    活动期间,宣讲团不顾身心疲惫、路途遥远、雨天路滑、地势危险等困难,在曹家坡滑坡点开展现场指导,宣讲地灾防治知识;前往麻阳县隆家堡乡步云坪村地热(温泉)勘查项目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有的地质专家是直接从野外工作地赶到怀化的,活动结束后还要继续奔往下一个野外工作区。”工作人员感慨道,“正是这份初心决定了这辆科技列车跑得更快、更远。”

    科普讲座现场

    精准对接 响应需求

    怀化市90%的乡镇存在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总计2643处。只有精准对接,科普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会同地学文献中心,对各局属单位参加列车行活动进行了统筹安排和周密部署;根据怀化地区的科普需求和宣讲团的科普资源,制订了切实可行、服务效果明显的方案。针对怀化市横跨武陵山区和雪峰山区,处于我国暴雨中心地带,是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具有规模小、分布广、突发性强、危害大、难预防的特点,最终决定重点开展地质灾害专项科普宣讲,满足地方政府在普及地质灾害预防与避险知识方面的需求。

    一路走来,宣讲团在怀化市地灾应急指挥中心、湖南省地质院407队和怀化市鹤城区凉亭坳乡廖古坪村曹家坡、麻阳县鲁草田、吕家坪小学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12场地质灾害专项科普宣讲。

    走进校园 探索地球

    “三峡页岩出气了,神女应无恙”“可燃冰”“地球的皮肤”“地球的体温”“地球发脾气的故事”“神奇的雪峰山温泉”……枯燥的地质学中也有诗情画意。在科普活动现场,同学们期待的眼神中透出对地学知识的渴望。

    宣讲团把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土地质量综合调查、海洋地质等地质调查成果及相关的地学知识,送进怀化市湖天中学、怀化市第四中学、怀化市宏宇中学、麻阳县第一中学、麻阳县民族中学、吕家坪小学、沅陵县思源实验中学、沅陵县第三中学等8所中小学校,开展的VR体验、互动答题等活动受到一致好评。

    一场场精心准备的讲座集科学性、形象性、趣味性于一身,令学生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科普工作者的初心,不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五溪大地撒下科学的种子——这种子必能开出璀璨的科技之花,为怀化的未来添上惊艳的一笔。

    建言献策 惠及民生

    活动伊始,一张张建言献策表就被早早地送到 宣讲团成员手中,里面饱含着怀化市政府的诚恳期望和迫切需求,饱含着他们建设好家乡、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初衷,饱含着他们让科技创新之花开遍五溪大地、让科技之光点亮怀化未来的宏伟蓝图。

    真知灼见闪耀智慧光芒,建言献策把准怀化脉搏。宣讲团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时刻注意当地工作存在哪些不足、哪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最终经过各小组集体讨论,向当地政府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页岩气和地热资源开发、以地质文化村建设带动地质旅游、开展特色农产品区域土地质量调查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做好选址阶段的地质安全评价,与土地使用权审批挂钩,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谁诱发谁治理原则”“形成人防+机防的综合监测预警体系”“推行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属地化管理”“在变形明显、危险性大的灾害点安装现场声光报警器,解决老百姓遇雨撤离的尴尬局面”“对区域内农村建房切坡进行专项调查,建立档案,评价其危险性,按轻重缓急进行防治,并加强农村建房切坡管理与指导,避免诱发地质灾害”“做好防灾避险和地热(温泉)采矿权项目立项工作”等一条条良方妙策将化身催化剂,助力怀化摆脱贫穷落后、实现社会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

    硕果累累 满载而归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连串惠民为民的举措、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仿佛一颗颗金秋飘香的硕果,为怀化沅舞两岸带来收获的喜悦……

    2020年“科技列车怀化行”由科学技术部联合国家民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宣部电影局、国家林草局、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及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作为自然资源部的一员,中国地质调查局自2018年起连续3次参加“科技列车行”活动,分别为云南昭通、甘肃定西和湖南怀化的17个县乡送去地球系统科学知识,无疑是这个重大活动中的一抹亮彩,彰显着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地质调查局宣讲团开展的一系列科普扶智扶贫活动,犹如禾苗逢春雨,久旱逢甘霖,润泽着怀化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心田,为怀化播下科学火种,必将为提升当地百姓科学素养和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让地学科普之花开遍五溪大地

    历时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第8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务,满载科考成果,10月23日返回广州。

    “海洋六号”船自2019年5月30日从广州启航,在西太平洋与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实施了多波束地形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洋重力测量、“海马”号ROV调查、深海浅钻取样、深海摄像、富钴结壳原位声学测厚、温盐深测量、地质拖网和重力活塞沉积物柱状取样等多种手段调查工作。

    深海地质第8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5航次科考分别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获取丰富的深海地质样品及海洋地球物理数据,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勘探、深海地质调查、深海探测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实施了西北太平洋重点调查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实现了多波束水深地形全覆盖,获取了富稀土沉积物地球物理信息和地质样品,为深海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及新资源评价奠定了基础。

    二是继续开展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调查年度工作,调查结果为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评价及顺利完成合同约定的区域放弃任务提供支撑。

    三是科技创新驱动深海探测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水下视频图像的分幅智能拼接,为富钴结壳小尺度分布规律和特征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优化了富钴结壳原位声学测厚系统的探测性能,成功应用于ROV、移动钻机等多个运载平台,为富钴结壳精细探测提供了强有力的调查手段;提升了富钴结壳深海浅钻的稳定性和作业效率。

    据了解,“海洋六号”船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现代化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近年来我国新入列的多艘海洋科考调查船参考了“海洋六号”的基本设计。“海洋六号”自2009年入列以来,连续10年赴南海、太平洋、南极海域开展了55个航次的深海地质、大洋与极地科学考察任务,累计出海时间达2137天,安全航行29万海里(约合53.5万千米),航程相当于绕地球13圈半,积累了全海域科学考察及航行保障经验,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科学考察水平。

    人民日报:“海洋六号”深海科考满载而归

    返抵广州的“海洋六号”。资料图片

    采矿车通过“海洋六号”共享平台开展海上试验。资料图片

    4500米级深海热液探测自治式潜水器系统“探索4500”无缆水下机器人。资料图片

    本报广州5月16日电 (记者常钦)1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圆满完成2019年深海探测共享航次任务并返抵广州。

    该航次历时36天,航程3000多海里,完成了来自国内不同单位的多项科考任务,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实现了大型国产调查设备试验性应用。对4500米级深海热液探测自治式潜水器系统进行了试验性应用,对深海富钴结壳规模采矿车开展了海上试验;以“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为平台,开展了水合物开发环境原位监测与探测装置、多参数剖面探测系统等自主研发设备的海上试验;发现了新的海底大型活动性冷泉,基本查明其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生物群落等;系统规模开展冷泉调查研究。获取了一大批冷泉系统相关的生物、水、气体、沉积物等样品及数据。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17日 11 版)

    人民日报:“海洋六号”满载而归

    蓄势待发的“海洋地质九号”。 资料图片
      

    科考队员在南黄海进行二维多道地震测量任务中回收电缆。 资料图片
      

    历时258天,总航程2.5万余海里,近日,凯旋的“海洋地质九号”抵达青岛奥帆中心码头。这艘刚满“一周岁”的调查船,一年时间里经受住了10多场台风的考验,带着我国东海、南海、黄海以及西太平洋海域7个航次的海上调查和科考成果满载而归。
      新速度:试航41天即完成全部检测任务,具备地震测量、地质取样等能力
      “‘海洋地质九号’创造了海洋科考船从入列到生产力完全形成的新速度。”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介绍,“海洋地质九号”隶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12月28日交付入列,2018年5月首航远赴西太平洋,2018年12月7日完成首年调查科考任务凯旋。
      李金发说,海洋调查船整体水平已成为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象征。“海洋地质九号”肩负着引领深海探测国际科学前沿的目标,具备专业地震测量与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能力。他说:“除了开展二维多道地震采集作业,还可以进行多波束、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海洋重力、海洋磁力等常规物探调查作业和地质取样。”
      此前,我国海洋科考船自入列到生产力正式形成一般在半年左右。自2017年12月28日入列以来,“海洋地质九号”通过东海、黄南海两个航次计41天的试航,即完成全部试航检测任务,具备了设计的生产能力,创造了海洋科考船从入列到生产力正式形成的新速度。
      同时,船员通过积极摸索试验,还找到了作业状态下船舶的最佳运行参数,使设计的自持力时间由60天延长到70天,进一步提升了“海洋地质九号”的生产能力。李金发说,“海洋地质九号”探索“充分调研、精准定位、合理选型、通力合作”快速形成生产力的成功实践,为今后我国新的海洋调查科考船建造和快速形成生产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新任务:7个航次展开调查,从浅海、近海跨越到深海
      两次试航之后,“海洋地质九号”的调查功能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正式开始执行海上调查任务。“海洋地质九号”首席科学家陆凯介绍,“海洋地质九号”配备了国际先进的双缆高分辨地震作业系统,配置了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综合导航定位系统、海洋重力和磁力测量系统、单波束和多波束测量系统、浅地层剖面测量系统、大能量电火花震源系统、四波束侧扫声呐测量系统等多套装备,以及深水绞车、A型架等辅助调查设备,具备从海水到海底表层、浅部地层和中深部地层的综合探测能力,极大提升了对深海的调查和观测能力。
      “海洋地质九号”开展了东海和南海试验航次、西太平洋第一航次、南黄海多道地震航次、西太平洋第二航次、东海斜缆采集试验航次和东海宽线地震航次等7个航次的调查任务,在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海域油气资源勘查、深海探测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陆凯介绍,依托“海洋地质九号”,首次开展了西太平洋中比例尺深海地质探测,查明了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底质类型、浅部地层结构等基础地质要素,采获了锰结核样品,发现了深部稀土资源富集特征和规律,获取的沉积物为研究东亚季风、青藏高原隆升、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演化科学问题提供了宝贵实物样品。系统开展的南黄海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揭示了南黄海深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为解决南黄海构造演化、油气资源调查和地质灾害环境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在东海两个区段获取了高品质宽线双缆地震测量资料,建立了一套宽线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技术方法体系,实现了海洋宽线地震勘探技术工程化应用,为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服务。
      据介绍,“海洋地质九号”还承担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共享航次任务,通过船时、航次、数据共享,服务海洋科学考察与研究需求,打造开放、流动的海洋实验平台。“‘海洋地质九号’入列仅一年时间,推动地质调查工作实现了从浅海、近海到深海、远海的延伸。”陆凯说。
      下一步“海洋地质九号”将总结首年运行的经验,持续提升船舶管理和运营水平,不断创造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方面的佳绩,为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作出新的贡献。李金发说,“未来随着遥控无人潜水器(ROV)、深拖等深海专业装备的列装,‘海洋地质九号’的作业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将更有信心承担完成更多重要的调查任务。”

    人民日报:“海洋地质九号”满载而归

    图为完成深海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返回位于珠江口的海洋地质专用码头。朱 夏摄

    本报北京1月30日电 (记者常钦、李刚)30日,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完成深海地质调查第五航次和大洋41B航次科考任务,历时219天、航程近53000公里,取得了5项创新性成果。包括在西太平洋海域20多万平方千米的4个调查区内,新获取一批深海地质数据和实物样品;对我国西太平洋3000平方千米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内的11个区块进行了精细勘探,首次系统发现大量浅埋藏型结壳;首次开展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国际培训;首次在海山区钻获长达5.86米的富钴结壳与基岩岩芯,实现了多金属结核资源的快速探测和多参数实时定量分析;拓展了新资源调查新区域,圈定深海稀土和富钴型结核成矿富集区,发现了高丰度的多金属结核资源。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31日 12 版)

    人民日报:海洋六号 满载而归